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邊境士兵現在是什麼狀況
印度駐守在雪山之上的士兵們,現狀實在是太慘了,能夠從前方報道出來的視頻畫面當中看出前線士兵正在山區放哨,身上還綁住了一個繩子,就怕風雪太大把自己給吹下去。
能夠看出氣溫,當時可能是在零下10多度左右,地面上的積雪也比較深,這看起來比我們想像的要惡劣的多。
利用了多種運輸方式,比如陸路運輸以及空路運輸,這一次運輸的物資完全足夠,這些士兵們消耗4個月左右的時間。看來這一次准備好之後就不準備再繼續撤軍了,總體來說為了這一次的戰爭,印度可謂是做足了准備。但前提是印度這一次的判斷是正確,否則想要退下來都難。
⑵ 中印戰爭後,印度俘虜兵怎麼處理了
當然履行國際通例,尊重戰俘人權交回印度。
⑶ 印度軍隊越境挑釁背後動機為何對亞太局勢帶來怎樣影響
印軍越境,其目的有三個:一是阻撓中國修路;二是想乘機撈點好處;三是配合美國,在西線牽制中國,美國在東線(東北亞、朝鮮半島)聯動,讓中國處於兩線作戰,美國有可能對朝鮮動武。
由於印度實力無法與中國抗衡,冒然越境,處於騎虎難下的處境。加上聯合國、東盟不敢插手,美國遲遲畏縮不前,反倒三十萬大軍被中國五萬人馬,牽制在中印邊境的中線段,進不得,退不得。曾謀求與中國談判,遭到中國政府拒絕。
印度面臨三個抉擇:撤軍、被俘、全殲。中國在八月份可修好公路,達成既定的目標與事實。九月初,印度不撤軍,九月中旬,鐵定要用武力解決。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畏縮,造成印度的被動,有跡象表明,印度被美國賣了。以印度的軍事實力,中國要揍它,支撐不了一個星期。十月份高原地區寒冷降臨,因此,戰爭會在幾天內解決。對東南亞局勢不會受到影響,速戰速決。
⑷ 印軍屯兵谷地被水淹,後方精銳分隊遭全殲,軍方如何解決
印軍屯兵谷地面臨水淹,水淹7軍場面可能在印軍部隊中上演。水淹七軍是一場發生在三國時期的經典戰役,這場戰役的主人公便是關羽。關羽在攻打樊城時,久攻不下。但他對當地的地理氣候十分了解,時值秋季時分,他知道陰雨將會連續而至,導致漢水水位暴漲,而此時曹操的部隊恰好錯誤地駐扎在了低窪地區。因此關羽蓄水,然後進行了決堤水攻。最終關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四方,這場戰役不僅反映出關羽的勇猛,更反映了他的指揮才能卓越。 而在前不久,在印度發生了一出類似於關羽水淹七軍的場景。
⑸ 中印戰爭時印度俘虜最後怎麼處理的
遣返移交印方
⑹ 印度越境19天中國軍隊在做什麼
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並與中方邊防部隊發生相持。
據印度媒體報道稱,「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斗模式」,而中國開始在邊境地區測試戰斗坦克。
甚至有印度媒體援引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話號稱,印度在為「2.5線戰爭」做准備,並聲稱「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不一樣了」。
印度提出的「2.5線戰爭」,提法來源於1960年代冷戰時期的美國。當時美國擔心蘇聯和中國在歐亞的威脅,提出要「在歐洲應對一場大規模戰爭,同時在亞洲應對一場大規模戰爭,在世界其他地區應對一場小規模地區沖突」(1+1+0.5)。印度陸軍參謀長所說的「2.5線戰爭」,意思是印度隨時准備應對同時與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的戰爭,以及印度國內的安全威脅。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兩線,國內是0.5線。
至於1962,那一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的結局是「慘敗」。
⑺ 邊境巡邏士兵被對方國家擊斃怎麼辦
看情況,如果兩國間關系不錯,只是意外走火的話,兩國之間會低調處理,賠上一筆錢了事。
如果兩國間關系緊張,並來就是劍拔弩張的狀態,那就會引發戰爭的,開槍的國家可是負有開第一槍責任的,對方國家可是有權反擊的,中印,中蘇之間曾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多次因為這樣的事而引發沖突,甚至於戰爭。比如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桑多洛河谷沖突) ,沖突的爆發點就是印度士兵因緊張導致走火,當場打死我方一名副營長,我方當即予以回擊,全殲了這支印軍巡邏隊,隨後印軍大幅增兵,在桑多洛河谷爆發的多次沖突,中印雙方隨後均大規模增兵,戰爭一觸即發,最後印度政府內的理智派終於佔了上風,壓制住了戰爭的沖動,主動後退,才使得戰爭得以避免。
⑻ 印度越境最後怎麼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