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打伊拉克肆無忌憚,為何對伊朗卻只是制裁
美伊之間的敵對關系已經持續幾十年了,最新一輪的制裁,也已經過去了14年。受制裁的影響,伊朗的民生一直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去年更是因民生問題引發了不小的騷亂,差一點把現政權擼下了台。
戰爭只是博弈的一種手段,如果還有其他途徑可以解決問題的話,戰爭顯然是最不經濟、風險最高的選擇。所以美國以前沒有,現在不會,未來也不太可能動用軍事手段來對付伊朗,只有等到哪一天國際風雲突變了,美國攻打伊朗的大戲才有可能上演。
『貳』 伊朗和伊拉克現在關系怎麼樣
從兩伊關系變化看伊拉克戰爭
一、兩伊關系由敵對到友國
伊拉克與伊朗是海灣地區國家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對本地區局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影響了整個海灣地區,兩伊敵對關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隨著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爆發,海灣地區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兩伊關系也發生了由敵對到友國的重大轉變。美國在9·11事件後,推出「先發制人」的戰爭理論,該理論針對三個敵對目標:伊拉克、伊朗和朝鮮。隨著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什葉派勢力在中東明顯增強,從伊朗到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什葉派勢力一路走強。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後,真主黨和哈馬斯等強硬勢力在阿拉伯政壇崛起,這一系列的變化都以伊朗為中心,伊朗的勢力明顯在增強,而伊朗是美國圈定的「邪惡軸心」國家,內賈德在伊朗執政後堅持強硬的政策,這些新形勢使美國尷尬不已,無疑對美國的中東政策形成了嚴峻挑戰,可以說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導致了什葉派崛起,這是美國先發制人戰爭政策的最大失策之一。
二、兩伊化敵為友令美國不安
1991年海灣戰爭之前,美國奉行「以伊制伊」的海灣地區戰略,即通過伊拉克與伊朗相互制約,保持一種地區平衡並從中漁利。1993年美國推出「雙重遏制兩伊」政策,在對伊拉克進行遏制的同時,對伊朗也加以遏制,目的是保持美國霸權優勢地位不受挑戰。現在,兩伊這一對被美國遏制的冤家已經變成了朋友加兄弟關系。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取而代之的是什葉派掌握了伊拉克國家大權,什葉派與遜尼派權力和地位角色發生轉換。戰爭改變了伊拉克國家政治權力結構,什葉派成為現今政治權力結構的基礎,伊拉克與伊朗由敵對變為朋友關系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這嚴重影響了美國在海灣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也與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標背道而馳。伊拉克戰爭後,什葉派政權增多了,中東地區出現了什葉派弧形地帶,這令美國如坐針氈。
三、伊拉克離內戰越來越近
伊拉克戰爭結束三年多了,但它仍是戰亂國家,無穩定下來的任何跡象。不論美國或伊拉克政府是否敢於承認伊拉克已經陷入內戰,伊拉克局勢的現實是越來越糟。2006年以來教派沖突慘烈,每天都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集體死於教派仇殺或教派沖突。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境內各類暴力活動還在呈擴大趨勢。除反美、反政府襲擊以及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沖突外,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什葉派內部派別之間的爭斗也在逐漸惡化,波及北部基爾庫克和摩蘇爾及南部一些城市,這進一步加劇了伊拉克局勢的惡化程度。美軍對於改善伊拉克安全局勢的行動經常招致更猛烈的反抗和襲擊。伊拉克離陷入內戰的危險越來越大。亂象叢生的伊拉克局勢迫使布希政府不得不考慮調整對伊策略,以擺脫困境。這其中包括與伊朗私下談判,要求伊朗參與伊拉克戰後重建,一同討論解決伊拉克問題,以使教派沖突平息下來。美國的這一舉動只能表明布希政府對治理伊拉克亂局已力不從心,處於一種無奈的尷尬境地,已被動到求助伊朗的地步。
四、美國有求於伊朗
美國有求於伊朗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伊拉克什葉派政治上得勢,伊朗的鄰國不再是威脅性極強的薩達姆政權,而是換上了一脈相承的什葉派兄弟執政,伊拉克戰後兩屆總理都來自於什葉派政黨「達瓦黨」,該黨與伊朗關系密切。其二是在伊拉克當今領導層中,多數人都曾在伊朗避過難,他們與伊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國的政治合作日益增多。其三是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西斯塔尼是伊朗人,至今是伊朗國籍。於是,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伊拉克內政外交等問題上不僅有影響力,還有發言權。
雖然伊拉克不會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但同為什葉派政權的密切聯系足以使兩伊關系更加親密。一個什葉派的伊朗政府已足夠美國頭痛,再加上另一個什葉派政府的伊拉克,這令美國痛上加痛。美國原本以為推翻了薩達姆,海灣地區的事情就好辦多了,但事與願違,事情反而越來越棘手。伊拉克戰後安全問題和伊朗核問題一直困擾布希不得安寧,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難有作為,伊朗的強硬態度令美國拿不出有效的良策,在伊拉克戰後局勢問題上更是一籌莫展,眼下不得不有求於伊朗幫忙。
由此,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成敗,結果已顯現。這場師出無名的戰爭的確錯了。美國深陷伊拉克戰後泥潭難以自拔,不僅偏離了反恐戰爭的軌道,而且還招致全球恐怖活動越來越多,伊拉克變成了恐怖分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不僅如此,美國本土也越來越不安全。布希總統本人因此不斷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眼下,布希對制止伊拉克的暴力活動已經無牌可出,求助伊朗幫忙勢必也要調整對伊朗的政策,這等於宣布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力削弱了,同時也暴露了美國力量的局限性,而且,求助伊朗的結果會是,美國將被迫與伊朗分享其對伊拉克的影響力。
『叄』 歷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為什麼沒參
伊拉克有過參與。伊斯蘭內部有不同派別。你伊朗與參與中東戰爭的派別不同,離的也遠。最多持支持態度。
『肆』 為什麼當年伊拉克打伊朗的時候列強不幹涉,打科威特就干涉了
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兩伊戰爭(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是發生在伊朗伊斯蘭隔命(爆發於1978年,至1979年2月取得勝利)之後。
伊朗伊斯蘭隔命使伊朗和美國的關系發生了劇變,由之前的盟友變成了仇敵。因此,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在選邊站隊方面,自然是力挺伊拉克。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在美國和西方列強的影響下,也選擇了幫助伊拉克。
但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務(其中就包括欠科威特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沖地帶,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出了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
再加上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的石油外輸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見,它必須占據更多的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占據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個目標。
但伊拉克此舉卻嚴重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西方國家的神經。首先,海灣地區擁有極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屆時,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伍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其次,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它在西方國家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僅憑以上兩點,當伊拉克發動對科威特的進攻時,西方肯定是坐不住的。
『伍』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陸』 當年的美國毫無忌憚對伊拉克動武,為何卻不敢這樣對伊朗
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當年美國對伊拉克發起戰爭的具體情況.伊拉克戰爭是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
美國本來是一個殖民地,後來通過二戰的軍火生意一下崛起,成為了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從戰爭中獲得很多利潤,嘗到甜頭的他們更是用一系列的理由企圖發動國際戰爭.現在每個國家都嚮往著世界和平.美國想要企圖發動戰爭的心思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支持,也得不到自己國民的支持.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愁結下了.但是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美國一家獨大了.世界各國會盡全力阻止戰爭發生.
『柒』 歷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為什麼沒參戰如果參戰的
除第二次,其他三次伊拉克都有參戰的,只是不是主角。至於伊朗,是1979年巴列維王朝倒台後才反以的。
『捌』 美國,伊拉克,伊朗的關系
中新網3月27日電 在美英聯軍發動「自由伊拉克」行動前的周末,美國和伊朗的官員曾舉行過一次重要會議,討論戰爭如果爆發,美國與伊朗應如何進行合作。
據兩名白宮官員稱,3月16日,負責與伊拉克反對派領導人扎拉米-卡里爾扎德聯系的總統特使與伊朗高級官員在日內瓦進行了會晤,雙方達成一份協議稱,如果美國飛行員在戰爭期間被迫在伊朗境內著陸,伊朗將對其提供援助。
協議同時稱,不管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伊朗都不會從任何方向出兵伊拉克,只允許在伊朗的伊拉克反對派組織「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的武裝成員入境伊拉克。據稱,這支武裝力量目前共有1,500人。
此次會晤之前,華盛頓與德黑蘭曾在一月份進行過一次級別相對較低的談判。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瑞恩-克羅克和伊朗外交部副部長加瓦德-扎里夫及伊朗革命衛隊的官員出席了談判。
美國與伊朗溝通的另一條渠道是「伊拉克國民大會」創始人阿哈默德-加拉比。據「伊拉克國民大會」官員稱,十一月份,加拉比與伊朗軍方和情報部門的高級官員進行了會晤。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德黑蘭使館,並扣留了所有使館人員充當人質,自此美國與伊朗的外交關系中斷,至今已經有20年的歷史。但是,美國與伊朗的通道卻並沒有完全封閉,雙方建立了一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渠道,就緊急問題進行磋商,如在2001的阿富汗戰爭中,華盛頓擔心「基地」組織恐怖分子逃入阿富汗鄰國伊朗,曾與伊朗進行過秘密磋商。
在華盛頓看來,伊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什葉派穆斯林國家,對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穆斯林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美國官員認為伊朗可以幫助美國贏得伊拉克什葉派的支持。為此,2月份時,美國幫助伊朗支持的伊拉克反對派組織「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進入了伊拉克反對派領導委員會。
一位歐洲外交家稱,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令伊朗人非常緊張。他說:「布希總統發布『邪惡軸心』說後,伊朗實際一直在期待華盛頓發表明確聲明,表明自己不會攻擊德黑蘭。」
但是,來自西方的一些中東問題專家卻向白宮發出警告:不要過多地信賴與伊朗的合作。前中東問題副助理國務卿愛德華-沃爾克上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期望伊朗人跟我們站在一條線上,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他們是否會封鎖『基地』進入伊朗的秘密通道,是否會面對伊拉克的政治混亂而不介入,這都值得懷疑。伊朗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且與我們的國家利益並不一致。」
現在伊拉克把美國拖進了泥潭,美國有點進退兩難,有傳言說美國最近要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因為美國以將伊朗核問題提交了聯合過,但我認為美國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並不大。首先,伊拉克已經拖住了美國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再者,伊朗和伊拉克不同,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全國人民擁有統一的信仰,而且國內政局相對穩定,人民還是很團結的,因此,就算打伊朗也並不那麼容易,兩伊戰爭就是例子,美國現在只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了
『玖』 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七百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這個有關賠款的停戰要求,是來自“阿盟”會議上所倡導的有關兩國和平的提議,但是這個提議被伊朗方面拒絕了。
當時的伊朗因為觸動了以“美”方為首的利益,這才導致了當時大好的局勢被打破,而我們也能夠從伊拉克最初的節節敗退,到後來的占據優勢看出,以“美”為首的列強組織是對伊拉克呈現著一種扶持的態度。當然這只是從微觀層面來看。如果我們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也表明了“美”對於中東局勢的關注和參與,它們想要將自己的手伸到遙遠的中東地區,從而在那裡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可控集團,他們在最初的時候看中了薩達姆,可是因為後來他的桀驁不馴,以及想要再進一步的野心,使得“美”將想要扶持伊拉克的計劃流產。也正是從這里使得“美”不再去相信中東的其他國家,從而加強和加緊了武裝干預這片地區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