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風箏節在哪裡

印尼風箏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04 01:20:23

⑴ 世界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加里曼丹島

世界第三大島

加里曼丹島也叫婆羅洲,地處馬來群島中心,位於北緯7.8度至南緯6度之間,赤道穿過中部,東隔望加錫海峽與蘇拉威西島相望,東北部臨蘇祿海,北臨南海,南隔爪哇海與爪哇島相望,西隔卡里馬塔海峽與蘇門答臘島、勿里洞島、馬來半島相望。加里曼丹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有卡普阿斯山脈、依蘭山脈、馬勒山脈等山脈,沿海多為平原;位於該島東北部的海拔4095米的基納巴盧山是全島最高山峰。加里曼丹島為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島上河流眾多,河長超過500千米的河流有卡普阿斯河、馬坎哈河、巴里托河和拉讓江;卡普阿斯河源於中部山地,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注入南海,全長1143千米,流域面積9.8萬平方千米,是加里曼丹島最長河流,也是印度尼西亞最長的河流和世界最長的島上河流。馬哈坎河自中部向東南注入望加錫海峽,全長980千米,是加里曼丹島第二長河。加里曼丹島位於亞歐板塊的南部,地質穩定,無火山,也鮮有地震。


加里曼丹島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加里曼丹島中南部(印尼東加里曼丹省、印尼南加里曼丹省)一帶有大量的褐煤、次煙煤礦床,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佔印度尼西亞已探明煤炭總儲量的60%左右(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煤炭儲量最多的十個國家之一)。印度尼西亞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產國和主要煤炭出口國,2019年生產了6.1億噸煤炭(2/3的煤炭產自加里曼丹島);印度尼西亞生產的煤炭2/3供出口,主要出口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2019年我國從印度尼西亞進口了1.38億噸煤炭。加里曼丹島北部沿海及大陸架、東部沿海馬哈坎河三角洲一帶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東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亞三大油氣區之一(印度尼西亞三大油氣區是東加里曼丹油氣區、爪哇油氣區和蘇門達臘油氣區),佔全國天然氣總儲量的1/3左右,有著名的巴達克油田等(印度尼西亞天然氣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1位、東南亞首位)。加里曼丹島北部陸地及近海的南海油氣區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油氣區(馬來西亞天然氣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5位、東南亞第二位)。汶萊的油氣資源也極為豐富。

婆羅洲島上的居民

加里曼丹島是世界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73%的土地屬於印度尼西亞,26%的陸地屬於馬來西亞,汶萊佔有該島0.9%的土地。加里曼丹島北部在行政上屬馬來西亞的兩個州——沙巴州和砂拉越州,這里也稱東馬來西亞(簡稱東馬);加里曼丹島的中南部在行政上屬印度尼西亞的5個省——東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和西加里曼丹省,總稱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加里曼丹島現有約200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3人,是人口稀疏地區;其中居住在東馬的人口有660萬,居住在汶萊的人口有43萬,居住在印尼加里曼達地區約有1300萬。

加里曼丹島居民以馬來族、達雅族、班查族、爪哇族、華裔等民族為主。達雅族是加里曼丹島的原住民,現有人口800萬左右,佔全島總人口的近40%;達雅族也叫達雅克族,主要居住在加里曼丹島的內陸,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講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達雅語,原以採集狩獵為生,現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豆類、紅薯、油棕櫚、天然橡膠、椰子,村寨周圍栽種芒果、木瓜、香蕉,也飼養豬、羊等牲畜,沿海達雅族從事捕魚、採集燕窩等生產活動;達雅族傳統上信奉祖先崇拜,現多數信奉基督教;達雅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每個家庭5~6口人;達雅族的傳統民居是高腳長屋,一個長屋可長達200米,每個長屋可居住幾十戶人家;一個達雅人村寨通常由1~8個長屋組成。達雅族有若干個分支,其中居住在加里曼丹島西北沿海一帶的人是伊班人(也叫海達雅人),講與馬來語十分相似的伊班語,多以海上捕魚為生,擅長造船、竹編、藤編,多數信奉基督教。



馬來族是加里曼丹島最大的非土著民族,全島總數在200萬以上,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沿海;馬來族是汶萊達魯薩蘭國的主體民族,占該國人口的2/3;東馬來西亞居民中約1/3是馬來族。馬來族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膚色淺棕,頭發直長,體毛稀少,眼睛較大,鼻子高而直,身材中等偏低;馬來族講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馬來語,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


加里曼丹島東南沿海低地多是班查族,講與馬來語相似的班查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以種植水稻、天然橡膠、油棕櫚、胡椒等作物,兼營漁業,文化上受達雅族、爪哇族影響較大。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約3/4是班查族。爪哇族是印度尼西亞最大民族,在南加里曼丹省、東加里曼丹省人數較多,占東加里曼丹省總人口的13%,是該省第二大民族。

婆羅洲熱帶雨林

加里曼丹島70%以上的地區覆蓋著熱帶原始森林,盛產大葉黃花梨、印茄木、婆羅洲鐵木、柚木等優質木材,是印尼和馬來西亞主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印茄木是蘇本科印茄本屬的高大喬木,俗名鐵梨木、南洋木寶,菠蘿格,只生長在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馬來半島熱帶雨林中,最大樹高45米、胸徑1.7米;木材具有密度大、材質重、防腐防蟲的優點,心材紅褐色、淡栗褐色,是製作高級傢具、地板的優質材料;印茄木被定為馬來西亞的「國樹」。大葉黃花梨學名「長葉鵲腎」,別名「印尼黃花梨」、「黃金黃花梨」,是一種主要生長在加里曼丹島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地雨林中的高大喬木,要生長500~800年才能成材;大葉黃花梨木材具有密度高、材質重、紋理絢麗、有輕微木香、入水即沉的優點,是一種可與我國的海南黃花梨(降香黃檀的俗稱)齊名的世界名貴硬木。加里曼丹島雨林中生長著如單葉省藤等1000多種藤,這里的藤非常粗壯、飽滿,最粗的藤條有6厘米,最長的藤條長達180米,是製作藤傢具的優質原料。藤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中的一種棕櫚科攀援藤本植物,全球有10000多種;單葉省藤是棕櫚科省藤屬攀援藤本植物,藤條一般長度在25米左右,直徑在3~4厘米,主要生長在婆羅洲、蘇門答臘島的熱帶雨林中。印度尼西亞是全球最大的藤條生產國、出口國,絕大多數產自加里曼丹島。


加里曼丹島雨林中還有一種世界最大的花——婆羅洲大王花,它是大花草科大王花屬的肉質寄生草本植物(有婆羅洲大王花、馬尼拉大王花、壯麗大王花、阿諾德大王花等20多個種);婆羅洲大王花寄生在婆羅洲雨林落葉堆積層的樹根上,沒有地下莖和葉片,盛開的花由5個多漿汁的花瓣組成,每片花瓣厚5厘米、寬30厘米,整個花冠直徑50~90厘米,總重約10千克。馬來王豬籠草是只在婆羅洲沙巴州基納巴盧山海拔1500~2650米一帶生長的豬籠草科豬籠草屬的肉食性藤本植物,別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巨型馬來西亞豬籠草,莖通常沿地面生長,葉柄的末端都有籠蔓,籠蔓尖端是一個一般不超過200毫升的捕蟲籠,但一些個別的捕蟲籠可高達40厘米、容積達3.5升(可裝下2.5升的消化液),捕蟲籠上有大量的蜜腺,可以誘捕小型脊椎動物甚至小型哺乳動物(主要捕食昆蟲),豬籠草屬中捕蟲籠容積最大的種(全球豬籠草屬有馬來豬籠草、萊佛士豬籠草、寶特豬籠草、美琳豬籠草等67種);馬來王豬籠草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



婆羅洲雨林中棲息著婆羅洲象、婆羅洲猩猩、長鼻猴、馬來犀鳥等獨有的珍稀動物。婆羅洲象是亞洲象的4個亞種之一(亞洲象有婆羅洲象、印度象、錫蘭象和蘇門答臘象四個亞種),也叫加里曼丹象、婆羅洲矮象,僅存於婆羅洲的原始雨林中;婆羅洲象的個頭比我國西雙版納雨林中的印度象要小,成年雄象身高不過2.5米,尾巴很長幾乎陲到地面;野外婆羅洲象的數目估計僅有1500頭左右。加里曼丹雨林中還生活著婆羅洲猩猩,它是靈長目猩猩亞科猩猩屬的三個種之一(另兩個種是蘇門答臘猩猩和班達努里猩猩,棲息在婆羅洲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熱帶雨林中,體型較大,在靈長目動物中體型僅次於大猩猩,成年雄性體長1.25米,體重75~100千克,因體毛呈暗紅褐色也稱紅毛猩猩,主要吃野生無花果、樹葉、蜜果、鳥蛋、昆蟲等;婆羅洲猩猩因近年來加里曼丹島油棕櫚種植園的擴張、熱帶雨林棲息地的大量喪失而數量急劇減少,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及極危動物。婆羅洲猩猩被馬來西亞沙巴州奉為「國獸」。長鼻猴是世界唯一的不屬於反芻亞目卻能反芻的動物,其鼻子特別大,雄性猴子更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長越大,最後形成象茄子一樣的紅色大鼻子(最長鼻子可長7~8厘米),只棲息在婆羅洲的沿海低地森林中;目前長鼻猴種群數目不足2000隻,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馬來犀鳥是犀鳥科角犀鳥屬的一種鳥類,棲息在婆羅洲、爪哇島、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的熱帶雨林中,因嘴上有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雄鳥的眼睛呈紅色或橙色,雌鳥的眼睛呈白色,成年鳥體長110~127厘米,重2~3公斤,壽命長達35歲;馬來犀鳥有三個亞種:馬來犀鳥指名亞種、馬來犀鳥爪哇亞種和馬來犀鳥婆羅洲亞種;馬來犀鳥因在馬來西亞數量眾多、形態優美、色彩艷麗而深受馬來西亞人民的喜愛、崇拜,是達雅族的「戰神」,被奉為馬來西亞的「國鳥」(也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州鳥)。




東南亞土豪小國——汶萊

汶萊早在中國唐代史書中就有記載,當時稱之為「勃尼」,中國明代的史書中記為「汶萊」,14世紀建起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汶萊帝國;汶萊帝國在16世紀初達到鼎盛,國土包括加里曼丹島的大部分、蘇祿群島及棉蘭老島一部分,國都「汶萊城」在今斯里加巴灣市;18世紀70年代英國勢力侵入,1888年淪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20年代詩里亞地區發現和開採石油,1941——1945年被日本佔領,1971年取得內部自治權,1984年脫離英國獨立,定國名「汶萊達魯薩蘭國」,"汶萊」在馬來語中意指「國家」,「達魯薩蘭」的阿拉伯語意為「和平之地、安樂世界」,現為英聯邦成員國,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政體。汶萊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國土面積僅5765平方千米,國土被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州分為東西兩部分,現有長30千米的淡武隆跨海大橋聯系(無需通過馬來西亞)。人口45.95萬(2019年),居民居民中馬來裔占總人口66%、華裔佔11%、原住民佔3.4%、印度裔佔2.3%;汶萊官方語言是馬來語;國民中67%是穆斯林。汶萊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14億桶,天然氣儲量3900億立方米,居東南亞各國前三名;汶萊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2%,其中80%的森林是熱帶原始森林。汶萊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019年人均GDP27871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32位、亞洲第7位(僅次於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和科威特)。汶萊經濟以石油天然氣產業為支柱,石油天然氣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40%,石油天然氣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90%;液化天然氣產量居全球第四位、東南亞第三位,是全球第四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2020年世界人類發展報告》,汶萊的人類發展指數是0.838,居世界第47位、亞洲第9位(在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韓國、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之後),屬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汶萊法律規定國家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實行醫療保健和各級教育免費制度;公民受教育程度較高,女性識字率95%以上,男性識字率近98%;目前汶萊的人均壽命大77.3歲,是東南亞人均壽命僅次於新加坡的國家。




汶萊最大的城市及首都是斯里加巴灣市,坐落在婆羅洲島北岸的汶萊灣,原名「汶萊城」,1970年改為現名,現有人口20萬(2019年);斯里加巴灣市是「和平的市鎮」之意。斯里加巴灣市是汶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橡膠加工、煉油、天然氣液化等工業;斯里加巴灣市也是汶萊的航運中心,斯里加巴灣汶萊國際機場是東南亞重要機場之一,年旅客吞吐量在1500萬人次,可直飛吉隆坡、雅加達、新加坡、上海、香港、奧克蘭、墨爾本、胡志明市、倫敦、曼谷、迪拜等城市。斯里加巴灣市也是東南亞著名的 旅遊 城市,著名景點有努洛伊曼皇宮、蘇丹紀念館、東南亞最大的游樂園之一的水晶公園、汶萊最大的皇家清真寺——博而基亞清真寺等。蘇丹紀念館於1992年為紀念汶萊蘇丹登基25周年建造,內有2200個房間,包括清真寺、直升機停機坪、3千米的地下道等,整個皇宮可居住2000位客人,館內收集的紀念品包括鑲有鑽石的王冠、華麗的傳統御用戰車。



沙巴州和砂拉越州

加里曼丹島北部屬馬來西亞領土,包括馬來西亞沙巴州(面積7.45萬平方千米,人口385萬)和砂拉越州(12.45萬平方千米,人口277萬)兩個州(馬來西亞的一級行政區包括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沙巴州、砂拉越州 歷史 上與汶萊一起被稱為「北婆羅洲」,在1881年以前是汶萊王國的領地,1881年至1963年被英國人統治,1963年後成為馬來西亞的兩個州。東馬總面積19萬多平方千米,占馬來西亞總陸地面積的57%;東馬人口660多萬(2017年),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1/5。東馬主要城市有古晉、哥打基納巴盧、斗湖、山打根、民都魯等。古晉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首府,有人口80萬,也是東馬地區最大的城市;古晉位於加里曼丹島西部、砂拉越河下游,距海岸約35千米,建有馬來西亞最大的煉銻廠,商貿發達;古晉國際機場是馬來西亞第三繁忙的國際機場,可直飛新加坡、吉隆坡、廣州、香港、斯里加巴灣市、雅加達等城市。哥打基納巴盧位於加里曼丹島東北部南海沿岸,有人口50多萬,是沙巴州首府及東馬第二大城市,是進入馬來西亞的「東方之門」;郊區的哥打基納國際機場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機場,為4F級國際機場,可直飛香港、馬尼拉、雅加達、漢城等地。東馬地區著名的城市還有民都魯,位於沙拉越州北部沿海(南海),建有馬來西亞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加工廠,民都魯港還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輸出港之一,民都魯還以「民都魯國際風箏節」而聞名於世。山打根市也譯仙納港,位於沙巴州東部蘇祿海沿岸,曾是英屬婆羅洲的首府,有人口近50萬,因華裔占該市人口的2/3而有「小香港」之稱;山打根還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木材出口港和主要漁港。



東馬有兩處世界自然遺產——巫魯國家公園和基納巴盧國家公園。巫魯國家公園位於砂拉越州北部靠近汶萊邊境處,佔地52800公頃,有婆羅洲島第二高峰——巫魯山(海拔2377米),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及全球罕見的「刀石林」,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巫魯山國家公園因其生物多樣性和喀斯特地貌而聞名,僅維管束植物就有3500多種,棕櫚樹種異常豐富,已知的就有20屬109種;公園內已開放的山洞至少總長在295千米,洞中景觀壯麗並棲息著上百萬只蝙蝠,公園內的砂拉越洞穴長600米、寬415米、高80米,是已知世界最大的洞穴。基納巴盧國家公園(也譯京那巴魯國家公園)位於沙巴州東北部,距哥打基納巴盧80多千米,公園佔地745平方千米,因公園內的基納巴盧山被馬來西亞稱為「神山」而俗稱「神山公園」,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如此評價:基納巴盧國家公園植被豐富,從熱帶低地雨林到高山森林、亞高山森林和更高處的灌木應有盡有,有5000~6000中植物、300多種鳥類和超過100種哺乳動物,有許多著名的食蟲植物及多種蘭花,特別是馬來西亞豬籠草(馬來王豬籠草)。



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地區

加里曼丹島南部屬印度尼西亞,稱為「印尼加里曼丹地區」,總面積53.95萬平方千米,約佔印度尼西亞總土地面積的1/3,行政上為東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和南加里曼丹省五省(印度尼西亞的一級行政區是31個省和3個地方特區)。中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面積最大的省,經濟以農業為主,也是印度尼西亞經濟最落後的省之一,首府是帕朗卡拉亞(人口不足20萬)。北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亞最年輕的一級行政區,設於2012年,首府是丹戎施樂。西加里曼丹省有人口450多萬(2018年),首府及最大城市是位於卡普阿斯河下游的坤甸市,人口60多萬,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第四大城市;坤甸市因地處赤道而有「赤道之城」的別名;坤甸市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華裔最多的城市,華裔佔全市人口的31%。東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經濟最強的省,油氣開采、煉油等工業較發達,首府三馬林達坐落在馬坎哈河下游,人口75萬,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僅次於巴厘巴板的第二大城市。南加里曼丹省首府馬辰(又名班賈爾馬辛)位於婆羅洲島南部巴里托河及馬塔普拉河交匯的三角洲上,因河網密布而有「河城」之稱,人口70多萬,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僅次於巴厘巴板、三馬林達的第三大城市;馬辰始建於16世紀,18世紀後期成為荷蘭的保護地,長期是荷屬婆羅洲的首府,有橡膠加工、木材加工等工業;郊區有馬辰沙姆斯丁努爾國際機場,年旅客處理能力在1000萬人次;馬辰港面臨爪哇海,是印度尼西亞主要海港之一,是印度尼西亞主要的煤炭、橡膠、棕櫚油、木材、藤條、胡椒輸出港。

印尼加里曼丹地區最大的城市是三馬林達以南120千米處的海港城市巴厘巴板,有人口85萬(2019年),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最大的工業和金融中心,近海有大型油氣田,有煉油、木材加工、造船等工業。巴厘巴板與三馬林達之間建有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唯一高速公路),這是巴厘巴板郊區有印度尼西亞東部地區最大的國際機場——巴厘巴板蘇丹阿吉穆罕默德蘇萊曼國際機場,可直飛雅加達、萬隆、坤甸、馬辰、新加坡等城市,年旅客處理能力在1000萬人次;巴厘巴板港瀕臨望加錫海峽,可泊3.5萬噸的海輪,是印度尼西亞主要的石油、液化天然氣、煤炭、木材輸出港。

⑵ 印尼有那些景點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景點有:

1、蘇門答臘熱帶雨林

蘇門答臘島熱帶雨林幅員250萬公頃,包括古農列尤擇、克尼西士巴拉及布基特巴里杉3個國家公園,數萬種植物、超過200種哺乳類動物及580種雀鳥的棲息之所,其中15種哺乳類動物是在印尼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蘇門答臘猩猩就是其中之一。

⑶ 關於風箏的資料

簡介
10
風箏特寫
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英語
復數:kites第三人稱單數:kites過去式:kited過去分詞:kited現在分詞:kiting
例句
What a huge kite!
多麼大的風箏啊![2]
2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

風箏
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
「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3歷史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

巨型風箏
——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煉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4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有人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5製作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風箏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現代的風箏大多數都使用廣告布作為風箏的面料,骨架也從以前的竹子變成了炭桿,大大的提高了飛行效果。
普遍方法
做風箏的工具:漿糊,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
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英寸及23英寸。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英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
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
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
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簡易方法
[3]工具/原料
紙;細棍子;粘合劑等。
方法/步驟
准備好做風箏的物品,把細棍子搭建成一個風箏的輪廓。注意介面處用線綁牢。細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層紙,
方便一會兒貼封面。
為風箏貼封面。
為風箏做三條尾巴,先貼還是不貼,看飛的時候的實際情況。
除了三角形,還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狀稍有變化。
為風箏綁線和試飛,線最好用牢固一點的,飛高了好收回來。綁線的位置可能會影響風箏起飛,所以要注意
調整。
6文化
中國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

風箏
飛躍險
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中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一萬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

風箏
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其他國家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美麗的稻神傳說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志。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
打鬥風箏的一種。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濰坊、開封、北京、天津、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陽江風箏
廣東陽江於一九九三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風箏之鄉」,此後,陽江市把每年重陽節定為風箏節。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雲,下面是一隻活蹦活現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塗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它在飛行時類似硬翅風箏,可形成一對稍向下彎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間有一長桿,下扎鹿口靈芝的圖案,造型別致精巧又獨具特色,是傳統中國風箏中一個可與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獨特的品種。而且靈芝風箏上帶長弓,緊張藤弦,風吹弦鳴,聲傳天外,是名副其實的「風箏」。靈芝風箏還有很多變種,如「蓮花荷葉」等。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於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 除「靈芝」、「蜈蚣」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群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陽江市由此被稱為「紙鷂城」。
開封風箏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開封還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託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濰坊風箏文化
山東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

風箏
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濰坊浮煙山風箏放飛場。
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志》也有記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式、硬翅式和簡形式。其中串式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 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4]
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三十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
世界風箏都--濰坊

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
濰坊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 。1984年4月1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根據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建議,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至2013年,濰坊已經連續舉辦了30屆。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還作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外國文化
美國風箏能「避雷」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克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泰國風箏有「性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據記載,泰國人自古以來就陶醉於放風箏的樂趣中。在一些著名的廟寺中,可看到不少描述古代風土人情的壁畫,其中就有放風箏的篇章。放風箏幾乎在泰國歷史的每一個朝代都十分盛行,在大城王朝時期,甚至頒布法令禁止在皇宮上空放風箏。在一些史書上甚至還有把風箏作為交通工具和戰爭武器的記載。當您看到一個個精美別致、多彩多姿的風箏翱翔在藍天時,您必定確信泰民族真正是擅長製作和精於此項技巧的行家了。
泰國以風箏為主的活動有許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斗風箏比賽了。斗風箏賽風箏或者也可講是"斗風箏",是需要專業的技巧和策略的。在風箏比賽中,時間的選擇,操縱的技巧,力度的掌握以及風向的利用等,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同時操作者特別是雙方隊長的臨場發揮和指揮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曼谷王朝的早期,即多年前就有特為比賽製作的風箏來參加比賽的記載,例如有一種朱拉"風箏,為五角星形狀,雖體型巨大,飛翔起來卻非常優雅。做時要會精於計算,要有豐富的經驗及有製作風箏的技巧才能制出理想的風箏。而和"朱拉"風箏相鬥的則被叫做"帕拋"風箏,為菱形帶個長尾,個型小巧但戰鬥力卻非常強。
在風箏比賽中,小巧的"帕拋"風箏會去挑戰強大的"朱拉",先是把"朱拉"引到另一邊,當"朱拉"進入它的圈套後,被它緊緊地纏住拉了下來。許多"帕拋"還會結成一隊共同去對付一隻"朱拉"。一般來講,"朱拉"風箏可輕易斗敗織小的"帕拋"風箏,但更多的情形卻是被一隻或幾只"帕拋"纏得失去平衡,一頭栽了下來。

⑷ 風箏節在哪裡舉行

每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風箏節是三月三.在濰坊舉行,濰坊風箏的故鄉.從明朝就開始製作風箏.

⑸ 賽龍舟在( )舉行 。風箏節在( )舉行。

賽龍舟在南方很多地方舉行,一般在每年端午節前後。
風箏節在濰坊舉行,一般在每年4月20日—25日舉行。

⑹ 印度尼西亞都哪些景點

旅遊景點:

1、巴厘島


你不來看看巴厘島的天空和海洋嗎? 八月份來到巴厘島你可以遇上風箏節,天空中隔三五里都飄著一朵風箏,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藍夢島是離巴厘島很近的、遊客更稀少的一片小島。你可以乘小型快艇上島,島上繁多的度假酒店錯落在田野或是海邊,無論你住在哪裡,只要步行一會兒,你便能夠聽到越來越清晰的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那也是大海的呼吸聲。 「惡魔的眼淚」是偶然遇到的景點,這兒的岩石陷落,留出凹型海岸線。海水撞上岩石,揚起三米高的浪花,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彷彿化成淚珠,灑在空氣中,蔚為壯觀。

2、卡瓦普定火山湖

哇哦,這是什麼神仙風景?霧氣繚繞,奶藍色的湖,枯樹環繞,整個就是一幅畫作,或是劇照。 但你卻不能在這個湖泊呆太久,因為是硫磺湖,最多呆15分鍾。

3、Air Bar

Air Bara 邦加島的高嶺士湖。這個景點曾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門話題並被認為是冰島。 一位曾到高嶺士湖並將其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上的旅客Prima H Sutiyono 在她的照片里評論「這不是冰島或是世界其他有雪的地方。這還在印度尼西亞,具體是在邦加中與南中的邊境,Air Bara村」。

4、Kelimut

這個獨一無二的火山口湖,看上去像骷髏頭的兩個眼眶。由三片緊挨著的火山湖組成,每片湖水都有不同的顏色,所以又稱作三色湖。 但是最神奇和詭異的地方還不在於此,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這三片湖水的顏色會不斷的改變,也就是說每個在不同時間來的人看到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我這次見證的是深綠色,淺綠色和黑色。 三色湖的顏色與一般的湖水和海水不同,她是完全不透明的,乍看上去根本不像是液體,能感受到強烈的張力和黏度,整個湖面沒有任何漣漪,平靜的讓人窒息,更像是一整塊被精心打磨過的寶石鑲嵌在火山口中。

5、Bukit Cumbri

這個隱藏的印尼秘境正在ins上引起了轟動,讓人想起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 磅礴的雲海,綿延而美好的全景山形,如處世界之巔。 這里以看到令人驚嘆的日出和日落而聞名。使旅遊人群這座山的唯一因素就是難度級別。 爬山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到達頂部是值得你付出的所有努力。您將收獲令人驚嘆的美麗和寧靜的氛圍。 如果您想逃離城市的混亂,這個寧靜的山丘是您的理想之地。

⑺ 風箏節在哪個地區舉行

(一)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也是中國的風箏之鄉,製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舉行,每年都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節慶的活動內容包括:舉辦開幕式,放飛儀式,國際風箏比賽,國內風箏大獎賽,評選風箏十絕,參觀風箏博物館,觀看楊家埠民間藝術表演,參觀民俗旅遊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娛樂等。

(二) 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

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先後研製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在著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觀,彩繪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三) 風箏又稱「紙鳶」、「紙鴟」、「鷂子」,最初可能用於傳遞消息,唐代以後轉向娛樂。晚唐高駢《風箏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以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據說宋徽宗主持編撰過《宣和風箏譜》。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緋衣夢》,便是以一個少年書生「買一個風箏兒放著耍子」為引端,可知當時放風箏已很普通。明清是風穩發展的鼎盛時期,春日放風箏成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傳曹雪芹寫成《南鷂北鳶考工志》 。現在,風箏的功能已擴展到體育競賽、裝飾藝術等方面。

北 京 風 箏

相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了當時傾城男女「各攜紙鳶」,清明掃墓後施放較勝的盛況。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風志》載:「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青藍色,中按提線三根,大者背著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順風放起, 晝系線條,夜系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泄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 ,花樣各別,哪吒、劉海、哈哈三聖、兩人鬧戲、蜈蚣、鯰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 、七鵲登枝之類。其最奇者,雕與鷹式,一根提線翔空中,遙睹之,逼真也。」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 、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

三大風箏之都 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同的特點,這些資料你可以做參考。

閱讀全文

與印尼風箏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疫情影響如何應對疫情 瀏覽:413
泰國人多久可以回中國 瀏覽:323
月氏人如何入侵印度的 瀏覽:294
義大利餐酒有哪些地區 瀏覽:214
印度尼西亞橡膠多少錢 瀏覽:250
越南和寮國旅遊哪個好 瀏覽:11
為什麼中國男人那麼短 瀏覽:987
越南的蔬菜沙拉放的什麼汁 瀏覽:103
義大利與浙江哪個好 瀏覽:1001
英國哪裡買韭菜最好 瀏覽:416
國外如何看待中國建黨100周年 瀏覽:972
為什麼火山噴發引發印尼海嘯 瀏覽:598
為什麼義大利人那麼好看 瀏覽:719
為什麼伊朗援助敘利亞 瀏覽:49
伊朗有中國多少武器 瀏覽:614
海運香煙去印尼可以多少條 瀏覽:372
印度辣椒青豆怎麼吃 瀏覽:221
1元rmb在越南可以買什麼 瀏覽:69
中國伊朗的寶寶應該是什麼族 瀏覽:933
英國車為什麼會故障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