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0元人民幣在全球各國能加多少汽油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0塊錢人民幣能在全球各國加多少汽油。為了方便比較和計算,我們把人民幣換算成美元,10元人民幣大約等於1.5美元。
我們先來看看產油國的汽油價格。根據全球汽油網站(global petrol prices.com)數據,俄羅斯一升汽油的價格為0.59美元,10元人民幣在俄羅斯能夠買到2.54升汽油。俄羅斯是產油國,所以俄羅斯的汽油價格與其它產油國相比,卻並不算低。比如,委內瑞拉汽油0.01美元/升、沙特汽油價格0.23美元/升、科威特汽油價格0.34美元/升、伊朗的汽油價格是0.39美元/升。
四個字總結產油國的汽油價格:油比水賤!
看完俄羅斯,我們再來看看印度的汽油價格。印度汽油1美元/升,在印度1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1.5升汽油。泰國汽油0.93美元/升、越南汽油0.76美元/升、菲律賓汽油0.81美元/升、南非汽油0.87美元/升。
下面咱們看看歐美國家的汽油價格。美國的汽油價格0.65美元/升,在美國10塊錢可以買2.3升汽油。日本汽油價格1.19美元/升,在日本1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1.26升汽油。英國汽油價格為1.45美元/升,在英國10塊錢,只能買到1.034升汽油。
不僅英國,歐洲其它國家的汽油價格也比較貴,比如,愛爾蘭汽油價格1.45美元/升、比利時汽油1.46美元/升、法國汽油1.46美元/升、德國汽油1.47美元/升、葡萄牙汽油1.55美元/升。
可以說,全球汽油價格最高的國家都集中在北歐。比如挪威汽油1.79美元/升、冰島汽油1.67美元/升、瑞典汽油1.56美元/升、丹麥汽油1.61美元/升、芬蘭汽油1.54美元/升。所以著這些國家,10塊錢人民幣1升汽油都買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汽油價格最高的地區不在北歐,而在中國香港!香港的汽油價格高達1.87美元/升。
總體來講,產油國汽油價格最低、發展中國家油價處在中間水平,發達國家汽油價格偏高。所以,10塊錢在發達國家購買的汽油數量一般來講要比在發展中國家購買的數量少。
⑵ 世界各國汽油價格表
世界各國油價一覽表如下:委內瑞拉的油價為每升0.11元,利比亞為每升0.216元,伊朗為每升0.374元,安哥拉為每升2.217元,阿爾及利亞為每升2.331元,科威特為每升2.392元,土庫曼為每升3.030元,埃及為每升3.058元,奈及利亞為每升3.072元,哈薩克為每升3.146元,馬來西亞為每升3.263元,伊拉克為每升3.593元,哥倫比亞為每升3.643元,巴林為每升3.712元,玻利維亞為每升3.789元,卡達為每升4.035元,亞塞拜然為每升4.115元,沙烏地阿拉伯為每升4.336元,阿曼為每升4.344元,厄瓜多為每升4.436元,俄羅斯為每升5.694元,突尼西亞為每升5.482元,蘇利南為每升5.888元,印度尼西亞為每升6.376元,阿富汗為每升6.718元,巴西為每升6.722元,加彭為每升6.785元,美國為每升6.796元,白俄羅斯為每升6.814元,緬甸為每升6.939元,巴拿馬為每升7.002元,巴基斯坦為每升7.018元,辛巴威為每升7.056元,喀麥隆為每升7.066元,阿根廷為每升7.130元,黎巴嫩為每升7.163元,波多黎各為每升7.165元,烏茲別克為每升7.165元。
以上數據是世界各國的汽油價格表,可以看出不同國家的油價差異很大。其中,委內瑞拉的油價最低,每升僅為0.11元,而一些國家的油價則高達每升7元以上。這些數據對於汽車消費者來說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汽車購買成本,以便在購車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⑶ 沙特大幅上調油價至每升2.4元為何還是低於其它國家
1. 沙烏地阿拉伯從1月1日起提高了汽油價格,這是該國正在執行的改革計劃的一部分,旨在減少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增加收入來源,並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2. 盡管汽油價格有所上調,但按照美元計算,沙烏地阿拉伯的汽油價格(91號汽油)每升僅為約36美分,這仍然低於世界大多數國家。
3. 根據報道,91號汽油的零售價從每升0.75里亞爾上調至1.37里亞爾,約合人民幣1.3元至2.4元每升。95號汽油的價格也有所上調,而柴油價格保持不變。
4. 外媒報道指出,沙特國王薩勒曼在2017年12月20日宣布,將政府預算赤字消除的目標日期從2020年推遲至2023年,以減輕對經濟增長的壓力。
5. 2016年,沙烏地阿拉伯推出了廣泛的改革計劃,旨在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質量,實現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一計劃是沙特應對經濟挑戰、實現財政可持續性的重要步驟。
⑷ 中國買伊朗石油便宜嗎
1.伊朗供給中國的原李攜油價格約合3330元每噸,按照每桶60美元的價格計算,基本是國際原油的平均開采成本價格。
按照海灣地區的開采成本看,伊朗的價格的確不算低,但如果與沙特超過4000元每噸,英美超過4500元每噸,甚至密友俄羅斯。2.另外一個重要的點是,中伊雙雙結算價格是採用人民幣來結算,這對中國來說,影響與意義比價格更深遠更實在跡擾扮。
綜合來講,伊朗姿灶的原油再便宜,對我國這樣的進口大國來講只能起到杯水車薪的作用,想要以此抑制油價上漲是完全不可能的。國際油價上漲是我國不能控制的事情。
⑸ 中國油價在世界處於什麼水平
有車的朋友們肯定非常關心油價,每天開車都需要加滿油。那麼這段時間因為油價暴漲厲害,所以現在大家對油價都是非常關注的,大家都想知道中國油價的地位,那麼中國油價處在世界什麼水平?我國油價又和哪些相關因素掛鉤,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數據統計,如今中國油價在170個地區排名61位,比平均值8.52元高了0.75元,所以是屬於處於中等偏上水平。3月17日油價調整後,國內每噸汽油價格已破萬,達到1.0005萬元/噸。
幾個產油國比如委內瑞拉、利比亞、伊朗油價在1到3毛每升,敘利亞、巴林、伊拉克、俄羅斯這些國家的油價是在兩三塊人民幣。而中國香港,目前為第一高,汽油價格接近20元/升,超過此前的榜首挪威,總的來說,歐盟多個國家的油價處於偏高。義大利、德國、冰島以及英國排在前20名。發達國家中美國油價7.8元人民幣一升,日本8.7元,韓國10.7元。
我國的油價調整機制是什麼樣的?
在3月17日,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答復,國內油價調整其實有一套完整的機制:按照《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纖臘緩格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每次價格如何調整,主要看調價前10個工作日國際油價平均值與再之前10個工作日平均值的比較情況,並不是簡單由調價前幾天國際油價變動決定。
由於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是與前10個工作日國際油價均值掛鉤,此前也多次出現過調價日之前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但當期國內成品油價格卻下調的情況。
例毀模如,2021年12月17日是調價日,之前2個工作日國際油價連續上漲,但當期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下調130元、125元。2021年7月26日、3月31日以及2020年9月18日等調價日均出現過類似情況。
中國油價雖然創下歷史新高,但如果放在全球范圍內來看,客觀而言,中國還算不上高油價國家。總之,未來人們開車的成本有可能會持續增加,所以大家也要做好及時應對的准備,或是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是選擇新能源電動車出行。現在國家也在積極地尋找可以替代石油資源的能源,相信未來會讓廣大消費者的生活成本降低的。
⑹ 請問我國從進口伊朗油價多少錢一升
1. 我國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價格約為60美元/桶,按照國際原油標准桶的容量158.98升計算,每升石油的價格大約為0.38元人民幣。
2. 根據OPEC發布的月報,2020年市場對OPEC原油的需求預計為每日2927萬桶,較當年下降134萬桶。
3. 普氏能源資訊預測,上周美國每日原油出口量減少75萬桶至230萬桶,降至近兩年來最低點。同時,美國煉廠開工率預計下降0.5個百分點至94.2%。
4. 盡管國際能源署月報顯示伊朗石油出口下降12萬桶/日,降至每日228萬桶,為近30年最低,但中國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仍從伊朗進口了超過100萬桶石油,表明伊朗石油出口並未完全停滯。
5. 美國宣布結束對伊朗的石油制裁豁免後,國際油價應聲上漲,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至每桶74.14美元,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價格上漲至每桶65.71美元,上海原油期貨也出現上漲。
6. 市場對全球原油供應的擔憂加劇,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表示將與其他產油國合作彌補供應缺口,另一方面,歐佩克減產協議的未來不確定性增加,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可能會在美國的要求下退出減產。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神經緊張。
⑺ 請問我國從進口伊朗油價多少錢一升
1. 我國從伊朗進口的油價大約為60美元/桶,按照國際原油桶遲158.98升計算,約合0.38元/升。
2. OPEC在月報中首次發布了2020年的預期,預計明年市場對OPEC原油的需求為2927萬桶/日,較今年下降134萬桶/日。
3. 普氏能源資訊預計,上周美國日均原油出口量為230萬桶,環比減少75萬桶,為近兩年來低點。
4. 上周美國煉廠開工率預計下降0.5個百分點至94.2%。
5. 盡管國際能源署(IEA)上周發布的月報顯示,伊朗石油出口大幅下降12萬桶/日,降至228萬桶/日,為近30年來最低水平,但數據顯示,中國6月份從伊朗進口了100多萬桶石油。
6. 美國宣布終止伊朗石油制裁豁免後,國際油價應聲大漲,升至6個月以來的新高。布倫特原油期貨上漲3.27%,每桶油價達到74.14美元;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期貨上漲2.67%,至每桶65.71美元;上海原油期貨也上漲2.85%。
7. 伊朗原油出口可能中斷的風險給全球石油供應帶來新的壓力,刺激了本已緊張的市場神經。
8. 為了避免石油供應短缺和油價過快上漲,沙特、阿聯酋等國很可能不再堅持延長減產協議,而是在美國的配合要求下退出減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