1. 伊朗總統不是哈梅尼嗎怎麼是魯哈尼
哈桑·魯哈尼,伊朗現總統,政治家,隸屬戰斗教士協會,屬於溫和保守派,伊朗前首席核談判代表。早年追隨伊朗已故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曾在前總統阿克巴爾·哈希米·拉夫桑賈尼執政時任高級安全官員,2013年4月11日宣布加入伊朗總統競選,稱將致力於拯救伊朗經濟,與國際社會建立建設性互動。2013年6月15日當選伊朗新一屆總統。2015年12月7日,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入圍美國知名新聞周刊《時代》2015年度人物的候選名單。
哈梅內伊是最高領袖,比總統權利很大,伊朗體制比較特殊。
2. 伊朗換總統能否換來新外交
卡利巴夫和賈利利一直被認為是強硬保守派的代表。因此,羅哈尼在電視講話中表示,自己在此次大選中的勝利是「溫和路線戰勝了極端主義」。 這顯然擺出了與即將卸任的總統內賈德大為不同的姿態。但問題是,伊朗的溫和與強硬派之間的鴻溝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在頗具特色的伊朗政治體制之下?伊朗換總統,能夠換來新政,尤其是換來新的外交局面嗎? 改革者的身影與背影 羅哈尼在競選總統過程中,能夠脫穎而出,無疑與他改革者的形象有著重要關系。現任伊朗總統內賈德,也曾在內政上進行過改革。內賈德對內走的是民粹主義道路,對石油、農產品等進行了大量補貼,但因為多種原因,內賈德的舉措並沒有使伊朗的民生狀況得到實質性改變,通貨膨脹、失業率至今居高不下。 與慘淡的內政相比,內賈德在國際社會則賺足了眼球。他不僅在八年前就任總統伊始就重啟鈾濃縮計劃,從而使伊朗核危機變得家喻戶曉;他更在一切可資利用的場合有理或者無理地批評美國,有時也順便批評歐盟。內賈德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一起成為了讓美國頗為頭疼的兩個人物。伊朗與美國的交惡,造成人們對美伊關系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一旦美國在波斯灣有所舉動,就引人猜測可能是美國對伊朗動武的信號。內賈德對美歐的強硬外交,使得伊朗在其任期內的國際環境不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變得更糟。 現今的這位新總統,精通多國語言,擁有英國大學的博士文憑,又以溫和保守派、改革者的形象出現,反映出了伊朗民眾對於改變伊朗現狀的渴求。羅哈尼在競選過程中還得到了伊朗兩位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和哈塔米所領導的改革派的支持。但恰恰是這兩位前總統的背影,讓我們對羅哈尼能夠做出多大的革新,取得多大的成效,有所疑慮。 拉夫桑賈尼於1989年至1997年擔任伊朗總統,他在任期內對內倡導私有化,迎合全球化,建立市場機制,但遭到反對派的諸多干擾,成效不大。對外,盡管他希望改善同美國、歐盟的關系,但美伊關系仍舊持續交惡,尤其是從1996年開始,柯林頓還不斷嘗試推出更為嚴厲制裁伊朗和敘利亞的措施。 1997年至2005年,另一位以改革者形象出現的哈塔米就任總統。哈塔米希望改善同美國、歐洲的關系,也的確與歐盟在經貿往來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與美國除了在學術交流、民眾旅遊上變得更為通暢之外,沒有其他的起色。小布希在2002年初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家之一,而這正是哈塔米第二任期剛剛開始幾個月的時候。 由此可見,改革者在伊朗未必能夠真正如他們期望的那樣,取得實質性的改革成效,而這種結果的出現又由伊朗的政治體制與外交戰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伊朗,真正擁有最高決定權的不是總統,是最高領袖。目前伊朗的最高領袖仍是哈梅內伊。無論是對內政策還是對外戰略,最高領袖都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力。總統的權力和行動空間因為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因為最高領袖的存在而大打折扣。 在對外政策上,羅哈尼已經表達出要同美國重新恢復外交關系的想法,但他的這種想法要真正得以實施絕非易事。無論是之前哈塔米這樣的改革者還是內賈德這樣的強硬者,他們的對外政策的推行都要得最高領袖的認可,或者說是在最高領袖能夠容忍的范圍之內行使自己的權力。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國家戰略制定的核心機構,在這個委員會中,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一般被認為起著重大作用,而這位秘書一般被看成最高領袖的代表。目前擔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的正是總統競爭者之一,也是現任的首席核談判代表,並被認為是強硬保守派的賈利利。由此可見,總統選舉中溫和派對強硬派的勝利只是相對的。
3. 伊朗歷任總統,為何每個總統都和最高宗教領袖鬧翻
伊朗領導人幾乎每人都與伊朗宗教的最高領導人鬧翻,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權力的爭奪。伊朗現在的政治體系,是以總統為首的政府為領導,但其上面還有一個最高宗教領袖為最高領導人。而每任總統想要改革都會受到宗教領導人的反對。
作為宗教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想掌控一切。但是同樣作為被人民推選出來的總統,自然不願意自己的權利落在其他人手上。所以兩人都想把控自己手裡的權利,不要做彼此的傀儡。結果就落得每任總統都與宗教最高領袖鬧翻的局面。
4. 為什麼說只要不是特朗普,換做任何人當總統,伊朗戰爭早就打響了
美伊矛盾其實已經持續了很久,不是一天兩天的,並且在不斷激化。特朗普對這一點很清楚,他深知不能輕舉妄動,畢竟戰爭的後果是要考慮的。
畢竟,2020年美國大選就要到來,考慮種種因素,特朗普不會輕易發動對伊朗的戰爭。
5. 為什麼伊朗最高權力不是總統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最高權力的不一定是總統,如德國有總統,但只是象徵出席一些國際活動,簽一些字,沒多大實權,實權是總理。
因為德國二戰戰敗後,總統是一種象徵,沒權力的。
如日本的天皇,英國的女王也是一樣,現在歐洲的皇室,所謂的王子,公主也一樣,只是國家發放津貼照顧一下。
言規正傳,
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於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內伊正式批准經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
伊斯蘭議會是伊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有270個席位,絕大多數議員屬伊斯蘭教什葉派,少數為伊斯蘭教遜尼派以及基督教和猶太教徒。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第五屆議會於1996年6月組成,議長為阿里·阿克巴爾·納泰格·努里(Ali Akabar Nataq Nuri),1996年6月6日當選。1998年6月,努里再次當選為議長,任期一年。2000年2月18日,伊朗舉行第六屆議會選舉,本屆議會議席增至290位,目前已選出225名議員,支持哈塔米的黨派獲得170個議席,另有65個議席將在一個月後的第二輪選舉中產生。
領袖是伊朗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伊朗政教合一的象徵。總統是繼領袖之後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
以前的歐洲大多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如古羅馬,法蘭西,英吉利等等王國就是這樣,以前的中世紀,不是有一些大科學,被神權處死嗎?如哥白尼。
現在世界上,政教合一的不多了。主要分布在阿拉伯世界。
6. 伊朗怎麼換總統李原來內賈德呢
內賈德是一個不畏強權,敢於同霸權主義正面交鋒的讓人值得尊重的總統。人人都喜歡這樣的總統,,,怎麼會換呢?你自己沒事無聊,,瞎問的呀
7. 伊朗的實際控制人和最高領導人並不是總統,這是怎麼回事
伊朗的最高領導人就是伊朗的最高領袖,是各個專家和人民選舉產生的。這個領袖可以任職一生,領袖權利是最大的,總統主要是管理政治方面,總統的任用和罷免辭職都需要經過領袖的認可和同意。
雖然領袖是地位最高的人物,是全伊朗人民的信仰,但是領袖和總統原則上都是可以被彈劾的,當然彈劾也不是說要分成兩個會議去彈劾。領袖和總統都是國家的最高層領導人物,他們的彈劾和罷免通過同一個會議就可以的。雖然說總統的彈劾必須經過領袖,但是領袖的彈劾只要有很多人同意也是可以執行的。
通過伊朗的領袖和總統制度,我不得不說他們是把信仰和政治分開的,是讓信仰的層次高於政治治理,讓信仰制約著政治行為,聽上去還是很有道理的。
8. 伊朗既然有最高領袖,為什麼還要選總統
最高領袖是精神領袖、宗教領袖,掌管意識形態大方向的;而總統是辦理國傢具體事務的最高行政官,掌管最高行政權力,所作所為要符合精神領袖所倡導的方針。在我國,黨的總書記有點相當於精神領袖,國家主席是國家最高元首,總理是政府最高首腦。在天庭,如來佛是精神領袖,玉皇大帝是最高行政官。比喻不夠恰當,大概意思吧。
9. 內賈德出身貧寒,為啥49歲就做了伊朗總統
熟悉西方國家政治的人應該知道,雖然美國等國家大肆宣揚所謂的「民主」和「自由」,但是事實上他們的總統選舉也不是誰都能上的,沒有資本只能靠邊站。這樣的情況在全世界也都存在的,一介平民要是坐上總統並不容易,畢竟誰也不是朱元璋啊!但是伊朗前總統內賈德絕對是個例外,他真的是從底層爬上去的。不僅是個平民總統,還憑借49歲的年齡成為伊朗最年輕的總統。其實他能夠上位除了自己表現出色,還得益於一位八旬老人的支持。
2005年的總統大選中,哈梅內伊自己雖然無法參加,但是他卻希望內賈德能夠當選。為此他到處發表演講,各種吹噓內賈德好處。作為宗教首領,伊朗教徒把他的話視為「神之旨意」,自然都把選票投給了內賈德。有了8000萬教徒的支持,他還愁選不上總統嗎?內賈德上台之後也沒有令哈梅內伊失望,然而做了兩任總統之後得到了民眾的支持。此時哈梅內伊就開始忌憚了,這也是內賈德下台後被關進監獄的重要原因,這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