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什麼時候命名的

伊朗什麼時候命名的

發布時間:2022-07-20 21:04:24

Ⅰ 伊朗為什麼成了伊斯蘭國家

薩珊王朝(224年-651年)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所滅

637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軍在卡迪西亞戰役打敗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攻佔其首都泰西封,開始了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同時也終結了波斯地區的瑣羅亞斯德教文化。

Ⅱ 伊朗的概況

武裝力量主要由正規軍和革命衛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一個國家有兩支武裝力量,這在當代世界各國並不多見。
伊朗地面武裝力量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坦克,伊朗陸軍還擁有近百輛裝甲偵察車、上千輛步兵戰斗車和裝甲輸送車。其擁有的近600架直升機更非伊拉克、阿富汗可比。此外,伊朗還擁有牽引火炮約2000門、自行火炮約300門,以及數量龐大的火箭炮,尤其是伊朗的導彈更是其威懾美以的「撒手鐧」武器。

伊朗軍方公開表示,如果美國和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將用導彈進行還擊。如果美國對伊朗實施「斬首」行動,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伊朗將採取誘敵深入戰術,利用伊朗領土廣闊和地形復雜的特點阻擊入侵者。同時,火力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切斷海上石油通道,將戰火燒到整個地區,使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陷於被動。伊朗人的種種表現說明,面對美國他們很自信,除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外,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伊朗的「撒手銅」之上的。

伊朗現在裝備部隊的「流星」、「飛毛腿」和「征服者」系列導彈以及正在研製的隱形導彈,射程分別為200公里到1300公里以上。首先是中遠程導彈。用伊朗外長的話說,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遠程導彈,如「流星-3」和「法塔赫-110」導彈,兩者都可以擊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任何目標。「流星-3」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1300公里,彈頭重1600磅,如果將該型導彈部署在伊朗西部地區的話,幾乎整個中東和海灣地區都將在打擊范圍之內。有消息稱,升級後的「流星-3」射程可以達到2000公里,能夠打到歐洲中部。

這些導彈雖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是要打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打擊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已經不在話下。此外,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達30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達60多枚,可打擊美軍駐阿富汗基地。雖然「飛毛腿」導彈的精確度不高,但數量如此龐大的導彈群打出去誰也受不了。
伊朗的「征服者」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全面解讀伊朗軍事實力「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伊朗的這些導彈的確使美軍深感頭疼,也是其能夠抗衡美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說,各類導彈是伊朗實施抗美計劃最有力的「本錢」。

目前,伊朗海軍擁有兵員2萬人左右(包括約2000人的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主要海軍基地有5個,其中在波斯灣有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梅尼港,在印度洋有恰赫巴哈爾(潛艇基地),在裏海沿岸有恩利澤。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3艘和輕型護衛艦12艘。

潛艇俄制「基洛」級3艘,被分別命名為「塔列克」號(901)、「諾爾」號(902)和「尤尼斯」號(903),1988年簽約訂購,為877EKM型,1992年開始加入伊朗海軍戰斗序列。潛艇全長73.8米,水下排水量達到3000噸,最大下潛深度300米。主要攻擊武器是魚雷,艇艏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外加12枚備用魚雷,滿裝共18枚魚雷,並可攜帶24枚水雷。「基洛」級潛艇使伊朗海軍戰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說是伊朗最具威懾力的「王牌戰艦」。

另外,還有4艘袖珍潛艇。其中3艘水下排水量90噸,艇長19米,寬2.8米。1艘為2000年建成的國產貨。這些袖珍潛艇可執行佈雷、運送蛙人、水下突擊及偵察等任務。

驅逐艦「巴布爾」級3艘,原為上世紀40年代建成服役的美艦,伊朗巴列維國王時期購入。艦長114.8米,滿載排水量3250噸,雙軸,最大航速34節。主要武器有4座「標准」SM-1MR箱式艦空導彈發射架,備彈8枚;雙管127毫米炮和23毫米炮各2座。艦上裝有各種雷達和1架AB204AS直升機。

護衛艦「阿勒萬德」級3艘,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服役。艦長94.5米,滿載排水量1350噸,最大航速39節。主要武備有1座5聯裝「海殺手」Ⅱ型艦艦導彈發射架、1座114毫米炮、2座雙管35毫米炮、3座20毫米炮、2挺12.7毫米機槍和1座3管火箭發射裝置。

輕型護衛艦「巴延多」級2艘,20世紀60年代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1135噸。主要武備有2座Mk34 76毫米炮、2座雙管「博福斯」4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

導彈艇「滬東」級10艘,中國造,1994年開始服役。艇長33.6米,滿載排水量205噸。武備有4枚C802(亦說C801)反艦導彈、1座雙管30毫米炮,安裝有SR-47A對海搜索雷達、FMl070導航雷達、「谷燈」341火控雷達。

「卡門」級10艘,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275噸,航速37.5節。武備有4枚「魚*」或C801反艦導彈、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1座「博福斯」40毫米炮。另有原蘇制「奧薩」Ⅱ級導彈艇1艘。

除上述外,伊朗海軍還擁有炮艇3艘、大型巡邏艇3艘、近岸巡邏艇90艘、後勤登陸艦6艘、坦克登陸艦5艘、氣墊艇10艘、近岸掃雷艇3艘、近海掃雷艇2艘、補給船1艘、供給船2艘、支援船7艘、淡水船4艘、供給艇13艘,另有數十艘小艇。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20多架。海軍陸戰隊有兩個旅。
伊朗空軍現有兵力約3萬人。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裝備各類作戰飛機300餘架,包括先進的F-14和米格-29等第三代戰斗機。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

伊朗所有的24架「幻影」飛機(2000年統計)分屬於不同的子機型,包括F.1EQ單座、F.11BQgg座、F.1EQ2型和F.1EQ4型(各裝備有空中加油探頭和激光制導武器),但主要還是更加先進的F.1EQ5型,它裝備有改進的西諾拉IV(Cyrano、iV)型雷達,該機還可攜帶AM-39飛魚反艦導彈。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為了躲避「沙漠風暴」行動中的多國部隊打擊,伊拉克空軍一些飛行員駕駛著這些飛機逃亡到了過去的夙敵一伊朗。除了這些「幻影」飛機,這些伊拉克人還給伊朗帶來了3架伊爾-76MD型運輸機,每架都載滿了零配件和武器,其中包括法國生產的ATLIS-2型激游標定器、AS-30L型空對地導彈、R一550型空空導彈以及COR-2型偵察吊艙。

偵察與運輸機方面,伊朗軍方還打算將安-140作為運輸和偵察飛機引進到伊朗軍隊,以補充其老邁的機群。因為安-140對飛機跑道要求低,只需要1350米長就足夠了,而且在不太平整的跑道上也可以起飛,所以伊朗軍方准備讓其擔當軍內非常急需的輕型戰術運輸任務。另外由於伊朗是一個地形多樣化的國家,需要為低空空中目標的探測和跟蹤提供有效的覆蓋率,因此伊朗軍方也非常希望安-140能夠成為空中早期預警雷達的一個平台。 安-140在伊朗被命名為「伊朗-140」,在海軍任務中可以用來進行海上巡邏和其它相關的軍事任務,包括早期預警、指揮和控制以及目標指示等。為了利用該機的這一性能,伊朗海軍已經表示願意在進攻性任務和巡邏任務中運用安-140,在任務中該機將裝備360度水面搜索雷達。

讓多用途的安-140作為部隊的輕型運輸機來用是伊朗方面的另一個設想。目前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的三個部門的工作就是評估將安-140引進到伊朗軍隊的必備條件。伊朗另外還將專門成立一個獨立的委員會來確立安一l加具體的參數和任務。按照設計,安-140是上一代安-24、安-26、安-30和安-32雙渦輪螺旋槳運輸機和測繪飛機的繼任機。安-140滿載6000公斤時的最大航程為2100公里,在18000英尺高空的巡航速度為每小時575公里。該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9150公斤。

此外,在親美政權時代,伊朗空軍還從美國獲得了數目可觀的「霍克」改進型地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空空導彈和「小牛」型空地導彈等。

Ⅲ 世界上多少個伊斯蘭國家

世界上有五十多個伊斯蘭國家,他們分布在阿拉伯半島北非南亞東南亞以及原蘇聯解體的亞洲國家。他們分別是: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巴林, 孟加拉國, 貝南, 汶萊, 布吉納法索, 喀麥隆, 查德,葛摩, 塞普勒斯, 吉布地,埃及, 加彭,甘比亞,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利比亞,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里, 茅利塔尼亞,摩洛哥, 尼日, 奈及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卡達, 沙烏地阿拉伯, 塞內加爾, 獅子山,索馬里, 蘇丹, 敘利亞, 突尼西亞, 土耳其, 烏干達, 阿聯酋, 葉門.等

Ⅳ 世界各國古代都叫什麼

中國:中央之邦;
日本:古稱「倭」「大和」,分別為「山峽」與「多山之地」之意;最早使用「日本」一詞,為在孝德天皇大化元年前後。
朝鮮:古稱「高麗」,系山高水麗之意,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改國號為「朝鮮」,意為「早晨清新的國家」;
泰國:古稱「暹羅」,指稱皮膚較黑的部族;1939年改國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國」;

緬甸:宋以緬甸山區遙遠,道路阻隔,應而稱之為「緬」(遙遠之意);

柬埔寨:漢稱「扶南」,為「山地之王」意,後稱真臘,明開始稱「柬埔寨」;

寮國:以國內主要民族「寮」族得稱;

越南:~~~

馬來西亞:在梵文中意為「黃金之國』;

新加坡:「獅子城」之意;

菲律賓:西班牙殖民者以菲利普二世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以希臘文「水」和『島「組成,,表示其既為海國,,又為島國;

汶萊:馬來語中意為「水果」,專指芒果;

東帝汶:在帝汶東部。帝汶在印尼語中意為「東方」,因其位於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邊得名;

印度:因信得河而來,古時印度人以信度表示河流;

巴基斯坦:意為「清真之國」;

孟加拉國:因主要民族得稱;

尼泊爾:藏語中意為「木頭房子」;

不丹:出自梵文,意為「吐魯番的邊疆」;

錫金:尼泊爾語中意為「新地方」;

斯里蘭卡:僧加羅語意為「光明,燦爛,富裕的土地」;

馬爾地夫:梵文「島嶼」;

阿富汗:因國內主要民族「阿富汗族」得稱;

伊朗:從「雅利安人」衍生而來,波斯語中意為「貴人」;

伊拉克:阿拉伯語中意為「血管」,,指流經伊拉克的兩河;

黎巴嫩:在古腓尼基語中意為「白色的山嶺」,指山頂積雪;

約旦:因「約旦河」得名,在希伯來語中,「約旦」意為「咆哮」之意;

土耳其:突厥;

塞普勒斯:希臘文中「銅』之意;

沙烏地阿拉伯:從統治家族「沙特」得名,「沙特」意為「幸福」;

科威特:阿拉伯語中「小城堡」之意;

阿曼:「寧靜的土地」;

葉門:右邊之意,,即:站在麥加,面向東方,葉門即在其右;

巴林:巴林島;

阿聯酋:。。。。。

澳大利亞:拉丁文中意為「南方的大陸」,古時,托勒密推想,北方既有陸地,南方也必有一塊陸地;

紐西蘭:來源於荷蘭語,意為「新的海中陸地」;

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布亞」一詞源於馬來文,意為「卷頭發」,「新幾內亞」為殖民者荷蘭人所起,因當時初登上島,見當地居民皮膚黝黑,很像西非幾內亞人;

索羅門群島:源於聖經故事所羅門王藏寶之地;

斐濟:得名於其主島「維提島」;

湯加:當地土著名稱,意為「聖地」;

吉里巴斯:原稱吉兒伯特,為發現本島之殖民探險家名字;

埃及:埃及人讀作:迷死兒,阿拉伯語意為「遼闊的土地」;

利比亞:歷史悠久,不可考,希臘時代泛指埃及以西所有非洲大陸;

突尼西亞:得名自其首都突尼西亞城,,乃阿拉伯人擴張時,為攻打柏柏爾人之加太基而建立的要塞「塔爾欣」之誤稱;

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群島」之意,指被沙漠包圍的綠洲;

茅利塔尼亞:「摩爾人之國家」;

塞內加爾:得名於塞內加爾河;

甘比亞:因河得名;

幾內亞:在土著蘇蘇人語中意為「魔鬼」,西方殖民者初登上陸,土著人以為是魔鬼,大叫「幾內亞」,西方人以為此即為當地地名,,顧命名為「幾內亞」;

獅子山:葡萄牙語中意為「獅子山」,;

賴比瑞亞:取義拉丁文「自由的土地」,為美國殖民協會安置釋放黑奴向當地酋長購買的土地;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迦納:古代迦納王國;

多哥:瀉湖之濱,因其海岸多瀉湖;

奈及利亞:得名於尼日河,「尼日」在柏柏爾語中即為「河」之意;

尼日:~~~~

維德角:得名於非洲西角,維德角;

查德:得名於查德湖,當地語「一片汪洋」之意;

剛果:剛果河;

中非:~~~

喀麥隆:葡萄牙語「大龍蝦」之意,為當時葡萄牙殖民者在河口捕魚時捕到大量龍蝦得名;

加彭:當地河口形狀似當時葡萄牙殖民者衣服的名稱「卡膀」;

安哥拉:得名於班圖國家姆本杜王國的恩哥拉國王;

衣索比亞:「黝黑的面容」,古埃及人誤以為當地人的皮膚是由於太陽烤炙所致;

吉布地:當地語意為「我的鍋」,傳說西方人來到後問一位正在煮飯的老人此地如何稱呼,老人誤以為問他,這是什麼東西,,回答:我的鍋~~

索馬里:當地人以為是一位古代富人的名字;

肯亞:班圖語「鴕鳥」之意,因肯亞山被當地人比喻為鴕鳥;

坦尚尼亞:坦嶱尼碦與桑幾巴爾人的國家。「坦嶱尼碦」意為水的交匯處,指坦嶱尼碦湖,「桑幾巴爾」為波斯語「黑人土地」之意;

尚比亞:要求獨立的民族主義者政黨的名稱,以贊比西河得名;

辛巴威:「石頭城」之意,國內有古代遺址「大辛巴威遺址」;

莫三比克:原為一古代城堡的名稱;

馬達加斯加:葡萄牙殖民者誤以為此地為摩加迪沙王國,錯誤的拼音和錯誤的讀法所致;

葛摩:阿拉伯語「月亮」之意;

挪威:北方航道之意,指沿海岸線的航道;

芬蘭:得名於主要民族芬蘭人;

瑞典:由中世紀一古國名演化而來;

丹麥:丹人的國家;

冰島:當地居民不願再有移民過來,顧給此地取了個嚇人的名字「冰島」~~

英國:不列顛,古不列當人居住於此,初被稱為布列頓尼亞。

愛爾蘭:「綠色」之意;

荷蘭:「森林之國家」;

比利時:來源於古貝爾基人,意為「勇敢」之意;

盧森堡:古薩克森語「小城鎮」之意;

法國:源自「法蘭克人」,意為「自由人」;

羅馬尼亞:「羅馬人的國家」;

保加利亞:來與於突厥人保加爾族;

阿爾巴尼亞:積雪的山嶽;

義大利:~~~~~,小牛生長的地方??

聖馬利諾:聖徒馬力諾;

馬爾他:腓尼基語「庇護所」之意;

摩納哥:據稱為古希臘英雄海格力斯所建,意為「隱士」;

安道爾:·古代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一個小緩沖國;

西班牙:來自於希臘語「兔子」因當時腓尼基人來到時,發現當地兔子很多;

葡萄牙:「溫暖的港灣」,波爾圖,,後來泛指全國;

匈牙利:匈人的國家;

奧地利:「東方地區」,查理曼時代此地為查理曼帝國的東部邊境;

瑞士:來自其一個州的名字,意為焚燒,原來,這里為森林,焚燒後適合人居;

德國:人民的國家??

俄羅斯:源於羅斯,指由斯堪的納維亞南下的瓦蘭幾亞人;

加拿大:易洛魁語「棚戶」之意,,初法國探險家來此,問當地居民此為何處,答曰:棚戶~;

美國:~~~~~~不講~

墨西哥:來源於阿茲特克人戰神名;

瓜地馬拉:當地印第安語「森林之國」;

貝里斯:一個海盜名;

宏都拉斯:西語「無底深淵」;

哥斯大黎加:富裕的海岸;

巴拿馬:當地印第安人稱呼,意為「魚鄉」;

巴哈馬:「淺灘」之意,得名於當地地勢;

古巴:一個土著部族名稱;

海地:當地印第安語「高山」之意;

格瑞那達:「石榴」,形似石榴;

巴貝多:「長鬍子」,當地一種無花果很像鬍子;

巴西:紅木;

厄瓜多:古人稱,「太陽之路」;

哥倫比亞:~~~~~不講;

委內瑞拉:小威尼斯,殖民者初到此地發現當地居民住在湖邊的吊樓里,,似威尼斯;

蘇利南:部族名;

秘魯:玉米之倉;

智利:世界邊緣;

玻利維亞:玻利瓦爾;

巴拉圭:一條彩色的河流;

烏拉圭:貝殼之河;

阿根廷:銀;

Ⅳ 波斯是千年古國,近代為何放棄這個國名,改名叫伊朗

這是因為波斯帝國被別人推翻,所以波斯這個名字就不能夠再被使用,所以才會選擇把這個國家的名字命名為伊朗。而推翻波斯帝國的人叫做禮薩·汗,這個人其實從小生活非常的貧苦,再加上很小的年紀就加入了軍隊,但是也磨練了他的性格,甚至最後還得到了英國的支持,所以他才會選擇發動政變,最後成功地登上了首相的寶座。所以他才會把國家的名字命名為伊朗。

現在伊朗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恢復以前波斯帝國的影響力,但是這也遭到了一些地區大國的打壓,因為一旦伊朗恢復到以前波斯帝國的影響力的話,會使得一些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害。

Ⅵ 以古伊朗地名命名的貓叫什麼

Ⅶ 現在的伊朗這個國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政權

1979年2月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國王巴列維被迫流亡海外,而宗教領袖霍梅尼則從法國巴黎趕回國領導深化這場革命。

Ⅷ 七大洲名稱的來歷,簡答,

歐洲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意譯則為「西方日落之地」。關於其名的由來,有一些傳說。在希臘神話中,德米特(Demeter)是專管農事活動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作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 說:「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 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認為機會難得,連忙變成一匹 雄健、溫順的公牛,混入腓尼基國王的牛群中。變成公牛的宙斯來到歐羅巴的身邊蹲下來, 脈脈含情地望著她。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身不由主地跨上牛背。宙 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 ,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後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 ,叫做歐羅巴了。
亞洲
在世界七大洲中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為古老。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思是「東方日出之地」。相傳亞細亞的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具有精湛的航海技術,活躍於整個地中海,甚至能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入茫茫的大洋中。他們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創造了腓尼基字母,為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字發展做出了貢獻。頻繁的海上活動 ,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一律稱之為「Asu」,英語「Asia」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而來,音譯為「亞細亞洲」。 到了公元4世紀初,人們便把烏拉爾山脈等作為兩洲的界限,分界線以東南的地區稱為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以西北的地區則稱為歐羅巴洲,簡稱歐洲。
美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稱美洲,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得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盡管哥倫布早在1492年就已發現了美洲,然而他卻始終認為這塊大陸是亞洲的一部分 。7年之後的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經過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詳細考察,確信這塊大陸是世界上另一個大洲,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的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垮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利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紀念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亞美利哥」 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拉丁美洲名稱的由來:拉丁美洲是美國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地區的通稱。從15世紀末,這個地區的絕大部分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陸續獲得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年之久,因此它們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所取代,這兩種語言成為該地區許多國家的國語,所以人們便把這個地區稱為「拉丁美洲」。](註:美洲約有三種分類方法:①北美洲-南美洲②北美地區-拉丁美洲③北美地區-中美洲-南美洲)
非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 對於阿非利加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一種傳說是,古時葉門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 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還有一種傳說,侵入迦太基地區(今突尼西亞)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阿非利干」。以後,羅馬人又不斷擴張,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當時,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做阿非利干(Africai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之後,該名稱又泛指非洲大陸。
大洋洲[1]
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陸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數島嶼,狹義上指澳大利亞、紐西蘭、太平洋東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群島。 過去 ,大洋洲也曾被稱為「澳大利亞洲」,簡稱澳洲,因為澳大利亞的面積佔了大洋洲陸地面積的85% 。而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
南極洲
南極洲,因該大陸處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極點的周圍,由此而得名。其英文名為Antarctica,源出希臘文anti(相反)加上Arctic(北極),意為北極的對面,即南極。 南極洲在1738~1739年由法國人布維發現,他航海時發現了南極大陸附近的一個島(今布維島)。英國人庫克曾於1772~1775年到達過南極大陸周圍許多島嶼。但是,一般認為南極大陸是19世紀被發現的。據說,美國人於1820年首次看見南極大陸。
共7張
七大洲地圖
按照面積巧記:「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即: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各洲人口土地面積概況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共5張
七大洲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
亞洲
定義
亞洲的全名為亞細亞洲(Asia),佔全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地理分區
①東亞: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②南亞: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③西亞: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葉門、塞普勒斯、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伊朗、土耳其
④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
⑤東南亞:汶萊、柬埔寨、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共4張
七大洲
⑥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即俄羅斯的亞洲部分)
西方的理解
歐美國家通常將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及外高加索等地稱為近東(Near East);將西亞東南部等地稱為中東(Middle East);將東亞、東南亞及北亞等地稱為遠東(Far East)。
大洋洲
定義
大洋洲的范圍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僅指太平洋三大島群,即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除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幾內亞島,共約1萬多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大洋洲又稱為澳洲。澳洲是澳大利亞洲的簡稱。「澳大利亞」一詞來源於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陸地」。人們在南半球發現這塊大陸時,以為這是一塊一直通到南極洲的陸地,便取名「澳大利亞」。後來才知道,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間還隔著遼闊的海洋。
人口
居民:居民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 5%。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是各洲中城市人口比重最大的一洲。70%以上的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巴布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印度人約占總人口的1%;此外還有混血種人、華裔、華僑以及日本人等。絕大部分居民信基督教,少數信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絕大部分居民通用英語,太平洋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環境
自然環境: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0千米。島嶼面積約為133萬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島為最大,是世界第二大島。地形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為高原,海拔200-500米,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橫斷山脈,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陸中部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大陸東部為山地,一般海拔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多高山,平原狹小,山脈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新幾內亞島最高點查亞峰,海拔5030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有活火山60多座(不包括海底火山)。夏威夷島上有幾座獨特而世界聞名的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洲中最高的活火山。多火山的這一地帶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外流區域約佔大洋洲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佔大洋洲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的內流河都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瀑布和湖泊均較少,最大的湖泊北艾爾湖,面積約8200平方千米;最深的湖泊是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
大洋洲大部分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屬海洋性氣候。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攝氏53度,為大洋洲最熱的地點。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氣候乾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0-5000毫米,背風坡僅1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750-2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8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500-1000毫米;澳大利亞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1-4月受台風影響,波利尼西亞的中部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群島附近是台風的源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冬季受極地吹來的「南寒風」的影響,氣溫降低至攝氏10度以下。
資源與經濟
自然資源:除澳大利亞外,主要礦物是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等,鎳儲量約4600萬噸,居各洲首位。各島上的鳥糞也很豐富。大洋洲的森林面積約7600萬公頃,占其總面積的9%。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
經濟:經濟以農礦業為主,盛產供出口的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薯類、玉米、稻子等,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畜牧業發達,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佔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工業以采礦、農畜產品加工為主。重工業較發達的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鎳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斐濟的金和諾魯的磷酸鹽開采較發達。
地理區域
地理區域:分為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
澳大利亞:以動植物的珍異聞名,是藍桉、大葉桉、檸檬桉、檀香、南洋杉、木麻黃、蠟菊等載培植物的原產地。
紐西蘭:是紐西蘭麻及考力代綿羊的原產地。
新幾內亞:面積約81萬多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亦稱伊里安島或巴布亞島)的面積為78. 5萬平方千米。居民多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東部居民講美拉尼西亞語和皮欽語,西部居民通用馬來語。約一半居民信基督教。毛克山脈和馬勒山脈橫貫全島,海拔達4000米以上。南部的里古-弗萊平原為該島最大的平原,沿海多沼澤和紅樹林。東南部沿海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海拔1 000米以上地區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高山地區終年積雪。北半部年平均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南部1000-2000多毫米。1-4月受熱帶颶風影響。礦物以金、石油較重要。主要產椰子、可可、咖啡、天然橡膠等。
美拉尼西亞:意為「黑人群島」。位於西太平洋,赤道同南回歸線之間。陸地總面積約155000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當地居民通用美拉尼西亞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有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聖克魯斯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斐濟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意為「小島群島」。位於中太平洋,絕大部分位於赤道以北。陸地總面積2584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密克羅尼西亞人。主要有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島、吉爾伯特群島等。群島分列為兩弧,中隔馬里亞納海溝。群島以珊瑚礁為主,有許多大環礁和礁湖,也有火山島。屬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加羅林群島附近是台風源地之一。主產香蕉、甘蔗、椰子和磷酸鹽等。
(1)諾魯共和國位於太平洋中西部。面積22平方千米。居民多諾魯人。諾魯為一珊瑚島,屬熱帶雨林氣候。諾魯行政管理中心為亞倫。
(2)吉里巴斯共和國位於諾魯東部,面積684平方千米。產椰干、磷酸鹽、水果、魚翅等。首都塔拉瓦。1980年6月25日同我國建交。
(3)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由600多個島嶼組成,面積722平方千米。首都科洛尼亞。198 9年9月11日同我國建交。
(4)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面積181平方千米。首都馬朱羅。1990年11月16日與我國建交。
(5)帛琉共和國面積488平方千米。首都科羅爾。
波利尼西亞:意為「多島群島」。位於太平洋中部。陸地總面積約20000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主要有夏威夷群島、中途島、威克島、吐瓦魯群島、湯加群島、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紐埃島、薩摩亞群島、托克勞群島、庫克群島、萊恩群島、菲尼克斯群島、約翰斯頓島、瓦利斯群島、富圖納群島、皮特凱恩群島等。由火山島和珊瑚礁組成。赤道附近各島屬熱帶草原氣候,其它各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波利尼西亞中部是台風源地之一。礦物有磷酸鹽、鎳、鉻等。沿海產珍珠。盛產並出口椰干,還產可可、甘蔗、天然橡膠等。
(1)湯加王國位於波利尼西亞的西南部。由約170個島嶼組成。面積697平方千米。1970年6月4日宣布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並出口椰乾和香蕉。首都努庫阿洛法。
(2)法屬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中南部,主要包括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甘比爾群島、刀羅蒂里群島(巴斯群島)和拉帕島等。陸地面積4000平方千米。首府帕皮提。
(3)紐埃(新),位於南太平洋中部。陸地面積2 58平方千米。首府阿洛菲。
(4)薩摩亞群島,位於斐濟東北,為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主要由烏波盧島、薩瓦伊島及土土伊拉島等13 個島嶼和珊瑚礁組成,陸地總面積3144平方千米。群島分東、西兩部分,西薩摩亞已經獨立,東薩摩亞仍為美國佔領。東薩摩亞陸地面積197平方千米,產並出口椰干、香蕉、水果、魚罐頭,首府帕果帕果。
(5)托克勞群島(新),又稱尤寧群島,位於薩摩亞群島以北。陸地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000。主產椰子、可可、香蕉。
(6)吐瓦魯,位於薩摩亞群島西北。陸地總面積為26平方千米,主要為波利尼西亞人,1978年10月1日獨立。居民多從事椰子種植和捕魚。首都富納富提。
(7)庫克群島(新),位於薩摩亞群島東面,分南、北兩部分。陸地總面積240平方千米。盛產並出口柑橘、椰干、蕃茄及珍珠貝,還產香蕉、咖啡、木薯、菠蘿等。首府阿瓦魯阿。
(8)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位斐濟和薩摩亞群島間。陸地總面積153 平方千米 。產椰子、薯類、芋頭、香蕉。首府馬塔烏圖。
(9)皮特凱恩群島(英),位於土阿莫土群島東南面。面積5. 2平方千米 。主產水果、魚類,首府亞當斯敦。
非洲
定義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 Africa,赤道橫穿大陸。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世界第二大洲。總人口約為十億(2009年)。
非洲現有54個獨立國。西撒哈拉地位未定。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海倫娜為英國的「直屬殖民地」。
①北非: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②撒哈拉以南非洲:蘇丹、南蘇丹、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民主剛果、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
非洲被稱為熱帶大陸,大部分地區氣候高溫、少雨、乾燥。少數地區,如地中海沿岸、高原地區等,氣候涼爽,四季如春。
環境與地理資源
非洲海岸線平直(其海岸線不及歐洲的海岸線長),半島及海灣極少。
地勢較為平坦,為高原大陸。衣索比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海拔在1000米以上。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被稱為「赤道雪山」。
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橫盤整個非洲大陸北部,面積92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南部還有納米比亞沙漠和卡拉哈力沙漠。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長的裂谷,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向北越過紅海至死海北部,全長約6400公里。河流多峽谷、急流和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
主要河流:注入大西洋的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等;注入印度洋的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等。非洲的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大湖又是大裂谷的一部分: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區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等。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此外,位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海拔1830米,是非洲海拔最高的湖。查德湖則是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鈷、鎳、釩、銅、鋁、鋅、錫、鈾和磷酸鹽都有可觀的儲量,黃金和鑽石更是久負盛名。
非洲的植物達40000種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非洲的森林面積占總面積的21%,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木、烏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黃漆木、栓枝櫟等貴重木材應有盡有,而且儲量豐富。非洲草原遼闊,占總面積的27%,畜牧潛力巨大。非洲的漁業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有許多地區已被開辟為動物保衛區。
經濟與文明
非洲經濟還相對落後,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洲。農業是非洲經濟的支柱,工業基礎薄弱,管理和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也處於落後狀態。
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曾有不少輝煌的古代文明。近代開始,非洲國家一個個被歐洲殖民者征服;大多數國家都是1960年之後獨立的。
非洲大部分民族處於部族狀態,部族數量極多,部分相互間矛盾根源很深,時常引起流血沖突爆發戰爭。
歐洲
定義
歐洲是歐羅巴洲(Europe)的簡稱,位於東半球,亞歐大陸的西面。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人口超過7億,是人口最密集的大洲。
歐洲有44個獨立國家,另有多處屬地。
①歐洲西部: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 、摩納哥、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梵蒂岡、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奧地利、波蘭、阿爾巴尼亞、波黑、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 、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馬爾他、冰島 、丹麥 、芬蘭 、挪威、瑞典
②歐洲東部: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烏克蘭
地理與環境
歐洲多半島、多島嶼和多海灣,海岸線長達3.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東至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歐亞分界之一),北臨北冰洋,南至地中海,橫貫歐洲大陸,綿延數千里。
阿爾卑斯山脈(Alps)橫亘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有高加索山脈(Caucasus),其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
歐洲河流網稠密。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世界上最大的內流河)、多瑙河(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烏拉爾河(Ural River,亞歐分界之一)、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納河和泰晤士河等。湖泊眾多,多小湖群。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濕潤溫,自然資源豐富。
歐洲氣候特徵形成的元素是,.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度至60度之間,為北溫帶,常年盛行西風,深受大西洋影響。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支離破碎,各地距海較近,使暖濕氣流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狀況: 中部為平原,北部和南部為山地,阿爾卑斯山呈東西走向,利於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影響: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在西風的吹拂下,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
美洲
北美-南美
美洲包括國家:
①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哥斯大黎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尼加拉瓜
②南美洲: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
以義大利探險家亞馬利哥·維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亦稱新大陸。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佔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

Ⅸ 伊朗被稱作文明古國,其代表性的朝代是哪個或哪些

波斯帝國史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1、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2、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瓜分。
3、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發源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鼎盛時包括今天伊朗全境和一些周邊地區,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4、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於226年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向唐王朝請求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一帶建立波斯督護府,但不久終為阿拉伯所滅。
5、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建立了強大的塞爾柱帝國。塞爾柱人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Friday Mosque。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a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yat)。 塞爾柱人在十三世紀早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附近另一突厥民族的花剌子模所取代。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6、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7、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8、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907年英俄協議之後的波斯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9、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Ⅹ 波斯帝國歷史

公元前7世紀,波斯人被亞述帝國統治。公元前7世紀末,米底王國、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亞述帝國,瓜分了其全部領土,米底王國獲得了波斯高原。公元前558年,居魯士二世領導波斯人發動起義,反對米底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滅掉米底王國,波斯帝國統一波斯高原,波斯帝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波斯帝國崛起。

這一時期,兩河流域的新巴比倫王國仍然強盛。居魯士二世並未直接進攻新巴比倫王國,而是進攻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

公元前546年,居魯士二世征服了呂底亞王國。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40年,居魯士二世東征,波斯帝國東部疆界到達印度河流域、中亞細亞,成為亞細亞洲大帝國。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滅掉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在進攻中亞細亞的馬薩革泰人時戰死,子岡比西斯二世上台統治。

岡比西斯二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開始進攻尼羅河流域的埃及王國。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王國,俘獲其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

波斯帝國疆域擴展至阿非利加洲。公元前522年,岡比西斯二世在進攻利比亞人時失利,其弟巴爾迪亞在波斯高原發動起義,奪取政權。岡比西斯二世在返回波斯高原途中去世。大流士一世殺死巴爾迪亞,成為波斯帝國國王。

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疆域繼續擴展。公元前517年,大流士一世攻佔印度河平原。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擊敗歐羅巴洲的馬其頓王國,攻佔色雷斯,波斯帝國最終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細亞洲、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三大洲的大帝國。

公元前465年,薛西斯一世被阿爾達班謀殺,阿爾達班支持薛西斯一世之子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成為國王,之後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殺死阿爾達班。

公元前449年,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與希臘城邦簽署了《卡里阿斯和約》,結束了波希戰爭。公元前424年,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去世,子薛西斯二世上台統治。薛西斯二世之弟蘇格達努斯謀殺薛西斯二世,成為國王。

公元前423年,大流士二世殺死蘇格達努斯,奪取政權。大流士二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支持斯巴達贏得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公元前404年,大流士二世去世,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和居魯士三世為奪得統治權爆發了內戰,斯巴達支持居魯士三世。

普薩美提克五世在塞易斯發動起義,重建埃及王國。公元前401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擊敗居魯士三世。公元前400年,波斯帝國和斯巴達爆發戰爭。

公元前394年,波斯帝國獲勝。公元前385年和公元前374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兩次遠征埃及王國均失敗。公元前343年,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征服埃及王國。公元前334年,歐羅巴洲的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攻波斯帝國。

公元前333年,伊蘇斯之戰,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三世失敗。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之戰,大流士三世再次失敗,亞歷山大三世不斷追擊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在巴克特里亞被殺,波斯帝國終結。

(10)伊朗什麼時候命名的擴展閱讀

疆域狀況

公元前553年,波斯帝國建立時,疆域僅限於波斯高原西南部。隨著居魯士二世、岡比西斯二世東征西討,波斯帝國疆域不斷擴大。

到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鹹海和錫爾河。

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版圖地跨亞細亞洲、阿非利加洲和歐羅巴洲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建立時,首都在帕薩爾加德,後增設埃克巴坦那、蘇薩和巴比倫。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上台統治後,建造了新首都波斯波利斯。



閱讀全文

與伊朗什麼時候命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個人去伊朗注意什麼 瀏覽:633
cs義大利房頂怎麼上去 瀏覽:719
螺旋型義大利面怎麼做煮 瀏覽:106
越南發生什麼大動作 瀏覽:501
越南人愛吃什麼零食 瀏覽:121
義大利的名表有哪些 瀏覽:590
在芽庄如何兌換越南盾 瀏覽:37
泰虎和印尼三紋虎區別在哪裡 瀏覽:525
伊朗商業怎麼樣 瀏覽:833
雞你太美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92
亮度印度的一情現在怎麼樣啊 瀏覽:788
中國去韓國簽證可以呆多久 瀏覽:846
越南人為什麼掙錢 瀏覽:573
義大利斜體怎麼學 瀏覽:132
越南步行街哪裡好玩 瀏覽:923
瓦良號怎麼到的中國 瀏覽:373
義大利有哪些習俗 瀏覽:236
印度女性怎麼過冬 瀏覽:867
義大利早餐吃什麼好吃 瀏覽:746
英國在美洲殺了多少人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