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君主明明是至高無上的,為何在印度君主是第二種姓剎帝利
印度種姓制度,並非法律規定,相反它早已被印度政府廢除了。問題恰在它不像法律,什麼你能做或不能做,律例如山。
舉一個例子:1962年中印沖突中,我軍俘虜了大批軍隊官兵,在給這些人放飯的時候,我軍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些印度軍官不肯過來排隊,開始我軍覺得是不是吃了敗仗,心裡有氣啊,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這些印度軍官是高種姓,而士兵普遍是低種姓,高種姓的軍官覺得和自己去和低種姓的士兵一起排隊是恥辱的,所以寧可不吃飯也不肯去排隊。當時此言論一出,把我軍官兵驚得目瞪口呆。
Ⅱ 印度的國際地位為什麼這么低
經濟上,中國完爆印度,但是隨著中國陷入房地產陷阱,印度的經濟加速,差距越來越小,人口紅利上印度屬於處女開發地,優勢明顯
政治上,印度完爆中國,從英美跟俄羅斯相繼把先進武器賣給印度就可以看出,印度現在政治上左右逢源,本身還是南亞長期的政治大國,跟東盟關系良好。相反中國沒什麼真正的盟友,除了巴基斯坦這個盟友,只有半敵半友俄羅斯,或者說七里之外的傳統意義的非洲。
總的來說,印度人國際地位並不低,人家雖然不富,但是也沒窮到哪裡去。況且能到外國去的印度人,家裡肯定不算窮。國際上跟歐美關系也良好。
Ⅲ 為什麼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王排第二
這是「神權至上」的必然結果。印度種姓制度出自於印度教教義,與印度吠陀文化緊密結合,隨著印度教在印度的廣泛傳播。該制度最終在印度確立並持續了數千年之久,至今仍在印度發揮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種姓制度的第一等級為婆羅門,成員為祭司與僧侶,他們掌握著至高無上的「神權」,地位凌駕於其他所有種姓之上。屬於世襲的祭司貴族。
第二等階為剎帝利,乃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系從事軍事、政治者。其權勢頗大,階級僅次於婆羅門。剎帝利的意思在梵文中代表著武將,統治者;國王雖然是該國一國之主,但是其地位、聲望在崇拜神明的印度自然無法與神相比,而祭司世代掌控著神權,做為神最直接的僕人,其身份地位,自然必須要在國王所屬的階層之上。這個道理就和中世紀基督教教皇的權利要大過所有歐洲的國王與皇帝;在現代的阿拉伯國家中,最有權利的人往往不是政治上的國家元首,而是掌握宗教力量的伊斯蘭教大長老一樣,都是同樣的原因。這也並非印度獨有的現象。
雖然神權大於君權,但是這樣的約束也依然絲毫無損國王的威嚴,藉助於神明的庇佑,在神話光環的籠罩下,國王權利的正統性和無可辯駁的權威性得到了證實,其統治地位在「君權神授」的證明下得到了鞏固,確保了國家統治體系的穩定。以此而論,婆羅門、剎帝利同屬印度的國家統治階層,二者之間相互結合、相互維系,屬於同一利益集團。
Ⅳ 為什麼印度人那麼多啊全球排老二。
印度人多的原因:
1、計劃生育措施不到位,人口控制失調
印度的交通並不發達,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連接不深,因此避孕設施的設置在鄉村配備的不到位,並且大部分印度夫妻都沒有避孕的意識,選擇不停的生。
2、傳統觀念的影響
幾乎所有印度人民信仰的印度教認為,人死後一定要由兒子進行火葬儀式的主持,否則死者無法升天,這種思想促成了印度重男輕女現象的產生。特別讓人震驚的是,印度女性在夫家的地位竟然取決於女性的陪嫁,可以看出來印度的整個社會風氣都是在歧視女性。
在這種環境氛圍中,印度甚至有相關規定,如果妻子五年沒有生出兒子,那麼丈夫有權利再娶,所以妻子為了保住自己的家庭地位,只能不停的生育,直到生出兒子。
印度思想的落後使得女性不受重視,很多印度人認為女人不需要學習。正因如此,印度女性文化素質水平普遍低,文盲很多。再加上本身印度貧困人口數量不少,吃飯和衛生問題都沒有解決,更別提教育。如此一來,越不受教育思想就愚昧,成為死循環。
3、自然條件
印度雖然面積不太大,但是是亞洲耕地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比中國多。另外領土都位於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物產豐富,地勢也相對平坦,海岸線長,所以可以養活的人口數比較多。
4、社會觀念
生活水平低,撫養孩子的成本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低下靠下一代養老。
Ⅳ 印度的等級制度的根源是什麼
種姓制度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印度的一種復雜的等級制度(包括瓦爾那制度以及後來從中衍生出的闍提制度)的泛稱,玄奘曾將它翻譯成族姓制度。在西方,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喀斯特製度。約公元前1500年代,說印歐語的游牧的「雅利安」(意思是「高貴的人」)進入印度河流域,與黑皮膚、低鼻樑的當地人不斷發生戰爭。雅利安人稱當地人為「達薩」(或「達休」),前者不斷取得勝利,占據了印度河上中游和恆河上游;後者或者退到南方,或者淪為奴隸和被奴役者。到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間,種姓制度正式形成。最初,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那」(雅利安含有「高貴」「富有」的意思,瓦爾那含有「顏色」「品質」的意思),而稱當地原居民為「達薩瓦爾納」(達薩含有「雄者」「男人」的意思)。隨著雅利安人內部的分化, 逐漸發生了平民和氏族貴族的區別。平民成為「吠舍」,是氏族成員的意思;而貴族稱為「羅闍尼亞」,意思是「灼熱發光」,引申為顯貴的首領的意思;從事祭祀的氏族貴族稱為「婆羅門」,意思是「梵天所生」。從雅利安人與當地居民的一分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與氏族貴族的一分為二,和貴族內部的軍事貴族與祭司貴族的一分為二,這樣就形成了四個瓦爾那的胚胎。再到後來,四瓦爾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羅門教的典籍規定了各個瓦爾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爾那的成員的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個瓦爾那是婆羅門。主要掌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參與政治,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力。
第二個瓦爾那是剎帝利(「力」「權力」的意思)。它是從「羅闍尼亞」發展而來的。剎帝利的基本職業是充當武士。國王一般仍屬於剎帝利瓦爾那,但剎帝利瓦爾那並不限於王和王族。剎帝利是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
第三個瓦爾那是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其中也有人富有起來,成為高利貸者。吠舍是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必須以布施(捐贈)和納稅的形式供養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不過吠舍還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員,他們可以參加公社的宗教儀禮,和婆羅門、剎帝利同樣屬於「再生族」。
第四個瓦爾那是首陀羅。首陀羅瓦爾那的前身是達薩瓦爾那,但有所不同。他們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內,他們的大部是非雅利安人,但也有一些由於各種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人。他們不能參加宗教儀禮,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因而屬於「非再生族」。首陀羅從事各種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有人淪為僱工,還有人淪為奴隸,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瓦爾那制度形成以後,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來決定,各個瓦爾那的人都世代從事規定的職業,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瓦爾那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不過在實際生活中,較高瓦爾那的男子娶較低瓦爾那的女子為妾是被允許的,但是嚴格禁止較高瓦爾那的女子下嫁較低瓦爾那的男子。
Ⅵ 在印度華人是什麼地位
印度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國家,他們國家不僅腦洞特別的大,就連很多的習俗都是我們所不能夠接受的,比如上廁所和吃飯都是用手的等等,然而這並不是印度最為奇特的一種習俗了。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非常嚴明的國家,有富人和窮人之分的,而且窮人的待遇是非常差的。
但是大家知道,印度是如何區分人的等級的嗎?印度膚色決定地位,中國人到印度是什麼地位?網友:難以接受。在印度就是通過人的膚色來區分等級的,印度人認為,人的皮膚越白皙那麼他的地位就越高,皮膚越黑地位越低。而且為了保證所謂的貴族血統純正,印度是不可以哭跨等級結婚的。
所以在印度一旦淪落到了低等級地位之後,就永遠不可能翻身了,包括自己的子孫後代,因為在印度決定一個人地位的並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地位。印度是依靠膚色來劃分地位的,那麼如果是中國人到了印度是什麼地位呢?
因為歐洲人的皮膚都是偏白的,如果來自發達國家,那麼在印度就享受一等地位的待遇,如果是來自不發達國家,那麼就享受二等地位的待遇。而我們中國人是屬於亞洲人,而亞洲人的皮膚都是偏黃的,所以在印度也是二等地位的待遇,而非洲人如果到了印度就屬於三種地位的待遇了。
二等地位待遇是需要給一等地位的人服務的,他們從事的任何事情都是不能夠超過一等待遇的人的。很多網友對此都大呼難以接受,一個國家就只是單純的依靠一個人的膚色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地位。
Ⅶ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7)印度為什麼要二等地位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Ⅷ 印度的種族等級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拓展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Ⅸ 印度種族等級制度
(婆羅門)
首先,讓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種姓的差別。婆羅門地位最尊崇,因為在遠古時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權,婆羅門僧侶具有天然的神聖性,也是少數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群體,因此被認定為第一種姓,神聖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現在,重要的宗教儀式依舊由他們主持,婆羅門階層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勢力很大。
其次是剎帝利,不管是實行軍事民主制的原始社會末期還是到了中世紀封建時代,國家的武力階層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剎帝利階層的人是天生的軍人和公職人員,君主。他們直接管理世俗社會,因此位居第二種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羅,他們是商人,手工業勞動者和農民。比如,印度總理莫迪,家裡以前是賣油郎,標準的吠舍階層。他們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也是古代社會中的良民,構成了社會的中下層。與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羅在古代大多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屬於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販,司機,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羅。
(吠舍)
當然,最可憐的是達利特。在印度教社會中,達利特屬於最底層的人,即便到了現在,達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們認為欺負達利特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很難去做良民能從事的職業,大多數從事屠宰,喪葬,排污工作。
對於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想知道另一個人屬於什麼種姓,只要知道對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們的職業,祖先,居住地息息相關,具有特殊含義。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國王」,「勇猛」,「戰士」或者「宰相」,那麼他一定是剎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儲蓄」,「財富」,那麼他一定是吠舍階層。而姓氏的含義中包含了學問,神袛,宗教相關的詞彙,那麼他一定是婆羅門。
沒有人會傻到改變姓氏,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種姓。只要外人詢問你的家庭條件,你兄弟姐妹結婚,就讀的情況一下子就知道真偽了。假冒高種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達利特)
大多數印度人就是通過姓氏判斷種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會詢問外國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錫克教徒不屬於印度教種姓制度的范疇,但實際上人家也有默認的身份。高等級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後裔,他們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內部,而低等級的人就只能在門外。至於錫克教徒,他們和拉起普特人一樣以武力起家,被默認為是剎帝利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