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地圖是誰畫的
[編輯本段]早期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所繪制的世界地圖,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並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這樣,中國就自然而然位於該圖的中心。此舉開創了中國繪制世界地圖的模式。 這幅地圖所繪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顏色區分。山脈以寫景法描繪,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則以深綠色繪出水波,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在地圖圈外還繪有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蝕圖、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圖、赤道南地半球圖、中氣圖等小圖,包羅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地圖中的插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在各大洋中,繪有16世紀不同類型的帆船9艘,在各個海域中,還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15頭,南極大陸上還繪有陸上動物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8頭。這幅地圖還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編輯本段]現代地圖 世界地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圖,一般畫有經緯線、地名等資料,使用者可以籍經緯線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各地方,也可以知道南極、北極的位址。有多種方法把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上。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陸地只佔一少部分。地表的總面積約51,0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積約36,000萬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的70.8%;陸地面積約14,900萬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的29.2%。也就是說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表的陸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許多塊,通常人們把海洋所包圍的大面積陸地叫做大陸,小塊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合稱為洲。這樣,地表的陸地共分6塊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地表的海洋是相互溝通的,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大洋。根據海陸分布形勢,可把世界海洋分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間沒有什麼天然的界線,通常以水下的海嶺或某條經線為分界的。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懸殊,形態變化多端。陸地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等類型。它們以不同的規模在各大陸上交互分布,共同構成表面崎嶇不平的外貌。陸地上的山地,有兩條巨大的高山帶:一條為環太平洋高山帶,沿太平洋兩岸作南北向分布,即縱貫美洲大陸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和亞洲及澳大利亞太平洋沿岸與東亞島弧上的山脈。另一條略成東西向,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及非洲大陸北緣。其西部即阿爾卑斯山系及阿特拉斯山脈,進入亞洲後,與土耳其高原南北兩側的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連為一體,又經中南半島西部山地,一直延續到巽他群島的南列島弧和環太平洋高山帶相接。兩大高山帶,是阿爾卑斯運動的產物,地勢高峻、雄偉,多火山、地震。陸地上的平原,一般分布在大陸的中部,其東西兩側多被高山環繞,形成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帶,以美洲大陸為最顯著,澳大利亞大陸也有類似的地形結構。但在亞歐大陸上,平原主要展現在東西向高山帶以北,如中歐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土蘭平原等;南面,平原多為大河沖積而成,並分布於高原之間,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以及我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陸地上還廣泛分布著大片隆起的高原,它們一般以前寒武紀古陸塊為核心,地殼相對較穩定,地面起伏不大。如非洲大陸的高原,亞歐大陸的中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南美大陸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北部高原等。南極大陸與非洲大陸相似,也以高原為主,但上覆巨厚的冰層。此外,在陸地上還有一些鑲嵌在年輕山脈之間的高原,地殼活動比較強烈,海拔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如青藏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伊朗高原,以及分布於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一些山間高原等。 世界地圖 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叫做島嶼。世界島嶼面積約占陸地總面積的7%,最大的島嶼是處在北美洲東北部的格陵蘭島。彼此相距很近的許多島嶼合稱為群島,如馬來(南洋)群島、西印度群島等。半島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陸地,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如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等。
㈡ 最初,世界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早在1537年繪制了第一幅地圖(巴勒斯坦),後接受對佛蘭德斯進行實地測繪任務,採用哥倫布發現的磁子午線為標准經線,為實測地圖的開端。1540年在盧萬開設地圖作坊,印出依比例實測地圖,引起廣泛重視,並製成了地球儀。
1568年製成著名航海地圖「世界平面圖」,該圖採用墨卡托設計的等角投影,被稱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線(即等角航線)導航,並且第一次將世界完整地表現在地圖上,1630年以後普遍被採用,對世界性航海、貿易、探險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為最常用的海圖投影。
設想一個與地軸方向一致的圓柱切於或割於地球,按等角條件將經緯網投影到圓柱面上,將圓柱面展為平面後,得平面經緯線網。投影後經線是一組豎直的等距離平行直線,緯線是垂直於經線的一組平行直線。各相鄰緯線間隔由赤道向兩極增大。
一點上任何方向的長度比均相等,即沒有角度變形,而面積變形顯著,隨遠離基準緯線而增大。該投影具有等角航線被表示成直線的特性,故廣泛用於編制航海圖和航空圖等。
(2)伊朗的地圖是怎麼畫的擴展閱讀
墨卡托繪制世界地圖原理介紹;假設地球被圍在一中空的圓柱里,其基準緯線與圓柱相切(赤道)接觸,然後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盞燈,把球面上的圖形投影到圓柱體上,再把圓柱體展開,這就是一幅選定基準緯線上的「墨卡托投影」繪制出的地圖。
墨卡托投影沒有角度變形,由每一點向各方向的長度比相等,它的經緯線都是平行直線,且相交成直角,經線間隔相等,緯線間隔從基準緯線處向兩極逐漸增大。墨卡托投影的地圖上長度和面積變形明顯,但基準緯線處無變形。
從基準緯線處向兩極變形逐漸增大,但因為它具有各個方向均等擴大的特性,保持了方向和相互位置關系的正確。在地圖上保持方向和角度的正確是墨卡托投影的優點,墨卡托投影地圖常用作航海圖和航空圖,如果循著墨卡托投影圖上兩點間的直線航行。
方向不變可以一直到達目的地,因此它對船艦在航行中定位、確定航向都具有有利條件,給航海者帶來很大方便。
參考資料網路--墨卡托
網路--墨卡托投影
㈢ 世界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大致可分為航空攝影測圖和地面數字測圖兩大類。
後者又可細分為傳統模擬法測圖、全站儀草圖模式、鏡站遙控測圖模式(全站儀加掌上電腦一次成圖)、GPS測圖模式。
地球是球面,
越到高緯度地區每一經度間隔距離越短,
也就是每條緯線圈越短。
如果繪製成地圖,
特別是Google地圖那樣長方形的,
就要把高緯地區按比例擴大。
▼世界地圖是怎麼畫出來?
你看90°緯線與赤道長度是一樣的,
這與實際情況不符,
90°緯線其實只是一個極點,
長度為零,
而赤道周長是4萬公里,
他把極點延展為一條與赤道一樣長的線,
所以造成高緯地區面積擴大。
一般那種橢圓的地圖也有這種情況,
只不過極點延伸得相對短些,
所以比例不是很失調。
喜歡世界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網友不妨去看看下面的文章:世界地圖是怎麼畫出來?▼
有很多投影方式,
但不管如何投影肯定會產生變形。
因此不同的投影方式有不同的特點,
如角度不變、面積不變、距離不變,
在某些區域(如赤道)變形較小等。
世界地圖最常見的是高斯-克呂格投影和UTM投影。
可以看做把地球放在一個與地球相切的圓柱里,
然後把球面上的點投影到圓柱面上,
再把圓柱面展開得到長方形平面地圖。
至於地形信息,
現在主要是靠衛星拍攝與傳統大地測量結合。
世界地圖全圖超高清版,
JPE格式,
共20M。
關鍵字:世界地圖全圖,
世界地圖高清版,
世界地圖全圖中文版。
包括世界地圖,世界地圖中文版,世界地圖高清,世界地圖電子地圖,世界地圖高清中文版,世界地圖2011,世界地圖下載
http://www.arpun.com/soft/9731.html
㈣ 世界地圖的簡筆畫以及七大洲八大洋的標注
一般我們說起的七大洲即為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
還有一種說法是五大洲,也就是奧運五環,即: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澳洲!
大洋的話只有四個,就是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而在當年動畫《聖鬥士星矢》中所說的七大洋,則是北冰洋、東太平洋、西太平洋、東印度洋、西印度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說白了還是四大洋,並沒有您所說的「八大洋」 。
㈤ 誰能給我一個伊朗的地圖
去收狗瀏覽器去收,伊朗地圖,就可以啦!
㈥ 伊朗地圖,建國多少年了
伊朗地圖
國慶日:1979年2月11日
㈦ 日本·、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巴西六國的地圖輪廓怎麼畫
腦海里先要有這幾個國家的地圖的印象,才能畫出大致的輪廓,回去好好看這幾個國家的地圖,看會了自然會畫了。
㈧ 誰知道第一張世界地圖是誰畫出來的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1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ruander)古希臘哲學家,前610~前546, 繪制世界上第一張全球地圖的人。
他是古希臘科學創始人泰勒斯的學生。與其老師一樣將古代東方的科學介紹到希臘。例如,他是第一個使用日晷的希臘人,而在東方的中國人和中亞的巴比倫人、以及埃及人對此已知曉了好幾百年了。盡管在中國西周時期就已有了地圖(局部區域圖)出現,但阿那克西曼德還是按照自己對地球的了解描繪出全球地圖的第一人。他對科學的最重要貢獻是在天文學方面,他認識到天體環繞北極星運轉,所以他將天空繪成一完整球體,而不是僅僅在大地上方的一個半球拱形。從此,球體的概念首次進入天文學領域,這最終導致托勒密所畫的復雜的(但有錯誤)宇宙圖。所以有人認為他是天文學的奠基人。他還認識到大地表面必然呈曲線形,那是因為當你旅行時,星球的位置會有所變化。他認為南-北的曲率是夠明顯的,所以,他把地球畫成為以東西為軸的一圓柱體,其高度為其半徑的三分之一。至於地球為球的概念,還是在幾十年之後由畢達哥拉斯及其學生所提出。阿那克西曼德的著作中只有一個命題殘存下來。所以,後來一些作者的報道就成了有關他的發現的主要記載。那個命題把水或火這種特殊物質的消長比喻為人類社會中的善惡報應。例如,無論是冷或熱,都不會永遠勝過對方,而是每一方都「付出補償」,以便在它們之間維持平衡。他認為世界是由一種被稱為「無限」的不可察覺的物質形成的。這個不可察覺的物質階段是處於分離成諸如熱和冷、干與濕等對立的性質之前,因而它體現了一切現象的最初的統一。阿那克西曼德的這種說法,顯然只是一種猜測和想像,但卻是最早試圖用物質本身來 說明宇宙起源和狀況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宇宙論。這種原始進化論是與傳統宗教相對立的。
2 西晉裴秀的《禹貢地域圖》
裴秀編制地圖的科學方法,就是他在《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序文中所闡述的
《制圖六體》。這是他創造性地提出的編制地圖的六條原則。所謂的「六體」,
一是「分率」,即比例尺;二是「准望」,即方位;三是「道里」,即道路的實
際路線及其距離;四是「高下」,即地勢的高低起伏;五是「方邪」,方謂道路
如矩之鉤,邪謂道路如弓之弦,遠近不同;六是「迂直」,迂謂道路曲折,直謂
道路徑直,遠近不同。裴秀的《制圖六體》,前三條是繪圖的主要原則,後三條
是由於地形有起伏變化而繪圖者應該加以考慮的問題。這六條原則,相互補充,
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對後世的地圖學發展發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從
裴秀以後,直到明末,中國地圖的繪制方法,基本上還是依照裴秀的「六體」。
就是當今的地圖學上所研究的主要問題,除了經緯線和投影以外,在《制圖六
體》上都已經提到了。
裴秀在地圖學方面的另一巨大貢獻,是將《天下大圖》縮制為《方丈圖》。
他感到原有的用八十匹縑製作的《天下大圖》使用太不方便,就以「一分為十
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將《天下大圖》編製成一幅《方丈圖》。這幅《方丈
圖》對山脈、都市、鄉村等地理要素都記載得很詳細,攜帶、披閱十分方便。
《方丈圖》流傳了好幾百年,唐代歐陽詢《北堂書鈔》和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中都提到了裴秀的《方丈圖》。
裴秀後半生所處的西晉社會,風俗淫邪。士人學的是老、庄,談的是虛無,
做人以行同禽獸為通達,仕進以無恥苟得為才能,當官以照例署名為高尚。裴秀
能夠在這樣的環境里,對科學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刻苦鑽研的精神,終於在地圖
科學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是很難能可貴的。
裴秀死於西晉泰始七年( 271年),死時年僅四十八歲。晉武帝對於他的死,
深表悲痛,下詔賜給他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謚曰元。
3 西元391年,狂熱的基督徒對文化進行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將當時世界最大的知識儲藏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夷為平地。在隨後的1000年裏,地球的真實地理情況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結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亞洲成了食肉兀鷲的產地。
直到16世紀,地圖繪制才重新步入正軌。新一代繪制員根據探險家和數學知識的發展繪制了一批地圖。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佛蘭德博學家熱拉爾·德·克雷默繪制的地圖。他的拉丁名字是格拉爾杜斯·墨卡托,意思就是「商人」。 墨卡托的名字經常出現在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地圖上。尼古拉斯·克蘭的《墨卡托》一書以詳實而引人入勝的細節講述了墨卡托的故事。
墨卡托1512年出生在佛蘭德(今為比利時),兒時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經歷了席捲歐洲的社會和宗教大動盪。墨卡托18歲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他把名字改成了拉丁文,進入盧萬大學讀書。他最初想成為哲學家,但很快就認識到那不是致富的途徑。他發現人們對地圖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學了數學。1569年,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為基礎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然而這僅僅是墨卡托掀起的地圖繪製革命的開始。在他看來,地理不僅是確定城市和河流的位置,它還是掌握世界政治時局的途徑。墨卡托創造了「地圖冊」(atlas,這個詞也是他杜撰的)的概念,並且第一次在地圖上標明磁方位角。
㈨ 世界地圖是如何繪制的
在古代,地圖都是靠一些很熟地貌地形的人描繪出來的,一個人從小到老一直在這個地方活動,對這個地方的地形變化很熟悉,這樣才能准確地繪制出地圖。但是為了求一個精確的值,必須量這量那,經過精密的計算才能把地圖縮小畫在圖紙上。這樣畫出來的地圖還不一定準確,因為人是站在地面上看的,你必須在天空往下看才能看清地貌,即使對這個地方很熟也不會很精確。所以,古代領兵作戰的將領看的地圖都是把附近的地形大致畫出來,哪裡有山哪裡有河等,但一些很小的道路沒有畫出來。現在繪制地圖都靠衛星,衛星能探出地球上的地貌,即使是一條很小的路也會被發現。再藉助專用軟體,根據自己所知的修改一下,按一定比例縮小,表上地名,地圖就製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