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怎麼看

印度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2-04-30 00:43:53

Ⅰ 印度崛起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印度經濟崛起的戰略影響
當全世界還在試圖理解冷戰結束對全球勢力均衡和不同國家在新的全球體系中的地位與關系會產生何等影響時,並且,在印度的經濟改善對全球和亞洲勢力均衡的影響尚未得到充分評價之前,哈佛大學一位最傑出的戰略思想家對後冷戰時代國際體系的性質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預測,至今,這一預測還令印度的戰略政策分析家們感到「於我心有戚戚焉」。亨利·基辛格在其研究西方外交史的《大外交》(1994)一書的序言中,對「世界新秩序」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下猜測:
「21世紀的國際體系表面上將充滿矛盾:一方面是分崩離析;另一方面是不斷增長的全球化趨勢。在國家關系層面,新秩序不同於僵硬的冷戰體系,而更像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國家體系。新的體系至少包含六大主要力量——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羅斯,或許還有印度——以及眾多的中等規模和更小的國家。」
不可否認,美國仍然在軍事力量上占據著絕對優勢,不過,它也要接受其他經濟大國崛起的現實。最近,基辛格不斷重復他早先的看法,在強調其經濟成就重要性的基礎上,再次談到印度作為一個強國的「潛力」(基辛格,2000)。1994年,當基辛格認為印度是一個正在邁向「大國」地位的國家時,人們還不能想像印度可能出現一個1992~1998年那樣的高經濟增長階段,另外,印度也還沒有宣布自己擁有核能力。難道他有先見之明,還是他希望我們在定義印度的「國際主要力量」的身份時,關注其歷史因素和潛在力量?作為一個研究國家實力和現實政治的專家,基辛格在那時就應該非常清楚,印度不但能夠維持從20世紀80年代業已開始並且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態勢,而且,其經濟政策將打上現實主義的深深烙印。事實上,那時印度的外交政策正是遵循著現實主義原則,對此基辛格當然是心領神會的。然而,和許多其他的分析家一樣,如果基辛格仍然只看到一個那時還不確定的印度大國的「潛力」,那麼,問題在於:印度需要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將潛在力量轉變為現實力量?
軍事分析家們認為,盡管印度已經宣布了其核大國地位,但是,印度要想成為一個被世界承認的、超過其近鄰的軍事和核大國,目前還存在巨大的信譽和能力缺口需要彌補。為了彌補這一「可能」和「現實」之間的缺口,最重要的莫過於印度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經濟發展和增長是印度作為一個「強國」重新崛起的根本所在。如果印度能夠成功地保持高增長率,獲得必需的財力用於國防和安全建設以及進行人力資本和社會福利的投資,以確保與鄰國之間的和平與安全,那麼,基辛格的預言才能最終成為事實。
新的印象
不管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對印度的印象如何,20世紀末,有兩個決定性因素迫使西方國家重新認識印度。首先,20世紀最後十年印度的經濟成就,以及印度在經濟政策和思想方面的轉變;其次,印度宣布擁有核武器。對於這兩個內生於印度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因素,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近年來,美國在重新形成對印度的認識時,還有另外兩個因素需要考慮進去,它們雖然是「外生」因素,但卻影響到印美關系,即恐怖主義活動的上升和中國在亞洲的崛起。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即印度經濟的強大、它的軍事和技術能力,以及它作為一個自由和世俗的民主國家在對抗教派主義和恐怖主義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將決定著21世紀印度與美國及西方世界之間的雙邊關系,反過來,這又影響到美國對未來幾十年內印度在全球地位的看法。
印度面臨的挑戰在於,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否處理好上述每一個因素——經濟增長與發展、國家安全、恐怖主義活動和中國日益增強的實力和影響,從而增進國家安全和確保國民福利。印度如何處理這些挑戰,將直接關繫到印度在21世紀的全球體系中國家能力的大小與性質及其國家安全。
經濟要求
在一本新近的傑作中,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2001)在駁斥了最近有關國家能力經濟基礎的過於單純化的理論之後認為:
「托爾斯泰的問題是:『國家前進的力量是什麼?』如果用『動員』一詞來替代的話,這個問題可能更好回答。顯然,它不僅僅是購買力。盡管經濟財力很重要,但是它們並不是國家能力的唯一決定因素。一個國家的打擊力不僅僅包括其鋼鐵工業的產出。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國家即便不具備進行足夠的軍事動員的能力,只要它有更好的戰略、運籌和戰術能力,它依然能夠擊敗一個經濟上的超級對手。同樣,我們需要把一個國家的財政體系完善程度——它從納稅人手中集中財力和向投資者籌款的能力——考慮進去。而且,在重大沖突中,一個國家還必須能夠最有效地動員其平民。不同經濟部門之間必須形成適當的平衡,以便在最大可能地形成作戰財力的同時無損於國內的社會福利。因此,國家和私人部門官僚組織的素養及軍事組織的素養是同樣重要的。」(P418)
弗格森關注的是他所謂的財政力量的四個重要機構支柱:稅收徵集機構、代議制議會、國債體系和中央銀行,它們構成了經濟「能力方陣」。顯然,弗格森避開了國家能力的經濟決定理論,他認為:
「不論稅收體系多麼有效率,不論議會多麼具有代表性,不論國債市場多麼具有流動性,也不論貨幣管理多麼完善,最終,一個國家的合法性與如下無形之物具有密切的關系:傳統(過去受益的回憶)、感召力(當今領導人的吸引力)、公眾信心(對未來收益的信念,包括物質收益和精神收益)以及宣傳(政府開動可用的媒體來鼓勵所有這些方面)。盡管卡萊爾(Carlyle)擔心現代性將把所有的人類關系都轉變為經濟關系,不過,真正的『純粹經濟人』(homo economicus),即在每一次交易中永遠只考慮最大化自己效用的人,還是極其罕見的,對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人好比是怪物。在日常生活中,男男女女會使自身的經濟利益屈從於一些其他的動機,像賭欲、惰欲、性慾和破壞欲。」(P422)
盡管不藉助於經濟手段,國家也可以追求權力和提高其戰略能力,但是,從長期看,可持續的能力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
對於印度而言,毫無疑問,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挑戰便是如何加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經濟成就和經濟能力構成了國家安全和實力的基礎,對於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情況更是如此。經濟實力將決定軍事實力,並且改變印度與其鄰國,特別是她的兩個主要對手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印度具備保衛其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軍事實力,盡管如此,她仍然需要維持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從而能夠改變亞洲乃至全球戰略均衡,實現自身發展利益的目標。也正是如此,印度的對手才會努力讓印度保持經濟上的弱國地位,這正好強調了經濟要求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在其對印度國家能力的「潛力與希望」的調查中,科恩(Stephen Cohen,2001)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未來若干年內,印度能否通過發展技術、後勤服務和軍事力量,成為一個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南亞的大國?」這個問題綜合考慮到了成為一個大國所必需的經濟與軍事力量。然而,科恩過於強調印度的軍事、外交和政治能力,而相對疏忽了經濟能力。他注意到印度精英階層的「世界觀」與「自我評價」和印度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斷層,這非常正確。但是,在給後者下定義時,他卻沒有充分考慮到經濟成就的中心地位。實際上,要充分實現印度的戰略潛力和國家安全,經濟領域的穩健表現將至關重要。
在蘭德公司(RAND)的一項研究中(Yeh和Zycher,2000),經濟因素被直接納入到了對亞洲不斷變化的戰略實力平衡的計算之中。研究認為,如果印度在2000~2015年間能夠持續1992~1998年間的經濟增長表現,那麼,亞洲的力量均勢就將發生一個大改寫。遵循這一觀點,特里斯(Ashleyr Tellis,2001)對印度經濟崛起的多方面戰略影響進行了分析,他說道:
「問題的本質在於,如果印度在未來二十年左右能夠維持大約5.5%的年均增長率,它將成為亞洲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如果它能夠將增長率提高到5.5%以上的水平,那麼,它在亞洲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會更進一步。」
「如果增長率能夠一直保持在7%甚至更高的話,這樣的經濟成就不但會不可阻擋地使印度成為一個強國,使它在亞洲地緣政治平衡中成為有影響的一極,而且,這也迫使全世界更加關注印度,把它作為一個具有地區影響力的戰略實體。」(p240)
在沙費爾(Teresita Schaffer)的《印度的崛起和美國在亞洲的政策選擇》一書中,這些思想也有所反映。該書把經濟增長的穩健性和治理視為決定印度國家能力性質的關鍵變數。沙費爾寫道:「印度崛起為經濟大國和國際事務參與者的程度將主要決定於國內的因素。在我們看來,兩個因素的驅動至關重要。第一是經濟轉型,它將對政治氣候、領導人競爭和印度的國際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二個驅動力……是政治領導人的素質……」
經濟表現與經濟實力是政治與外交影響力和軍事實力的必要,盡管並非充分基礎,這樣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特別是當人們看到蘇聯由於經濟上的失敗而崩潰,而在中國作為一個強國崛起的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認為,決定印度的國際形象和能力、戰略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國家安全的並不是經濟增長本身,而是增長過程的本質特徵和印度解決當前所面臨挑戰的方式。所謂「本質特徵」,在這里指的是增長成果的分配方式、增長對印度的全球競爭力和融入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有增長的部門構成,即工業化的程度及其財政可持續能力。這些之所以意義重大,是因為在印度邁向強國地位的過程中,它所面臨的更大的安全挑戰主要來自內部的經濟和政治問題。恰恰是社會和經濟的落後狀態,由此產生的不公平和政治動盪,以及經濟發展的質量威脅著近來備受關注的「本土安全」。
印度國家安全的最大外部挑戰來自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北地區的跨國恐怖主義活動。但是,如果不能處理好由於少數人群的社會和經濟落後,以及教派和種姓之間的緊張關系所引致的國內安全問題,那麼,也就無法解決這一外部挑戰。不平等的經濟增長只會給國家安全帶來隱患。同樣,經濟落後狀況導致印度經濟缺乏國際競爭力,從而限制了印度融人全球經濟的程度。總之,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是印度國家能力和安全的基石。
印度過去的經濟成就和當前的國家能力
如果說加快經濟增長是實現印度戰略潛力的關鍵所在,那麼,問題是,印度現有的表現如何?以及,准確地說,經濟成就與發展潛力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有必要承認的是,促使印度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強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她的文明史、她對宗教和哲學所做的貢獻、她在知識方面尤其是在科學和數學上的成就、她的人口規模和構成、她的地理空間和位置以及她的軍事實力——而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正如加維(John Garver,2001)在討論印度和中國的競爭時所提到的那樣,「人類創造的兩個最為璀璨的文明:中國和印度,毗鄰在亞洲大陸之上。創造了這兩個文明的民族不但有理由為她們的歷史與成就而自豪,而且,可以肯定,她們在當今世界還將發揮重大作用。」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的一項統計工作通過清晰的經濟數據反映出這種歷史潛力。麥迪遜(Angus Maddison,1998)在對中國經濟成就的研究中構造了一組有關1700~1995年間世界總收入的數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工業化和前殖民時代印度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據的突出地位,以及近年來她們對這一失去地位的不斷收復。1700年,中國和印度佔到了全世界國民收入的45.7%(表1.1)。到19世紀末,這一比重滑落到24.2%,而到20世紀中葉時已經只有不到9%。隨著這兩個亞洲巨人在世界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應的,首先是美國所佔份額的急劇上升,緊隨著是日本。歐洲的比重在19世紀末上升到超過40%的最高點,隨後也開始下降,目前大約和前殖民時代的水平相當。這些數據助長了印度的戰略和經濟決策界的信心,他們堅信,印度一定會重新恢復她在世界舞台上的強國地位。同樣,他們也注意到,經濟成就在塑造一個國家的戰略實力的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
不可否認,盡管學術界對這些統計數據的可信度還存有懷疑,但是,20世紀後半期最驚人的故事莫過於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在印度之前,中國就開始了她的高增長路徑,在二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里便成功地使自己世界總收入中的份額翻了一番,從1978年的5.2%上升到1995年的10.9%。隨著其經濟上的成功,中國也成為奉行重商主義的貿易大國,其佔全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大約1%上升到2000年的4.5%。相比之下,印度的起步要更慢。不過,在整個20世紀,印度的經濟增長一直在不斷加速(表1.2)。
准確地說,最近一段時期印度到底取得了什麼樣的增長成就?在她的成就與潛力之間到底存在多大程度的距離?盡管印度起步較慢,但是,如果用一個更長的視角來看待其增長過程,那麼,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增長速度在穩步加快。20世紀前半期,統計顯示印度實際上幾乎沒有增長,此後,在1950~1980年間,其GDP年均增長率為3.5%,在1980~1990年間為5.4%,在1990~2000年間為6.2%。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2~1998年間,經濟增長率超過了7%,盡管隨後在1998~2002年間有所下降——主要是由於工業部門增長放緩所致。這就引起了一些有關中期增長潛力的問題。如果全美工商業圓桌聯合會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所(NBAR—CSIS)的觀點可以被接受,那麼,5.8%的年均增長率,即1980~2002年間所得到的長期增長率,不但無法使印度這個貧窮的人口大國解決發展問題,而且也無法使印度獲得一個強國所需要的外交和軍事地位。印度的決策者很清楚,只有在下一個十年內保持至少7%~8%的經濟增長率,才能夠完全解決印度的大規模減貧和應對人類發展的挑戰。戰略分析家們也認為,政府要想籌集足夠的財力來對傳統裝備的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形成一個可靠的核威懾命令控制系統,這樣的一個國民收入增長率是必須要保證的。
盡管還有這些需要警惕的不足之處,印度過去二十多年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已經產生了戰略性影響。如果中期的增長速度能夠提高到年均7%的水平,那麼,各種戰略性影響也將隨之增加,我們下面來討論這些問題。
業已取得的戰略性影響
印度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以及更重要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政策已經影響到她與各國(或政治實體)的政治外交關系,這些政治實體遠的有美國和歐盟,近的有東盟和中國台灣地區。不過,從戰略角度來看,受影響最深的還是莫過於她與兩個既是鄰邦又是戰略競爭者的國家的關系。

Ⅱ 世界歷史來看: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誰對世界影響更大

客觀的說,應該是印度。最簡單的例子是,我國受到佛教影響很大,而我國沒有向印度輸出什麼東西,可見印度的影響力。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地理原因造成的,我國由於距離西方太過遙遠,並且我們長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致力於輸出文化,而印度歷史上從馬其頓帝國時代就一直和西方頻繁交往,影響力自然大多了。
當然我們對東亞主要是日韓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但這是地區級的。

Ⅲ 中國經濟「世界第二」,印度怎麼

「太快了」,是印度人對於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的第一反應,不過並沒有快到來不及反應。事實是,印度媒體到目前也沒怎麼關注這件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10月份即將主辦的英聯邦運動會吸引了大部分媒體的視線,二呢,就是印度主觀上「復雜」的心態——沉默其實也是一種態度。
近年來中印比較漸成顯學,比較的目的也應該是如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中印兩國的有識之士都應認識到,中國和印度把自己的事情都搞好了,都崛起了,將真正標志亞洲世紀的到來,是兩國人民的福分。中印之間到底有沒有一場「龜兔賽跑」式的競賽,也是不確定的。所以,對於「『中國兔』與『印度龜』激烈競賽」的提法,就要千萬警惕了。

中國並非「貪睡兔」,印度也非「落後龜」
印度《經濟時報》8月22日發表文章說,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但是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人口規模是如此巨大,經濟增長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對中國創造的諸多奇跡已經習以為常。
文章中說,即便中國有朝一日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能夠掩蓋印度的光芒。文章中說,日本已經啟動了與印度的戰略對話,兩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有望在今年底前簽署。日本還增加了對巴基斯坦洪災的援助,並派遣了自衛隊前往巴基斯坦救災。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本政府的態度也更加務實靈活,日本與俄羅斯同意就北方四島問題展開新一輪談判。雖然這些舉動或許與中國崛起沒有關聯,但是這些變化表明,日本正在調整其外交戰略,一個包繞中國的「外交圈」正在形成。因此,印度並不擔心未來會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之下。
《印度時報》目前公布了這條消息,可能更能說明問題:印度大型消費者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印度只有45%的人口日收入低於20盧比(0.4美元,不足人民幣三元)。這項數據,綜合考察了家庭收入、消費、儲蓄三者的情況,並運用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得出結論,因此更為可信。此項結論推翻了印度國家樣本調查機構此前發布的數據,即印度80%的人口日收入低於20盧比。印度將自己比為「印度龜」,名並不符實。
綜合印度各方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中國經濟「世界第二」,印度輿論持四大看法。
借鑒論
資深國際問題記者普拉內?夏爾馬認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重大事件,值得印度認真研究學習。」他表示。借鑒學習中國的一些經驗是記者與印度戰略界接觸中得到的一個普遍認識。
「在發展製造業、基礎設施、農業、教育等領域的巨大投入是中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借鑒的地方,」即將在中國出版的《追趕中國》一書的作者莫漢?古魯斯瓦米認為。實際上,「中印比較學」在印度越來越被用來推動政府改進政策的一個「工具」,如提高政府效率、加快吸引外資、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等。
人均論
「盡管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日本,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目前國際上排名仍徘徊在阿爾及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前後。因此同印度一樣,中國還算不上富國,」古魯斯瓦米表示。同時他認為,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稅收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因為它反映一個政府施政的資源實力,其基礎也是人均GDP。從這個比值來看,目前美國的數值是35,而中國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即使到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大大超過美國那一天,中國的人均GDP仍將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因此也很難說得上是能夠與美國相較量的強國,」他認為。
焦點論
成為「世界第二」的中國同時也被放到了國際社會關注的中心和焦點,尤其是將受到「世界第一」美國的格外關注,印度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需要應對的新挑戰。《超級大國》一書的作者認為,冷戰時期的蘇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都被冠以「世界第二」的名頭,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他未明說的言下之意很明顯,現在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前景如何還不確定。
印戰略分析家拉賈?莫漢認為,中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的狀況出現之後,中國國內有人歡欣鼓舞,有人冷靜觀察,這種區別本身就十分值得關注。中國出現在西方的「戰略焦點」上已有時日,成為「世界第二」只能強化這種關注。伴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關於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增加在國際社會承擔責任等許多問題會更加突出。
壓力論
中國的「快速進步」是否對印度構成「壓力」?不少印度人認為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印度老人民黨主席、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斯瓦米認為,中國是唯一在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兩個方面都超過印度的國家,這表明中印之間的差距在加大而不是縮小,因此印度人感到壓力是很自然的。
拉賈?莫漢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印度的影響包括,政府在經濟發展及相關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緊迫感會增加,推動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將會加大,印度的商界、學術界、媒體對中國的興趣與合作也必將增大。同時,中國可能在相當長時間內經濟上領先印度,在國際上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也將促使印度以新的視角和態度審視和處理同中國關系。

Ⅳ 轉:從地緣政治分析印度的崛起對中國是否有利

美國,中國,歐盟都不會接受印度作為一個海權大國的崛起。
印度的國家長期目標是:「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2002年印度國防白皮書)。
但很可惜,這很可能只是印度單方面的幻想了。因為印度洋的位置太過重要,可以說,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扼住了世界海上交通的咽喉: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海上橋梁。在歷史演進到21世紀的今天,中東,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俄羅斯是今後最主要的資源輸出地。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印度洋是當今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中東能源輸出線的必經之地,是中國,印度,歐洲的主要貿易航線,世界上1/4的商品要經此運往世界各地,亞洲國家所需能源的80%都從這里經過;

從經濟意義上看,印度洋周邊是世界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全世界70%的錫、45%的鉻、30%的錳礦石、20%的銅、70%的黃金、85%以上的天然橡膠、波斯灣石油蘊藏量佔世界的60%;

從地緣安全形度看,印度洋周邊地區多是一些較小的國家,沒有一股大的力量能把它統一為一個地緣政治實體,導致其易被外部力量所左右,且難以形成集體應對地區安全威脅的有效合力。

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印度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拿破崙、彼得大帝還是希特勒、羅斯福無不把印度洋看作控制世界的神經中樞。「海權論之父」馬漢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明確指出,「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從這個角度來看,以海權立國的美國,是印度海權大國理想的最大阻礙。毫無疑問,印度洋是美國在東半球的核心利益區,如果印度崛起成為印度洋的主導國,這意味著美國將從一個全球性大國變成一個西半球大國,如果美國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命運,就意味著美國不可能支持印度崛起。

Ⅳ 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和印度的影響力到底是怎麼樣的

可以形象把中國和印度看作是是「世界工廠」。

Ⅵ 印度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怎麼樣再和中國比怎麼樣

印度除了人多,什麼也不能和祖國比,謝謝採納。

Ⅶ 印度這次不得了!幫了中國一個大忙,網友直呼:乾的漂亮。怎麼回事呢

據我了解是由於美國開始在世界上打貿易戰,使國際貿易市場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美國要求印度增加對華商品關稅,減輕對美國商品關稅後,印度不僅一反常態拒絕了美國的這一要求,還宣布下調了中國等五個亞洲國家的進口關稅。甚至還直接提高了美國的進口關稅,而印度的這一做法,讓我國商品更好的進入印度,

隨著美國的不斷發展,其的野心也是逐漸增加,近年來更是和很多亞洲國家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就比如越南,就是在近幾年來十分親美的一個國家,美國也是對其進行了不少的軍事援助。此前更是以1美元的象徵意義,將本國的一艘退役軍艦售賣給了越南,以此提高越南與美國的交際關系。

而說到與美國走得比較近的亞洲國家,就不得不提及印度,此前印度想要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時,莫迪還曾向特朗普拋出了價值幾十億的軍火大單,以此表示本國的誠心,而美國也是如期所願的在聯合國會議中表示出了對印度的支持。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印度是幫了中國,減少了中國與印度之間貿易關稅,但同時,中國也將會加大對印度的貿易往來,到時印度本國也將會在此基礎上獲得巨大的利潤,只能說是互利互助罷了。

Ⅷ 為什麼總拿印度和中國比較,為什麼總說印度會超過中國

總拿印度和中國比較,是因為印度和中國有可比性,同是發展中國家,同是人口大國,同處亞洲,同為金磚四國,最主要的不同是國家制度,這也是西方總拿印度和中國比較的主要原因,西方認為民主制度一定能勝過一黨制,結果是至今印度也趕不上中國。

大家可能還不清楚印度會超過中國這句話背後的涵義.
如果中印以正常的發展速度來競爭的話,印度永遠都不會超過中國,這一點連好高婺遠的印度人心裡都清楚,怎麼還有這么多網友會被人家蒙上眼睛.
印度人說印度會超過中國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背後有著不可告人的期待,但是卻披上什麼印度比中國民主自由什麼軟體業發達什麼英語良好等等美麗漂亮的外衣,那是專忽悠中國人的,別上當.
印度人說印度會超過中國,就是看中了中國有2個戰爭要打,一個在台海,一個在東海.印度人認為中國躲不開,繞不過這兩場戰爭,而且中國面臨的對手並不是台灣,而是世界老大和老二的美日,所以,印度人認為,即使中國能打贏這兩場戰爭,國力也要至少衰退20年,要是打敗的話,那就不是衰退幾十年的問題,而是上百年甚至亡國的危險局面.
所以印度說10年趕上中國,是預測中國10年內打這2場戰爭,說20年趕上中國,是因為他預測到中國在20年內打這兩場戰爭.當然,中國也可能20年內都不打,但印度人認為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國放棄自己的強國夢想,永遠甘做二流國家.
印度人並沒有中國這么險惡的局勢,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系雖然維持,但是打大仗,打核仗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印度以自己良好的國際局勢,來期待中國與美日的爭奪,最好趕上並超過中國,這是印度的"大國夢".
當然,這個夢也有局限性,就是局限在別人身上,希望中國和美日爭斗,希望中國經濟發展停滯或者後退,一但這些國家不象印度希望的那樣做,比如美國不和中國斗,這個夢就破滅了!
所以,作為中國人,頭腦要清醒,不要被人左右!

Ⅸ 印度的文化影響力大還是中國的影響力大

當然是中國 古印度有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但它已經滅亡了 中華民族5000+年傳承下來的文化是巨大的 但我國對文化的重視一直不像外國那麼高 他們一直想灌輸我們它們的文化 像日本的惡心動畫片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要想讓我們的文化影響力變大 應該從我們這些國民入手 多閱讀中國典籍 是中華文化印在我們心中 才會讓世界認識到:睡獅醒了 呵呵 說得多了點 有點扯 。。

採納哦

Ⅹ 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哪個對國際的影響大

肯定是中國文化對國際影響大。
1、國際上有很多現象都可以證明中國文化影響越來越大。前幾年孔子學院就不提了,單單中法中俄文化年之類的舉行好幾次了。另外,美國一些州由於春節也有人開始過了,就把春節也定成法定節假日了。相對比下其他國家就沒有什麼印度文化年之類的,印度的節日我們也沒聽說過。在國際上你提到春節,大家都知道放鞭炮之類的,印度就沒有。
2、歷史上印度被英國殖民了幾百年,文化傳承下來的也不多,傳統語言語言也就剩下了印地語,而且有的人還不會。就文化影響來說,還是中國大一些。
中國文化影響力還是比印度大的。第一是中國近幾年重視文化宣傳,第二就是中國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這也促使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閱讀全文

與印度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伊朗發財是什麼意思 瀏覽:132
中國醫療隊支援伊朗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401
印度吉二代怎麼辨別真偽 瀏覽:905
伊朗巴莉哲玫瑰精油怎麼樣 瀏覽:473
美國進攻伊朗本土會怎麼樣 瀏覽:791
怎麼樣到越南進出口貿易 瀏覽:819
伊朗的女人為什麼都想嫁到國外 瀏覽:485
越南打工一般多少錢 瀏覽:319
怎麼激活中國工商銀卡 瀏覽:516
去越南玩住宿一晚多少錢 瀏覽:730
英國現在什麼時候降溫 瀏覽:72
為什麼印度到處都是車笛聲 瀏覽:787
印尼買來後怎麼用 瀏覽:211
義大利怎麼確診病例 瀏覽:1002
印尼有什麼東西可以買嗎 瀏覽:125
越南五千塊值中國多少錢 瀏覽:604
義大利馬貝廠在哪裡 瀏覽:197
越南旅遊團去哪裡最便宜 瀏覽:431
印尼本土有什麼龜 瀏覽:10
伊朗的代表動物是什麼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