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黑蘭會議的內容及其影響
一、內容
1、成立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
2、蘇聯可得波蘭東部一些土地作報酬。
3、通過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即諾曼底登陸。
4、蘇聯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但要求以獲得整個庫頁島為回報。
二、影響
1、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2、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
(1)德黑蘭事件伊朗得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會議背景:
為盡快打敗德日法西斯,早日結束戰爭,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於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了首次會晤,史稱「德黑蘭會議」。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三國首腦達成協議:進攻西歐的「霸王」戰役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同時發動,登陸兵力達100萬人,蘇聯則承諾在同一時間向德軍進攻,以配合盟軍西線的行動。
關於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初步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半年左右參加對日作戰。作為交換,蘇軍可以進入中國不凍港大連,大連可以在國際監督下成為自由港。蘇聯的此項要求並未經過中國國民政府的批准,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會議還就戰後世界安排問題進行磋商。關於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波蘭邊界問題,未達成具體協議。美英都主張分割德國,美國主張將德國一分為五,英國則主張將德國東南部與別的國家合並組成聯邦。
蘇聯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比較慎重,斯大林認為應當摧毀的不是德國,而是「希特勒國家」。所以,斯大林主張,必須徹底肅清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勢力。會議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沒有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黑蘭會議
㈡ 伊朗德黑蘭地標建築亮燈,這么做的意義何在
伊朗德黑蘭的地標性建築物亮起了燈塔,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紀念一年前烏克蘭客機失事的遇難者們。
而此次事件出來之後,肯定引起了伊朗的黑藍當地人們的極大不滿以及沉重的心情,所以在時隔一年之後,伊朗的德黑蘭在其地標性建築物上亮起的燈塔,以此來訓練這些遇難者們,在該燈塔上我們可以看到裡面出現了藍天白雲的場景,同樣的還出現了176數字的字樣,那麼這些東西全部都是在紀念這些遇難者們,希望他們到了天堂上之後能有一個完美的生活。
㈢ 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爆炸,引發爆炸的原因是什麼
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爆炸,關於引發爆炸的原因,報道提到,爆炸發生在一座居民樓內。據信,爆炸是由大樓的燃氣系統故障引起的。另據「今日俄羅斯」(RT)報道,一名在爆炸現場的記者稱一個「不明物體」爆炸了。
俄羅斯衛星通信社稱,伊朗法爾斯通訊社援引當地消防部門發言人的話稱,官員們正在現場調查這場事故原因。RT提到,德黑蘭省副省長哈米德禮薩·古達爾齊說:「我們正在調查這是否是一起恐怖事件,並確定爆炸的規模和原因。」
傷亡情況尚不清楚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9日晚些時候,伊朗首都德黑蘭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爆炸並起火,傷亡情況尚不清楚。
報道稱,目擊者詳細描述說,最初的爆炸聲聽起來「像是一座大樓倒塌了」。法爾斯通訊社早些時候的一篇報道也將爆炸描述為,在德黑蘭西部響起的「可怕的聲音」。現場視頻顯示,夜幕之中,火光將天空染成橙紅色,濃煙滾滾。不少民眾在事發地附近,現場頗為混亂。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爆炸
㈣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4)德黑蘭事件伊朗得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㈤ 在二戰時期,伊朗在做什麼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軍隊開始從伊朗南部撤軍。蘇軍卻拒不撤軍。9月26日,蘇軍扶持阿薩拜疆民主黨「起義」,成立以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為總統的阿薩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蘇軍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為總統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軍停止撤軍,後開始大舉增兵,中東美英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在美英軍隊壓力下,1946年3月25日,蘇聯被迫宣布將在2個月內從伊朗撤軍。5月25日,蘇軍從伊朗撤出。12月,伊朗軍隊攻入大不里士,亞塞拜然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領導人逃入蘇聯。
1947年2月,伊朗軍隊進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退入蘇聯。
伊朗重新獲得獨立和統一。
㈥ 伊朗首都發生大規模爆炸,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伊朗首都發生大規模爆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一棟大樓裡面的燃氣系統出現了故障,所以最終才會出現爆炸。在事發當晚伊朗的首都德黑蘭西部地區則是出現了大規模的爆炸,而且由於爆炸的原因也是起了很大的火,目前的傷亡情況其實還不太清楚。在事故出現之後,當地的消防以及救援隊也是趕到了現場,相關的善後工作還在進一步的進行當中。
其實我覺得如果真的是因為煤氣系統出現了故障而導致大規模爆炸的話,那麼相關的部門肯定是要擔負起責任的。實際上不僅僅是在伊朗,在很多國家都會出現類似的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安全工作做得不到位,或者說人們的安全意識還不夠好,這其實也是應該引起當地相關部門的重視,必須要定期的去排查這些相關設備才行。
㈦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㈧ 德黑蘭人質事件
即伊朗人質危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伊朗人質危機體現了伊朗反美情緒的擴大以及國家化,美國對伊朗也是越來越記恨,從而繼1979年伊朗革命後 再一次沉重打擊了美國,使得美伊關系處於歷史最低谷。很多人至今仍認為,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
㈨ 伊拉克和伊朗的這些年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嗎
伊朗和伊拉克的問題,我們要追隨他的歷史,首先我們先回到他的11年前2003年美國軍隊入侵伊拉克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是伊朗多年來的死敵。是他發動了為期八年的兩伊反伊朗戰爭。曾經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1450公里的邊界,宗派問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間的競爭,以及對大國的操縱,已經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引起了近一個世紀的爭端。
從兩伊戰爭埋下伏筆、經歷薩達姆倒台、美軍的混亂操作、ISIS的崛起,到目前,伊朗對伊拉克已經有了盤根錯節的深度影響,伊朗和美國在伊拉克的角逐、伊拉克的左右拉鋸還將繼續上演!
㈩ 什麼是伊朗門時事件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