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引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編輯] 影響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②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③ 為什麼說中東為石油而戰
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後的約一個世紀里,美國始終壟斷著國際石油市場。二戰後,中東石油產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漸從北美轉向中東。這一時期原油價格低且平穩,1945年原油標價為每桶1.05美元,1960年為1.90美元。
上世紀70年代初,中東產油國通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簽訂協定,將石油所得稅率提高,終止了西方石油壟斷資本單獨定價的特權,原油標價從每桶約2美元提高到約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採取了減產、對美國等國進行石油禁運及抬價等舉措,使油價在不到3個月內從每桶約3美元猛升至約11美元,從而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導致全球出現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4年,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協調石油進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變使其石油日產量從580萬桶猛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市場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搶購石油,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飆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間爆發戰爭,油價漲至每桶38美元,從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西方國家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高油價促使石油消費國實施能源多樣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產量也在高價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長。所有這一切使國際石油市場開始供過於求。1982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開始實施生產配額制,力求「限產保價」。但這種做法導致歐佩克成員國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價格戰,油價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瀉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牽頭組成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其間國際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價又開始直線下跌。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這次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突發,歐佩克由於錯誤地判斷形勢決定增產,導致油價暴跌。1998年初,歐佩克油價跌破每桶12美元,當年年底國際油價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
1999年3月,歐佩克達成新的減產保價協議,國際油價開始回升。2000年3月,油價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地緣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場,油價進一步攀升。2004年以後,受需求旺盛、投機活躍、美元貶值以及地緣政治動盪等因素影響,油價漲勢一發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價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暫未受沖擊
上海證券報從航空業內獲悉,國內航油一季度的銷售價格剛剛於1月1日公布,較去年10月31日上調後並未調整。分析師指出,這至少意味著3月之前國內航空公司都不必擔心國際油價的高企,不過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下一季度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目前我國航油價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航油出廠價、進銷差價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綜合採購成本差價。從去年起,每個季度航油價格都將根據綜合採購成本差價的調整而進行一次調整,調整的依據是以上個季度國際航油市場的變化情況。去年10月31日晚發改委宣布調高每噸航油出廠價500元,由此也帶來銷售價格上調,這也是截至目前國內航空油價的最後一次變動。據上海證券報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價格沒有作出調整。
國信證券分析師李樹榮昨日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絕大部分的航油還是向中航油采購,因此國際油價的變動不會對航空公司航油成本產生太多直接影響。從目前來看,國內航油價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這也意味著,除了國際航線需要在海外加油,國內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內將維持不變。不過她也指出,如果國際油價一直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4月初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根據民航總局的數據,去年9月份國內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經佔到了總成本的44%。中信證券分析師馬曉立表示,根據其對2006年整體情況的測算,油價每上漲100元,東航將會減少凈利潤2.2億元,南航減少2.5億元,國航減少1.8億元。不過李樹榮指出,即使國內油價上調,航空公司也可以通過提高燃油附加費來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價帶動煤價上漲
今年煤炭長協價格談判很順利,往年常見的「頂牛」不見了,煤企報價基本得到滿足。在這背後,有油價高企的「功勞」。
2007年12月18日是重點煤炭合同匯總會結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點合同電煤基本簽訂完畢,主要電煤價格每噸上漲30至40元,漲幅在10%左右。煤炭價格正式放開,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計劃煤」價格每噸都只上漲20元左右,而且談判非常艱苦。2008年,是煤企談判最順利的一年。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認為,除了供應偏緊之外,國際油價高漲也拉高了煤炭價格。國際上,按同等發熱量,煤價與原油價格有1:6的關系,2007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況下,用煤、用電的經濟性逐步顯現,從而拉動煤炭需求的增長,並拉高煤炭價格。
另外,原油價格高企,還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熱。按照有關規劃,我國將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左右,到2020年達到15%左右。 石化行業冷暖不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國際油價變動對中石油和中石化勢將帶來直接影響。「由於兩大集團一直充當政府穩定國內油價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國際油價高漲之後,其所承受的壓力也顯著增大。」國都證券石化分析師賀煒對本報記者說。他表示,高油價給兩家公司帶來的沖擊並不一樣。對中石油來說,因其上游業務比較突出,受益將更顯著;但對中石化而言,因煉油業務龐大,高油價會加劇其煉油虧損。
由於石油是大部分化工產品的原材料,油價上漲對化工行業肯定會帶來成本上升。銀河證券分析師李國洪表示,化工行業不同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速度和幅度明顯不同,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纖、塑料原料等向下傳遞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強,而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弱。
「因此,油價上升對有機化工原料、化纖、塑料原料等企業較為有利,而對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企業不利,故應視具體情況區別分析。精細及日用化工由於位於石化產業鏈末端,油價的變化對其鞭長莫及。」李國洪說。
賀煒指出,對鉀肥等化肥產品來說,國際油價上漲後的一大影響就是海運費用的上升。此外,油價與天然氣價格具有聯動關系,這也造成尿素等產品成本的攀升。
不過,並非所有行業都為此次油價破百感到悲觀。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價高企後將打開廣闊的市場空間。賀煒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將從中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
「不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關的設備製造企業也會受國際油價大漲的利好刺激。」賀煒說。
昨天,國內風電製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漲停,報收於144.1元。而在美國市場上,油價觸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國新能源股的表現。其中,林洋新能源結束近3個交易日的調整,急漲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陽能升7.53%,逼近歷史高位;中電光伏漲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陽能也漲了1.85%。
④ 美國伊朗戰爭原因是什麼
表面上的原因是美國認為伊朗進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其實質就是美國想搶占資源。
⑤ 伊朗暗地裡多次襲擊各國油輪,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而且美國和其他的國家採取了聯合制裁的方式。這讓伊朗非常憤怒。所以他才會選擇攻擊很多國家的油輪這種報復性的手段。而且他多數攻擊的都是和美國非常要好或者是美國盟友身份的國家的油輪,因為這樣會給美國以及他的盟友提出了非常嚴厲的警告。因為美國的制裁使得伊朗它的經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伊朗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提醒美國不要做得太絕。
當然伊朗多次攻擊其他國家的油輪並不會造成更猛烈的沖突。因為現在雙方都在盡力保持克制,而且誰也承受不了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壓力。所以到最後可能會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解決。但是無法得到一個根本的解決,因為這屬於地緣政治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無解的答案。
⑥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⑦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⑧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為何會進行長達8年的戰爭
1980年,中東這個“火葯桶”又一次被點燃,使得海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9月2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突然向伊朗發起了全面進攻,在一周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打得伊朗軍隊措手不及。一些軍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聞記者據此預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只需幾個星期就能贏得戰爭。但恰恰相反,這場戰爭成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一打就是8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中間還夾雜著民族糾紛、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個人恩怨等,使得戰爭的原因更加紛繁復雜。伊朗人多數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現代歷史上,兩個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見,相互都有被統治的經歷,都視對方為宿敵,結怨很深。圍繞半條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兩國鬥了70年。
1983年到1998年期間,戰爭同時在陸上和海上展開。陸上戰斗大多是“襲城戰”,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這不僅給兩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給中立國的油輪帶來嚴重的威脅。美蘇兩國以此為借口,爭相護航,並在海灣地區明爭暗鬥,使海灣局勢進一步復雜。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決議,即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
一年之後,伊朗迫於戰爭形勢非常不利,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敗、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霍梅尼說:“接受這一現實比喝毒葯還要厲害,為了使真主滿意,我要把它喝下去。”兩伊終於在血戰8年之後實現停火。
戰爭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一場戰爭,兩個輸家。
⑨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
⑩ 石油戰爭深刻背景的戰爭還有哪些
1.一戰中了凸顯石油的重要,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派駐了大量的軍隊並控制了大部分產油地區。德國和奧斯曼帝國戰敗,奧斯曼帝國被瓜分,盛產石油的中東落入英國控制之中。
但英國是依賴美國打贏這場戰爭,在經濟上不得不開始受制於美國的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倫敦逐漸被紐約取代。美國大力發展海運,開始同英國開始爭奪控制石油資源。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的十多年裡,面對蘇聯的巨大石油儲備,英美想方設法破壞德俄之間的結盟。
英美聯手,一方面以經濟與軍事手段壓制德國,另一方面扶持希特勒上台以對付蘇聯的崛起。在1927年英美之間組建了石油卡特爾,從此在石油方面成為協作者,共同操縱世界石油資源。
2.二戰後英美兩國聯手利用金融和石油開始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蘇聯的東方成為對立堡壘。1944 年西方國家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內的實際投票控制權在美國和英國手中,
建立了美元金本位體制。20世紀中葉,英美兩國都遭受了經濟衰退和政治動盪的困擾。戴高樂和阿登納領導的法德聯盟最終被美英聯手扼殺。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60年9月,五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成立「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其目的是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
3.1969 年後美國經濟進一步衰退。 美國開始製造石油禁運,抬高石油價格,操縱大規模反核運動,製造經濟增長極限的恐怖氣氛,控制世界石油流通,獲得石油溢價的巨額利益。美英精心設計的石油美元體系,席捲了世界各地的財富。
英美壓制一切獨立的發展力量:如發展中國家、不結盟運動國家、歐洲的新生力量,圍剿伊朗等。80年代,英美在金融外交上陷入困境,同時在經濟上陷入危機,而且迫使第三世界陷入全面債務危機。伊朗的石油沖擊引發石油危機,令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彌補石油赤字,
而英美的高利率政策令,發展中國家外債聚升,不堪重負。1991 年為了石油美國發動了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美國正在建立所謂的「世界新秩序」。
5.隨著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世界力量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四面出擊,壓制和瓦解各種可能出現的新生力量:
日本經濟的泡沫、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蘇聯的瓦解、俄羅斯經濟的休克、南斯拉夫的解體、搞爛巴爾干各國等都是在美國的精心策劃之下進行的,一切新崛起的潛在力量都是美國的對手。政府與石油的深厚淵源,決定了美國經濟與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石油。
在石油即將迎來產能極限之時,美國不惜一切代代價價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昭示了真實意圖:竭盡所能地鎖住每一個大石油產地,控制世界石油及操控價格實現新世紀的石油地緣政治。
(10)伊朗為什麼石油大戰擴展閱讀
《石油戰爭》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戰爭》一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內為深奧的內在聯系,
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