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途經多少國家哪位知道
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終點在大秦。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文明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渠道,是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人們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由張鴦開辟的東起長安、西到羅馬的大陸通道。
這條大陸通道有南北兩條支線,南道由敦煌出陽關西行,沿昆侖山麓過蔥嶺,西達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東北一帶)、安息 (今伊朗)、條氏(今阿拉伯半島),最後到達羅馬帝國。
北路由敦煌出玉門關西行,沿天山南麓過蔥嶺,經大宛、康居(均在今蘇聯中亞境內),再向西南行與南道匯合。這兩條線路通稱"陸上絲綢之路"。
另外,還有兩條絲綢之路卻是鮮為人知附。一條是"西南絲綢之路"。它由四川經雲南過伊洛瓦底江,至緬甸北部的孟拱,再渡親敦江到達印度東北的莫帕爾,然後,沿恆河流域轉人印度西北,至伊朗高原。
Ⅱ 古代陸上絲綢之路途經哪些國家
古代陸上絲綢之路途經的國家包括中亞五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臘和義大利等國。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時期的長安,經過河西走廊、敦煌,然後分為北道、南道和天山道。其中,北道經過庫車、阿克蘇到達喀什,南道則經過若羌、且末、和田到達喀什,而天山道則經過哈密或吐魯番、伊寧。從喀什往西,陸上絲綢之路進入中亞五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最終可以到達地中海東岸,全長超過7000公里。
這條古老的貿易路線不僅促進了東西方商品和文化的交流,還見證了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碰撞。如今,陸上絲綢之路已成為歷史和文化遺產,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其背後的故事。
Ⅲ 絲綢之路途徑哪些國家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沿途主要經中亞五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臘、義大利等國,達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多公里。
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