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詩歌的四種基本形式是什麼

伊朗詩歌的四種基本形式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4 10:35:42

A. 詩歌的種類

外國詩歌的種類1、史詩
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一種特殊的敘事詩,產生於人類的童年時代,具有「以自己民族的有著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為主要題材,以人們愛戴的英雄為主要人物,除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外,還夾雜著神話傳說」等等的特點。如《荷馬史詩》。
2、十四行詩
歐洲的一種抒情詩,音譯為「商籟體」。本是中世紀民間流行並用於歌唱的一種短小的詩歌,其格式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後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共十四行。首創者據說是義大利「西西里詩派」主要詩人連蒂尼。到十四世紀下半期,義大利另一位詩人彼特拉克,繼承「西西里詩派」的傳統,創造了一種十四行詩的新體「彼特拉克」體,使十四行詩更臻於完美。
3、懸詩
中古阿拉伯文學蒙昧時期七首著名長詩的總稱。得名是因為:阿拉伯是個愛好詩歌的民族,主要的文學形式是詩歌。在公元五世紀時,每年在麥加都要舉行集市活動,各部落詩人趕來朗誦他們的詩,並進行比賽,優勝者的詩抄在麻布上懸掛起來,稱做「懸詩」。其形式都工整的格律詩。
4、俳句
日本古典短詩,原稱「俳諧」。是日本中古後期發展起來的民眾詩,形式為每首三行,各行的音節數為5、7、5(指日語,譯成漢語則不同),共17個音節,不押韻腳。表現剎那間的感受是它的主要內容。多用比喻和象徵手法;語言雋永凝煉,便於記憶和流傳。
5、魯拜詩
中古波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詩體,原意為「四行詩」。是伊朗的傳統詩體,第一、二、四行押韻,第三行一般不押韻,類似於中國的絕句。

B. 詩歌的四種基本類型是什麼

古體詩、近體詩、詞和曲。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題材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後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出土了一件鈕鍾,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一枚,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史實,而非始於漢武帝時期。)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C. 律體詩的基本要素

常見的是五言和七言句。也有極少的四言、六言句。其中:
(1)五言(一字稱一言)四句的叫五言律體絕句(五言今體絕句,五言近體絕句),簡稱五言絕句,五絕。
(2)七言四句的叫七言律體絕句(七言今體絕句,七言近體絕句),簡稱七言絕句,七絕。
(3)五言八句的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
(4)七言八句的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5)超過八句的叫長律或排律。 出句(單數句)和對句(偶數句)的句式和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詞相對應叫對仗(源於儀仗隊中的對仗),也叫對偶。首聯和尾聯(出句和對句為一聯,五、七言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其他各聯必須對仗(偷春體除外。偷春體是:首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這樣的形式是很少的)。對仗是指同類型的概念和相反的概念相對應。首先是同類型的句式相對,如:「高天滾滾寒流急」對「大地微微暖氣吹」,這是主謂結構句式的相對。又如:「僧是愚氓猶可訓」對「妖為鬼蜮必成災」這是復合型句式的相對。在句式相對的前提下,是同類的字、詞相對。即: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方位詞對方位詞。不同類型的字、詞有的也可以相對。等等。
對仗的名目很多,有:名對(也叫正對)、流水對、句中對(也叫當句對)、借對等。
(1)名對:一般是同類的字、詞相對。同類的字、詞類別相近或意思相反的相對又稱為「工對」,如:日對月,三對五,上對下,善對惡;花鳥對蟲魚,高山對大海,獨有對更無,前赴對後繼……不符合「工對」的叫「寬對」,如: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康」中的「虎踞對天翻」,「龍蟠對地復」……
(2)流水對:是指出句和對句本來是一句話(或一個意思)分成兩句,或對句有說明、補充出句的意思,如:「故人西辭黃鶴樓」對「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一去不復返」對「白雲千載空悠悠」……
(3)句中對:是指一句中前後相鄰的詞有對應的意思,如:「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渚清和沙白」,「青山綠水枉自多」中的「青山和綠水」就屬於句中對。
(4)借對:就是音對意,如:「東邊日出西邊雨」對「道是無晴卻有晴」。用清(代替青)對紫,用黃(代替皇)對帝也行。 韻是指漢字的聲調。古時漢字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平、上、去、入)四個聲調。是平聲的稱為平聲韻,簡稱「平」;是上聲、去聲、入聲(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分配到普通話的其他聲中去了。普通話漢字的聲調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簡稱陰、陽、上、去〉)的稱為仄聲韻(也稱無韻),簡稱「仄」。押韻,是指偶數句的韻腳(句子最後一個字叫韻腳)音調相同,必須押平聲韻,而且必須同韻到底。律體詩歌第一句的韻腳可以入平聲,也可以不入平聲。其他單數句的韻腳應當是仄聲。
說到韻,就不能不說說韻書。但韻書又不屬於律體詩歌形式的范疇,所以這里只作簡單扼要的介紹(要了解更多的知識,需要讀韻書)。
韻書,是詩歌特別是律體詩歌用韻的「參考書」,「工具書」。凡是發音不準者,要鑒別或創作律體詩歌都需要參照韻書。
韻書是根據漢字舊四聲「平、上、去、入」和普通話漢字新四聲「陰、陽、上、去」分門別類的編成的。韻書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韻書出現。據說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此書已經散失。今人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是北宋人編著的《廣韻》,將韻分為206部。南宋人編著了《平水韻》,將韻確定為106部。元朝人根據中原人的發音習慣編著了《洪武正韻》,將韻定為76部。以後還有《詩韻集成》、《詩韻合璧》、《中華新韻》、《漢語詩韻》、《詩韻新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平水韻》和《詩韻新編》。
《平水韻》是南宋末年平水人編纂的,所以叫平水韻。平水韻將《廣韻》的206部修改成107部,又並為106部。這部韻書得到了廣泛認可、學習、運用,一直統治著詩壇。
《平水韻》包括:平聲(上平聲、下平聲)韻、上聲韻、去聲韻和入聲韻四類。
平聲中的上平聲15韻(韻部),即: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這些字分別是每一韻中打頭的字,稱為韻目。每個韻目中列出了與韻目字韻調相同的諸多常用字。如「東目」中的字:東、同、銅、筒、童、銅、銅……中、忠、衷……沖、充……豐、楓……公、工……計174字。其他韻目中也有很多字。
平聲中的下平聲15韻,即: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先目」中的字:先、千、天、顛、仙……
上聲29韻,即:董、腫、講、紙、尾、語、麌、薺、蟹、賄、軫、吻、阮、旱、潸、銑、筱、巧、皓、哿、馬、二養、梗、迥、有、寢、感、儉、豏
去聲39韻,即:送、宋、絳、寘、未、御、遇、霽、泰、卦、隊、震、問、願、翰、諫、霰、嘯、效、號、個、禡、漾、敬、徑、宥、七、沁、八、勘、艷、陷。
入聲17韻,即:屋、沃、覺、質、物、月、曷、黠、屑、葯、陌、錫、職、緝、合、葉、洽。
《詩韻新編》,是以普通話漢字的新四聲(陰、陽、上、去)為基礎,兼顧漢字的舊四聲(平、上、去、入),參照《中華新韻》、《漢語詩韻》編寫,1978年出版的。其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1)將韻分為18個部,這些韻部的韻目分別是:麻、波、各、皆、支、兒、齊、微、開、模、魚、侯、豪、寒、痕、唐、庚、東。每個韻部用一個字代表其他同韻母和類似韻母(如: a,ia,ua)的字,並貫穿到底,如:麻部目中的阿、巴、花、家……大、爸、話、價……每個韻目按著新舊四聲依次排序。
(2)每個韻部分平、仄兩類。平:含陰平、陽平(新讀音)和平聲(舊讀音);仄:含上聲、去聲和入聲(舊讀音)。
(3)用韻比較靈活,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分配到普通話中的「入聲」仍然可以按著原來的「入聲」對待。
(4)既保留了漢語的舊四聲,又把漢語的新四聲添加進去。參照這部韻書,既可以用舊四聲識別、創作舊體律詩,又為用新四聲識別、創作新型律詩提供了便利和依據。 平仄排列組合叫韻律。平仄排列組合在律體詩歌中是很嚴格的。四種基本格式如下:
絕句類
五言絕句 七言絕句
第一種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種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種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詩類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第一種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種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種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所列「平仄」排列組合分別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標准排列格式(也叫「正格」)。還有一些特殊的格式(見下文中的「變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一三五不論」和「二四六嚴格」是指七言句。五言句是「一三不論」,「二四嚴格」。下文再遇到這種情況不再重復敘述〉,「拗救」和「失粘」)這些排列組合格式包含律體詩歌的一些含義:
1,偶數句的韻腳都是平聲韻(第一句的末字是平聲的視為有韻,是仄聲的視為無韻,其他單數句無韻)。
2,每一句的「平仄」排列組合是有規律的(特殊情況見下文中的「變格」,「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嚴格」,「拗救」和「失粘」)。
3,平仄相對:一聯中出句和對句中相同位置的平仄是相對的(特殊情況見下文中的「變格」,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拗救」和「失粘」)。
4,粘:相臨兩聯,上聯對句和下聯出句中相同位置的「平仄」是相同的,這叫相粘(特殊情況見下文中的「失粘」)。
另外,其中還有某種其他含義和需要說明的情況:
1,音步:韻律的基本單位叫音步。
五言句的音步是:一二‖三四‖五 或 一二‖三‖四五。
如:白日‖依山‖盡 或 驅車‖登‖古原。
七言句的音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或 一二‖三四‖五‖六七。
如:寒食‖東風‖御柳‖斜 或 王濬‖樓船‖下‖益州。
2,韻腳名稱:句尾一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聲角,簡稱平角;是仄聲的叫仄聲角,簡稱仄角。句尾兩個字是平平的叫平平角;是仄仄的叫仄仄角;是平仄的叫平仄角;是仄平的叫仄平角。
3,平起式和平起入韻式:第一句中第一音步或第一音步中第二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起式;平起式的韻腳是平聲的,叫平起入韻式。
4,仄起式和仄起入韻式:第一句中第一音步或第一音步中第二個字是仄聲的,叫仄起式;仄起式的韻腳是平聲的,叫仄起入韻式。
5,韻律的格式:律體詩歌最基本的韻律格式是七言律詩的第一種和第三種,第二種是第一種後四句的重復。第四種是第三種後四句的重復。其他,都是在七言律詩韻律格式的基礎上確定的,即:七言律詩去掉每句前面一個音步即為五言律詩韻律的格式;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韻律的格式,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韻律格式的前四句。中間四句、後四句或前兩句和後兩句的組合也可以(記住所有格式比較困難.然而,記住了七言律詩的第一、三種格式,其他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
6,律體詩歌的節拍:律體詩歌四句為一個節拍,就是說後四句的「平仄」排列類似前四句的重復(絕句除外)。
7,律體詩歌的特殊格式:律體詩歌定型以後,在實際創作中,很多律體詩歌不能達到「平仄」排列的標准格式。因此,就出現了「變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拗救」;「反拗」和「失粘」的說法和現象。
(1)關於變格:「變格」是指不符合「平仄」標准格式的變化,有三種變化情況。
五言句的變格是:1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3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七言句的變格是: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關於「一三五不論」:意思是說,每句中「一三五」位置的字聲調可「平」可「仄」,即該是「平」的可以是「仄」;該是「仄」的可以是「平」。但是,「一三五不論」也不是一概不論,就是每一句末三字不能出現「三連平」和「三連仄」,即「平平平」和「仄仄仄」。每一句也不能出現「孤平」和「孤仄」的現象。什麼樣的句式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平平角」和「仄仄角」的句式能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平平角」和「仄仄角」的句式不適應「一三五不論」。
(3)關於「二四六嚴格」:意思是說,每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排列不能改變。實際上「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也是可以改變的,如:可以將標准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後一句中第五六位置字的「仄平」不符合本位置「平仄」標准格式。這種特殊格式實際是上文中提到的變格,這種變化了的格式稱為「拗救」或「補救」,也被列為律體詩歌的句法。這樣的情況在律體詩歌中是很多的。
(4)關於「反拗」:是說句子中出現了需要「補救」的情況沒有「補救」,因而句尾出現了「三連平」或「三連仄」。這樣的情況在律體詩歌中也是有的。
(5)關於「失粘」:律體詩歌中,上聯對句和下聯出句相同位置的「平仄」不對應叫「失粘」。「失粘」的現象在律體詩歌中是常見的。
除了上所述,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律體詩歌中還有其他情況。是的,如:該對仗的沒有對仗,這是用詞不當和造句不慎引起的。有的平仄排列或韻腳超出上述規范,不符合要求。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發音不準、方言所致或沒有參考韻書。即是按照韻書用韻也不一定恰當。因為韻書種類很多,韻部也不盡相同,某些字也不在一個韻部。所以,按照這部韻書用韻,就可能不符合那部韻書的要求。
上述是根據前人編纂的有關律體詩歌形式的書籍中選編的。基本上涵蓋了律體詩歌的主要形式,主要要素,主要名稱,主要變化,主要論述。讀者讀了本文和其他有關律體詩歌的書籍後,可能會感到:律體詩歌的規定是很嚴格的,但又不那麼嚴格;某些論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那麼確切。是的,「平仄」排列很嚴格,卻又允許「變格」;「粘」很嚴格,卻又允許「失粘」;「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對讀者記憶有幫助,卻又缺乏普遍性。不嚴格也好,不準確也罷。最好不要拘泥。知道了這些,對於閱讀、理解、掌握、創作律體詩歌是有益無害的。

D. 詩歌的格式是什麼

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准給多種多樣的詩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1、按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等。

2、按語言格式的不同,可分為:歌謠(民歌、民謠、兒歌、童謠)、楚辭、格律詩、自由詩等。

3、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新詩等。

4、按題材的不同,可分為:詠史詩、軍旅詩、山水詩、田園詩、鄉土詩、城市詩等。

5、按與其它體裁相結合的不同,可分為:散文詩、寓言詩、童話詩、謎語詩、賦、駢文、詩體小說、詩劇等。

6、按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敘事詩、小詩、微型小詩等。

(4)伊朗詩歌的四種基本形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的詩歌,從現有的可資依據的史料來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紀的《詩經》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詩以四字一句的佔多數,另一部分是詩句字數不等的長短句。

而從句數上看,不論四字一句的詩或是長短句詩,都是有多有少,並不一致。既然《詩經》中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所以《詩經》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國詩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紀,有楚國的屈原、宋玉等人寫的楚辭流傳下來。楚辭的形式是句數多少不定,句子字數不等,並在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一類字。

從漢代開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詩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詩和楚辭的地位。當時的五言詩不限句數,可長可短,後人稱為五言古體詩。與五言古體詩同時出現的還有樂府詩,樂府詩有五言詩,也有長短句。

到三國時,曹丕寫了兩首完整的七言詩。七言詩一直到齊、梁時才開始逐漸流行,而詩的格律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萌芽。

以後到了初唐,近體詩的形式已經確立,從此五言近體詩和七言近體詩形式一直保存下來,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並列。

近體詩分絕句和律詩兩類,絕句詩每首限定四句,律詩限定八句。另有一種排律,又稱長律,不受句數限制,只須保持近體詩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公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中期,即唐玄宗開元前後,逐漸形成詞這種文學形式。經過五代到兩宋,是詞的全盛時期。

宋亡以後,在元代流行的詩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數兩類,套數又稱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數是由幾首曲組成。曲的形式接近於詞,它與詞的主要區別在於用韻上比較靈活,也比詞更口語化。

在新詩出現以前,我國的詩歌再沒有新的形式出現。

E. 伊朗20年代至40年代對於文學創作者而言產生產生打擊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伊朗現代史上的一段黑暗時期。巴列維王朝的禮薩國王執行高壓政策,取締進步書刊,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或被監禁流放,或逃亡國外。巴哈爾、阿列夫·卡茲文尼(1882-1934)、埃什基(1893-1924)以及法羅西·耶茲迪(1889-1939)等是這一時期伊朗現代詩歌戰斗傳統的優秀代表,他們在黑暗的年代裡頑強地進行創作,堅持斗爭,遭到各種迫害。

同時期另外一批詩人的作品哀傷多於憤怒。他們筆下雖然不乏人間的不幸和痛苦,但缺少抗爭的勇氣和戰斗的呼喚。他們的詩講究音律和詞藻,更多地從形式上繼承波斯古典詩歌的傳統。這類詩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伊拉治·密爾扎(1874-1924)和帕爾溫·埃特薩米(1906-1941)。尼瑪·尤什吉(1897-1960)是立憲運動以後文學革新派的代表,他主張用人民的語言表現人民的生活,在詩歌形式上提倡自由體詩。

F. 四種類型不同的詩歌故事

關於詩歌的知識和故事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

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

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連翩的佳作。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六)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一提到「秋」,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殊不知,元曲當中寫到關於「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的話,那麼,白樸應義不容辭地被推為「秋意之聖」。本曲首二句白樸用如椽之筆,在不著一個謂詞的情況下,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丫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

第二句,則是在前兩句描摹的大范圍中的一角特景。

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隻大雁,飛下地面。這一動態的驟然出現,打破了靜景的觀感,使人心為之一動。「一點」說明「飛鴻」的距離之遠,「影下」更顯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視角上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山和秋水,並且具有特徵的色彩——青與綠;近處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和花,白、紅、黃更是和諧烘托,五彩紛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之畫卷」,渲染了秋景,傳達了濃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個「秋」字而處處見「秋意」,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曲,其結構新穎別致,即「鋪排靜景——中介飛鴻動景——鋪排靜景」,規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動靜結合,變化而不單調;再次,如果說此曲前兩句秋景不免顯得清寂、清冷,那麼到了第三句,則意境轉換,更顯清疏、清和了。這些足見作者的高超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賞析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的情感宣洩著稱,他的《鳳凰涅》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詩人要藉助大自然來思索這些,經常在海邊彷徨。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美麗的天空、閃閃的星光,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在詩中將這種理想寫了出

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的景象。

詩人將明星比作街燈。點點明星散綴在天幕上,那遙遠的世界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街燈則是平常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將遠遠的街燈比喻為天上的明星,又將天上的明星說成是人間的街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把我們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在詩人的心中,人間天上是一體的。

那縹緲的空中有一個街市,繁華美麗的街市。那兒陳列著很多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人間的珍寶。詩人並沒有具體寫出這些珍奇,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我們需要的東西,帶給我們心靈寧靜、舒適的東西。

那不僅是一個街市,更是一個生活的場景。那被淺淺的天河分隔的對愛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織女,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在守著銀河只能遠遠相望嗎?「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詩人這樣說。在那美麗的夜裡,他們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滿目的街市上閑游。那流星,就是他們手中提著的燈籠。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那悲劇和人們嘆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這首詩風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整齊的短句、和諧優美的韻律,表達了詩人純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節奏也是緩慢的,如細流,如漣漪。但就是這平淡的意境帶給了我們豐富的想像,讓我們的心靈隨著詩歌在遙遠的天空中漫遊,盡情馳騁美好的夢想。

G. 格律詩是一種什麼樣的詩

一首詩歌總是有其獨特的韻律在,那麼格律詩你了解多少,就讓我帶你來了解下格律詩的一些常識吧。

格律詩是一種什麼樣的詩

一、格律詩的基本知識

格律詩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詩。什麼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規律的意思,也就是規格和程式。

掌握詩的格律,首先應該了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概況。這里我們不是我們從文學史的角度,而是從詩歌形式(也包括詩歌規律)的角度簡單作些介紹。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集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以四言為主,《楚辭》是以六言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漢代是辭賦創作的繁榮時期,文人創作的詩歌不太多。漢樂府中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的作品。從體裁上講,樂府主要的特點是配樂詩歌。樂府本是漢代設 置的官署的名稱,它負責收集民歌並把她們配上樂譜。後來就把這些配樂的歌詞也稱為"樂府"。南北朝也有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時,有一些文人用樂府題目寫詩, 如曹操寫過《短歌行》,鮑照寫過《擬行路難》等。宋代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是民間和文人創作的樂府詩的總集。

漢朝還產生了兩種新的詩體:五言詩和七言詩。五言詩起源於西漢民謠,《古詩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是《柏梁台詩》。三國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但它還是句句押韻的,隔句押韻的七言詩最早的是鮑照的《擬行路難》之一和之三。

從齊梁時期開始,詩歌在形式上逐漸發生了變化,這變化主要是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中開始講究平仄,注意用平仄來造成詩歌的音樂美。當時有所謂的"永 明體"(永明是齊武帝的年號),它的特點是講究聲律,沈約和謝眺是永明體的代表作家。齊梁時期寫文章也注重駢偶,駢體文正是那個時期形成的。這種風氣也影 響到律詩創作,在詩歌創作中也逐漸注意對仗。這種趨勢發展的結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種以講究平仄、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在唐人看來,這是一種新的 詩體,稱之?quot;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形式上看,"近體詩"不同於古詩(漢魏六朝的古詩),區別就在於近體詩是有嚴密的格律的。古詩不十分講 究格律,但不是說古詩沒有格律,比如五言詩限定每句五個字,七言詩限定每句七個字,這也是一種格律。

唐代產生了近體詩以後,有的作家也時常按照古詩的寫法寫詩,這種不講平仄和對仗的詩叫"古體詩",也叫"古風",如李白的《古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後的詩分為兩種,一種叫"近體詩"(今體詩),是講究平仄對仗的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一種叫"古體詩",是不講平仄對仗的。今體詩和古 體詩是從形式上,主要是從詩歌聲律角度上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時代來區分的,如清朝人寫的詩,只要不講平仄對仗,也仍然叫古體詩。

我們講詩的格律,主要是講近體詩的格律。一般來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幾個要素:

(一) 句數

近體詩按句數多少可分為律詩和絕句兩類。律詩一般每首八句,絕句每首四句。超過八句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排律的句數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數必須是雙數。

律詩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師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詩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和絕句都是由兩 句組成一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律詩的四聯中,第一聯叫"起聯"或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 聯"。附帶講一下:古體詩的句數是不限的一首古體詩可以很長,例如《孔雀東南飛》有357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杜甫的《永懷》有100句。古 體詩也可以很短,如傅雲的《雜言》只有兩句。

(二) 押韻

押韻是格律詩的特徵之一,不論是絕句和律詩都要押韻。所謂押韻,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韻腳都要用韻母相同的字。所謂韻,一般指韻母或韻母中主要母音及韻尾和聲調相同的字。如東(dōng)、公(gōng)、龍(lōng)紅 (hōng)電燈字的韻母都是ong,又都是平聲,所以這些字就可以押韻。但要注意,"韻"和"韻母"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韻母包括韻頭(介音)、韻 腹(主要母音)和韻尾,而韻是不包括韻頭的。上面的幾個字韻母是相同的。但有的字如然(rán)、連(lián)、船(chuán),它們的韻母是不同 的,因為它們的韻頭不同,但屬於同一韻部。它們的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能在詩歌中相互押韻。

格律詩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排律即使句子再長,也不能換韻,也不許換鄰韻的字,如果用了鄰韻的字,就叫出韻。

格律詩必須用平聲韻,不能用仄聲韻;個別的詩押仄聲韻,那是變格。

格律詩押韻的位置是偶句用韻(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韻。首句原則上可用可不用。五絕,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韻者為多,而七絕、七律的首句則以押韻者為所。

(三) 平仄

平仄是形成近體詩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論平仄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毛澤東講"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平,是指古漢語四聲中的上平聲和下平聲;仄,指古漢語四聲中的上聲、去聲和入聲。近體詩按一定規則交替使用平聲字或仄聲字,因而音律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近體詩平仄的規律看起來復雜,但我們可以從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後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這樣就能以簡馭繁,便於理解和記憶。近體詩平仄的規則主要有兩點:

一是要平仄相間以求聲調的抑揚頓挫。如果以"平平"和"仄仄"為單位,那麼平仄相間無非兩種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但是這樣在只 構成四個字,而近體詩是五言或七言,要構成五言的詩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後面或中間再加上一個字,這就形成了四種形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這是近體詩的基本句式。七言的近體詩只是在這四種基本句式前後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基本句式的交錯,就構成不同格式的律詩。

第一種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書懷》:

| | – - | – - | | –

(甲)細 草 微 風 岸 (乙)危 牆 獨 夜 舟

- – - | | | | | – -

(丙)星 垂 平 野 闊 (丁)月 涌 大 江 流

① | – - | – - | | –

(甲)名 起 文 章 著 (乙)官 應 老 病 休

- – - | | ① | | – -

(丙)飄 飄 何 所 似 (丁)天 地 一 沙 鷗

("一"代表平,"|"代表仄。加圈的表示這個字的平仄和四種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七言不舉例。)

第二種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如果在每句的頭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 – - | | ① | | – -

(丙)空 山 新 雨 後 (丁)天 氣 晚 秋 來

① | – - | – - | | –

(甲)明 月 松 間 照 (乙)清 泉 石 上 流

- – | | ① | | – -

(丙)竹 喧 歸 浣 女 (丁)蓮 動 下 漁 舟

① | – - | – - | | –

(甲)隨 意 春 芳 歇 (乙)王 孫 自 可 留

第三種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 | – - – - | | –

(丁)城 闕 輔 三 秦 (乙)風 煙 望 五 津

- – | | | | | – -

(丙)與 君 離 別 意 (丁)同 是 宦 游 人

| | – - | – - | | –

(甲)海 內 存 知 己 (乙)天 涯 若 比 鄰

- – ① | ① | | – -

(丙)無 為 在 歧 路 (丁)兒 女 共 沾 巾

第四種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例如李商隱的《晚晴》:

- – | | ① ① | | – -

(乙)深 居 府 夾 城 (丁)春 去 夏 猶 清

① | – - | – - | | –

(甲)天 意 憐 幽 草 (丙)人 間 重 晚 晴

- – | | ① | | – -

(丙)並 添 高 閣 迥 (丁)微 注 小 窗 明

| | – - | – - | | –

(甲)越 鳥 巢 干 後 (乙)歸 飛 體 更 輕

上面這四種格式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第二兩種是首句不入韻的,它們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類是第三種和第四 種,它們都是首句入韻的,因為只有首句入韻才能夠平收。它們和第一、第二種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種形式是把一的句改為丁,第四種形式是把二改為乙。因為 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韻。首句要入韻,就必須改為乙和丁,因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對"循環的原理組接個首詩中的各個句子。所謂"粘",就是後一聯的出句第二字必須和前一聯對句第二字平仄一致。也就是說,前一聯對句 是乙(平平仄仄平),後一聯出句必須是丙(平平平仄仄);強一聯對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後一聯出句必須是甲(仄仄平平仄)。所謂"對",就是每一聯出句 和對句的平仄應是對立的。即甲對乙、丙對丁。但是如果首句入韻,出句和對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對乙、或乙對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對句的第二字平仄 必須是相對的。上面所舉的四種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對的規則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規則叫"失粘",不符合"對"的規則叫"失對"。在唐詩中有少數的失粘,失對的很少見。宋代以後,失粘和失對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體詩平仄的一般規律。但少數詩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懷書》、《山居秋暝》等,它們並不是每一個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種基本句式所規定的平仄相符的。關於這個問題,限於篇幅,這里不論,有興趣請看王力先生《詩詞格律》等專門書籍。

(四) 對仗

所謂"對仗",也稱"對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對對子"。例如"桃紅"對"柳綠","山清"對"水秀"等。對仗首先要求詞類相同的互相為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代詞對代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等等。在名詞 中,還可分為若干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雲雨霧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葉)、宮室(亭台樓閣門窗戶牖),等等。如果是同一小類的名詞 對仗,叫"工對";顏色對、數目對也是"工對"。同屬名詞,但不屬同一小類的對仗,叫"寬對"。

對仗還可以分為正對和反對。正對是同義詞相對,如"非" 對"不","行"對"走"。反對是反義詞相對,如"幽"對"顯","智"對"愚"。對仗還要求字面相對,即構成對仗的兩個句子,字數相等,結構對稱,字詞 的意義相對。當然,也有字面相對而結構不同的。除了講究字面相對,還必須注意出句必須落在仄聲,對句必須落在平聲,每個字詞也必須平仄相對。對仗大都在同 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相同的位置上。也可以先在句中對,然後再兩句相對。

近體詩不是每一聯都用對仗的,首聯一般不用。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常,所以首聯用對仗的較多,因為既入韻又對仗比較困難。頷聯和頸聯一般要用對仗,特別是頸聯,必須用對仗。尾聯則可用可不用,而以不用為常。四聯全用對仗的律詩很少見。

格律詩的歷史源流是怎麼樣的

產生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朓(464左右--499)。謝朓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定形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傑"之後,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成熟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

,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徵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鸛雀樓》詩意高遠,富於啟示性.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盪、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於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江雪》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蘇小小墓》、《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

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8--1048)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盪西昆體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郁、激憤之情。陸游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面目的楊萬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改革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朴,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H. 詩歌鑒賞的表達方式有幾種,是什麼

詩歌鑒賞的表達方式有四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二、議論
四、敘述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像、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象徵、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於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游、蘇軾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裡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里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要發現修辭,直接說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誇張——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容;富有文采。
(這方面對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
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後一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此時的雪花彷彿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里。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

I. 詩歌有哪些形式特點

詩歌的形式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於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實質是語言所表現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語言。」語言是表現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形式實際上也是詩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詩人的一種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的思想性格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詩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們先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准給多種多樣的詩歌大致分一下類型。

① 按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等。
② 按語言格式的不同,可分為:歌謠(民歌、民謠、兒歌、童謠)、楚辭、格律詩、自由詩等。
③ 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新詩等。
④ 按題材的不同,可分為:詠史詩、軍旅詩、山水詩、田園詩、鄉土詩、城市詩等。
⑤ 按與其它體裁相結合的不同,可分為:散文詩、寓言詩、童話詩、謎語詩、賦、駢文、詩體小說、詩劇等。
⑥ 按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敘事詩、小詩、微型小詩等。
還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風格、流派、作用等分又會有不同的類型。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些常見的詩體。

1.抒情詩

抒情詩是以作者的口吻抒發主觀情緒、情感的詩體。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斷的景物描寫,也是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據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作品的內容,可分為頌歌、哀歌、戀歌、田園詩、山水詩、諷刺詩、詠物詩等。如賀敬之的《雷鋒之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樹》、孟浩然的《過故人庄》、王維的《鹿柴》、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杜甫的《兵車行》和《春夜喜雨》、左思的《詠史八首》等都是很好的抒情詩。抒情詩是最富有個性、最能體現詩歌抒情特點的詩。

2.敘事詩

敘事詩是以敘述者的口吻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生活的詩體。它與抒情詩相比,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能採用各種手法描寫人物,但與小說戲劇相比,它的情節比較單純並跳躍較大,人物性格比較單一,使用的細節較少,敘述語言比較概括並充滿激情。其基本體式有史詩、詩體小說、詩劇、一般敘事詩等。如古希臘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我國《詩經》中的《生民》和《公劉》、英國拜倫的《唐璜》、俄國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等,都是將敘述和抒情融為一體的上乘的敘事詩。

3.哲理詩

哲理詩重在哲理的揭示,通過形象的比擬開掘生活中的道理與規律。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以往把它歸入抒情詩的。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小詩表現了一代青年人盡管受到時代的磨難,卻仍未失掉對光明的追求的精神。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尋找光明),耐人咀嚼。再如馮驥才的《靈性》詩集中的好多小詩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哲理的思考。「大樹對樵夫說/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傷口」「擺渡者反反復復選擇彼岸/結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動的群山」……

4.歌謠

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的總稱。中國古代,以合樂的為歌,不合樂而口頭傳唱的為謠,現代統稱為歌謠。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並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詩體。內容質朴、格調清新、形式活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眾化、口語化、時代性、社會性等特徵。如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漢魏六朝時的樂府民歌、賀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等;魯文編著的《百姓話題——當代順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謠;魯兵編的《365夜兒歌》上下兩冊;谷斯涌選編的《童謠選》,收錄了二百多首童謠。下面我們只簡單介紹一下民歌總集《詩經》。 《詩經》的創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民謠)總集,共305篇。本只稱《詩》,因舉成數,又稱《詩三百》,又因列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風160篇,有15國風;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40篇,其中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據《史記》等書記載,《詩經》系孔子刪定。

給《詩經》作註解的有四家,齊人轅固的《齊詩》、魯人申培的《魯詩》、燕國韓嬰的《韓詩》,這三家已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魯人毛亨所傳的《毛詩》。

《毛詩序》雲:「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也就是說:風,是產生於西周各國,有不同地方風味的的民歌;雅,是有關政事的詩歌;頌,是統治者通過祭祀為自己歌功頌德的詩歌。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方法。朱熹的《詩集傳》雲:「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靜女》通篇用賦;《碩鼠》通篇作比;《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興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的主要特點是:

① 以四言為主;② 普遍運用賦、比、興手法;③ 章法上多重章疊句,反復詠嘆;④ 至少隔句押韻,有時換韻,句末若有虛詞,在虛詞的前一個字上押韻,有時押入聲韻;⑤ 大多詩篇採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如《伐檀》與《江有汜》(原詩及分析略)

5.楚辭

楚辭,亦稱「騷體」或「賦」,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文人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制的一種新的詩體。代表作是屈原的《離騷》。這類作品篇幅、句式較長,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氣息,多用「兮」字助語勢,抒情氣氛濃,有南方地方色彩。漢成帝時,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辭賦編為一集,定名為《楚辭》。宋人黃伯思《東觀余論·校定楚辭序》說:「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在文學史上以「風」(《詩經》)、「騷」(《離騷》)並稱。

給《楚辭》作注釋影響較大的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清王夫之《楚辭通釋》等。

6.賦

賦,原本為《詩經》「六義」之一,是一種鋪陳直言的文學表現手法,後來人們又把用這種手法寫成的文章稱作賦,沿用其名至今,成為一種文體名稱。屈原的楚辭也稱作賦。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劉勰說:「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托宇於楚辭也。」「賦者,鋪也,鋪采扌離文,體物寫志也。」「鋪采扌離文,即用華麗的辭藻進行鋪陳描述,這是指賦的表現形式;體物寫志,則是刻畫客觀事物,抒寫作者情懷,這是指賦的內容。賦,是詩歌的一種變體,兼具詩歌散文的特點,鋪陳其事,講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為主,隔三夾五押韻。賦,在漢代時最為興盛,故漢賦也稱古賦,與唐詩、宋詞並稱。其特點篇幅長,多問答,韻散夾雜,喜用生僻字。如賈誼的《服鳥鳥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等。六朝時稱俳賦,也稱駢賦,其特點篇幅較短,講求駢偶和用典。唐宋時科考用,稱律賦,講究格式、對仗、平仄、押韻等,不超過四百字。中唐以後,受古文運動的影響,成為文賦,其特點是句式參差,多以散代駢,押韻較隨便,行文流暢,與散文接近,越來越離詩歌遠了。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另一說,賦分為四類:騷體、駢體、文賦、雜賦。

7.樂府

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兼及創作和收集民間詩歌和樂曲,後稱這類詩為樂府詩。魏晉至唐朝時把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作品,統稱為樂府。 樂府,以雜言為多,以五言為主,漢樂府比較優秀,對後世影響很大。如《上邪》是雜言;《孔雀東南飛》是五言;《古詩十九首》標志著漢樂府的成熟;杜甫《三吏》、《三別》是仿樂府的佳作。如《古詩十九首》第二首《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抒寫離別相思、感時傷懷的樂府詩。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
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① 使用雙重人稱、雙重觀察點,既便於客觀的描繪,又便於主觀內心世界的展示。② 構思獨特,先描繪客觀外在環境,再刻畫人物形態,最後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構思過程。③ 疊字的使用出神入化,如青青、鬱郁,是描寫客觀環境;盈盈、皎皎,是形容女子的儀態豐韻;娥娥、纖纖,是形容女子的妝飾與手指的柔美。④ 「盪子婦」形象生動傳神,既有外在動態美,又有內在沉鬱美,很有藝術魅力。

8.歌行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屬樂府類。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子長短參差。明人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說:「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如漢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現了勝利者的悲哀。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實際上劉邦、項羽都是對人的渺小的感傷。再如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陳沆曾指出:「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陳子展在《談曹操》中說:此詩「慷慨悲涼,千古絕調。……其詩之風格恰與其人之人格相稱。」 要注意的是歌行體的詩,題目並不一定都有歌行等字樣。

9.古體詩

古體詩,亦稱「古詩」或「古風」,與「近體詩」相對而言。包括漢魏樂府、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形式自由,篇幅長短不拘,多用口頭語言,不講究對仗,押韻范圍較寬。

10.新體詩

新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形成於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又稱「永明體」,是由古體詩向唐代近體詩過渡的詩體。齊永明年間,周 發現漢字的四種聲調,同時沈約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中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四聲八病」的詩律論。四聲:平(陰平、陽平)、上、去、入,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於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在注意格律方面是一大進步,但過於講究聲律、對仗、詞藻等形式而忽略了內容,則是不良的傾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優秀詩歌並不多,只有謝月兆的比較好。如《入朝曲》和《玉階怨》等。

11.近體詩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近體詩對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每首詩句數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詩字數固定;一般押平聲韻,不許換韻,押韻位置固定;每句每字的平仄有規定;某些句子必須對仗。

12.新詩

新詩,又稱「現代詩」,與舊體詩(古體、新體、近體)相對而言,一般指「五·四」以後的詩,包括現代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等。特點是沖破了舊體詩格律的限制,採用與口語相接近的白話和現代音韻,大體整齊,押韻自由,生動活潑,便於表現復雜的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被群眾接受。

13.格律詩

格律詩,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嚴密的韻律寫成的詩歌。所謂「篇有定數,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就是說在字數、句數、節數、平仄、對仗、押韻、變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格、規律和規則。中國古代的律詩、絕句、詞、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詩等都是格律詩。

14.律詩絕句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每句是幾個字(言)就叫做幾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過八句,就叫排律(長律);每首是六句的話,叫做三韻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絕句,如五絕、七絕。唐以前已有絕句,稱古絕;唐以後的絕句稱律絕。 律詩和絕句內在的結構形式是起承轉合。起韻有平起式、仄起式,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為准。

15.詞

詞,亦稱曲子詞、樂府、長短句、詩余、琴趣等。約起源於隋朝,定形於中晚唐,盛行於宋代。

曲子詞的「曲子」是「燕樂」(宴樂)曲調的意思;「詞」是與這些曲調相諧和的唱詞。依樂譜聲律節拍寫新詞,叫做「填詞」(依聲),再後依前人作品的字數、句數、聲律、韻律而填寫,與音樂分離,成為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詞有詞調,每種詞調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不同的詞調,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清康熙時陳廷敬、王奕清等合編的《欽定詞譜》共收了2306種格式。

詞總歸其類有三種分法:

第一種是根據音樂節奏的不同分為令(樂調急)、引和近(樂調適中)、慢(樂調緩)。如《十六字令》、《翠花引》、《好事近》、《卜運算元慢》等。

第二種分法是根據句數、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第三種分法是根據段數分為單調(單片)、雙調(兩段,分上下片或叫上下闋)、三疊(三段)、四疊(四段)、疊韻(將原韻再疊一倍成雙調)、聯章(兩種調以上的詞聯合,有普通聯章、鼓子詞和轉踏)。

詞牌的來源大致有五種情況:

① 由原唐教坊曲的樂曲演化而成,如《菩薩蠻》、《長相思》等。② 由唐大麴摘取部分演化而成,此類詞有的標以「歌頭」,如《水調歌頭》;有的標以「摘遍」,如《泛清波摘遍》;有的不標字樣。③ 由原有詞調變格而成,如犯調有《凄涼犯》;轉調有《轉調滿庭芳》;促拍有《促拍採桑子》;攤破有《攤破江城子》;添聲有《添聲楊柳枝》;減字有《減字木蘭花》;偷聲有《偷聲木蘭花》等。④ 取現成詩句,或概括其內容,或借用其名稱而成,如《點絳唇》、《沁園春》等。⑤ 取本調詞中字句定名或改名而成,如《憶江南》、《如夢令》等。

16.曲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曲詞。狹義的曲,單指與詩、詞並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後的南曲、北曲,盛行於元代。分戲曲(雜劇、傳奇)、散曲(小令、套數)。曲和詞都是依聲而作,體式相近,但曲比詞更為靈活。曲,一般在字數定格外還可以加襯字,較自由,且多口語、俗語、俚語等。 我們只介紹一下「散曲」。散曲起源於金、元時的民間小調,又叫清唱。分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是指單獨一支小曲,在風格上有雅俗之分,雅的叫樂府,俗的叫葉兒,如馬致遠的《越調·天凈沙·秋思》。套數,又稱散套或套曲,用若干支同一宮調的曲牌聯成一體,長短不論,一韻到底,宜於敘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上面說到的「宮調」是指曲子的調名。古代音樂有十二律(十二個半音階)、七聲(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相配成十二宮、七十二調、合稱84宮調。唐宋時28個,南宋時19個。元人周德清把中原音韻列出六宮十一調,共17個。北曲最常見的是五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四調(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如關漢卿的《雙調·沉醉東風》。如果把幾個宮調的曲子聯綴演唱故事,叫聯套,或叫諸宮調。
17.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又稱「商籟體」,是西方的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它的起源說法不一,最初流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後流行於英、法、德各國。

義大利體的十四行詩,又稱彼特拉克體,由兩節四行、兩節三行組成,音節整齊,押韻方式:前兩節一般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後兩節六行或兩韻變化,或三韻變化。

莎士比亞體的十四行詩,又稱伊麗莎白體,由三節四行和一節兩行對句組成,押韻方式一般是甲乙甲乙、丙丁丙丁、戊己戊己、庚庚。

如《第二十九首》(屠岸譯):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獨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拋棄,
白白地用哭喊來麻煩聾耳的蒼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時運不濟。
願自己像人家那樣:或前程遠大,
或一表人才,或勝友如雲廣交誼,
想有這人的威權,那人的才華,
於自己平素最得意的,倒最不滿意。

但在這幾乎是看輕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爾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懷
頓時像破曉的雲雀從陰郁的大地
沖上了天門,歌唱起贊美詩來。

我記著你的甜愛,這就是珍寶,
教我不屑把處境跟帝王對調。

這是一首熱情歌頌愛情(或友誼)的詩歌。押韻情況:an、i、an、i;a、i、a、i;i、ai、i、ai;ao、ao 符合我們上面說的規律。全詩內在的結構規律也如我國的律詩一樣起承轉合:第一節,起,寫詩人對自己時運不濟的怨嘆;第二節,承,繼續寫詩人暗中跟別人比較,更加自卑;第三節,轉,寫詩人正在自怨自艾看輕自己時,忽然想起了可貴的友誼,於是精神頓時振作起來了;第四節,合,詩人意氣風發,神采飛揚,跟開頭行成了對比。全詩完成了一個思想轉變過程,從消沉到振作、從憂郁到舒暢、從自卑到自豪,反襯了愛情(或友情)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最後一節,點明主題,成為名言,表現出了詩人愛情至上的人文思想。

18.俳句

俳句有日俳和漢俳,也屬格律詩。

日俳,是日本最短的詩體之一,一首由17個音組成,也稱「十七文字」。有兩條基本原則:① 17音,分五、七、五三節;② 季題,每首俳句必須有一個表現四季的有關詞語,一般放在首行。另外,押韻方面有頭韻和尾韻兩種,還可全不押,比較隨意。內容方面,最早是以表現詼諧灑脫的題材為主的。曾稱俳句為「俳諧連歌」,到了松尾芭蕉(1644——1694)時代才以嚴肅的題材創作進入了藝術殿堂。 如松尾芭蕉的《無題》:「寂寞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潑剌一聲響」;賀千代的《杜鵑》:「靜夜思杜鵑/靜思杜鵑不覺曉/晨星掛天邊」。

漢俳,仿日俳寫成的漢式俳句。漢俳大體有六個特色:① ② 同日俳;③ 適當安排平仄,每行最後一字押韻;④ 三行聯成一氣,末行有餘味,寓意深刻,凝練含蓄;⑤ 有文有白,有淺有深,可吟可誦;⑥ 多於抒情、寫景,少於敘事。 如:溫祥的《奮進莫彷徨》:「寄望少年郎/鏡花水月枉斷腸/奮進莫彷徨」;趙望進的《裁縫師傅》:「金剪漫裁春/銀針引來彩雲紛/長短都稱心」。

19.微型小詩

馬立鞭說:「抒情詩中一個頁面能排得下的詩,即十二行以內的詩稱為小詩,那麼把十二行腰斬其半,即六行以內的詩為微型小詩。」有的人又把微型小詩腰斬其半,即三行以內的詩稱為微型詩。如穆仁主編的《微型詩500首點評》收集的都是1——3行的詩。

微型小詩的特點:精短、入妙,以片言只語奪人心魄。

賀敬之說:「微型詩型微詩不微。」穆仁說:「微型詩語言精練、形式精緻、含蘊精妙。」呂進說:「更多的微型詩偏於理」,「詩之理忌直,忌白,也忌空,忌玄。微型詩要與格言劃出界線,要與謎語分清門庭。」其實要使微型小詩的理不直不白不空不玄不枯,必須處理好「心與物」即「意與象」的問題。詩人先有情思(意),然後借物(象)巧言之,謂之情思的物態化;詩人眼中先見物,然後托物象以抒懷,謂之物象的情思化。若能「心物兩契」即有意有象則妙。切忌有意無象,或有象無意。如「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有意無象非詩;「大象,永遠沒有減肥的打算。」有象無意也不是詩;《春風》:「柳絲上/盪一陣鞦韆後/又去吻桃花」。有意有象才是好詩。呂進說:「以象含不盡之意,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淼滿目前。」如冰心的《繁星》與《春水》、宗白華的《流雲》、馮驥才的《靈性》、馬君偉的《求是篇》以及王爾碑、孔孚等詩人的微型小詩都是簡捷明快、輕靈精粹、意象優美的好詩。

20.散文詩

散文詩,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詩特點的詩體。形式上是散文,不分詩行,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縛,不要求鮮明的節奏,可押韻也可不押,一般篇幅短小;內容上洋溢著詩情畫意,像圓潤的蘋果,滿含甜美的果汁,用內在的激情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既有情感美、意境美、精練美和音樂美;又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魯迅的《野草》、高爾基的《海燕》、流沙河的《草木篇》、水杉的《山與雲》、泰戈爾的散文詩集等。

閱讀全文

與伊朗詩歌的四種基本形式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1中國今年發射多少火箭 瀏覽:517
佛州南部氣候相當於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28
印尼女孩割禮是什麼意思 瀏覽:667
中國第一大島嶼是哪個島 瀏覽:602
湖北與義大利哪個發達 瀏覽:93
英國人怎麼說出生日期 瀏覽:607
多倫多印度區在哪裡 瀏覽:488
英國手續費怎麼算 瀏覽:930
英國國際服怎麼玩兒 瀏覽:496
美軍打越南的時候用的是什麼槍械 瀏覽:226
廣西到越南什麼地方不用簽證 瀏覽:33
英國英語怎麼說你有一輛車嗎 瀏覽:622
為什麼越南卡不能上網 瀏覽:599
義大利語惡魔怎麼寫 瀏覽:775
廣西如何看待越南 瀏覽:974
章子應該用什麼顏色印尼 瀏覽:414
印度比我國先進的項目有哪些 瀏覽:317
印尼生產的耐克鞋標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741
印尼神秘病毒怎麼回事 瀏覽:898
向英國捐款多少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