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梁
橋梁的最大跨度的增長,代表了時代的進步。下文是我收集的關於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梁,歡迎閱讀!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梁
公元98年(古羅馬),西班牙阿爾坎塔拉(Alcantara)橋,中間兩孔跨度各約28米,6孔石拱橋;
公元618年(隋朝),中國河北趙州橋,跨徑37.02米,單孔敞肩型石拱橋;
公元990年(宋朝),四川灌縣安瀾橋,8孔竹索橋,最大跨度61米;
公元1706年(清朝),中國四川瀘定橋,跨大渡河,鐵索橋,凈跨100米;
181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河麥考爾渡口橋,跨度110米,有屋蓋的大木橋;
1826年,英國梅奈海峽公路橋,跨度177米,鍛鐵鏈桿柔式懸索橋;英國著名結構大師托馬斯·特爾福德(Thomas Telford)主持建造。
1855年,美國尼亞加拉河公鐵兩用橋,跨度為250米,用平行鍛鐵絲纜索建造;在纜索之外,還用若干斜拉索將加勁桁梁同塔頂及設在岩壁的錨固點緊連(具有斜張橋式構造)。此橋開通時,總重368噸的列車(機車重量為28噸)穩穩駛過。美國J.A.羅布林設計建造;
1883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主跨486米,美國J.A.羅布林設計。日落的時候,從布魯克林沿著木道而行,可以觀賞曼哈頓的高層建築及美麗的街景,可說是紐約旅遊的最亮點。每年7月4號美國獨立紀念日在此放煙火;
1890年,英國愛丁堡福斯鐵路橋,主跨521米,它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全鋼結構大橋,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項目。它的設計者Sir John Fowler和Benjamin Baker曾通過直觀的人體懸臂模型向人們介紹這座大橋的基本力學特性。他們清晰的力學概念和優雅的橋梁審美令晚輩慚愧。
在1878年,THOMAS BOUCH 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大橋,它橫跨敦提的泰河海灣。BOUCH採用了鑄鐵河熟鐵,使用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法,這座大橋被認為是一個工程奇跡。建成不到兩年,在1879年12月28日的夜裡,大橋在一場暴風雪中倒塌了,當時正好有一列承載著75人的列車經過,列車上所有的人都遇難了。這在當時是一場巨大的工程災難,所以,1882年當設計FORTH海灣大橋的時候,設計者使用了更多的鋼鐵,這樣做不僅使得大橋更安全,而且使公眾看起來也覺的安全,並且是公認的鐵路橋梁史上的里程碑之一。這是一座弦桿用管形桿件的雙伸臂梁鐵路橋,設計人承認,這座橋的結構系統是從中國的木伸臂梁(鵲巢橋)演變而來的。
1918年,加拿大魁北克鐵路橋,主跨548.6米,懸臂桁架梁;
這座大橋本該是著名設計師特奧多羅·庫帕的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不朽傑作。庫帕曾稱他的設計是“最佳、最省的”。可惜,它沒有架成。庫帕自我陶醉於他的設計,而忘乎所以地把大橋的長度由原來的500米加到600米,以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橋。橋的建設速度很快,施工也很完善。1907年8月28日,正當投資修建這座大橋的人士開始考慮如何為大橋剪綵時,人們忽然聽到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大橋的整個金屬結構垮了:19000噸鋼材和86名建橋工人落入水中,只有11人生還。由於庫帕的過分自信而忽略了對橋梁重量的精確計算,導致了一場事故。倒塌共持續十秒鍾,為重建這個工程,人們又花費了十年時間。
1931年,美國紐約喬治華盛頓橋,主跨1066.8米,懸索橋;
1937年,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主跨1280米,懸索橋;金門大橋是世界著名大橋之一,被譽為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跡。大橋雄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寬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金門海峽為舊金山海灣入口處,兩岸陡峻,航道水深,為1579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發現,並由他命名。早在1872年就討論過要在金門海峽修建一座大橋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峽上修了一座懸索橋。
斯特勞斯作為該的首席工程師長期以來被封為金門大橋之父,享有二十世紀最偉大工程師之一的榮譽。金門大橋尾端有一座雕像,是一九三八年他逝世後為紀念他而設立的。
但是金門大橋的設計和上千筆建橋所需要的重要數學計算,其實是由名為艾里斯的工程師完成的。艾里斯卻在金門大橋開工前被解僱,斯特勞斯搶了所有的功勞。艾里斯回到大學教書,於1949年逝世。七十年後,建橋的功臣得到了遲來的肯定。
神秘的傳奇並不影響每天十萬通勤族,跨橋往來舊金山與北邊半島。金門大橋的形象成為舊金山最佳的代言,根據統計,每個月約有一百萬遊客來到此地。現有兩百個人“伺候”金門大橋,包括收過橋費、維修和油漆鋼索等工作。金門大橋的顏色並不是正紅,而是紅、黃和黑混合的“國際橘”。
1964年,美國紐約維拉扎諾橋,主跨1298米,懸索橋;位於美國紐約港的入口處,該橋以發現紐約灣的義大利航海家喬瓦尼-維拉扎諾(Giovanni da Verrazano)的名字命名。
1981年,英國亨伯爾橋,主跨1410米,懸索橋;
1996年,丹麥大帶橋,主跨1624米,懸索橋;
1998年,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主跨1991米,懸索橋。明石海峽大橋,從1955年的地質調查開始,歷經了43年的歲月,終於建成於1998年。是世界上最長的吊式大橋,全長3,911米。氣勢宏偉壯觀,儼如一架飛虹,跨越神戶和淡路島之間的明石海峽,連通了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第3條通路。由於大橋的建成實現了人們多年的願望,日本人還把它稱為“架向夢想的大橋”。如今它已成為神戶地區有名的觀光勝地。
1995年1月17日,日本坂神發生里氏7.2級大地震(震中距橋址才4公里),大橋附近的神戶市內5000人喪失,10萬幢房屋夷為平地。地震發生時,該橋剛剛完成橋塔與主纜施工工作,開始架設加勁梁。但該橋經受住了大自然的無情考驗,在阪神地震中僅有微小損壞,由於地面運動。兩塔基礎之間的距離增加了80 cm,橋塔頂傾斜了10 cm,使主跨增加了近80cm,從而接近於l991m(原設計為1990米!),主纜垂度因此減少了130 cm。
世界上十大驚險橋梁
1、我國東海大橋
我國東海大橋於2005年5月建成,起始於上海南匯區蘆潮港,北與滬蘆高速公路相連,南跨杭州灣北部海域,直達浙江嵊泗縣小洋山島,全長32.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之一。
佛州的七英里修建於1982年,大橋的一端是馬拉松市(Marathon)的騎士島(Knight Key),另一端是低群島(Lower Keys)中的小鴨島(Little Duck Key),連接墨西哥灣和佛州海峽。雖然全長只有6.79英里,但當時可是世界最長的大橋之一。每年4月此大橋關閉幾小時以進行的所謂的“募捐長跑”,來紀念此大橋的重建工程。
3、法國米約大橋
如果你恐高的話,就不要去米約(Millau)大橋。此大橋跨越馬希福中央山脈的上方,橋面高出地面270米。如果加上斜拉索的高度,則大橋高出地面343米,最高點比埃菲爾鐵塔還要高23米,堪稱世界最高的大橋。
4、馬格德堡水橋
大橋不只是提供陸地居民使用,德國船隻也利用馬格德堡水橋在易北河和米特爾蘭運河之間通行。此橋用6年時間建造完成,耗資5億歐元,於2003年開放。
5、廣西程陽風雨橋
廣西程陽風雨橋就是典型的侗族建築。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建於1916年,河中有五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其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不得不佩服侗族人巧奪天工的技藝。
聖地亞哥-科羅娜多大橋是由電視秀建造的最著名的幾座大橋之一。此3.2公里長的大橋連接美國南加州的聖地亞哥和科羅娜多二個城市,於1969年開始運營。
7、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止於寧波市慈溪,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它全長36公里,超過東海大3公里多,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
8、上海盧浦大橋
盧浦大橋於2000年10月開工興建,2003年6月建成通車。盧浦大橋主橋長750米,主跨550米,堪稱“世界第一鋼結構拱橋”。同時,盧浦大橋還是目前世界上首座採用除合龍段之外,完全採用焊接工藝連接的一座跨江的特大型拱橋,現場焊接焊縫總長度達4萬多米。
9、Khaju大橋
這座橋建在伊朗的伊斯法罕,由Shah Abbas II(伊朗王二世)建成於17世紀。它既是一座橋,也是一座壩。當橋洞封閉時,橋兩側的水位便會產生變化。橋有兩層拱隆,採用不同顏色的地磚區分開。在橋中央,還有兩個很大的亭子,叫做國王會客廳。這座宏偉壯觀的靚橋橫跨在Zayandeh河上,是伊朗最有名的大橋之一。
10、蓋茨亥德千禧橋
英國蓋茨亥德千禧橋(Gateshead Millennium Bridge)是一座傾斜橋,專為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們通行。它橫跨英國泰恩河,並通過壓力揚吸機來進行旋轉,以便讓船隻通過。
Ⅱ 據說有3個原因讓歐洲國家要力保伊朗,到底是哪三個原因
首先就是難民問題,敘利亞戰爭造成的大量難民已經開始湧入歐洲了,歐洲各國對此頭疼不已,畢竟處於人道主義,歐洲各國選擇了收留這些難民。可是這些難民的學歷和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技術,導致其在歐洲沒有任何工作和收入。也無法享受歐洲優良的福利待遇。所以在歐洲滋生了各種治安,社會等問題。
所以歐洲各國對伊朗進行幫助和援助就不難理解了。
Ⅲ 霍爾木茲海峽的水深可以架橋嗎
目前的水平差不多了,但投資成本和利益差距大,所以沒人修
Ⅳ 世界歷史上橋梁的發展歷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4)伊朗為什麼不修一座橋擴展閱讀: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
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Ⅳ 伊朗被這國拖延症惹毛,投資也不要了,後來怎麼樣了啊
近年來,中國的軍工技術不斷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而早在幾十年前,中國遠不是現在這樣,那個時候我們的軍工技術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資金缺乏,再加上人才技術都處於落後狀態,想要趕英超美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實現的,再加上美國聯合一眾西方國家對我們實行制裁,不管是在科技領域還是軍事領域,都對我們實行了禁運令。
早在2003年的時候,伊朗對外宣稱要建設恰巴哈爾港,當時印度對於這件事情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隨後他們承諾將拿出5億多美元,對該港進行建設,那方面已表示希望能夠促成此次的合作,但是沒有想到印度拖延症著實讓伊朗炸毛,過了很久,他們都沒有對當時的承諾做出實現,所以伊朗決定放棄與印度合作,轉而邀請中國。
他們選擇中國的理由很簡單,中國有著基建狂魔的外號,不僅建設速度快,而且建造經驗豐富,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建設的種種項目,例如港珠澳大橋,在全世界各地建的高鐵都表現出中國在基建方面確實有著令人難以企及的地方,就拿中國的海軍艦艇為例,現如今那些艦艇的下水就像下餃子一樣快,但是反觀印度,其唯一的自製航母維克蘭特號已經建設了十多年,還是沒有服役。
而中國在從烏克蘭購買回瓦良格號之後,經過了幾年的改造,變成了現如今服役於我國海軍的遼寧艦,有了那次的經驗之後,中國在製造航母方面有了很多心得,正因如此,我們才能掌握製造航母的技術,可以說中國走過來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伊朗選擇我們絕對沒有錯,因為我們將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
Ⅵ 伊朗城市基礎建設有哪些
說起中東,你想起了戰火、宗教;說起中東旅遊,你想起了埃及、迪拜。很多人往往會忽略了伊朗,其實伊朗的歷史文化和綜合實力在國際上都享有重要的地位。不知你們第一次對伊朗有印象是從哪裡開始的,是從電影《A Separation》(一次別離)還是新聞報道。那真實的伊朗是什麼樣子呢?為什麼說走遍中東,不如走遍伊朗的這6坐城市,到底是哪6座城市,接著往下看。
格什姆島夜景
看完伊朗這6坐城市,你是不是也認同了小編的想法呢,這6座城市幾乎涵蓋的中東的所有風情,當然,最主要的不是這個,而是這6座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能令人怦然心動,你是不是對伊朗也產生了興趣呢?那就趕緊出發吧!
Ⅶ 評價伊朗問題(政治方面)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Ⅷ 伊朗接受伊拉克的斡旋,願意和沙特談判,伊拉克為何能起到橋梁作用
伊朗和沙特之間,因為領土爭奪的問題,戰爭連年不斷,也絲毫得不到緩解,情況也是一步一步的惡劣,伊拉克作為中東地區的強國,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會讓伊朗和和沙特談判。
因為在葉門的內戰中,葉門的幾股勢力相互爭奪,也是沙特和伊朗在葉門地區的下手,但是如果伊朗和沙特之間的問題得不到改善,那麼雙方必定會開戰,局面就會不受控制。
Ⅸ 伊朗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給你設計了3條最清晰的線索來把握!
首先你要了解伊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這個被美國視為「邪惡軸心」、「無賴國家」、「流氓國家」的伊斯蘭教國家。遠的不講,最重要的一個劃分階段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也是現代大國關系的始端。必須要了解現代伊朗的歷史,要不然想搞清楚伊朗核問題仍是迷糊,我簡單總結了一下。
1、巴列維王朝統治(1941年至1979年)。此時,伊朗實行的是親西方政策,跟美國、英國關系非常好。全國開放,向西方世界學習,在首都德黑蘭大街小巷都能見到西式生活廣泛,比如酒吧,女子穿超短裙,燙著卷發。這種社會風尚沖擊著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此階段是親西方政策,跟西方後面走。
2、霍梅尼領導「伊斯蘭革命」。1979年推翻巴列維統治,在國內推行「全盤伊斯蘭化」的政策。最重要把是,霍梅尼完全扭轉巴列維的親西方政策,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口號。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和伊斯蘭政治體制的確立,對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廣泛深遠影響。這就是現代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由來(簡單講述)。這個人非常重要,是伊朗革命中的偉大領袖!!!從他後,伊朗與西方關系惡劣一直鬧得很僵硬!!!
3、核問題由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可以在面對這個問題上可以講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上世紀50年代還是在巴列維統治時(他是親西方的),美國等西方世界支持伊朗搞核研究。1980年美伊斷交後(霍梅尼革命打擊了美國),美國曾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前後的大轉變,關鍵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當年,伊朗是從黑市向號稱「核彈之父」的巴基斯坦的卡迪爾·汗手中購買獲得了核研發的技術(朝鮮也是!)。從2003年開始到今天,伊朗核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具體的什麼會議哇,文件啊,你自己看。
比較簡單的總結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Ⅹ 亞馬遜河那麼美,人類為什麼不在上面建大橋呢
亞馬遜河之“大”
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大、支流最多。亞馬遜雨林面積最大,森林面積最大,物種最多。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之肺,亞馬遜河是世界第二長河,難怪拉丁美洲的諺語中說:“安第斯山是我們的矛,亞馬遜河是我們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