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13艘快艇高速逼近美艦隊,雙方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美國高官表明,美國海軍數艘艦艇10號在霍爾木茲海峽遭受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汽艇,汽艇以“不安全、不技術專業”的方法迅速靠近,美國軍隊三十次連射警示,伊朗汽艇接著離去。在近2個禮拜里,它是第二次相近事情。伊朗現階段沒有作出回復。在一次常規的記者招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約翰·科比說,此次事情產生時,6艘美國海軍艦船正接送著一枚“喬治亞”號巡航導彈,該巡航導彈正橫貫霍爾木茲海峽。
據美國稱,它是近四年來美國軍隊船舶初次向伊朗船舶開槍警示。現階段,美國和伊朗已經間接性交涉重回伊核協議。美國政府部門單方撤出伊核協議,接著又重啟了一系列對於伊核問題的封禁。自二零一九年五月至今,伊朗慢慢終止實行伊核協議的一部分條文,但其服務承諾的對策是“可逆性的”。
2. 各國軍艦的命名原則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海軍的歷史非常漫長,而且英國文化本身又非常注重傳統。因此英國海軍的命名為了照顧傳統艦名,基本上沒什麼規律可循。
主力艦,即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航母等命名,有傳統艦名,有著名人名,還夾雜不少很響亮的形容詞。傳統艦名包括皇家方舟、無敵、百眼巨人、厭戰等。有褒義形容詞的艦名包括無畏、暴怒、勇士、光輝等。人名包括鐵公爵、胡德、英王喬治五世、納爾遜等。
英國海軍還喜歡將結構和意義類似的幾個艦名同時賦予幾艘姐妹艦,造成一種有趣的排比狀態,例如戰列巡洋艦的開山之作——無敵級的三艘裝甲巡洋艦,分別叫作無敵、不撓、不屈(invincible, inflexible, indomitable)。聲望級兩艦,分別叫聲望、反擊(renown, repulse)。
主力艦以下的各級巡洋艦、驅逐艦則大都自成系列,深圳清潔公司總的來說沒什麼規律。例如有郡級重巡洋艦——全部以英國本土郡名命名,花級護衛艦——全部以花名命名,部落級驅逐艦——全部以英聯邦旗下殖民地部落命名,U級潛艇——全部以U字打頭的詞語命名。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的艦艇命名規律比英國海軍要更規律一點,這也許跟美國海軍歷史短暫有關。
二戰時期的命名規律與戰後不同。
二戰期間,戰列艦全部以州名命名。除了戰後才升格為州的阿拉斯加、夏威夷外,只有蒙大拿一州從未被用來命名建成的戰列艦(蒙大拿號戰列艦已經接近下水,但被取消建造)。
戰列巡洋艦通常以美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命名,例如列剋星敦、薩拉托加。也有時以美國海外領地命名,例如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中的阿拉斯加、夏威夷、關島。
航母的命名最為隨意,絕大多數是有紀念意義的詞彙、人名或美國歷史上的傳統艦名。例如企業(獨立戰爭時期的單桅縱帆船),大黃蜂(獨立戰爭時期的某炮艦),突擊兵(獨立戰爭期間的偵查輕騎兵),好人理查德(法語,羅斯福的筆名,英文叫窮人理查德),富蘭克林(本傑明·富蘭克林)。
巡洋艦以美國本土城鎮命名,例如菲尼克斯、芝加哥、鹽湖城、舊金山。
驅逐艦以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海軍人名命名,例如蘇利文號——紀念同時戰死的蘇利文五兄弟,約翰·保羅·瓊斯號——紀念美國海軍之父。
潛艇以海洋生物命名。例如射水魚、石鼓魚、皇後魚、劍魚。
二戰之後,美國海軍的命名規律有了變化。除了二戰期間建成的艦艇繼續使用原名外,其他各類艦艇有了新的命名規則。
彈道導彈潛艇使用州名命名,例如俄亥俄,緬因,阿拉巴馬。
核動力巡洋艦同樣使用州名命名,例如加利福尼亞、維吉尼亞。
攻擊潛艇以城市名命名,例如洛杉磯、達拉斯、波士頓、格林維爾。
航母的命名仍舊很隨便,傳統艦名包括星座、企業,人名包括尼米茲和喬治·布希。
驅逐艦照舊用和海軍有關的人名。包括馬修·佩里,鍾雲。
日本海軍
二戰時的日本海軍命名很有規律,可謂一絲不苟,甚至為了這些規律而放棄了一些很有紀念意義的傳統艦名。
戰列艦用國名命名。「國」是察和日本歷史上的深圳清潔公司傳統行政區劃。例如扶桑、長門、日向、武藏。特別重要的艦艇會採用比較有象徵意義的國名,例如大和、仔掘武藏、信濃都是日本曾經定都的地方。
戰列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以山脈命名,包括天城、金剛、霧島,妙高、羽黑。
輕巡洋艦以河流命名,包括多摩、長良、名取、鬼怒。
航母以會飛的祥瑞動物命名,基本上都是龍、鳳、鷹、鶴之類。例如蒼龍、大鳳、隼鷹、翔鶴。
驅逐艦的命名看上去最沒規律,使用了大量風雅名詞,很有氣質。總的來說,一等念沒核驅逐艦多用自然現象命名,這包括了鳳、雲、雪、雨、雷電、霜、霧、潮、月、露、霞,著實是一應俱全,而且一眼望去多是中文沒有的原創詞彙。
較小的二等驅逐艦時常以花草樹木命名,一連串好幾十個木字旁/草字頭的單字艦名,很多都不知道中文怎麼念。
潛艇則全是編號,「伊」字打頭。
最後順帶一提,各國軍艦在建成之後基本上都不會改名,即使艦種已經變更(而在建成前則可以隨意改名)。因此我們會發現美國有以戰役名命名的航母,那是因為它們開工時是戰列巡洋艦。同樣日本航母中本應只有動物艦名,卻夾雜著加賀、信濃(國名)和赤城(山名)之類不符規定的艦名,也是因為這幾艘航母本來是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
再最後順帶一提,各國除了各有艦名命名規律外,也有自己的艦級(ship class,相當於型號)命名規律。
艦級命名規律總共只有兩種,首艦命名和概括命名。
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只使用首艦命名,即艦級名和該級的第一艘軍艦相同。注意這里說的第一艘是指最早獲得國會/內閣批准立項深圳龍華清潔公司的一艘,而不是最先動工、最先下水、最先建成的一艘。例如美國海軍最出名的三艘姐妹艦航母——約克城、企業、大黃蜂,因為約克城是首艦,所以統稱約克城級。
英國海軍照例是比較自由的,首艦命名和概括命名混用。例如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共5艘,就以第一艘的艦名作為艦級名。概括命名是指將本級所有軍艦艦名的共同特點拿出來給艦級命名,例如曾計劃建造共有四艘同級艦的戰列巡洋艦,因為都是以歷史上著名的海軍將領命名,被稱為海軍上將級。另有5艘同型的舊式戰列艦因為艦名都以R字打頭,就被很省事地稱為R級。
比較有趣的是美國也非官方地出現過概括命名的現象。美國曾給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建造過四艘居魯士級防空驅逐艦,因為伊朗伊斯蘭革命而無法交貨,最後賣給了美國海軍。分別命名為基德、卡拉漢、斯科特、錢德勒,皆是二戰時期戰死的美國海軍將領。於是美國士兵將這級驅逐艦稱為「死海軍上將級」。
http://blog.china.com/u/090408/305792/200904/4665643.html
我國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日,對《海軍艦艇命名條例》又作了補充和修改。總的原則是:區別於國際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艦艇命名;區別於國內地方船名;條理性強,便於記憶;字音清楚,不易相互混淆;名稱響亮,有意義,能夠體現祖國的尊嚴,表現出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使用長久,在相 當長時間內,能夠滿足裝備發展的需要。
具體命名規定是:
巡洋艦以行政省(區)或片語命名;
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
核潛艦以「長征」加序號命名;
常規導彈潛艦以「遠征」加序號命名;
常規魚雷潛艇以「長城」加序號命名;
掃布雷艦以「州」命名; 獵潛艇以「縣」命名;
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
步兵登陸艦以「河」命 名;
輔助船艇均以表明所在海區和性質的名稱再加序號的形式命名。
核潛艇、巡洋艦等大型戰斗艦艇由總參謀部授予艦名;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等由海軍命名。新造或新接艦艇入列或更名時,由批准授名的領導機關正式授予艦名舷號,頒發《艦艇命名證書》,艦艇按照《艦艇條令》的規定舉行命名典禮;艦艇命名享受「終身制」,中途一般不予更名。艦艇退役時,其艦名舷 號由授予機關注銷,不再授予後續艦艇。
為了避免艦艇出現重名或交叉的現象,人民海軍艦艇名的授予必須嚴格按區域劃分。即: 北海艦隊轄區用華北、東北、西北等14省市區地台(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 東海艦隊轄區用華東7省市及新疆自治區地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新疆); 南海艦隊轄區用華南及西南9省市區地名(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凡事都有例外。在人民海軍的艦艇方陣中,有兩艘特別的戰艦是用人名命名的,一艘叫「鄭和」艦,一艘叫「世昌」艦,他們都屬於大連艦艇學院。
3. 美軍和伊朗快艇在霍爾木茲海峽遭遇的背景是什麼
根據《環球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最新報道,當地時間6月21日,美軍駐扎在中東地區的第五艦隊稱,他們在20日穿越後霍爾木茲海峽時,與伊斯蘭的3艘革命衛隊船發生緊張遭遇,差點發生碰撞,但《美聯社》稱目前伊朗方面未立即給出在霍爾木茲海峽的遭遇是否屬實,美方也在第一時間指責伊朗的這種行為不符合海上安全行為的通行標准,增加了美伊雙方沖突的風險,發生這件事的背景可以從三方面來回答。
最後,雙方艦艇差點發生碰撞,該事件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中東地區石油資源非常豐富,伊朗又幾乎控制著整個霍爾木茲海峽,美方艦艇所在地區航道又非常窄小,與其他國家快艇發生碰撞有很大可能。因此,霍爾木茲海峽成為了美國和伊朗,兩大國家間的主要爭斗地。
4.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5. 哪國海軍排水量250噸的導彈艇,以國名命名
哈薩克海軍由裏海艦隊、岸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組成,主要軍港位於裏海沿岸城市阿克套、包季諾和鹹海地區的阿拉爾斯克。哈國之所以花大本錢組建海軍,主要是出於保護其裏海海域石油資源的考慮。但與分布在裏海的俄羅斯、伊朗海軍相比,哈薩克海軍實力幾乎不值得一提,即便是與裝備閃電級導彈艇的土庫曼海軍相比,也不佔優勢。
哈海軍主要裝備是10餘艘小型巡邏艇,來源包括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德國、阿聯酋等。這些巡邏艇不僅噸位小、艇齡大,且只裝備有少量輕型武器,執行海上巡邏和保護油田等任務尚可,但如果擔負作戰任務則顯得力不從心。這幾年,哈薩克在尋求裝備升級,一方面在嘗試自製艦艇,另一方面是外購裝備,使哈薩克海軍有能力在海岸150公里范圍水域巡邏,保護近海鑽井平台,打擊恐怖主義。
自製艦艇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2012年4月,哈薩克具有重大意義的第一艘自製導彈艇下水,舷號250,命名為哈薩克號,因此這型艇也稱為哈薩克級。但這艘以國名命名的艦艇,滿載排水量僅僅只有250噸,主要武備是雙25炮、雙14.5機槍。之所以稱其為導彈艇,是因為這型艇在艇尾裝備了一座火箭炮發射架。後來哈國以此為基礎,又發展了同時裝備近程反艦導彈與近程防空導彈的改進型號,舷號分別是251、252,艇名為薩熱阿爾卡號和烏拉爾號。
哈薩克號
哈國還以此發展了海岸警衛隊使用的0300型邊境巡邏艇,艇長42米,寬7.8米,航速25~30節,續航力1200海里,目前已經建造了5艘,舷號為250等,是哈海岸警衛隊的主力。與原型相比,0300型換裝了主炮,原手動雙25炮升級為全自動的AK306炮,也就是說海岸警衛隊艦艇的武備優於海軍裝備艦艇。
外購裝備方面,是雷聲大雨點小,包括輕型護衛艦在內的計劃暫未有下文。目前,可以確豎或認的外購艦艇為俄制10750E型掃雷艇。10750E型掃雷艇船體採用船用玻璃鋼真空灌注成形,船長約32米,寬7米,排水量165噸,航速12節,巡航力650海里,自持力5晝夜,艇上配備AK-306 30mm艦炮、12.7mm重機槍以及單兵防空導彈,人員編制14人(其中3名軍官)。相較於原型,外觀更為簡潔,與哈自製導彈艇倒是極其相似。
里神纖段海海域狹長,更適合靈活的導彈艇與水雷戰艦艇運用,其適航性與續航力弱點在裏海並不明顯。此外,完善的海空監視能力,例如雷達、巡邏機等也是需求方向。所以,游譽許多國家都在競相向這里輸入軍事裝備,除了土耳其、韓國這些整天抱著非分之想的國家,大國在自相定義中亞概念這樣的嘴皮子功夫之外,也在加大軍事輸入力度,讓這個被遺忘的地方找到一點存在感。
6. 俄海軍只有400多艘,印度有300多艘,伊朗為啥能說有17000艘軍艦
伊朗說有17,000艘軍艦,這個說法讓人難以置信,據2018年統計美國軍航母和潛艇才500艘,伊朗這么說只是想表達自己的立場。
前不久,伊朗水師發表言論表示:不久將動用17000艘兵艦來在波斯灣軍演,用來確保確保霍爾木茲海峽平安。
有人說,伊朗人所說的不但是兵艦,而是種種民用船隻乃至小船艇。但這從邏輯上講是行不通的。這么多艦船同時在一片海域,這是軍演嗎?
7. 伊朗快艇與美國軍艦發生對峙事件
美國如果真的打伊朗,它隨便找個理由就得了。但美國當時還不想打伊朗,即使當時美國軍艦和伊朗快艇真的交火,也未必會使美國和伊朗真的打起來。美國在伊拉克已經焦頭爛額了,伊拉克的問題沒有解決,美國再打伊朗,如果伊朗變成第二個伊拉克,那美國豈不是再添加一個麻煩。
伊朗的總統之所以這么強硬,是因為他有一系列對付美國的殺手鐧。1.美國打伊朗,伊朗是產油大國,石油供應短缺,世界石油價格會暴漲,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經濟大受打擊。2.一旦發生戰爭,伊朗會封鎖世界油閥——霍爾木茲海峽。中東的石油就會運不出去。3.在伊拉克襲擊美軍的一些恐怖組織得到伊朗方面的援助,伊拉克的一些民族跟伊朗聯系緊密,一旦美國攻打伊朗,伊朗就會煽動伊拉克的那些人去騷擾美軍,搞亂伊拉克。4.伊朗跟阿富汗、伊拉克接壤,跟中東其他國家都很近,一旦美國攻打伊朗,伊朗也會攻擊在那裡的美軍。5.伊朗也會攻擊以色列,挑起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仇恨。
所以,美國是否要打伊朗,就要考慮很多問題。當時如果美國軍艦和伊朗快艇發生沖突,也不太可能打起來。
8.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歷史上和猶太人並無過節,反倒和阿拉伯人長期敵對,1980年的兩伊戰爭也可以說是伊朗與整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由於有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古老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的戰略利益的維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緊密盟友。
以色列猶太人的先祖與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伊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憂慮讓以色列人倍感焦慮,以色列官員和軍事將領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並且暗示,如果國際社會施壓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以色列可能將單方面動用武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對以色列進行口誅筆伐,指責以色列的霸道和蠻橫。
9. 為什麼美國要制裁伊朗
特朗普政府制裁伊朗,既是無奈之舉,也是一石二鳥的陰損一招。既想藉此撂倒伊朗,除掉這個陽礙它中東戰略的絆腳石,也想通過制裁搞掉歐洲日本這個在石油美元之外的原油貨源,迫使這些大肥羊重新回到美元霸權之下,接受剝削掠奪,繼續當走狗。
特朗普政府對伊朗所謂最高限度制裁,就是依據美國國內法(當然是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的第三方制裁條款,對與伊朗發生貿易關系的國家和經濟實體實施制裁,藉此達到阻止伊朗石油出口(但這一點實際上它做不到,因為有它無法控制的兩桶油),既掐斷伊朗的經濟命脈,讓伊朗無力破壞它的中東戰略,危及它石油美元的霸權地位,又切斷了歐盟日本伊朗石油貨源,迫使他們回到美國頁岩油、氣和WTl接受美國的吸血割肉,繼續做美國的奴隸。這就是特朗普政府制裁伊朗的真實目的,其實最終目的還是削弱歐盟日本,鞏固美國的經濟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