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人除了講英語外還講印度語嗎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英語仍然是其官方語言。除此以外,印加語也是很普及的。1997年的調查發現,66%的印度人會說印地語,77%的印度人把印地語視為國家的共同語言。在印度,超過1億800萬人把印地語當作自己母語,另外3億人當第二種語言使用。幾乎印度的每個邦都有自己的語言,而且語言之間差別極大。印度所有的語言加起來有近2000種之多,全國性語言有18種。印度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用英語教學,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都是使用英語,不過各個邦還會教授本地的語言。一般印度人除英語外,還會講兩到三門地方語言。
印度不同族群人口間口頭語言紛繁眾多。至少30種不同的語言及2000種方言已經被辨識出來。印度憲法規定印地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為政府交流用語言。另外,印度憲法亦劃分出22種預定語言,這些語言出於行政目的可以為不同邦政府所採用;它們也可以作為不同邦政府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或是作為政府公務考核語言。
大體上,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直到一個被指定(負責該事宜)的委員會在經過周期性考察後決定(將官方語言)全面轉換到印地語。無論如何,因為有來自諸如印地語使用率很低的泰米爾納德邦的抗議,這種「雙語言」系統仍然在流行。由於印度全國正在快速工業化,以及受到國際經濟交流的影響,英語仍然非常流行並且在日常商業活動和政府交流中發揮重大作用,以至於試圖取代其地位的努力功效不張。
A: 官方語言(中央政府)
印地語
英語 (第二官方語言)
B: 公認的印度國家語言(預定可為官方使用)
阿薩姆語 (阿薩姆邦官方語言)
孟加拉語 (特里普拉邦與西孟加拉邦官方語言)
博多語 (阿薩姆邦官方語言)
多格拉語 (查謨—克什米爾邦官方語言)
古吉拉特語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達曼—第烏和古吉拉特邦官方語言)
印地語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比哈爾邦、昌迪加爾、恰蒂斯加爾邦、德里、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恰爾康得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和烏塔蘭契爾邦官方語言)
卡納達語 (卡納塔克邦官方語言)
克什米爾語
孔卡尼語 (果阿官方語言)
米德勒語 (比哈爾邦官方語言)
馬拉雅拉姆語 (喀拉拉邦和拉克沙群島官方語言)
曼尼普爾語(Meithei) (曼尼普爾邦官方語言)
馬拉地語 (馬哈拉施特拉邦官方語言)
尼泊爾語 (錫金官方語言)
奧里薩語 (奧里薩邦官方語言)
旁遮普語 (旁遮普邦地區官方語言)
梵語
桑塔利語
信德語
泰米爾語 (泰米爾納德邦和本地治里官方語言)
泰盧固語 (安得拉邦官方語言)
烏爾都語 (查謨—克什米爾邦官方語言)
C: 其他印度流行語言
(使用人口超過500萬但非官方語言)
阿瓦德語 (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比爾語 (比爾部落)
比哈爾語 (比哈爾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Bundeli語 (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恰蒂斯加爾語 (恰蒂斯加爾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貢德語 (龔德部落)
哈里亞納語 (哈里亞納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印度斯坦語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的混合。在印度北方大量使用)
Kanauji語 (北方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果達古語(Kodava Ttakk),在卡納塔克邦果達古縣使用
Kutchi (古吉拉特邦Kutch地方語言)
Magahi (比哈爾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馬爾瓦爾語 (拉賈斯坦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圖盧語 (為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圖盧人使用)
2. 印度人信佛泰國人信鬼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有超過80.4%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和哲學體系之一。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 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泰國主要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印度教。憲法雖未規定佛教是國教,但佛教實際上享有國教的地位與尊榮,對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等領域有重大影響,比如廣泛採用佛歷的紀年方式,比公元紀年要早543年;不少法定假日是遵循佛教傳統而設等。 泰國素有「黃袍佛國」、「千佛之國」之美稱,全國95%的人信奉佛教(主要為小乘教)。佛教為泰國人塑造了寬厚友善、崇尚忍讓以及愛好和平的道德風尚。政府重要活動以及民間婚喪嫁娶等一般都舉行宗教儀式由僧侶主持誦經祈福。男性佛教徒一生中至少都要剃度出家一次。泰國建立現代教學系統之前,佛教寺院是傳統文化和佛學教育的重要場所。全國有佛寺3.6萬座,僧侶約27萬人,泰國僧侶委員會為泰國僧團的最高管理機構。 雖然佛教在泰國占據主導地位,但憲法保護信仰自由和多種宗教並存,泰國國王是所有宗教的最高守護者。伊斯蘭教是泰國第二大宗教,佔全國人口4.6%,主要分布在鄰近馬來西亞的陶公、北大年。此外,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等也有一定的信仰人群。
3. 印度人大多窮困,但為何幸福指數還那麼高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在探討印度人的幸福指數時,我們發現盡管這個國家的多數人口生活水平並不高,但他們的幸福感卻相對較強。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首先,宗教信仰在印度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該宗教鼓勵信徒通過苦修和忍受苦難來凈化靈魂,相信這樣的修行能夠帶來來世的幸福。因此,即便生活中遭遇艱辛,印度人也能從中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快樂。
其次,印度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公平性。盡管存在貧富差距,但印度的制度設計上努力確保各個社會階層享有平等的機會。例如,政府為殘疾人、低種姓人群等邊緣群體預留了一定的職位和教育機會。這種公平性減少了社會不公帶來的不滿和壓力,使得即便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也能感受到公正和幸福。
最後,印度的社會保障體系緩解了人們的生活壓力。印度繼承了英國殖民時期的教育和醫療制度,提供了免費教育和醫療服務。這使得即便是窮人,也能夠得到基本的醫療保健和教育保障,從而免除了生活中的部分壓力。
綜上所述,盡管印度在經濟發達程度上與一些國家相比較為落後,但其高幸福指數反映了宗教信仰、社會公平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於印度人的心態,使得他們能夠在相對貧困的生活條件下,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4. 看印度裔精英為什麼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
因為印度裔的精英相比較而言,他是接受英國的教育方式,並且印度通用語是英語。這就導致了印度人在交流方面會比華裔更成功。同時因為印度一直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方式而華裔更多的是接受中華傳統教育。兩相較比之下,美國也屬於西方的教育方式,更能接受西方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人才。所以印度裔精英會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雖然印度人的口音比較重,並且帶著濃濃的咖喱味,但是印度人他從來不會為此而害羞。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在課堂上面,不願意發言,不願意辯論。這樣的話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展示印度一所擁有的知識。但是華裔比較謙虛比較害羞,所以在很多口語陳述上面就會顯得有些怯懦。中國人的沉默謹慎,唯恐「禍從口出」的習慣,也意味著容易導致錯失良機。
5. 印度普及英語,是不是比中國還好
是的。據調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語的約兩億,精通英語者約為5000萬。87%的印度學校用英語授課,高等學府則全部採用英語教學。英語代表現代化知識和信息。印度人的英語優勢已經轉化為經濟動力,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軟體產業。由於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印度人進入歐美社會並不需要跨越語言和文化門檻,而是自然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