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強佔了多少中國的領土
根據世界海洋法規定,中國擁有的海洋國土面積是299.7萬平方公里,包括內水、領海及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法庭作為一個整體,應確保其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和公平地區分配。法庭法官任期9年,連選可連任。法庭應選舉庭長和副庭長,任期3年,連選可連任。
法庭還應任命書記官長。法庭應設立海底爭端分庭,行使《公約》第十一部分第五節規定的管轄權、權力和職能。法庭可設立其認為必要的分庭,以處理特定的爭端。各分庭和海底爭端分庭作出的判決,應視為法庭作出的判決。
(1)被印度侵佔土地怎麼辦擴展閱讀:
《公約》設立的機制規定了解決爭端的四種可供選擇的辦法:國際海洋法法庭、國際法院、一個按照《公約》附件七組建的仲裁庭,以及一個按照《公約》附件八組建的特別仲裁庭。締約國可自由選擇這些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
根據《公約》第287條做出書面聲明並交給聯合國秘書長保存(締約國根據第二八七條做出的聲明)。如果爭端各方沒有接受相同的解決程序,那麼只能按照附件七將爭端提交仲裁,除非爭端各方另有約定。
B. 印度自獨立以來侵佔了不少土地,為何沒有國家對其制裁
1. 印度自獨立以來,其領土有所擴張,但並非所有鄰國都對此表示異議。這種擴張部分是由於自然邊界的發展,如印度河流域的變化,以及與巴基斯坦的爭議地區。
2. 關於國際制裁,一個國家是否受到制裁通常取決於其國際行為是否得到廣泛認同為違反國際法或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印度並未受到廣泛制裁,這可能與其外交政策、經濟合作以及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有關。
3. 印度的外交政策旨在平衡與多個大國的關系,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種平衡戰略使得印度能夠從這些大國中獲得支持,而不會受到單一大國的強烈制裁壓力。
4. 在地緣政治中,印度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夥伴,無論是對於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的布局,還是俄羅斯在印度洋地區的利益,抑或是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競爭。
5. 盡管印度與多個鄰國存在領土爭議,但國際社會在處理這類問題時通常採取謹慎態度,以避免激化沖突。此外,印度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也為其提供了緩沖。
6. 在印巴沖突中,雖然俄羅斯與印度保持友好關系,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會無條件支持印度的所有行動。俄羅斯在軍售方面保持中立,同時與巴基斯坦也有合作關系。
7. 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之一,其龐大的市場和潛在的經濟增長吸引力使它不易受到制裁。
8. 至於印度的武器采購,雖然其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歷史悠久,但這並不代表印度在所有國際問題上都會支持俄羅斯。印度的外交政策是多維度的,旨在維護其國家利益。
C. 中印邊境沖突怎麼解決的
是和平收回。那就是談判的方式,這個其實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方面,談判必然有舍有得,也就是說要做好放棄一些土地,收回一些土地的准備。
2021年2月19日據央視軍事報道:2020年6月,外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爭中,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突圍後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斗至生命最後一刻;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沖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
D. 1962年印度戰敗,撤退途中,侵佔了尼泊爾的卡拉帕尼地區
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後,尼泊爾也在積極提防印度,不過和印度相比,尼泊爾國力弱小,還是被印度侵佔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名叫卡拉帕尼地區,位於我國,尼泊爾,印度三國的交匯地帶,面積約75平方公里。直到現在,印度仍然控制著這塊土地。
其實卡拉帕尼地區 歷史 上一直是尼泊爾領土,和印度各土邦沒有任何關系,直到英國統一印度之後,印度和尼泊爾之間,才產生了領土問題。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內陸山國,原本有三個鄰國,分別是我國,印度和錫金。但自從錫金被印度吞並後,尼泊爾只剩下中印兩首滑派個鄰國。尼泊爾北部和我國接壤,東西南三面都被印度包圍,國境線長達2400公里。
和中印兩個鄰居相比,尼泊爾只是一個小國,面積約為14.7萬平方公里,但鮮為人知的是, 歷史 上的尼泊爾其實是一個大國。尼泊爾古稱廓爾喀,廓爾喀人以驍勇善戰著稱,常用一把彎刀, 歷史 上令很多印度人聞風喪膽。現在廓爾喀彎刀已經是尼泊爾的國刀,提醒著尼泊爾人,牢記以前的榮譽。
尼泊爾鼎盛時期,除了現在的土地之外,還曾控制著大吉嶺,庫馬盎,加瓦爾等大片土地,不過現在這些土地已經並入了印度多個邦。印度人 歷史 上並不是尼泊爾人的對手,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土地,都要感謝英國。
歷史 上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在這片土地上存在大小數百個土邦,這些土邦互不隸屬,都有自己的王公,直到英國入侵後,才逐漸整合了各個土邦,統一了印度地區。英國統一印度後,繼續向四周擴張,又控制了緬甸,斯里蘭卡等地。
在英國軍隊的進攻下,印度北部的尼泊爾也喪失了大片土地,19世紀初,在英國的入侵下,尼泊爾被迫與英屬印度簽訂了 《蘇高利條約》,喪失了大片土地。在這場戰爭中,英國發現了尼泊爾人的戰鬥力,此後開始大量僱傭廓爾喀人,用於鎮壓印度人起義。在19世紀中期的印度大起義時,廓爾喀士兵給印度造成了很大殺傷,最終幫助英國平定了這場起義。
所以對於尼泊爾,英國並沒有吞並的打算,英國的策略一直是加以利用,使其成為制約印度的重要一環,後來在相關邊界協議上,英國就故意埋下了一些隱患。這些隱患,後來成為了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爭端。就比如卡拉帕尼地區,就是英國人種下的惡果。
關於卡拉帕尼地區的歸屬, 《蘇高利條約》採用了非常模糊的表述,條約原文讓謹是,卡拉帕尼地區,尼泊爾和英屬印度以馬哈卡利河的源頭為界。但馬哈卡利河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南源,一個是北源,具體是哪個源頭,條約中卻沒有清楚的表述。
既然沒有交代清楚,尼泊爾自然默認對自己有利的邊界,並沒有把卡拉帕尼交給英屬印度,當時英國也予以了承認,所以在英屬印度時期,卡拉帕尼地區一直都在尼泊爾版圖之內。但印巴分治之後,印度實現了獨立,開始向尼泊爾索要卡拉帕尼地區。印度的理由是,根據 《蘇高利條約》,尼泊爾早應該把卡拉帕尼交給英屬印度,而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所以卡拉帕尼應該是印度領土。尼泊爾對印度的主張予以了拒絕,並一直控制著卡拉帕尼到1962年。
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後,印度很快潰敗撤退,由於和印度存在領土爭端,當時尼泊爾也在提防印度,不過尼泊爾畢竟國力有限,印度在撤退過程者賀中,就近通過了尼泊爾的卡拉帕尼地區,並趕走了當地的尼泊爾人,侵佔了這塊土地。從此之後,卡拉帕尼地區一直由印度占據。
E. 中印自衛反擊戰後,我國基本收復了多少被侵佔土地
12萬平方公里。
根據網路資料顯示,中印自衛反擊戰後,我國基本收復國土有:新疆段,全部收復(約3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印度稱為阿克賽欽邦的那一塊)。藏南段,由於後勤問題,收復後也不得不主動撤出(被印度佔領約9萬多平方公里)。中段(不丹,錫金),收復2000平方公里左右。共約12萬平方公里。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F. 中印邊界爭端的領土侵佔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起,英國殖民當局和獨立後的印度政府開始蠶食中印邊境東段藏南地區。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獨立後的尼赫魯政府全盤繼承了英國殖民政權的遺產,包括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和擴張政策,在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擴張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1949年後,新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於我國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採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具體說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軍事上沒採取任何措施。但這種忍耐進一步助長了印度政府的氣焰,印度政府在中印邊界西段也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印西段邊界情況與東段不同。「麥線」盡管非法,但它畢竟是一條在地圖上畫出來的「邊界線」;而在西段,就連這樣一條「邊界線」也沒有,只有一條「習慣線」。習慣線以北歷來由中國政府管轄,印度在1957年從一份中國畫報上看到中國在該地區修築了新藏公路,於1958年9月向阿克賽欽地區派了一支偵察隊,但隨即便理所當然地被中國政府「遞解」出境。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聲稱新藏公路通過的土地(即阿克賽欽地區)「若干世紀以來就是印度拉達克地區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對此予以斷然拒絕。
印度政府視中國政府的剋制忍讓為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在東線,印度政府以勘界為名,跨過「麥線」進一步蠶食我國領土。在西線,開始派軍隊進入我國領土。兩國軍隊在1959年8月25日爆發了第一次邊界沖突,即東線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線又發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開了雙方軍事對峙的序幕。
1960年,印度政府開始推行「前進政策」,派巡邏隊搜索中國「佔領」地區,在不進攻中國陣地的情況下,插入中國據點之間的空白地帶,堵住中國人向前推進的路線。在西段,向印度主張線盡可能地推進,在邊境地區設立哨所,把阿克賽欽地區「實際上」變為印度領土;在東段,把哨所推進到「麥線」,對整個邊境地區加以有效佔領。
中國政府為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提出了一攬子外交解決的方案,在兩國總理最後一次談判中由周恩來向印度方面提出。
這個中國方案的核心內容是,中國認為邊界問題是由於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雖然中國受到很大損害,但這並非是印度人民的錯,不應該由獨立後的印度負責。中國政府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但對於邊界現狀,中國政府准備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它。這個所謂的「現實主義態度」,是准備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實際效力(確認印度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的佔領)換取印度不再對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另外,中國政府建議,作為一種臨時性措施,雙方應暫時維持邊界現狀。這是我國政府在那個年代典型的意識形態外交政策:中印兩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印兩國的邊境問題是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中印兩國人民不要上帝國主義的當,應當互諒互讓解決邊界爭端。
但習慣於按西方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思維的尼赫魯拒絕了中國這一巨大讓步性的方案,繼續推行「前進政策」。忍無可忍的中國政府被迫進行自衛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