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繪畫的起源與發展
繪畫的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
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
繪畫的發展:
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
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
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
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
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初君主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提供了保證,至明嘉靖、萬曆年間,經濟文化趨於繁榮昌盛,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
傳統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得以總結,並蘊含著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領域燦爛繁盛,並產生新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明代的繪畫藝術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明代畫壇沿著元代已呈現的變化繼續演變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繪成洪流,並形成諸多流派;山水、花鳥題材流行,人物畫衰微;水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表現能力;創作宗旨更強調抒寫主觀情趣,追求筆情墨韻。
明代繪畫前期,有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由戴進、吳偉創立的「浙派」繪畫。代表畫家有:劉俊、倪端、商喜、謝環、李在、邊景昭、呂紀、林良、戴進、吳偉、張路。
明代繪畫中期,蘇州崛起「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聲勢煊赫的「吳門畫派」,弘揚文人畫傳統,唐寅、仇英兼取「院體」、文人畫之長,形成新的面貌。
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
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
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
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
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1)伊朗有多少岩畫擴展閱讀:
繪畫風格
繪畫是一個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參與者的數量同樣地為數眾多。繪畫的本質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靜物畫或風景畫)、影像繪畫、抽象畫、有敘事性質的、象徵主義、情感的或政治性質的。
歷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繪畫被靈性主題及概念所主導,這些繪畫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話角色到西絲汀教堂的內壁及天花板上的聖經故事場景都有,它們會透過人類身體本身去表達靈性的主題。
耗時最久的畫: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半的時間才完成的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天花板上的畫作。這幅畫的面積超過900㎡。
最昂貴的畫:畢加索的著名油畫作品《拿煙斗的男孩》在美國紐約索思比拍賣行被拍賣,並最終以創紀錄的1.04億美元(包括競拍者的額外費用)的價格成交,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繪畫」。
最大的畫:1995年4月由美國的學生製作的一幅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繪畫,其面積廣達7127.8㎡。
最小的畫:畫家魯東經過多年的藝術探索和試驗,成功的開創了超小幅油畫。他的一百多幅超小幅油畫,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嫻熟的技巧,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了中國西部山區山民古樸、原始的生活現狀。這批精美的藝術珍品,有著巨大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歷史價值!
成人高考專業
培養目標
繪畫成人高考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並具備繪畫藝術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藝術領域、教育、設計、研究、出版、管理單位從事教學、創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藝術概論、人體素描、色彩、繪畫材料分析、油畫人體、寫意花鳥、人物白描、透視、藝用解剖、創作
報考條件
1、專科起點本科:須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年滿18周歲。
2、高中起點本科:須具有高中、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年滿18周歲。
3、高中起點專科:須具有高中、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年滿18周歲。
Ⅱ 古代岩畫上的外星痕跡是從哪裡來的
法國學者亨利在撒哈拉東部的塔西里發現了幾百幅動物和人的壁畫,有些人像穿著精緻的短上衣,他們帶著棍子,棍子上還有不明用途的盒子。使我們大吃一驚的是動物畫旁邊的一個穿潛水服的生物,羅特給他取名為大火星神。原畫高度超6米,在它那沉重有力的肩上擱著頭盔,頭盔用一種介面與軀幹部分連結,頭盔上口、鼻等部位有幾條狹長的縫。如果這畫是惟一的話,人們可能很容易相信,這只是偶然的傑作。可是在塔西里還有幾幅同樣裝束的笨頭笨腦的人像。甚至美洲的加利福尼亞的圖萊爾地區的岩壁上,也發現了十分相似的畫像。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一幅洞穴畫上有一個身體圖形,任何人不用多想就可以認得出來,這是一支裝在雙重框架里的普通計算尺。在伊朗的錫亞爾克發現的陶器上畫有一種不知名的動物,頭上長著兩只朝上的巨角,左右兩個角上都有6圈螺旋線。
如果在塔西里、法國和美國的那些壁畫確實畫出了原始人所看見的東西,那又怎樣呢?如果桿子上的螺旋線真的是天線,同原始人在陌生的神身上看見的一樣,那麼我們能夠說什麼呢?不應該存在的東西確實存在,這是不可能的嗎?南非布蘭德拜格的白種女人壁畫像與20世紀的繪畫不差毫釐,她身穿一件短袖套衫和臀部包得很緊的緊身褲,戴著手套,還有便鞋和吊襪帶。在這女人的背後,還站著一位瘦瘦的男人,手裡拿著一根奇怪的有刺的棒子,戴著一具非常復雜的面具和頭盔,這幅畫被專家公認為一幅現代畫。但是,這卻是地地道道的洞穴人的壁畫,這又作何解釋呢?
穿著臃腫服裝的畫像又出現在義大利布雷西亞的瓦爾卡莫尼卡,他們的頭上還長著觸角。我們很難認為義大利的洞穴人會奔走於北美、瑞典、撒哈拉和西班牙的雷亞爾城之間,去傳授他們的才能和思想技術。但棘手的問題是,為什麼原始人會不約而同地創造出穿著臃腫的服裝、頭上帶有天線的形象呢?他們創作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樣的形象,與現在的宇航員的形象沒什麼兩樣的。
Ⅲ 伊朗高原有多高
伊朗高原主峰達馬萬德山海拔5671米,是一座死火山,為伊朗最高峰。
伊朗高原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中央部分大部為較平坦。高原上多小型內陸盆地。北部有厄爾布爾士山脈,海拔2400-3000千米。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
伊朗高原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折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闊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裏海、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
【參考】網路
Ⅳ 亞塞拜然的戈布斯坦岩畫為何出名
戈布斯坦岩石藝術文化景觀位於科布斯坦的西邊,距離亞塞拜然共和國首都巴庫大約40英里,於2007年在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評選為世紀文化遺產。它本身屬於戈布斯坦國家保留地,為了保護區域內的古代雕刻、泥火山,在1966年被定為亞塞拜然國家歷史景觀。戈布斯坦國家保留地有著豐富的考古學意義,其中有超過60萬件5千至2萬年前的岩石繪畫,描寫的內容包括描述史前人類、動物戰爭、宗教舞蹈、鬥牛、賽艇、持矛戰士、駱駝商隊、太陽與星星。
Ⅳ 伊朗除了沙漠有高山叢林嗎
——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西南部為厄爾布爾什山與科比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
Ⅵ 史前人類為什麼要畫太陽神
史前人類的藝術長廊——賀蘭山岩畫位於銀川市境內賀蘭山東麓,分布著極為豐富的岩畫遺存。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岩畫被大量發現並公布於世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1991年和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岩畫委員會在亞洲召開的兩次年會,都選擇在銀川舉行。1996年,賀蘭山岩畫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際岩畫委員會將賀蘭山岩畫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名錄。
每日一看岩畫知識普及--「太陽神」岩畫
在遠古時代,人們把狩獵的成功、水草的豐茂都歸功於蒼天的恩賜,把年景不好、缺吃少穿,認為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太陽高居於天體之上,孕育生命,主宰萬物,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和力量。所以人們特別信仰和崇拜太陽。
為了實現對太陽的崇拜,世界各國的古老民族都創造出過各種表現形式的太陽神形象。以岩畫的形式表現的太陽神,歸類在人面像岩畫中,是自然崇拜類人面像岩畫中的一種類型。
每日一看岩畫知識普及--「太陽神」岩畫
太陽神岩畫是賀蘭山岩畫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餘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神是人創造出來的,因此,各種神靈總是被塑造為人的形象,被「賦予人的樣子」。太陽神作為至高無上的天神也不例外。它必須具有人的特徵,以便拉近與人的距離,使人有親近感,不至於太陌生。同時,它還要具備太陽的形象,那就是一定要有四射的光芒,否則,人們就不會對其產生「太陽神」的感覺,也不會油然而生出崇拜的慾望。太陽造型和人面特徵的有機組合就是太陽神,在人面像頭頂刻畫出表示太陽的芒線就是太陽神。它既是太陽的人格化,又是人面形象的太陽格化。這就是人們在岩石上創造出來的太陽神形象。
每日一看岩畫知識普及--「太陽神」岩畫
這種形象是一種具有人和太陽特徵的神靈形象,它像是太陽一樣能放出光芒,又具有人格品格。它表情僵硬,高居蒼穹星空,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從而喚起人們對神靈的幻覺,會在眼前幻化為太陽神的形象,以至產生崇拜的感情。太陽神岩畫,實際上是早期人類太陽崇拜觀念在岩石上的一種生動反映。
每日一看岩畫知識普及--「太陽神」岩畫
Ⅶ 伊朗高原主要平原有什麼位於什麼境內又稱西問平原
伊朗高原沒有平原。伊朗高原,位於帕米爾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之間,北鄰裏海、圖蘭低地和興都庫什山脈、科彼特山脈與厄爾布爾士山脈;南濱波斯灣、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東緣有基爾塔爾山脈與蘇萊曼山脈;西南緣是扎格羅斯山脈,南部有莫克蘭山脈。各山都很高峻,山脈與谷地交錯排列。為一四周環山的閉塞式山間高原。東西長2500千米,南北寬1500千米,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內部地勢起伏不大,海拔1000~1500米,多山間盆地,其間鹽沼、荒漠廣布。高原內部有卡維爾、盧特與雷吉斯坦三個荒漠。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闊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裏海、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
伊朗絕大部分地區都是真正的山地型戈壁,只有西南地區擁有部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及西部的扎格羅斯山脈以北的大量山間盆地以及河谷,為伊朗提供了優良的耕作區域。在伊朗的北部,有一道瀕臨裏海的狹長平原,這一區域的南方被高達3000多米的厄爾布爾士山脈阻隔(最高峰5000多米),與平原之間的落差高達2000多米,使得北方的濕潤氣流在這里匯集,形成降水充沛的魚米之鄉,面積大概約為成都平原的2倍。除此之外,這里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5-30度左右,河流遍地,比起中國的江南地區也絲毫不會遜色,因此這里也是伊朗水稻主產區。
Ⅷ 伊朗面積是多少呢
伊朗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
海岸線長2700公里。境內多高原,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
伊朗的對外關系
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極世界,願同除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國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關系。倡導不同文明進行對話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認為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選擇社會發展道路,反對西方國家以民主、自由、人權、裁軍等為借口乾涉別國內政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國。
Ⅸ 撒哈拉沙漠壁畫會告訴後世哪些秘密呢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絢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今天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制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現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中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石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此後,世人注意力轉到撒哈拉,歐美一些國家的考古學家紛至踏來。1956年,亨利·羅特率領法國探險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萬件壁畫。翌年,將總面積約1080平方米的壁畫復製品及照片帶回巴黎,一時成為轟動世界的奇聞。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志。
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裴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復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畫來看,較粗獷朴實,所用顏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的高嶺土、赭色、綠色或藍色的頁岩等。是把台地上的紅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顏料繪制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岩壁內,與岩壁的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性變化,溶為一體,因而畫面的鮮明度能保持很長時間,幾千年來,經過風吹日曬而顏色至今仍鮮艷奪目。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
在壁畫中有很多人是雄壯的武士,表現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他們有的手持長矛、圓盾、乘坐在戰車上迅猛飛馳,表現出征場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現狩獵場面。還有重疊的女像,嘻笑歡鬧的場面。在壁畫人像中,有些身纏腰布,頭戴小帽;有些人不帶武器,像是敲擊樂器的樣子;有些似作獻物狀,像是歡迎「天神」降臨的樣子,是祭神的象徵性寫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勢。從畫面上看,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很可能當時人們喜歡在戰斗、狩獵、舞蹈和祭祀前後作畫於岩壁上,藉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或鼓舞情緒。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風貌。如一些壁畫上有人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畫上的動物在出現時間上有先有後,從最古老的水牛到駝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說明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乾旱。
那麼,在今天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有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個謎,就必須立足於考察非洲遠古氣候的變化。據考證,距今約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約6000多年前,曾是高溫和多雨期,多種植物在這里繁殖起來。只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氣候變異,昔日的大草原終於才變成沙漠。是誰在什麼年代創造出這些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壁畫群?刻制巨畫又為了什麼?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思阿哲爾高原丁塔塞里夫特曾發現一幅壁畫,畫中人都戴著奇特的頭盔,其外形很像現代宇航員的頭盔。為什麼頭上要罩個圓圓的頭盔,這些畫中人為什麼穿著那麼厚重笨拙的服飾?說來也巧,美國宇航局對日本陶古的研究結果,竟然意外地披露了一些撒哈拉壁畫的天機。
日本陶古,是在日本發現的一種陶制小人雕像。陶古是蒙古服的意思。這些陶古曾被許多歷史學家認定為古代日本婦女的雕像。可是經過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鑒定,認為這些陶古是一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這些宇航員不但有呼吸過濾器,而且有由於充氣而膨脹起來的褲子。科學工作者的這個鑒定結果,除來自對陶古的認真研究外,還把一段神話傳說作為參佐的依據。日本古代有個奇妙的關於「天子降臨」的傳說,有趣的是,恰恰在這個傳說出現100年後,日本有了陶古。人們有理由認為,傳說中的「天子」,也許正是外太空來的客人,而陶古恰恰是日本人民對這些「天子」—宇航員的肖像雕塑。假若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員,那麼,撒哈拉壁畫中那些十分相似的服飾,為什麼不可能是天外來客的另一遺跡呢?
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的國際歌中也寫著「沒有神仙和皇帝」。然而,上述垂手可及的種種證據,又確乎是我們地球人目前難以測知的實體。我們把超於人力的一切稱之為神,那是因為我們認為外太空的生命有可能曾經在我們地球上留駐過,正像我們在月亮和火星上曾留下地球人的標志一樣。這兩者的區別,僅在於月球和火星上沒有能夠識別地球標志的生命而已。如果真有太空人的話,我們願意把外太空生命留下的痕跡稱之為神跡,那是因為這些痕跡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給人類留下難解之謎。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考古人員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裡發現了一批古代岩畫,經科學測定,這是數萬年前的作品。其中,有一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圖,由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連續畫面構成。
令考古人員震驚的是,滿月圖上居然會畫出輻射線的細節。
在滿月圖中,在球體的月南極處的左下方,刻畫有7條呈輻射狀的細紋線,這表明月圖作者是極鮮明、准確地表現了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
這與我們現在使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成放射狀的大環形山非常相似。
該怎樣解釋呢?數萬年前以鑽木取火、結繩紀事的原始人是如何會知道月面地貌的呢?莫非這數萬年前的月相圖並非原始人所刻繪?那麼,這古老月相圖的主人又來自何方呢?如果說新疆山洞裡的穴居人確實留下了他們創作的難予解釋的原始作品,那麼在世界上這樣的史前岩畫就並非罕見了,盡管從內容上看同樣難予解釋。
在法國的盧薩克堡,人們發掘出一組畫在水平石板上的壁畫,畫中人物竟穿戴長袍、靴子、腰帶、外套及帽子,留著修剪過的長胡須,完全是一派20世紀才有的裝束。考古學家的論證令人目瞪口呆,這組畫確實是原始時代的真品。實在無法想像,赤身裸體、毫無服飾意識的穴居人會在石壁上畫得出20世紀的人物。
類似的岩畫在南非的布蘭德堡也有發現。畫面上一個白人,身穿短袖上衣和緊身馬褲,戴手套,結襪帶,穿便鞋。左手端著酒杯,右手拿著弓箭,看來好像是在慶賀比賽凱旋。壁畫誕生於史前時期,可又怎能令人相信這會屬於史前人類的創作呢?是否當真有史前來客作為文明的使者降臨過地球、並在原始人眼前露面呢?這種岩畫難道會是古代人類想像的產物么?而繪有這類頗似宇航員形象的岩畫,已分別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伊朗的西雅爾克、義大利的布列西亞、墨西哥的帕倫克等地相繼發現。
其中,義大利的布列西亞史前岩畫上畫有兩個人物,他們都穿著鼓鼓囊囊的套服,頭上戴著奇怪的密封盔,盔上還伸出天線似的短角,手裡拿著不知名的工具。至於墨西哥的帕倫克岩畫,則是在當地一座金字塔中深藏的石棺蓋上發現的,它雖非史前作品,但卻被研究專家稱為「典型的史前宇航圖」。畫中人物很像是在駕駛著正在飛馳著的火箭。
圖中刻畫出的飛行物,它前身尖,稍後是幾個形狀奇特的凹口,很像是艙門或通風口,再往後逐漸變寬,尾部是一股噴出的火舌。它前端處有開口,納入空氣,空氣經由管道送入尾部。畫中的瑪雅人上身前傾,手中握著操縱桿狀的東西,左腳跟踩在一塊踏板上,他正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眼前的儀表。顯然「火箭」處於向前飛行狀態。
這位操縱員的頭盔裝置復雜,有透氣口、有管子,還有天線般的東西。他的衣著恰到好處,一套緊身連衣褲,腰間束著寬皮帶,手臂和腿部緊束著綁帶。他的前座與運載器的後部隔開,在運載器內可以看到各種對稱的方、圓、點和螺旋線。
在這幅在現代人們看來是極度超越了時代的古代作品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信息呢?或者說,它將會告訴後世哪些秘密呢?瑪雅人的祖先是否曾接待過神秘的「天外來客」呢?在前蘇聯,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幅畫有奇特「飛船」的史前岩畫,畫中飛船由一排10個緊挨著的球體組成,這些球體置於一直角櫃內,兩邊頂有大柱子。這難道是史前「天外來客」的星際飛船?但這種飛船的古怪構造卻是無法讓當今科學家所理解的。究竟是原始人見過這種飛船,還是天外使者有意留下了飛船圖形?
Ⅹ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什麼,讓中外遊客贊嘆不絕
敦煌莫高窟的人文價值
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財富。
自從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宗教文書和世俗文書,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的鳴沙山東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相比,石窟南北長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剛能把頭伸入進去;大的16窟,面積為268平方米,高的96窟,從山腳到山頂,高50米。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連續營造達千年之久。現存壁畫和彩塑的洞窟500多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製作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這些壁畫和彩塑技藝造詣之深,想像力之豐富,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偉大寶庫,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畫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於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溫帶乾旱氣候區域內,周圍是一片連綿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觀,分布著溫帶荒漠植被類型。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敦煌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莫高窟是中國從十六國至元代開鑿的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莫高窟開鑿在南北長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現存洞窟有75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的燦爛明珠。l96l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悠久的開鑿歷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張霉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橫貫亞洲大陸、勾通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樞紐,東來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匯,極大地促進了它的繁華。「教」意為「大」,「煌」意為「盛」。
佛教,就是通過敦煌從西域傳人內地的。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開鑿進人鼎盛時期。到宋時,西北的西夏仍有興造修聾,但這時,由於經濟蕭條和陸上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經衰落。元代以後就停止了開鑿,逐漸冷落荒廢,鮮為人知。
莫高窟的發現
清代康熙年間,莫高窟逐慚被人注意。光緒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圓篆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完好保存著歷代文書、寫經、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現被稱為本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它轟動了世界。於是,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冒險家陸續前來,竊取莫高窟的珍寶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歸國有,在該地設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
珍貴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精華是彩塑和壁畫。彩塑共有3000餘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彩塑僅有十幾厘米高。壁畫如果按自身高度連接起來,長達30干米,其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經變、尊像、供養人像和裝飾圖案等。其歷沿革自十六國至元代,長達l000多年。其中,隋唐時期的作品數量約佔一半以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是佛藝術。佛教傳播的必然產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畫。遺憾的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佛教藝術品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了。敦煌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壁畫保存完好,使我們可以一睹在別處已很難見到的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傑作。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顯要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