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絲綢之路得完整介紹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1)古絲綢之路上什麼是由中國傳入伊朗的擴展閱讀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
『貳』 絲綢之路在伊朗運載的主要物品是什麼
胡桃,即核桃,它與扁桃、腰果、榛子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乾果。《西京雜記》卷一「上林苑」:「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 胡桃原產於伊朗和阿富汗,後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_瘢竦腦厥槍糯ㄋ?,古代中國人稱石榴為安石榴,確切地說是「安國和石國的榴」或「安石國的榴」。後來就簡稱為石榴了。
_俎#步凶憲俎!T諦⊙竅稈恰⒁晾省⑼飧嘸鈾骱屯量飴叩亍\俎?鼓嫘鄖?,耐寒、熱、旱、鹽鹼、薄,適應范圍廣,潛在產量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後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叄』 古代中國的絲綢之路都運輸什麼東西傳到哪裡
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運輸絲綢、茶葉等物至西域各國以及更多的西方國家。漢武帝登基之後為了打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讓其充當“說客”讓西域各國不要與匈奴合作。張騫出長安出發,一路上經過甘肅、新疆等地,然後再抵達位於中亞以及西亞地區的西域各國。他所走過的這條路便就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因為這條道路最初主要用於中國絲綢的對外輸出,故而德國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地理學家將它取名為“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諸多物品皆通過絲綢之路外銷至西域以及更多的地中海地區。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商品以及文化也經由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的傳入。
『肆』 古代絲綢之路 傳入了哪些水果進中原
考古發現,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397年至前1387年)墓室壁畫中已有葡萄豐收、努比亞奴隸採摘葡萄和釀酒的景象;在今伊朗境內的尼尼微古城遺址上還曾出土過一塊製作於公元前645年的「亞述王園中飲宴」的石板,上面的浮雕中也有葡萄。圖為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納赫特墓壁畫中描繪的奴隸正在收獲和擠榨葡萄
石榴得名緣於原產地「安石國」,中國栽培石榴的歷史和葡萄一樣,大約也已經有2000多年,但石榴原產波斯,今西亞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及中亞一帶都盛產石榴,稱為「忘憂果」。伊朗在史前已栽培石榴;伊拉克也不晚,在其境內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皇冠上便有精美的石榴圖案。圖為伊朗德黑庫里斯坦皇家圖書館藏15世紀初繪畫《草地上的牛》,繪有開花石榴樹。
蘋果稱「頻婆」的叫法源自伊朗語,王象晉《群芳譜》:「?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在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內地的水果中,栽植最為廣泛、且成為大眾消費水果主力品種的當屬蘋果。蘋果到底是中國西部(西域)原產還是由中亞傳入中國西部一直存在爭議,但在明朝之前還沒有「蘋果」這一叫法則是不爭的事實。
無花果原產阿拉伯,後傳入敘利亞、土耳其、中國等地。它是人類最早栽培的果樹樹種之一,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歷史。無花果大約在唐代傳入我國,至今約有1300餘年。
葡萄原產於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司馬遷《史記》:「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一聽到這歌聲,馬上就會讓人想到新疆的吐魯番,那個盛產葡萄的葡萄溝。其實,吐魯番原來並沒有葡萄,葡萄是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的。圖為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一千多年前的葡萄
『伍』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傳出和傳入的科技分別有什麼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傳出的科技有除了絲綢以外,造紙、印刷、漆器、瓷器、火葯、指南針等等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物產和技術的西傳卻是難以統計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音樂、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佛教進一步盛行的同時,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興的伊斯蘭教都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陸』 通過絲綢之路,哪些東西從中國傳入西方,又有哪些東西從西方傳入中國
在漢代,通過絲綢之路絲綢和茶葉傳入西方。唐宋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傳入西方。漢唐宋時期,我們的四大發明傳入西方,等等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物產和技術的西傳是難以統計的。
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音樂、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柒』 絲綢之路上中國和伊朗換了什麼
人民網北京6月4日電 (杜明明) 「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於6月3日下午在北京回民學校舉辦。中國前駐伊朗大使劉振堂在研討會上表示:「在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歷史上,伊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發揮了特別獨特的作用,一直到今天,這種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這個觀點:
第一,絲綢之路公認的起點是西安,終點是羅馬,位於中間的就是波斯,因此波斯扮演了橋梁的角色。中國大量的考古發現都證實了這一點,中國出土的外國錢幣中95%以上都是來自當時波斯的薩珊王朝(公元3世紀至7世紀)時期。
第二,波斯是一個盛產宗教的國度,幾乎所有與波斯相關的宗教都傳到了中國,還有一些本來不是波斯創造的,但是被波斯人傳到了中國。例如,由波斯創造的祆教和摩尼教,都傳到了中國,而且在中國有了相當的影響。而景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波斯人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第三,福建的歷史名城泉州見證了波斯人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泉州曾經是海上香料之路、絲綢之路的重要口岸。泉州海交館里的石棺石碑及雕刻遺物,超過一半是用波斯文書寫。泉州山崖上的摩尼教雕像至今保存的相當完好。
劉振堂指出,中國和伊朗雖然制度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卻擁有共同的普世價值觀:相互尊重,公正平等,獨立自主,互利共贏,反對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他表示,這種共同價值觀應該成為真正的普世價值觀。
劉振堂認為,中國和伊朗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沒有簽訂書面協議的戰略夥伴關系,伊朗在絲綢之路新的構建努力當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獨特作用。
『捌』 絲綢之路具體指哪條路人們通過絲綢之路把西域的什麼傳入內地內地的什麼傳入西域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有葡萄、石榴,核桃,寶馬,苜蓿等物品
絲綢.鐵器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玖』 絲綢之路最早傳入西傳的是什麼
西域傳中原:苜蓿,葡萄等土特產品,中國傳出鑄鐵術,井渠法,養蠶繅絲技術,造紙術等。
有人說中西文化交流,在古代主要是從東往西,是由於中華文明在近代以前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我國古代的許多重要物質文化,諸如絲綢、瓷器、茶葉以及許多重大工藝與發明,諸如造紙術、印刷術、羅盤與火葯等,都是從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的。
中國外銷的商品以絲綢最為著名。傳說養蠶與繅絲技術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的。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亞的貴族葬墓里,就已發現了中國的絲織品。據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執政官、「三頭政治」之一的克拉蘇追擊安息人的軍隊到了兩河流域。酣戰之際,安息人突然展開鮮艷奪目、令人眼花繚亂的軍旗,使羅馬人軍心大擾,結果遭到了慘敗。這就是著名的卡爾萊戰役,那些鮮艷的彩旗就是用絲綢製成的。有學者認為,一些著名的古希臘雕像身上透明柔軟的服飾,也是中國絲綢製成的。中國的絲綢在羅馬世界很快流行開來。據記載,凱撒大帝和被稱為埃及艷後的克里奧帕特拉都喜歡穿中國的絲綢。一次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袍出現在劇院,光彩照人,引起全場的驚羨。開始絲綢的價格很貴,每磅要黃金12兩。後來銷售日增,以至平民百姓也紛紛穿起絲綢。著名地理博物學家普林尼曾抱怨說,羅馬每年至少有一億羅馬金幣在與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半島的絲綢與珠寶生意中喪失。
兩漢時中國文化的西傳逐漸擴展,除絲綢外,還有冶鐵技術、打井技術。中國在商代已使用隕鐵製造兵器,春秋時代開始人工冶鐵。漢代,中國出現了低硅灰口鐵、快煉鐵滲碳鋼、鑄鐵脫碳及生鐵炒鋼等新工藝、新技術。中國的鐵製品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西方,在漢匈戰爭中逃亡到西域地區的士卒曾將鑄鐵技術傳給大宛和安息的工匠。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烏茲別克境內的費爾干納人從中國學得了鑄鐵新技術,然後再傳入俄國。在絲綢之路上的中外貿易中,鋼鐵成為受西域歡迎的商品,安息人就曾努力獲取中國的鋼鐵兵器,使之漸漸流入羅馬帝國。
中國在西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中國紙張的西傳非常早,敦煌及甘肅西部都發現過漢代的原始紙。可以肯定,至少在七世紀時,中國紙已在撒馬爾罕等地廣為使用,在印度則不晚於八世紀。造紙術傳入中亞通常被認為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大約是公元751年前後)。唐朝的造紙工匠最先在撒馬爾罕造紙,這里從此成為中國境外的造紙中心,在整個中世紀都名震歐洲。794年在大食首都巴格達也辦起了紙廠,並聘中國技師進行指導。此後,造紙廠相繼出現在葉門、大馬士革等阿拉伯城市。九世紀末,中國造紙術傳入埃及,不久便淘汰了當地的紙草。12世紀,造紙術從北非傳到西班牙與法國,德國的紐倫堡也於1391年建造了第一家造紙廠。紙的發明與西傳對促進歐洲近代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印刷術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具體地說是在七世紀後期至八世紀上半葉。現在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書是敦煌發現的現藏大英博物館的《金剛般若婆羅密經》,上面標明的印刷年代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即公元868年。雕版印刷術很早就傳到了韓國與日本,人們現在還能見到公元八世紀韓國與日本的佛教印刷品。但是,雕版印刷術西傳的過程則要晚得多。1880年人們在埃及發掘出的阿拉伯文印刷品,其年代被推斷在唐末至元末間。據推測,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很可能是在宋元之際,通過蒙古人的西征或其他契機傳到了中亞、西亞,進而傳到北非與歐洲。14世紀初伊利汗國宰相、史家拉施德丁在《史集》中記錄了中國的雕版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是宋代畢升在1041—1049年間發明的。畢升用膠泥刻字制板印書,王楨在1313年創制了木活字,他還提到元初已有人造錫活字。由於蒙元時代中西交往的頻繁,很可能14世紀末活字印刷方法已傳到歐洲。活字印刷特別是金屬活字印刷在歐洲發揚光大後又於15世紀傳回中國。
歐洲人用作導航的羅盤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雖然中國人對磁石指南性的認識,在戰國《韓非子》、東漢王充《論衡》中已有記載,但將它用於航海導航,大約是在11世紀末。北宋末年朱彧的《萍州可談》是世界上最早記載此事的著作,書中談那些往來廣州的舟師們懂地理,在海上航行時,「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甚至推測在九、十世紀的中國可能就已經在航海中應用指南針了。為了便於在航海中確定方位,人們將它置於圓盤內,圓盤上劃分刻度,於是發明了羅盤。至於它是怎樣傳到歐洲的,目前還是一個謎。從阿拉伯文獻提供的材料可知,在13世紀初,阿拉伯海員已經使用羅盤,1230年成書的波斯佚文集《故事大全》中記載了一個用指南魚探尋航道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的指南魚與沈括《夢溪筆談》中的水浮針法有類似之處。1281年,阿拉伯人的《商人寶鑒》問世,書中說從埃及亞歷山大城到印度洋的水手都懂得將磁針安置在浮於水面的木片上,用來辨別航向,又提及用磁鐵製成魚形投入海中,以指南針的頭尾指示南北。顯然,這些方面都顯示出他們曾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