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為何會進行長達8年的戰爭
1980年,中東這個“火葯桶”又一次被點燃,使得海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9月2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突然向伊朗發起了全面進攻,在一周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打得伊朗軍隊措手不及。一些軍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聞記者據此預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只需幾個星期就能贏得戰爭。但恰恰相反,這場戰爭成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一打就是8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中間還夾雜著民族糾紛、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個人恩怨等,使得戰爭的原因更加紛繁復雜。伊朗人多數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現代歷史上,兩個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見,相互都有被統治的經歷,都視對方為宿敵,結怨很深。圍繞半條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兩國鬥了70年。
1983年到1998年期間,戰爭同時在陸上和海上展開。陸上戰斗大多是“襲城戰”,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這不僅給兩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給中立國的油輪帶來嚴重的威脅。美蘇兩國以此為借口,爭相護航,並在海灣地區明爭暗鬥,使海灣局勢進一步復雜。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決議,即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
一年之後,伊朗迫於戰爭形勢非常不利,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敗、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霍梅尼說:“接受這一現實比喝毒葯還要厲害,為了使真主滿意,我要把它喝下去。”兩伊終於在血戰8年之後實現停火。
戰爭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一場戰爭,兩個輸家。
② 哎,你說伊拉克、伊朗,它們到底算哪個大洲,亞洲還是歐洲
伊拉克和伊朗都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
③ 伊朗和伊拉克在邊界問題上有什麼分歧
兩伊分歧體現在邊界問題上。兩國對邊界線的劃分歷來就有爭執,尤其對阿拉伯界河的劃分分歧更深。這條界河長約100公里,河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淺水段為界,河流主權屬伊拉克,但雙方都享有自由航行權。1937年,雙方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11公里以該河深水線為界。1975年,兩伊達成《阿爾及爾協議》,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作為兩國的新邊界,放棄根據1847年和1937年兩國的邊界條約其對阿拉伯河的主權;伊朗則同意將巴格達東北伊朗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但後來兩國仍因邊界劃分問題產生糾紛。
④ 伊朗伊拉克之間有什麼分歧
薩達姆執政的第2年,兩伊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成為當時的世界熱點。
伊拉克和伊朗均為海灣地區大國,又是近鄰,但長期以來,兩國存在嚴重分歧和尖銳矛盾,多次發生沖突和戰爭。
兩伊分歧首先體現在邊界問題上。兩國對邊界線的劃分歷來就有爭執,尤其對阿拉伯界河的劃分分歧更深。這條界河長約100公里,河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淺水段為界,河流主權屬伊拉克,但雙方都享有自由航行權。1937年,雙方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11公里以該河深水線為界。1975年,兩伊達成《阿爾及爾協議》,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作為兩國的新邊界,放棄根據1847年和1937年兩國的邊界條約其對阿拉伯河的主權;伊朗則同意將巴格達東北伊朗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但後來兩國仍因邊界劃分問題產生糾紛。
兩伊分歧其次體現在宗教教派問題上。兩國都是伊斯蘭國家,伊朗90%以上的居民是什葉派;伊拉克境內雖有什葉派,但卻是由遜尼派掌權的國家。兩國存在尖銳的教派分歧。
兩伊分歧還體現在地區稱雄之爭。兩國都認為自己在海灣地區勢力最強,最有影響力,應該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兩國為此長期不和。
⑤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拉克趁伊朗局勢未穩之際,發動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但自從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伊拉克和伊朗的關系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兩國越走越近,出現明顯的緩和局面。
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⑥ 伊拉克和伊朗是以遜尼派為主或以什葉派為主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以什葉派為主
伊拉克.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庫爾德人約佔21%。該國穆斯林約占人口的95%,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54.5%、遜尼派穆斯林佔40.5%。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穆斯林國家,有波斯、亞塞拜然、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巴克台里人、洛雷人、俾路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詳細參考:伊拉克網路
http://ke..com/view/7692.htm
伊朗好搜網路
http://ke.haosou.com/doc/4716133-4930702.html
⑦ 伊拉克和伊朗是一個國家嗎位於哪裡
1、伊拉克和伊朗不是同一個國家,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2、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3、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⑧ 伊拉克和伊朗是一個國家嗎 位於哪裡
1、伊拉克和伊朗不是同一個國家,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2、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3、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⑨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⑩ 兩伊戰爭發生的前後背景
兩伊戰爭的起因錯綜復雜,既有長期的領土爭端,宗教派系對立,又有民族糾紛和領導者個人恩怨摻雜其中。領土問題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阿拉伯河的邊界劃分問題;二是波斯灣入口處3個小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邊界。這段邊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河流主權歸屬伊拉克。根據1914年雙方劃界委員會會談紀要和1937年簽訂的邊界條約,雙方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約11公里)以該河深水線為界。此後,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線,並對阿拉伯河實行雙方共管,伊拉克則堅決反對。1975年3月,兩國領導人就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並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當時處境困難的伊拉克同重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劃定兩國河界。伊朗也答應歸還扎因高斯等4個地區約300平方公里的原屬伊拉克的領土,並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庫爾德族的反政府武裝斗爭。事後,伊朗遲遲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奇恥大辱」,多次要求重劃邊界,均遭伊朗拒絕。另一問題是1971年伊朗佔領了波斯灣入口處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個小島,並使之成為可以控制波斯灣出入航道的軍事基地。伊朗的行動遭到海灣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對。 宗教矛盾是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重要原因。伊朗和伊拉克同是伊斯蘭教國家,兩國的穆斯林多數屬於激進的什葉派。 但兩國什葉派穆斯林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1979年初,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葉派高級教士集團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而伊拉克復興黨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卻努力使政教分離,削弱宗教勢力,將宗教活動納入政府控制的軌道。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雖然占國內人口的多數,但長期以來,卻處於被統治地位,激進的什葉派對此十分不滿,長期與政府進行對抗。 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都有一個少數民族——庫爾德族。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內200萬庫爾德人的自治要求,伊拉克也支持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反對伊朗政府的斗爭。 此外,從1964年到1978年,霍梅尼受伊朗國王迫害一直在伊拉克的納賈夫附近流亡傳教。1978年初,薩達姆以「煽動伊拉克境內什葉派叛亂」的罪名將霍梅尼驅逐出境,迫使他輾轉法國。霍梅尼對此一直懷恨在心,並發誓要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