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對古伊朗的稱呼
我國古代稱伊朗為波斯或安息。稱沙烏地阿拉伯為大食。
② 安息是指現在的哪裡
安息,為伊朗高原古代國家,建於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漢朝取阿爾撒息王朝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也可以看做現在的伊朗。
③ 安息的意思
安息是漢語詞彙,拼音是:ānxī,意思是1.平靜地休息,2.安靜地休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用語④ 伊朗以前為什麼叫安息國
因為伊朗古代建立了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帕提亞帝國,是古波斯地區古典時期的一個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爾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國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中國漢朝之間的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⑤ 安息是現在的哪些地區和國家
其范圍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
安息,又為伊朗高原古代國家,建於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漢朝取阿爾撒息王朝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
安息,即「帕提亞王國」。西亞古國。帕提亞(Parthia)地處伊朗高原東北部,原為波斯帝國屬地。公元前4世紀曾被馬其頓亞歷山大佔領,後屬塞琉西王國。前三世紀中期獨立,阿薩息斯一世(Arsaces Ⅰ)稱王,建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譯稱「安息」)。米特拉達悌一世(Mithradates Ⅰ,前171—前138年在位)對外擴張,領有整個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一躍而為西亞大國。初都尼薩,後西遷至赫卡頓比勒(Hecatompylos,在裏海東南方)和忒息豐。為絲綢之路所必經;公元97年漢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羅馬),行抵安息西境。國勢強盛時,東與貴霜、西與羅馬帝國抗衡,2世紀末轉衰。226年為波斯薩桑王朝所取代。
⑥ 伊朗在漢代時叫什麼名稱
伊朗在漢代時叫「安息」
安息,建於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漢朝取阿爾撒息王朝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在西方稱為帕提亞帝國(Parthia)
⑦ 「安息」主要是指現在的哪國絲綢之路除了該國之外,還與哪些古國有關系
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①北線由長安(東漢時往東延伸至洛陽)、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②南線由長安(東漢時由洛陽)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城)。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