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曾是唐僧的母校,現在如何了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的南亞國家,曾經的“古印度”跟中國一樣,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此,印度留下了很多珍貴的人文古跡,也使得印度現在成為了中國遊客非常喜歡的一個旅遊國家。
那麼,你有沒有來過印度旅遊?對印度這個國家的印象怎麼樣?你知道這個“那爛陀大學”是唐僧曾經就讀過的母校嗎?他來印度取經的最終目的地就是這里如果以後有機會再到印度旅遊的話,你想不想到到這里來走走看看?
B. 巴厘島有哪些特殊的民俗風情
宗教信仰
巴厘島海島(3張)
巴厘島因歷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響,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教徒家裡都設有家廟,家族組成的社區有神廟,村有村廟,全島有廟宇125000多座,因此,該島又有「千寺之島」之美稱。神廟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擁有千年歷史的百沙基陵廟,陵廟建在稱為「世界的肚臍」的阿貢火山山坡上,以專祀這座間歇噴發的火山之神。陵廟的層級石雕建築,與柬埔寨吳哥窟相似。
特色風俗
巴厘島
巴厘島不但天然景色優美迷人,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的豐富多彩也馳名於世。巴厘島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鮮艷的奇葩。其中,獅子與劍舞最具代表性。
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繪畫和手工業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遐邇聞名。在島上處處可見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該島又有「藝術之島」之譽。瑪斯是該島著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繪畫別具一格,大都是用膠和礦物顏料畫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題取材於田園風光和人民生活習俗,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巴厘島素有「詩之島」、「東方的希臘」的美稱。位於島中部的鳥穆是繪畫中心,博物館內保存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巨幅繪畫。
在鳥穆附近,有一座呈方形的千年古洞──象洞,洞深只有二三米,洞內雕有栩栩如生的神像。在加威山上有著名的四大石刻像,另有5座神龕分立於大石像之前;在半山腰建有淡巴西冷的總統行宮。
巴厘島象洞廟的一個佛像。
巴厘島居民每年舉行的宗教節日近200個,每逢節日,歌舞雜陳。由於巴厘島萬種風情,景物甚為綺麗。因此,它還享有多種別稱,如「神明之島」、「惡魔之島」、「羅曼斯島」、「綺麗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等。在自然科學上,1869年生物學家華萊斯還發現巴厘島是亞洲大陸的「末梢」,典型的亞洲動物分布至此為止,而在它東方僅隔寬度不到40公里的海峽的龍目島,動物即屬大洋洲種。所以,巴厘島是
巴厘島
有名的旅遊勝地。
由於深厚的宗教氛圍,巴厘島幾乎所有的文化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宗教有關,選有代表性的作一簡介。
宗教:了解宗教有多種方式,最直觀就是看廟,巴厘島上廟很多,據說多達10000多座。許多人到巴厘島看廟都去海神廟(TANAHOT),傳說是巴厘島因火山爆發(島上有三座活火山,巴都爾、京打馬尼、阿貢),為求鎮住神龜,而建七座神廟之一,因其潮漲潮落而與陸地分合而出名。其實聖泉廟的歷史更為悠久,有700多年,其旁邊山上建有蘇加諾的行宮。此外位於阿貢火山(巴厘島印度教的聖山,也是宇宙的中心)旁的布基薩寺,被稱為萬寺之母,是巴厘島上寺廟的代表。
音樂:在巴厘島酒店中每天都能聽到竹筒打擊樂演奏,但這並不是完整的巴厘島音樂。加麥蘭音樂融合銅樂,鼓樂,弓弦樂,據說還有中國的古樂調!
皮影:皮哇揚,最具代表性的娛樂形式,故事題材均取自印度教兩大史詩,以《羅摩衍那》(Ramayana)為多。觀之也可對其宗教故事有更深的了解。
舞蹈:以勒貢和巴隆兩種為代表,有點類似咱們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區分,仍以《羅摩衍那》(Ramayana)為表演題材,舞蹈動作很單調,主要以手眼傳神而表達。
巴厘島景觀(19張)
雕刻:石雕主要集中在巴都布蘭(BATUBULAN),木雕在馬斯(MAS),銀器在哲魯(CELU),其中以木雕最為出名,主要是村質珍貴(多為檀香木、黑檀木、和柚木)造型以神話人物居多。
繪畫:主要在烏布(UBUD),阿馬(ARMA)藝術館很漂亮,值得一觀,另外尼加藝術館收藏有很多珍品。巴厘島的繪畫藝術對世界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比如印象大師高更,另外比利時的馬尤爾,1932年來到島上,留居下來並娶當地人,他的帶有巴厘島風格的作品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手工:巴厘島的手工作品中編織和蠟染很有特色,也許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蠟染很多
蠟染(16張)
,不足為奇,可是巴厘島的「仁辛科」是世界上僅有分經緯染色後編織而成,一件服裝需耗時數年,不過也極少見到,那是有身份的人在重大祭祀時才穿著。
在島中部的生宜有著名的猴子廟,猴子成群結隊。其北有風景優美的比都庫湖。著名的京打馬尼,氣候涼爽,由此可遠望頂峰終年煙霧迷朦的巴都火山。巴都山下的巴都湖也以風光優美著稱。島東南部的格龍宮是著名的古代巴厘王朝法庭所在地,宮殿氣派雄偉,四面有護城河,屋頂繪滿犯人受刑時的畫像。島西南海濱的丹那樂,岸邊高地建有廟宇,因長年海浪沖蝕,使此地與本島相離25米,形成孤島,每當海潮上漲,宙宇在波濤中似沉似浮,宛如水中宮殿。
巴厘島
巴厘島人都是生活的哲學家,工作時認真工作,用餐時喜悅的吃,睡覺時安詳的睡,與萬物眾神和平相處,心無旁騖的過每分每秒,生活自然逍遙,一生當然快意。「金錢非萬能」這句陳腔濫調,說穿了只是句口是心非的成語,以金錢價值衡量一切,是人類亘古不移的標准。
Banjar自治太平盛世
巴厘島人不僅在宗教上有自己的一套認知,在生活管理上更有一套不同於官方的版本。
雖然政府明文訂定了縣市村裡的行政系統,但真正推動運作的是「Banjar」。「Banjar」是比「村」還次一級的小單位,由百來戶民家所構成,屬於巴厘的自治組織,不在政府機關的檔案上,從每戶人家的婚喪喜慶到個人行為的賞罰,都經由每月月會決議處理方案。嚴謹的自治組織使得戶戶聲息相通,雞犬相聞,形成一股強悍的道德約束力,因此,巴厘島雖美如世外桃源,卻不可能讓你擁有獨善其身的隱士生活。
貴族平民平起平坐
源於宗教上的階級制度,在巴厘島是存在的,但如同巴厘島人信仰宗教的態度,凡事圓融的巴厘島人對於階級制度也不似印度人那般嚴苛認真,在巴厘島4種階級不僅平起平坐,用詞遣字也不局限是高階語或低階語,而隨著經濟力量的滲透,以往明列在名片上的階級封號,也逐漸被傲人的學經歷所取代。不過,入境隨俗是基本常識,這4種階級還是得謹記在心,以免在祭祀等注重身份的特殊場合里誤蹈禁忌,百口莫辯。
階級名I 男性封號 I 女性封號
Brahmana祭司I da Bagus I da Ayu
Ksatriya貴族I Cokorda I da Cokorda
Waisya 工匠商人I Dewa I Desah
Sudra(Jaba平民) I 無 I 無
滄海桑田不改顏色
巴厘人對自家人不問出身,對外來客不分來處,純真的隨和態度,使巴厘島成為人們共同信賴寄放心靈的休憩站。可貴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萬訪客來去,可依舊不改顏色,滄海仍是滄海,桑田猶然是桑田。
早晚供奉的規矩和沐浴的習慣百年不改,盡管觀光客拿著V8群聚圍觀,巴厘人仍視若無睹過自己的日子,而你見過的梯田,今天仍在原處等你歸返,其中改變的只有稻禾品種。巴厘的農作面積逾90%改種新品種,成長快速、抗病力強是新品種攻佔巴厘的本事,但過度使用殺蟲劑是巴厘人付出的代價,隨之改變的生態導致青蛙、鰻魚數量銳減,蛙鳴是巴厘小夜曲的主調,有一天這熟悉的樂章會不會變調了?巴厘人已開始深思這個問題。
勤奮工作專心玩樂
逍遙度日是巴厘人的生活態度,但這可不表示懈怠,事實上,天才蒙蒙亮,巴厘的男人就荷鋤下田勤力耕耘,女人家則灑掃備餐照顧牲口,待日頭升高,大地變得炙熱,男人們便暫停手邊工作,返家看顧心愛的斗雞,而此時睡眼惺忪的觀光客才剛出門活動,見著了滿街抱著斗雞納涼聊天的巴里男人,便認定他們是一群不事生產的懶人,久而久之,這項有欠公允的成見,竟成了巴厘男人通行全球的負面印象,彷彿那賞心悅目的梯田是自各兒長出來似的。
其實,巴厘男人是挺憨厚的,照顧了該做的活兒,就專心一意的守著寵物斗雞。他們對斗雞的期許,全寄託在祭祀慶典上,那是公認可搏技下注的場合。上場的斗雞腳上加綁利刃,經過一陣塵土與雞毛齊飛之後,勝負立判,贏家領取賭金及敗死的雞,賭金入了荷包,死雞則上了餐桌。
巴厘島的火葬儀式
巴厘島的火葬儀式:牛型的棺木代表地位和身份,只有貴族和僧侶才能享用。
烈焰將祭品和棺木一起化成灰燼,人們祝願死者的靈魂在這一刻升華。
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巴厘島人對死亡有自己的理解,他們的習俗是要慶祝死亡。巴厘島人死後,按習俗都要舉行火葬,未經火葬的死者靈魂污穢不堪,將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不為死者舉行火葬,死者的靈魂就無法升天,成為終夜徘徊人間的厲鬼。因此這里的火葬葬儀非常隆重,也是巴厘島上的奇觀之一。火葬在人死後第42天舉行,因為巴厘島人認為,人死後,靈魂要經過42天才能離開軀體。在火葬前,要將屍體進行處理,首先用各種香料製作的液體將屍體浸泡,然後用布包紮起來,放在一個竹筐里,火葬前的一天,死者的親屬都穿上最華美的盛裝,男子還要佩戴寶劍,聚集到一起進行遊行,晚上還要舉行盛大的文娛晚會,表演傀儡戲,跳各種歡樂的舞蹈,人們載歌載舞等待第二天的到來。
巴厘島
火葬的日子,在音樂的伴奏下,附近的男人都爭先恐後地趕來抬屍體,婦女們每人帶來一瓶從鄰近寺廟中拿來的聖水,還有一群給死者靈魂帶路的活小雞擺放在葬禮列隊前。祭司祈禱完畢,發放弓矢,葬禮列隊出發,祭司手執紅法冠,在屍體面前引導,隊伍必須走彎彎曲曲的路線,為的是避開凶神惡煞,並使死者靈魂失去方向,找不到歸路。進入火葬場,先由死者近親割開裹屍布,祭司登上竹塔的平台,大聲念祈禱詞,把許多古錢撒在上面,算是賄賂給死神的贖金,婦女們將帶來的聖水灑在屍體上,再把盛聖水的瓶子打得粉碎。接著,就將屍體移入獸形木棺,待到夜幕降臨,就開始放火焚燒。在火光的照耀下,慶祝儀式開始,樂隊奏樂,觀眾開始狂歡。其中一項主要活動是拔河賽,雙方爭奪裝有屍體的棺木,一邊代表天使,另一邊是惡魔,雙方爭奪死者的靈魂,要有多次反復,最後總是天使勝利。全部活動都貫穿著豪飲和歌唱。整個葬禮中死者的家屬並不悲傷。巴厘島人認為,如果過分悲傷,將會妨礙死者靈魂升天。屍體逐漸成為灰燼,觀看的群眾才漸漸散去。親屬們將骨灰收拾起來,裝入椰子殼內。在祭司祈禱下,把骨灰拋進大海。整個葬禮宣告結束。
隆重的火葬儀式費用非常昂貴,有時可高達人民幣幾萬甚至幾百萬元,12年前吉安雅區的國王去逝,葬禮花費高達500萬元美金。大規模的火葬往往有上千人來抬笨重的竹塔和棺材。竹塔的高低視死者身份而定,有的高達二十多米,有十一二級,低的也有三四級。棺材是動物形狀的,僧侶、富人的棺材雕成牛形,勇士為飛獅形,普通人則為半象半魚形。塔型竹架的大小及儀式的隆重程度,全仰仗喪賓的身份、地位及財力。但是葬禮的高昂費用很多人不能負擔,因此經濟拮據的當地人就先將去世的家人土葬,等有了足夠的錢及遇到好日子時再將屍體挖出,舉行火葬。這段等待時間有可能是兩到三年或十年以上。
在巴厘島,每隔十年左右,還將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集體火葬,由大家分擔費用。每逢此時,巴厘島人便清理島上的所有墳墓,把所有的屍體、骸骨集中火化,讓那些不安的靈魂得到安息。
巴厘島語言
印尼話(Bahasa Indonesia)為印尼及巴厘島的官方語言,而巴里島話(Bahasa Bali)為當地人民之方言。英文也非常廣泛的被使用,尤其在熱鬧的觀光區,英文是最常被使用的語言。此外,荷蘭語、德語、法語、日文及中文,也在某些地方被使用著。尤其這幾年台灣人觀光巴里島的數字呈現極快速的增加,也因此有許多腦筋動得快的商家。餐廳或是觀光地區的小販也開始學習著我們熟悉的國語(Mandarin)和閩南語(Ho-Chan),因為印尼有許多早期從閩南地區移民的老華僑,故他們所說的閩南語和我們所說的國語總是有一點點差距,不過溝通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常常在觀光區你更是會聽到說著:「圈部乙萬……扁依啦(全部一萬)!」「多少?」的小販,不禁讓人覺得倍感親切,進而停下腳步,與之對話……不過,當你一停下來,事實上就代表一大群小販即將過來圍繞著你與你進行「交易」喔!哈哈……這時候要脫身可就要用些方法啰。
C. 印度性廟是怎麼回事
印度人民崇尚性,在古代人們無法理解為什麼那樣可以造成生命的出現,因此相信在其中有神明的力量,故為其立廟
D. 印度烏瑪女神
濕婆大神之妻烏瑪女神有著多種化身,主要的有帕爾巴蒂Parvati, 印度教萬物之母,同時代表創造和毀滅的力量,兼具女性柔美與威猛強悍的特質。在印度,他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所共同崇敬的神祇。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樣,Parvati女神也有許多化身,「Parvati」可以是一種宇宙之母的力量,也可以是一個具有數不清化身的女性神祇的統稱。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現時有不同的名字(這也是印度教諸神的一貫特徵)濕婆有上千個化身,她也有百多個化身,最有名的是以溫柔相出現的帕爾巴蒂(Parvati),以恐怖相出現的女戰神杜兒噶(Durga )和兇猛的卡莉(Kali)。
帕爾巴蒂(Parvati)是是印度教中著名的雪山神女的名字,她的名字意思就是「來自雪山」,雪山自然就是喜瑪拉雅山(Himalaya)之女。她是一位溫柔的女神,同時也是美麗的象徵。常與濕婆以及她的兒子象頭神嘉涅夏(Ganesh)和卡爾提柯亞(Kartikeyya)一起出現。另外則以與濕婆相吻合的女性生殖力或豐收新娘的形象而受崇拜。
帕爾巴蒂(Parvati)受到人類崇拜,聲望逐漸高過男神們,引起他們的驚慌,所以雷神 Indra 殺死她,砍掉她的頭並將身體拋棄。她的丈夫 Shiva 很傷心,向大梵天 Brahma 求救,大梵天允其所請,但身軀已找不到,遂將Parvati的頭接在妓女身上讓她復活。為了怕 Indra 嫉妒引起雷擊,民眾特地在敬拜Parvati的廟宇刻上性交畫面。雷神生性害羞,不敢看這些景象,就無法以雷電攻擊神廟。
卡莉或許是所有示現的女神中最驚世駭俗的。主司殺戮與破壞,是戰斗女神Durga發怒的形象,手握長劍,面目猙獰、口吐紅舌,穿斷臂做成的裙子,戴妖魔頭骨串成的項鍊的黑面女剎;憑著她種形象,怎麼也難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與重生的「濕婆」(Shiva)神溫柔美麗的妻子——帕爾巴蒂(Parvati);當她殺盡了世間所有的妖孽,喝盡了他們的鮮血以後,仍然無法平息她的憤怒,為了平息愛妻的憤怒,焦心的濕婆躺到卡莉的腳下。
E. 巴厘島信哪些宗教
巴厘島因歷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響, 80%的人信奉印度教,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區。但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
教徒家裡都設有家廟,家族組成的社區有神廟,村有村廟,全島有廟宇12.5萬多座,因此,該島又有「千寺之島」之美稱。
(5)印度萬廟之母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巴厘島需要注意的宗教事項:
1、在游覽地點或者是在街上行走時要注意避開當街排列的祭祀用品,千萬不可踩踏;
2、在寺廟和宗教場合時,衣著須整潔正統,女性不可以穿短褲入內,一般寺門口都會有紗籠可以借用;
3、不要進入印度教寺廟內部,非印度教徒是被禁止進入的;
4、切勿用手觸摸當地人頭部或用手指指人。
5、巴厘的街道隨時因為有宗教儀式而塞車,往往是超過一百人的列隊到廟宇進行火葬儀式,為了表示尊重及禮貌,最好停車讓隊伍先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厘島
F. 印度的一個地方叫做Khajuraho,大家有沒知道
Khajuraho即印度的卡朱拉霍。
卡久拉霍是印度的一座小鎮,位於新德里的東南方,屬中央邦查塔普爾縣,離新德里約600公里。
這座只有一萬餘人口的小鎮因為聚集了多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古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廟而聞名於世,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卡久拉霍神廟群建造於古印度昌德拉王國時期,由於地處叢林之中,在莫卧兒王朝統治時期沒有被統治者破壞,得以較完整地保存至今。卡久拉霍神廟群主要由東、南、西三大廟群組成,其中西廟群規模最為龐大,神廟的雕刻也最為精美。
令卡久拉霍神廟群聞名遐邇的一個原因就是這里神廟上以性為主體的雕刻,這些雕刻被研究人員認為是印度教崇尚天人合一、神靈合一的表現之一。由於保存較完好以及獨一無二的雕刻藝術,卡久拉霍神廟群已成為印度旅遊的最著名景點之一,在每年旅遊旺季都吸引數以萬計的外國遊客前來參觀。
G. 印度母親河是什麼河
印度的母親河是恆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
水利
恆河水利、水力資源較豐富。明嘉靖十年(1531年)繼興建了著名的千工堰後,又陸續興建了萬工堰和永豐堰。1957年建成了恆惠渠,設施灌溉面積2.48萬畝。1961年後開始利用恆河水力資源,在葉坪、大河興建小水電站。
發源於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葉坪鎮橋亭鄉崖屋溝腦,流經葉坪鎮、中原鎮、紫荊鎮、大河鎮,於恆口鎮千工鄉大王廟出峪,至恆口鎮東端匯入月河。
H. 南印度最著名的寺廟動用萬人百象修建,強調生殖崇拜,僅僅有何典故
南印度最著名的斯里米納克錫寺幾乎是馬杜賴的同義詞,所有來馬杜賴的人都要參拜這里。街上涌動著專門來參拜的印度人。
坐落於市區的中心,是南印度最負盛名的廟宇。其寺廟外型採用傳統印南寺廟的梯形設計,廟頂有「經輪」狀的飾物,外牆有無數雕像組成,非常宏偉。寺廟建於16-17世紀,廟內供奉米納克希神和濕婆神。
在神廟旁的冷飲攤上,我倆一人要了杯鮮榨菠蘿汁,跟印度人民擠在一起喝完後,回眸最後忘了一眼神廟,方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I. 印度有什麼著名旅遊景點
1、孟買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印度「西部門戶」之稱。「孟買」一詞來源於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為「美麗的海灣」。
景點:象島, 象島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
景點:印度門 ,位於印度城市孟買的阿波羅碼頭,面對孟買灣,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築特色的拱門。
2、新德里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景點:古城堡,古城堡聳立在野外的一片綠色之中,在德里歷史悠久的地方。古城堡是長方形的建築。
3、瓦拉納西
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位於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座落在恆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該市有各式廟宇1500座以上。該市已成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聖地。
4、克久拉霍
印度中央邦城市,克久拉霍在印度的寺廟建築上始終保持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該地區有大量的婆羅門教及耆那教寺廟,它使人能夠從那些獨特的建築和輝煌的雕刻中領略10世紀昌德拉文明鼎盛時的風采。這些雕飾把神話題材和世俗題材,尤其是性愛題材融為一體。
5、阿格拉
阿格拉是印度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為外國遊客到印度游覽的首選之地。現在遺留著許多歷史性的建築物,其優美為世間罕見,蜚聲世界的泰姬陵就在這里。
景點: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皇帝沙賈汗為愛妃泰姬•瑪哈爾所造的陵墓。凡是見過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身影所傾倒。
J. 印度的寺廟的描述詳細點
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及學術中心---那爛陀寺。意譯為「施無厭」。遺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附近。據佛教傳說,原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誕生及逝世之處,釋迦牟尼亦路經此地。寺始建於5世紀,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載:該寺「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辣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牖,交日月於軒檐,羯尼花樹,加以流水逶迤,青蓮菡萏,暈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12世紀,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學及研究中心之一。據說在極盛時期,佛教學者雲集,主客常達萬人。不僅當時印度的著名佛教學者在此修持講學,中國、朝鮮、日本等國的一些僧人也不遠萬里,負笈前來。我國的玄奘、義凈,就先後於盛期中(7世紀)至此留學。在佛教上,該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為主,大乘中兼有中觀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時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學派別,如勝論、數論、四吠陀等,此外還學習因明、聲明、術數、醫方明等各種知識。12世紀末,該寺為人侵的穆斯林所毀,後遂湮沒無聞。1861年,一批歐洲學者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及附近出土的碑銘,進行了初步的勘查發掘。20世紀初,印度考古部門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該寺遺址達100萬平方米。印度獨立後,新建了那爛陀佛教學院,內設漢、藏、日、梵、巴利文等課程。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合作,在那爛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