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楞嚴經如何從印度傳到中國

楞嚴經如何從印度傳到中國

發布時間:2022-07-23 09:40:38

『壹』 楞嚴經是釋迦牟尼親口說於弟子然後經弟子整理的嗎怎麼有說不是的這是怎麼回事初接觸佛學,往解惑

這個不用懷疑,佛經都是佛親口宣說,弟子會集、記錄下來,都是有嚴格程序的,很嚴謹。傳到中國來後,翻譯也是很嚴謹、鄭重的,一般的佛經翻譯都是皇帝指派高僧大德和重臣一起主持,很多人參與,反復審定,定稿後不能再動一字,朝廷入藏。楞嚴經的翻譯情況稍微不一樣,我一會再說。
在《法滅盡經》里,佛說所有佛經《楞嚴經》先滅,其他經典逐漸而滅,因此我們要護持《楞嚴》。《楞嚴經》不滅,正法就先前,《楞嚴經》是正法的代表,佛教的骨髓,是佛的真身、佛的塔廟,是試金石、照妖鏡、降魔杵。《楞嚴經》講的道理太真太徹底了,天魔外道無所遁形,天魔外道會想盡辦法滅掉《楞嚴經》,第一步就是先誹謗《楞嚴經》,說是偽經,等沒有人信了,沒有人懂了,沒有人念楞嚴咒了,《楞嚴經》也就要滅了。所以會有他們的代言人在世間掀起波浪,一些無智的人也誹謗、參與其中,推波助瀾。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歷來多少高僧大德以此而開悟成就,也弘揚此經,後世有的人看不懂卻自以為是,因此誹謗《楞嚴經》,其果報都在地獄。《楞嚴經》和《法華經》一樣重要,看看《法華經》里誹謗法華的果報,就知道誹謗《楞嚴經》的果報,是非常可怕的。
當年智者大師與一個天竺僧人交談之下,知道還有一部《楞嚴經》,非常重要,但是印度那個國家把《楞嚴經》當國寶不許外傳,大師於是築拜經台遙拜18年,希望《楞嚴經》能來中國,卻沒有如願。後來古印度那邊的般剌密諦發心把《楞嚴經》傳來中國,開始被邊境上查出來沒有成功,於是回來抄在很細的絹上,把手臂切開,肉挖出來,將此經藏在裡面,等外面長好,才帶到中國。到廣州登岸,當時廣州主政的被貶的宰相房融接待了他,法師怕連累邊境官,急著回去自首,要趕緊譯出來,翻譯的過程還是很嚴謹,有幾位高僧參加,共同譯出,譯完《楞嚴經》,般剌密諦法師就回去了。宰相房融將此經呈給武則天,武則天收藏在皇宮。後來神秀大師接受朝廷供養,在皇宮閱藏的時候發現此經,一讀之下,知道此經的重要,就帶出了皇宮,漸漸弘揚開來。印度因為當年的吝法,遭受被殖民的果報
《楞嚴經》如此重要,又如此來之不易,我輩應當護持、學習、弘揚 《楞嚴經》。一代高僧宣化上人曾說:「我今天向大家提出保證,保證楞嚴經是真經。如果楞嚴經是偽經,我願墮地獄,因為我對佛法不認識,以假當真,心甘情願接受此種的果報。若楞嚴經是真的,我仍發願,生生世世要弘揚楞嚴大法,要宣講楞嚴真理。各位想一想,楞嚴經若不是佛說的,誰能說出這種正確的法?我盼望批評楞嚴經是偽經的人,趕快懺悔,痛改前非,否則,必定墮入拔舌地獄。我祈禱預祝念楞嚴經的人,講楞嚴經的人,宣揚楞嚴經的人,流通楞嚴經的人,統統早成佛道。」還說,「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拿出血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

『貳』 楞嚴經的傳譯過程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
(581-617)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便謂與天竺國之《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即於天台山華頂峰上,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現在,浙江省天台山華頂上的「拜經台」遺跡仍存!而智者大師當年求拜《楞嚴經》的「拜經台」,在現代儼然已成天台山旅遊景點之一,此是後話。)
《楞嚴經》傳來之過程,頗為曲折,原來《楞嚴經》本藏於龍宮,因龍樹菩薩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披閱之下,嘆為稀有,特默誦而出,以利閻浮眾生。而且錄呈《楞嚴經》的國家,亦視為稀有之法寶,藏諸國庫,珍視異常,禁止傳出國外。有一位印度僧侶般剌密諦法師,在攜帶此經闖關時被查獲。後來他將經文縮寫在絲綢上面,用蠟封好,然後割開臂膀藏在裡面,等傷口平復後,終於順利的通過關卡,航海將它傳到中國,故又稱其為「血漬經」。
般剌密諦法師於大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抵達廣東省,適與被武則天所貶的丞相房融相遇,那時房融是廣州的太守,於是他請般剌密諦法師在廣州制止寺和另二位法師——彌伽釋迦和懷迪,一同翻譯這部尊貴無上的寶典,而他自己為其潤色。經譯成後,般剌密諦速回本國,以解邊吏之亂。因他潛藏出國,國王罪責守邊官吏,故速回,願以自身承擔其罪。
後房融把這完美融合了佛法與文學之巨著,獻於武則天,因為在當時有《大雲經》偽造的風波,所以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沒有流通於民間。後來神秀禪師為國師時,在宮中受供養,有一天發現此經,大師認為此經對禪宗有價值,將其流通於世。所以這時開始,中國才流通《楞嚴經》。
《楞嚴經》是歷經磨難,最後終於來到中國的經典。而同時佛在《法滅盡經》上又有懸記曰「法欲滅時...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法滅盡經》見《大正藏》編號0396,可於此下載)。在如今這個末法時代,上述令人悲痛的懸記正在顯現:《楞嚴經》因其是鑒照真偽之無上寶典、亦為堪驗正邪之照妖寶鏡,故近百年來受到很多誹謗,令不少學人信心動搖。可以想見,這個狀況之延續,最終將會導致其在所有佛經之中最先毀滅,而此之後,因為最直接的堪驗正邪之《楞嚴經》已滅,其他佛門經典,接著漸漸被毀滅,到最後,只剩下一部《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即是《無量壽經》)。而到了《阿彌陀經》與「阿彌陀佛」名號最終消失,便是佛法滅盡矣!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
(581-617)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便謂與天竺國之《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即於天台山華頂峰上,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現在,浙江省天台山華頂上的「拜經台」遺跡仍存!而智者大師當年求拜《楞嚴經》的「拜經台」,在現代儼然已成天台山旅遊景點之一,此是後話。)
《楞嚴經》傳來之過程,頗為曲折,原來《楞嚴經》本藏於龍宮,因龍樹菩薩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披閱之下,嘆為稀有,特默誦而出,以利閻浮眾生。而且錄呈《楞嚴經》的國家,亦視為稀有之法寶,藏諸國庫,珍視異常,禁止傳出國外。有一位印度僧侶般剌密諦法師,在攜帶此經闖關時被查獲。後來他將經文縮寫在絲綢上面,用蠟封好,然後割開臂膀藏在裡面,等傷口平復後,終於順利的通過關卡,航海將它傳到中國,故又稱其為「血漬經」。
般剌密諦法師於大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抵達廣東省,適與被武則天所貶的丞相房融相遇,那時房融是廣州的太守,於是他請般剌密諦法師在廣州制止寺和另二位法師——彌伽釋迦和懷迪,一同翻譯這部尊貴無上的寶典,而他自己為其潤色。經譯成後,般剌密諦速回本國,以解邊吏之亂。因他潛藏出國,國王罪責守邊官吏,故速回,願以自身承擔其罪。
後房融把這完美融合了佛法與文學之巨著,獻於武則天,因為在當時有《大雲經》偽造的風波,所以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沒有流通於民間。後來神秀禪師為國師時,在宮中受供養,有一天發現此經,大師認為此經對禪宗有價值,將其流通於世。所以這時開始,中國才流通《楞嚴經》。
《楞嚴經》是歷經磨難,最後終於來到中國的經典。而同時佛在《法滅盡經》上又有懸記曰「法欲滅時...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法滅盡經》見《大正藏》編號0396,可於此下載)。在如今這個末法時代,上述令人悲痛的懸記正在顯現:《楞嚴經》因其是鑒照真偽之無上寶典、亦為堪驗正邪之照妖寶鏡,故近百年來受到很多誹謗,令不少學人信心動搖。可以想見,這個狀況之延續,最終將會導致其在所有佛經之中最先毀滅,而此之後,因為最直接的堪驗正邪之《楞嚴經》已滅,其他佛門經典,接著漸漸被毀滅,到最後,只剩下一部《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即是《無量壽經》)。而到了《阿彌陀經》與「阿彌陀佛」名號最終消失,便是佛法滅盡矣!

『叄』 佛教是由哪一條路傳入中國的

佛教傳入中國有多種途徑。
1絲綢之路,也就是白馬馱經走的那條路,玄奘大師所走的也是這個路線。
2.從尼泊爾和印度直接傳入西藏、青海等地。此傳播途徑多為密宗。
3從海上傳入。《楞嚴經》就是從海上傳到廣州的。
4從緬甸、越南等地傳入中國雲南廣西,屬於原始佛教。

『肆』 楞嚴經傳入中國的哪座寺院

——把《楞嚴經》全部的故事摘錄給你,慢慢感受,很感動的。
《楞嚴經》尚未傳到中國的時候,他的盛名已經傳來。公元五八○年的時候,有印度的僧人來到中國,聽說我們東土有位號稱小釋迦的智者大師,於是前來拜訪,相見之後交流得很融洽,雙方都很高興。這位印度僧人告訴智者大師,止觀中三種觀照的觀點和印度的《楞嚴經》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師一生弘揚天台止觀,成就殊勝,自然對素未謀面的《楞嚴徑》:很感興趣。因他研讀《妙法蓮華經》時,對經中的六根功德來源心有疑念。於是就向這位印度僧人請教。印度僧人說《楞嚴經》中,關於這方面義理的闡述十分詳盡。智者大師很想能盡快地拜讀《楞嚴經》就殷勤珍重地啟請這位印度僧人,希望他能設法將《楞嚴經》奉請來我們東土。印度僧人走後,智者大師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浙江省天台山的華頂上設置了一個拜經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誠地禮拜。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嚴經》能早日傳到我們東土來,遺憾的是一代佛門龍象智者大師於公元597年往生了,一直就沒有見到這部經。
後來,印度天竺國的一位法師叫般刺密諦,他聽說"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為了求閱《楞嚴經》,整整禮拜祈請了十八年。而且不畏寒暑,精進不懈,這令般刺密諦法師深深地感動和欽敬,並且他覺得這部經和東土的眾生,必定有殊勝的法緣,他決定要把《楞嚴經》抄錄出來,打算藏匿著帶到中國來,不料過邊境時被駐守的官吏搜查出並且沒收,因此不許般刺密諦法師出國。法師只好返回,但弘法的心,無絲毫動搖。怎麼辦呢?法師想到把《楞嚴經》背下來,這樣就不會被查收。他將《楞嚴經》背得通熟後,再次啟程,好不容易到邊境後,因旅途艱辛的奔波跋涉,疲勞至極的法師忘失了經文,只好重新返回,經歷了兩次挫折,般刺密諦法師的弘法之志更堅定了。最後他採用了常人難以想像方法。先將經文寫在一種極細的白布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開,塞進寫好經文的白布,然後將創口縫合,等刀口平復後,再行出國,這-次般刺密諦法師成功地度海來到中國。
那時是武則天罷政後的唐朝中宗皇帝繼位的神龍元年初,即公元705年。法師到達廣州後,正好當時的宰相房融在廣州,負責當地的政務。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過菩薩戒,知道法師的來歷後很重視。於是將般刺密諦法師奉請到制止寺住下。法師剖開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經文。因時間太久,白布已經血肉模糊了,經文難以辨識,更不要說翻譯了,大家正都處在憂慮之中的時候,奇跡發生了。旁邊有一位啞女忽然會說話了,她說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跡就會顯現。大家試了之後,果然現出了經文,真是皆大歡喜。
經過周密慎重的籌備,於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譯。般刺密諦法師任譯主,北印度彌伽釋迦法師翻音,懷迪法師證譯,房融宰相筆錄潤飾文采。因房融宰相學養淵博深厚,故而使《楞嚴經》的文字十分典雅優美。如此艱難地將《楞嚴經》傳來東土並翻譯成功後,般刺密諦法師就倉促地回國了。房融宰相將此感人的事跡和譯出的《楞嚴經》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沒有即時地頒布弘傳。後來禪宗北宗的神秀大師進宮弘法之餘將《楞嚴經》抄錄了出來,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嚴經》才開始流通,修習《楞嚴經》的風氣逐漸在全國盛行起來。

『伍』 楞嚴經究竟是佛陀所說,還是唐人偽托

這個經不是在印度社會上流傳的,這個經本是在龍宮,藏在龍宮。佛滅後,結集之後,這個經沒有在六印度流傳,而保存在龍宮里頭。龍王請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這是有神通的大菩薩。龍勝菩薩在龍宮說法的時候,翻那個龍藏。藏經很多是在龍宮請出來翻的。在他讀這個藏經中,讀到楞嚴經,他贊嘆這個經非常好。龍王不會讓他請走的,那怎麼辦?他就在那讀誦,把它背下來了。他又回到閻浮提,回到人間的時候,他就把它錄出來,用梵文寫出來,呈給國王,說這是稀世之寶。國王就把它保存起來,不準外傳。過去什麼寶貝,很多都到宮里去保存就秘密了,就這個意思。 此土的僧人、大德都知道有這部楞嚴經,怎麼知道的?因為印度的和尚、出家人到中國來,他來學中國的經典,看見智者大師所立的三觀,他認為跟楞嚴經相當的符合,義理、觀義都相符合。他就向智者大師講過楞嚴經,因此智者大師就對著西方拜,就是智者大師對西方拜,求見此經。智者大師拜了十八年,沒有見到,沒人把這部經帶來。等到智者大師圓寂之後,這部經才東傳。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陸』 印度佛教如何傳入中國

漢代,印度佛教傳人了中國。在印度,自阿育王於公元前三至二世紀把佛教立為國教之後,佛教便取得了統攝印度思想學術的地位。佛教在中國初傳,主要是作為信仰和方術(舊時指醫、卜、星、相、煉丹等技術)流行於民間的。佛教被廣大知識分子所接受,是從兩晉(公元265年至316年為西晉,公元317年至420年為東晉)時期開始的。知識分子特別感興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論,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國傳統學術較少研究的理論問題。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佛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幾乎遍及整個中國。

佛教東傳中國,是一種外來宗教向另一個文化高度發達國家的傳人。比起佛教來,中國人固有的意識,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許多明顯的優越之處,這就決定了佛教思想對中國人的意識不是「征服」,而只能是「融匯」,即發揚它本身獨特的思想內容,補充到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中去。經歷了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佛教已融匯、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哲學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字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各種概念的分析,都有其獨特與獨到之處。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並以其獨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給予了人們以新的啟發,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隋唐時期,佛教的思想體系已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比如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等等,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在文學方面,學術界有「佛教文學」這一概念。數千卷譯自梵文的佛教經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瑰麗、典雅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尤為歷代文人所喜愛,甚至被人們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研讀。佛教還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遣詞方法。《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直接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公元365~427年,東晉詩人)、王維(公元701~761年。唐詩人)、白居易、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宋代政治家、思想家、詩人)、蘇軾(公元1037~1101年,宋詩人)等大文學家的詩歌創作,大詩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一些詩篇、特別是人蜀(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杜甫棄官,經秦州、同穀人。蜀,投奔嚴武,定居成都草堂。嚴武死後,又漂泊夔州)後期的詩作所表現出來的心境,也顯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唐人傳奇(當時興起的短篇小說)和宋人話本(當時興起的白話小說)中常講因果報應、人冥轉世、南柯黃粱,這裡面的許多東西都不是中國人固有的思想,而攙雜著不少印度人的觀念,因此在文學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情調。

唐代文學中,受印度影響的,除了傳奇之外,還有變文。變文是這一時期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由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范圍擴大,也講中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在中國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大量變文中,除佛經故事外,就有《孟姜女變文》、《漢將王陵變文》、《伍子胥變文》等等。變文的產生與印度的影響密切相關,變文這種體裁來自印度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們今天仍然廣泛使用的許多用語都來自佛教,比如世界、如實、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由於介紹新概念,很自然地輸入了許多新詞,比如反應佛教基本概念的蘊、諦、因緣、境界、真如、法界、大乘、小乘、業、果、報等等,這一類詞中有些是漢語原有的,但在佛典中使用時便賦予了它們全新的含義,應視為新詞;有些是外來語的音譯詞,如佛陀、菩薩、沙門、般若、菩提、波羅蜜、瑜伽、禪、劫等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佛教的專用詞語(包括短語),如真諦、法門、頓悟、化身、變相、不可思議、打成一片、心心相印、舉手投足。一針見血等等。其中有些詞已經完全融會到漢語中,很難看出外來語的痕跡,比如實際、希望、安樂、形象、消化、傲慢。在唐宋文人的詩文中,使用佛教詞語、典故成為一時風氣。

由此可見,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不搞清它們與佛教文化的關系及所受影響,就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也不可能總結出符合歷史實際的規律;若要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也不能不研究佛教。事實上,從公元148年安息僧人安世高來華譯經(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化運動即佛學的開始)算起,至公元1175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宋代唯心主義哲學家)、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宋代哲學家)鵝湖之會(宋孝宗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朱善和陸九淵的一個共同朋友呂祖謙,邀請朱、陸二人和兩派其他人物在江西的一個名勝鵝湖寺相會,討論兩人思想的異同。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化運動即理學的創立)的這1000餘年間,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期,也就是中外學者盛贊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化。這一時期,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主流是佛學,其時間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都遠非兩漢經學(中國的一門包含有豐富哲學內容的古老的學問,它的研究對象是儒家經典,即《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樂》有聲無書,所謂「六經」實際上只有「五經」)和宋明理學(宋元明清時期以討論理氣、心性等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所能比擬(bǐnǐ,比較)。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壤上生根、成長的佛教,不光結構獨特,宗派體系各異,而且呈現出不同於印度的氣象和特質。有人把中國佛教的特質歸納為:調和性、融攝性和簡易性。所謂調和性,是指對佛教外部的不同思想、觀點的妥協、依從、迎合、附會,自然更包括對某些類似或一致的觀點的贊同、推崇、吸取和融合。所謂融攝性,是指中國佛教統攝內部各類經典和各派學說、統一各地各派學風的特性。中國佛教中真正綿延不絕的是在印度也沒有成宗的禪宗和凈土宗,尤其是禪宗,更是唐代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禪宗和凈土宗的久遠流傳是與它們的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易分不開的,所以,簡易性也是中國佛教區別於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佛教日益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的過程。因此,中國佛教的特質,歸根結蒂由中國國情所制約和決定。中國佛教特質的形成,自有其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

社會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嚴密統治。中國自秦漢以來,直到清朝滅亡,所實行的始終是專制主義的國家政權,皇帝及其所屬的官僚統治機構是地主階級利益的集中體現,掌握著絕對的政治權力。中國最高的封建統治者往往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提倡、扶植佛教,也可以出於同樣的需要限制甚至毀滅佛教。就是說,封建統治者的佛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佛教的命運、方向、軌道和特點。

2.以家庭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封建倫理關系。「父為子綱,君為巨綱,夫為妻綱」等等綱常名教,形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一整套道德規范。「忠」、「孝」是封建社會政治道德領域的兩面最高旗幟,是人們生活和行為的最高准則。中國封建社會巨大的倫理關系網路、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既是抵制佛教流傳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化佛教信仰的消融劑。

3.政治上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融合。這種統一和融合直接推動了統一的佛教的形成。

4.封建統治階級的變遷和頻繁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有一個演變、發展的過程,到隋唐時代,士族(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內部逐漸形成的世代讀書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享有特權)地主漸趨沒落,庶族(封建社會里世代平民身份的家族)地主日益興起,這就促使貴族化色彩較少的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流傳。中國農民人數眾多,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也不斷遭到失敗;農民文化落後,居住分散,勞動繁重,因此,直指心性、頓悟成佛的禪宗和口念阿彌陀佛的凈土宗,由於其簡易性,很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並產生廣泛影響。

『柒』 請問佛教的《楞嚴經》是怎麼到漢地的呢是誰把這本經書帶到漢地的呢我怎麼就找不到相的關資料呢

如果你是實修佛法,又以北傳佛法為主,你該修什麼就繼續修什麼,沒必要管這事。歷史上依《楞嚴經》而開悟的大德也是有幾個的。就象你去飯店吃飯,吃著好吃又能吃飽,沒必要追蹤吃的食材產地在哪,其生產過程是否完全符合國家飲食衛生標準的,是吧?

如果你是做學術研究,就可以看下一段了:

《楞嚴經》並不是由官方正式譯出的經典,缺少官方記錄。智升《開元釋教錄》是在開元18年(730年)所做,根據《開元釋教錄》,《楞嚴經》可能是在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年)譯出,之後流傳到洛陽。但是此經如何流傳至洛陽,以及智升之後至於北宋之間的流傳狀況,文獻記錄也不多。

《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從面世開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對於它的真偽,就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多數漢傳佛教信徒皆認同它是佛陀所說,而部份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中國所寫作,再偽托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楞嚴經》在唐代中葉成書譯出,並開始流通,最早的記錄見於唐智升所著《開元釋教錄》與《續古今譯經圖紀》,隨後的元照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也收錄此
書。由北宋初,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經《開寶藏》開始,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大藏經》都收入正藏中,故漢傳佛教的信徒多認為本書不是偽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據傳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繫的作品。

『捌』 想問下《華嚴經》《法華經》等之類的經是怎麼來到中土的,聽過《楞嚴經》是印度僧人將經文藏於胳膊肉中帶

楞嚴經的來歷確實比較傳奇,大部分佛經還是來自於國外僧侶帶入中國,或是有中國僧人到國外去求取帶回國的 華嚴經華嚴經(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譯本 漢譯3種: ①東晉佛陀跋陀羅譯,60卷34品,稱《舊(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 ②唐實叉難陀 [1] 譯,80卷39品,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 ③唐貞元中般若譯,40卷,稱《四十華嚴》,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法華經經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漢譯本為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閱讀全文

與楞嚴經如何從印度傳到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飛迪拜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42
英國農業旅遊怎麼發展 瀏覽:986
為什麼印度人都是皮包骨 瀏覽:850
伊朗老人怎麼樣 瀏覽:406
印尼什麼時候能解封 瀏覽:260
印度發展什麼傳統工業 瀏覽:954
越南給多少小費 瀏覽:581
中國人喜歡養什麼蝦 瀏覽:620
在國內怎麼充英國流量費 瀏覽:442
印度新冠如何傳入浙江 瀏覽:111
印尼酸枝怎麼看 瀏覽:757
義大利收藏家在哪裡 瀏覽:658
中國夢是指什麼 瀏覽:175
中國約有多少人近視了 瀏覽:635
中國伏特加多少度 瀏覽:890
如何成為外國人的中國小伙 瀏覽:971
義大利礦泉水是什麼 瀏覽:430
印度為什麼拒收洋垃圾 瀏覽:775
中國有哪些飛機場可以起降 瀏覽:914
聯通掉了怎麼進中國聯通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