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民族拉弦樂器是什麼

伊朗民族拉弦樂器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5 11:06:05

❶ 民族樂器有幾種拉弦樂器,各是什麼

拉弦樂器概述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 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樂鋸(俄羅斯族)、拉線口弦(藏族)、二胡(漢族)、高胡(漢族)、京胡(漢族)、三胡(漢族)、四胡(漢族)、板胡(漢族)、墜琴(漢族)、墜胡(漢族)、奚琴(漢族)、椰胡(漢族)、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大筒(漢族)、馬頭琴(蒙古族)、馬骨胡(壯族)、艾捷克(維吾爾族)、薩它爾(維吾爾族)、牛腿琴(侗族)、獨弦琴(佤族)、雅箏(朝鮮族)、軋箏(漢族)。

❷ 民族樂器有幾種拉弦樂器,各是什麼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在中國有大量存在。

二胡,四胡,板胡,高胡,京胡,牛角胡,馬骨胡,象腳琴,中胡,墜胡,馬頭琴,艾捷克,小二胡,大二胡,玎嘎那,納西胡琴,椰胡,蒙古族四胡,薩它爾,四弦胡,二簧,牛腿琴,多朗艾捷克,根卡,呃吱,朝爾,葫蘆胡,牙箏
,克亞克,四弦奚琴,獨弦胡琴,塔吉克艾捷克,彝族三胡,朗多依,改革馬頭琴胡,土胡,庫布孜,哈密艾捷克,現代牙箏,胡西它爾,藏京胡,西玎,必汪
,玎黑,高音艾捷克,低音馬頭琴,彝族四胡,改革四胡,和聲四胡,大四胡,低音四胡,雙筒四胡,竹筒胡,低音艾捷克,布依四胡

我知道的暫時就只有這么多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記得採納哦··謝謝

❸ 伊斯蘭教有什麼樂器嗎

樂器和宗教沒關系,僅僅和民族、地域有關系。比如你可以問回族人有什麼民族樂器,維族人有什麼民族樂器,但是你不能問伊斯蘭教有什麼樂器,因為穆斯林群體的構成十分復雜且遍布全世界

❹ 西洋樂器都包括什麼

西洋樂器包括琴類:鋼琴、風琴、管風琴、古鋼琴、羽管鍵琴、電子琴、手風琴;撥弦類:古典吉他、電吉他、貝斯、豎琴;木管類: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大管、薩克斯管、巴松管、豎笛、長笛、短笛; 銅管類:小號、長號、大號、次中音號、圓號;弓弦類: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擊樂器:定音鼓、木琴、鋼片琴、馬林巴小軍鼓、大鼓。具體介紹以下幾種樂器:

1、鋼琴

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義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1655-1731)在1709年發明了鋼琴。

2、豎琴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

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3、英國管

英國管是雙簧管樂器的一種,即F調雙簧管、中音雙簧管,比雙簧管的音域低五度,音色比雙簧管濃郁而蒼涼,比較含蓄內在,聽起來如泣如訴。

4、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小提琴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它在器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

5、鋼片琴

鋼片琴為法國巴黎mustel , victer發明。其子(奧古斯特)申請專利而正式有此樂器,最初的發音體用一系列音叉,亦稱鋼叉琴。 1886年正式命名為鋼片琴,實際現在的鋼片琴音條和共鳴管均以鋁製作。

❺ 拉弦類樂器有哪些

西洋樂器常用的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中國胡琴類有二胡、中胡、低胡、高胡、京胡、雷琴、革胡、板胡、墜胡。新疆維族樂器有艾捷克、胡西塔爾、薩塔爾。蒙古族有四胡、馬頭琴。

❻ 民族樂器有幾種拉弦樂器,各是什麼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在中國有大量存在。
二胡,四胡,板胡,高胡,京胡,牛角胡,馬骨胡,象腳琴,中胡,墜胡,馬頭琴,艾捷克,小二胡,大二胡,玎嘎那,納西胡琴,椰胡,蒙古族四胡,薩它爾,四弦胡,二簧,牛腿琴,多朗艾捷克,根卡,呃吱,朝爾,葫蘆胡,牙箏
,克亞克,四弦奚琴,獨弦胡琴,塔吉克艾捷克,彝族三胡,朗多依,改革馬頭琴胡,土胡,庫布孜,哈密艾捷克,現代牙箏,胡西它爾,藏京胡,西玎,必汪
,玎黑,高音艾捷克,低音馬頭琴,彝族四胡,改革四胡,和聲四胡,大四胡,低音四胡,雙筒四胡,竹筒胡,低音艾捷克,布依四胡
我知道的暫時就只有這么多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記得採納哦··謝謝

❼ 我想知道民族樂器有哪些

馬頭琴
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的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的制琴,調琴技術,他所製做的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風格,適合各種場所的演出。他的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用戶的青睞。他多年搜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為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的方便條件。

在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的百花園中,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到深情委婉的馬 頭琴,自然會被她純美的音色及草原風格的演奏所吸引,領悟到蒙古民族勤勞、朴實的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的特點:一棵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 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 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的音色純朴、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早期 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用竹管製成,大小不一。蘆笙是古老的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但外形與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後製成,形體較長,細端為吹口,中間開有安裝整管的洞眼。傳統的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不同的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處, 開有1個按音孔,在管的上端開有一個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的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在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的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的顯著不同 點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處,套有竹製的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著良好的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

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 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顯
著的特徵是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從
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3個弦軸上。近年來三弦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弦。
冬不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的細竹管,中間開一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如《豐收調》、《山鳥鳴》。多為景頗族使
用。
吃過田螺的大有人在,對田螺津津樂道的也不少。可你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的歌聲嗎?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的兒童玩具,在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是兩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的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制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的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在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是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的製法很簡單。只要選擇大個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為出音孔,去掉內肉,在離大口處約2厘米處開一笛孔貼上笛膜即可。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震盪,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的聲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實就是一種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2001年7月,韓國民俗文化考察團到靖西,還專門對田螺笛和葫蘆胡等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探討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澤東的兒媳邵華將軍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體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
透過田螺笛圓潤渾厚的韻律,我們深深地感悟到壯族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厚的底蘊。
斯布斯額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吹管樂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長的「叢文依草」(類似蘆葦)製成,現在多用松木支撐。斯布斯額中空無簧,管開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細線,有的還套上羊腸用以保護木笛。吹奏時將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在樂器發音的同時,還用喉頭發出一個持續低音,形成兩個聲部。樂曲大多由五聲音階組成,節奏較自由,高音靠氣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較小,音色柔美。由於樂器沒有固定的規格,音域一般為f1-b2。有些牧民在寧靜的草原上演奏時,往往把遠處的鹿引來,遠遠靜聽斯布斯額的演奏,當他們發現不是自己的夥伴在召喚自己的時候,才慢慢地離去。哈薩克族的《額爾齊斯河》描寫了額爾齊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額獨奏曲。

尺八的歷史尺八是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源於豎篴,竹製,長一尺八寸,在隋唐頗為盛行,自宋代後漸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際東傳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東傳日本。

隋唐之際,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來中國,許多中國樂器,流傳東瀛。

據浙江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副研究館員孫以誠考證,日本尺八源於我國杭州。南宋時,日本名僧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習,在此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會了吹奏「尺八」的技藝,回國帶回尺八及尺八曲《虛鈴》和《虛空》 等。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藝術學校校園內的護國仁王禪寺舊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在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復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

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侗笛簡介侗笛是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廣泛流行於侗族地區。

侗笛: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侗語叫「介各」或「濟各斯」。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三個陶塤,其中一個陶塤已有兩個音孔(《中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不同的原始文化區域。

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凈、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顏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可。將粘土加清水,反復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

中央民族樂團杜次文,1984年隨團赴美國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藝術節,後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國家表演了塤獨奏曲《楚歌》、《唐樂》、《風》等。趙良山在《編鍾樂舞》中演奏了《八音齊鳴》,均贏得贊譽。九孔紫砂陶塤已在民族樂隊中較普遍使用

塞簫
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苗語稱展尖,意為堵有軟木塞的竹管。漢族稱其為塞簫。流 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那坡和雲南省廣南、富寧等黔、桂、 滇三省區接壤的苗族地區。
管身竹製,多採用當地生長的苗語稱胸叮的竹子製作,這種竹材管徑較細而竹節修長, 是制塞簫的良材。管長一般42厘米,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徑2.1厘米、 內徑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徑1.7厘米、內徑1.3厘米左右。製作時,在上口塞進一個 長2.6厘米、直徑1.5厘米、劈去一側的軟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製作,木塞紋理要 與竹管紋理方向一致。將木塞一側(圓周的1/4弧面)順紋劈去,然後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與竹管內壁就構成一個半月形進氣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對氣道的背面管 壁上,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孔長1.1厘米、孔寬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內的斜 坡狀,作為分氣閥。在管身正面中下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為5.8厘米 ,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開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間距相等。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氣流由氣道進入、沖激發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狀分氣閥擋入 管內,使管內空氣柱振動,通過按孔改變空氣柱長短而發出高低有別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凈、明亮。c3以上的幾個音較難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於獨奏,所奏樂曲都來自民歌音調,但無固定曲牌 ,只有遠調與近調之分。遠調是為在遠處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高,音色脆亮而悠揚;近調 是為身旁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調又有五指調、六指調兩 種,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開閉音孔發音,音域較寬;後者則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簫樂曲都含有一定的詞意內容,有著獨特而完美的表達意境。
塞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常用的樂器之一,多由小夥子吹奏。由於運氣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樂曲的不同,每個小夥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兩人相距較遠 的情況下,姑娘也能從情人隱隱約約的遠調簫聲中,聽出他是在孤獨嘆息,或是在責怪自己 沒有赴約,還是呼喚自己快去相會。當兩個相愛的戀人依偎在一起的時候,低回婉轉的近調 簫聲,更使他們難舍難分、情似海深。每逢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節上, 吹奏塞簫更成了青年小夥子們表現才華和技藝的好時機,一個個興高采烈,一曲曲傾腹而出 ,它既是小夥子相互比賽,也是向姑娘們傳情,許多美滿的姻緣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小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林、西林、那坡,雲南省廣南、富寧等地。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24厘米,上口外徑1.6厘米、內徑1.1厘米,下口 外徑1.4厘米、內徑0.9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處,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發 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帶有哨音,超吹音色則較尖銳。用於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黔、桂、滇三省區相鄰廣大地區。�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68厘米,上口外徑3.6厘米、內徑3厘米,下口外 徑3.1厘米、內徑2.5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處,開有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渾厚,超吹音色甜美、圓潤,富於表現力,擅長演奏優美抒情的曲調。用於青年男女 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簫,又名小嗩吶、咪咪。苗語:「佔得息」、「力布」、布依族語:「布勒歪練」,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樂器,是男女青年們談情說愛時傳遞愛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簫的曲調很豐富,也很優美動聽,可分為三種:一是以民間的嗩吶調演變而成的,這一類的流傳地域相對廣些;第三種是姊妹簫的原始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這三首姊妹簫曲調充分表現了姊妹們在娘家時久別重逢的喜悅心情。
姊妹簫這個名稱的來歷,在廣大的民間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著一家貧窮的人戶,夫妻倆已年過半百,身邊仍無一男兒,但是卻生下了七個聰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鄰右舍都稱之為「七仙女」。他們家雖貧寒,但七個女兒的孝順和勤儉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個不但學會了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七姐妹還有一付好嗓子,她們的歌聲甜美動聽,使青年後生們贊嘆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樓上紡紗漿線,她們用從山上砍來的金竹把漿好的紗線穿在竹桿上晾曬,竹子和漿線的漿汁所散發出的一股股香氣引來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鑽通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孔,並在竹筒內安家落戶起來,一天,七姐妹正忙著綉花,徐徐輕風吹來,同時從樓上傳來一陣陣悅耳的音樂聲,她們還以為是外寨的後生悄悄跑來樓上吹奏簫筒向她們求愛,待她們上樓一看,樓上空無一人,細心的七妹仔細查看,才發現音樂聲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風吹響而傳出的。這一發現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啟示,她說:「各位姐妹,我們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來各人做一樣樂器來吹,這樣豈不可以消除我們的寂寞,增加我們的快樂嗎?」。七妹的提議得到六個姐姐的贊同,她們各自去砍金竹並按自己的設想做出了七件樂器,一看,七姐妹做的樂器一模一樣,吹出的音也一樣,她們感到很單調。後來,還是七妹有心計,她說;「我們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桿上鑽七個孔,每個孔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這樣,孔多了聲音就多,就好聽了。」她就這樣做了一支七孔簫,一次能發出很多音,動聽極了,這是大姐提議:「為了體現我們七姐妹的團結和智慧,選兩支最好的聯在一起代表我們七姐妹,表示我們姐妹永遠不分離。」
樂器做好了,取什麼名字又成了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意見一時無法統一,後來她們請來寨上的後生們幫助取名,有的說此樂器是七仙女發出的,應取名叫仙女簫,有的說仙女簫不好聽,提議取叫美人簫。這時生在一邊的父親對大家說:「依我看取叫姊妹簫最好,因為它像簫,又是你們七姊妹設想並共同做出來的,叫這個名字,紀念意義更大。」從此,人們就將這個樂器稱為姊妹簫。這個樂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據說,那三首主要曲調還是那七姐妹共同創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簫的歷史和族屬,它應為漢代(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於該樂器來自羌民族,故將其稱之為羌笛。在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曾寫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絕句。詩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傳的民間的姊妹簫。今天,流傳在四川西北的羌笛無論它的形狀,體量,音樂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與貴州的姊妹簫一模一樣,這難道說四川的羌族與貴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淵源關系?
姊妹簫這一苗族、布依族的樂器在中國民族樂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樂器分類中古人將它分在中國八大類樂器中的第四類(竹類);在近代,民族音樂家們將它劃分在中國民族樂器三大類中的第一類(管樂類);在今天的民族樂器分類中,民族音樂研究專家們將其劃分為中國民族樂器四大類中的第三類(氣鳴類)。無論音樂家們把它分入那一類,姊妹簫確是中國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為喜愛也最善長吹奏的一種樂器。

芒筒長短、大小不一,音高各異。中小型芒筒長30—70厘米,大芒筒長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長達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間芒筒依其大小組合在一起稱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組成,分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組。每組三至五支,與各種蘆笙組成蘆笙樂隊。芒筒以圓潤雄厚的持續音加強主音,使樂隊音響豐滿。

[喉管]

喉管流行於我國廣東、廣西地區。竹製以雙簧哨子發音。樂隊中常用的是G調中音喉管和D調低音喉管兩著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個音孔,只能奏出八個音,按七聲音階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動,宜可演奏「滑音」、「疊音」、「花舌」、「顫音」等。

喉管沒有變音裝置,很少轉調,偶爾轉道屬調和下屬調。喉管多用於戲曲音樂的伴奏,在某些地區吹打樂隊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樂其結合使用,以加厚樂隊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於其他樂器融合,在樂隊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國著名的拉弦樂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紀的中國唐代,當時主要流行在中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發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戲曲的伴奏樂器 。

二胡構造簡單,一根細細的木製琴桿,長約80厘米,琴桿上有兩根琴弦,琴桿下裝有茶杯形狀的琴筒,還有一把馬尾做的琴弓。琴師演奏二胡時採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二胡發出的樂音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以接近於人聲的音色,成為一種富於歌唱性的樂器 ,有人還因此稱它為"中國式小提琴"。由於二胡的音色聽起來略帶憂傷,因而善於表達深沉的情感。

1949年後,二胡的製作、改革和演奏藝術得到了發展,它可以獨奏,也可以在歌舞和聲樂以及戲曲、說唱音樂中伴奏。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二胡更 是一種主奏樂器,類似西洋管弦樂隊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於二胡製作簡單、廉價易學而又音色優美,因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中國民間普及率很高的樂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中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它起源於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高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由於高胡產生的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製作家們在改造高胡的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的樂器製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的樂器製作家還把兩根弦的高胡改為三根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猶如女高音。它的這一特點加上低音區圓潤的特色,使它在樂隊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一般都給高胡配備相當重要的席位。另外,由於高胡有著特別豐富的表現力,適於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的旋律。因此,它在樂隊中經常以華彩的方式給樂曲的主旋律做伴奏,並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裝飾。

板胡

板胡又稱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由於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區別,主要區別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樣蒙皮,而是用桐木板,這就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製作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許多新品種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員"。

隨著板胡形制的發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地提高,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中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為民族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❽ 屬於我國的民族樂器有哪些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

(l)吹管樂器有:蕭、笛、笙、嗩吶等。
吹管樂器大部分是木管樂器的性質。它們絕大多數都能演奏流暢的旋律,而且一般的聲音都比較響亮,色彩比較鮮明,在許多合奏形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各種吹管樂樂器,依其構造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無簧哨的吹管樂器如笛、排蕭等。帶哨的吹管樂器如管和嗩吶;簧管樂器如笙。
(2)拉弦樂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樂器大都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一般地也較為柔和優美,而且適應性較強,比較常用的拉弦樂器有京胡、二胡等。
(3)彈撥樂器有:三弦、琵琶、揚琴、月琴、阮、柳琴、箏、古琴等。彈撥樂器大都比較擅長於演奏活潑跳躍的旋律,有比較強的節奏表現力。各種彈撥樂器,按照演奏姿勢與形式,大體可分為;抱彈的彈弦樂器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平置彈奏的彈弦樂器如古琴、箏等;打弦樂器如揚琴。
(4)打擊樂器有:鼓、鑼、鈸、木魚、板鼓、鈴鼓等。民族樂器中打擊樂器的種類很多,因其形制與質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擊樂器主要都是節奏樂器。 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箏、鼓等
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 缶、塤、龠、龢鰲、言、蕭、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
一、八音分類法
中國樂器產生的歷史非常久遠。從新石器時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陽骨笛與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塤來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後直到周代,現有記載存留的樂器即已達七十多種,因而產生了主要以樂器材質分類的「八音分類法」,將樂器分為金(如鍾、鐸)、石(如磬)、絲(如琴、瑟)、竹(如簫、篪①)、匏②(如笙、竽)、土(如塤、缶)、革(如鞀③、建鼓)、木(如梆子、木魚)八類。由此可見早在周代,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就都已經齊備了。
以後經過數千年的漫長歷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音樂和樂器的交融,直到近代和現代,中國民族樂器已經形成了非常豐富的系列。目前,傳統民族樂器按照演奏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 吹管樂器 笛、簫、笙、嗩吶、管子、葫蘆絲,等等;
2. 拉弦樂器 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墜胡、馬頭琴,等等;
3. 彈撥樂器 琵琶、柳琴、揚琴、月琴、阮、三弦、古琴、古箏,等等;
4. 打擊樂器 鼓、板、梆子、木魚、鈸、雲鑼、大鑼,等等。

二、吹管樂器

傳統的笛子為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笛膜孔。古代叫橫吹,後來又叫橫笛。至少在漢武帝時期已經非常流行。
笛子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筒音(最低音)為a1(實際音)的曲笛和筒音為d2(實際音)的梆笛。笛子均採用低八度記譜。梆笛比曲笛高四度。曲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為徵,其次為商和為宮。梆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為宮,其次為徵。
笛子體積小巧,攜帶方便,發音嘹亮,表現力豐富,是一種應用普遍、深受歡迎的樂器。

簫,又叫洞簫,直吹,六個音孔,沒有膜孔。傳說源於西漢西羌,所以又叫羌笛,當時只有四個音孔。其實,關於簫類樂器的記載可以上溯到周代。
最常見的簫筒音為d1,按實際音記譜,筒音作為徵音,稱G調簫。
簫的音量很小,強弱幅度也不大,音色恬靜、甘美、柔和、深沉,穿透力強,常用中音區,低音區微弱而有特色。

笙,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記載。流傳至今,為多管樂器,由簧片振動引起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音。
傳統的笙為十三簧和十四簧,近代有所改進,普遍使用十七簧和二十一簧以上的笙,式樣極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各有不同。
笙的音色甜美、柔潤,比二胡明亮,比笛子柔美,還能方便地吹奏和音。因此除了用作獨奏樂器外,還經常在樂隊中充當各種音色融合的作用。
嗩吶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傳入中國。民間流行的嗩吶品類繁多,大的長達五尺,小的只有幾寸。傳統的嗩吶主要由雙簧的哨子、桿子和銅碗三部分組成,桿子有八個按音孔。
嗩吶有各種調。最自然的是筒音為徵音,也可以筒音為商、為羽,較少的是筒音為角、為宮。
嗩吶音量很大,高音高亢有力,強弱幅度大,發音靈巧,適宜和鑼鼓結合,或與整個樂隊抗衡,表現熱烈的氣氛、雄偉的氣魄和歡樂的情緒等等,在音樂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三、拉弦樂器
我國的傳統拉弦樂器通稱胡琴,顯然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創造有關。一般認為大約在北宋時期即已傳入中原。經過千餘年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創造和發展,成為極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樂器,形成了多種類型。主要分為皮膜和板膜兩大類。皮膜類的主要有:二胡、京胡、京二胡、高胡、四胡、馬頭琴等,板膜的主要有板胡、椰胡等。
二胡
二胡是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拉弦樂器,屬弦鳴樂器。二胡的構造分琴筒、琴桿、軫子、琴弦、千斤、弓子等幾個部分。二胡普遍採用五度定弦。范圍大致是從g-d1到e1-b1。現代採用金屬弦後,普遍定弦為d1-a1,尤其在樂隊中是如此。但是在演奏某些獨奏樂曲時(例如《二泉映月》),還是應該採用不同的定弦,才能表現出樂曲的獨特意境。
二胡常用的定弦方法是將裡弦作為宮、徵、商、羽,特殊情況也有作為角音的。由於調式、空弦音、換把等的不同,各種定弦方法各有不同的風格韻味。這也是二胡不同於小提琴等西方弓弦樂器的重要特點。
二胡發音延續,接近人聲,強弱變化自然,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極為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器樂音樂和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紀出現的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華彥鈞,將二胡的藝術品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高胡
高胡就是廣東音樂中使用的粵胡,定弦一般比二胡高五度。
京胡
主要用於京劇音樂,自晚清起成為京劇、漢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定弦比二胡高許多,高調門的京胡定弦為e2-b2,低調門的京胡定弦也在g1-d2以上。正因為定調高,京胡的音域比較窄,只有一個八度。
板胡
比二胡短小,用椰殼或木、竹製作琴筒,琴桿用硬木,比二胡的粗,弓弦夾在兩弦之間演奏。主要用於北方戲曲伴奏,除豫劇是四度定弦外,其他都是五度定弦。板胡的定弦比二胡高,音量較大,是一種雄健有力的高音樂器,適宜表現歡快、熱烈奔放的情緒。

四、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周代就已經出現了琴和瑟。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區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古琴為代表,包括瑟、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是平放在一個空木箱上進行彈奏。
古琴
又名七弦琴,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古琴最初為五弦,至周代增加二弦為七弦,三國時有了徽位。從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穩定,一直流傳至今。古琴的演奏有按、散、泛三種技法,變化非常豐富,最適宜表現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和意境,內涵非常深邃,是中國數千年文人音樂的代表,並在二十世紀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古箏
也是很古老的樂器。唐宋時期的古箏是十三弦,之後逐漸有所增加。現代的古箏大多在二十一弦以上。二十一弦箏各弦音位為五聲音階排列,以D宮調為基本調,在演奏時如果要轉到較遠的調是比較困難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右手彈弦為主,劃奏是古箏很有特色的演奏方法。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安裝四根、三根或二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撥彈,多放在膝上演奏。
琵琶
早在隋唐時代已經非常流行,外來的曲項琵琶改為直項琵琶,由倒抱、橫抱改為豎抱,並用手指彈奏,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現在的形制。現代的琵琶安裝四根琴弦,一般定弦為A-d-e-a,特殊的樂種、樂曲也有採用別的規格定弦的。琵琶的音域寬廣,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渾厚,演奏時左右手的技巧都很豐富,能夠多弦同時發音演奏和音與和弦,能夠演奏全部半音,表現力異常豐富。歷史上琵琶與古琴同為文人音樂的代表,留下豐富音樂文獻,自清末以來,無論作為樂隊樂器、伴奏樂器還是獨奏樂器,都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樂器。
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扦擊弦發音。
揚琴
我國的揚琴可能與歐洲使用的揚琴同出一源,即來源自波斯、阿拉伯一帶,約在明末傳入我國,最早在廣東一帶,後來遍及全國。數百年來主要用於樂隊合奏和說唱、戲曲伴奏。

五、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樂器之一。在我國的歷史中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時代。先秦時期的「鍾鼓之樂」,就是以打擊樂器為主要樂器的樂隊。
打擊樂器的分類,按其音質可分為金屬、竹木、皮革、石頭四類;按其音高又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兩類,後一類再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三類;按其音響效果和演奏方法又可分為板、鼓、鈸、鑼四類。
現代民間的鑼鼓樂是全部使用打擊樂器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稱為清鑼鼓或素鑼鼓。鑼鼓樂可以成為一種獨立的樂種,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一個獨立的段落而存在。

注①:篪,讀音chí。
注②:匏,讀音páo。
注③:鞀,讀音táo。

❾ 民族樂器有哪些

民族樂器有哪些

導語:樂器和人一樣,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的嗓子卻只能唱低音。以下我為大家介紹民族樂器有哪些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民族樂器有哪些

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粗略地計算起來大概有500餘種。其中在民族樂隊中常用的有餘種。按照發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拔樂器、打擊樂器。本文主要介紹吹管樂器。

吹管樂器是以氣流激發空氣柱、簧片或兩者偶he合振動而發音的一類樂器。qi其共同特點是以氣流引起樂器發音。常見的吹管樂器有:笛子、笙(高、中、低)、嗩吶、zuo簫-、管子等。現分述如下:

(一)笛

又稱「橫笛」或「竹笛」。是我國gu古老的吹管樂器之一。現在的笛子共有11個孔:1個chui吹孔(吹氣發音)、1個膜孔(粘貼笛膜)、6個音孔(控制音高)、1ge個前出音孔(調音)和2個助音孔(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笛的品種很多,有曲笛、梆笛、定調笛、玉屏笛-、7孔笛、11孔笛和各種加jian鍵笛等。便使用得最多的是曲笛和梆笛。

(1)曲笛

又稱wei為D調笛。笛身稍長,用於獨奏、伴奏崑曲或合奏。曲笛的yin音se色優美、淳厚、圓潤,善於表達婉轉、細膩而具有江南韻味的作品。如:《姑蘇行》、《zuo鷓鴣fei飛》、《中花六ban板》等。

(2)梆di笛

又稱為G調笛。笛身比曲笛細而短,用於獨奏、伴奏梆子腔或合奏。梆笛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歡快、活潑、剛健豪放而具有濃烈北方色彩的作品。如:《喜相逢》、《五梆zi子》、《蔭中鳥》等。

(二)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動fa發音,簧片在簧框內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you由簧的樂器。

笙在歷代相傳中,形制不一,you有19簧、17簧、13簧笙,ye也有出xian現36簧笙。ming明清以來,流行的主要是17簧、14huang簧、13簧笙。新中國cheng成立以後,我國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改革。已先後研製出了21簧、24簧、36簧和51簧笙,還有kuo擴音笙、加鍵笙、中音抱笙、低音抱笙、鍵盤排笙等。

笙的結構主yao要由笙斗、笙苗、笙簧三ge個bu部分組成。

笙shi是一件能夠演奏和聲的樂器,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笙的音色恬靜優美、清脆明亮,善於表達甜美、歡快的作品。如:《鳳凰展翅》等。

(三)嗩吶

嗩吶原來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de的樂器,所以,嗩吶一名也是來自於古代波斯語Surna的音譯。大約在700o多年前的金、元shi時代傳入我國。現在,嗩吶已成為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樂器之一。

嗩吶you由哨、蕊子、氣盤、桿和銅碗五部分組成。

嗩吶的品種繁多,如果按桿的長短不同可以分為:小嗩吶、zhong中zuo嗩吶、大嗩吶、柏木桿、海笛五種。但現在一般把嗩吶按筒音的音高分為高音嗩吶、zhong中音嗩吶、低音嗩吶三種。

嗩吶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在樂隊中常作wei為領奏樂器。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剛健有力。善於表達熱烈、歡騰、活潑、豪放的作品。如《百鳥朝鳳》等。

(四)zuo簫

又稱「洞簫」。是我國古老的吹管樂qi器之一。早在幾千年前,簫就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漢代的「羌笛」就是簫的前身。

簫的品種很o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九節簫、玉屏zuo簫等。簫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音色淳厚柔和,you優美典雅。善於yan演奏悠長、恬靜、抒情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等。

(五)管子

管子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漢時期(2000多年前)已在西域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流傳。

管子的結構比較簡單,由管哨-、蕊子、管身三部分組成。管子品種繁多,有小管、中管、大管、雙管和加鍵管等。

管子可用於獨奏、合奏、伴奏。

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大管yin音色低沉、渾厚,善於演奏抒情性的作品。

拉弦樂器

拉弦le樂器是利用琴弓與琴xian弦的磨擦產生振動為發yin音源,再tong通過琴筒共鳴與琴弦產生偶合振動而發出音響的樂器。常用的拉弦樂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墜胡、革胡、四胡、馬頭琴等。現分shu述如下:

(1)二胡

又稱「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zuo奚琴」。到宋代稱「奚琴」為「嵇琴」。到了ming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jing經有了千斤。二胡從唐代到現在經歷了一個bu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特別是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qi期,卓越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和傑出的民族音樂家、革新家劉天華i對er二胡的演奏藝術,二胡曲創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對二胡進行了一系列的gai改革。出現了扁圓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邊筒和橢圓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結構主要由琴gan桿、琴軸、琴筒、琴弦、千斤、琴碼、琴弓等組成。

二胡可用於獨奏、協奏、重奏-、伴zou奏與合奏,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一般採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優美動聽、剛柔多變,表現力非常豐富,ji既能演奏柔美、流暢的旋律,又能表現熱lie烈、歡快的情緒。特別擅長於演奏抒情和傷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niao鳥語》、《賽馬》、《豫北敘事曲》、《戰馬奔騰》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廣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特色le樂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適宜演奏抒情、歡快、華麗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革製成的,是民族樂隊中的中音樂器,它的構造與er二胡相同,只是各個部件bi比二胡要大,發音比二胡要低。

zhong中胡主要用於伴奏與合奏,也可以獨奏。定弦比二胡低一個純四度或純五度。

中胡的音色渾厚、剛勁,在樂隊中主要起調整音色和充實聲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獨奏曲比較少,主要代表作有:《蘇武》、《草原shang上》。

(4)板hu胡

板胡又稱「梆胡」、「秦胡」等。shi是明末清chu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ji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樂器。它的結構基本上與二胡相同,只是整個體積要小些,主要區別是琴筒和qian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圓筒形,是用堅硬的梆子殼製成(也有木質和竹質的),琴筒前kou口膠以桐木板,琴筒後口有的敞開,有的開5個音孔。

板胡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兩種。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長於表現激昂、歡快、熱烈和奔放的情緒,也能演奏抒情、細膩的作pin品。如:《紅軍哥哥回來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稱「二鼓子」,是京劇的主要伴zou奏le樂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隨著京劇的形式在胡琴的ji基礎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種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hu胡和染竹京胡等。qi其規格是根ju據京劇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調等幾zhong種專用京劇。

jing京胡主要用於京劇伴奏,也可以獨奏。定弦採用五度關系。京胡的音se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墜琴、墜胡

墜琴和墜胡是兩種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較接近的樂器。墜琴又稱「墜子」,墜胡又稱「曲胡」或「二弦」,qian前者是河南說唱音樂zhui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後者是河南qu曲劇和shan山東琴書、呂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墜琴和墜胡除用於曲藝和戲曲的伴奏外,還可以獨奏或合奏,都是以si四度定弦。墜hu胡的優美,飽滿而純厚。適合於演奏活潑、流暢的zuo作品,還能夠模仿ren人聲-、打擊樂器聲和某些動物的聲音。

(7)革胡

ge革胡是min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它shi是在50年代,由上海yin音樂學院的楊雨森先生,以二胡為基礎並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te特點創新研製的,gu故稱為革胡。

ge革胡主要用於伴奏與合奏,也可以獨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渾厚。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樂器。

(8)四胡

漢族稱「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稱「四弦」、「候勒」。它是18世紀shang上半葉以前傳入我國的,主要流行yu於內蒙和hua華北地區。

四胡主要用於曲藝、戲曲、民間、舞蹈的ban伴奏和民樂合奏之中,也可以獨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與二胡大致相同,yin音色與二胡似像非像,較有特色,善於biao表現抒情、活潑的作品。獨奏曲如:《趕路》、《八音梆子》等。

(9)馬頭琴

馬頭琴shi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樂器,它因琴桿上雕有馬頭而得名。ma馬tou頭琴的歷史he和二胡一樣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現在奚族民間(今zhao昭烏da達盟)。13世紀初,馬頭琴在蒙古族廣泛流傳。

馬頭琴主要由琴箱、琴桿、琴頭、弦軸、琴碼、琴弦和琴弓組成。馬頭琴經常以獨奏形式出現,也用於說唱音樂、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馬頭琴音色悠揚-、醇美,富有草原風味,善於演奏悠長、抒情和富於歌唱性的樂曲。如:《嘎達梅林》、《草原贊歌》等。

彈撥樂器

彈拔樂器是利用彈拔琴弦產生振動為主要發音源,再通過琴箱共鳴與弦結合產生偶合振動而發出音響的樂器。常用的彈拔樂器有:古琴、箏、揚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或「瑤琴」,又因為有7根弦,也稱zuo作七弦琴。古琴的歷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隨縣曾候yi乙墓出土的戰國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漢琴,shi是已知古qin琴的最早實物。古琴在歷史的流chuan傳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例ru如:南北朝時,古琴音樂已用文字譜記寫,宋代朱長文撰寫的《琴史》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遺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開shi始走向衰luo落,彈琴的人日漸稀少。

解放後,我國i對古琴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共鳴箱,使用金屬弦、增加電擴音裝置,使這一古老的樂器增添liao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gong共鳴箱)、弦軸板、琴弦、qin琴徽等gou構成。琴弦為絲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內,依次為yi一弦、二弦、三弦、四xian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合奏一般是與簫一起。古琴的定xian弦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來確ding定,一般以「正調」定弦為基礎。

古琴的音色豐富,空弦音(稱散音)渾厚、如銅鍾聲;泛音tou透明如珠,泛yin音zai在不同的音區演奏將獲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稱實音)結shi實寬潤、rou柔和纖細。有shen深刻細膩的表現li力。擅長表現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別是抒發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zuo瀟湘水雲》等。

(2)箏

箏在公元前237年以前,zao早已在秦國的民間流行,所以you又有「秦箏」之稱。最初的箏只有5根弦,後來fa發展成為9弦、12弦、13弦,並且一直使用si絲弦。清朝末期,改為16弦,本世紀30年代使用鋼絲弦。新中國成立後,對箏進行了多次改革,如:zeng增加箏de的弦數,使用尼龍弦,出現了轉調箏(24弦、25弦、44弦等規格)和49弦的蝶式箏等。

箏可用zuo作獨zou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按五聲音jie階排列。箏的音色優美、華麗。表現力極豐fu富,既能表現寂靜的ye夜晚,又能描述狂風巨浪;不但能表da達歡快、熱烈的氣氛,還能抒發思念、憂傷的情感。如:《漁舟唱晚》、《戰台風》、《豐shou收鑼gu鼓》、《綉金匾》等。

(3)揚琴

揚琴又稱「打琴」、「蝴蝶琴」等。揚琴原來是一種外來樂器,它的前身叫薩泰里琴,是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gu古dai代阿拉伯地qu區流行的樂器。明代末葉,揚琴you由bo波斯經海路傳入中國。揚琴在我國經過了近400年的流傳和發展,不論在樂器製作,還是演奏藝術、樂曲創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它已jing經是wo我guo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揚琴主要由琴箱、弦釘、弦軸、碼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構成。琴箱為木質梯形,在琴箱的zuo左右兩旁設有弦釘和xian弦軸用以張弦。琴弦架在條形多檔的碼子上,山口是面ban板兩側的長形木條,起架弦作用,琴弦採用鋼絲製作,琴竹是兩支富有彈性的竹製小zuo棰,用來敲擊琴弦發音。

揚琴的品zhong種較多,除傳統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揚琴外,還有變yin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電揚琴等。

揚琴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音域一般為4個八度。揚琴的音se色比較豐富,低音區雄厚、深沉;中音qu區柔美、結實;高音區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揚琴的表現力豐富,既能演奏剛勁有力的樂曲,又能表現抒情、細膩的作品。它最適合yan演奏輕快、活潑而富有彈性的旋律。也可表現敘事性的音樂作品。《美麗的非洲》、《紅河的春天》、《將軍令》、《憶事曲》-、《節日的天shan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shi是某一類le樂器de的總稱,它包括現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樂曲,其原由shi是「琵」、「琶」二字原來的.描摹兩種彈奏手法的兩個動詞:「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故以這兩種手法彈奏的樂器統稱為「琵琶」。唐代以後,「琵琶」二zi字才專門用來稱呼ban半梨形琴箱的曲項琵琶。

秦漢時期,我國就you有了兩種琵琶,一種較小,琴箱是圓形,兩面蒙皮,稱「秦琵琶」;另一種較大,琴箱是圓形、木質的面板,si四根弦,十二柱,後來稱「漢琵琶」,又稱「阮咸」或「阮」。新中國成立後,琵琶的形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liao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與品均按十二平均排lie列,可任意轉調,擴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絲xian弦改用鋼絲弦或尼龍鋼si絲弦。

琵琶主要由頭部、頸部、fu腹部構成。琵琶的品種很多,主yao要以相、品來區分,較常用的是liu六相25品pi琵琶。琵琶的定弦多達12種。

琵琶可用作獨奏、協奏、伴奏或he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結shi實。既能演奏柔美、細膩的旋律,又能表現雄壯、有力的xing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漢琵琶」,因東晉時期有個名叫阮鹹的人最善於演奏這men門樂器,suo所以又稱為「阮咸」。由此可見,ruan阮在漢朝時代就已經有了。「阮咸」在唐代極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簡稱為「阮」。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阮jin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研製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改革後的阮都為四弦,用金shu屬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音域也加寬了。

ruan阮主yao要由琴頭、琴頸、琴身、琴軸、山口、縛弦和琴弦等組成。

大、中、小阮可用於獨zou奏、伴奏與合奏。小阮發音清脆、明亮,適合表現活潑、歡快的情緒;中阮音色柔和、恬靜,善於演奏抒情xing性的樂曲;大阮音色堅實,有力,zai在樂隊中常用琶音襯托主旋律或以齊奏伴奏形式造成熱烈的氣氛;低音阮低沉、寬厚,主要在樂隊中擔任低音部的和聲節奏伴zou奏。

(6)三弦

又稱「弦子」。三弦是我國古老的彈拔樂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yin因此三弦的歷shi史要cong從秦朝算起。

三弦的pin品種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電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頭、琴軸、琴桿、山口、琴鼓、琴碼和琴弦組成。

三弦主要用於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伴奏和合奏,ye也可以獨zou奏。三弦音色qing清脆、深厚而富有彈性,很有民族特色,shi適宜演奏dai帶說唱性和激昂的樂曲。

(7)月琴

月琴大約是在唐代,從阮演變出來的一種樂器,當時與阮相似,但後來就與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獨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為京劇、楚劇等地方戲曲和曲藝。月琴de的音色qing清脆、柔和-、富有顆粒性。適合表現輕快、活潑的情xu緒。

(8)柳琴

柳琴又稱「柳葉琴」或「土琵琶」。柳琴屬pi琵琶類彈拔樂器,它的結構與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he和琵琶一樣。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葉,體積比琵琶xiao小一dian點,演奏時用拔子而不用「指甲」。還有一點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wu五弦的xing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yong用於獨奏、ban伴奏與合奏。柳琴屬yu於高音樂器,音色gang剛勁,有穿透力,難以和其它樂器融合。特別擅長演奏節奏感強、活潑而歡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是指利用敲擊本體引起振動而發音的樂器。打擊樂器除少數有固定音高外(如:鍾、磬),其餘絕大部分wu無固定音高,它們主要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裝飾和表現音樂,渲染氣氛。常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魚、大鑼、小鑼-、雲鑼、鈸、碰鈴deng等。

(1)大鼓

大鼓也稱「大tang堂鼓」,是皮膜da打擊樂器中最大的,也是鑼鼓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大鼓是在木製的圓筒兩面蒙上牛皮製成,圓筒的四周有4個對等距離的金屬環,將金屬環gua掛在mu木架上使鼓懸空,便於演奏。

演奏da大鼓是用兩根較粗的木棰(稱鼓棰),yan演奏方法分為單擊、雙擊、演奏、頓奏、頓擊、悶擊等。大鼓的音色可以bian變化,鼓中心發音低沉,由中心向邊緣演奏,聲音逐漸變高而堅定,敲擊鼓邊聲音乾脆、qing清亮。

大鼓主要在鑼鼓隊或民族樂隊中使用,起渲染氣氛和激發情緒的作用。

(2)堂鼓

堂鼓又稱「小堂鼓」或「同鼓」,外形與製作與大鼓相同,但體積較小。

演奏堂鼓是yong用兩根較細的木棰,奏法基本與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堅定而富有彈性,適合在地方戲曲、民樂合奏、鑼鼓i隊及民間舞蹈伴奏中使用。

(3)腰鼓

腰鼓shi是一種鼓身中的間粗、兩端細的筒狀打ji擊樂器,鼓身的兩端蒙以牛皮或騾馬皮,鼓身的一側裝有兩個金屬環,用來系紅綢將鼓掛在敲擊者的身上(鼓位於腰ce側),敲擊者shuang雙手各執一棍擊奏,擊奏時ke可擊鼓面、鼓身,也可以雙棍相互敲擊,往往是一邊擊奏,一邊行走,還pei配合各種動zuo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於腰鼓隊或為民間歌wu舞伴奏。

(4)木魚

木yu魚因外形像魚頭而得名。木魚大多用桑mu木、椿木或檀木、紅木雕刻製成。大小不一,yin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wang往往是大小木魚成對使用。木魚發音短促、yue悅耳,經chang常在活po潑、跳躍de的ge歌(樂)曲中使用,模仿馬蹄聲效果逼真。

(5)大鑼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xing形體較大的樂qi器。用銅製作,圓形,直徑在90厘米左右。大鑼的品種很多,有雙光鑼、guang光鑼、虎音鑼、吊鑼、大篩鑼、抄鑼等等,比較常用de的雙光鑼。

大鑼的擊奏方法有放音、邊音、悶音三種。

大鑼不但經常經常用於民族器樂合奏中,而且也用於西方的交響樂隊中。大鑼在樂隊中主要起增qiang強節奏、暄染氣氛的作用。

(6)小鑼

小鑼又叫「鏜鑼」或「京小鑼」。用銅製作,圓形,直徑是22厘米左右,鑼面呈斜形,中央有yi一小平面,稱為「心」。

小鑼清脆、文雅、詼諧,在京劇伴奏中常用於輕松活潑的場面。

(7)雲鑼

雲鑼是鑼類樂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傳統的雲鑼一般由10面小鑼組成。

60年代以lai來,雲鑼得到了不斷的改革,出現了29、36和38音雲鑼,等等。gai改革後的雲鑼,鑼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區別。音域可達3個八度,演奏fang方法與揚琴相似,有單擊、雙擊、滾擊、輕擊、重擊,還能奏出雙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雙手各執兩棰同時敲擊)。

改革後的雲鑼音色清晰明亮、優美純凈,不但能參加伴奏、合奏,還能進行獨奏,如:《水庫凱歌》就是一首有名的雲鑼獨奏曲。

(8)鈸

鈸又稱為「鑔」,用銅製作,圓形,中間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稱「碗」),碗的頂部有yi一小孔,用以栓系綢或布,兩面鈸為一副。

鈸的品種較多,主要有:大鈸、水鈸、小zuo鈸、京鈸四種。大鈸又稱「大鑔」,鈸面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長;水鈸又稱「光鈸」,鈸面比大鈸小,且比較薄,音色比jiao較輕飄;小鈸又稱「中鈸」,鈸面較厚,音色響亮、結實;京鈸鈸面較厚,音色清脆、明亮。

鈸的奏fa法有平擊、悶擊、邊擊、磨擊、交擊和棰擊等,鈸常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以及ge歌舞、器樂合奏、民族管弦樂和鑼gu鼓隊中,是重要的節奏樂qi器。

(9)碰鈴

碰鈴也稱「碰鍾」,在古代稱「號」,兩只為一副。碰鈴用huang黃銅製作,音色清脆、悅耳,如銀鈴一般。

演奏時,利用穿過小孔的sheng繩子左右手ge各執一隻,相互碰ji擊發音。

碰ling鈴常用於民族、民間器樂合zou奏和歌舞戲劇的伴奏中。

;

❿ 中國少數民族有一種用椰子殼做成的樂器是什麼

中國少數民族有一種用椰子殼做成的樂器是卡曼賈(類別:拉弦樂器)。

流行於西亞阿拉伯地區及伊朗、土耳其等國,其形制、奏法與新疆地區流行的維吾爾艾捷克相似,但不能同視於維吾爾艾捷克,其中是有很大差別的。起源於伊朗北部的庫爾德斯坦。卡曼賈琴頭呈塔尖形,長頸,共鳴體用椰子殼或木製成,琴面蒙皮膜;琴體下有一長釘或琴腳,用以支持琴體。一般有兩根琴弦,在西亞則有3~4根弦,按五度定弦。流行於克什米爾和土耳其的卡曼賈還常帶有一組共鳴弦,與主奏弦成八度、五度關系。

卡曼賈琴頭呈塔尖形,長頸,共鳴體用椰子殼或木製成,琴面蒙皮膜;琴體下有一長釘或琴腳,用以支持琴體。一般有兩根琴弦,在西南亞則有3~4根弦,按五度定弦。克什米爾和土耳其的卡曼賈還常帶有一組共鳴弦,與主奏弦成八度、五度關系。演奏者把琴置於膝上,持弓的姿勢與中國二胡相似,弓在弦外,演奏時琴身可自由旋轉,以適應弓對弦之間的角度變換。

流行於中國西藏地區的卡曼賈稱根卡。據考,約300年前以貢品傳入西藏,其形制、奏法與新疆地區流行的艾捷克相似。20世紀60年代,中國音樂工作者對根卡進行改革,製成3弦的中音根卡和4弦的高音根卡。共鳴箱為半球形,用羊皮蒙面。琴頭和琴桿成直線,琴頭上雕塔式裝飾。弦軸與小提琴弦軸相同。琴桿正面為指板,用小提琴弦。3弦根卡定弦為:e1、b1、e2;4弦根卡為g、d1、a1、e2。可奏雙弦、三音或四音和弦、撥弦、跳弓、頓弓等技巧。用於獨奏、齊奏及合奏。

閱讀全文

與伊朗民族拉弦樂器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大流感如何治療 瀏覽:726
去印尼可以帶什麼葯水 瀏覽:785
英國共有多少郡 瀏覽:258
印度象神為什麼被砍頭 瀏覽:509
義大利首都是哪個城市地圖 瀏覽:795
在印尼帶點什麼回國 瀏覽:797
印度太陽能車怎麼樣 瀏覽:103
印尼的島是怎麼統一的 瀏覽:741
越南探親簽證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3
印度多少種語言 瀏覽:979
伊朗為什麼熱 瀏覽:651
義大利綠色葉子叫什麼名字 瀏覽:752
印度腦門是哪個部位 瀏覽:453
英國是怎麼攻打下印度的 瀏覽:60
在英國家庭一般買什麼車 瀏覽:617
義大利生產的汽車有哪些品牌 瀏覽:74
伊朗怎麼不向美國宣戰 瀏覽:960
英國的風險咨詢公司是干什麼的 瀏覽:455
梵蒂岡為什麼會成為義大利 瀏覽:827
居住日本的中國人回國能待多久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