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呢
因為蘇聯20萬軍隊想通過搞政變來控制伊朗,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投靠了美國,伊朗得到了美國的幫助,蘇聯最後不得不撤軍。
㈡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因為有一半被流放了,一半被俘虜了。
9月17日,英國蘇軍進入德黑蘭,其中一半被俄羅斯在西伯利亞俘獲,另一半被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蘇聯一次又一次地稱重它,最後不得不在1946年6月從伊朗撤軍。此後,伊朗巴列維王朝將美國視為保護者,美國也將其視為伊朗。作為中東的重要盟友。直到伊斯蘭通用汽車公司爆發和巴列維王朝成員被驅逐出伊朗,美伊關系才變得更糟。
㈢ 二戰後的蘇聯曾想控制伊朗,為何最後計劃卻落空了
因為後來美國威脅蘇聯如果不撤兵就炸平蘇聯。
美國鼓勵伊朗國王巴列維向聯合國提出這一問題,然後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內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一致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但是,蘇聯從未發表任何聲明,並試圖繼續在伊朗駐軍。美國總統杜魯門向蘇聯發出最後通,蘇聯必須在1946年5月1日之前從伊朗撤軍。一些美國媒體呼籲用300枚原子彈來炸平蘇聯,蘇聯當時沒有原子彈,面對核威脅,它確實是非常被動的。蘇聯不知道美國的原子彈數量,這是一個大問題。實際上,在美國,只有16枚原子彈,蘇聯對此一無所知。最終,蘇聯選擇退出伊朗,但為了不丟臉,蘇聯直到6月中旬才退出。
㈣ 若二戰後蘇聯軍隊不從伊朗撤軍,會面臨怎樣的嚴重後果
美國說蘇聯如果不撤兵就用原子彈炸平蘇聯。
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蘇聯一次又一次地稱重它,最後不得不在1946年6月從伊朗撤軍。此後,伊朗巴列維王朝將美國視為保護者,美國也將其視為伊朗。作為中東的重要盟友。直到伊斯蘭通用汽車公司爆發並把巴列維王朝的王室成員逐出伊朗,美伊關系才變得更糟。總之,沒有永久的敵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㈤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內因與外因
在分析蘇聯解體的諸種原因的相互關系時首先遇到的就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即蘇聯解體主要是由於蘇聯本身的政治經濟原因,還是由於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的結果。
誠然,從十月革命勝利和蘇聯誕生的第一天起,帝國主義就把搞垮蘇聯和整個社會主義作為它們對外戰略的目標。戰前它們採取武裝顛覆的「扼殺」戰略,遭到失敗。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蘇聯轉為實行「遏制」戰略,即用政治的、經濟的和軍事的「對抗力量」遏制蘇聯,阻止蘇聯和共產主義思想在世界擴大影響。「遏制」戰略同時也包含和平演變的內容,如前所述,初期是把蘇聯的瓦解寄託在下幾代身上,寄託在通過施加壓力使蘇聯政策軟化和變化上;後來是通過「思想接觸」,引起「不受歡迎的對比」,「播下不滿的種子」,以期「有朝一日結出和平演變之果」。布希出任美國總統後進一步提出「超越遏制」戰略,從此美國對蘇政策主體轉為和平演變戰略。即通過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等手段,使蘇聯對外開放、對內實行民主化,逐步納入西方政治經濟體系。與此同時,在對待蘇維埃聯盟問題上,美國的政策是支持民主方向下的民族主義,以各種方式支持民族分離和共和國獨立,以期達到肢解蘇聯的目的。
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劇變和解體的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和平演變戰略能否得逞,歸根結底取決於蘇聯本身的情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蘇聯劇變和解體的原因上,蘇聯社會本身的問題是主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是輔因。第一,美國總統布希提出「超越遏制」戰略,是在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並提出新思維之後。戈爾巴喬夫進行的以民主化、公開性和多元化為主要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為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和條件。第二,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提出和政策的轉變,其社會背景是蘇聯同美國軍備競賽和經濟競賽雙失敗,是蘇聯傳統政治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三,廣義說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由來已久,在50年代中至80年代中的整個時期蘇聯領導人對此還是有警惕的。赫魯曉夫雖然提出和平共處的對外路線,但沒有放棄國際上的階級斗爭。勃列日涅夫對西方開展的心理戰、思想戰,以及在人權、民主和自由等問題上施加的壓力,也公開進行抵制和揭露。因此,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一直沒有得逞。只是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提出「全人類利益高於一切」,放棄國家利益,否定國際上的階級斗爭,認同西方價值觀,在國內反共反社會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勢力猖狂進攻、美國等西方國家強力施壓下不斷潰敗,才導致蘇聯解體和劇變。第四,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歸根結底是兩種社會制度的經濟競賽,是蘇聯模式與西方經濟制度哪個更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競賽。在蘇聯模式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戰略是決不會得逞的,到70年代新科技革命興起之後,蘇聯模式不適合新科技發展的要求,經濟進入停滯時期,而西方市場經濟適合科技革命,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正是這一根本原因,加之戈爾巴喬夫的錯誤路線,導致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得逞。
二、直接原因與根本原因
在分析蘇聯解體原因的相互關繫上,又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認識戈爾巴喬夫時期因素和戈前時期因素在蘇聯解體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和相互關系。我們認為,戈爾巴喬夫的錯誤路線、方針和政策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而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是蘇聯解體的歷史根源。
(一)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
說戈爾巴喬夫的錯誤路線、方針和政策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因為蘇聯解體發生在戈爾巴喬夫任內,是作為戈氏「改革」的直接結果和最終結局而出現的。有一種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發生在戈任內,不等於戈有責任,更不等於是戈的責任事故,如同一個絕症病人死在一個大夫值班時間內。然而,蘇聯患的既不是絕症,戈也不是沒有直接責任。
蘇聯的前途本有兩種可能,而不是一種可能。盡管戈前時期存在種種問題,為聯盟解體留下隱患、積累矛盾、形成土壤和基礎,但是這些問題並非絕症,聯盟的前途並非註定是解體。如果執行一條正確的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對傳統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改革,對政治體制進行適當改革,同時注意不給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和分裂國家的民族分離主義分子以可乘之機,那麼蘇聯不是不可以避免解體,其所存在的經濟、政治和民族等問題不是不可以逐步解決。然而,戈爾巴喬夫執行的是一條錯誤的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和民族分離主義分子提供了極好時機,為蘇聯解體提供了促使矛盾總爆發,並使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條件。從這個意義說,對蘇聯解體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蘇聯解體上戈爾巴喬夫的錯誤不是認識問題,也不只是操作性錯誤,更重要的是原則性、路線性錯誤。聯盟形成的基礎是社會主義道路,各共和國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達到共同繁榮和美好的未來而結合在一起;聯盟賴以維系的最重要紐帶是黨的統一領導。而戈氏「改革」竟全面否定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向西方政治經濟制度認同;全盤否定黨的歷史,削弱黨和否定黨,實行多黨制,放棄黨的領導地位,最後自行瓦解黨。這一切在政治上是屬於否定黨否定社會主義的右傾路線錯誤,在關系聯盟命運上搞的是挖掘聯盟存在的基礎和拆除聯盟維系的骨架,因此對聯盟解體負有直接責任。
戈爾巴喬夫沒有同民族分離主義進行應有的斗爭。雖然1922年聯盟條約規定了加盟共和國主權和退盟權,但是後來退盟法又規定能否退盟必須經全民公決決定。蘇聯於1991年3月就聯盟前途舉行了全民公決,在多數加盟共和國參加全民公決,多數公民贊成保留蘇聯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不是利用全民公決的結果,同民族分離主義進行堅決斗爭,在必要時採取果斷措施維護法律的尊嚴,而是拋開全民公決結果,妄圖通過與葉利欽等少數領導人談判決定蘇聯的命運,結果不是適度分權,而是向民族分離主義不斷妥協和讓步,無限度地承認共和國主權,導致聯盟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條件。
在蘇聯解體過程出現的民族分離主義運動中,俄羅斯的態度居於主導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俄羅斯是主體民族和主導共和國,其主權要求決不是許可權劃分問題,而是與聯盟中央爭奪最高領導權問題;其獨立決不是地方分立問題,而是聯盟解體問題。發展下去,或者是戈下台,或者是聯盟解體。戈爾巴喬夫對此不會不認識,但是思想的右傾、政治的軟弱和個人的利益使他不是抓住主要矛盾採取有效措施維護國家統一,而是讓葉利欽牽著鼻子走,一味妥協和讓步,乞求保留一個總統職位。然而「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毀了蘇共和聯盟豈有總書記和總統的安身之地。
(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在蘇聯解體的戈爾巴喬夫因素和戈前時期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後者是根本原因。因為第一,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社會背景是蘇聯傳統體制特別是傳統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在此以前矛盾已長期積累,達到只需一根導火線的程度。第三,戈爾巴喬夫改革執行的是一條右傾路線,右是「左」的反動,是因為「左」的路線長期統治,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以致於能讓右傾路線禍國一時。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考慮,從解決根本問題的角度考慮,重點應是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源,分析傳統體制的弊病,提出相應對策,確保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 那麼蘇聯解體的歷史根源或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聯邦制國家體制有名無實;蘇共和聯盟中央壟斷權力,使共和國失去實權;各種決定權集中於聯盟中央,加盟共和國主許可權於狹小范圍;蘇維埃在政治體制中地位下降和變形,使共和國的參政議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民族在聯盟國家中佔有特殊地位和領導地位,事實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這種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與分權性質的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加之憲法關於加盟共和國享有主權和退盟權的規定,為各加盟共和國爭取國家主權、脫離聯盟中央積累了動因,提供了法律依據。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規定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均由中央計劃決定,造成共和國失去經濟決策權;資源歸屬、企業隸屬、產品物資和財政收支高度集中於中央,共和國既無權也無力綜合發展地區經濟;產業政策和生產力布局按照全國的地區專業化分工進行,造成許多共和國經濟「殖民地化」,結構單一、生產落後、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經濟建設只有一個積極性,束縛了地方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這一切形成了共和國經濟主權要求和民族分離的歷史根源。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經濟發展的一切動因不是產生於體制內,而是來自體制外。生產的目的是完成國家計劃,體制內沒有形成滿足人民需要的運行機制;產權虛位造成體制本身缺乏內在動力,企業經營和勞動者的動力不在體制內,而來自外部動員;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排斥市場競爭,閹割了體制的效率機制,形成數量型經濟和耗費型經濟。由此產生這種體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礙科技進步,尤其不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要求,導致經濟發展粗放經營,經濟結構比例失衡,產業級次嚴重落後。這一切造成蘇聯經濟長期存在短缺性經濟危機,經過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蘇聯模式帶給人們的不是富裕的社會主義,而是危機的社會主義,並與西方發達國家形成巨大反差,這就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三、體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綜上所述,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在於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本身。那麼為什麼這種體制能夠長期存在,特別是當這種體制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越來越與聯邦制國家結構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矛盾時,仍不放棄它,仍不進行模式性的改革呢?這就需要對體制背後的深層原因進行探究。
我們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有三個層次:戈爾巴喬夫的錯誤路線、方針和政策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而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則是政治上的理想主義和專制主義,經濟體制上的教條主義,民族關繫上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對外關繫上的意識形態化和霸權主義。下面我們分別探討這些深層次原因。
㈥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㈦ 二戰時英國蘇聯為什麼要瓜分伊朗是因為伊朗比較傾向於德國嗎
不是,是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㈧ 在二戰時期,伊朗在做什麼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軍隊開始從伊朗南部撤軍。蘇軍卻拒不撤軍。9月26日,蘇軍扶持阿薩拜疆民主黨「起義」,成立以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為總統的阿薩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蘇軍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為總統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軍停止撤軍,後開始大舉增兵,中東美英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在美英軍隊壓力下,1946年3月25日,蘇聯被迫宣布將在2個月內從伊朗撤軍。5月25日,蘇軍從伊朗撤出。12月,伊朗軍隊攻入大不里士,亞塞拜然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領導人逃入蘇聯。
1947年2月,伊朗軍隊進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退入蘇聯。
伊朗重新獲得獨立和統一。
㈨ 二戰時德國英國蘇聯爭霸,是如何殃及伊朗的
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期間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肯定了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伊朗肯定不是德國所在的軸心國。而就在兩年前的1941年,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沙阿(「國王」的意思)被逮捕,大批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被流放,此外伊朗的通訊和鐵路也被全面控制。這些行為顯然已經與對待敵國沒有太大分別,那麼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堅力量,英國和蘇聯為什麼要入侵伊朗呢?
伊朗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朗高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對波斯灣其他國家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不斷滲入波斯高原,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嚴格來說,「伊朗」這個名字問世於1924年,此前這個國家一直稱為「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波斯的滲透程度日益加重,這使得當時波斯的精英階層對英國極度反感。1924年禮薩·汗通成為波斯新一代沙阿,同時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禮薩·汗上台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世俗化改革,短短十年之後便將伊朗從一個軍力一般的國家變為極具影響的中東大國。對禮薩·汗而言,最大的威脅仍舊來自外部,而且確切地說是來自英國和蘇聯。
此前在英國的壓力之下,英國享有伊朗在軍事、關稅和財政方面的控制權,不過禮薩·汗始終對該協議置若罔聞。蘇聯則是因為雙方在 歷史 和領土問題上存在太大分歧,蘇聯對高加索的蠶食和滲透使伊朗不得不擔心自己西北部領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決心引入德國的勢力來平衡英蘇的威脅,很快德國航空公司取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特許權,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修建工程,甚至伊朗國家銀行經理也由德國人充任。
當時二戰已經迫在眉睫,伊朗的舉動自然引起英國和蘇聯的警惕,不過這些並沒有擋住德國和伊朗繼續走向親近。後來伊朗的軍工製造也由德國人插手,數千德國專家夜以繼日地幫助伊朗開發火炮、步槍和手槍,德國成為伊朗學生留學的首選對象。二戰爆發後,德軍直逼高加索,蘇聯危在旦夕,而就在此時伊朗宣布限制蘇聯使用己方境內的鐵路運送來自英美的軍援,如此一來英國和蘇聯憤怒了。
結果就是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雙方從南北兩個方向攻入伊朗。他們將大量的德國人抓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成為這些俘虜的最終歸宿,禮薩·汗則被迫宣布退位。所幸當時德國的戰爭威脅迫在眉睫,英蘇沒有多餘的精力直接管控伊朗,於是在英國、蘇聯和美國的首肯下,禮薩·汗之子巴列維成為新一代沙阿。此後伊朗與英蘇簽訂條約,兩國保證在對德作戰勝利之後半年內從伊朗撤兵,不過事態的發展顯然沒有預想的順利。
圖-伊朗風景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如約撤出伊朗,但蘇聯卻遲遲不肯動身,超過17個師的20萬蘇軍就這樣長期駐扎在伊朗西北部。在此期間,蘇聯人在當地扶植出一個「伊朗人民黨」,妄圖將伊朗西北獨立出來,但這樣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反對。後來杜魯門直接施壓,如果蘇聯人再不走,美國就將採取敵對行動。眼見美國人占據著世界GDP的一半以上,手中又有原子彈,於是在1946年5月蘇軍正式撤出伊朗。
㈩ 二戰末期,蘇聯為什麼沒在巔峰時期拿下土
說到俄國和土耳其的關系,那可真是源遠流長。當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死磕了很久,雙方一直圍繞著黑海地區的控制權反復較量。從沙俄到蘇聯,這個國家始終未能徹底獲得黑海地區的出海口。在二戰結束時,蘇聯擁有1300多萬軍隊,可蘇聯並沒有趁機拿下土耳其。政治高於軍事,不是什麼事情都是依靠軍隊解決的,這是憤青們需要明白的事情。
一、土耳其是標準的不見兔子不撒鷹
在一戰時,土耳其一念之差加入了同盟國陣營。結果在戰爭結束以後成了戰敗國,1919年,各國召開了凡爾賽會議,會議對德國、土耳其等戰敗國都進行了制裁。土耳其幾乎所有的歐洲領土都被瓜分,土耳其從一個准一流的大國降為了二流國家,徹底喪失了在歐洲的話語權。在二戰爆發以後,土耳其學精明了。這回它同時兩面下注,一方面為德國提供資源,另一方面為英軍提供駐泊港口。就這樣,雙方都不想動這個國家。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土耳其似乎看到了機會。戰爭初期,蘇聯真是大敗虧輸。土耳其厲兵秣馬,開始積極准備。一旦德軍攻入莫斯科,那它就趁機佔領高加索地區。這一點蘇聯方面也是清楚的,有一部分軍隊始終不敢調動,這些部隊就是警戒土耳其的。
誰知在美英的支援下,蘇聯越打越壯,後來直接開始了反攻。這回土耳其可真的無奈了,它立刻撤回軍隊,就當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可是兩國之間的梁子就這么結下了,要知道蘇聯是很記仇的。截止1945年年初,德國已經是敗局已定。英美聯軍從西部進攻德國本土,蘇聯軍隊也即將從東面攻入德國。這年5月,蘇聯軍隊最終佔領了德國首都柏林,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此之後,就輪到日本了。一個多月以後,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劃分各國的勢力范圍。斯大林在會議中直接提出了黑海問題,蘇聯的要求是徹底控制黑海。
二、在美英的壓力下,蘇聯做出了讓步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土耳其占據著黑海地區的出海口,只要土耳其願意,它隨時可以封死蘇聯黑海艦隊。對於蘇聯來說,黑海出海口就是自己的「蘇伊士運河。」只要控制了出海口,蘇聯艦隊就可以隨意進入地中海,那可是歐洲大陸的腹地。蘇聯人知道這個道理,美英兩國也不傻。兩國堅決反對蘇聯這么做,斯大林和丘吉爾甚至發生了爭吵。就在這個時候,英國大選的結果傳來,丘吉爾落選,艾德禮成為了新的當家人。艾德禮到達波茨坦以後,斯大林曾試圖與其談判,可這位新首相明顯業務不熟練。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總統杜魯門亮出了自己的殺手鐧。真是巧的很,美國的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
杜魯門非常傲嬌的告訴斯大林:「美國已經擁有了一種威力驚人的炸彈。」蘇聯的原子彈也在研究之中,斯大林當然知道他說的就是原子彈。美國率先擁有原子彈,這等於直接占據了先機。對此,斯大林只能臉色煞白的回答:「那就用給日本人吧。」美國擁有原子彈做後盾,蘇聯方面當然要矮上一截。當時蘇聯的原子彈研究還出去前期研發階段,距離實際運用差得遠。美國出來為英國撐腰,蘇聯不得不做出讓步,黑海的出海口問題至今沒有解決。事情遠沒有結束,1946年年初,美國向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蘇軍在5月1日之前撤離伊朗,否則300枚原子彈炸平蘇聯。最終蘇聯選擇了讓步,從伊朗撤出了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