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半島統一後實力如何

印度半島統一後實力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23 11:40:14

A. 印度為什麼沒有統一斯里蘭卡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有三個原因。當時印度其實一直想要攻佔斯里蘭卡,但是卻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再加上斯里蘭卡本身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讓印度攻佔斯里蘭卡的難度比較大。第3個原因是因為實力不足。其實印度一直想要攻佔斯里蘭卡並且曾經還專門派軍隊攻打斯里蘭卡。在1983年的時候,印度士兵發現斯里蘭卡正在處於內戰,他們認為這時候是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就對斯里蘭卡發起了進攻。但是令印度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斯里蘭卡在內戰,但是看到印度發起進攻之後斯里蘭卡的人就開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B. 中國歷史上的最牛使臣王玄策是如何橫掃印度半島的

使臣也被稱為使節,用當下的話講被稱為「外交官」,在古代,一個好的外交官不亞於一個師的力量,戰火紛飛的年代,動不動就可能因為一些外交事務處理不當而引起邊境戰爭,因此有了大家所熟知的「蘇武牧羊」的典故,他們對外交涉的過程中遇到的險境是隨時可能發生的,在封建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上曾有這么一個人,憑借著一己之力而滅了一個國家,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使臣了。

這就是唐朝貞觀年間的一位奇人王玄策,王玄策曾四次出使印度,當時的印度分為5個部分,其中有一個叫中天竺的政權很快強大起來後統一了印度半島。中天竺的國君屍羅逸多對唐朝非常的友好,公元643年李世民還特地的拍了使團出使中天竺,其中王玄策擔任使團副使。

故事發生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期,當王玄策成為了使團正使後全權代表大唐,不幸的是出發不久中天竺國內就發生了政變,因為屍羅逸多的死亡導致了臣子伏地阿羅那順的篡位,王玄策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翻山越嶺繼續向西進發。當進入到中天竺境內就被伏地阿羅順的手下給包圍了,因為伏地阿羅順和前任國王對外的政策不一樣,他敵視大唐,所以王玄策和使團成員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被殺的殺被捕的捕,搞得七零八落,王玄策也被生擒了。

在獄中的王玄策不久趁機和副使一起逃了出去,為了報仇雪恨,王玄策發誓要滅掉中天竺,但話是這么說,當時身在異國的他沒有軍隊,想做到這一點確實也是蠻難的。不過熟讀過兵法見多識廣的王玄策騎馬北上,去了泥婆羅國(今天的尼泊爾)借了數千救兵,同時他又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手段從附近的小國整兵萬餘人。

當時中天竺的作戰主力為「象軍」就是以大象為先鋒後面跟著步兵前進,威力確實很大,在印度周圍可以稱得上是所向披靡,不過熟讀「三十六計」和「兵法」的王玄策早就想到了破解的方法,他始出了「火牛陣」進行對抗,大象雖大但看到明火也是非常害怕,所以王玄策趕著幾十頭帶著火的牛沖進了象陣,最後導致天竺軍被大象踩死無數。

阿羅那順落荒而逃跑到了東天竺國求救,以圖反擊王玄策,王玄策知道後怒氣沖天,指揮軍隊東進,最後圍殲了中天竺殘部,並活捉了國王阿羅那順,創造了一人亡一國的奇跡。

C. 歷史題目 摩揭陀國的誰統一了印度半島

公元前3世紀,統一印度半島的是摩揭陀國的國王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個王——阿育王.不過他統治的也不全,除了印度半島南部都統了.據傳他在統一南部的時候發動戰爭導致雙方死傷數十萬,良心受到觸動,不再攻打南方並皈依佛門~

D. 我統一了印度半島,在位時促進了佛教的傳播-------他是誰他屬於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哪個等級

他是阿育王。
他的軍事實力,就像當今的美國一樣,是老大。
在他晚年的時候,成為了佛教徒。佛教被定為國教。

佛教的傳播,從未通過軍力。
阿育王在軍力強大的時候,根本不是佛教徒。
而他成為佛教徒的時候,反而對年輕時的作為,深深的懺悔。

E. 公元前3世紀,統一印度半島的國王是誰

如果說是公元前3世紀,那指的就是阿育王

但是實際上當時印度半島並沒有完全統一。

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所統治的孔雀帝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F.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為何那麼容易入侵和征服

現在的印度與古印度基本沒有多少關聯。印度半島上之前大大小小有很多國家的,加之沒有一個統一的、高度的中央集權政府,都是由鬆散的聯邦組合而成,內部凝聚力不強,很容易被人各個擊破。還有就是印度只能產生甘地而出不了始皇帝。

G. 古印度是怎麼滅亡的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7)印度半島統一後實力如何擴展閱讀: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H.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被誰統一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逐漸統一,幾百年後,阿育王基本統一印度半島
摩竭陀的統一戰爭
公元年6—前3 世紀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列國割據走向國家統一的
過程,亦即摩竭陀國家發展壯大、吞並鄰國、建立統一帝國的過程。在
此期間,還伴隨著波斯和馬其頓的入侵。
(1)摩竭陀稱霸列國
自公元前6 世紀始,印度進入了列國時代。當時,次大陸北部有16
個大國,重要的有摩竭陀、迦屍、鴦伽、居薩羅、居樓、拔祇、末羅等,
它們多位於恆河流域。眾列國中,地處恆河中游的摩竭陀最為強盛。該
國初期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但在曷利昂伽王朝(公元前554—前430)
時期,摩竭陀開始勃興。該王朝的頻毗沙羅(即瓶沙王,約公元前554
—前493)統治時,採取遠交近攻之策,與西北部的犍陀羅、北部的居薩
羅等國交好,全力吞並東鄰的鴦伽,兩國經常發生戰爭。據《佛本生經》
記載,「兩國交界處有一條瞻波河,那是蛇王的住所,蛇王坎皮耶統治
該河。有時,摩竭陀國王攻取鴦伽國;有時,鴦伽國王攻取摩竭陀國。
有一天摩竭陀王與鴦伽國打了一仗,他見形勢不好,乘馬而逃,鴦伽兵
緊迫不放。他跑到瞻波河邊時,恰洪水上漲。他想,『寧可淹死在河裡,
也不死於敵人手中』。隨後他連人帶馬一起投入水中。那時,蛇王坎皮
耶在水中建有一座用寶石裝飾的宮殿。這時他正在庭院里沉醉於狂飲歡
宴中,恰巧跳進水中的國王和馬正落在蛇王面前。蛇王見到這位魁偉的
國王後對他懷有好感,站起身來讓他坐在自己的王位上,叮嚀他不要害
怕,並問他為何投河自盡。國王告訴他所發生的一切。蛇王聽後說:『不
要害怕,大王,我將使你成為兩國的主宰。』他這樣安慰他,連續7 天
對他非常尊重,至第7 天,蛇王和摩竭陀王離開了蛇宮,藉助蛇王之力,
摩竭陀王俘獲了鴦伽國王,將其殺死,兩國同歸他統治」(卷4 第506
目)。這個故事雖屬神話,但最終,摩竭陀征服了鴦伽。由此,摩竭陀
控制了恆河下游,奪得了與南方貿易的水路通道,經濟實力增強。瓶沙
王稱霸列國的主要手段是外交和聯姻。相傳他有500 個妻子,大部分是
其他國王的公主,其第一夫人為居薩羅國王波斯匿之妹,嫁妝是一個歲
入10 萬錢的迦屍村。瓶沙王的外交政策,擴大了摩竭陀的影響,征服鴦
伽後,國土擴大,據《五分律》的誇張說法,境內共有4.2 萬個村落。
② 馬宗達等:《高級印度史》,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第79—80 頁。
公元前493 年左右,阿闍世(約公元前493—前462)弒父繼位,積
極推行擴張政策。阿闍世的弒父暴行,引起居薩羅王波斯匿的仇恨,收
回其妹的嫁妝迦屍村,遂成為兩國相爭的導火線。初時阿闍世獲勝。後
來,波斯匿王採用一隱士的車陣戰術,把精兵布置於山頂的兩側,包圍
了阿闍世,迫使他率軍投降。這是《佛本生經》的記載。《撰集百緣經》
記載的戰術則不同:波斯匿採納一將士的建議,集中4 兵種設陣,「於
陣前鋒,先置健夫,次置中者,後置劣者。」「尋共交戰,即破彼軍,
獲其象馬,即便捉得阿闍世王,大用歡慶」(卷一)。雖然各經所載情
節不一,但結局均為和平解決,據說波斯匿王嫁一女給阿闍王,雙方聯
姻。阿闍世進行的另一場大戰是進攻北方的拔祇國。拔祇國勢力較強,
與末羅、迦屍、居薩羅結成東印度政治聯盟,並任盟主。阿闍世為征服
該國,先在恆河南岸營建華氏城,「以防拔祇國」;繼則施以政略,破
壞其內部團結;最後才兵戎相見,戰爭從公元前484 年持續到公元前468
年,長達16 年之久。戰爭詳情已不可知,但互有勝負,據佛教文獻記載,
一次水上大戰,阿闍世大敗,「單馬回國」。最終,阿闍世取得了勝利,
不僅征服拔祇,連迦屍、末羅等國也被迫臣服。他成為了東印度的霸主。
阿闍世的後代和取而代之的希蘇那伽王朝(公元前430—前364)統
治時,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征服摩竭陀西部的阿般提,進而吞並拔沙、
居薩羅等國,稱雄列國。約公元前364 年,摩訶帕德摩·難陀暗殺希蘇
那伽王朝的末代皇帝,建立難陀王朝(公元前364—前324)。據史料記
載,摩訶帕德摩是位理發匠,成為王後的情夫。由於她的影響,他取得
了國王的信任,升至近臣的地位,陰謀謀害了國王,以後充當王室兒童
們的監護人,篡奪了最高權力,殺死年輕的諸王子,當上國王。他是一
位強有力的統治者和征服者,在位28 年,先後征服了迦屍、居樓、般闍
羅等11 國,統一了整個恆河流域,其版圖擴張到中印度部分地區。至此,
除西北一隅外,摩竭陀已統一了次大陸北部,成為南亞第一強國。在古
希臘作家的筆下,難陀王朝相當強大,其軍事力量甚為可觀。據柯蒂阿
斯報道,它有騎兵2 萬,步兵20 萬,戰車2000 乘,戰象3000 頭。普魯
塔克報道的數字更高,據他說有騎兵8 萬,步兵20 萬,戰象6000,戰車
8000①。故有的學者猜測,亞歷山大兵取印度西北部後,之所以未進軍恆
河流域,除士兵厭戰外,難陀王朝軍力的強大也是原因之一。
(2)反馬其頓的戰爭
正當摩竭陀國逐步統一恆河流域之時,印度西北部先後遭到了波斯
和馬其頓的入侵。公元前6 世紀前半期,西北印度小國林立,重要者有
犍陀羅、劍浮沙、波羅斯等。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後,曾一度用兵東征,
將印度河以西地區納為屬國。公元前518 年,大流士進一步東進,征服
犍陀羅,占據了印度河流域。西北印度諸國雖然向波斯稱臣,但獨立性
較強。公元前4 世紀馬其頓興起,其國王亞歷山大消滅波斯帝國後,於
公元前327 年率軍侵入印度河流域。有些小國不戰請降,但有些國家和
部族則興起抵抗,在這些反馬其頓的御敵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激
烈的是海達斯皮斯河之戰。
① 轉引自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71 頁。
海達斯皮斯河是印度河以東第一條支流,該河東岸是由波羅斯王統
治的國家,軍力較強。亞歷山大降服■叉始羅國後,決定征服這個國家。
波羅斯王為抵抗侵略者,於公元前326 年親自率大軍防守該河東岸。其
戰斗部署如下:200 頭巨象布置在約1000 名步兵之間,排成8 列,組成
中央戰線。波羅斯堅信這一特意部署的巨獸會嚇倒敵兵,並使其戰馬受
驚而難以駕馭。在象的後面部署了由3 萬名步兵組成的密集隊伍,兩翼
凸出,步兵的縱列從象群中間向前推進。整個陣勢頗似城池,站立的象
群有如城池的塔樓,象群中間排列的步兵則如塔樓間的一道道牆。戰線
兩翼有騎兵和戰車掩護。騎兵為4000 名,戰車300 輛①。
亞歷山大兵至,見敵於對岸列陣以待,難以明渡,便令騎兵於夜間
沿河堤來回奔跑,虛張聲勢,佯裝強渡,他則親率步兵6000、騎兵5000,
秘密在該河下游不遠處的一岬角地帶渡河。接近對岸時,始被敵方哨兵
發覺。波羅斯即派2000 騎兵與120 輛戰車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亞歷
山大擊潰這支援軍後,沿河而上,直撲波羅斯的大軍。在此戰中,亞歷
山大改變了傳統的布陣方式,令步兵方陣居後,騎兵居前,並派2000 騎
兵迂迴至敵軍左翼之後。戰爭伊始,亞歷山大的騎兵即前後夾擊印度的
左翼騎兵,使之難以招架,向大象靠攏。印度象信急忙驅象迎戰,但馬
其頓方陣適時向前推進,從四面八方向它們投槍射箭,並因此而亂了自
己的陣腳,被大象撞了個亂七八糟。印度騎兵見有機可乘,再次出戰,
卻被馬其頓騎兵擊回。不久,馬其頓步兵在騎兵的配合下,將戰象擠到
一個狹窄的范圍內,「這些大象胡沖亂撞,踐踏破壞。不管是敵是友,
都受害不小。⋯⋯有的大象由於厭煩,又已無人駕馭,⋯⋯彷彿被大禍
臨頭刺激得發了瘋,不停地左奔右突,橫沖直撞,踐踏破壞,不遺餘力」。
馬其頓部隊有迴旋餘地,「大象沖來,他們就退;大象一逃,他們就追。
一直不斷地用標槍投射它們。」而印度部隊卻與此相反,他們夾在大象
之間,受的傷害更大。當大象精疲力盡、緩緩後退時,亞歷山大令騎兵
將其圍住,同時令步兵重整密集方陣進攻,結果,印度騎兵幾乎全軍覆
滅,步兵也傷亡慘重。戰斗中,波羅斯表現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統
帥,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只要哪怕還有一部分部隊仍在堅守
陣地繼續戰斗,他本人也繼續英勇戰斗」①,不過最後,他終於被迫投降。
此戰,據阿里安記載,印度步兵陣亡者近2 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
被毀,倖存大象全部被俘;馬其頓方面,步兵戰死者約80 人,騎兵約230
人。
海達斯皮斯河戰役的最大特點是象戰,這亦是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
大的一次象戰。亞歷山大於此一役,打了他平生戰術運用最為卓越的一
仗。征服波羅斯國後,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佔領了一些土地,但由於士
兵久離故國、厭戰情緒與日俱增,只得班師西歸。不過,他已征服了印
度河流域,並駐軍留守。
(3)孔雀帝國的戰爭
亞歷山大撤軍後,西北印度局勢動盪,反馬其頓的起義時有發生;
① 馬俊達:《古代印度軍事制度》,第66—68 頁。
① 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175—176 頁。
而東印度的難陀王朝,由於橫征暴斂,統治亦不穩定,人民起義不斷。
因而,整個印度北部一片混亂。此時,出身卑微的旃陀羅笈多①在一代謀
士考底利耶的輔佐下,乘機崛起於亂世,從各地招募軍隊。據《政事論》
記載,他招募的隊伍由五種人組成,即強盜和匪徒、蠻人、有組織的行
劫匪幫、森林居民、最英勇的武士宗族部落。他以這支隊伍起家,很快
成為義軍首領,較順利地打敗了馬其頓駐軍,佔領了印度河流域及其以
東的大片土地。約公元前324(或前321)年,他在西北部自立為王,而
後又興兵東征,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 或前321
—前187)的統治,公元前317 年,馬其頓駐軍全部撤離,從而統一了北
部印度。公元前305 年,塞琉古王國②力圖恢復對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侵
入印度,旃陀羅笈多與之進行了兩年的戰爭,詳情無記載,僅知戰爭於
公元前303 年以印度勝利而告終。根據雙方和約,孔雀王朝取得了印度
河流域以西直至今阿富汗的部分地區;作為報答,回贈戰象500 頭。
約公元前297 年,旃陀羅笈多去世,其子頻頭沙羅(約公元前297
—前272)即位。關於此人,除了他的名字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知,但從
其綽號「殲敵者」來看,他在開疆拓土方面可能有所貢獻。至其去世時,
孔雀帝國的版圖已擴張到德干高原,整個印度半島僅東海岸的羯(jié)
陵伽及南端的幾個部落尚未臣服,後由其子阿育王完成。
阿育王(約公元前269—前232)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年青有
為,曾被其父兩度任為總督,平服過■叉始羅的叛亂。他即位之初極為
暴虐,據佛教文獻的誇張記載,曾殘殺同父異母兄弟99 人,誅殺500 大
臣、500 婇女,並設人間地獄。其主要戰功是征服羯陵伽,完成了印度半
島的統一,將帝國帶入了極盛時代。在孔雀王朝統治前期,羯陵伽是一
個獨立國家,海外貿易發達,經濟富庶,軍事力量亦較為強大,擁有步
兵6 萬,騎兵1000,戰象700 頭。阿育王即位的第八年,起傾國之師大
舉進犯羯陵伽。這是印度古代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有影響的一次大戰,
可惜其詳情無史料記載。此戰使羯陵伽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據阿育王13
號摩崖詔令記載,他「從那裡掠走的人數是十五萬,在那裡有十萬人被
殺,並有許多倍於此的人死亡。」①
羯陵伽戰爭標志著孔雀帝國武力擴張時代的結束和文治時代的開
始。據說,阿育王對此戰所造成的災難深感悔悟,皈依了佛教,以佛法
治國,從而使其對內對外政策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在其第13 號摩崖
詔令中說:「征服羯陵伽國以後,天愛善見王(即阿育王)便專心致志
地熱衷於正法的義務,渴求正法,並在百姓中灌輸正法。這是由於天愛
善見王對征服羯陵伽深感悔恨的緣故。在征伐一個獨立國家的過程中,
必然要出現屠殺、死亡和人們的流放,對此天愛善見王感到無限的痛苦
和悲傷⋯⋯。天愛善見王現在認為,通過正法贏得的勝利,才是最高的
勝利⋯⋯。凡是利用這種方法取得的勝利,到處都能洋溢出一種稱心如
① Chandragupta 一詞之音譯。據說他出身於鄉村一個養孔雀的家族,故稱其建立的王朝為孔雀王朝。
② 亞歷山大死後,他建立的帝國三分,其部將塞琉古(Seleucus,公元前305— 前280 年在位)控制西亞,
建立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05— 前64)。
①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資料選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0 頁。
意的氣氛,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會如此。」①阿育王之所以改變
政策,與其說是真心奉佛,不如說是當時四宇平服之故。但以文治取代
武功,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阿育王後期奉佛,顯得過於虔誠,不但本
人奉法忌武,還詔令子孫後代採取「忍讓政策,」這必然導致忽視武備
的加強。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摩竭陀帝國的尚武精神,隨著羯陵伽戰
場上的最後一聲哀鳴而消失。阿育王放棄了祖傳的軍國主義而發揚正法
取勝的政策,它必然會嚴重削弱帝國的軍事實力。」②有的學者進而認為:
「羯陵伽的征服標志著孔雀王朝政治勢力衰弱的開始。由於羯陵伽戰爭
的殺戮而在阿育王心靈上所產生的變化,引起了孔雀帝國政策上的革
命。正如所有熱衷於宗教而放棄政治謀略的國王一樣,阿育王為外族征
服印度鋪平了道路。」③的確,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便很快衰落了。究
其原因,若單從軍事方面而言,以上所論不無道理。
3.《政事論》的軍事思想
《政事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著述。傳統認為它是孔雀王朝的
開國功臣考底利耶所著,成書於公元前4 世紀末3 世紀初。另有些學者
認為,該書非考底利耶所著,其成書較晚,或雲公元1 世紀、公元3 世
紀,乃至公元7 世紀始成書。但該書的核心部分寫於帝國初期,是研究
孔雀王朝時期社會狀況的珍貴史料。全書15 卷,論及政治、經濟、法律、
外交、軍事等內容,中心是討論治國安邦之策。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
是一部軍事著作,因為它不僅討論了兵制、兵種、編制、薪俸、兵器、
防禦設施等問題,也含有較豐富的軍事思想,簡介如下①:
(1)戰爭觀《政事論》認為,戰爭與外交、國力緊密相聯,欲取得
軍事勝利,就必須善於利用外交手段,同時充實國力。它指出,在國際
斗爭中共有6 種外交策略,即和平(締約)、戰爭(彼此傷害)、對峙
(冷淡)、進軍(力量增強)、尋求庇護(附屬他國)以及雙重政策(與
一方和平而與另一方戰爭)(第7 卷第1 章第2 目,後文簡寫為7.1.2)。
國王使用何種策略,應視自己的條件而定:處於劣勢則和平,國勢興盛
則戰爭,勢均力敵則對峙,具有優勢則進軍,力量耗盡則尋求庇護,有
盟國相助則訴諸雙重政策(7.1.13—18)。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以我為
中心,審時度勢,合於利則戰,不合於利則止,在國際斗爭中,不存在
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戰爭之勝負是對綜合國力的檢驗,因而《政事論》
十分重視增強國力。它提出了「國家七要素說」,認為國家是國王、大
臣、國土、衛城、國庫、軍隊和同盟七種要素組成的一個有機體。七要
素關系合諧,則國力強盛;反之,則國力衰弱。七要素中,國王是核心,
大臣輔佐國王,其他五要素是國家得以維持的基礎。國土是生產、稅收、
① 葛維鈞《阿育王銘文》摘譯,見《古印度帝國時代史料選輯》,商務印書館1989 年版。
② 雷喬杜里:《古代印度政治史》,加爾各答,1953 年版,第365 頁(H·Raychaudhuri,
,Calcatta,1953)。
③ 班納吉:《史前、古代和印度教時期的印度》,德里,1979 年版,第92 頁
(R·D·Benerji.Prehistoric.AncientandHinIndia)。
① 參閱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第三章第三節:「考底利耶的治國安邦策」。
兵力的源泉,沒有國土,則一切無從談起。它說:「衛城的保證、國庫、
軍隊、供水系統和謀生職業,在國土上有它們的源泉」(8.1.29)。軍
隊是國家的支柱,它「植根於國庫,如果國庫匱乏,軍隊則倒向敵人或
殺害國王」;反之,「如果缺少軍隊,則國庫肯定喪失,」因為「軍隊
是獲得和保護國庫的手段」(8.1.48,43,51)。衛城是國防的據點,
「國庫和軍隊都處在衛城中,這個地方也是危難時本國人民的避難所」,
如果缺少衛城,則國庫將落入敵手」(8.1.25,39)。《政事論》十分
重視軍事與國力的相互關系,並把軍事置於國際環境中加以考察,這種
從宏觀上來探討軍事問題的思路為當時世界所罕見。(2)戰略戰術論①
兵種與地形。《政事論》將軍隊分為步、車、騎、象四個基本兵種,並
分述其作用:騎兵的作用是在地面、宿營地和森林中搜索敵人;佔領平
坦地、水池、渡口、有利地勢;摧毀敵人的供應與貯備,保護我軍的供
應與貯備;清剿敵人、堅定軍心;擴大襲擊范圍;驅趕敵人;向敵人首
先發動進攻;穿插、分割與突圍。象兵的作用是行進於部隊前列;開辟
新路、臨時營地和渡口;驅散、踐踏敵人;渡河與下水測試深度;穩定
軍心;破壞敵人的防衛土牆、城門和塔樓。戰車兵的作用是抵抗敵人的
四軍;瓦解未被擊潰之敵;使敵恐懼;顯示我軍強大;製造恐怖的喧囂
聲。步兵的作用是隨時隨地攜帶兵器,准備作戰(10.4. 13—16)。四
兵種作戰,要因地制宜:若地勢平坦、能見度好、土質堅硬,用戰車兵;
若地勢起伏不平,則用其他三兵種。
②因敵制勝。《政事論》提出,打擊敵人要戰術靈活。以精兵對敵
弱兵,以雙倍於敵的兵力攻敵勁旅;不斷騷擾敵人,乘其疲憊予以殲滅;
若敵軍強大,應先以敵之叛軍、外國軍隊、森林部落軍隊與之相拼,消
耗其兵力,而後予以重創。進攻方向的選擇,應視地形而定:若敵之前
方陣地崎嶇不平,則從後面進攻;若敵之後方陣地崎嶇不平,則從前面
攻之;若敵之一翼陣地居險要之地,則從另一翼進攻。所有這些,均體
現了靈活用兵、因敵取勝的戰術原則。這與我國古代《孫子兵法》所提
出的以逸待勞、以強擊弱、集中優勢兵力等作戰原則極為相似。
③料敵我之備,決定攻退。《政事論》對此作戰方法論述較為詳細、
具體。它列舉了不宜作戰的17 種情況(第10 卷第2 章):在密林和荒
野中長時間行軍;在無水的地方;無飼料、燃料和飲水時;在艱難的路
上行軍;遭敵襲擊而蒙受傷亡時;為飢餓所折磨時;通過沼澤地、水深
的河流、攀援於坎坷不平的谷地和山巒時;擁擠於只能單行的道路上時;
在崎嶇不平的山路小徑上行軍時;軍中無輜重時;正在用餐時;經長途
行軍而疲憊不堪時;正在睡覺時;受疾病、時疫和飢饉襲擊時;步兵、
戰馬、戰象生病時;未佔取有利地形時;當所有災難共同降臨時。在上
述境況下,不宜作戰;反之,若發現敵人處於上述諸境,則應立即用兵
殲滅之。概而言之,就是當天時、地利等因素於我有利,則興兵而戰;
若於敵有利,則息兵退守。
④秘密戰爭。《政事論》將戰爭分為三類,即公開宣戰的戰爭、突
然襲擊的戰爭和無聲的戰爭,無聲的戰爭即秘密戰爭。這種戰爭由密探
來進行。該書將密探分為國內密探與國外密探兩類,國外密探除深入敵
國搜集情報外,還要進行各種破壞活動。
如在敵營中扮著酒保,應伺機將毒酒送給敵兵;或販賣熟肉、熟食,
將毒葯摻於其中,賤價賒銷給敵兵;扮著商人者應將毒葯投入象、馬的
飼料中,使敵人的騎兵、象兵不能出戰;扮著牲口販子、獵人、耍蛇或
耍象者,臨戰之時應將各種毒蛇猛獸驅入敵營, 加劇其混亂;扮著鐵匠
者應乘亂放火;偽裝成叛軍、外國軍隊和森林部隊的密探隊,應背後下
手,里應外合;隱藏於森林中的密 探,應在狹路上破壞敵人的運輸線,
襲擊敵人的援軍和輜重隊;夜戰時,密探應製造混亂或恐怖,或潛入敵
國國王寢帳,將其暗殺(12.4.1~22)。《政事論》十分重視密探的作
用,它設想的敵後密探,已成為一條無形的戰線。
⑤結盟與樹敵。《政事論》是為一個「未來的征服者」寫的。這位
征服者要征服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國家,如何逐一消滅呢?這就
需要結盟與樹敵,施以遠交近攻之策。《政事論》認為,鄰國是天然的
敵人,而敵人的鄰國則是自己的盟友,應盡力爭取;但盟國與敵國並非
永恆,一旦消滅了鄰國,昔日盟友即成為敵人,應消滅它。在征服戰爭
中,對強國要加以武力打擊,同時運用各種手段離間它與其盟國的關系,
乘其彼此矛盾之際從中漁利;對弱者則應施以安撫政策;對盟友應使其
處於不強不弱的狀態,因為強則難以控制,弱則不足以牽制敵國。
總之,《政事論》含有豐富的軍事思想,既有宏觀探討,亦有微觀
描述,在古代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已被譯為多種文字。
但它往往是就事論事、直觀描述,未作高度提煉,較少使用概括性較強
的術語,故其理論性稍顯不足。

閱讀全文

與印度半島統一後實力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坐飛機去越南怎麼樣 瀏覽:84
上合會為什麼沒有伊朗總統 瀏覽:292
中國有多少取名叫於睦岩 瀏覽:138
印尼皮皮蝦叫什麼 瀏覽:148
英國飛迪拜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42
英國農業旅遊怎麼發展 瀏覽:986
為什麼印度人都是皮包骨 瀏覽:850
伊朗老人怎麼樣 瀏覽:406
印尼什麼時候能解封 瀏覽:260
印度發展什麼傳統工業 瀏覽:954
越南給多少小費 瀏覽:581
中國人喜歡養什麼蝦 瀏覽:620
在國內怎麼充英國流量費 瀏覽:442
印度新冠如何傳入浙江 瀏覽:111
印尼酸枝怎麼看 瀏覽:757
義大利收藏家在哪裡 瀏覽:658
中國夢是指什麼 瀏覽:175
中國約有多少人近視了 瀏覽:635
中國伏特加多少度 瀏覽:890
如何成為外國人的中國小伙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