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只有一億人是什麼意思
就是只有一億人是『正常』人。
印度現在雖然快接近十三億,但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度的國家。
種姓制度,簡單來說就是身份區別。
種姓制度區分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資本家,大地主等等。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簡單說就是國家政府的高層人員。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簡單說,就是平民,生活上有保障就可以了,別想參與政治,因為那是剎帝利的特權,你只要交稅給國家就好了。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簡單來說,就是賤民。
其中還有第五等,這類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簡單說白了就是奴隸。
綜合以上的種姓制度來說,第四等和第五等,佔十二億人口中的十一億,第四等開始,別說工作,喝水都沒有保障。而所謂的大資本家或官員有能有多少人?兩個種姓加起來估計也就一千萬人而已,剩下的就屬於第三等最多了。
綜上所訴,印度只有一億人口指的是高種姓,低種姓在印度人眼裡基本不是人。
Ⅱ 印度人:在中國,才感覺是個人,印度種姓制度究竟多可怕
我覺得印度人的姓氏比較奇怪,也不懂是怎麼來的,就光一個姓由很長的文字組成。有些人出生就是貴族,而有些人出生就是奴隸。
現在的印度,雖然接觸外來文化越來越多,很多人已經逐步打開自己的視野,努力擺脫傳統種姓制度的束縛,追求改變命運。
Ⅲ 現在還有哪個國家存在奴隸制嗎
對於現在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來說,奴隸制一詞似乎只會出現在歷史課本里,我們的生活以及國家制度早已脫離了奴隸制,但是這並不代表著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奴隸制了,至今為止依舊有很多國家奉行著奴隸制。
就連我們所知的俄羅斯也是一個奴役人口高達百萬的國家。這個國家裡的很多國民也在被某種方式所奴役著,100多萬的國民就只能這樣活生生的活在奴役的陰影之下。
Ⅳ 在印度首陀羅和達利特都是奴隸嗎
不是奴隸,只是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下被歧視、被壓迫的低等人。但低等人也有區別,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下的最低的第四等級人(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瓦爾那
1.婆羅門:最高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司祭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此外,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可殺害、可領回部份充公遺失物等。
2.剎帝利:次高的瓦爾那,《梵書》(Brahmanas)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物」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此外,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 《瞿曇》(Gautama)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4.首陀羅:最低的瓦爾那。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在當時,首陀羅是奴僕,但也不是奴隸。
Ⅳ 印度高種姓有多少人
問題一:印度有多少高種姓人口?
全印度賈特人口總數多達8200萬,分布在哈里亞納的賈特人占邦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賈特人也彼此抱團形成很強的政治影響力。因此,受到經濟、社會壓力的擠壓,但是又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賈特人自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開始大規模的社會運動,要求將他們納入「其他落後階層」以此獲得預設配額的特權。
問題二:印度都有哪些種姓等級?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特有的一種等級制度,按照這種制度,每個人一出生就屬於一個特定的等級,職業也是世襲困簡襲的,各等級間界限嚴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飲、同席而坐。即種姓是指職業世襲、內部通婚、不準外人參預的社會等級(身份)集團。種姓在古梵語中稱「瓦爾納」,意為「膚色」、「品質」;印地語叫「^提」,意為「種」、「出生」;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意譯為「種姓」;葡萄牙人稱為「卡斯特」,意為「族姓」、「出身」。早在奴隸制時期,印度社會即已分四大等級:「婆羅門」(僧侶)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剎帝利」(貴族、武士),掌握政治、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治者;「吠舍」(農牧民、工商業者),多屬被剝削的小生產者;「首陀羅」(奴隸、雜工、僕役),是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壓迫、被剝削者。這種制度主要盛行於印度教徒中。被印度教奉為聖書的《摩奴法典》,把這四個等級的起源歸於梵天(造物者)身體的四個部分,即婆羅門出自他的口中,剎帝利出自他的雙臂,吠捨出自他的雙腿,首陀羅出自他的雙腳。印度教的經典還認定前三種等級的人是可以獲得「再生」的,而首陀羅則沒有這種權利。隨著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後來在恆河流域的一些王國里,原來的四個等級又被細分為許多等級(亞種姓)。結果種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趨復雜。在原來的種姓之外,又出現大批「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他們絕大多數人沒有土地,沒有權利,只能在農村當佃、雇農,或在城市從事「不潔」行業,如洗衣、製革、屠宰、清掃等,他們的人身和用過的東西都被認為是「齷齪」的,他們不能同其他種姓的人接觸,不能進入寺廟、學校等公共場所。現代的種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級種姓,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以及被稱為「賤民」或「不可接觸者」的第三等級。印度的種姓制度破壞了人民團結,阻礙了社會發展,對整個社會起著極大的分裂作用。印度獨立後,曾經制定法律禁止種姓歧視,不過在今天封建關系佔主導地位的印度農村裡,種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在印度社會中仍有很大影響。
問題三:印度高種姓有哪些?
一般高種姓不會和低種姓結婚,一是不允許及觀念,二是生出來的就是賤民了。即使有也大多是高種族男人娶低種族女人,反過來的非常少。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是會通婚的,剎帝利州褲把女兒嫁到婆羅門要雙倍嫁妝,如果是剎帝利男孩娶婆羅門女孩,嫁妝又怎麼算呢?還是說女兒代表父母的顏面,婆羅門家族根本不允許女兒嫁到低種姓家裡?
問題四:印度在古代有多少人口?四大種姓分別佔百分之多少?
印度從古至今都是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稠密地區,至於四大種姓制度那是在天竺古王國時代的印度存在,這之後的歷史,種姓都是名存實亡,印度社會上幾乎不停的產生亞種姓群體。印度建國時賤民比例大約是15%,不過1947年印度宣布取消種姓制度以後就各種姓階層數量只能估算了。
問題五: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比較難區分因為民族成分比較復雜只要知道種姓是世襲的就可以了。但是種姓與姓氏不同如果過高種姓的男性跟低種姓女奴的後代還是低種姓的奴隸。有個比較好的例子就是佛祖家族的長老跟低種姓女奴的女兒偽裝成公主嫁給鄰國,被鄰國認為是受到了侮辱,直接導致了釋迦族的滅亡。種姓其實就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階級人為劃定界限,與統治者的血源有直接關系,比如由於雅利安人最後居上,所以一般高種姓的人膚色都較淺,而低種姓的人膚色都相對較深。每個人的種姓生下來就被固定當然也有例外傳說中只有大黑天為4個人改過種姓。
問題六:印度各個種姓、賤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賤民大約是15%,不過1947年宣布取消種姓制度以後就只能估算了。
問題七:印度有什麼種姓?
種姓 印度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祭司),剎帝利(Ksatriya,貴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羅(Sudra,奴隸),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將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達利特)。雖然印度許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在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的殘跡仍存在於社會中。印度人口2008年估計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分布於恆河平原。印度的識字率為61%(男: 73.4%;女: 47.8%),性別比是1.064 男/女,預期壽命68.59 歲,人口增長率為1.606%,出生率為22.69 /1,000 人。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問題八: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大種姓,由高到低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制度與古代其他國家地區等級制度不同(最最特殊)的是人一旦出生,你的種姓(等級)不能因為財富和官爵的變化而變化。俗話說就是出生就定死了。今天雖然早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它的殘余依舊根深蒂固影響著印度。
問題九:印度各個種姓、賤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印度早告別種姓時代了,那是古王國時代的印度,這之後的歷史,種姓都是名存實亡。
Ⅵ 古代印度把人分哪幾個等級
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特指「印度種姓制度」,屬於對社會群體的宗教劃分,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
婆羅門(Brahmin):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祭司,
剎帝利(Kshatriya):代表帝王將相、王室貴族,
吠舍(Vaishya):代表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首陀羅(Sudra):代表奴隸。
此外,還有比首陀羅更低,不入流的「賤民」(Un-touchable),如最低層的達立特人(Dalits),成份是打仗的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而結合的人。根據統計,賤民約佔了全印度人口的15%,他們不能擁有土地,飲食器皿必須與其他人分開,還要替社會層級較高的印度家庭清理穢物。
種姓是隨著西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時開始出現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來區分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後來才逐漸有了四個種姓。
種姓的劃分,很像對社會群體的職業劃分,只是種姓的劃分是按出生而定,自進入這個社會就沒法改變自己的種姓。
維護種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據「梨俱吠陀」中〈原人訟〉描述: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之間不能共食、並坐。
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高低種姓之間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種姓之間通婚,高級種姓的人與低級種姓的人特別是與賤民通婚,有可能被處以死刑,民眾對此習以為常。
每個種姓內部,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淪為賤民。
盡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今天的印度社會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積習難改,種姓制度已經給每一個印度人打上了宗教烙印。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Brahman)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希望能幫到你!!!
Ⅶ 印度有賤民嗎 聽說還有賤民村
有的, 有一些人, 依照他們種族, 家庭歷史, 被定成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