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僧玄藏怎麼會懂印度語翻譯經文!。
玄奘法師,去印度18年,當然可以學會梵語。可以翻譯經文。
2. 不懂古印度文的玄奘是怎樣取到的真經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3. 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這就跟當時唐朝開放的環境有關系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朝代。唐朝的長安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國際之都“。那時的長安城內各國的商人,使節雲集。
而大量的佛經又被翻譯成波斯語,傳到了中國。所以玄奘法師前往印度之前,好多僧人必須看得懂波斯語,才能看懂佛經。(玄奘前往古印度,就是為了避免多次翻譯帶來的錯誤。)另外,從長安到古印度必須經過波斯地區。如果不會波斯語,沿途的交流也會很困難。
到了印度的玄奘甚至還為當地的僧人講佛學,可見其梵語程度,基本與母語無異。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真經後,自己又將這些經文翻譯成中文。玄奘法師為中國的佛學發展可謂是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4. 古代有翻譯佛經能力的高僧都是從哪裡學的樊語
在我國古代之譯經,大多由朝廷保護設置譯經院以完成譯業,此類譯經,稱為奉詔譯,故於現存之諸經中,未題為『奉詔譯』者極少。又精通梵漢語言,從事譯經之法師,稱為譯經三藏(略稱三藏),或三藏法師。東晉道安漢譯經典時,提出『五失三不易』之說,謂漢譯經有五種情形易失原意,而有三種難譯之情形。五失,又作五失本,即:(一)由於文法相異,原語與漢語之文詞顛倒。(二)原典之文體質朴,較少修飾語;漢語好文飾。(三)原典常有數度重覆相同之語句,極為繁瑣;漢譯則多略去此類重覆語。(四)原典經文中夾雜註解,語詞頗有錯亂之嫌;漢譯文體多略去此類夾雜之註解。(五)原典於說畢一事再接敘次事之時,常有重覆前述文詞之嫌;漢譯則多省略重覆之部分。此即漢譯經典五種易於失去原意之情形。
三不易,即:(一)聖典系依當時之風俗、語言等而立,但物換星移,時俗既變,若期以適合現代,則翻譯不易。(二)不拘聖人與凡夫之距離多大,而欲令遠昔聖人微妙法音,適合後世凡愚之風俗,則翻譯不易。(三)阿難出經,距佛世不久,再經無數聖者點校記載,從而乃有聖教流傳,後世之人若以淺見從事譯經,縱然審慎萬分,亦恐有所訛誤,則知翻譯不易。
此外,玄奘亦有五種不翻之說,即:(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不翻,如婆伽梵。(三)此方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有古譯故不翻(從前已經音譯,且為一般所知),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令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聞之則生信念,若譯作智慧恐生輕薄,以尊重故不翻。
另據續高僧傳卷二、翻譯名義集卷一等載,隋代彥琮著辯正論,舉出八備十條之說。所謂八備,乃譯經者應具備之八種資格,即:(一)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 (二)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三)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暗滯。(四)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五)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六)沈於道術,澹於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八)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十條,則為譯經十項要例,即:(一)字聲,(二)句韻,(三)問答,(四)名義,(五)經論, (六)歌頌,)(七)咒功,(八)品題,(九)專業,(十)異本。
5. 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我感覺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可能各地之間的交通都不是那麼方便,特別是不同國家之間的交通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如何在艱難的交通條件之下進行一定的文化交流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我感覺在這種情況之下,像唐玄奘這樣的人去西天求取真經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按照地理情況來講他要是去印度求取真經的話可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距離,在這個距離當中呢,他們需要克服的東西非常多。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贊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積極討論。
6. 玄奘大師去西天(大唐西域記中說是印度)取經,玄奘是中國人,為什麼聽的懂印度語。難道他學過
兩個文明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交流,總有探索者。在唐以前,大都是西域及印度地區的高僧來漢地講授佛法,順帶翻譯從他們家鄉帶來的佛經。史書記載最早可以追溯東漢明帝,從天竺求法,建白馬寺。來的兩位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就是古印度人。他們之前肯定也不會漢語,但是一到漢地,自然會去學習,不然也無法翻譯經典。而且對於禪定有成,且有神通的修行人,學習一門語言實在不算什麼困難的事。後來陸續來的印度高僧也有不少,基於翻譯佛經的需要,自然會有人去學習印度語(古代的翻譯佛經,大都是由政府主持,譯經的人很多,且分為九種不同的角色。其中譯主、證義、證文、梵學僧、筆受、證梵語,這六個角色必須通梵文,不然就無法翻譯。)所以,在唐以前的中國,寺廟中學習梵文應當是一種潮流。就像今天的中國學生學習英文一樣。這樣看來,玄奘大師通梵語自然不是什麼很令人驚奇的事情。當然玄奘取經時的印度的方言很多,這就不是大師之前能一一學會的,當是去當地後才學的。後來玄奘取回的大批佛經,都是梵文版的。他主持了對這批經典的翻譯,其中最龐大的要數600卷,百萬字的大般若經。
7. 早期漢譯佛經是不是從印度語言翻譯過來的
是的,都是以印度的梵文為原本翻譯過來的。而且當時的翻譯工作是國家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譯經團,各有分工,有主譯法師,但是翻譯出來之後,還要經過審核潤色,以便符合漢語的習慣。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楞嚴經》,由印度法師般剌密諦翻譯,然後由當時的宰相房融潤筆的,語言優美簡練。
8. 玄奘 會說 印度語 嗎不然是怎麼學習印度佛法
玄奘大師是著名的譯經三藏法師,也是唯識宗的祖師。
玄奘大師會梵語、也會寫梵文。
古代佛經都是悉曇梵文的,為方便東土眾生故,譯之為漢文。
現在悉曇梵文版的佛經已經失傳了,但真言咒語還是悉曇梵文的。
只要是佛弟子都應該學習悉曇梵文。
9. 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為什麼去印度取經的玄奘能聽懂本地語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現代歷史學界對玄奘身份的定義時,會經常將他定義成一個翻譯家,也就是說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大翻譯官。
中國古代會外語的人也很多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國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朝代,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長安,是一個按現代標准都非常國際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會接觸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國人。而且玄奘是個僧人,需要大量學習佛教經典,而最早的佛經其實都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成漢文的,所以玄奘在學習時能接觸到一些原文經典,甚至學習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所以玄奘會一些外語也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了。
有史書記載,玄奘早年就曾經跟隨來華的西域僧人學習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麼玄奘所學習的應該就不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還會有一些西域國家的語言。而玄奘西行之後,也曾先到了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迦濕彌羅國進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達印度的時候,梵語應該已經說的非常流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