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與世界哪些軍事國家同盟
巴基斯坦和朝鮮吧,巴基斯坦是天然的朋友,也許算不上盟國,但一定和我們靠在一起的,朝鮮不用說了,這個國家有點意氣用事。我覺得俄羅斯應該不算的,因為他隨時會翻臉,他們完全以自己利益主導政治軍事,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吃過虧了,打仗時最多政府表個態,真正出兵或者暗中支援甭指望他
不管怎麼說中國的軍事排在世界前五毫無疑問,雖說仍有差距,但是強大也是毋庸置疑的!!!
⑵ 伊朗跟美國是聯盟
曾經是(巴列維王朝時期),現在互為假想敵
追溯到70年前,英國和蘇聯於1941年8月對伊朗的佔領,伊朗驟然上升為一個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國家。二戰期間伊朗在盟軍的軍事行動、特別是運送盟國對蘇聯的援助物資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伊朗所具有的這一特殊功能,才使得先前與它關系淡漠的美國大規模的涉入伊朗,美伊關系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隨著二戰臨近結束,盟國在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伊朗產生了較為激烈的利益紛爭。在此期間以及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當伊朗與英蘇發生沖突時,美國大都小心謹慎的站在伊朗一邊,或者至少不是很明顯的與伊朗作對,這使得伊朗人對美國的好感與日俱增。
1953年伊朗政變的成功以及隨後伊朗石油國有化危機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獲得解決,標志著美國在伊朗優勢地位的最終確立以及美伊依附關系的最終形成。 當美國成為對伊朗影響最大的外部國家後,在美國的幫助下重新執掌大權的巴列維國王選擇了親美外交路線,他寄希望於在美國的幫助下獲得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在冷戰的氛圍中,美國也看到了伊朗在遏制蘇聯方面的重要作用。於是雙方各有所求,在至1979年巴列維國王倒台為止的三十多年中美伊建立並發展了非常鞏固的雙邊關系。
在美伊關系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巴列維統治的最後10年中,美國對伊朗的軍售在雙邊關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巴列維向美國購買大量的武器,這固然增強了伊朗的軍事實力,提升了伊朗的國際地位,增加了美國的出口以及為美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他將大把的石油美元花費在武器上的同時,忽略了對伊朗更為重要的經濟建設的投資,這也為他統治的覆滅、為日後美伊關系的惡化埋下了伏筆。
在這長達40餘年的美伊關系發展過程中,雖然也有肯尼迪總統以及卡特總統向巴列維施加的改革壓力,但是他們的初衷並非是希望伊朗走向現代化的民主社會,而是希望巴列維政權能保持長期的穩定,伊朗能更好的為美國利益服務,鼓吹人權、呼籲削減對外軍售的卡特政府對巴列維侵犯人權的漠視、對伊朗武器出售的積極姿態恰好說明了美國對伊政策的上述主要訴求。
1979年巴列維國王的出走他鄉以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王朝時代在伊朗的隕落,也標志著二戰後美伊親密關系的終結。
目前由於伊核問題、伊朗對美國霸權地位的不服從態度、地緣政治問題(與以色列交惡),還有歷史上的「德黑蘭人質事件」等恩怨,美伊之間相互敵視。內賈德卸任後,現任伊朗政府外交言辭變得比較懷柔,總體關系由敵視轉為冷淡,沒那麼劍拔弩張了。
⑶ 全世界軍事力量最強的十個國家是哪十個國家
NO.1美國
美國經濟是美國軍事實力的強大保證,美國軍事科技、軍事思想和軍費開支都是世界第一,現在其軍事力量正在向外層空間發展,武裝到牙齒、零傷亡以逐漸接近,美國的反導系統十分先進。
美國擁有最先進且規模最龐大的戰略轟炸機群和戰斗機群,空軍偵察,預警系統先進而完善。其中以B-2、F-22、F-35為首的隱形兵器,將全世界帶入隱形時代。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有少量重型轟炸機,而美國則是清一色的重型轟炸機。遠程轟炸機一直是美國推行全球軍事戰略的重要工具,目前空軍共裝備190架。美國空軍的F–2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部署的第五代戰機。
海軍是美國最強勢的環節,有著世界最強的海軍陸戰隊和海豹突擊隊,有十一艘航空母艦,每一艘航母各配備九艘裝有巡航導彈的戰斗護衛艦護航,並有核潛艇導航,在航空母艦和核攻擊潛艇數量上,是居絕對優勢地位的,其中尼米茲級「里根」號航空母艦只有俄國唯一的一艘名為」庫茲涅佐夫號」的航母在現代化程度上可與其相比。
美國陸軍是"一支能應付當今世界任何挑戰的聯合部隊,陸軍現役部隊約50萬人。西點軍校為美國陸軍提供叻長久不衰的指揮機構,美國的任何一個士兵在其他國家基本訓練幾周,就能變成特戰隊員。
美軍不是「紙老虎」,面對世界任何軍隊,它都是一隻徹頭徹尾的真老虎。「海洋是美國的延伸國土,美國和任何一個沿海國家都是鄰國。」
NO.2俄羅斯
現役部隊編制人數約為100萬人,這個昔日的超級大國繼承了蘇聯70%的軍力,重工業基礎雄厚,軍事科技發達,擁有很強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其自行研製的SS-27「白楊」核洲際導彈的彈頭再入大氣層時,能作S型機動,令美國NMD攔截系統束手無策。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優秀的戰略導彈潛艇,還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核武器庫。
當今世界主要核國家的核威懾力量多由「三位一體」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這三大兵器構成。目前,俄羅斯擁有的核潛艇總數居世界各國之首———共5級36艘,佔世界核潛艇總數的60%,並在某些技術領域略優於美國。與美國相比,在重型戰略轟炸機等空基核力量方面,俄目前還處於劣勢,但是仍然能對敵國構成了潛在的戰略威脅。今天,美、俄擁有全球90%以上的陸基戰略導彈,無論數量質量,都堪稱當今世界的「超級核大國」,美國現役陸基洲陸導彈580枚,而俄羅斯則為800枚。
在過去10多年間,由於經濟拮據,目前俄軍現役武器裝備大多仍為70~80年代的蘇制武器為主,但是俄羅斯仍是一支令西方發抖的巨大力量,仍有機會和能力與擁有最先進軍事技術的國家進行對抗。俄羅斯還是一直在為恢復大國地位的目標而奮斗。
俄羅斯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第二。「俄羅斯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
NO.3中國
中國擁有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電子技術和西方比稍遜,通過從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引進了很多先進的軍事技術,現已取得很大成果。軍事科技在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並且有很多創新,擁有較強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和武器整和仿製吸收能力。空間技術和導彈技術領先歐洲。軍隊再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正邁向外層空間。但是中國的基礎工業薄弱,工藝加工技術還有待提高,這些弱點直接影響中國武器的質量,壽命和出口。
中國解放軍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陸軍,約有210萬,而且開始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發展,機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超過了俄軍,「千萬不要在陸地上和中國軍隊交手」。中國每個兵種都裝備有部分中國自己開發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武器,中國很重視技術的儲備,一旦戰爭爆發,中國可以迅速的換裝先進武器。中國軍隊的總體實力目前落後美國10~15年。
中國空軍擁有大約40萬人以及約2000架戰機。相比之下,美國擁有2300多架戰機,台灣地區則擁有大約400架戰機。目前在役的最先進戰機是俄羅斯的蘇-30和蘇-27戰機。目前,解放軍空軍已經部署了無人偵查機。此外,中國還正在研發國產第四代戰機殲-11戰機。中國空軍作戰半徑仍遠達900海里,能夠強力覆蓋「第一島鏈」。中國有約200個戰機基地,其中13個基地具備「防核攻擊能力」。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給出的資料則顯示,美國海軍為300萬噸,俄羅斯為110萬噸,中國海軍艦艇總噸位為82萬噸,同樣被列在第三。中國沒有航空母艦,而核潛艇數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水面艦艇以及反潛力量,都弱於日本,也明顯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二炮部隊最受重視,其裝備的先進的核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精度很高,全部由中國自己開發。核導彈技術緊逼俄羅斯,和美國只有數年之差。
中國向太空努力進取一方面是為了構建「先進空基C4ISR設施和偵察網路」。中國積極研發打航母、反導彈和打衛星的新式武器。
NO.4法國
法國是微型超級大國,全球型軍隊,擁有很先進的完善軍事工業體系,電子技術發達,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在歐洲是最強的,軍事裝備幾乎不依賴別國,但卻能夠開發出很多和美國分禮抗庭的高技術武器。
法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坦克之一「勒克萊爾」,但是未經過實戰考驗。法國空間技術在歐洲優勢明顯,代表歐洲高科技精華的歐空局、空客,都是在法國為領導下開展的,其最著名的發明就是Mirage系列的噴氣式戰斗機,也是在軍用航空歷史上呼聲最高的飛行器。
法國海軍是美國以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核潛艇和常規潛艇技術都居世界前列,法國是除美國與前蘇聯外唯一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陸基戰略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
NO.5英國
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現在的實力已經無法代替美國,但是憑著雄厚的工業基礎,經濟實力發達的軍事科技,和電子技術,以及美國的支持,足以維持英國的世界強國地位。英國戰略資源比較豐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歐各國中最強,
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簡稱RAF)是英國的空軍分支,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獨立空軍,亦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空軍之一。英國目前擁有的洲際導彈和核彈頭總數不是很多,但因裝備性能出色,其戰略核力量足以構成有效的威懾。
法國和英國幾乎沒有戰略防禦縱深,故而這兩個國家都極為重視其海空軍力量的建設,這也是這兩個國家極力發展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的原因。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老牌海軍強國,不但擁有航空母艦編隊及其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幾乎為零的航母遠洋作戰理論,還擁有遠強於中國海軍的核動力潛艇艦隊。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海軍遠洋航行能力和作戰理論。
NO.6.日本
日本自衛隊編制總人數約為26萬人,武器裝備的總體性能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部分裝備甚至比美軍的還先進。。日本海軍戰鬥力是居亞洲首位的,其反潛力量更是世界數一數二,有性能一流的常規潛艇和驅逐艦,也通過從歐美購買了完整的艦載武器系統,由於歷史等原因被削減了軍備,但軍事潛力非常巨大。
日本海上自衛隊現裝備各類艦艇共約160艘,總噸位在45萬噸以上,其中包括5艘「宙斯盾」驅逐艦,至少16艘潛艇和1艘1.35萬噸的准航母。日本航空自衛隊擁有完善的最新雷達監測陣列和空中戰斗巡邏隊。
日本是世界第二科技大國,雄厚的科技實力為日本軍事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未來日本將在三軍主戰兵器、導彈防禦、航空航天甚至核武器等軍事技術領域保持或取得領先地位,其軍事技術的尖端化趨勢不可逆轉
NO.7德國
德國國民素質一流,文化深厚,戰斗意志和戰術思想聞名世界而富有創造力。德國開創了閃電戰的時代,並開創了裝甲兵協同坦克作戰的陸軍高機動作戰的先河。同時德國還最先將空降兵應用於實戰。
陸軍戰鬥力在歐洲首屈一指。其生產的豹2系列坦克和美洲虎步兵車,已經被多個機構評為世界第一,目前已經被歐洲多個國家的制式坦克,輕武器(尤其是反坦克輕武器)和特種部隊的戰鬥力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德國缺少現成的彈道導彈和核武器,和導彈技術非常相關的衛星發射能力也相當薄弱。
NO.8印度
目前,印度自稱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或許在20年內將成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現在印度軍隊中絕大部分為俄式裝備或仿俄式裝備,且不乏俄羅斯軍隊里最頂級的軍事裝備。當今的亞洲只有印度擁有航空母艦。20世紀70年代,在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多次出動航母對巴基斯坦進行封鎖和威懾。
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輕型航母,1986年,印度又從英國購買了2.9萬噸航母「維拉特」號。2004年,印度與俄羅斯簽約,購買俄退役航母「戈爾什科夫元帥」號,由俄羅斯幫助進行現代化改裝,命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同時印度也致力於自行研製「國產航母」。
NO.9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美國F18戰斗機最大的海外生產國,和加拿大這些和平主義的國家不同,他們為自己的F18不斷的購買和使用他們自己或歐美各種最先進的巡航導彈和先進航電模塊,不久的將來也將武裝更先進的F35。
澳大利亞擁有南半球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澳大利亞計劃將於2011年後20年內出資2762。7億美元,用於升級軍事裝備,其中包括戰斗機、潛艇和快速軍艦,以及組建一批F-35戰斗機群
NO.10以色列
以色列以攻為守的小國先進軍隊,生存環境惡劣,周邊強敵林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造就了這個地區「軍事強國」,也刺激了它的軍事工業和軍品貿易的發展。
國民重視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採用「舉國皆兵」的國防思想,重視軍事而不濫用武力,武器和戰術的創造性非常強,在長期戰爭中屢戰屢勝。軍工體系「五臟俱全」,是世界上第八個可以發射衛星的國家,並有能力生產各類導彈。
⑷ 專業人士進!美國陣營 vs 俄國伊朗中國陣營 請列舉越多越好,寫出美國和俄國陣營的國家都有那些謝謝
你好由於會被和諧所以在word上打出來截圖
給你望採納
⑸ 現在世界上除了阿盟,歐盟,非盟,還有哪幾個軍事聯盟,中國屬於哪個盟
除了阿盟,歐盟,非盟還有北約暫時就沒了。
還有中國是一個不結盟的國家多少年來,中國一直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體提倡並推崇國家之間的交往奉行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基本理念,極力區別於強大的蘇聯所領導下的華約組織佔主導地位所奉行共產主義理論下意識形態的戰略聯盟。這是先輩們的建國國策之一,是中華民族在危險時刻得以游離於接近並走向戰爭的邊緣,逐步發揚幾千年的民族文明,以和平姿態推崇和諧理念的基本條件之一。
要說有可能聯盟的話中國會和和俄羅斯,巴基斯坦,朝鮮,伊朗,委內瑞拉等等國聯盟。
⑹ 現在的俄羅斯軍事同盟國有哪些
有白俄羅斯,敘利亞,朝鮮,伊朗,古巴,克里米亞等
⑺ 伊朗和敘利亞軍事實力 伊朗為什麼支持敘利亞
二戰以後 ,美國與西方的敵人是蘇聯及其它的社會主義國家 。美蘇對抗就是東西方的對抗 ,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 。西方成立了軍事同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蘇聯與東歐的共產黨國家成立了另一個軍事同盟《華沙條約組織》雙方對峙了 四十多年 ,丘吉爾起個名字叫做 「冷戰」,就是沒有硝煙的戰爭 。
到了1989年,蘇聯解體 東歐的共產黨解散 ,「華約」也是 「樹倒猢猻散」 ,冷戰結束 。
按理說 ,敵人沒有了 ,「北約」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似乎可以 「刀槍入庫 ,馬放南山」了。
可是 ,美國和西方認定了七個 「邪惡政權」 ,也就是七個 「流氓國家(也叫『無賴國家』)」,它們是全世界安全的威脅 ,是全人類民主進步發展的主要敵人 ,「北約」還有存在的必要 。
蘇聯解體後 ,美國打擊的目標就是這七個國家 :阿富汗 、伊拉克 、伊朗 、利比亞 、敘利亞 、大陸 、朝鮮 。
這七個國家 ,並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 ,各干各的 。
阿富汗 ,解決了 。
伊拉克 ,解決了 。
利比亞 ,解決了 。
伊朗 ,打服氣了 。
敘利亞 本來很快就能夠解決 ,誰知道半路殺出來一個 程咬金 ,弄得黏黏糊糊的 ,也快了。
美國適時 「戰略東移」 ,集合海空力量瞄準了 「老朋友」-- 中國 。順手也把朝鮮收拾嘍!
咋整啊 ?
伊朗先明白了 ,需要 「抱團兒取暖」 ,於是就和敘利亞擁抱在一起 。
大陸還他娘的打算添美國的屁股 ,又是給錢 ,又是 「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又是 「制裁朝鮮」 ,又是 「聯合軍演」 。
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 。
打擊朝鮮 ,是 「見利忘義」 之舉 ,是 「戰略短視」 ,是 「自掘墳墓」 。
⑻ 美欲與阿拉伯國家建反伊朗軍事聯盟是怎麼回事
據《華爾街日報》15日報道,一些中東國家政府界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與阿拉伯盟國們舉行會談,該會談是關於組建反伊朗及向以色列提供情報的軍事聯盟。
消息人士稱,有關該聯盟將如何運作的細節目前處於研究中。此前,伊朗1月29日在距離德黑蘭225公里處試射了中程彈道導彈。導彈在爆炸前共飛行了約966公里。伊朗國防部長達赫甘稱試驗是成功的。2月3日,美國宣布實施新制裁,對象包括13名個人和12家公司。2月4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表示,美國不會容忍伊朗的挑釁,並指責聯合國對德黑蘭的行為過於耐心。
⑼ 現代軍事聯盟有哪些
1.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是美國得以控制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2.獨立國家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是由前蘇聯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進行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成立時,除波羅的海三國外,其它12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喬治亞(1993年12月起)、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1994年4月起)、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塔吉克和土庫曼均為獨聯體正式成員國。2005年8月,土庫曼宣布退出獨聯體。2008年8月14日,喬治亞宣布退出獨聯體;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2014年3月,因為克里米亞獨立入俄問題,烏克蘭也正式啟動退出程序。
3.美日韓軍事同盟;
4.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上合組織(SCO),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會晤。自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觀察員: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對話夥伴: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和土耳其;參會客人:土庫曼、獨聯體和東盟。
其他都是一對一的小同盟。
⑽ 聯合國有多少成員國
2012年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
聯合國(英文縮寫: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24日,用以取代國際聯盟,去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台。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到2012年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得到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97年5月27日,聯合國秘書長向聯大提交了1998年至1999年預算報告。該報告提議未來兩年的聯合國預算為24.793億美元,比1996年至1997年的預算減少了1.24億美元,從而使聯合國的財政預算第一次出現負增長。
一、會員國:
阿爾巴尼亞1955年12月14日;
阿爾及利亞1962年10月8日;
阿富汗1946年11月19日;
阿根廷1945年10月24日;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年12月9日;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5年10月24日;
阿曼1971年10月7日;
亞塞拜然1992年3月2日;
埃及*1945年10月24日;
衣索比亞1945年11月13日;
愛爾蘭1955年12月14日;
愛沙尼亞1991年9月17日;
安道爾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11月11日;
奧地利1955年12月14日;
澳大利亞1945年11月1日;
巴貝多1966年12月9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10月10日;
巴哈馬1973年9月18日;
巴基斯坦1947年9月30日;
巴拉圭1945年10月24日;
巴林1971年9月21日;
巴拿馬1945年11月13日;
巴西1945年10月24日;
白俄羅斯*1945年10月24日;
保加利亞1955年12月14日;
貝南1960年9月20日;
比利時1945年12月27日;
秘魯1945年10月31日;
冰島1946年11月19日;
波蘭1945年10月24日;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92年5月22日;
玻利維亞1945年11月14日;
貝里斯1981年9月25日;
波札那1966年10月17日;
不丹1971年9月21日;
布吉納法索1960年9月20日;
蒲隆地1962年9月18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
赤道幾內亞1968年11月12日;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年10月24日(簡稱英國);
大韓民國1991年9月17日;
丹麥1945年10月24日;
德國*1973年9月18日;
東帝汶2002年9月27日;
多哥1960年9月20日;
多明尼加1945年10月24日;
多米尼克1978年12月18日;
俄羅斯聯邦*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1945年12月21日;
厄利垂亞1993年5月28日;
法國1945年10月24日;
菲律賓1945年10月24日;
斐濟1970年10月13日;
芬蘭1955年12月14日;
維德角1975年9月16日;
甘比亞1965年9月21日;
剛果1960年9月20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年9月20日;
哥倫比亞1945年11月5日;
格瑞那達1974年9月17日;
喬治亞1992年7月31日;
哥斯大黎加1945年11月2日;
古巴1945年10月24日;
蓋亞那1966年9月20日;
哈薩克1992年3月2日;
海地1945年10月24日;
荷蘭1945年12月10日
黑山共和國*2006年6月28日;
宏都拉斯1945年12月17日;
吉里巴斯共和國1999年9月14日;
吉布地1977年9月20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2年3月2日;
幾內亞1958年12月12日;
幾內亞比索1974年9月17日;
加拿大1945年11月9日;
迦納1957年3月8日;
加彭1960年9月20日;
柬埔寨1955年12月14日;
捷克共和國*1993年1月19日;
辛巴威1980年8月25日;
喀麥隆1960年9月20日;
卡達1971年9月21日;
葛摩1975年11月12日;
象牙海岸1960年9月20日;
科威特1963年5月14日;
克羅埃西亞*1992年5月20日;
肯亞1963年12月16日;
拉脫維亞1991年9月17日;
賴索托1966年10月17日;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55年12月14日;
黎巴嫩1945年10月24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7日;
賴比瑞亞1945年11月2日;
利比亞*1955年12月14日;
列支敦斯登1990年9月18日;
盧森堡1945年10月24日;
盧安達1962年9月18日;
羅馬尼亞1955年12月14日;
馬達加斯加1960年9月20日;
馬爾地夫1965年9月21日;
馬爾他1964年12月1日;
馬拉維1964年12月1日;
馬來西亞*1957年9月17日;
馬里1960年9月28日;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1993年4月8日;
馬紹爾群島1991年9月17日;
模里西斯1968年4月24日;
茅利塔尼亞1961年10月27日;
美利堅合眾國1945年10月24日;
蒙古1961年10月27日;
孟加拉國1974年9月17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年9月17日;
緬甸1948年4月19日;
摩爾多瓦共和國1992年3月2日;
摩洛哥1956年11月12日;
摩納哥1993年5月28日;
莫三比克1975年9月16日;
墨西哥1945年11月7日;
納米比亞1990年4月23日;
南非1945年11月7日;
南蘇丹2011年7月14日;
諾魯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1955年12月14日;
尼加拉瓜1945年10月24日;
尼日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1960年10月7日;
挪威1945年11月27日;
帛琉1994年12月15日;
葡萄牙1955年12月14日;
日本1956年12月18日;
瑞典1946年11月19日;
瑞士2002年9月10日;
薩爾瓦多1945年10月24日;
薩摩亞1976年12月15日;
塞爾維亞共和國*2000年11月1日;
獅子山1961年9月27日;
塞內加爾1960年9月28日;
塞普勒斯1960年9月20日;
塞席爾1976年9月21日;
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10月24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年9月16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年9月23日;
聖露西亞1979年9月18日;
聖馬利諾1992年3月2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80年9月16日;
斯里蘭卡1955年12月14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9日;
斯洛維尼亞*1992年5月22日;
史瓦濟蘭1968年9月24日;
蘇丹1956年11月12日;
蘇利南1975年12月4日;
索羅門群島1978年9月19日;
索馬里1960年9月20日;
塔吉克1992年3月2日;
泰國1946年12月16日;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61年12月14日;
湯加1999年9月14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1956年11月12日;
吐瓦魯2000年9月5日;
土耳其1945年10月24日;
土庫曼1992年3月2日;
萬那杜1981年9月15日;
瓜地馬拉1945年11月21日;
委內瑞拉1945年11月15日;
汶萊達魯薩蘭國1984年9月21日;
烏干達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1945年10月24日;
烏拉圭1945年12月18日;
烏茲別克1992年3月2日;
西班牙1955年12月14日;
希臘1945年10月25日;
新加坡*1965年9月21日;
紐西蘭1945年10月24日;
匈牙利1955年12月14日;
牙買加1962年9月18日;
亞美尼亞1992年3月2日;
葉門1947年9月30日;
伊拉克1945年12月21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45年10月24日;
以色列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1955年12月14日;
印度1945年10月30日;
印度尼西亞*1950年9月28日;
約旦1955年12月14日;
越南1977年9月20日;
中國1945年10月24日;
尚比亞1964年12月1日;
查德1960年9月20日;
智利1945年10月24日;
中非共和國1960年9月20日。
二、其他組織: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五位創始成員國,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俄羅斯聯邦、法蘭西共和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觀察員:
截至2007年,聯合國共有64個觀察員。當中包含1個觀察員國、5個觀察員實體、和58個觀察員組織。
巴勒斯坦── 1974年11月22日被列為觀察員實體,2012年11月29日提升為觀察員國。
聯合國在會員之外,還設有觀察員制度,邀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實體參與聯合國事務。觀察員有權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被允許參與會議中的投票。
觀察員實體: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90年10月16日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1994年10月19日 ;
各國議會聯盟 :2002年11月19日 ;
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若望獨立軍事醫院騎士團 :1994年8月24日。
觀察員國:
國家名加入時間:
聖座 :1964年4月6日 ;
巴勒斯坦 :2012年11月29日。
非會員國:
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 瑞士在2002年9月10日成為正式會員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間,亦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視馬爾他騎士團為實體,而非主權國家。
梵蒂岡── 1964年4月6日。
實體:
許多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實體,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參與聯合國大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90年10月16日(A/RES/45/6);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1994年10月19日(A/RES/49/2);
各國議會聯盟── 2002年11月19日(A/RES/45/6);
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若望獨立軍事醫院騎士團(簡稱馬爾他騎士團) ── 1994年8月24日(A/RES/48/265);
政府間組織:
許多組織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參與聯合國大會。當中有些在聯合國的美國紐約總部設有常駐辦事處,有些則沒有,然而這並不影響其在聯合國中的地位。
設有常駐辦事處:
非洲聯盟── 1965年10月11日(A/RES/2011(XX));
亞非法律協商組織── 1980年10月13日(A/RES/35/2);
加勒比共同體── 1991年10月17日(A/RES/46/8);
中美洲一體化系統── 1995年10月19日(A/RES/50/2);
英聯邦秘書處── 1976年10月18日(A/RES/50/2);
歐洲共同體(今為歐洲聯盟) ── 1974年10月11日(A/RES/3208 (XXⅨ));
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刑事警察組織── 1996年10月15日(A/RES/51/1);
國際民主和選舉援助學會── 2003年12月9日(A/RES/58/83);
國際移徙組織── 1992年10月16日(A/RES/47/4);
法語國家國際組織── 1978年11月10日(A/RES/33/18);
國際海底管理局── 1996年10月24日(A/RES/51/6);
國際海洋法法庭── 1996年12月17日(A/RES/51/204);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1999年12月17日(A/RES/54/195);
阿拉伯國家聯盟── 1950年11月1日(A/RES/477 (V));
伊斯蘭會議組織── 1975年10月10日(A/RES/3369 (XXX));
人口與發展夥伴── 2002年11月19日(A/RES/57/29)。
無常駐辦事處: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 1981年10月15日(A/RES/36/4);
非洲開發銀行── 1987年10月28日(A/RES/42/1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組織 ── 1988年10月17日(A/RES/43/6);
安第斯共同體── 1997年10月22日(A/RES/52/6);
亞洲開發銀行── 2002年11月19日(A/RES/57/30);
加勒比國家聯盟── 1998年10月15日(A/RES/53/5);
東南亞國家聯盟── 2006年12月4日(A/RES/61/44);
黑海經濟合作組織── 1999年10月8日(A/RES/54/5);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 2004年12月2日(A/RES/59/50);
商品共同基金 ── 2005年11月23日(A/RES/60/26);
獨立國家聯合體 ── 1994年5月24日(A/RES/48/237);
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 ── 1999年10月26日(A/RES/54/10);
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 ── 2001年12月12日(A/RES/56/92);
歐洲委員會── 1989年10月27日(A/RES/44/6);
海關合作理事會── 1999年3月23日(A/RES/53/216);
東非共同體 ── 2003年12月9日(A/RES/58/86);
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 2000年12月12日(A/RES/55/161);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2004年12月2日(A/RES/59/51);
經濟合作組織 ── 1993年10月13日(A/RES/48/2);
歐亞經濟共同體 ── 2003年12月9日(A/RES/58/84);
古阿姆集團 ── 2003年12月9日(A/RES/58/85);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 ── 2005年11月23日(A/RES/60/27);
伊比利亞—美洲會議 ── 2005年11月23日(A/RES/60/28);
印度洋委員會 ── 2006年12月4日(A/RES/61/43);
美洲開發銀行 ── 2000年12月12日(A/RES/55/160);
國際移徙政策發展中心 ── 2002年11月19日(A/RES/57/31);
國際發展法組織 ── 2001年12月12日(A/RES/56/90);
國際水道測量組織 ── 2001年12月12日(A/RES/56/91);
拉丁美洲經濟體 ── 1980年10月13日(A/RES/35/3);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2005年11月23日(A/RES/60/25);
拉丁美洲議會── 1993年10月13日(A/RES/48/4);
歐佩克國際發展基金 ── 2006年12月4日(A/RES/61/42);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1998年10月15日(A/RES/53/6);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 1993年10月13日(A/RES/48/5);
美洲國家組織── 1948年10月16日(A/RES/253 (Ⅲ));
東加勒比國家組織 ── 2004年12月2日(A/RES/59/52);
太平洋島嶼論壇 ── 1994年10月17日(A/RES/49/1);
常設仲裁法院 ── 1993年10月13日(A/RES/48/3);
上海合作組織── 2004年12月2日(A/RES/59/48);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 2004年12月2日(A/RES/59/53);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2004年12月2日(A/RES/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