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伊朗首都德黑蘭霍梅尼陵發生第二起爆炸
位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伊朗議會大樓和德黑蘭南部的已故最高領袖霍梅尼陵外7日分別發生襲擊事件。當地媒體援引伊朗緊急事務部門負責人的話說,目前兩起事件已造成至少12人死亡、39人受傷。
兩起襲擊事件發生後,德黑蘭安全委員會迅速召開緊急會議予以應對。此外,伊朗內政部宣布政府方面還在德黑蘭抓捕了另一個試圖發動恐怖襲擊的團伙。
『貳』 有名的建築物圖片
無
『叄』 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方近現代建築的影響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建築席捲全球,形成了所謂「國際式」的風格。這類建築大都是簡單的幾何形體,外面用輕靈的大玻璃或別的材料包裹起來,沒有細部裝飾,外表顯得光禿禿。與此同時,建築師們又在進行多種建築風格的探索,形成了「後現代建築」新流派。
後現代派認為現代建築太貧乏,太千篇一律,缺乏藝術感染力。主張建築要裝飾,「建築是帶有裝飾的遮蔽所」,提倡建築要走向大眾化,可以各行其是,這樣才能使建築多樣化。所以,後現代派的建築師重視研究各民族的、各地方的傳統文化,從歷史式樣中尋求靈感,密切結合當地環境,以便作出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建築來。
1978年在美國新奧爾良市建造的義大利噴泉廣場,是後現代派的典型作品。噴泉廣場原址是當地群眾舉行慶典的地方。設計人查爾斯·穆爾用義大利藝術復興式的建築片斷組成了一個弧形廊子,圍繞著一個24米長的石頭鋪砌的義大利地圖,具有明顯的象徵性。
同年,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紐約電報電話公司大廈,是後現代派的大型公共建築的實例。大廈基部式樣取自15世紀一座義大利小教堂,頂部的設計受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的啟示,有人說他的設計靈感來自老式座鍾。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建於1969—1973年。它是由兩座並立的塔式摩天樓及4幢7層建築組成。兩座塔式大樓均為110層,另加地下室7層,地面以上建築高度為411米,建築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如果連地下室算在內,它是當今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建築總造價達7.5億美元
一戰
近、現代建築是建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在二百年內,已有了空前的變化,不論在建築規模上、數量上、類型上、技術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了近、現代建築的革命,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越來越多地體現著功能與科學技術的特徵。
上京新航線絢麗起航
建築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現代建築無疑地要反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特點。在西方近現代建築流派中,應特別提到的是以下幾大流派:
一、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這一流派主要興起於西方工業革命後,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從思想背景來看,它是在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復興古典建築的風格。在這一大流派中,由於所復興的對象不同,又可分成三個小流派,一派為古希臘、羅馬建築復興派;一派為哥特式建築復興派;一派為折衷派。這三派建築傾向的形成,都與工業革命後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需要分不開。所以,從一定意義來講,這些復古主義建築流派的出現,正是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古希臘、羅馬復興派的中心在法國。這一派的建築傑作有兩座,一座為「巴黎萬神廟」,一座為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
哥特復興的流派和思潮則主要集中於英國。其典型的建築傑作是英國國會大廈。它建於1868年,是一個建築群,由上、下議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鍾塔,維多利亞塔等組成。整個國會大廈的建築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強調垂直線,注重高聳、尖峭。由於哥特式建築充滿了一種浪漫情調,所以,在習慣上人們又稱這一時期的哥特復興建築為浪漫主義的建築。哥特復興派也就順理成章地稱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築主要盛興於法國。它的特點是以歷史為藍本,但不拘於哪一個時代的建築,也不專注於哪一種風格,常常是將幾種風格集於一身,故人們又稱其為「集仿主義」。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劇院,它的設計者就是折衷主義的狂熱崇拜者格林爾。從正面看,這座建築有一排宏偉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採用了「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雕刻上了極其繁瑣的捲曲草葉和花紋,將新興資產階級對財富的炫耀盡展於此種華麗的風格上。
復古派在建築藝術方面創造了眾多傑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歷史使命。進入20世紀後,一種更具創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歷史地被推到了建築革命的前沿,這就是現代主義思潮及其現代派。
二、現代主義建築流派
建築與繪畫、雕刻等純藝術相比,有一個極重要的區別,就是建築具有實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內,造出一座龐大的新型展覽館--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採用鋼結構造出內部凈跨度達115m的機器陳列館,同時建成高達328米的埃菲爾鐵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層的高樓。1909年紐約建成50層的商業辦公樓。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物。
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社會文化心理終於出現了轉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各國的繪畫和雕刻方面出現種種背離傳統的新浪潮。當繪畫和雕刻領域已經出現新風格之後,建築師探索新的建築風格就不可避免了,何況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早已為建築風格的轉變准備了物質基礎。 此時舊大陸的改革浪潮卻不斷推進,相應於美術界的各種新潮流,建築界也出現了「未來派」、「主體派」、「構成主義」、「表現主義」、「風格派」等新的建築觀點和建築藝術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對建築改革發生重要影響,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辦一所新型的設計學校--國立威瑪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他網羅當時西歐及俄國的新潮美術家和設計家,按照新的教學計劃和方式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德國另一位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以及其他青年建築師也都積極創新。在法國,勒·柯布西耶是激進的改革派建築師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視建築藝術,但當時他提倡的是一種機器美學。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德國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巴黎瑞士學生宿舍、芬蘭帕米歐療養院、荷蘭鹿特丹萬勒爾煙草工廠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座。
從30年代起,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建築風格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在德國由於希特勒政權提倡古典主義建築,包豪斯被視為異端而遭解散。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等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移居美國。摩天樓是20世紀美國最具特徵的建築類型。30年代以前,多數摩天樓里採用鋼框架結構,但外表仍以磚石牆面和傳統裝飾雕刻裝扮起來。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摩天樓的體形趨於整齊簡單,牆面改用工廠預制的輕質幕牆,材料有玻璃、不銹鋼、鋁等等。傳統的磚石建築的厚、重、粗、實的外貌被輕、光、透、薄的幕牆的新裝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利華大樓、西格拉姆大廈、紐約世界貿易中心(2001.9.11毀滅)以及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後兩座建築都是110層,至今仍是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總之,到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作為一種新的建築藝術語言已被廣泛接受。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風俗在50—60年代成為世界建築舞台上的主角,由於世界各地的現代主義建築有明顯相似的形象,人們就稱它為「國際式」。
三、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台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里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建築師M.格雷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大樓、英國建築師J.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國立美術館新館是兩座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例子。1987年柏林國際建築展中的一批建築物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集中表現,它們與1927年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恰成對照。
四、其他建築風格與流派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興起與嬗變是20世紀世界建築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現象。然而20世紀還出現過存在著眾多的其他風格與流派,有的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變種;有的與它們完全不同;有的規模和影響相當大;有的只是少數建築師的個人風格。
美國建築師賴特不贊同學院派復古主義的建築創作道路,他力主創新,早期的建築作品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產生過啟發推動作用,然而賴特的建築觀點與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有重要區別。賴特明確反對勒·柯布西耶將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他主張建築應該象植物一樣,有機地同環境緊密結合,應該是從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賴特一生設計了大量的建築,位於美國匹茲堡附近的「流水別墅」是他的一個傑作。這座別墅將這種建築類型的設計藝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堪稱世界建築史中的—件瑰寶。
在現代主義建築和後現代主義建築之間,實際上有一個蛻變和過渡的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已經出現了突破和背離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的端倪。意味深長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築》中倡導的理性主義觀點,創作了一批被稱為「野性主義」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國孚日山區中一個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個小山頭上,周圍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標志著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築創作上的深刻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預示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美學的興起。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本世紀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築,它的外形與歷來的一切劇院都不同。這是較早地突破正統現代主義建築「形式跟從功能」信條的一座優美的建築作品,盡管悉尼歌劇院的造價一再突破預算,工期拖延長達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後,立即獲得公眾廣泛的喜愛而成為悉尼市的標志物。 在50—60年代,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之前,有少數建築師提倡將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加以融合,這一趨向被稱為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美國建築師斯東和雅馬薩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東設計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是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的型制與現代演出建築結合起來。雅馬薩基是日裔美國人,他注意吸收東方傳統建築的某些特徵用於現代建築設計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農業展覽會美國館的設計中,運用架在水池上的長廊和金色的圓穹頂,使建築物帶上明顯的東方色彩,他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室,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殼結構,但供券的線條及牆面紋飾經他巧妙的處理以後,使這座現代建築具有濃厚的阿拉伯情調。
斯東及雅馬薩基與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一種被稱為高技派的建築風格。巴黎蓬皮杜文化與藝術中心、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及倫敦勞埃德大廈都是高技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暴露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人們在這類建築的內外,看到巨大的樑柱,裸置的升降機,不加掩蓋的多種管道線纜。這種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檢查維修,增添改造變動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實際上設計者的出發點主要還不是此種功能性或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美學考慮,它的基礎是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
五、第三世界的現代建築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高漲,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情況逐步改變。一方面亞、非、拉美新興國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建築業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拋棄全盤西化的思潮,努力結合本民族本地區建築文化傳統創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現代建築,這是一條困難的道路,然而經過第三世界建築師的自覺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築師的嘗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已經出現了許多現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建築作品。 作為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的國家日本,其建築師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進建築科學技術,同時,又有許多建築師自覺探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吸收和發揚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創造日本的現代建築。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於50年代創作的日本香川縣廳舍將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形象特色融匯入現代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之中,巧妙自然。他設計的東京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是另一個優秀作品,得到國內外好評,是日本現代建築達到國際水難的一個標志。 中國建築師長期探索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結合的途徑,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國建築中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一個起點。從平面規劃布局到建築細節,都表現出中國特色,反映著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新覺醒。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門前建成新的天安門廣場。廣場兩側有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座新型建築物,它們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中國大屋頂,然而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廣場和兩旁的建築,體現了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特色的成功結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禮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築師薩帕的作品,薩帕說:「我要設計新的、典雅的、非外來的,令人感到熟和親切的」建築形象。在這樣的創作思想引導下,他將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蓮花,在印度次大陸,蓮花傳統上被當作完美無暇的象徵,這座教堂恰當地體現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國際機場是一座技術先進規模宏大的先進機場。在設計開始之前,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就要求這座機場既要是現代化的又要是伊斯蘭的。設計者美國HOK建築設計事務所遵從這種精神,僅一座現代化機場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調,機場中布置著一個有圓形穹頂的清真寺,更使得這個建築群具有明白無誤的民族識別性。
事實表明,建築的現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在克服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認識偏見之後,各國人民都能創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現代建築。傳統與現代化結合愈來愈成為世界各國大多數建築師的共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世紀最後的年月中,廣大第三世界將出現更多更優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現代建築藝術奇葩。
『肆』 伊朗綠色革命後的最大危機是如何爆發的
原油投資者對於近期油價的飆漲一定印象深刻。而其背後,始於去年年末的伊朗大規模抗議,對油價的利多影響明顯。伊朗此次爆發的抗議遊行其規模是2009年綠色革命以來最大的。那麼,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雞蛋價格一周漲5倍
伊朗官方譴責此次抗議活動受到外部勢力煽動,某些國家在發動「代理人戰爭」。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一小撮」暴徒和違法分子利用了人們出於對經濟狀況不滿而在伊朗一些城市舉行的抗議活動。
誠然,任何抗議活動都不太可能是單純的「民心」的體現。但「人們對經濟狀況的不滿」也是真切存在的。比如,伊朗雞蛋價格一周漲5倍,這算什麼事呢?
在遊行的前一周,伊朗一個雞蛋的價格從約合人民幣0.2元漲到1.2元。雖然根據伊朗官方數據,伊朗2017年的通貨膨脹率在10%左右。美聯社報道稱,伊朗近來主要食品的價格都上漲了40%以上。
除了雞蛋外,作為伊朗人每天必需的主食,饢的價格也從一年前的5000伊朗里亞爾上漲至了如今的1萬伊朗里亞爾。
而通脹大幅上升的背後是匯率的重挫。去年9月至12月期間,伊朗里亞爾從原本的3.7萬里亞爾兌1美元跌至了4.3萬里亞爾兌1美元。
匯率重挫,通脹高企,導致伊朗人們生活水平下降。從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時期開始,伊朗政府就向所有國民發放補貼,每人每月45萬里亞爾,當時約合50美元。而現在,該補貼只能摺合12美元。
比通脹高企更為糟糕的或許是伊朗就業市場的崩潰。美聯社的數據顯示,伊朗人口總數為8000萬,其中失業人數高達300多萬。35%以上的伊朗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更糟糕的是,外媒指出伊朗年輕人失業率為28.8%,甚至有媒體稱高達40%。基本就是畢業=失業的狀況。
很多碩士畢業生不得已只能去德黑蘭的商場里做售貨員。甚至還有碩士畢業生去做大樓保安的。作為伊朗最好的大學,德黑蘭大學法律系不少碩士畢業生卻只能待業在家,因為律師事務所不招人。
在德黑蘭,有一款名為Snapp的打車軟體發展迅速。該公司的司機有前工程師、前程序員、前銷售員。但他們要麼失業,要麼賺得不如開車多,轉而當起了伊朗的「滴滴司機」。
以上這些經濟問題的確是「大問題」。但即便是在西方人士看來,這也無法完全解釋伊朗當前的事件規模。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馬洛尼表示,經濟問題不足以完全解釋伊朗人的這一輪「情緒大爆發」。其表示,「這是長期存在的擔憂,我還沒看到哪個時期的伊朗人認為經濟發展對他們有益」。
『伍』 伊朗高樓起火倒塌,原因是什麼
1月19日,在伊朗德黑蘭市中心,著火的建築濃煙滾滾。當日,伊朗首都德黑蘭一棟高層建築因起火倒塌,造成至少30人死亡,另有50至100人仍被埋困在倒塌的廢墟中。
『陸』 這是伊朗的一個什麼古跡
波斯帕利斯古跡
= =樓主可以在網路圖片找到原圖
====================================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國的行宮和靈都,興建於大流士一世在位時的公元前518年。掌握眾多附庸國的波斯帝國皇帝,受美索不達米亞諸都城的啟發,將波斯波利斯建成一座擁有眾多偉大、巨大宮殿群的建築城。整個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造勢,將自然之地理形貌和人類之藝術精華完美的融匯在一起。波斯波利斯古城遺址已經提供了許多關於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簡介
古城名。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的第二個都城。位於伊朗扎格羅斯山區的一盆地中。建於大流士王(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時期,其遺址發現於設拉子東北52公里的塔赫特賈姆希德附近。城址東面依山,其餘三面有圍牆。主要遺跡有大流士王的接見廳與百柱宮等。
波斯波利斯,位於伊朗南部法爾斯省境內,設拉子的東北2公里。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波斯波利斯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城位於一處山坡上,東鄰庫拉馬特山,其餘三面是城牆,城牆依山勢而高度不同。城內王宮建於石頭台基上,主要建築物包括大會廳、覲見廳、宮殿、寶庫、儲藏室等。全部建築用暗灰色大石塊建成,外表常飾以大理石。王宮西城牆北端有兩處龐大的石頭階梯,其東邊是國王薛西斯所建的四方之門。大會廳在城市中部西側,邊長83米,中央大廳和門廳用72根高20餘米的大石柱支撐。覲見廳在城市中部偏東,是有名的「百柱廳」。城西南角為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和薛西斯一世的王宮,東南角是寶庫和營房。城中出土文物有浮雕、圓雕、石碑、金飾物、印章和泥板文書等。
波斯波利斯,又稱塔赫特賈姆希德,是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後,為了紀念阿契美尼德王國歷代國王而下令建造的第五座都城。希臘人稱這座都城為「波斯波利斯」,意思是「波斯之都」,伊朗人則稱之為「塔赫特賈姆希德」,即「貿姆希德御座」。古老的波斯是眾神的王國,賈姆希德是古代波斯神話中王的名字。
這座顯赫一時的都城規模宏大,始建於公元前522年,即大流士一世開始其統治的時候,前後共花費了60年的時間,歷經三個朝代才得以完成。大流士一世時代只完成了大流士一世宮殿、寶庫、覲見大殿、三宮門等建築,其餘部分則是繼大流士一世之後的兩位君主統治期間逐漸修建完成的。薛西斯一世時期建造了大部分的波斯波利斯,到了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時期這座象徵著阿契美尼德帝國輝煌文明的偉大城邦終於完成,從此它庄嚴地聳立在波斯平原上,不僅是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心臟,而且是存儲帝國財富的巨大倉庫。一直到130多年以後,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攻佔了這里,在瘋狂的掠奪之後無情地將整個城市付之一炬。傳說「他動用了1萬頭騾子和5000匹駱駝才將所有的財寶運走」。然後那些用黎巴嫩雪松製作的精美圓柱、柱頭和橫梁熊熊燃燒起來,屋頂墜落,煙灰和燃屑像雷陣雨一樣紛紛落在地上。大火過後,只剩下石刻的柱子、門框和雕塑品依然完好。波斯波利斯就這樣毀於一場大火。歷史上有一種說法,說亞歷山大大帝是為了報復波斯人對雅典衛城的劫掠才下命令燒掉波斯波利斯的,但並無證據可以證明這一毀壞是有意的。不管怎樣,到此為止屬於阿契美尼德的繁華消散了,如同波斯平原廣闊大地上一場華麗壯烈的夢。
經過幾十年的發掘和修復,波斯波利斯正逐漸恢復昔日的輝煌。
遺址建築特色
遺留下來的是一片氣勢雄偉的遺跡,背靠著光禿禿的赫馬特山,雄踞在高出平原15米的天然石平台上。平台長448米,寬297米,所有的建築物都建在平台之上,平台以外並沒有防衛用的圍牆。平台的西北端有階梯、階梯寬7米,共有111級石階,每級石 階只有10厘米高,足以讓人騎馬 上去。階梯的盡頭是「萬國門」, 也叫「辭西斯門」或者「波斯門」。 在平台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兩段巨大的儀式用階梯,它們分別通向覲見大殿的北面和東面,是波斯波利斯最宏偉壯觀的景象之一。階梯上飾有大量浮雕,刻畫了波斯帝國民族服飾各異的朝貢者列隊前進的場面。那時的波斯帝國共有35個屬國、23個民族。浮雕上的來自不同屬國和民族的朝貢團或是手捧金銀珠寶,或是牽著獅子、麒麟、雙峰駱駝等等,反映了波斯帝國繁榮昌盛的景象,以恢弘的方式呈現了波斯帝國的壯麗威嚴。這些雕刻品歷經24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使波斯波利斯成為現存最大的阿契美尼德藝術陳列館。
階梯所通向的覲見大殿又稱為阿婆陀那,是波斯波利斯的正殿,它是帝王用來接見朝貢團的地方,根據傳說,大流士一世也曾將大量的貨幣和文書埋於大殿地下。殿內大廳呈正方形,每邊長達61米,估計可以容納1萬人左右。大廳內有石柱36根,大廳外的前廊和左右側廊各有石柱12根,共計72根。這些石柱高18米,柱頭有公牛雕飾,它們的作用是用來支撐屋頂。
與覲見大殿僅以一小庭院相隔還有一座更加龐大的建築,據考證有可能是薛西斯一世的覲見大殿。殿內大廳同樣也是正方型,每邊長為73米,因為殿內有100根13米高的石柱而被稱為百柱大殿。在這座華麗的大殿裡面,國王可能在100根柱子構成的柱林之間氣宇非凡地端坐於寶座之上,款待遠方來的尊貴客人。在百柱大殿的後面,有著擁塞的金庫、貯藏室以及寢宮。那金庫復雜得如同迷宮一般。所謂的「後宮」緊挨著大殿,包括22個二居或三居的小套房,供許多女人和她們的孩子居住。
在建築風格上,一方面這些建築的石柱柱身上刻著垂直的凹槽,枕頭和柱底刻著精美的雕飾,另一方面宮殿裝飾又採用了大量鮮亮的塗飾、精緻的瓦片、純金銀、象牙以及大理石材料,這體現了古希臘與埃及藝術的融合。
在多年的考古挖掘中,波斯波利斯出土了大量的手工藝品,其中包括武器、家庭用具、新出土的皇家銘文以及一對描繪國王舉行正式接見情景的大型浮雕。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實物史料,為人類對祖先的探索提供線索和資料。此外還出土了100多塊刻有埃蘭文字的土簡,上面記述了金庫支出的細節,是考古研究的無價之寶。
隨著挖掘的深入和研究的進行,歷史將越來越清晰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波斯波利斯這座波斯帝國最偉大的城邦,而今屹立於不毛之地的庄嚴遺跡,正在默默地述說著它曾親眼目睹的輝煌,以及人類野心的最終虛幻。
波斯波利斯是伊朗古城,位於伊朗西南法爾斯省設拉子東北、扎格羅斯山區的盆地中,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大都城。「波利斯」原意是「都市」,「波斯波利斯」意為「波斯國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建造在一座長近 460 米、寬約 300 米、高 10 多米的平台上,平台外層包砌有排列有序並用鐵鉤相互固定的石板。城西北入口有一條坡度平緩、裝飾精美的寬六、七 米的石階路,即使策馬亦可循階入城。大流士及其後繼者還在平台上築建了一系列精美絕倫的城門、皇家宮院和廳室等。主要建築有萬國之門、覲見廳、玉座廳、百柱廳、大流士宮殿、薛西斯宮殿、寶庫等。薛西斯一世建造的「萬國之門」高達 18 米,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階,石階兩側牆面刻有 23 個民族朝貢隊伍的浮雕像,人物形象生動,反映了波斯帝國繁榮的景象。覲見廳在遺跡中部西側,為石柱木樑枋結構,呈正方形,邊長約 80 多米,中央是大廳。大廳和門廳用 72 根石柱支撐,柱礎覆鍾形,柱身有 40~48 條凹槽。柱頭有公牛雕飾,柱高 21 米,其中的 13 根至今依然屹立,景象壯麗。大流士一世宮殿在玉香殿之南,門道和兩壁裝飾有對稱的巨型翼獸身人面浮雕石像,這兩壁雕像不僅大小、形象一模一樣,就連每一條紋路都是對稱的。在覲見廳北面和西面的石壁上有獅子鬥牛的浮雕,也是對稱的。百柱廳在覲見廳東側,大殿面積約 68.6 平方米,高 11.3 米的立柱承托著寬廣的雪松木平屋頂。百柱殿竣工於薛西斯的兒子阿爾塔薛西斯當政時期,寬闊的石階飾有色彩鮮明的雕刻和淺浮雕。遺址的西南角有薛西斯一世和阿爾塔西斯一世的兩座王宮。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的波斯帝國處於全盛時期,當大流士一世決定在法爾斯乾旱的平原上建都時,就考慮將首都建成一座與帝國實力相稱的城市。那時這里學者、能工巧匠雲集,宮殿建築雄偉壯麗,驛道四通八達,文化盛極一時。從大流士本人開始,中經其子薛西斯,下至其孫阿爾塔薛西斯,為建新都皆全力以赴,使波斯波利斯最終成為中央集權國家的具體化身。1980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柒』 誰能提供阿聯酋迪拜的商業及建築的相關資料
迪拜相關資料
一.城市概況
迪拜是七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第二大酋長國,是阿聯酋的經濟中心。迪拜政府所在地為迪拜市。面積398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人口67萬,佔全國人口的29.5%。約只有四分之一的迪拜人口是埃米爾,多數的埃米爾是蘇尼派穆斯林。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是英語是商業用語。迪拜總的來說屬亞熱帶氣候,冬天氣溫在10-30攝氏度,夏天最高達48攝氏度。迪拜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英語是最主要的商業語言。傳統經濟主要為珍珠採集、漁業和轉口貿易。隨著石油美元的驟增,傳統經濟迅速萎縮,迪拜經濟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現有國際航線50多條,通往世界100多個城市。
地理位置
迪拜地處阿拉伯半島東南角,波斯灣南岸.東徑55,16,北緯25,16.迪拜酋長國國土總面積是3885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的5%。
衣著
輕便夏裝能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穿著,但冬天的夜晚氣溫會較低.在鬧市區,請注意不要穿太曝露的服裝,但在賓館的泳池,海灘,泳裝和短褲還是可以接受的。
酒精飲料在賓館的餐廳和酒吧里可以正常享用,但在公共場所和賓館外卻是禁止飲用的。自2004年9月15日起,迪拜市政府頒發地方行政令,禁止在各公共場所吸煙.違者將處以100-500迪拉姆不等的罰款.
工作時間
商業時間:上午:08:00--13:00,下午:16:00--19:00(周六-周三),
部分公司工作時間從上午8點至下午5點半,中間有1個小時的午餐休息.大部分公司周四工作半天,下午1點半歇業.政府工作時間是從上午7點半至下午2點半.
外匯交易公司工作時間:上午:08:00--13:00下午:16:30--20:30.
店面開張時間:上午:0800--13:00下午:16:00--20:30.周四下午和周五是伊斯蘭國家的公共假日。
媒體
迪拜有2份英文報紙<<海灣消息>>和<<海灣時報>>.國際報紙,雜志,會刊等都可以在書店和超市裡找到.迪拜有英文和阿拉伯文的商業電台和電視台.國際衛星電視和電台也是開放的,無特殊的政府管制。
水
自來水飲用是相當安全的,但大部分餐廳和飯店都提供桶裝礦泉水以供選擇。
賓館
迪拜共有271家賓館,包括32家准5星級賓館和30家准4星級賓館,總共提供了25571個房間以供選擇。
戶外活動和運動
迪拜有寬闊的濱海公園,幾個大的公園有著非常漂亮的風景,非常適合人們在裡面散步,野營和玩耍。在迪拜游泳或綿延干凈數公里的海灘曬太陽是一件舒服的事.它還有豐富多彩的水上運動:遠航,釣魚,滑水,沖浪,潛水.四大高爾夫球場能提供國際賽事水平的高爾夫運動,其它的運動如:壁球,網球,賽車,賽馬,滑冰,摩托艇,射擊,射箭等運動.迪拜每年舉辦許多國際賽事:迪拜世界盃賽馬,迪拜網球公開賽,迪拜高爾夫邀請賽,迪拜一級方程式摩托艇賽,迪拜世界板球邀請賽等已讓迪拜贏得了"中東運動首都"的美譽。
二.迪拜的商業
迪拜是位於阿拉伯海灣的迪拜是繼香港和新加坡後全球第三大轉口貿易中心,是中東乃至非洲、東歐等地區的采購集中地,可向周邊近50個國家,15億人口市場進行貿易輻射。除了地理位置優勢外,迪拜吸引商家的優勢有:只征貨物進口5%的關稅,並無其他額外稅種;可以容納多個層次的產品,從面對皇室的高端產品,到面向廣大非洲市場的低檔產品都可以行銷。良好的環境在幾年內吸引了十萬華人來此經商、打工,市中心聚集了相當多的中國產品商店,部分商鋪轉手費高達100萬第納姆(約人民幣250萬元)。
1. 迪拜國際城
迪拜國際城(IBN Battuta Mall)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有部分商業區已向遊人開放。迪拜國際城位於Jebel Ali地區(Zayed大道第五橋和第六橋之間),長約2公里,現已建成向遊人開放的有中國城、印度城、波斯(伊朗)城、埃及城、突尼西亞城和安達努西亞(西班牙)城。該城的主體建築格調是模仿十四世紀阿拉伯探險家IBN巴圖塔所描述的情景而建,目前已有很多遊人去該城先睹為快。
迪拜中國城簡稱龍城AGONMART
中國商務部和迪拜政府共同投資3億美元興建了海外最大的中國產品分撥中心——龍城。該商城總長度為1.5公里,總建築面積為34萬平方米,營業面積達15萬平方米,是一座大規模的新型綜合性商貿城,成3980個商鋪,商鋪租金約為人民幣1萬元/月,市場、倉庫、公寓和其它配套設施組成。全部是鋼架結構,設備比北京的賽特還要好,配套公寓的標准也很高,跟亞運村差不多。
為約5000家中國企業提供商品交易、倉儲、運輸、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務,是向周邊國家近15億人口的大市場進行貿易輻射的大平台,是迄今中國在海外設立的檔次最高、面積最大的集商貿、文化、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最大華人社區。
商城現已出租並開業的商鋪達2000家,其中大多是溫州和浙江其他地區的企業。
迪拜印度城
將成為最大的餐飲中心!
2. 迪拜商業街
項目名稱:阿聯酋迪拜購物中心
開發商:阿聯酋房產建設公司
建築規劃:高約500-600米、為全球第一高樓迪拜大樓的重要組成部分。迪拜購物中心連同其所有輔助設 施、附屬建築在內、總共佔地900萬平方英尺(約83萬6000平方米)
佔地面積:500萬平方英尺(約46萬 5000平方米)、投資額:10億美元、車位:16000輛。
阿聯酋迪拜購物中心DuMall,全世界最大的購物中心,超過了加拿大埃德蒙多市的得西埃商業中心和 美國明尼蘇達州布盧明頓市的美國購物中心。迪拜購物中心將包括數個分門別類的購物中心,還擁有世界最大的金製品市場和數百萬平方英尺的服飾店。該購物中心將建設一個大型水池及其配套設施,裡面飼養一批珍稀海洋動物,顧客在游覽購物時能夠欣賞到在水池裡自由嬉水的鯊魚。另外,迪拜購物中心將建造一個260萬平方英尺的大人工湖,一個能容納16,000輛汽車的停車場,250 萬平方英尺的住宅區以及其他商業配套設施
3. Deira:博物館周圍的購物區域
迪拜的金街gold souk
迪拜一度被譽為"The City of Gold",當地的黃金亦一度
因為金價低於鄰近中東各國而造成大量外流.就算是不買首飾的人,
建議也來開開眼界.各式誇張的珠寶金飾,大概都是在電影里的國王皇後身上才會看到.大部份的金飾都不是所謂的千足純金,經常是22k左右.相對來說也容易感覺會便宜一點.不過當地政府有嚴格要求各店家要誠實的標明成色重量.
要是有被投訴不誠實的,回教國家的處罰可不是鬧著玩的.不過既然是傳統市集,
多少還是要殺一點價買起來才會過癮。
香料一條街
4. 購物中心
購物:普遍覺得迪拜是比香港更好的購物天堂。這里不僅東西便宜,品質還有保證,絕對沒有假貨,購物環境也不像香港那麼擁擠。像Du City Centre,Bur Juman Centre 和 Wafi City等大型商場,世界名牌商品應有盡有,比國內便宜三到四成,一層就能逛四五個小時,還可以砍價。迪拜購物中心離市中心較近,從鍾樓出發到迪拜大型購物中心,打的費用只需10迪拉姆;到巴基曼購物中心(BurJuman)需16迪拉姆;到Wafi購物中心則需15~20迪拉姆。以上三個購物中心是迪拜頂級豪華的購物場所。在登機回國前,要途徑迪拜機場免稅區,那裡的商品比香港機場免稅區要多得多,價格也便宜,可以購買價廉物美的東西帶回家。
CITY CENTRE
WAFI MALL.
BURJUMAN CENTRE
LAMCY PLAZA
三.迪拜的酒店
迪拜共有271家賓館,包括32家准5星級賓館和30家准4星級賓館,總共提供了25571個房間以供選擇。全球豪華連鎖賓館提供帶有競爭力的價格:皇冠,希爾登,喜來登,凱悅,麗晶,洲際,萬豪,索菲特,羅塔納,杜塞,菲莫,美麗典等大酒店,再加上全球最高,最豪華,且唯一的7星級迪拜伯爵阿拉伯大酒店.它坐落在一個人工島嶼上,321米高,帆船式的建築外形,是中東地區標志性建築。裡面金碧輝煌,豪華無比。它和建在相鄰陸地上的5星級呈波浪狀的碧海皇宮大酒店(中東最著名的5星級飯店)成為你觀光最佳選擇。而且大部分賓館都有美麗的海灘和溫泉,並能提供全球美食.阿拉伯世界難得的開放夜生活,酒吧里有美味的啤酒和阿拉伯艷麗的肚皮舞。
1. 迪拜棕櫚樹狀填海開發工程
在到處皆是沙漠的迪拜,填海社區已成最富階級的夢想實現
建築師將整個社區設計成一個棕櫚樹狀,稱為 棕櫚島 (Palm Island)
其中有購物中心、娛樂中心海底餐廳及其它應有盡有的軟體
總體之高級簡直難以想像
總體概況
建成後的效果圖
海底旅館
2. 迪拜市區地標Emirates Tower
3. 迪拜七星級帆船酒店(Burj Al-Arab, 又稱阿拉伯塔)
迪拜因石油而富庶。但對一個雄心勃勃想在新世紀大展身手的新興城市來說,石油當然不是全部。它打開了大門,大力發展旅遊業。由於擁有高素質的環境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因為80%的人口是外國人的緣故),到迪拜的旅遊者以模特、藝術家、商人等高收入階層居多。在迪拜王儲的提議之下,知名企業家Al-Maktoum 投資興建了美輪美奐的Burj Al-Ara酒店的豪華程度令人嘆為觀止,評論家們都不知道該給它定為幾星:是五星,六星,還是七星?
酒店建在海濱的一個人工島上,是一個帆船形的塔狀建築,一共有56層,321米高,由英國設計師W.S.Atkins設計。它正對著Jumeirah Beach酒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棒的酒店),以202套復式客房、200米高的可以俯瞰迪拜全城的餐廳以及世界上最高的中庭,成為後者最強勁的對手。 到過這里之後,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金碧輝煌"。它的中庭是金燦燦的,它的最豪華的780平方米的總統套房也是金燦燦的。客房面積從170平方米到780平方米不等,最低房價也要900美元,最高的總統套房則要18000美元。總統套房在第25層,傢具是鍍金的,設有一個電影院,兩間卧室,兩間起居室,一個餐廳出入有專用電梯。已故頂級時裝設計師范思哲曾對它贊不絕口。
每年大約一二月時候,是迪拜的冬天(聽說大概30度上下吧),也是每年最熱鬧的購物季,每家的購物中心都是名車一台接一台送.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齊聚迪拜避寒兼購物.這時候旅館房價都是用牌價.之前網上查到的帆船酒店房價如下:
1-2人的標准套房每晚是USD1594
1-2人的全景套房每晚是USD1739
兩大床的標准套房每晚是USD3188
至於六月中至九月中是迪拜的夏天 ,要是卯起來熱,攝氏55度都不稀奇.
想像一下40度比25度熱多少,大概就可以猜55度比40度熱多少.
不過除非是像我一樣發神經租車開到郊外沙漠去的人,其實幾乎完全都是
待在狂冷的冷氣房裡度假吧.這個時候房價是最便宜的,
也正是在下此次所用的帆船酒店房價:
1-2人的標准套房每晚是USD869.57
1-2人的全景套房每晚是USD1014.49
兩大床的標准套房每晚是USD1739.13
至於其他時間的房價,自然是介於中間
1-2人的標准套房每晚是USD1333
1-2人的全景套房每晚是USD1478
兩大床的標准套房每晚是USD2666
若要含兩客自助早餐則要外加將近5000NT
ps:當時還有一個規定.凡進入參觀.需收費,而且必須要裝西裝.....當然住客除外。
4. 天方夜譚酒店
5. 碧海皇宮酒店
中東最著名的5星級飯店,曾被譽為最好的五星級酒店
『捌』 早期人類社會的建築分為哪些(七)
由於伍重參加設計競賽方案過於簡略,後來在工程進行中遇到了一系列復雜而困難的技術課題。例如起初設想那些巨大的殼片是鋼筋混凝土殼體結構,經過深入研究才發現,只能將每一個殼片劃分為一條條鋼筋混凝土的肋券再分段預制,然後才能組合成整體。為了減少施工的困難,又將全部殼片改為同樣的曲率,使每一個殼片都相當於假想半徑為76米的圓球表面的一部分。為研究和設計這些殼片的結構,用去8年時間,施工也費時3年多。工程預算700萬美元,實際費用高達12000萬美元。
這座建築也被視為悉尼市的標志。提起「悉尼之魂」,幾乎沒有人會懷疑,那就是悉尼歌劇院——這一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20世紀最偉大建築之一也被譽為「澳洲之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悉尼歌劇院的建造過程充滿了曲折坎坷,這個夢幻般的建築物的設計藍圖當初差一點被埋沒在廢紙簍里。當年由4人組成的評委會討論審議歌劇院的各種設計方案。許多輪過後,評委會依舊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案,有人把伍重的方案又從廢紙簍里刨了出來。伍重的方案就成了實施方案。伍重說歌劇院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因此被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歌劇院的獨特設計,自然也對傳統的建築施工提出了挑戰。工程的預算十分驚人,歌劇院落成時共投資1.02億美元。工期的耽誤和成本的昂貴,導致了舊政府的下台。新一屆政府繼任後,對修建歌劇院的態度沒有前任堅決。於是建設者和政府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迫使建築師伍重與悉尼揮淚告別,舉家遷離澳大利亞。當時,歌劇院工程連1/4都沒有完成。從那時起,伍重,這個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再也沒有回來過。
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建於公元前6世紀,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傳說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後就舉行了婚禮,王後便是米堤亞的公主賽米拉斯。雙方的父親在共同對付亞述人的戰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定下了這門親事。賽米拉斯對親事本身並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但對巴比倫這個地方卻沒有好感。因為她的故鄉在伊朗山區,那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景宜人、氣候濕潤,可巴比倫卻遍地黃土、氣候炎熱。於是,王後思鄉心切,茶飯不思,日夜愁苦,美麗豐腴的少女很快就變得面黃肌瘦、弱不禁風了。新國王為了排遣她的郁悶,於是便仿照她故鄉的風光,建造了這座空前絕後、舉世艷羨的空中花園。
希臘歷史專家斯特拉博和狄奧多羅斯對此有不同的記載。據後者的描述,該園建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台層,合成劇場般的建築物。每個台層以石拱廊支撐,拱廊架在牆上,拱下布置成精緻的房間,台層上面覆土,種上各種豐木花草。頂部有提水裝置,用以澆灌植物。這種逐漸收分的台層上布滿植物,如同覆蓋著森林的人造山,遠看宛如懸在空中。這座花園才算作是最古老的屋頂花園。
巴比倫城的空中花園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又一奇跡,至今令人神往。以此城為代表的建築技術成為巴比倫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巴比倫城在現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南面約95千米處,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是兩河相距最近的地方。它地處交通要塞,建立於公元前3000年,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後來發展成為巴比倫王國的都城。巴比倫城有內外三重城牆,城牆的厚度3—8米,城牆之間用壕溝相隔。環城每隔44米就有一座防禦塔樓,全城共有300多座。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它有100多座城門,門框、橫梁和大門都是用銅澆鑄成的。巴比倫城不僅牆厚城高,壁壘森嚴,而且還建築了一套水力防禦系統。當敵人兵臨城下之時,只要打開水閘,幼發拉底河的大水就會洶涌而出,使城外變成一片澤國。城內貫穿南北的筆直大道叫聖道,它全用一米見方的大理石板鋪砌而成,中間是白色或玫瑰色的,兩邊是紅色的。聖道的盡頭有一座巨大的塔台式建築——巴比倫通天塔,它足足有30層樓房那麼高。希伯萊的神話故事裡說,人們建造巴比倫通天塔試圖達到語言統一、沒有隔閡、沒有紛爭的天國。耶和華懼怕凡間的人建造巴比倫城和通天塔的巨大力量,嫉妒他們的智慧和成功,於是暗施法術,擾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彼此之間言語不通、相互猜忌,無法完成工程。但是,這項宏偉的工程最終還是達到了令人驚嘆的高度,遺憾的是後來被破壞掉了。城內最大的建築馬都克神廟,在巴比倫通天塔的旁邊。但巴比倫城最傑出的建築成就,還是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
瑞德宮塔
即緬甸仰光大金塔,約始建於公元550年,初建時高9米,
瑞德宮塔
經過多次改建。15世紀時國王頻耶乾(1450—1455年在位)把塔加高到100米,底部周長430米,他的繼承人信修孚女王(1455—1472年在位)又在塔周圍增加建築物,形成今日的面貌。
塔為磚砌,表面抹灰後滿貼金箔,歷次修葺中在上面又鑲嵌紅、藍、綠等寶石,燦爛奪目。塔的輪廊為覆鍾形,塔身由寬大的向上收縮攢尖,形成柔和的曲線。塔身雖為多層,但水平劃分並不明顯,因而具有強烈向上的趨勢。塔基四角各有一座半人半獅子雕像,塔腳有64座同樣形式大小的小塔簇擁,使瑞德宮塔顯得宏偉挺拔。
現在塔的高度是112米,是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兒子辛漂信王修建的。這次修建時,在塔頂安裝了新的金傘。
金塔底座周長427米,塔頂有做工精細的金屬罩檐,檐上掛有金鈴1065個,銀鈴420個,並鑲嵌有7000顆各種罕見的紅、藍寶石鑽球,其中有一塊重76克拉的著名金剛鑽。塔身經過多次貼金,上面的黃金已有7000千克重。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鍾,有的像船,形態各異。每座小塔的壁龕里都存放著玉石雕刻的佛像。大金塔左方的福惠寺,是一座中國式建築的廟宇,為清朝光緒年間當地華僑捐資建造,成為大金塔地區古老建築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金塔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巨鍾,用磚砌成,塔身高112米,塔基為115平方米。塔身貼有1000多張純金箔,所用黃金有7噸多重。塔的四周掛著1.5萬多個金、銀鈴鐺,風吹鈴響,清脆悅耳,聲傳四方。塔頂全部用黃金鑄成,上有1260千克重的金屬寶傘,周圍嵌有紅寶石664顆、翡翠551顆、金剛石443顆。整座金塔寶光閃爍,雍榮華貴,雄偉壯觀。
大金塔東南西北都有大門,門前有與中國寺廟前常有的守門獅子一樣,各有一對高大的石獅。門內有長廊式的石階可登至塔頂,階梯兩旁擺滿商攤,有用木、竹、骨、象牙等雕刻的佛像和人像,有供佛用的香、燭、鮮花,還有各種緬甸的風味小吃。
階梯上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平台,平台中央是主塔。塔內供奉著一尊玉石雕刻的坐卧佛像和羅剎像,刻工細膩,端莊秀美。塔的四周有64座形狀各異的小塔環繞,有的像鍾,有的似帆,有石砌的,也有木製的。這些小塔的壁龕里都有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玉佛。塔上的四角都有一個較大的牌坊和一座較大的佛殿,塔下的四角都有緬式獅身人面像。
在大金塔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口古鍾,一口重約40噸,一口重約16噸。古鍾色彩斑斕,是1741年和1778年由兩個在位緬王捐建的。緬甸人視西北角的古鍾為吉祥、幸福的象徵,認為連擊3下,就會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大金塔的東南角,有一棵菩提古樹,相傳是從印度釋迦牟尼金剛寶座的聖樹圃中移植而來的。塔的左方有一座清光緒年間由華僑捐款建造的名為福惠宮的中國廟宇,塔的南側還有一個專門陳列佛教信徒和香客們捐贈物品的陳列館。
氣勢宏偉、建築精湛的仰光大金塔,不僅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傑作,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價值最昂貴的佛塔。每逢節日,很多人都到這里拜佛,人們進入佛塔時必須赤腳而行,就連國家元首也不例外,否則就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
1989年9月,緬甸政府對大金塔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拓寬了4條走廊式的入口通道,在塔的四面安裝了有玻璃窗的電梯,使大金塔更加宏偉壯觀和富麗堂皇。因為此塔建在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山上,不管人們站在市內的哪一個位置,都能看見金光燦燦的塔頂。如果站在塔頂上,仰光市全貌可一覽無余。
郎香教堂
1955年,勒柯布西耶設計創作的朗香教堂剛剛落成,
郎香教堂
就在全世界建築界引起轟動。人們交口傳頌著它奇特的外形、內涵的豐蘊、藝術的神奇。
幾十年過去了,建築界潮起潮落,又不知有多少風格、多少思潮成了明日黃花。但只要你向一位熟悉建築的人問起朗香教堂,說不定他還會發出熱烈的贊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朗香教堂永遠是建築界的第一把交椅。
這種現象是令人驚訝的。在世界建築史上基督教堂何止千萬,名作也不在少數,何以這個小小的教堂如此令人矚目、令人贊賞不迭呢?甚至與基督教無甚淵源的人們也為之心折,拍案叫絕。
不僅僅如此,勒·柯布西耶是眾所周知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旗手。當年,就是他號召建築師們要向工程師學習,要從汽車、輪船、飛機的設計創造中獲取啟示。他的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言猶在耳。人們知道他是很講理性的。那麼,這樣的一位建築師怎麼又創造出朗香這樣怪里怪氣的建築來了呢?難道我們可以說朗香教堂還是理性的產物么?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樣的背景和思想促成了朗香教堂?人們都說建築創作要有美感,那麼勒·柯布西耶的美感又來自於何方呢?
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築造型上和建築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築的一般手法,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像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厘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捲曲牆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牆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對於朗香教堂的形象,人們觀感不一。概括起來,認為它優美、秀雅、高貴、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說它怪誕的最多。晚近的美學家認為怪誕也是美學的范疇之一。朗香教堂可以歸入怪誕這一范疇。上面說的陌生感和復雜性,似乎就包含了怪誕,不必再單說。可是三者既有聯系,又互相區別。譬如看人,陌生者和性格經歷復雜之人並不一定怪誕,怪誕另有一功。
怪誕就是反常、超越常規、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對於朗香教堂,用建築的常理常規,無論是結構學、構造學、功能需要,還是經濟道理、建築藝術的一般規律等等,都說不清楚。我們面對那造型、那模樣,一種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感想立即油然而生。為什麼?就是面前這個建築形象太怪誕了。
朗香教堂的怪誕同它那原始風貌有關。它興建於1950—1955年間,正值20世紀的半中間,可是除了那個金屬門扇外,幾乎再沒有什麼現代文明的痕跡了。那粗糲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一個小山包上。水令人遠,石令人古,它不但超越現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而且超越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建築史,似乎比古羅馬和古希臘建築還早……它很像原始社會巨石建築的一種。朗香教堂不僅是凝固的音樂,而且是凝固的時間、永恆的符號。時間都被它打亂了,這個怪誕的建築物!
由此又生出神秘性。朗香教堂那沉重的體塊的復雜組合裡面似乎蘊藏著一些奇怪的力。它們互相拉扯,互相頂撐,互相較勁。力要迸發,又沒有迸發出來,正在掙扎,正在扭曲,正在痙攣。引而不發,讓人揪心。
這些都不易理解,甚至不可理解。誰造出來這樣的建築?明明是勒·柯布西耶,可是又不像人造的,完全不像20世紀文明昌盛國度里的人造的。他是不是超人?或者他是按超人的啟示造出來的吧?超人是誰?當然是上帝了。在這樣的教堂里向上帝祈禱,多麼好啊!
這都是猜測、是揣摸、是冥想,無法確定。許多建築物,也許是大多數建築物,即使單從外觀上看,也能大體上看出它們的性質和大致的用途,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各處的飯店、商場、車站、住宅……都比較清楚。另外一些建築物就不那麼清楚了,如巴黎蓬皮杜中心、悉尼歌劇院等等,需要揣測,可以有多種聯想。因為它們在我們心中引出的意象是不明確的,有多義性,不同的觀看者可以有不同的聯想。同一個觀看者也會產生多個聯想,覺得它既像這,又像那,有多義性,然後多義性帶來不定性。
朗香教堂的形象就是這樣的,有位先生曾用簡圖顯示朗香教堂可能引起的5種聯想,或者稱作5種隱喻,它們是合攏的雙手、浮水的鴨子、一艘航空母艦、一種修女的帽子,最後是攀肩並立的兩個修士。V·斯卡里教授又說朗香教堂能讓人聯想起一隻大鍾、一架起飛中的飛機、義大利撒丁島上某個聖所、一個飛機機翼覆蓋的洞穴,它插在地里,指向天空,實體在崩裂、在飛升……一座小教堂的形象能引出這么多(或更多)的聯想,太妙了。而這些聯想、意象、隱喻沒有一個是清楚肯定的,它們在人的腦海中模模糊糊、閃爍不定,還會合並、疊加、轉化。所以我們在審視朗香教堂時,會覺得它難於分析,無從追究,沒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我們心中的復雜體驗。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而這不是缺點,不是缺陷。朗香教堂與別的一看就明白的建築物的區別正如詩與陳述文的區別一樣。寫陳述文用邏輯性推理的語言,每個詞都有確切的含義,語法結構嚴謹規范。而詩的語法結構是不嚴謹的、不規范的,語義是模糊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秋水清無力,寒山暮多思」。能用邏輯推理去分析嗎?能在腦海中固定出一個確定的意象嗎?相對於日常理性的模糊不定、多義含混更符合某些時候某些情景下人心理上的復雜體驗,更能觸動許多人的內心世界。「詩無達詁」,正因為這樣反倒有更大的感染力。
可以說朗香教堂作為一個藝術形象,正是一種恍惚之象,它體現的是一種恍惚之美。20世紀中期的一個建築作品越出歐洲古典美學的軌道而同中國古老的美學精神合拍,真是值得探討的有意思的現象。
總之,陌生、驚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復雜、怪誕、奇崛、神秘、朦朧、恍惚、剪不斷理還亂、變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藝術形象,其中也包括建築形象,在今天更能引人注目,令人思索,耐人尋味,予人刺激,觸發人的復雜心理體驗。因為當代有愈來愈多的人具有這樣的審美心境和審美要求。朗香教堂滿足這樣的審美期望,於是在這一部分人中就被視為有深度、有力度、有廣度、有烈度,從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數建築藝術作品之一。
朗香教堂屬於建築中的詩歌,而且屬於朦朧詩派。
拉德芳斯凱旋門
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區,是現代巴黎的象徵。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靜的無名高地。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軍敗北,巴黎淪陷,一小股法軍退守至這里的無名高地並頑強抵抗到彈盡糧絕,全部以身殉國。後人在高地上豎起一組雕像,題名拉德芳斯,意為防衛,以紀念陣亡將士。在新區的開發和興建過程中,不但這組雕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且整個新區也以此為名。
很快,拉德芳斯就有了一批高矮不一的寫字樓。最高的要數GAN寫字樓,足有179米高。然而這些高樓卻引起了公眾的強烈抗議,他們說這些寫字樓妨礙了他們從星形廣場上看凱旋門的視線。為了緩解公眾的不滿情緒,法國政府又決定在拉德芳斯區建一座新凱旋門作為彌補。
此計劃由總統密特朗最先提出的。密特朗的宏偉藍圖是斥資150億法郎建造一系列現代紀念性建築物。拉德芳斯的大拱門就是其中一項。密特朗的初衷是以20世紀的建築風格重新修築1810年的凱旋門。1985年7月,丹麥建築師奧托·馮·斯普利格森接受了這項設計任務。這項工程計劃在1989年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年時竣工。不過,沒等到完工,斯普利格森就在1987年去世了。
丹麥建築師設計的拉德芳斯新凱旋門更像是一座立方體的高樓。這座白色大拱門高106米,立方體結構,中部掏空,形成了巨大的門洞,以模仿凱旋門的樣式。門兩側是寫字樓,共35層,總建築面積約為9.5萬平方米。乘坐電梯,可以到達新凱旋門頂部巨大的展覽空間,從這里向遠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處布勞涅森林和塞納河的風光,也可以看到遠方巴黎城區的景色。其實大廈是有一些不對稱的,它偏離中軸線6度,不過這並不是最初的設計構想,而是為了繞開地下的隧道而進行的專門改進。
也就是說,拉德芳斯的藝術是由法國政府的政策成就的。歷經數年的修建,現在的拉德芳斯商務區已有超過1000家知名公司的總部,也擁有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廣場上放置著當代著名藝術家米羅、塔基斯和亞歷山大·考爾德等人的雕塑作品。新城中以拉德芳斯大拱門、CNIT(國家工業與技術中心)為代表的建築充滿後現代主義元素,拉德芳斯商務區因此被定義為未來派城市。
中軸線設計師把拉德芳斯廣場和新區的代表建築——大拱門建造在象徵著古老巴黎的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和協和廣場的同一條中軸線上,讓現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遙相呼應,相映成輝。經過16年分階段的建設,拉德芳斯區已是高樓林立,成為集辦公、商務、購物、生活和休閑於一身的現代化城區。眾多法國和歐美跨國公司、銀行、大飯店紛紛在這里建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樓。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四季商業中心、奧尚超級市場、C&A商場等為人們提供了購物的便利。
拉德芳斯區的代表性建築——大拱門,集古典建築的藝術魅力與現代化辦公功能於一體,是建築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跡。大拱門佔地5.5公頃,門南北兩側是高110米、長112米、厚18.7米的塔樓。兩個塔樓的頂樓里是巨大的展覽場所,頂樓上面的平台是理想的觀景台。從頂層平台向遠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處布勞涅森林和塞納河的風光,也可以看到遠方巴黎城區的景色。
拉德芳斯區交通系統行人與車流徹底分開,互不幹擾,這種做法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地面上的商業和住宅建築與一個巨大的廣場相連,而地下則是道路、火車、停車場和地鐵站的交通網路。拉德芳斯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很重視建築的個體設計,而是強調由斜坡(路面層次)、水池、樹木、綠地、鋪地、小品、雕塑、廣場等所組成的街道空間的設計。
園林奇葩—達拉斯噴泉廣場這個佔地約6公頃的廣場,位於達拉斯市中央,環繞著艾利德銀行塔樓。塔樓60層高,全部為玻璃幕牆飾面。廣場總面積的70%被水面覆蓋,廣闊的水面是難以數計的樹木和噴泉。廣場的中央是一組由電腦控制的160個噴嘴的噴泉,可以自動調節噴泉高度。噴水停止時,行人便可自由穿越。440株柏樹象列隊的士兵,整齊地排列在路旁或水中,柏樹間有序地排列著263個泡狀噴泉,水池隨地形呈階梯布置,水池間形成了層層疊落的瀑布。步行道由豆綠色石板鋪成,部分和水面平齊,步入其間,如同浮在水面。夜晚來臨,噴泉和樹木都有各自的燈光照明,景象壯觀。
噴泉廣場給人們提供了極好的休息、散步的環境,它可以增強人們對自然的感知和想像。《倫敦建築回顧》一書中稱該廣場為文藝復興以來,20世紀80年代最優秀的城市環境設計,是擁有最為廣闊水域的大花園。
城市廣場以硬質景觀為主,但不應只是一大片鋪地。現代城市廣場設計應從城市生態環境的整體出發,通過融合、嵌入、縮微、美化和象徵等手段,在點、線、面不同層次的空間領域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並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特點相適應,使人們在有限的空間中,領略到無限自然帶來的自由、清新和愉悅。同時,城市廣場設計要特別強調其生態小環境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陽光、又要有足夠的綠化,為居民的各種活動創造宜人的空間環境。如美國景觀建築大師丹·凱利在達拉斯設計的噴泉廣場。廣場的主體建築是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聯合銀行大廈,是一棟典型的幾何體的玻璃幕牆建築,丹·凱利試圖運用水體激活周圍單調空曠的環境。不僅僅是復制自然,而是要將人對自然的體驗引導到城市環境中廣場在以5米為單位的矩陣上,通過361個噴泉和200餘株落羽杉在高密度的都市中造就一片自然風景。
『玖』 貝聿銘建築作品及內涵
見:http://ke..com/view/26448.htm
貝聿銘生平簡介
(Ieoh Ming Pei)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79年 - 肯尼迪圖書館,波士頓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2006年,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編輯本段]貝聿銘著名建築作品簡介
肯尼迪圖書館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肯尼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其實,在約翰•肯尼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系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據粗略統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貝聿銘第一次獲獎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市邁爾哈商場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築物的設計又獲該學會的功勛獎。六十年代以後,他獲得的獎項更多,尤以八十年代為最。
盧浮宮院內的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同一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這個獎是一九七九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這個獎是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加起來評估的。
此後,貝律銘幾乎年年獲獎。一九八四年,由於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是托漪學會頒發的榮譽獎。一九八五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個人傑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總統授予的自由獎章。一九八八年,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禮上密特朗總統授予他「光榮勛章」。這一年他還獲得里根總統頒發的第四屆美國「國家藝術獎」。一九八九年貝聿銘設計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竣工由於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選入全美群英廳。一九九零年,他和兒子貝禮中因合作設計洛杉磯比利華山莊辦公大廈而獲得「洛杉磯美化獎」。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希州特矛斯學院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獲得布希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
香山飯店
貝聿銘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國求學。以後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個年頭。但他對中國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系於懷。他祖籍蘇州,生於廣州,所以他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太太盧愛玲曾在美國衛里斯學院念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造園設計。夫婦倆至今仍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他們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中」字。依次是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叫貝蓮,也是典型的中國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中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後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對我的牽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論哪一次回去,都覺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致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著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一百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鍾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鑒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開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再現蘇州園林記憶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台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桿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台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里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線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前來的觀眾。
群山律動中的一波
現代建築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豐富而錯綜的東方情結
蘇州博物館
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後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著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築。博物館包括一個佔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新館分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博物館於2003年11月奠基開工,於今年10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銀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
縱觀貝聿銘的作品,他為產業革命以來的現代都市增添了光輝,可以說與時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貝聿銘決定不再接受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而是改為慎重地選擇小規模的建築,他所設計的建築高度也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越來越接近於地干線,我認為這是向自然的回歸。美秀美術館更明顯地顯示了晚年的貝幸銘對東方意境,特別是故鄉那遙遠的風景——中國山水理想風景畫的握憬。日本的評論界講得好,這件作品標志著貝幸銘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一個新的里程。
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名著。所以美術館的策劃人小山美秀子一見這四個漢字,便立即高興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構思。一位出身於中國而立業在美國的建築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國風景的美術館,這台多麼豐富而錯綜的情結。
建築構造之意境
人們常常埋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實現初衷。但常常又由於有了限制,憂秀的創造才得以體現,美秀美術館就是一件絕好的範例。
1997年1月21日貝聿銘在紐約曾接受過一次記者的采訪,他認為:「我感謝KERK,我的老朋友,構造的形態當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據當地的規定,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必須在地下才行。」
現在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像的建築,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傑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後仰首看去,天窗錯綜復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岩,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兩翼及收藏庫
設施大體由南北兩翼構成,連接南北兩館的通道使整個建築顯得舒暢有致,這些通過建築的平面圖一目瞭然。北館主要展示東方美術品,而南館則是西方美術收藏,地下兩層均為服務空間。北翼是收藏庫群,而南翼則是理事和館員們的辦公室。
貝聿銘反復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緻、洗煉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於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後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7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現在收藏品倉庫的設計則一反常規,它設計在最下層,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為施工上的大課題。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熱材料,以防止由於室內外的溫差而結霜。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建築上覆蓋的土滲水,採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樹根的侵蝕)性的,瑞士生產的防水劑,再在那上面築水泥以防方一發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築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問的空調系統設計。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置,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設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收藏品倉庫中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
借景與造園
所謂借景是通過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納入,這是中國傳統造園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著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是這樣加以運用的美術館和神慈秀明會建築有一公里之遙,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系、進入正庭之後,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那僅露出屋頂的神慈秀明會神殿和鍾塔。
在北館有一個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這美麗的關系讓我想起在京都修學院離宮所見。現在看得太局部。貝聿銘對美術館設施整體的構想,確實是匠心獨運,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