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革命什麼時候

伊朗革命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08-19 06:32:29

⑴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是甚

伊斯蘭革命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美國相信此前在巴黎與霍梅尼達成的密約,對伊斯蘭政權還心存幻想,甚至企圖藉助霍梅尼的力量共同對付蘇聯入侵阿富汗,美伊維持正常的外交關系,美國大使沙利文留駐德黑蘭。
1979年10月形勢急轉直下。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離開伊朗後輾轉到了摩洛哥、墨西哥和巴哈馬。由於受到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強大壓力和追殺令的威脅,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願接納他定居。在此期間,巴列維罹患淋巴癌,他的家屬通過洛克菲勒和基辛格等人向美國政府申請赴美治療。卡特政府猶豫再三,於1979年10月2日宣布,出於「人道主義」同意巴列維赴美治病,引起伊朗公眾的憤怒。伊朗伊斯蘭政權懷疑美國爽約轉而支持巴列維殺回馬槍。10月29日,霍梅尼在庫姆市發表演說時宣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譴責美國政府支持巴列維,表示伊朗人民將給予回擊。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當時正在阿爾及利亞與美國代表談判關系正常化的伊朗臨時政府總理巴扎爾甘回國後就被趕下了台。
1979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11月4日當天,我正好陪同林兆南臨時代辦到伊朗外交部辦事,我們當時還不知道美國大使館被佔領,結果到了伊朗外交部門口的時候看到美國臨時代辦的專車停在那裡。後來一打聽才知道,美國代辦帶領兩個隨員到伊朗外交部進行抗議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大使館,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提完抗議之後,伊朗外交部的官員就告訴他們:不得離開伊朗外交部。這樣美國大使館的52名人質被扣押在使館,美國代辦和兩名隨員被扣押在了伊朗外交部的一個房間里,在那裡呆了444天。
事件發生後,美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希望人質獲釋。11月18、19日,伊朗方面釋放了人質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其餘53名人質仍被扣押在美國使館里。伊朗方面堅持將引渡巴列維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美國卡特政府見外交斡旋努力難以奏效,遂採取強硬手段,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續的伊朗留學生。伊朗立即還以顏色,宣布停止向美輸出石油,准備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支付貨幣,不償還巴列維政權欠下的債款。美國針鋒相對,採取反措施,下令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產,上訴海牙國際法庭。
這次人質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許多國家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遵循國際法准則尊重外交人員豁免權,釋放人質,和平解決美伊兩國爭端。12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呼籲伊朗釋放美國外交人員。伊朗拒絕接受安理會決議。人質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美國決心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1980年4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
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美國在世人面前丟盡了面子。
當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美國人質遂成為伊朗的包袱。11月2日,伊朗議會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釋放人質的4項條件:美國作出不幹涉伊朗內政的保證,解除伊朗在美國資產的凍結,撤消美國對伊朗的一切要求與制裁措施,將前國王巴列維的財產歸還伊朗。11月11日,美國表示原則上接受上述條件作為解決人質問題的基礎。經阿爾及利亞等國斡旋,美伊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在阿爾及爾簽署了關於解決人質問題的協議:美國分三次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釋放全部美國人質。次日,被扣押14個半月的美國人質全部獲釋離開伊朗。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在美國人心目中,人質事件是美國人自越戰以後遭受到的最大的恥辱。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面對伊朗竟然束手無策。美國外交官被蒙上眼睛反綁雙手遭伊朗學生羞辱的照片和圖象在美國傳媒反復刊登和播放,伊朗人進入美國大使館之後把裡面所有的秘密文件拿出來示眾,對美國公眾的刺激極大。1980年2月,當52名人質獲釋返回美國時,美國各地公眾在樹上和家門口掛滿黃絲帶,可見此事在美國影響之大。這個事件也成了美國公眾對伊朗的一個仇恨點,此後美國歷屆政府不管採取如何敵對伊朗的政策,在美國國會沒有阻力,美國公眾也都能接受。
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 「輸出革命」 極大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⑵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⑶ 12月14號是什麼日子

農歷十一月十四
12月14 日
大事記
120年——北宋方臘起義。
1408年——《永樂大典》歷時5年編纂完成。《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那時,明成祖朱棣剛剛從他侄子建文帝手裡奪來政權,為了表示講修文治以籠絡人心,遂命解縉等人編輯這部書。1404年編完,命名為《文獻大成》。不久,明成祖朱棣認為該書內容不夠詳盡,不符修此書的原意,故而又派人參與,重新編修。這次參加編校、抄寫的達2100多人,歷時5年,於永樂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全書共22937卷,裝成書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賜名《永樂大典》。該書為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宏大的類書。采錄曲集七八千種,經、史、子、集、釋、道、戲曲、平話、醫卜、工技、農等種各類著作無所不錄,搜羅甚文,資料頗豐。
1905年——伊朗革命爆發。
1906年——普朗克首創「量子論」。
1911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成為到達南極的第一人。
1912年——北京政府准允男子自由納妾。
1920年——愛爾蘭被一分為二。
1927年——國民政府與蘇聯斷交。
1927年——英國承認伊拉克獨立。
192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到達巴黎,出席凡爾賽和平會議,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參戰是最終擊敗德國人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英國的喬治、法國的克列孟棱,美國的威爾遜和義大利的奧蘭多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在於瓜分德國奪來的財產。會議最後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由於凡爾賽和約是在帝國主義大國反對蘇俄、宰割戰敗國和犧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訂立的,它本身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1949年——保加利亞叛國案首犯科斯托夫處死刑。
1960年——中國與索馬里建交。
1960年——聯大通過關於給殖民地獨立的宣言。
1971年——中國與塞普勒斯建交。
1972年——美國「阿波羅-17」的宇航員在月面進行了3天考察後從月球起飛。
1974年——中國與甘比亞建交。
1975年——大約3萬名義大利人在羅馬市運動場上集會,向西班牙內戰中的女英雄伊巴露麗表示敬意。伊巴露麗是在1939年離開西班牙,直到佛朗哥死後才回到歐洲。她在義大利受到了凱旋式的歡迎。伊巴露麗是西班牙共產黨領導人。礦工家庭出身。1920年加入西班牙共產黨。由於進行政治活動,曾幾次入獄。在共和國議會中,她是共產黨的議員之一。1936年內戰爆發時,她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人物,經常在電台和街頭發表演說。1939年佛朗哥上台後,她乘飛機逃往蘇聯。
1979年——希臘女船王與克格勃間諜離婚。
1979年——武夷山首次捕獲『角怪』。
198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1984年——古巴和美國就兩國之間的移民問題達成協議。美國將重新向居住在古巴的古巴居民發放移民優待簽證,每年兩萬人,並將優先照顧美國公民和長期僑居美國的古巴移民的後代。
1984年——中國足球隊首次進入亞洲杯賽決賽圈。
1987年——巴黎發現一具被遺忘100多年的埃及木乃伊。
1990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
1992年——首例女變男變性手術成功。
1994年——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開工。典禮在三峽大壩壩址湖北宜昌市三斗坪舉行。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預定1997年實現大壩截流,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2009年工程將全部完工。
2006年——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首映。

出生
1546年——第谷·布拉赫誕生,丹麥天文學家。(卒於1601年)

逝世
1799年——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逝世紀念日。華盛頓是美利堅聯邦共和國的奠基人。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後,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的人民起來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爭取獨立。華盛頓被選舉為大陸軍總司令,統率軍隊同英軍作戰,並取得最後勝利。1787年華盛頓主持費城會議,制定聯邦憲法。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總統;1793年他再度當選總統。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病逝,終年67歲。

1992年——中國作家沙汀逝世。
2006年——張定發,63歲,中國海軍司令員逝世。

節假日
擁抱情人節(hug day)在公開場合擁抱.向世人宣告你倆的愛意

1931年12月14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不滿蔣介石反動統治及其對日本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第26路軍官兵,在參謀長趙博生和旅長季振同、董振堂的率領下在江西寧都舉行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總指揮季振同,政委蕭勁光,副總指揮董振堂,參謀長趙博生,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紅五軍團下轄3個軍,起義部隊隨即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
1960年12月14日,中國與索馬里共和國建交。索馬里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上,首都摩加迪沙。
1963年12月14日,中國與肯亞共和國建交。肯亞位於非洲東部,首都內羅畢。
1971年12月14日,中國與塞普勒斯共和國建交。塞普勒斯位於地中海東部,扼亞、非、歐三洲海上交通要沖,為地中海第三大島,首都尼科西亞。
1986年12月14日,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國內先進的新型導彈護衛艦開始服役。這艘護衛艦是上海滬東造船廠設計建造的。
1992年12月14日,中國著名作家沙汀逝世,享年88歲。沙汀是四川安縣人,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短篇小說《在其香居茶館里》《老鄔》,中篇小說《木魚山》等。

1994年12月14日,舉世矚目的中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
1994年12月14日,舉世矚目的中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

1999年12月14日,巴拿馬運河主權交接儀式在巴拿馬城附近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閘處舉行,巴拿馬總統莫斯科索和美國政府代表、美前總統卡特交換有關巴拿馬運河回歸的文件。運河回歸標志著巴拿馬人民為收回運河進行長期英勇斗爭的最後勝利,同時也標志著美國在中南美洲大陸殖民統治的終結。
1999年12月14日,巴拿馬運河主權交接儀式在巴拿馬城附近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閘處舉行,巴美兩國政府代表簽署了關於運河主權和管轄權交接的換文。運河回歸標志著巴拿馬人民為收回運河進行長期英勇斗爭的最後勝利,同時也標志著美國在中南美洲大陸殖民統治的終結

⑷ 兩伊戰爭爆發時間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方面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⑸ 伊朗伊斯蘭革命為什麼要抓美國人做人質

1979年4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國王巴列維被迫出國輾轉各國流亡。1979年10月22日,國王赴美治病。2周後伊朗激進學生和民兵在伊朗政府的支持和縱容下,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和大使官邸,扣押了50多名使館工作人員為人質,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國王。

⑹ 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因後果

伊朗伊斯蘭教革命遠因起於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許多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不平等條約,例如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人處理。

該改革遭到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批評說:「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美國和以色列造成的!」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支派烏蘇勒學派高級神職人員的稱號,意為「神跡」。】),霍梅尼的祖父和父親均為什葉派宗教領袖。20世紀50年代被公認為阿亞圖拉。1962年移居庫姆。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領袖。

為了使改革順利,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將他移送到監獄、軍事基地等地,伊朗人民為此發生了大規模抗議與暴動。巴列維國王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只有釋放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迫驅逐出境。其後他後定居伊拉克什葉派聖城納傑夫。1978年10月6日移居巴黎郊區,宣傳推翻國王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主張。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

在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改良運動的過程中,霍梅尼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從一個抽象的神學意識轉變為一場使伊斯蘭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氣勃勃的運動。伊斯蘭教這種從游牧部落誕生出來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誠為特點,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於眾生。然而,與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這個宗教從不隱瞞它的政治意圖和對權力的濃厚興趣。當初,為了推翻巴列維國王,霍梅尼宣稱,「伊朗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結果;唯有回歸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才能建成一個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諧的偉大社會。」可以想見,在充滿著失望和危機四伏的伊朗,這種訴諸自身光榮傳統並喚起憧憬理想美好社會的呼籲會產生多麼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後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 ,「用伊斯蘭的思想和知識『教育人民』」。的口號,以顯示其對真主和教義的無上尊崇。巴列維王朝垮台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粉墨登場了

1979年,以人民為主的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年,霍梅尼回國並舉行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制度,並在翌年修改國旗。

http://ke..com/view/1537177.htm

⑺ 伊朗革命的介紹

伊朗革命(Iranian Revolution)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開明士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上層僧侶發動的君主立憲活動加強。在俄國1905年革命影響下,同年12月德黑蘭、大不里士、設拉子等城市爆發了由僧侶領導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和罷工。群眾要求召開議會,制定憲法,斗爭持續8個月。

⑻ 兩伊戰爭 爆發的原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⑼ 伊朗革命的簡介

20世紀初伊朗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

⑽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簡介

伊朗伊斯蘭革命(波斯文: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拉丁文:Enghelābe Eslāmi :英文:Thawrah al—Islam fi lran) 伊朗什葉派穆斯林推翻巴列維王朝統治及在國內實行「全盤伊斯蘭化」的革命,發生於1978年, 至1979年2月革命勝利。它是什葉派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領導的、以歐萊瑪為核心,是反對國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閱讀全文

與伊朗革命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溫州義大利面哪裡有售 瀏覽:109
越南胡志明疫情什麼時候解封 瀏覽:90
中國每年從澳大利亞進口多少牛肉 瀏覽:114
印尼下煤礦多少錢一噸 瀏覽:682
伊朗軍艦傷亡多少人 瀏覽:224
印度幽靈機場在哪裡 瀏覽:16
二戰義大利為什麼戰爭那麼多 瀏覽:679
當今英國首相英文名怎麼寫 瀏覽:125
印度人為什麼又開始離開廣東 瀏覽:326
英國的礦產資源主要是什麼 瀏覽:484
義大利位於中國的什麼位置 瀏覽:28
越南房產託管有哪些 瀏覽:457
義大利號角是什麼 瀏覽:137
義大利怎麼找餐廳 瀏覽:125
印尼公司後面加pt是什麼意思 瀏覽:648
印尼盾150k是什麼意思 瀏覽:596
為什麼不讓伊朗船靠港 瀏覽:145
抗戰時中國的武器都有哪些 瀏覽:23
如何在中國購買越南商品 瀏覽:999
印度的公安局叫什麼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