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吐蕃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你知道原因嗎
歷史上的吐番,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當時的它戰鬥力滿格,讓許多小的國家感到恐怕,可是為什麼就盯著同樣厲害的大唐不放呢?
最後,打下印度對於吐番來說就是一個雞肋,因為當時印度人少地廣,不利於吐番的管理,而且,因為印度是熱帶氣候,而吐番處於高原以乾冷為主,吐番士兵並不適應當時印度的環境,而唐朝因為和吐番的地理環境略有相同,他們的士兵相對於印度更適合唐朝。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吐番寧願和大唐打了200多年而不攻列印度的基本原因。
㈡ 唐朝對印度的戰爭堪稱傳奇卻為何不被重視
其實說是唐朝滅了印度並不準確。其實唐朝並沒有針對印度的國家戰爭行為。所說的滅了印度完全可以說是一次個人行為。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朝的強盛和對周邊國家的震懾力。
這裡面其實是一個關於唐朝時期一個猛人王玄策的故事。所謂的「一人滅一國」正是這個故事的主體部分。而且彼時的印度也並非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態。
關於王玄策滅印度的故事,網上流傳著很多的版本,故事內容大同小異。我只簡單地說一下這個過程。
這個失誤直接導致了吐蕃的坐大。其後唐朝喪失西域的大片領土跟吐蕃的坐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這一切,王玄策是看不到了。
總得來說,還是王玄策的官階太低,以這樣一個低級官吏出使印度,他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李世民的戰略意圖。這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失誤。
歷史沒有假如。不過即便是如此,在一定時間內,王玄策攻滅印度的輝煌戰績給吐蕃帶來的震撼,還是讓吐蕃人對大唐心生畏懼,直到安史之亂後,才敢向西域擴張,並吞滅了大唐在西域的領土。
我是凌風說事。了解更多國際歷史知識,歡迎關注我。
㈢ 吐蕃為何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呢
說起吐蕃,大家一定會想到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愛情故事。當時松贊干布為了和大唐和親,那可是煞費苦心,但是功夫不負苦心人,最終松贊干布也是如願以償娶到了文成公主。
說起松贊干布為什麼一定要和大唐和親,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唐朝的繁榮,吐蕃能夠從大唐得到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源,包括鐵,鹽、茶、瓷器等等資源。
在一千幾百年前,這樣的氣候差自然讓吐蕃士兵十分不適應。
話說,盡管印度很弱,但是有一點是要承認的,就是印度的這個氣候就很難征服,別說是吐蕃了,就是亞歷山大大帝,那個差點征服宇宙的男人,征服了整個波斯,然後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強大國家,然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很多史學家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徵服印度,就是因為氣候導致的。
總結: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吐蕃寧願對抗強盛的大唐,也不願意攻列印度,理由也是很鮮明了。因為對吐蕃而言,利弊是顯然的。為了民族的發展,所有的對外戰爭都是有所考量的,吐蕃明知道攻打大唐是困難,也還是想要硬碰硬,那就是為了民族的生存,想到的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㈣ 唐朝時期阿拉伯帝國侵略統治古印度沒
沒有。阿拉伯人統治印度是中國宋朝至明朝時期。笈多帝國在中亞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漸解體,中國唐朝時期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暫的霸權。
㈤ 吐蕃在最強大時為何要與盛唐為敵,而不去攻佔富有的印度
提起吐蕃,大家可能最先聯想到的就是與文成公主和親。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吐蕃除了和親以外,還有一個事情,就是不斷的與大唐交戰。那麼吐蕃在強盛的時期,為什麼不去攻佔其他的地區,而是專門跟唐朝交戰呢,並在後來佔領了河西走廊呢。
吐蕃與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最初雙方是有交戰的。吐蕃當時處在大肆擴張階段,加上當時吐蕃請求唐朝賜婚遭到唐朝拒絕,所以雙方的戰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唐朝為什麼會拒絕吐蕃的請求呢,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大唐處於強盛階段,加上當時掃清突厥,周圍大多數的地方,基本都臣服於大唐,為了鞏固良好的關系,才進行和親的。而當時的吐蕃並沒有表示臣服,一個潛在的敵人,用和親去鞏固的話,對於唐朝來說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所以吐蕃的請求才會遭拒。
於是便引起了松州之戰,唐軍與吐蕃軍隊在松州之戰中一共交戰兩次。第一次唐軍與吐蕃軍隊交戰時,因松州駐守兵力只有幾千人,尚未到達萬人,所以與吐蕃軍隊的交戰,唐軍結果失敗了,好在損失並不是很大。雖然此戰損失不大,但是對周圍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原本臣服唐朝的羌酋發動了叛亂,在羌酋相鄰地區駐守的城市皆出兵平亂,後來叛亂得以平息。有了第一次的失敗,使得唐太宗李世民派重兵對戰吐蕃,當時領兵的將領也都是唐軍能征善戰之將。
唐軍先是派遣先鋒率先與吐蕃進行對戰,在唐軍先鋒尚未到達之前,吐蕃已經攻城十餘天,久久沒有攻下,後來唐軍先鋒在夜裡進行偷襲,這次奇襲使得唐軍獲勝。
綜合以上的原因,吐蕃是打到過恆河流域的,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所統治的地區,至於為什麼沒有佔領,其實是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雖然恆河流域在其地理位置上,離吐蕃比唐朝更近。但是那時候印度因為內亂等因素使其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較為貧困的,另外當時絲綢之路貿易的主動權是牢牢的掌握在當時最為強盛的大唐手中的。所以對於吐蕃而言,佔領印度並沒有太強的實際意義。吐蕃沒有佔領印度的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炎熱的氣候,吐蕃人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帶,對印度炎熱的天氣極為不適應,使得吐蕃後來放棄佔領印度。相對比而言反而強盛的唐朝更容易成為吐蕃的目標,那時候的大唐是世界中心,在經濟和資源方面都是最為豐厚的。
㈥ 為何古代吐蕃寧願挑戰大唐,也不願意去征服印度呢
唐朝時期吐蕃在西域地區實力很強,為了獲取資源,他們寧願挑戰大唐,也不願意去征服印度。
古代吐蕃緊鄰大唐和印度,經常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挑釁唐朝,想要佔據唐朝的領土。當時印度國土面積也非常大,並且挨著吐蕃,但是吐蕃沒有進攻印度。其中很大原因是吐蕃打仗是為了獲取資源,印度沒有吐蕃想要的資源,並且印度有天然的屏障,攻列印度會得不償失,因此吐蕃把目光轉向了唐朝。
一、吐蕃攻打大唐,是為了獲取資源。古代唐朝的時候非常繁榮,國內經濟發展很快,很多外國人都嚮往唐朝,其中吐蕃想要和唐朝做生意,獲取唐朝的物資。但是當時唐朝並沒有把吐蕃的要求放在眼裡,沒有同意吐蕃的要求。
吐蕃認為唐朝既然不同意貿易,乾脆就發動戰爭,自己動手搶奪物資。因此吐蕃和大唐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一直到唐太宗把吐蕃打敗,孫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才建立了貿易關系,從而短暫制止了戰爭。
古代吐蕃當時攻打大唐,要比攻列印度得到更多物資,因此吐蕃不斷挑戰大唐,放過了印度。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㈦ 為何入侵大唐兩百年都不勝的吐蕃,不選擇入侵印度呢
大唐之時,繁華尤盛,幅員遼闊。廣闊的土地意味著唐朝的征戰能力。若是兵馬不盛,將士不猛,又何以將疆土擴展至此。長安街熱鬧非凡,人頭涌動。夜晚之際更是張燈結綵,喧囂聲中象徵著人民生活的富足。國盛民安,此乃大國象徵也!
也正是憑借著強盛的國力,讓各國甘願俯首稱臣。周邊多數國家都屈服於大唐,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吐蕃便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吐蕃對大唐一直持著敵視的態度,時不時就要騷擾唐朝邊境。按照實力來說,吐蕃是遠遠比不上大唐的。為何卻有這番勇氣,三番五次的騷然大唐呢?相比之下,印度的實力就要弱小很多。為何吐蕃不挑軟柿子捏,對印度下手呢?
當然,吐蕃也沒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自然不會再列印度的主意,而是一心想與大唐斗爭到底。
㈧ 吐蕃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
大家可能都是因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愛情故事而對吐蕃有了了解,而這其中其實也隱含著當時的歷史背景,吐蕃起初對外戰爭是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其實是因為唐朝的豐富資源與優質的地理環境,吐蕃太過貧瘠,這才是戰爭的目的。
所以盡管在對唐朝的戰爭中,屢敗屢戰,但是吐蕃仍然堅持不懈的侵擾中原地區,為的就是搶奪資源。所以在唐朝時期,印度就更不行了,根本提供不了吐蕃需要的物資,列印度根本沒有必要,對吐蕃而言攻列印度,就是勞民傷財,相反,吐蕃有的時候可能還要防範印度來搶他的資源。
㈨ 和東方大唐僵持的古代吐蕃,為何要放棄肥沃的印度次大陸
眾所周知,吐蕃是唐朝建立後,迅速在古中國青藏高原地區建立的一個政權。據史書記載,公元629年,松贊干布平定了之前的部落叛亂,又參照唐朝政權樣式和經濟政策發展了吐蕃部落,將其建設得越發強盛,所以中國學者普遍認為是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政權。
但是現在來看,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歷史史料,少之又少,所以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這點。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松贊干布的改革下,吐蕃政權越發強大,甚至影響到了唐朝邊境安全。
於是吐蕃就此展開了與唐朝對立的拉鋸戰,多次侵犯唐朝邊境並搶佔西域,試圖吞並。但是在唐朝驍勇善戰的將士面前,吐蕃很快戰敗。那麼問題來了,那個時期的唐朝如此強悍,為何吐蕃還想不開要和唐朝較量呢?
一、唐朝物產豐富,摩擦不可避免
吐蕃的輝煌史要從松贊干布開始說起。629年,這位年僅十三歲的首領繼位,在他的鐵腕政策下,西藏地區恢復了往日的和平安寧,統一成了一個政權領導的地域。
光有這些是不夠的,松贊干布深切的明白“要想富,先修路”(這里的路指經濟發展之路)的道理,於是他開始了向唐朝學習的道路。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西藏竟漸漸繁榮起來,但是公元630 的西藏,人們還在靠畜牧業、打獵生活,而中原地區還在發展先進的農業工作。
於是吐蕃首領動了貪念,自信地認為唐朝天高皇帝遠,不會發現他的小動作,並大膽地覺得自己部落已經相當強盛了。
所以後期,吐蕃不斷地挑釁唐朝統治者的底線,尤其是安史之亂往後,還佔領了唐朝大片土地,那個時期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自顧不暇,於是對吐蕃的侵佔也是聽之任之。
直到最後吐蕃自己發生內亂,逐漸自取滅亡。
但是從吐蕃不斷挑戰唐朝軍隊,並能夠給唐朝造成壓力來看,當時吐蕃的勢力還是很強悍的。以上就是吐蕃一直和唐朝較勁,而不往印度方向打的幾點原因。
㈩ 為什麼唐朝一個外交官就可以滅了印度阿三,而大唐帝國不去征服阿三以除現在的後患。
古代權利高度集中,只要搞定老大就搞定了一個勢力。古人畏懼戰爭、不願當兵『好男不當兵』。而征服阿三地地理條件和其他條件都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