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1923年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圖片

伊朗1923年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11 07:10:50

1. 紅十字會的起源

國際紅十字運動起源

紅十字運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它的誕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1859年6月24日,瑞士人亨利·杜南先生途徑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索爾弗利諾的村莊,正趕上奧地利陸軍與法國一撤丁聯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回缺乏醫療救護,士兵傷亡慘重,約有4萬多受傷垂死之人被遺棄在戰場。正在歐洲各地從事私人商務的亨利、杜南先生途徑此地目睹了無助傷兵痛苦掙扎的慘狀,為之所震驚,當即決定放棄個人事業,組織居民搶救傷兵,掩埋屍體,投入戰場救護。

這次經歷深深觸動了亨利、杜南先生的良知和思維。戰爭結束後,他回到日內瓦寫下了《索爾弗利諾回憶錄》一書,把在索爾弗利諾見到的一切情景,以直觀感人的方式敘述出來,表達了他想對傷兵進行救護,但又力不從心的遺憾和不安。此書的出版,在歐洲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為此,他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一是在和平安定時期,各國設立全國性的志願傷兵救護組織(演化為當今的國家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平時開展救護技能訓練,戰時支持軍隊醫療工作;二是簽定一份國際公約給予傷兵救護組織以中立地位(演化為當今以四部日內瓦公約及其兩部附加議定書為核心內容的法律文書)。亨利、杜南先生用熱情和人道精神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在歐洲贏得了廣泛的共鳴。

首先得到瑞士的日內瓦公共福利會會長莫瓦尼埃、杜福爾將軍、阿皮亞醫生和莫諾瓦醫生的贊賞和支持。成立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又稱為「日內瓦5人委員會」。1875年改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亨利、杜南先生為實現其理想,不斷努力向歐洲一些國家的君主和政府呼籲,得到了支持。1863年10月26日,來自歐洲16個國家和4個私人組織共36名代表參加了日內瓦國際會議,並一致通過了《紅十字決議》,決定在各國建立救護團體,為表示對瑞士國的敬意,其標志定為「白底紅十字」(瑞士國旗為紅底白十字),1864年8月8日-22日又簽定了《關於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且被各國相繼承認。從此,紅十字運動作為一個國際性運動開始運作起來,並得到了國際法的保障。

1901年,亨利、杜南先生回其對紅十字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榮獲首次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

亨利、杜南先生逝世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紅十字運動的創始人,1948年,紅十字協會(即現在的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前身)理事會決定,把每年的5月8日(亨利、杜南生日)定為世界紅十字日,並要求各國紅十字會在這一天舉行慶祝紀念活動。

紅十字青少年
在國際紅十字運動中,紅十字青少年作為富有生氣的力量,很早就開始了活動。
1870年普、法戰爭時,荷蘭的中小學生利用舊亞麻布自製綳帶,以作戰傷救護之用。
1880年,英、荷波爾戰爭時,加拿大的學生以楓葉為標志,志願為紅十字會工作。
1892年,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維亞州的婦女委員會倡議組織青少年參加紅十字會活動,並向第5屆國際紅十字大會提出了議案。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國家的紅十字會組織青少年參加救濟士兵和戰爭受難者工作。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匈牙利、紐西蘭、波蘭、瑞士、南斯拉夫、法國、日本、羅馬尼亞、日本、瑞典等國紅十字會陸續建立起紅十字青少年部。
1922年,國際紅十字會協會理事會的第18項決議,闡明了紅十字青少年活動的作用和意義,建議各國根據具體情況,在中小學學生中發展青少年會員。兩年後,理事會進一步決定,組織紅十字青少年活動,以校內為主,但也可以擴展到校外。其宗旨和任務是:保護生命和健康;相互幫助,加強國際友誼;傳播紅十字的基本原則和日內瓦公約。

2. 紅十字會的由來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5月29日。這年2月,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當地人民受盡苦難。上海各界知名人士聯合籌組國際紅十字會上海分會,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分會一經成立即組派救護隊赴東北救出難民3萬餘人,救濟難民2萬餘人,醫療傷病人員2千餘人,留養婦孺1萬餘人,資遣難民回籍13萬餘人,訓練救護人員數千人。1906年,清政府派駐英公使前往日內瓦簽訂日內瓦公約。次年,上海分會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1912年 1月15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通報各國紅十字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為國際紅十字正式成員。紅十字會協會成立後,中國紅十字會於1919年7月8日加入協會。

1912年2月29日,中國紅十字會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通過會章,選舉產生領導機構,在全國不少地方相繼開展了救災和救濟活動。到1937年,地方分會達469處,醫療機構262處,會員13萬8千餘人。

1938年,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漢口成立(後遷到貴陽),由37個隊發展到150個隊,醫護工作人員3420人,救護活動遍及全國各個抗日戰區。1938年1月到1945年9月,各救護隊共進行手術11萬9千餘例,骨折復位3萬5千人次,敷傷875萬人次,收住院病人214萬多人次,門診1038萬人次,預防接種460萬人次。會員人數發展到22萬多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部分總會工作人員留在大陸。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開大會,協商改組中國紅十字會,討論通過章程和領導人員名單,報經政務院批准。1950年10月,在紅十字會協會第21屆理事會上中國紅十字會當選為協會執委。1952年,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承認四個日內瓦公約。同年7月,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兩個代表團參加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第18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大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

在改組後的16年中,中國紅十字會不僅在國際間開展了廣泛的交往,而且使國內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1966年後,由於「文化大革命」干擾,中國紅十字會被迫停止國內工作,各地紅十字組織被撤銷,人員被遣散。國際活動則從未中斷。

1978年,中國紅十字會恢復國內工作,地方紅十字會先後開始重建並恢復工作。1985年6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紅十字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修改通過的章程明確提出「中國紅十字會以實行人道主義為宗旨」,是「全國性的人民衛生救護、社會福利團體」。1988年,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恢復和建立了紅十字會,相當大的一批地、市、縣也相繼恢復和建立了紅十字會,全國的紅十字會基層組織達6萬多個,會員人數達到600多萬人。

以宣傳人道主義和衛生救護、輸血獻血知識為主要任務的《中國紅十字》雜志創刊於1913年。1950年 9月,中國紅十字會改組後在北京復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機關報《中國紅十字報》於1986年10月創刊,為半月報,國內外公開發行。

台灣也有紅十字會組織。

紅十字歷史

19世紀中期,歐洲商業經濟日益繁榮的各國,為了爭奪市場,不斷以兵戎相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各國的陸軍醫療部門無力單獨解決戰地傷病兵員的救護和治療問題。因此,一場血戰之後,往往陳屍遍野,呻吟呼號,悲慘萬狀,不忍卒暗。有個名叫讓.亨利.杜南(1828-19lO)的瑞士人,1859年6月25日在前往晉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途中,抵達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此時拿破崙皇帝正率法軍和撤丁軍為一方與奧地利陸軍為另一方,為爭奪倫巴第地區相繼在馬根塔和索爾弗利諾兩地血戰。索爾弗利諾之戰,雙方資亡四萬多人,大批傷兵被遺棄在戰場上,烈日蒸曬,無人救護,狀況十分凄慘。杜南目睹這一情景,出於對人的同情和憐憫,當即號召該地居民,同他一道組織起來,不分國籍的搶救和看護被遺棄的傷兵,前後達八天之久。
杜南回到日內瓦後,向公眾講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戰地的經歷。人們鼓勵他寫書激勵世人的良知。事隔三年之後,杜南於1862年11月在日內瓦發表他的名著《索爾弗利諾回憶》一書。杜南在書中追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的所見所聞和救護傷兵的故事。在書的結尾中他建議;(1)在各國成立傷兵救護組織;(2)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權益的國際公約。他積極向德、奧諸國的統治者進行游說,他的倡議獲得了歐洲各國上層社會的熱烈支持。於是,1863年2月9日,杜南和杜福爾將軍、莫瓦尼埃律師、阿皮亞和莫諾瓦兩醫生等一道,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轄下組成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即人們常說的五入委員會;它的首任主席由杜福爾將軍擔任,社南是該國際委員會的秘書,紅十字會就這樣誕生了。到1880年,五人委員會正式易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在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倡議和敦促下,1863年10月26日到29日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6個國家的36名代表參加的一次名叫預備會議的國際會議。會議通過十項決議和三項建議,特別主張:
(1)在每個國家成立救護委員會,以便在戰時協助'陸軍』醫療隊進行工作;
(2)平時開展訓練男護士的工作;
(3)救護車、陸軍醫院和醫護人員中立化;
(4)採用統一的識別標志,即白底紅十字旗幟和臂章。
五人委員會特別是杜南堅持不懈地工作,說服歐洲各國派代表到日內瓦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團體權益的國際公約。由瑞士聯邦委員會和法國政府出面,於1864年8月8日到22日之間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2位全權代表參加的外交會議。會議幾乎未加修改就通過了五人委員會提出的公約草案,於8月22日正式簽定《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即第一次日內瓦公約。公約僅有十條條文,概括地將1863年預備會議通過的決議用國際公約的形式從法律上肯定了下來,也為關於戰爭的國際人道主義法樹立了一個規范性的模式。國際紅十字運動和其在武裝沖突中的特殊作用,從此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
隨後,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歐、亞、美三洲的主要國家相繼成立了43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也於1904年5月29日在上海誕生。到1987年4月已有145個國家的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正式加入了這個國際紅十字運動。

紅十字標志的由來、類別和使用

現行的1949年8月12日四項日內瓦公約,正式承認三種戰地救護識別標志,即紅十字、紅新月、紅獅與太陽。1982年,紅獅與太陽標准被取消。武裝部隊醫療部門,在戰地服務過程中,使用這類標志標明所屬的醫療器材、人員、車輛、船隻、飛行器、房舍等,都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不得隨意受攻擊。現將有關情況分述如下:
一、紅十字標志的由來和類別
紅十字作為救護團體(即紅十字會)識別標志,始於1863年10月,採用「白底紅十字的臂章體為傷兵救護團體志願人員的識別標志」。隨後的日內瓦公約更以具體化,明文指出紅十字標志系掉轉瑞士國旗的顏色而成。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瑞士表示敬意,因為瑞士的日內瓦是紅十字會的發祥地。由此可見,紅十字標志與宗教迷信沒有任何聯系。
紅十字標志通常是由五個大小相等的紅色正方形拼合成。國際紅十字的規章,對紅十字標志本身的大小、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說明兩條紅色長方條成垂直相交,中心至各端的長短相等就行了。我們常見的紅十字標志,因人地而異,規格不盡統一,原因就在於此。當然,最好還是前述五個正方形投合的方式製作,比較合乎大家都贊同的標准。
1876年,正在同沙俄交戰的土耳其政府通知瑞士聯邦委會說,「紅十字標志冒犯了該國土兵的宗教信仰,」該國陸軍已採用紅新月標志代替紅十字標志標明他們所使用的救護車。土耳其的體法,隨後為一些阿拉伯和伊斯蘭教占優勢的國家歷仿效,它們也相繼採用了紅新月標志。
為什麼紅十字標志冒犯了土耳其士兵的宗教信仰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簡略地回顧一小段世界史。在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西歐信奉基督教,各國的王公、貴族、傳教士企圖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和基督聖地,曾多次糾集教徒,前仆後繼,進行十字軍東征(最著名的有8次之多),當時他仍所使用的旗幟就是以耶酥基督受刑的十字架作為標志。十字軍東征雖以失敗而告終,但自此以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即視十字架為禁物,忌諱使用。這種思想情緒,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在紅十字標志的使用上來了。可是,象黎巴嫩、印度尼西亞、孟加拉這樣一些伊斯蘭教影響較強的國家,卻沒有採用紅新月標志,仍沿用多數國家所使用的紅十字標志。
紅新月標志,有向左和向右彎曲兩種形式,國際紅十字一般採用向右彎曲的紅新月。至於標志的大小規格,跟紅十字標志一樣,迄今尚沒有統一的標准模式可以遵循。
伊朗從1923年起採用紅獅與太陽作為該國紅十字組織的標志。但伊朗革命後,於1980年7月4日正式通告國際紅十字會,放棄使用紅獅與太陽標志,改用紅新月標志。因此,到1980年7月,1949年四項日內瓦公約所承認的三種紅十字標志,實際上只存在紅十字與紅新月兩種了。在報刊文章里,有時我們還見到「紅十字組織使用三種不同標志」的說法,顯然由於信息閉塞,已與事實不符了。
目前,在各國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標聯合會協會的144個成員中,使用紅十字標志的有119個,使用紅新月標志的有24個,餘下前蘇聯是同時使用兩種標志的唯一紅十字組織。
二、紅十字標志的使用
按照1949年8月12日第一項日內瓦公約第44條的規定,紅十字標志(紅新月標志同樣適用)具有保護和說明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前者指使用標志的人員、器材、車輛、機構等,是受到公約有關條款的保護;後者只是說明或表明使用標志的人員或某種東西,只是與紅十字會有關系,或從屬於紅十字會,並不受公約的保護。紅十字標志的使用,首先是軍事當局的許可權,特別是武裝部隊醫療部門的許可權。據此,紅十字標志的使用,一般應由有關軍事當局授權,不得使用於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在戰時,這種受權特別給予從事救護傷病員的軍隊醫療隊,即它的人員在戰地救護過程中可以佩戴紅十字臂章;它的救護車、醫院船、醫療飛機、醫院等可以懸掛紅十字旗幟;它的醫療器材可以貼上紅十字標志;等等。交戰雙方應按公約給予保護,不得有違。但是,這些人員、器材、設施、機構等,一旦不再為戰地傷病員服務,就不再受公約的保護;醫院、救護車等如用於掩護或運送作戰部隊,那就構成違犯公約的行為了。
日內瓦公約參加國,根據公約的要求制定了嚴格的國內立法,明確規定了紅十字標志的使用方法。一般講來,紅十字會無權使用保護性質的標志,但在和平時期它可以根據國內立法的規定,使用紅十字標志,當然這種使用不含有任何保護意義。國際紅十字規定,各國紅十字會會員、青少年會員、紅十字會訓練的急救員、衛生員等,均可佩戴紅十字證章、肩章、領章、胸章、帽徽、別針等,最好在這類證章等的紅十字標志周圍鑲飾些花紋,或鑄刻上佩戴人員類別字樣。標忠尤應盡量小些,不宜過大。紅十字會全部佔用的房舍,也可塗有紅十字標志,或懸掛紅十字旗幟;一部分佔用的,只在佔用部分的辦公室懸掛紅十字標志;如屬紅十字會所有而未佔用的房舍,只能懸掛不帶標志的會牌。其他如救護車、急救站等,如系紅十字會所有並由紅十字會在使用,也可塗上有或懸掛紅十字標志。紅十字會的出版物,或募捐時出售的物品,也可印上紅十字標志。向災民免費散發的救濟品,也可印上紅十字標志。運往國外的救濟物資,貼上紅十字標志,還可以得到減免運輸費的優惠待遇,特別是緊急救濟物資還能優先搶運。非紅十字組織使用標志,事先須得到有關當局和紅十字會的同意,不得自行其是。

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重要成員。

中國紅十字會以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為宗旨。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1950年進行了改組,成為新中國紅十字會。建國後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紅十字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的頒布實行,使我國紅十字事業走上法制軌道。

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中國紅十字會的宗旨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和平進步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章程並繳納會費的,可以自願參加紅十字會。全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紅十字會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分會,82847個基層組織,2026萬會員。

中國紅十字會使用金黃色的橄欖枝環繞白底紅十字標志作為會徽。會長彭佩雲,名譽會長胡錦濤中國紅十字會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循國際紅十字運動確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普遍的基本原則,依照中國參加的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和中國紅十字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成員,積極參與國際紅十字運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兩個國際組織及各國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間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紅十字事業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時期。各級各地紅十字會迅速恢復和建立。目前,中國紅十字會有31個省級分會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分會,7萬多個基層組織,近2000萬會員。在人道領域里的工作不斷開展,並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備災救災網路已初具規模,中國紅十字會在開展自然災害的救H力工作中,募集了價值20多億元人民幣的救災款物,為保障受災群眾的健康、保護受災群眾的生命作出了貢獻。1982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協助政府倡導和推進公民無償獻血事業。中國紅十字會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和許多國家紅十字會有著良好關系與合作,也積極援助姊妹國家紅十字會。1985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曾三次擔任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領導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副主席。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使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2004年中國紅十字會召開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聘請國家主席胡錦濤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選舉彭佩雲繼續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通過了《中國紅十字事業2005—2009年發展規劃》。

在新的世紀里,中國紅十字會將繼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突出抓好備災救災、衛生救護知識培訓、社會服務、傳播國際人道法及紅十字運動基礎知識、推動無償獻血和紅十字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預防艾滋病等主要工作;加強人才培養、向社會宣傳和多渠道籌集資金等工作,配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紅十字事業。

3. 伊朗巴列維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1926年4月25日,禮薩汗在伊朗建立了巴列維王朝。禮薩汗(1877—1944),出身於馬贊得朗省一富裕農民家庭,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性格強悍。1891年在波斯哥薩克旅中當士兵,1916年晉升為中尉,1921年初獲中校軍銜。他發動回歷12月3日政變後,被國王授於軍隊總司令兼哥薩克師師長的職務,後任國防大臣。1922年1月4日,他下令將哥薩克師、國家憲兵隊、中央直屬旅等各路軍隊統編成伊朗皇家武裝部隊,分5個師,官兵達3萬餘人,直屬國防大臣統轄,從此牢牢抓住了軍權。又通過在各州設立軍政州長,軍隊向居民收稅等措施,控制了部分財政大權。1922年—1923年間,禮薩汗向伊朗北部持分裂主義傾向的諸汗發動進攻,一一征服了他們,加強了伊朗的中央集權。在這些行動中,他的勢力大長,培植的親信控制了國家要害部門。國王受到排擠,於1923年10月26日被迫頒布兩項手諭:第一,任命禮薩汗為首相;第二,宣布國王將長久地去歐洲治病,委任國王的兄弟為攝政王。禮薩汗又迫使攝政王立下契約不幹預國事。新政府成立後,伊朗改組了財政制度,頒布了一些利於生產的措施,改善了與蘇聯的關系。1924年11月,禮薩汗親自率軍出征阿拉伯人聚居的胡齊斯坦省,討伐與中央分庭抗禮的省督謝赫·哈扎爾。12月,謝赫·哈扎爾投降。1925年初,他又擊敗庫爾德人的起義。經濟、軍事上的順利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1925年2月14日,國民議會正式批准自回歷12月3日政變後國王授予他的軍隊最高統帥的頭銜。同年10月31日,議會通過廢除愷加王朝、把臨時政權交給禮薩汗的決議。11月前,在伊朗設有外交機構的國家都承認了新政權。12月12日,立憲會議宣布禮薩汗為伊朗國王,封號為禮薩·沙赫·巴列維,姓氏巴列維意味著與古波斯鼎盛時的聯系。1926年4月25日舉行了加冕典禮。至此,統治伊朗百餘年的愷加王朝覆滅,巴列維王朝開始。

4.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為什麼會打了八年之久

因為雙方的軍事實力都彼此相當,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著分歧,薩達姆本想趁著伊朗政權不穩的時候,迅速的將霍梅尼打下台,結果卻落入到戰爭的深淵中,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

三、在薩達姆的計劃中,本來很快的就能擊潰伊朗,但是現實非常的殘酷,雖然伊朗的軍事實力並不如伊拉克強大,但伊朗依靠著有利地形和伊拉克不斷的開展著襲擊戰,人海戰術,陣地戰,防禦戰等多種戰法,由於雙方的士兵軍事素質比較差,所以戰爭一直持續了八年,雙方兩敗俱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利益,兩國消耗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尤其是伊拉克,直接負債約700多億美元,造成數十萬人民的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幾千億美元,這場戰爭直接導致國家經濟衰退,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5. 巴列維王朝統治之下伊朗的鮮艷色彩是怎麼樣的

1925年12月12日,伊朗制憲會議宣布建立巴列維王朝。此前,伊朗政治前途黯淡,國內各派勢力伺機而動。

在巴列維王朝治下,伊朗一度煥發生機,向西方國家靠攏,以此獲得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但突如其來的伊斯蘭革命,令一切化為泡影。

6. 1900-1923年間是到底是什麼年間.那時候我們中國還處在什麼樣子..

1900-1923年中國正是處於深重災難之中。

1900年一1912年,還是大清國,
尤其是1900年,滿清政府先是借義和團阻擊八國聯軍,後來又與八國聯軍聯合絞殺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還在故宮的太和殿廣場閱軍,紛紛到大殿里坐龍椅留念。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陪十國洋人白銀540000000兩,西方列強紛紛來割地,甚至來京城裡圈地,國中之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了替西人鎮壓人民的大型買辦。
但是也是從這時起,清政府也基本上接受了維新變法派未完成的一些思想和做法,比三四十年前的洋務派更激進,辦大學,廢科舉。
孫中山等革命激進分子上書政府被駁回,走上職業革命道路,誓死推翻滿清政府,趕走滿人,恢復中華,清政府當然是趕盡殺絕,全世界通緝。孫和他的同道在各地一再武裝起義,都被撲殺了。
1908年,慈禧太後臨終前毒死了光緒帝,三歲小兒溥儀上台。北洋少壯派從維新失敗後逐漸把持大權。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
1912年初,清帝退位,孫中山並沒有去做政府首腦,臨時了幾天,斗不過袁,北洋派袁世凱利用手腕成了大總統。中國進入民國時代。
不過,當政的有權有勢的好職位還是滿清貴族和北洋新壯,而真正的革命黨都坐了冷衙門——所謂的辛亥革命不徹底、資產階級比較軟弱、沒有發動群眾等,即此之謂也。各地的地主成了新政府的官僚,農民依舊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孫教仁改組國民黨,
1913年孫教仁被袁世凱暗殺。袁為了獨裁,與列強妥協,開始出賣主權。
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2月,袁世凱當上了「中華帝國」「皇帝」,改年號為「洪憲」。蔡鍔在雲南起義,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後改《新青年》),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掀起新文化運動。
1916年
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總理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權。
法國強占天津老西開,以擴大法租界。天津工人首先起來反抗,全國人民大力支援,粉碎了法國侵佔老西開的陰謀。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
段祺瑞下令對德宣戰,宣布不再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
1918年
魯迅發表《狂人日記》,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社會。
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9年
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6月3日 上海工人大罷工
1920年,李大釗陳獨秀開始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各地開始共產黨。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2年1月-3月 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7月 中共「二大」召開
9月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1923年2月 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二七」大罷工
6月 中共「三大」召開
1924年1月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7. 誰有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國旗圖片啊發張圖

http://www.crwflags.com/fotw/flags/ir_imp64.html
上面的人提供的都是現在伊朗的
我的是1964-1979年間的伊朗nation flag 和state flag
兩者區別在於有無中間的圖案

8. 紅十字會的來歷

紅十字歷史

19世紀中期,歐洲商業經濟日益繁榮的各國,為了爭奪市場,不斷以兵戎相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各國的陸軍醫療部門無力單獨解決戰地傷病兵員的救護和治療問題。因此,一場血戰之後,往往陳屍遍野,呻吟呼號,悲慘萬狀,不忍卒暗。有個名叫讓.亨利.杜南(1828-19lO)的瑞士人,1859年6月25日在前往晉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途中,抵達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此時拿破崙皇帝正率法軍和撤丁軍為一方與奧地利陸軍為另一方,為爭奪倫巴第地區相繼在馬根塔和索爾弗利諾兩地血戰。索爾弗利諾之戰,雙方資亡四萬多人,大批傷兵被遺棄在戰場上,烈日蒸曬,無人救護,狀況十分凄慘。杜南目睹這一情景,出於對人的同情和憐憫,當即號召該地居民,同他一道組織起來,不分國籍的搶救和看護被遺棄的傷兵,前後達八天之久。
杜南回到日內瓦後,向公眾講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戰地的經歷。人們鼓勵他寫書激勵世人的良知。事隔三年之後,杜南於1862年11月在日內瓦發表他的名著《索爾弗利諾回憶》一書。杜南在書中追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的所見所聞和救護傷兵的故事。在書的結尾中他建議;(1)在各國成立傷兵救護組織;(2)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權益的國際公約。他積極向德、奧諸國的統治者進行游說,他的倡議獲得了歐洲各國上層社會的熱烈支持。於是,1863年2月9日,杜南和杜福爾將軍、莫瓦尼埃律師、阿皮亞和莫諾瓦兩醫生等一道,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轄下組成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即人們常說的五入委員會;它的首任主席由杜福爾將軍擔任,社南是該國際委員會的秘書,紅十字會就這樣誕生了。到1880年,五人委員會正式易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在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倡議和敦促下,1863年10月26日到29日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6個國家的36名代表參加的一次名叫預備會議的國際會議。會議通過十項決議和三項建議,特別主張:
(1)在每個國家成立救護委員會,以便在戰時協助'陸軍』醫療隊進行工作;
(2)平時開展訓練男護士的工作;
(3)救護車、陸軍醫院和醫護人員中立化;
(4)採用統一的識別標志,即白底紅十字旗幟和臂章。
五人委員會特別是杜南堅持不懈地工作,說服歐洲各國派代表到日內瓦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團體權益的國際公約。由瑞士聯邦委員會和法國政府出面,於1864年8月8日到22日之間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2位全權代表參加的外交會議。會議幾乎未加修改就通過了五人委員會提出的公約草案,於8月22日正式簽定《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即第一次日內瓦公約。公約僅有十條條文,概括地將1863年預備會議通過的決議用國際公約的形式從法律上肯定了下來,也為關於戰爭的國際人道主義法樹立了一個規范性的模式。國際紅十字運動和其在武裝沖突中的特殊作用,從此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
隨後,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歐、亞、美三洲的主要國家相繼成立了43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也於1904年5月29日在上海誕生。到1987年4月已有145個國家的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正式加入了這個國際紅十字運動。

紅十字標志的由來、類別和使用

現行的1949年8月12日四項日內瓦公約,正式承認三種戰地救護識別標志,即紅十字、紅新月、紅獅與太陽。1982年,紅獅與太陽標准被取消。武裝部隊醫療部門,在戰地服務過程中,使用這類標志標明所屬的醫療器材、人員、車輛、船隻、飛行器、房舍等,都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不得隨意受攻擊。現將有關情況分述如下:
一、紅十字標志的由來和類別
紅十字作為救護團體(即紅十字會)識別標志,始於1863年10月,採用「白底紅十字的臂章體為傷兵救護團體志願人員的識別標志」。隨後的日內瓦公約更以具體化,明文指出紅十字標志系掉轉瑞士國旗的顏色而成。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瑞士表示敬意,因為瑞士的日內瓦是紅十字會的發祥地。由此可見,紅十字標志與宗教迷信沒有任何聯系。
紅十字標志通常是由五個大小相等的紅色正方形拼合成。國際紅十字的規章,對紅十字標志本身的大小、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說明兩條紅色長方條成垂直相交,中心至各端的長短相等就行了。我們常見的紅十字標志,因人地而異,規格不盡統一,原因就在於此。當然,最好還是前述五個正方形投合的方式製作,比較合乎大家都贊同的標准。
1876年,正在同沙俄交戰的土耳其政府通知瑞士聯邦委會說,「紅十字標志冒犯了該國土兵的宗教信仰,」該國陸軍已採用紅新月標志代替紅十字標志標明他們所使用的救護車。土耳其的體法,隨後為一些阿拉伯和伊斯蘭教占優勢的國家歷仿效,它們也相繼採用了紅新月標志。
為什麼紅十字標志冒犯了土耳其士兵的宗教信仰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簡略地回顧一小段世界史。在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西歐信奉基督教,各國的王公、貴族、傳教士企圖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和基督聖地,曾多次糾集教徒,前仆後繼,進行十字軍東征(最著名的有8次之多),當時他仍所使用的旗幟就是以耶酥基督受刑的十字架作為標志。十字軍東征雖以失敗而告終,但自此以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即視十字架為禁物,忌諱使用。這種思想情緒,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在紅十字標志的使用上來了。可是,象黎巴嫩、印度尼西亞、孟加拉這樣一些伊斯蘭教影響較強的國家,卻沒有採用紅新月標志,仍沿用多數國家所使用的紅十字標志。
紅新月標志,有向左和向右彎曲兩種形式,國際紅十字一般採用向右彎曲的紅新月。至於標志的大小規格,跟紅十字標志一樣,迄今尚沒有統一的標准模式可以遵循。
伊朗從1923年起採用紅獅與太陽作為該國紅十字組織的標志。但伊朗革命後,於1980年7月4日正式通告國際紅十字會,放棄使用紅獅與太陽標志,改用紅新月標志。因此,到1980年7月,1949年四項日內瓦公約所承認的三種紅十字標志,實際上只存在紅十字與紅新月兩種了。在報刊文章里,有時我們還見到「紅十字組織使用三種不同標志」的說法,顯然由於信息閉塞,已與事實不符了。
目前,在各國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標聯合會協會的144個成員中,使用紅十字標志的有119個,使用紅新月標志的有24個,餘下前蘇聯是同時使用兩種標志的唯一紅十字組織。
二、紅十字標志的使用
按照1949年8月12日第一項日內瓦公約第44條的規定,紅十字標志(紅新月標志同樣適用)具有保護和說明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前者指使用標志的人員、器材、車輛、機構等,是受到公約有關條款的保護;後者只是說明或表明使用標志的人員或某種東西,只是與紅十字會有關系,或從屬於紅十字會,並不受公約的保護。紅十字標志的使用,首先是軍事當局的許可權,特別是武裝部隊醫療部門的許可權。據此,紅十字標志的使用,一般應由有關軍事當局授權,不得使用於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在戰時,這種受權特別給予從事救護傷病員的軍隊醫療隊,即它的人員在戰地救護過程中可以佩戴紅十字臂章;它的救護車、醫院船、醫療飛機、醫院等可以懸掛紅十字旗幟;它的醫療器材可以貼上紅十字標志;等等。交戰雙方應按公約給予保護,不得有違。但是,這些人員、器材、設施、機構等,一旦不再為戰地傷病員服務,就不再受公約的保護;醫院、救護車等如用於掩護或運送作戰部隊,那就構成違犯公約的行為了。
日內瓦公約參加國,根據公約的要求制定了嚴格的國內立法,明確規定了紅十字標志的使用方法。一般講來,紅十字會無權使用保護性質的標志,但在和平時期它可以根據國內立法的規定,使用紅十字標志,當然這種使用不含有任何保護意義。國際紅十字規定,各國紅十字會會員、青少年會員、紅十字會訓練的急救員、衛生員等,均可佩戴紅十字證章、肩章、領章、胸章、帽徽、別針等,最好在這類證章等的紅十字標志周圍鑲飾些花紋,或鑄刻上佩戴人員類別字樣。標忠尤應盡量小些,不宜過大。紅十字會全部佔用的房舍,也可塗有紅十字標志,或懸掛紅十字旗幟;一部分佔用的,只在佔用部分的辦公室懸掛紅十字標志;如屬紅十字會所有而未佔用的房舍,只能懸掛不帶標志的會牌。其他如救護車、急救站等,如系紅十字會所有並由紅十字會在使用,也可塗上有或懸掛紅十字標志。紅十字會的出版物,或募捐時出售的物品,也可印上紅十字標志。向災民免費散發的救濟品,也可印上紅十字標志。運往國外的救濟物資,貼上紅十字標志,還可以得到減免運輸費的優惠待遇,特別是緊急救濟物資還能優先搶運。非紅十字組織使用標志,事先須得到有關當局和紅十字會的同意,不得自行其是。

9. 伊朗女權遊行眾多,伊朗女性現在的維權意識是什麼時候覺醒的

其實伊朗女性的維權意思一直都在。只不過是因為社會和政府的壓迫才一直沒有實現。

從記錄中可以發現婦女教育率一直都不低,還有很多女性是博士。而現在又開始逐漸的維護自己的權力。

比如說前兩天因為女性球迷事件,為伊朗女性爭取到可以去球場去看現場球賽。要知道這之前可只能男性可以去現場看球。

還有,在伊朗女性可以自己去申請護照了。以前是必須要丈夫同意才可以去申請護照的。而且現在也可以開車了。要知道之前的伊朗女性就算是擁有護照,也不讓女性自己駕駛車輛。

雖然這只是一部分的爭取到的權力,但是伊朗女性的斗爭從未停止。而且雖然是維權運動也不是那麼容易展開的。社會對她們有太多的限制。

除此之外,這涉及了國家的法律,政治,及其宗教問題,不是簡單的維權就可以影響的。

如果想發動女權運動是對整個國家,宗教的對抗。只希望未來伊朗女性可以像正常國家一樣擁有屬於女性的權力。

10. 《我在伊朗長大》真實的伊朗的變化是什麼樣的

我覺得《我在伊朗長大》真實的伊朗的變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整個精神文明都在倒退。我以為《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長篇小說,但當我買下它時,我發現它實際上是一本漫畫書。我甚至更驚訝。這是一本獲得了這么多獎項的漫畫書,於是我開始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閱讀。 書中的漫畫都是黑白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也很簡單。然而,簡潔的語言和簡單的圖片深刻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不是進步,而是倒退,整個精神文明都在倒退。然而,伊朗人民正在內心反抗政府,悄悄地拿起天線了解其他國家事務,晚上關門窗,舉行聚會,白天用布包裹自己,晚上釋放自己的本性。所以我覺得《我在伊朗長大》真實的伊朗的變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整個精神文明都在倒退。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哦。

閱讀全文

與伊朗1923年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生孩子一般多少錢 瀏覽:322
義大利帕尼尼怎麼樣 瀏覽:395
中國隊下一場打伊朗是什麼時間 瀏覽:357
越南福特多少錢 瀏覽:988
送給伊朗客戶什麼禮物好 瀏覽:293
印度夏天種樹怎麼樣 瀏覽:648
印尼帝都香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497
中國有哪些公益組織 瀏覽:258
伊朗國徽的含義是什麼 瀏覽:887
印度教授怎麼看待中國 瀏覽:603
中國百分之多少石油是伊朗 瀏覽:502
越南牛角是什麼品種 瀏覽:987
中國用工量多少 瀏覽:64
在伊朗注意什麼時候 瀏覽:204
伊朗女性為什麼地位低 瀏覽:820
去義大利怎麼去打工 瀏覽:267
英國學生公寓產權多久 瀏覽:154
印尼紅珊瑚質量怎麼樣 瀏覽:927
越南黃花梨筆筒龜裂怎麼治 瀏覽:162
美國無人機怎麼進入伊朗的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