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特在2021年決定將放棄在印度建立合資工廠,是真的嗎
近年來,國際上各大車企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國、印度這些第三世界的新興市場。隨著中國人民購買力的不斷提升,人均汽車佔有量不斷提升,市場也接近飽和,再加之貿易摩擦和疫情的影響,中國的汽車市場銷量增幅明顯放緩,越來越多的國際車企將目標鎖定在了正在崛起的印度。福特自然是其中之一。
目前的印度是世界第5大新車銷售市場,但其基礎設施建設和百姓的購買力比中國差了不是一點半點,所以導致中高價位的汽車在印度根本賣不出去。這也是除了主打廉價汽車的外國車企外,其他大型車體在印度只能勉強度日的根本原因。早在2017年,通用汽車便宣布退出印度市場,而大眾集團跟鈴木合作,憑借後者在小汽車方面的研究的經驗和技術開發了一些小型車,這才在印度勉強能夠立足。大眾跟鈴木分手之後,大眾跟印度本土車企塔塔企業合作,將主打性價比的斯柯達品牌引進印度,這才算是在印度站穩了腳跟。福特本來對印度汽車銷量很好的願景,但是國內受到疫情的重大沖擊,而印度市場遲遲難以帶來比較可期的效果,福特決定效仿特斯拉重點放在中國市場,他們計劃在2021年投放電動SUV以期望獲新的增長點,投資印度的計劃只能暫時放緩。
Ⅱ 印度車市,像極了15年前的中國市場
印度,近期成了汽車圈曝光率極高的關鍵詞。
2月5日,長城汽車亮相德里國際車展,宣布正式進軍印度市場。在此之前,長城汽車已於1月17日收購了通用汽車在印度塔里岡的工廠,預計最快將在2020年下半年開啟在印度市場的本土化製造。
以上兩個機遇,一方面,對自主車企,尤其是長城汽車來說,可謂輕車熟路,是兩個絕好的突破點。但另一方面,對比現代起亞的印度戰略可以看出,韓系在電動化與SUV兩個機遇點上都早有布局。
這個彎道,是中國自主車企與韓系共同的彎道。
中國自主車企的另一個優勢在於,針對消費能力不強的印度市場,我們有能力打好「性價比」這一張牌。但是,韓系車不正是全球范圍內玩性價比的高手嗎?
積極的一面是,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中國自主車企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強勢如大眾、「兩田一產」、通用等品牌之外也打開了新的藍海市場,並且在國內超越了現代起亞,領軍企業如長城汽車等,也找到了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到達了100萬輛的全新起點。
自主企業要挑戰印度這個新的戰場,難度並不小,堅持長期主義,踏實踐行本土化戰略,可能是唯一的捷徑。
長城汽車在宣布進軍印度市場的同時就宣布,將紮根印度,建立涵蓋研、產、供、銷的全業務生態鏈,為本土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這值得中國自主車企學習借鑒。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Ⅲ 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Ⅳ 印度的經濟特點
印度從經濟上來說是世界第七大經濟的名義GDP和第三大的購買力平價(PPP)。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排名第139 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經過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印度每年實現6-7%的平均GDP的增長。自2014年以來,除2017年外,印度經濟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服務業之一,自2001年以來年增長率超過9%,佔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為IT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和軟體服務的主要出口國,2017財年的收入為1540億美元。這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 IT行業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營部門僱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2018 - 19年間有超過3,100家技術初創企業。印度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2013 - 14年度年產量為2148萬輛(主要是兩輪和三輪)。 2015年,印度擁有價值6000億美元的零售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
Ⅳ 印度經濟增速,為什麼會那麼快
居民消費是印度經濟主驅動因素,再加上投資的拉動,使得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現在印度每年新增1600萬人,這是支撐印度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印度的人口總量與中國相差5000萬,預計到2025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家,印度15歲-64歲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67.9%,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中國。
除了內需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印度經濟還需要強大的投資作為依託,從高速公路、到鐵路、再到港口和機場,印度每年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印度雖然沒有中國的高鐵,但是印度從孟買到新德里規劃了兩條總長2800公里,時速100公里的鐵路復線。雖然印度的鐵路狀況遠遠不及我國,但是印度的鐵路投資效益,遠遠高過了我們國家。
Ⅵ 出海印度,「香餑餑」好啃嗎
本報記者付鴻烈
1月17日,印度–長城汽車(GWM)和通用汽車(GM)就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塔里岡工廠達成了協議,該協議尚需獲得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的批准。根據雙方簽署的投資意向書,包括塔里岡工廠在內的通用汽車印度公司將移交給長城汽車。目前,上汽、長城、長安和海馬均在印度展開了戰略部署,印度這塊「香餑餑」真的好啃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Ⅶ 「包館德里」,長城汽車為什麼猛攻印度
我的地主
2020年2月5日,印度德里國際車展正式開幕,作為全印度最大的汽車博覽會,德里國際車展影響力涉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和伊朗,覆蓋人口超過15億,是全亞洲影響力最大的車展之一。
包館德里,發布多款概念車
本次車展的另一個看點是中國元素的全面崛起,尤其是國內領袖車企長城汽車,獨立包館、參展面積超過3000m?,攜長城EViQ、R1以及哈弗F7、F7x、F5、H9等多款車型登陸德里,帶來了中國首個電動車專屬平台——ME平台、全球首發概念車哈弗ConceptH、印度首發概念車哈弗Vision2025概念車等含金量很高的硬核產品,並展示了L3級別無人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家居等硬核科技,充分給印度人展示了中國品牌的技術實力。
長城汽車進入印度,對於中國品牌陣營更是一個福音。相對於此前的一些二三線以及雜牌軍團,長城汽車有著強大實力、優秀品控和良好品牌形象。長城汽車在印度的精耕細作,將會逐漸洗去此前一些雜牌出口帶來的負面效應。在親身體驗長城製造的優質汽車之後,印度人對於中國汽車品牌的信賴一定會大幅度提升,這將激勵更多中國品牌進入印度,開始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的花樣年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Ⅷ 機遇與挑戰並存!長城為何進入印度市場
雖然在網路上流傳著非常多關於印度的搞笑段子。但是我們不能夠否認印度的實力是很強的。
首先印度有僅次於中國的人口數量,並且很快就要超過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其次,印度的汽車工業也不容小覷,目前印度是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排在中國,美國,德國,日本之後。而且印度也沒有多少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車,因此對於全世界任何汽車廠商來說,印度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新興市場。
在這個龐大的市場國家,目前包括豐田,鈴木,現代,起亞在內,已經有非常多的汽車廠商進入了印度市場。可以說,世界各大品牌在印度市場的競爭,絲毫不會弱於中國。
第三,長城汽車在中國以SUV聞名,但是在印度市場,畢竟目前大部分印度消費者的購買力不是很強。因此這就需要長城旗下的品牌,長城皮卡,歐拉,都進入印度市場,滿足當地消費者多元化的用車需求。因此也就增加了長城汽車在品牌運營方面的難度。不過,相信在長城汽車的努力之下,長城也能像華為一樣,在印度市場取得成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被長城看上的印度市場,到底有多大潛力
2019年,長城汽車確立了「全面出海」的企業戰略,路線主要有兩條:以哈弗系主攻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WEY品牌主攻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連日來,長城在印度的一系列動作顯示出,印度是繼俄羅斯之後,其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二個戰略錨點。
2月5日,長城汽車攜旗下哈弗與長城EV品牌高調亮相第十五屆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並正式啟動了印度市場戰略。
鍾述
據印媒報道,2019年,來自中國的手機製造商小米首次超越了三星,成為印度手機市場的年度銷量榜首。並且,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前四位里,除了三星,另外三家分別是小米、vivo和OPPO,均來自於中國。
汽車領域,上汽是第一家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車企。2019年6月,上汽名爵品牌開始在印銷售,截至2019年底,已經累計銷售新車15,930台,遠高於最初設定的一萬台銷量目標。
這些案例均顯示,印度消費者對於中國品牌並不陌生,且相當認可。它們的成功,也將為長城汽車攻略印度市場提供更多的信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Ⅹ 印度汽車,載不動印度野心!印度造車為何不是很行
我認為,一方面印度的許多基礎設施和工業化進步難以進行汽車的基礎產業製造,另一方面印度在外來車企的引進和落戶上有著相關的分歧。導致印度的自主造車一直存在差距和難題。
在許多普通人的眼裡,雖然印度的現代化水平以及經濟民生等一直都不為人看好,但在工業科技的發展上,印度政府也一直想要拿進獲得世界矚目的成就,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全球世界范圍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和發展,印度也渴望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創造屬於印度的自主品牌汽車產業。
印度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難以進行汽車的產業製造。
實在現有的情況下,印度的三輪車以及兩輪電動車依舊是佔有比例最高的相關車型,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印度的當地基礎建設以及公路製造等過於狹窄,阻礙了印度汽車行業的發展和購買。雖然在近年來這種情況已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印度國內的許多家庭也有了足夠的收入,可以進行車輛購買,但是印度的相關基礎設施和工業化依舊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