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SCI期刊好發表嗎
當然是不好發表的。好發表為何還叫SCI,叫普刊就行了。SCI一般人是投不中的,能發個四區的就是不錯的,像二區三區的就是比較厲害的了。其實二區一般人就夠不著了。如果你不是很了解,你可以先去淘淘論文網上學習下SCI論文發表的知識。
Ⅱ 國際上材料領域比較權威的雜志有哪些,AFM,AM全稱是什麼
學光雜志,AFM全稱Atomic Force Microscope,AM全稱為:Advanced Materials。
AFM即原子力顯微鏡,它是繼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後發明的一種具有原子級高分辨的新型儀器,可以在大氣和液體環境下對各種材料和樣品進行納米區域的物理性質包括形貌進行探測,或者直接進行納米操縱。
現已廣泛應用於半導體、納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醫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種納米相關學科的研究實驗等領域中。
Advanced Materials是工程與計算大學科、材料與化學大領域(包含材料化學,材料物理,生物材料,納米材料,光電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電子材料等等非常多的子學科,以及非常大量與材料相關的研究領域)的頂尖期刊,在國際材料領域科研界上享譽盛名。
其他:
AFM優點:
原子力顯微鏡的出現無疑為納米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以原子力顯微鏡為代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是利用一種小探針在樣品表面上掃描,從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觀察的一系列顯微鏡的總稱。原子力顯微鏡掃描能提供各種類型樣品的表面狀態信息。
AFM原理:
當原子間距離減小到一定程度以後,原子間的作用力將迅速上升。因此,由顯微探針受力的大小就可以直接換算出樣品表面的高度,從而獲得樣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Advanced Materials-網路
Ⅲ 伊朗國家官方媒體叫什麼
下面 有網址連接
http://www.ts.cn/special/zgcwzjyl/2013-01/17/content_7693070.htm
伊朗有各種報刊1700餘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伊朗日報》國際版。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
國家廣播電視台成立於1966年,1979年改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聲像組織。電台用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及漢語等二十五種語言對外廣播。電視有7個台播放節目,並有3個衛星台向海外播出。2007年7月,伊朗開通伊首家英語電視台PRESS TV。
2009年10月11日,伊朗邁赫爾通訊社與新華通訊社簽署了兩社新聞交換協議。
Ⅳ 伊朗為什麼持續推行核計劃
美國對伊朗核計劃前後不一的態度
說起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的關注,的確值得回味與警示。伊朗核事業的倡始人是巴列維國王(1941-1979年在位)。巴列維國王時期的伊朗可以說是美國最親密的中東盟友之一了,自從1953年藉助美國的力量再次獲得國家權力後,他在外交上就一頭倒向了美國。巴列維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國王,在他的思想中,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耀與地區霸權占據重要的位置。巴列維本人非常渴望伊朗能在核方面有所建樹,所以他斥資40億美元,在西方的幫助下進行核電站的建設。當時伊朗的這一舉措是得到美國允許的,更是在西方大國的直接幫助下進行的。
1978-1979年的一場伊斯蘭革命把巴列維趕下了台,此後不久伊朗又不得不與薩達姆的伊拉克進行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和高端技術支持的核計劃自然也暫時中斷。直到戰爭結束特別是冷戰終結後,伊朗又重啟核計劃。在冷戰後時代,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由於不能再從美蘇競爭中獲得某一方的支持與保護,它們的不安全感加劇了,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核力量就成為它們自保的選擇之一。伊朗面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中東唯一事實上的核國家以色列的雙重威脅,它的不安全感尤為強烈,這也就不難理解它對「用於和平目的」的核設施的追求,至少,這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縱觀伊朗的核計劃,在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中後期,伊朗的國際發展環境是相當不錯的,不用擔心西方大國的強力打壓,本地區又沒有能對它構成實質性挑戰的國家,伊朗這時的核計劃實際上是在巴列維企圖稱霸海灣的背景下展開的,並且得到美國的支持。霍梅尼之後伊朗外交的最大訴求是擺脫惡劣的國家安全環境,其防務政策的基調是防衛,其核計劃自然也是在此等背景下進行的,不過這時它卻不得不面對美國強烈的抵制和沉重的壓力。
隨著伊斯蘭革命後美伊關系的劇烈變動,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也給予了重新考量。遏制伊朗的核事業的發展,就美國而言,這是對自己國家利益的維護;就伊朗而言,這是對自己國家利益的損害。雙方立場的直接對立造就了兩國的激烈沖突。美國著名雜志《大西洋月刊》在2005年11月透露,美國國防部和情報部門已經制定了攻擊伊朗的戰爭計劃。該計劃設想對伊朗的戰爭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對伊朗革命衛隊的基地進行空中打擊;第二階段是對可疑的伊朗非常規武器地點和支援設施進行空中打擊;第三個階段是美軍從五個方向對伊朗發動地面入侵,需要兩周時間。然後,美軍將從伊拉克、波斯灣北部、亞塞拜然、阿富汗和喬治亞進入伊朗。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也在2006年初撰文指出,西方無論是通過外交途徑,還是採取強硬立場都無法緩和同伊朗的矛盾,到2007年,海灣地區將會爆發一場大戰。聯想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這位教授的言論聽起來不僅讓人心悸,更何況,最近兩年來,美國官方也一再重申解決伊朗問題的途徑也包括軍事手段。
盡管很多人認同美國的觀點:如果伊朗不是要威脅其它國家,那它推行核計劃干什麼?但是,同樣,很多伊朗人也有一個問題不得其解:以色列發展核事業美國不幹涉,可為什麼偏要對自己下手?別忘了,在敏感的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是很容易拿美國的以色列政策與美國對自己的政策相對比的。
http://blog.voc.com.cn/sp1/fanhongda/17303420444.shtml
歷史由來
1、美國支持下的伊朗核計劃(20 世紀60 年代末~70 年代末)
美從50年代開始幫助伊朗發展核技術。1957 年3 月,美國和伊朗簽署了關於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議,美國承諾幫助伊朗發展核能發電技術⑹。1967 年,德黑蘭核研究中心( Tehran Nuclear Research Center) 成立,美國向伊朗提供了用於研究目的第一個5千瓦核反應堆。1974年,巴列維國王設立了「伊朗原子能組織」,在美國支持下制定了核能發展計劃。根據此項計劃, 到20世紀90年代在伊國內建成23座核能工廠,伊朗將擁有既可用於和平核能利用, 又可用於核武器製造的鈾分離技術、核燃料回收技術、激光濃縮技術和一整套核設備。在這一時期,伊朗在1958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1970年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4年5月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了全面保障監督協議,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所有核活動中的原材料及相關核設施的保障監督。當時伊朗的核活動基本上處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之下。可見,伊朗的核技術的啟動及最初的發展的在美國支持下進行的,而伊朗與其它西方國家的核技術合作也是得到美國允許的。
2、美國制裁下的伊朗核技術 (20世紀80年代~2002年)
1979 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伊朗的國內政治發生巨大變革,伊朗政府的核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伊斯蘭革命的精神領袖霍梅尼認為,發展核武器違背了伊斯蘭人道主義精神,他本人也不相信核武器的威力。因此,霍梅尼政府上台後凍結了絕大多數的核計劃,伊朗的核計劃由此進入暫時停止的階段。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給伊朗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的事實讓霍梅尼看到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而伊拉克的核武器計劃也讓伊朗感受到安全的壓力。為此,伊朗政府開始重視核技術發展, 並立即著手購買核反應堆、熱核燃料及核設備,積極尋求外國核技術援助,向外國選派人員, 加強核技術訓練。縱觀這一時期,霍梅尼政府由於忙於兩伊戰爭,在核開發方面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還不是很多,伊朗的核技術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美國對伊朗安全的威脅加大,伊朗加快了在核研究、核電站建設、鈾礦開發及濃縮鈾活動等領域的全面核發展計劃。隨著蘇聯解體,伊朗和俄羅斯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兩國在核技術開發方面展開一系列合作。俄羅斯與伊朗的核工業合作引起美國的密切關注。1995年1月8日,俄羅斯與伊朗正式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俄承諾向伊朗出售兩個輕水核反應堆,並幫助伊朗完成德國公司未完成的布希爾核電站工程。從巴列維王朝覆滅到伊朗核危機爆發之間的20多年時間里,雖然美伊兩國關系在不斷變化,但美國對伊朗核開發的態度始終如一。美國認為伊朗為獲得核原料、核技術、核設備和核專家的努力已大大超過伊朗和平核能工程所需。並且這些原料、技術、設備、人才都具有雙重使用功能。
伊朗立場:伊朗雖是石油資源大國, 但鈾、鈈等核原料卻不能自足。而且要發展核工業, 或者說要發展核武器工程, 伊朗必須掌握相應的鈾濃縮技術、核燃料回收技術以及擁有必要的核設備,這些都需從國外進口。全面核查不斷,核研究項目時停時續,在這種科研不穩定的條件下,伊朗能否順利研製核武器還是個問題。伊朗一貫的觀點是暫停核濃縮活動,而不是中止,其目的是保留再次開啟核濃縮的合法性。第一次危機的解決方案中有地區安全合作,第二次危機里增加打擊恐怖主義內容,要求經濟合作。第三次六國方案提出取消向伊朗出口民用航空設備和通訊裝備的限制,增加直接投資以幫助其融入全球經濟,支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支持在高科技領域與展開合作等,西方的在不斷放寬限制、伊朗也在尋求共識點。現在看來,伊朗在核問題上有兩重目標,一是安全,二是解除制裁,重回國際社會。兩者相符相承,互為取捨。伊戰後伊朗地緣安全環境惡劣,對比無核伊拉克與有核朝鮮的不同境遇,伊朗獲取自有的全部核技術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第二個目標涉及發展問題。雖然各大國均與之在能源和國內大型建設項目上有合作,但由於美國的遏制和地區安全問題無法保障,合作范圍和深度有限,伊朗無法完全融回國際社會。伊朗希望在核問題上的討價還價可以換取取消制裁以至於和美國正常的過得去的關系。伊朗的政策目標應該是發展自有核技術,從民用到核武器。以原子能機構監控下放棄核武器條件換取美國取消制裁、歐盟的經濟科技合作,打開受限的外交局面。第三階段危機出台雖有國內保守主義上台的背景,但也受哈塔米執政期內緩和的核政策收益有限的影響。伊朗人民為改善生活選擇廉潔、親民的保守主義內賈德,哈梅內伊借之推動強硬核政策是為平衡內部保、革力量,用推進核研究來促使大國做必要讓步。第二階段危機的起因實際上也是伊朗對自己核計劃有保留。
另外前兩次危機的解決方案明顯具有迎合西方大國的特徵,不管是地區安全還是反恐,都是西方國家目前主要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美國。這反應出哈塔米時期溫和的對外政策和力求改善與西方關系的立場。
http://blog.sina.com.cn/u/5776aa7b010007hb
Ⅳ 伊朗著名作家
Reza Baraheni(生於1935年)
作為伊朗作家協會的聯合創始人,Jalal Al-Ahmad和Gholamhossein Saedi,Reza Baraheni也是PEN Canada的總裁,從2000年到2002年。政治上有影響力,並且是人權的倡導者,特別是對婦女和少數民族,Baraheni的生活被騷動,被逮捕並從伊朗流放。他的作品遍及詩歌,戲劇,小說和批評文章,用波斯語和英語寫成,他的許多作品都被翻譯成法語。他在國際上受到尊重並獲得了許多文學和人道主義獎項,他在法國很受歡迎,他的許多戲劇都在法國戲劇節上演出,他的小說改編為舞台。
Marjane Satrapi(生於1969年)
Marjane Satrapi以她的圖畫小說而聞名,他出生於拉什特,在德黑蘭長大。1997年,薩特拉皮搬到了巴黎,在那裡她被介紹給法國最著名的漫畫藝術家Atelier des Vosges,在這里,她被鼓勵在伊朗革命中寫下她戲劇性的童年。這本四卷系列出版於波斯波利斯 (2000年),探討了薩特拉皮在伊朗和維也納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從兒童的角度描繪了沖突和政治動盪。獲得國際贊譽的波斯波利斯被「 時代 」雜志評選為「2003年最佳漫畫」之一,並獲得「十年最佳100本書」評選。泰晤士報(倫敦)。波斯波利斯也被改編成動畫電影,並獲得了許多全球贊譽。
Shahriar Mandanipour(生於1957年)
無論是散文家還是小說家,Shahriar Mandanipour都被衛報稱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小說家之一」。Mandanipour在14歲開始寫作,是一部題為「洞穴陰影」的短篇小說。自從這些早期開始以來,Mandanipour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說,散文,短篇小說集,評論和文章。翻譯成多種語言,直到2009年Mandanipour的第一部小說「審查伊朗愛情故事 」才用英文出版。Mandanipour的寫作風格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廣泛喜愛,因為他在語言和語境方面的實驗,以及他巧妙地編織隱喻圖像和符號的方式。
Kamin Mohammadi(1970年出生)
Kamin Mohammadi出生於伊朗,現居住在英國,是一位專注於伊朗文化和生活的作家,記者和廣播員。作為一名多才多藝的大師,她探索過的每一條寫作大道都受到了巨大的成功。她的首次作品「柏樹:給伊朗的情書」揭示了她在27歲時的身體和情感之旅,此前她和她的父母在她九歲時逃離。為了確保她每年在自己的祖國度過一段時間,她已成為伊朗文化的偉大倡導者,並與伊朗共同編寫了「孤獨星球指南」,並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發表關於現代伊朗的演講。
Mahmoud Dowlatabadi(生於1940年)
Mahmoud Dowlatabadi出生於Sabzevar的一個可憐的鞋匠,年紀輕輕就離開家去追求戲劇和寫作生活,接受任何他能負擔任何夢想的工作。作為社會和藝術自由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得到了政治精英的關注,導致他於1974年被捕.Kelidar是他最值得注意的文本之一,是一本關於庫爾德游牧家庭生活的十本書的傳奇故事。利用自己的生活作為靈感,以及伊朗當地的詩歌和民間故事,Dowlatabadi在伊朗和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並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Forugh Farrokhzad(1935-1967)
被許多人視為伊朗最具影響力的20世紀女性詩人之一,Forugh Farrokhzad的詩歌在革命十多年後在伊朗被禁止。她的作品以波斯語寫成,因其大膽表達伊朗婦女隱藏的情感而受到稱贊,並且已經觸及了許多人的心,已被翻譯成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以及其他語言。雖然她在短暫的生命中製作了幾部作品,包括The Captive (1955)和Another Birth(1963),但她最著名的作品仍然是讓我們相信寒冷季節的開始(1974年),這是她去世後出版的。還兼任電影導演,她的紀錄片 The House is Black (1962)因探索該國北部的麻風病人群而獲得國際贊譽。
Sadegh Hedayat(1903-1951)
作為20世紀初最偉大的伊朗作家之一,Sadegh Hedayat出生於德黑蘭,是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並有機會在比利時和法國學習,年輕時去歐洲旅行。受到西方文學以及伊朗歷史和民俗的啟發,Hedayat的作品以批評宗教及其對伊朗生活的主要影響而聞名。Hedayat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戲劇,批評性文章和小說,以ef="https://wwhttp://w.amazon.com/gp/proct/9186131443/?tag=thecultri-20">「貓頭鷹」(The Blind Owl, 1937)編寫,與探索Hedayat的民族和精神譴責的發人深省的符號編織在一起,以及他所感受到的隔離由於與同齡人疏遠。
Iraj Pezeshkzad(生於1928年)
Iraj Pezeshkzad出生於德黑蘭,在法國和伊朗度過了大量的生活。他的寫作生涯始於20世紀50年代,兼任翻譯和短篇小說作家。他的巨著以「拿破崙叔叔」(1973年)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部諷刺性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伊朗的一座豪宅中。這本書充滿了政治和社會評論,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並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伊朗小說」。它也被改編成了一部同名的電視連續劇。Pezeshkzad目前在巴黎擔任記者。
Simin Daneshvar(1921-2012)
作為第一位主要的伊朗女性小說家,Simin Daneshvar的傳記充滿了伊朗第一次為女作家創作,包括首次出版的小說,首次出版的故事集和第一部翻譯作品。Daneshvar 在德黑蘭大學學習波斯文學,開始了她的廣播和報紙新聞作家的生涯,在那裡她得到了英語語言技能的幫助。1948年,她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重要作品Atash-e khamoosh,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她最偉大的作品是Savushun(1969),一部關於設拉子家庭的小說,以及他們在伊朗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面臨的掙扎。
Houshang Golshiri(1938-2000)
Houshang Golshiri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為波斯文學介紹了許多現代文學技巧,他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寫小說,盡管直到他的第一部小說「 Ehtejab」出版。(1969)他的才能得到了真正的認可。這部小說是一部反建制的故事,被改編成一部成功的電影。然而,在此之後不久,Golshiri因其所提出的有爭議的主題而被捕。一旦被釋放,Golshiri繼續寫作,出版短篇小說,自傳文本,小說和關於伊朗和世界各地文學理論和批評的論文。他的人權活動獲得了多個獎項,著名的Houshang Golshiri基金會在他去世後成立,專注於推廣當代伊朗小說。
Ⅵ 伊朗立憲運動時期具有廣泛影響的刊物有哪些
立憲運動時期具有廣泛影響的刊物是《天使號角》和《北風》。德胡達是《天使號角》的主編。《北風》的主編及撰稿人是賽義德·阿什拉芙爾丁,這兩本刊物主要刊載政治諷刺詩。
伊朗文學在立憲運動時期,在反映人民的生活與斗爭、譴責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等方面,其深度和廣度是空前的,同時,文學語言也更加接近人民大眾的口頭語。
Ⅶ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什麼級別的期刊
是伊朗科學技術研究部主辦的期刊,月刊,非sci非EI
Ⅷ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有對這個期刊了解的嗎
就是一個一般的開源期刊,非sci,非ei,伊朗辦的。建議你去美國辦的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也是非sci,非ei,不過,有很多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大於1,建議去網站看看,起碼影響影子比較好,有兩百多本期刊,應該有你需要的。當然,具體的事項還是要仔細問一下編輯的。
Ⅸ 天下足球周刊
《足球周刊》第365期 老馬拯救傳奇
發布: 2009-4-06 11:24
《足球周刊》第365期
本周二(4月7日)上市
點球·拯救傳奇:誰是傳奇?馬拉多納是阿根廷的傳奇,希勒是紐卡斯爾的傳奇,阿里·代伊是伊朗的傳奇,短短的一周之內,三個傳奇全都經歷了走下神壇的傷身遭遇。3月28日,伊朗在德黑蘭負於沙特,代伊交出了帥印。4月1日,馬拉多納收獲了一場1比6的慘敗,似乎他帶給阿根廷的改變也只是對他崇拜之餘的精神寄託。4月4日,剛剛在紐卡斯爾走馬上任的希勒便在主場被切爾西兩球擊敗,英格蘭東北人的救世主沒有立即給他們帶來一場久違的勝利。傳奇,因為他們曾經拯救球隊,然而今天,誰來拯救傳奇?
一對一·小赫內斯:選法夫爾,我是對的
小赫內斯在德國足壇似乎總是一個被人忽略的人物,然而誰也不能否認他是德國足壇一個重量級的人物。球員時代,5個德甲冠軍頭銜非等閑之輩所能獲得,究竟為何小赫內斯會走入被忽視的窘境?一切只因為他有一個更加偉大的哥哥:烏利·赫內斯,在拜仁總經理位置上屹立30年不倒的狠角色。
大球場·向滿分沖刺:縱覽古今,悉數歷屆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全勝出線的神奇球隊,為至今在2010年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保持全勝的3支球隊把脈,沖向全勝,英格蘭、荷蘭、西班牙面前還有哪些潛在的暗礁?
耳光響亮:波多爾斯基抽巴拉克耳光的故事……
綠色老男孩
冰火魯尼:在國家隊,他還是那個震驚世界的天才,在曼聯,他已經略顯平庸。同一個魯尼,不同的威力,這究竟是為什麼?本文從戰術角度出發,詳解魯尼冰火兩重天的種種原因。
無鋒勝有鋒:3比2逆轉維拉,在沒有貝爾巴托夫、魯尼的情況下,曼聯在逆境中迎來一場重要的勝利。在貝巴傷停時間未知的情況下,曼聯重回上賽季摧枯拉朽的無鋒進攻套路,向著英超3連冠前進。
雙線出兵
踢球者·吉尼亞克:一個家族的期待
貝克漢姆:獅心王
皮克:回家真好
塔納特:德甲活化石
本刊駐德國記者張力獨家專訪德甲老兵塔納特,全景回顧其精彩職業生涯。
恩佐·齊達內:正版小齊祖
親歷·探營荷蘭二隊
花邊·意甲女當家
連載·希爾斯堡真相(下)
Ⅹ 年度發表論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發表學術論文1117篇,同比增長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檢索論文371篇(同比增長64.89%)、EI檢索論文114篇。出版專著25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屬單位)和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10種學術期刊,包括《地質學報(英文版)》(SCI檢索刊物)、《地球學報》(EI檢索刊物),《地質學報(中文版)》、《礦床地質》、《地質論評》、《中國岩溶》、《岩礦測試》(CA收錄刊物),《岩石礦物學報》、《地質力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國地學期刊網(http://www.geojournals.cn)使用效果顯著。目前是國內地學界唯一的容納期刊最多的網站。同時,該網站還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讀者,網站統計顯示海外訪客來自於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蒙古等十餘個國家,網站海外顯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語障。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22年,原名《中國地質學會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現為雙月刊,刊物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自2006~2014年連續獲中國科協A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近年來,刊物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步伐大大加快。連續被美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科學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資料庫選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繼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2012年榮獲中國科協、財政部「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報刊」稱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2013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在JCR中,影響因子為1.406,引文頻次為2358次。登載的論文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刊物的論文水平接軌。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頁;收稿總數413篇,刊發論文總數132篇,NEWS12篇;刊發各類基金論文比92%,海外論文比31%。全年共發表國外論文41篇,這些論文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擴大了刊物的國際影響。本刊還登載一批在國際地學界處於前緣領域的我國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地質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蹤學科熱點組稿22篇。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榮獲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順利結題。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評為優等印刷品。這些是刊物長期以來重視科技期刊國際化建設的結果,也標志著刊物質量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網址:
國內: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國外: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gs.2014.88.issue-5/issuetoc
《地質學報(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其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國地質學界在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基本地質問題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為主要任務,兼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地質學報(中文版)》現為月刊。該刊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06~2014年連續贏得中國科協B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發表論文160篇,共2600頁,基金論文比達98%,其中超過半數為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973」項目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的成果,為展示國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出版兩期專輯,為「深部探測專輯」與「陳毓川院士80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60周年紀念文集」,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動力。2013年核心影響因子為1.770,總被引頻次為4430次,綜合評價總分74.3,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科學類排名分別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質學報(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著眾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頗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論文來源,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GEOLOGICAL REVIEW):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36年,一直以愛國、爭鳴為辦刊宗旨。刊頭圖案,缺右上殘左下,為創刊之時東北遭侵吞,西南被蠶食,一直沿用至今,表達了我國地質學家的憂國愛國之情。《地質論評》現為雙月刊,以論、評、述、報為特色。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是中文核心期刊,曾獲得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協的國家期刊獎、優秀科技期刊獎、雙獎期刊稱號,被國內外眾多檢索系統收錄。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統計分析」中,其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多年來均位居前列;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14年發表論文130餘篇,通訊資料和消息報道10多篇。據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統計,2013年《地質論評》的影響因子為1.112,總被引頻次2407,綜合評價總分56.9,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學報》(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雙月學術期刊。《地球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來源期刊、首批「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進入SCI總被引頻次100以上中國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為EI來源期刊。2012年起連續三年榮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地球學報》核心總被引頻次1740次;核心影響因子1.263,在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學報》作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樹立其學術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圖充分展示院綜合學術水平和科研競爭實力,2014年刊載「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全文10篇,同時刊載以「十大科技進展」為主線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載論文95篇,報道各類信息快報25篇,共782頁。《地球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免費全文瀏覽下載。
網址:http://www.cagsbulletin.com
《礦床地質》(MINERAL DEPOSITS):創刊於1982年,雙月刊,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2014年《礦床地質》刊出96篇,並始終保持基金項目的較高比例。2013年影響因子為1.551,位居地學類期刊第5名,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43位,總被引頻次2423次。《礦床地質》再次榮獲「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編輯部參與了「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項目,根據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CSTPCD)單篇文章定量評估與同行評議或期刊推薦相結合的方法,有2篇發表在《礦床地質》2013年的論文獲得提名。2014年《礦床地質》編輯部網站點擊率近六百萬次。
網址: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礦物學雜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岩石礦物學雜志》主要報道岩石學、礦物學各分支學科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岩石礦物學雜志》是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國內的《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自然科學技術版)、《中國地質文獻資料庫》、《中國地質文摘》、《中國地質文摘》(英文版)、《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重慶維普)、台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和國際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錄。
2014年共發表論文98篇,1170頁。網站點擊率已過253萬次,在地學類學術期刊中受關注程度較高。2013年影響因子0.995,總被引頻次1157,他引率達0.92,在同專業領域期刊中排名較前。再次入選「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並且各項指標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網址: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岩礦測試》(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創刊,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專業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共同主辦,是中國唯一的地質分析測試專業雜志,所載內容反映了中國地質物料分析測試的水平。凡是正在進行的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調項目等均在發表之列。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論文的內容質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主編和專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學術質量的要素,編輯的專業能力是提高刊物內容質量的關鍵。2014年本刊文章選題有導向性和啟發性,內容充滿質感,富含思辨性、論述性、借鑒性。刊物的學術參考價值、整體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有所提升。「國際SCI期刊導航」針對重點國際地學和化學SCI期刊的發展方向、學術標准,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實用的投稿指導。針對我國作者的薄弱點和本刊報道的主題,2014年舉辦了兩期作者培訓班。調整辦刊工作思路,聚焦現代各類分析測試技術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創新,進一步凸顯辦刊定位,增長在文獻領域的學術地位。
2014年發表論文135篇,共908頁。網站訪問量超過42萬次。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661,總被引頻次為1215次。
網址:www.ykcs.ac.cn/ykcs/ch/index.aspx
《中國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創辦於1982年,季刊,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協辦的我國唯一公開出版的岩溶學術刊物,曾多次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GeoRef)、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IPD)、及美國湯姆森Gale資料庫、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國際著名的文獻檢索資料庫及國內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索引資料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等收錄。
2014年《中國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論文64篇(514頁),內容多為當前岩溶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關注或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學術性強,應用價值大。2013年的核心總被引頻次671次,核心影響因子0.570。
網址:http://zgyr.karst.ac.cn/ch/index.aspx
《地質力學學報》(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國地質科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95年,以「弘揚李四光學術思想,求實、創新、發展」為辦刊宗旨,是反映地質力學領域科研成果的對外窗口。主要報道地殼運動與大陸地質構造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前沿動態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關注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變遷規律等方面的應用科研成果。《地質力學學報》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是「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和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2014年發表論文46篇,共474頁。《地質力學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全文瀏覽下載。刊物的引用率和影響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788,總被引頻次為451次。
網址: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於2013年4月創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下水資源、農業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與生態、地下水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循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開發利用、水文地質標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學、氣候變化與地下水等學科領域的優質稿件。2014年發表論文48篇,共404頁,並入選世界著名地學資料庫《GeoRef資料庫》,這標志著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的研究水平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網址:http://gwse.iheg.org.cn。
(註:期刊影響因子根據2014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SCI資料庫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