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說巴列維王朝,最終是毀在了女人手裡
巴列維王朝這個曾經中東第一繁榮的王朝,卻在突然之間猶如大廈傾覆一樣,被推倒,曾經的世界第九富裕的國家,經濟一下子倒退了百年。造成這一切的原因真如人們所說的是毀在女人的手裡嗎?
如果說上面是巴列維王朝毀在女人手裡群體性的原因,下面就是毀在個別女人的手裡。巴列維的第三任妻子在連續為他生了2個男性繼承人之後,巴列維就賦予她至主的權務。並且她開始掌控國家中的很多領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於是她的家人這些外戚,紛紛開始了在王朝內的巧取豪奪。腐敗開始蔓延。而作為巴列維的姐姐阿什拉芙公主的腐敗愈演愈烈,成了一切腐敗的根源和後台。
雖然巴列維一直在打擊腐敗,但是到了這兩個人的面前,一切就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了。就這樣在這些女人的作用下,巴列維王朝最終走向毀滅。
㈡ 當年巴列維王朝有強大的美國支持,為何他還是被推翻了
因為後期的巴列維王朝得罪了美國,所以最後在美國的暗箱操作下,這個王朝還是被推翻了。
其實在早些年間,巴列維是獲得了美國的支持,所以巴列維輕而易舉地就掌控了伊朗的政權和軍隊武裝力量,而且在美國的支持下,當時的伊朗發展十分迅速,成為經濟強國,與當時的以色列齊名。
所以雖然當時伊斯蘭革命一開始並沒有很轟動,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巴列維就被推翻了。
㈢ 統治20多年,國內非常穩定,但還是被推翻,小巴列維為何這種下場
巴列維王朝統治的前期,伊朗還是十分繁榮的,很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變。但是到了後期巴列維國王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和美國簽訂了十分不平等的條約,致使伊朗的人民對巴列維國王十分不滿,導致了整個王朝最後的滅亡。
在這一份條約存在的時期中,整個伊朗都一改之前繁榮的局面,陷入了一種恐慌中。由於這一份條約中的規定,導致伊朗中的人民一直在忍受美國帶給他們的傷害。所以伊朗人民當時非常憎恨這一份條約,也十分憎恨簽這份條約的巴列維國王。
因為這一份條約的實質上就是巴列維國王在賣國,所以伊朗的人民都十分憎恨巴列維的國王。當時國家能夠處於一種穩固的狀態,都是靠著國內的武力鎮壓。但最後所有的伊朗人民一起團結起來,反抗巴列維國王的賣國行為,最終推翻了巴列維政權。
㈣ 世俗化的巴列維王朝,為何還會被伊朗人推翻
世俗化的巴列維王朝,為何還會被伊朗人推翻?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需要分析幾個方面來進行全面的闡述,個人的一些意見,大家可以參考:
三:巴列維王朝內部比較腐敗:
內部非常腐敗的巴列維王朝,根本沒有顧忌老百姓的生活,當時伊朗人民的生活非常艱苦,甚至很多地區的人吃不飽飯。這樣的環境之下,肯定會引起各個階層的反對,腐敗的政府導致政治的癱瘓,軍隊也放棄了他們。
㈤ 為何說伊朗的巴列維王朝之所以覆滅,是美國導致的
因為巴列維王朝的覆滅是美國在背後搞小動作造成的。巴列維王朝在當時並不是貧窮的國家,相反,巴列維王朝不僅強盛,而且很富有。按理說一個富有的國家有足夠的能力和錢財阻止和解決天災人禍的發生。但是巴列維王朝卻在很短的幾年內就被覆滅了。
巴列維後期,由於白色革命弄得國家的矛盾激進。王朝腐朽,伊朗在70年代的時候不停的調高油的價錢,美國曾因為油價過高在1973年發動了石油危機。後來巴列維和美國政府發生了矛盾,美國也開始計劃變更政權,推到巴列維。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時候,有百姓鬧事但是人數不多,這個時候美國開始搞破壞,一邊不讓軍方打壓暴亂,一邊告訴國民巴列維病重。最後導致霍梅尼推到巴列維,巴列維王朝覆滅。
㈥ 伊朗巴列維王朝覆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美國在中間起到了什麼作用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覆滅與消亡,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那些強大而又富裕的王朝,更是如此,不可能在短期時間內就這么隨隨便便就滅亡了。因為有著足夠的國力和經濟條件來阻擋暴亂和各種風險,不會那麼輕易被幹掉,咱們國家近代史上的大清王朝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但是唯獨有一個王朝例外,那就是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作為強大而富裕的王朝,卻在短短幾年內被推翻,至今很多人都沒辦法理解,而根據史料來看,強大巴列維王朝的覆滅,實際上是美國人推翻的,為何這么說呢?因為美國幹了2件事。
在巴列維時期,整個幾十年,伊朗經濟增速平均超過7%,一度是全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跟西方經濟強國齊平。而且巴列維時期,人口多達3000萬,而且軍隊幾十萬,還配備了清一色的美國裝備。當時美國先進的F14,F15戰機,伊朗都有,還有很多先進的坦克,艦船等。其整體的實力,在中東那是非常強悍的,跟以色列那是雙強。
而這么強大的國家,在世界也是強國了,卻非常脆弱的在伊斯蘭革命中倒台,結束幾十年的統治。而且推翻這么強大政府的卻是一群教士,帶著一群城市無業遊民和底層百姓,看似力量不對稱,看似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
但是卻實實在在發生了,一群沒有武裝,手無縛雞之力的教士,推翻了強大無比的巴列維王朝。這個看似不可思議,也是不可能做到了。而實際上,巴列維王朝的倒台,實際上那是美國推翻的。為何這么說呢?因為美國做了2件事。
第一件事,美國推動推翻巴列維。
在巴列維後期,因為白色革命,搞得國家矛盾激化。而且巴列維王朝的腐敗,讓美國失去耐心,尤其是伊朗在70年代不斷推動油價上漲,美國為此在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而當時卡特總統專門找巴列維,讓其不要推動油價上漲。但是巴列維卻不聽,這也得罪了美國政府。所以在後期,不光是國內教士階層的反對,美國中情局其實也是已經開始在謀劃,推翻巴列維,甚至搞政變,換掉巴列維這個代理人了。
第二件事,幫助霍梅尼。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其實剛開始規模那是不大的,這個時候,只要是巴列維出動點軍隊,直接鎮壓。再進行2年的宵禁,抓捕主要的責任人和教士,這個事其實就解決了。但是這個時候,美國故意搞破壞了。
一方面,直接警告伊朗軍方,不要鎮壓,不要對百姓動手,否則將受到嚴厲的制裁;另一方面,揭露巴列維患癌症的消息,而且還斷言巴列維不久於人世。這直接使得巴列維失去了軍隊的指揮權,指揮不動軍隊,因為軍隊不敢得罪美國,也不願意為了即將死亡的國王賣命。
以至於到最後只能看著教士們奪權,而毫無能力。從上面這兩件事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美國,霍梅尼是不可能推翻巴列維的,正是因為美國拋棄了巴列維,主動阻撓巴列維對伊斯蘭革命的鎮壓,才使得霍梅尼成功。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巴列維那是美國推翻的。
㈦ 巴列維王朝曾經是中東最強大的王國,為何突然就滅亡了
巴列維時代指的是伊朗獨立,到伊斯蘭革命這段時間,屬於巴列維王朝時期。當時的伊朗,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爆發性增長的過程。當時伊朗石油資源豐富,利用石油財富,積累了大量的錢財。而且得到了美國大量的援助,在美國幫助下,伊朗社會徹底世俗化發展,破除宗教的愚昧思想。當時伊朗徹底思想解放,婦女可以上學,工作,可以不帶頭巾面紗,可以穿比基尼。而且社會發展非常迅速,到70年代,伊朗經歷20年的快速發展,就已經成為了當時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了,只需要再堅持10到20年,伊朗成為發達國家那是非常輕松的。
㈧ 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是怎樣的
1921年2月21日,伊朗軍人禮薩汗與親英政客賽伊德·齊亞丁合作,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塞帕赫達爾·拉什蒂政府,建立了以賽·齊亞丁為首相、禮薩汗掌握軍權的新政府,暫時保留了卡扎爾王室。1925年底,禮薩汗在奪取了全部軍政權力後,最後推翻了統治伊朗達140餘年之久的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這一事件是伊朗歷史進入現代史時期的標志,它在中東和世界現代史上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伊朗的局勢 伊朗舊名波斯(1935年改為今名),是一個文明古國。20世紀初的伊朗是個封建的農牧業國家。全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其中農民佔一半以上,牧民約佔25%。農村中,封建的生產關系居統治地位。
資產階級也發生分化:部分從事外貿的商業資產階級,資金比較雄厚(一般都擁有10萬土曼以上的資金),成了外資的買辦;更多從事國內貿易的中小商業資產階級力圖掙脫外資的控制,他們構成了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爭得自由發展的權利,伊朗商業民族資產階級曾奮力斗爭。早在19世紀末,德黑蘭的商人便建立了聯合公司,同英國控制伊朗金融的波斯帝國銀行競爭。商業資產階級還曾積極投入1907—1911年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建立國家銀行的主張。革命的失敗使他們的希望破滅,1911年以後,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幾乎沒有增加,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不僅是中小商人,甚至連商業資產階級中的首富扎爾卜家族所屬企業,也紛紛破產倒閉。
㈨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為什麼被推翻
在短期的空前繁榮之後,伊朗經濟在1975年盛極而衰。由於世界石油需求萎縮,油價驟降,政府財政從上一年的盈餘20億美元一變為73億美元的赤字。大手大腳已成習慣的伊朗當局被迫實行緊縮政策,兩年內將開支削減了190億美元,超高速的經濟增長戛然而止。
伴隨著經濟的下行,長期被炫目的經濟增長數據掩蓋的問題浮出了水面。面對商業衰退和國家過多地管制市場,商人們怨聲載道。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農業生產也出現了巨大損失,這與「白色革命」的初衷截然相反。十年前,伊朗還能夠向外國出口穀物、稻米和食糖,而1970年代中期以後,每年卻需要進口小麥250萬噸,大米30萬噸,肉羊250萬頭。相當於每個伊朗人一年中有一個月的口糧依賴外國供應。
城市的局面同樣糟糕。幾百萬收入低微的伊朗人在超過20%的通貨膨脹中掙扎。除了少數企業里的技工,絕大多數工人收入微薄:四口之家平均日收入55-204里亞爾,而一公斤米和肉分別賣到90里亞爾和220-250里亞爾,一間房租金每日100里亞爾,眾多工人只好全家住貧民窟。貧富差距大至駭人的地步:在德黑蘭的大資本家一天進賬5萬美元,從來不必在乎周末是到歐洲還是北美購物;與此同時,小農每年只能賺到150-200美元。
對國王鼓吹的「偉大文明」的高期望值和令人沮喪的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伊朗民眾普遍感到不滿。在伊朗這樣一個既沒有工人運動傳統,也沒有民主選舉歷史的伊斯蘭國家,人們很自然地轉向宗教尋求慰藉,因為「現代化和那種被大肆吹噓的社會發展並不能帶來心靈上的安寧」。
㈩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為什麼被推翻
禮薩·巴列維(1941~1978在位)執政後,國內局勢動盪,北方的亞塞拜然和北庫爾德斯坦宣布自治,後被鎮壓。1951~1953年,民族陣線領導任命穆罕默德·摩薩台出任首相時,宣布實行石油國有化,反對英國對石油的壟斷地位,並要求掌握絕對權力,同國王發生沖突。1953年8月,國王試圖解除摩薩台職務未成,被迫出走。不久在美國的支持下親國王的軍隊勢力逮捕了摩薩台,國王回國。1954年8月,國王同外國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將石油公司歸還外商。國王重新上台後,實行親美政策。此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局(即薩瓦克),實行獨裁專制統治。特務肆意橫行,逮捕政治上的反對派和宗教上層人士,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在宗教上,嚴加限制宗教界的權力,以世俗法律代替伊斯蘭教法,接管宗教基金、關閉宗教學校代以世俗教育,實行「自由化」和「世俗化」的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湧入,使伊朗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沖擊。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在經濟上,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1963年1月,他提出「六點社會改革方案」(稱為「白色革命」)。其主要內容包括土地改革(規定地主佔有的限額,多餘的土地由國家贖買,分給少地、無地的農民,寺院土地收歸國有)、工人在企業中入股分紅、給婦女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城鄉實行現代教育替代傳統宗教教育,發展工業、交通和文教事業等。因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加之石油跌價,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同時未能徹底實行土改政策,使大量農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人民及社會集團暫時聯合起來,而什葉派的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反國王獨裁統治的群眾運動的一面旗幟,在國外領導反國王的斗爭。從1977年起,各地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到1978年下半年,各地動亂不斷升級,達到高潮,國王任命艾資哈里為首相,組成以軍人為主的臨時政府,以挽回殘局。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國,委任沙普爾·巴赫齊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流亡國外的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回到伊朗,2月11日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總理接管政權,組織臨時政府,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