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響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間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中斷和運輸的因素是
你好,你是要問影響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間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中斷和運輸的因素是什麼嗎?影響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間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中斷和運輸的因素是隨著1979年伊朗原有政權的顛覆,巴伊關系也出現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兩國在阿富汗有利益沖突,中斷和運輸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巴基斯坦和伊朗既是鄰國,又是波斯灣地區的伊斯蘭大國,在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國以後,巴基斯坦與伊朗建立了親密的盟友關系,兩國關系經歷了長期的考驗。但是隨著1979年伊朗原有政權的顛覆,巴伊關系也出現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兩國在阿富汗有利益沖突,使兩國之間出現矛盾分歧,兩國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中斷和運輸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
『貳』 石油危機產生的原因
石油危機為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叄』 引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編輯] 影響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肆』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
『伍』 伊朗現在的經濟狀況
2016年1月,根據《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解除大部分與核有關的制裁,伊朗石油產量和收入恢復,推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但隨著石油產量趨於平穩和特朗普重啟制裁後,伊朗2017年GDP增速大幅下滑到約不足5%,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最為嚴重的是在婦女和受過大學教育的伊朗青年。通脹也愈發加劇,據美聯社報道,由於美國制裁,伊朗貨幣大幅貶值,通脹嚴重。從水果、蔬菜到輪胎、石油,所有東西的價格飛漲。伊朗原油儲量佔全球石油儲量約10%,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工業。在特朗普制裁前,伊朗的石油產品出口量居於全球前列。在美國制裁影響下,伊朗原油出口下降嚴重,以至於伊朗既然對印度發動貿易戰,逼迫印度買伊朗的石油。現在美伊矛盾加劇伊朗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美國制裁。
『陸』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其他相關
伊朗石油日產量不是一開始就驟降到100萬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期間,伊朗的石油產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產400萬桶左右。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的石油產量確實再次受到影響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雙方經過一系列的「襲城戰」、「襲船戰」、「襲油戰」,直到1986年兩國石油設施遭毀滅性破壞之後,伊朗的石油日產量才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價格並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的巔峰價。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又稱伊斯蘭革命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於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1979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此,伊朗內政趨於穩定,各項生產也很快得到恢復,其中包括石油生產。1980年4~7月間,正當伊朗石油生產已恢復到接近歷史上最好記錄的日產600萬桶時,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家卻意外地將原油價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兩伊朗戰爭開始後,伊朗的石油生產再次受挫,產量下降。奇怪的是,隨著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下降,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卻開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價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兩伊差不多無油可賣時,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關問題
為什麼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大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幾乎減至零了,世界原油價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呢?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是非OPEC產油國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和供應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熱潮,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為擺脫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更是不斷擴大在石油領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價好比是世界石油大開發的導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頓時遍地開花,眨眼間還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國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擴大石油生產規模,提高石油產量,其中一些國家不僅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而且還躋身石油出口國家的行列。蘇聯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很快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中蘇兩國的石油出口對平抑油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中兩國常常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幫助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小國家盡快擺脫貧困,所以供給這些國家的石油價格遠遠低於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價格。受其影響,一些曾經由美國供應石油的西方國家也極力爭取從中蘇兩國進口廉價石油。可以說,在石油的價格和供應方面,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當時已不再受制於美國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發現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發現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產量已超過200萬桶。英國和挪威的北海油田無疑成了完全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西歐石油供應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來都是西歐的勢力范圍,西歐國家也在致力於將非洲發展成為其另一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石油供應基地。北非的利比亞雖然是OPEC成員,卻一直跟美國作對,其石油政策從不屈從於美國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機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歐各國,相應地沖減了西歐國家從美國和OPEC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已達到300多億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產水平已達150萬桶。自1980年以來,墨西哥已經成為非OPEC國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國,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產油小國,這些都是獨立於美國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國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當美國石油公司瘋狂提高石油價格時,一直依賴美國及OPEC供應石油的國家開始另闢蹊徑,紛紛尋求更加實惠的石油供應商。這樣就在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之外逐漸形成了另一個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場,而且該市場的石油價格比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價格要低得多。如此一來,歐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國的中小石油商勾結起來,將美國之外的廉價石油反向打入美國市場,低價拋售。結果是美國大石油商的高價石油無人問津,而美國中小石油商的廉價石油卻大行其道。美國大石油商原以為跟第一次石油危機那樣,通過製造油荒和哄抬油價再大發一次橫財,誰知給中小石油商一攪和,大石油商們的石油銷量下降,利潤銳減,最後還不得不將手中囤積的大量石油低價脫手。美國大石油商在導演的這場石油危機中徹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美國石油業經過新一輪的集中和壟斷之後,幾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數量佔美國國內石油總量的比例雖然大大提高了,但佔世界石油總量的比例卻明顯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美國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失算,原因就在這里。
『柒』 沙特油田被襲,伊朗石油又被禁運,作為第一大進口國的中國該如何面對
應對方法有三種,首先是加大在其他石油出口國的進口比例;其次是從自身做起,調整使用燃料的結構,增大天然氣和其他燃料的使用量;最後就是加速科研創新進程,盡早生產出石油的替代品。
最後,從長遠來看,中國應把目標放在創新上,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其實在這些年我們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西部地區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三峽地區的水力發電等等這些年國家對風能、潮汐能、太陽能、水能的開發和應用逐漸增加,也生產出了各式各樣的新能源產品,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燈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不僅能彌補我們資源短缺的劣勢,更能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捌』 為什麼要對伊朗石油禁運原因是什麼
伊朗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石油,對石油禁運的目的也就是為了遏制伊朗的經濟命脈,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讓伊朗屈服,迫使他放棄研製核武器,當然了,具體伊朗是否在研製核武器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西方國家目前為止所描述的是伊朗已經正在研製出濃縮油,製造核武器,而這是西方國家所不允許的,目前來看,西方若是想對伊朗施壓就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對其實施經濟制裁,使他沒有經濟來源,使本國經濟癱瘓,不戰自潰;二就是軍事行動直接干預,但是以目前的情況看,我們且不說伊朗自身在阿拉伯國家數一數二的軍事實力,即使現在西方自身在經濟危機的泥潭當中都還沒有翻身的餘地,若開戰,這一筆軍事開支只能讓他們雪上加霜,而且本國的內部矛盾還沒有解決,在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西方聯合駐軍都還沒有真正脫身,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新的對外戰爭了。所以只能選擇前者,經濟制裁,但是,石油禁運所帶來的石油漲價也是他們要負擔的制裁禁運後果。。。
『玖』 石油大國伊朗為什麼還會窮困潦倒百姓吃不上飯
伊朗身為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石油大國,石油儲量世界第四!每年出口石油、天然氣等礦物就高達了上千億美金,但是就是這樣的石油大國,為什麼現在一直處於貧困潦倒的局面?
在特朗普上台後,更是加強了對伊朗石油的控制,而且沙特在搞石油的價格戰,對一直靠石油出口的伊朗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再加上沉重的軍事支出。可以說把伊朗壓的死死的!想要爬起來應該很難了!
『拾』 伊朗是石油出口大國,如果不能出囗了會是什麼情況
伊朗是石油出口大國,石油產業也是伊朗的支柱產業,如果斷了伊朗的石油出口,無疑是斷了伊朗的命脈,可能全國都會陷入危機。斷了伊朗石油的出口,就相當於給魚兒斷了水一樣。水是魚兒賴以生存的環境,石油也是,石油是伊朗賴以生存的手段,沒了石油,整個國家的運轉可能會崩塌。
雖然說伊朗出口石油的國家不只有美國一個,但面對美國這個軍事強大且不愛講道理的國家,誰都不想招惹他,美國對伊朗實行了“禁油令”之後,其他很多國家也停止了伊朗的石油進口,這無疑是讓伊朗的石油產業雪上加霜,原本每天50萬桶也保不住了。伊朗沒有辦法只好去其他國家社交,伊朗也表示不會低頭,兩國仍在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