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需要印度洋出海口,急啊!!!!
不可能~緬甸人是被中國遺棄的地方~在清朝的時候還是中國的地方那~那的人說的也是中國話
⑵ 中國未來能打通日本海和印度洋出海口嗎
你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中國如果想重新獲得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唯一的途徑就是收復俄羅斯霸佔中國東北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
也就是說必須與乾爹決裂。
⑶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⑷ 中國歷史上那麼強大,為什麼從來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從地圖上看,中國距離印度洋距離並不遠,雲南省瑞麗市弄島鎮距離印度洋最近的直線距離約為600公里。這還是現在的距離。無論從氣候還是地理上來說,緬甸和雲南都是非常相似的,很多人說中國是農耕文明,事實上緬甸也是種植水稻,也是農耕文明。跟雲南沒什麼區別。況且,這個地區民族很多都是跨國的,也不存在什麼民族矛盾。緬甸漢族移民後裔多達幾百萬。但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把緬甸納入管轄區呢?為什麼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元朝地圖
雲南地區從元朝開始才真正成為中央管轄區,以前都是民族地方控制政權,比如南詔國,大理國。元朝向來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控制的雲南地區,距離印度洋最近約為500公里。1277年,元朝和緬甸戰爭,忽必烈率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戰爭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而告終。也僅僅如此,元朝統治者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統治區。
明朝雲南地圖
從明朝時期雲南地圖上看,明朝實際管轄區,距離印度洋只有約300公里。明朝平定雲南後,採取各種措施乃至戰爭手段,西南邊疆版圖得到極大拓展。但還是沒有到印度洋。近在咫尺,望洋興嘆了。
清朝雲南地圖
到了清朝的時候,距離又拉遠了,跟現在的距離差不多。約600公里。
1762年冬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只得了面子,並未能獲得一寸土地,且損失慘重。傷亡一萬多人。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來了,為什麼中國沒有打到印度洋出海口。原因就是打不過人家。很多人又會問了,中國古代兵力那麼多,幾十萬人參與的戰爭也不計其數,北方少數民族那麼強悍都能拿下,為何連區區的邊陲小國都打不過呢?原因還是在於對海洋意識淡薄,中國古代屢次禁海。海洋對中國統治者來說,可有可無,倒是中原土地不能丟。因此大量精兵都在西方和北方征戰,抵禦外族入侵。南方本來就是煙瘴之地,朝廷也不夠重視。如此,我們就少了一個印度洋的出海口,可惜,可嘆。如果印度洋能出海,誰還能封鎖?
⑸ 中國怎樣才能獲得從緬甸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購買緬甸西部與印度接幾萬平方公里土地,建鐵路公路,永久解決。
⑹ 沙俄為什麼不吞並伊朗,獲取印度洋出海口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其實當時沙俄當然知道,如果佔領伊朗的話,明顯會對國家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佔領伊朗。所以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手腳,如果當時沒有外部勢力介入的話,那麼沙俄肯定會吞並伊朗。
第2個原因就是英國的干預。要知道當時西方國家開始不斷向伊朗發起進攻,在19世紀後期,伊朗的軍事實力大大減弱。再加上當時沙俄吞並了中亞地區,已經對伊朗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如果沒有當時外部勢力的介入,那麼沙俄吞並伊朗將是早晚的事情。但是當時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得到非常好的發展,讓它成為當時的霸主,所以就對沙俄攻打伊朗這件事情進行干預。當時沙俄看見英國態度非常強硬,只能作罷。
⑺ 中國古代為何沒有打開印度洋的出海口明朝將緬甸丟得乾乾凈凈嗎
中國目前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當時的緬甸為蒲甘王朝。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使者出使蒲甘,要求其臣服。但是使者一去不回。1277年,緬甸又出兵攻打雲南盈江、金齒。於是,元朝決定滅蒲甘王朝。當年,元朝駐扎在雲南的大軍就推進到了江頭城,因為天氣炎熱而未能繼續前進。1280年,忽必烈再次發動戰爭。到1283年,江頭城、太公城均被攻破,緬甸北方12個部落投降。1285年,蒲甘國王正式投降,臣服元朝。
⑻ 佔領東印度,打造西南出海口
1、印度是擁核國家。
2、印度人口眾多,年輕的男性比重還要超過中國,戰爭潛力巨大。
3、印度靠近西藏地區是大平原,利於印度集中優勢兵力快速投入局部戰爭,我方困於喜馬拉雅山脈,運輸與補給都很困難,我方如果搶先攻擊東印度,那麼印度可以集中兵力攻擊西藏西南麓,圍魏救趙,假如我方沒有拿下東印度,而藏南地區又被佔領,在國際核威懾下丟的不是一點半點的臉面。
4、印度洋勢力錯綜復雜,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美國基本佔有了全部專屬經濟區與資源區域,在西太平洋爭端日益尖銳的情況下,我方沒有多餘的海軍力量投入。
5、與朝鮮交易,獲得日本海入海口收益更大,意義更大,代價更小。
⑼ 中國歷史上,擁有印度洋出海口的是哪個王朝它又是如何取得出海口權的
在現在的中國,經濟發展迅猛。而且還擁有18000km的漫長海岸線,在現在發展的中國無疑是如虎添翼。然而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中國的出海權是受到限制的。無論是進出太平洋還是經過馬六甲到達印度洋,在經過別國的干擾下,我國的遠洋出海運輸每次都要受到限制。
實際上這六個宣慰司管轄的地方包括了現在的緬甸全境和寮國、泰國部分地區,這塊地方應該說是中國夢寐以求的印度洋最佳出海口,因為它直通印度洋,光線充足。溫度時與降水量大而且他土地平曠。而且還有兩條直通印度洋的大江有利於發展港口,在各種具備的條件下,為明朝提供了海上控制權。只是好景不長,當到手的鴨子又飛了。
⑽ 中國佔領雲南,為什麼沒有繼續推進佔領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恆河平原呢
雲南是我國西南地區,也是處在雲貴高原海拔比較高的崇山峻嶺之中。在秦漢之前雲南屬於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漢武帝時期將西南夷納入到版圖之中,然而這一地區地形崎嶇復雜、民族眾多,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少數民族發動起義,不服中原王朝統治。直到朱元璋時候才把雲南割據政權消滅,使土司歸附中原王朝,佔領了雲南,把雲南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內。
這一次戰爭的結果,緬甸堅壁清野,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慢慢等清軍的糧食全部耗盡,後撤的時候採取游擊戰的方式襲擊清軍。在加上在緬甸熱帶雨林中瘧疾橫行,以及清軍的水土不適,由於病故或因病失去戰鬥力者比戰場死傷還多。
可以看到,由於緬甸熱帶雨林的地勢險惡,使得中原王朝只能把領土擴張的范圍停止在雲南為止,沒辦法深入到印度洋出海口與恆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