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千年文化有多少

印度千年文化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13 18:01:54

⑴ 印度的文化習俗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開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但顯然是偉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勝,這種精神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的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數說不完的名勝古跡。遊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來,會讓他千眼萬眼看不夠。
現代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象印度那樣這么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到了21世紀,一定會達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印度人民決心在現代世界崛起,印度脈搏隨著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躍動。
印度的語言同樣多樣化。印度有大約2000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巨大的文學寶庫的發展完善的19種語言被承認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的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⑵ 印度歷史多少千年

古印度(?-1858,一說,?-公元前187年)是地域觀念,不是指一個國家,因為古印度從來沒有統一過。
現代印度(1947-)是從蒙巴頓手中獨立出來的,然後於1957年吞並錫金,然後就一直爭克什米爾、藏南和阿克塞欽。

⑶ 印度的風俗和文化

古印度文化發源於恆河,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經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印度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印度文明,成為印度的"聖河",使古印度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⑷ 古印度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遺存了大量的精美古建築,目前印度共有36處世界文化遺產。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與泰姬陵隔河相望,但它有著比泰姬陵更為凄婉的故事。這里曾有過三位偉大的帝王阿克巴大帝、賈汗吉爾和沙賈汗,他們在城堡里度過充滿傳奇和榮耀、同時都有著浪漫憂傷的愛情故事的一生,更讓人唏噓的是他們都面臨兒子背叛兄弟殘殺的悲傷。阿格拉城堡的內、外兩層城牆均為紅砂岩建造,內部的宮殿最多時有500多座,白色大理石、彩色半寶石鑲嵌讓壯美平添了精緻。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內修有一處亭子,它主要是為吸收來自亞穆納河上的涼風而修建的。其他名勝包括漁宮、皇家浴室、寶光清真寺,還有婦女用品市場,在這里宮內的婦女可以買到絲綢、珠寶、織錦等商品。穿過慈特門是建於1568年的私人會客廳,這是國王會見王公貴族、國外使節的地方。
阿旃陀石窟群(Ajanta Caves)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由29座佛教洞窟組成,是印度最輝煌的佛教藝術傑作。阿旃陀石窟開鑿在Waghora河邊的一個馬掌形狀的懸崖之上,從東到西依次編號為1-29,必看的有1號洞 - 巨大地釋迦摩尼像、飛天仙女柱和佛傳史雕;17號洞 – 大乘佛教修道院,有著許多保存良好的壁畫;16號洞 – 壁畫上繪有Sundari公主在獲悉其丈夫即將出家的消息後暈倒在地情節。
阿旃陀石窟群第1號石窟建於7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3米,從3個角度看有3個不同的神態:從正面觀看似沉思,左面看似微笑,右面看又似庄嚴凝視。拱門和6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大廳,四周壁畫上有500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洞,意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廟;另一種為毗可羅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講學、集會、修道的場所。佛殿頂部呈拱形,平面是馬蹄形,殿中排列著數十根石柱,把殿分為內殿和中殿,內殿後部設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間為集會的場所,三面圍以僧人的住房。這里共有29窟,9、10、19、26、29號窟為佛殿,其餘均為僧房。
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位於馬拉哈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建於公元4世紀中葉至11世紀,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藝術的傑作。

埃洛拉石窟群先後共開鑿了34座石窟寺廟,其中16座印度教寺廟、13座佛教寺廟、5座耆那教寺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觀近似僧院窟,兩壁雕出的石柱高約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土作施禮狀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內的舍利塔高約8米,直徑約4米,四周遍雕面相莊重、腳踏蓮花的佛像。正面約5米高的佛龕內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兩旁為恃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侍平。

⑸ 印度作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文化遺產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兩個的很多文化傳承,都是經過長期的時間,而沉澱下來的。印度是一個很奇葩的國家,他們國家的火車是出了名的雜亂差,而且也是出了名的危險,火車不單坐滿了人,連車頂上也坐滿。

印度的貧富差距是巨大的,有錢人的地方,你難以想像他多麼的有錢而窮的地方,很多是難以想像的,特別是他們當地的治安也是出了名的危險,很多女孩子都不能夠自出門。

若跟中國一樣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我們都是人口大國,但是我們的信仰的宗教很多,但我們國家不會像印度那麼誇張。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⑹ 古代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有什麼文明

在納巴達河和達布蒂河護衛下的溫迪亞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將印度攔腰截為南北兩部分。印度南部另有隆起的德干高原做屏障。在北部邊境,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古城市遺址——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全都緊靠印度河及其支流。印度河文明瓦解後,居民區開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恆河流域。 約公元前2500年的莫亨焦-達羅遺址出土的青銅舞女像。人物形象的風格獨特,甚至有些抽象,但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舞者的興致和動態。(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印度河流域居民的藝術和他們非凡的城市規劃,也是全然獨具特色而與蘇美爾無關。他們用的印章與美索不達米亞之前或同時代的印章極為相似,而我們知道,最晚從公元前2500年起,兩地之間已有貿易往來,因為這一時期的印度物品已在蘇美爾發現,蘇美爾的物品也在印度發現。看來十分可能的是,由於印章大概主要用於標志財產或貨物的所有權,印度河的居民在與蘇美爾人的貿易過程中採納了它們。 印度河文明究竟何時出現難以確定,粗略的估計應早於公元前3000年。城市遺址,包括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這三處主要遺址,都緊靠印度河或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最深的(也是最古老的)遺址如今都在今天的地下水位以下,這給考古發掘工作造成嚴重困難。自從這些古城市在大約5000年前建成以來,江河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洪水和沉積的淤泥已將大多數最早期的證據沖走、埋葬或淹沒。與尼羅河三角洲一樣,由於同樣一些原因,我們沒有可能再看到比我們目前所能證明的更久遠的早期階段。迄今能夠確定的最古老文物的年代都集中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但它們全來自遺址較高層面,因而必然來自城市文化已經相當先進的時期。在文明開始形成的階段,它的發展比較緩慢,因而可以設想,它應該比公元前2500年更早許多個世紀就開始了。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這一時期內,它演進並建成首批城市,達到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公元前2500年的形式和水平。因此,公元前3000年這一推測較為合適,盡管仍然是一個帶任意性的整數。 我們不知道這些城市的建設者們怎樣稱呼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居住地。我們今天用的是現代地名——如莫亨焦-達羅的意思是「寂靜的地方」。希臘人把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遇到的地方稱為India,這個名稱起源於雅利安人給那條河起的梵語名字Sin,由此聯想到India大概就是指的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波斯人及印度人自己用的名稱是Hind,顯然與Hin、Hinism和Hinstan(意思分別為印度、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斯坦意為「國家」)以及印度河下游的Sind或Sindh(信德省)同詞根。有關印度的第一部外國人記述是波斯人在居魯士大帝居魯士大帝二世(CyrusⅡ the Great,公元前590/前580~約前529),波斯政治家,伊朗西北部古代國家米底的國王之外孫。在約公元前550年起兵造反,進攻他的外祖父,獲勝後繼承米底王位。——譯者(公元前550~前530年在位,其帝國曾短暫兼並印度西北部疆土)時代所寫;波斯人將Sind或Sindh改回到Hind或Hinsh,從而最後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與蘇美爾人的貿易從水陸兩路進行。水路通過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洛塔爾港口,那裡有石砌大碼頭和倉庫遺跡。所有這些,都與一個顯然屬於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一個別名)的城市有關。這里及哈拉帕印度的另一些地方,都發現了蘇美爾的貨物,蘇美爾也發現了哈拉帕的貨物,而在這兩地之間巴林島上一處遺址則發現了兩地的貨物,看來它曾經是一個大貿易中心,是來往蘇美爾的許多貿易路線的交會地。蘇美爾文獻談到一個名為迪爾穆恩的地方,是從他們河流入海口向南航行數天即可抵達之處,大概就是指的巴林。那裡有來自東 方美魯哈地方的商品:象牙、孔雀、猴子、精美的石頭、祭祀用的香和調味品,總之有聖經上說的「猿人、象牙和孔雀」。美魯哈肯定就是印度,但究竟是蘇美爾人到了印度、還是印度人或中間商把貨物運到迪爾穆恩,則尚無定論。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米諾斯,希臘文化中克里特某個統治者或其朝代的名字。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把他發現並挖掘出土的克里特文化稱為米諾斯文化。——譯者 印度河文明的兩件明顯不同的文物:莫亨焦-達羅的祭司模樣人像和哈拉帕的殘缺人體軀干。風格獨特的「祭司」很像米諾斯①(克里特)藝術,人體軀干則頗似古典希臘藝術。兩件文物都來自印度河文明,表明它們可能製作於不同時期,因而反映了風格隨時間的演變。(左:Stella Snead/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右:Borromeo/Art Resoure, NY)印度河文明最驚人之處也許是它的城市規劃設計,幾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管道系統、浴室和廢物排放管道或排水溝。如此發達的城市建設實為古代任何地方所未見,甚至西歐和北美要到19世紀晚期才有類似規模的成就。滋養這些城市的河流供給城市的市政用水,是從上游靠自流方式引來的,這一方式後來為數代莫卧兒皇帝用來給他們在德里及阿格拉的宮殿供水。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對私用水源的重視,說明印度人特別強調沐浴、洗滌以及祭祀儀式的純潔。已經發現的宗教人物多種多樣,但其中很多似乎是印度的創造及破壞之神濕婆、豐收之神、以及主管出生-生命-死亡-再生循環之神的古代形象;還有最早的瑜伽瑜伽是印度教的一種哲學,它規定了嚴格的精神及肉體磨煉,以求達到與宇宙精神合一。修行者,那時就已經表現為坐姿、抱臂並定睛凝視來世的形象。始祖女神、男性生殖器形象以及牛崇拜,提供了與古典及現代印度文明之間聯系的另一些線索。有些學者指出,印度特色的轉世及無窮生命輪回觀念就曾經是哈拉帕人的信仰。確實,包括宗教及其他成分在內的大部分傳統及現代印度文化的根源,都能在由印度河文化拼合成的圖景中找到或推斷出來。 有隆肉的公牛。印度人對牛的尊敬起源於印度河文明。(Jehangir Gazdar/Woodfin Camp & Association)這些古城市的房屋驚人地相似,說明社會分工還不很細;房屋沿著規則的街道排列成半格柵式圖案。有少數較大的建築,而大多數城市的較大建築中都有一間公共澡堂,可算是最大的單一結構體;另一些較大建築可能是市屬糧倉或棧房。我們尚不認識的這些城市居民留給我們的藝術,不僅品質高超而且形式極其多樣。多樣性可能表示它們是在一個藝術風格發生了變化的很長時期里創造的,恰如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在1000年內風格的變化:抽象派、現實派、理想派,等等。最吸引人的藝術品是大量形態各異的泥土或木頭製造的兒童玩具,其中有極小的牛拉的極小的車和會爬繩的猴子。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繁榮到能夠生產這類非必需品——這是灌溉農業高生產力的貢獻——而人也具備了受欽佩的價值。另外,這些遺址中很少見到武器或其他戰爭跡象,看來那裡的文明是平和、仁慈、有高度組織的高級文明。印度的土產棉花也是在這里最早用於織布制衣,這一創新晚得多才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動物雕塑和淺浮雕,包括很多印章上的作品,工藝極其精良,其中大量牛科動物形象多為我們熟知的弓背牛,說明從那時起牛已經受到尊敬。這些以及其他證據使我們相信,早在哈拉帕時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非暴力要求,這些都是印度人一貫強調偉大生命鏈條和萬物同源的標志。 印度河文明居民的主要食用農作物是小麥,它最初可能是從西方地區引進的;作為補充的有大麥、豌豆、菜豆、油用種子、水果和蔬菜以及家養牛和羊的奶產品。工具用青銅、石頭和木頭製造,較晚的若干世紀中出現了鐵,並被用於製造比如車輪軸的銷釘。只是到了印度河文明末期,水稻才以次要作物出現,那是通過與恆河流域交往而從東南亞原產地輸入的。甘蔗也是印度土產,並在印度河流域最先人工種植,但今天在灌溉系統更優的恆河流域種植更多。在印度河地區,靠近河邊的地塊不但必須加以灌溉,而且一再遭受無規律的、偶爾災難性的洪水之害。相繼建造的堤堰遺跡說明,甚至保護城市本身免遭洪水或河流改道之害的努力並非總能成功。在這片平坦、半乾燥或甚至沙漠地區,沒有可用於建築的石料,城市是與蘇美爾一樣用曬乾的土坯或燒制的窯磚建造的。燒磚用的燃料或取自河邊的樹叢(很快就消耗殆盡),或從林木更茂盛的丘陵或河流上游多山地區運來。哈拉帕的廢墟最早在1850年代由一位英國軍事工程師進行了考察,他敏銳地注意到,承包鐵路道渣的印度人給他送來的磚塊和其他碎片的尺寸很奇怪,同樣奇怪的還有某些碎片上的符號,其實那就是印度河文明的書寫體實物樣品。這位工程師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哈拉帕遺址,並且意識到那些都是比當時已知印度文明更古老的一種文明的遺物。

⑺ 印度有幾百個民族,為何卻一直沒有走向解體

印度確實有好幾百個民族。但是他們同時也擁有種姓制度的文化體系。這樣就帶來了文化的統一,保證了政治的穩定。並且印度在英國的幫助下建立了統一的經濟體系。不過現在重新制度在印度逐漸瓦解,不知道瓦解之後它是否還能夠一直統一下去。這是個未知數。

自古印度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國家的穩定是需要統一的經濟基礎的,就像我國各個民族都納入了統一,相互聯系,互補性強的統一經濟體系之中,這才是穩定的關鍵所在。而印度也建立了這個體系,不是自己建的,而是英國幫助建立的。種姓制度帶來了文化基礎,而英國人帶來了經濟基礎,這是印度至今保持穩定的關鍵所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隨著印度經濟和教育的發展,產業的革新。印度現在的種姓制度在城市基本開始瓦解,而且進一步擴展向農村,一旦種姓制度徹底瓦解,印度將沒有一致的文化基礎。

⑻ 印度上古文明的歷史發展過程

考古學的發現關於古印度土著文明的時期的研究,現從考古學方面發現的證據加以推測、研究。

根據1921年1922年在現在的巴基斯坦的考古挖掘,發現在公元前三十世紀左右,印度河流域當時就有了人類文明活動的出現,主要以兩大城市為中心(或稱「聚集地」更為准確):一個在現在的旁遮普(Panjab),即印度河上游支流的五河流域;另一個在現今的信德省(Sindh),即印度河(Sindhu)流域。

其中在第二個信德省的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兩個古村莊的舊址。一個在今日的哈拉巴(Harappā),位於印度河流域的上游,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哈拉巴文化埋藏在一個古佛塔廢墟的下面,該地發現了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原始人類的古城遺址,印度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典型的原始社會,處於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之間。另一個位於印度河中下游,分布范圍很廣,東起新德里附近,西到伊朗邊境,南達坎貝灣,北抵西姆達丘陵,分布的面積東西距離1500多公里,南北1100多公里,在這個遼闊的原野和河流上發現了很多城市和農村遺址,猶如星羅棋布。不過,其中以現在的莫亨朱(Mohenjo)和達羅(Dāro)兩個地方為規模最大,兩地相距六十多公里。

考古學的發現可以推測當時技術發展和經濟制度的一些情況。在上述古代遺址中,挖掘出古印度帝國的一些藝術品:有石雕、磚屋、陶器、銅器以及生活用具和武器,這些可以推斷一點當時的社會面貌。但是關於政治制度,所知甚少。盡管在印章和器皿上刻有文字元號,這樣的物品達數千件之多,可惜至今無人能夠識別,因此不能確定古印度人是何種族,就一般文化意義而言,只能稱之為土著人,而印度後來的某些種族的居民就是他們的子孫,這些土著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屬於泰米爾人Tamils的近親)、或者乾脆就是泰米爾人、又或者是南印度其它民族的祖先。可以確定的是,古印度人肯定不是雅利安人(所有的考古證據都否定雅利安人那麼早從中亞來到印度)。

間接的證據的研究關於古印度人的宗教文明,我們沒有任何的直接的證據。除了考古挖掘上的發現可以隱隱約約推測當時的宗教情況之外,還有一個間接證據我們不容忽視,那就是從婆羅門教前期和後期的一些神話傳說的差異中,我們可以推測古印度人宗教的端倪。

婆羅門教的內容並不完全是雅利安人的東西,至少後期如此。它是一個多神的宗教,其中,有些神祗、祭祀形式和種姓內容實際上都或多或少與被征服地區的土著人有關。雅利安人在印度北部由西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他們對土著人的信仰的吸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主動或被動吸收一些土著人的宗教,把他們的圖騰和神祗加以融合和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神祗或祭禮形式;另一種是刻意醜化土著人(可能是達羅毗荼人的祖先),將其刻畫成與雅利安神相對抗的妖魔鬼怪。

吠陀經是研究印度民族歷史文化發展和宗教哲學思想的源泉,其中我們可以發現雅利安人是如何吸收土著民族的信仰,這部分的事實有很多。婆羅門教的四吠陀經中《梨俱吠陀》出現時間最早,保留雅利安人最原始的資料比較多;而《阿達婆吠陀》出現時間最晚,乃雅利安人吸收了土著民族若干信仰要素後集成的。通過不同時期的吠陀經的比較研究,可以或多或少對土著民族的信仰有些了解。

其中,我們發現,早期《梨俱吠陀》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Indra)、火神阿耆尼(Agni)、酒神蘇摩(Soma)和醫神雙馬童(Asvinau)等神祗,在以後的三部吠陀經中的地位越來越低;而在《梨俱吠陀》中名不見經傳的濕婆(iva)等神祗到了後來卻成了最受歡迎的神。這種濕婆崇拜形式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就存在,考古學上發現的一些物品可能與此類宗教信仰有關。比如人們崇拜橢圓形的石頭(象徵男根,也叫林加Linga崇拜),求得生命和力量,或讓女人受孕,至今這種「神像」在眾多濕婆廟里仍隨處可見,成了濕婆的象徵之一。另外,吠陀經中提及神祗,不見得全部就是雅利安種,尤其是那些戰敗的神祗。如曉天女神鄔霞曾同因陀羅進行過的激烈的戰斗,她的戰車被砸爛了,女神也逃跑了;再比如因陀羅曾殺死了工匠之神多施德利的兒子、長著三個鳥頭的惡魔多瓦施德爾,被割掉的三個鳥頭又變成了鳥,其中有兩個成了婆羅門氏族中的著名圖騰。無論是鄔霞還是多瓦施德爾,都可能是當地土著的神氏,在經過與因陀羅等天神的數次戰斗,以及後來婆羅門的口耳相傳的演變後成了婆羅門教的神。另外,按照印度神話,阿修羅和因陀羅是表兄弟,都是梵天的後代,阿修羅先於因陀羅統治天庭,但治理無方而為因陀羅等天神驅逐替代,也許阿修羅可能就是雅利安人勁敵、某一土著民族的神祗。

以上一些神話可以看出雅利安人是如何把土著人的信仰的神祗主動或被動吸收的。至於那些被大加醜化的神祗,通過世界上其它宗教發展作類比,這種戰勝者醜化戰敗者的情況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那些被雅利安人過渡醜化的神祗也極有可能就是土著人的信仰神,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羅剎族。

按印度神話,羅剎為一種半神性的妖魔,身世說法不一,出於梵天之足(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最低一級首陀羅也出自梵天之足),是眾神之敵,專門干壞事:破壞祭祀、惑亂人心、弄鬼乍屍、咬食人畜、食肉(側面反映當時有一些土著民族可能尚未進入農耕社會)。男羅剎醜陋殘狠,黑身、朱發、綠眼(可能讓雅利安人的侵略吃了不少苦頭),女羅剎極美,為絕色之婦,飛空行地、食人血肉。從以上傳說不難看出,所謂「羅剎」也許就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對某些土著或其圖騰、神祗的稱呼,這些土著很可能就是錫蘭國(今斯里蘭卡)人的祖先,因為羅剎國在神話中被認為在錫蘭國。由於這些土著常憑借叢林襲擊入侵的雅利安人,破壞其祭祀並擅長躲避,因而被誤認為會法術或巫術,被雅利安人大加醜化。最後終於戰敗,被雅利安人趕到了印度的最南邊,乃至錫蘭國。

第一種相互融合的情況也許發生於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不久,剛剛在印度西北部立足的階段,出於某種妥協,把當地土著的神祗通過聯姻等方式轉化成了雅利安人的神祗,一些印度學者認為婆羅門教中的多數女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受到雅利安人祭祀的。而後一種情況可能發生於雅利安人在印度西北部立足已穩,開始向東向南擴張的過程中。這時的雅利安人可能已經吸取了土著人的先進的生活方式(如從游牧生活轉變成為定居生活),進入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這時的婆羅門教多半已經成形,雅利安人在戰斗中屢戰屢勝,不需要再與土著民族進行妥協,可以對其所敬神祗盡情醜化,或直接將土著居民描繪成各種鬼怪。這種情況在世界很多其它宗教中非常常見,屢見不鮮。

不過,無論是主動被動的吸收也好,還是過分的醜化也好,這些都成了推測古印度人(土著人)文明的間接的材料,如果再加上考古學上的有力證據,將會使得古印度的土著文明研究更加深入。

三吠陀、婆羅門文明

(一)背景

雅利安人的征服根據考古學的證據,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是古印度文化的崩潰時期,約公元前十六世紀。這些雅利安人是一群游牧民族,屬印歐語系,原住於中亞西亞高加索一代。他們跨越興都庫斯山的崇山峻嶺,先後一群又一群的侵入南亞次大陸,先佔據了喀布爾(今阿富汗),逐漸侵入山明水秀的西印度河流域,和本地的古印度人(也許是達羅毗荼人)進行了長期而殘酷的斗爭,最後征服了土著民族,破壞了印度河流域的文化環境的生態平衡,印度原始社會從此瓦解,進入了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雅利安人先是在印度河流域建立和壯大了新的部落,然後,繼續向東遷徙,擴張殖民地,最後侵佔了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到了公元前一千年到五百年左右,他們的勢力又從恆河擴展到南印度和海上的錫蘭島,經過幾個世紀的侵佔和殖民蕃殖,雅利安民族的後裔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征服了整個印度。

在這些游牧野蠻人的手中,印度文明一度遭受挫折。按照雅利安人的傳統說法,宇宙的本性是自由的。他們毀滅了敵人的城堡,因為這些游牧民族不贊成定居生活;解放牲畜,因為他們不希望牲畜被束縛住;釋放河流等等。早期的吠陀文字中,尤其是《梨俱吠陀》中的一些詩歌贊頌了帝釋天因陀羅的事跡,可以隱隱約約的反映出當時的征服情況,因陀羅也許就是當時雅利安人的民族領袖,下面一首詩描寫了因陀羅的豐功偉績:

殺死弗栗多;斧劈森林般的城堡;又掘開了許許多多河流;劈開大山像新造瓦罐;因陀羅和他的隊伍帶來了群牛。固定搖晃的大地,穩住顛簸的群山,拓寬天空,撐住天國,人們啊,他是因陀羅。殺死巨龍,釋放七河,打開洞穴,趕出牛群,從兩石中間產生火,人們啊,他是因陀羅。促使宇宙變化不停,征服和驅逐達娑人,像賭徒贏得敵人財富,人們啊,他是因陀羅。

然而不久之後,這些野蠻人又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生活方式:首先在村莊然後在城市長遠的定居下來,在牧場里飼養牲畜(也許印度的牛群從此享有任何其它地域無法比擬的行動自由),學會了治理河流從事灌溉。

帝國出現雖然一切王朝都認為自古以來就是整個古印度的統治者(甚至包括現在的阿富汗),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後來雅利安人在編集和注釋經典時,忘記了真實的歷史背景,很可能是按照人為偽造的年歷綱領重新編排的。後期的經典提到了太陽王朝和太陰王朝:日朝為日神之子摩奴(Manu)所建立;月朝乃建於月神之孫,即摩奴的外孫布富羅婆(Purūravas)。然而早期的吠陀原文卻只提到一些月朝帝王,日朝帝王顯然從未提及,而是出現在後期的吠陀經文中。可以猜想:日朝帝王是古印度人(土著人),他們的後來被結合到雅利安人的歷史傳說中,而月朝的帝王則是雅利安人,這樣,便產生一種綜合性的歷史,當然這純粹只是一種猜想,缺乏證據。

婆羅門教的發展與帝國的興衰息息相關,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的「婆羅門教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來。

以上是婆羅門教產生的一些背景,下面先對婆羅門教的內容進行總結。

(二)婆羅門教的內容

婆羅門教什麼是婆羅門教(Brahmanism),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印度的正統保守思想,從保拉法帝國編纂而法典化了的吠陀中,從公元九世紀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逐漸引導出了印度的宗教以及禮儀、哲學、英雄史詩、古代歷史傳說、法律、幾何、天文學和語言科學,所有這些構成了一般所謂的婆羅門教。

梵文婆羅門(Brahman)一詞在初期吠陀中表示聖典,具有偉大優越的含義。後來當保拉法時代婆羅門這個詞被人格化了,成為梵天(陽性主格為「婆羅摩」,Brahmā),宇宙即由它演化而成。從梵文Brahmā又派生出婆羅摩那(Brāhmana),意為掌握聖典的教士,即梵天的教士。

四吠陀吠陀(Veda)一詞,意為「知識」,所以吠陀經典即是婆羅門僧侶學問的總集或叢書,包括詩歌、禮儀和哲學。婆羅門教典有四部吠陀:《犁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犁俱吠陀》是最早的吠陀經,但其內容到十四世紀下半葉才在印度南部被適當地被書面編輯起來,之前很少有書面整理,流傳也多靠一字一字地記憶,口耳相傳。

1、犁俱吠陀(贊頌明論),全書10卷,主要是對自然界諸神的贊歌和祭祀的祈禱文。由1017首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組成,其中大約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其他十分之九都是宗教方面的,尤其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於公元前十世紀被編集而成,此書是考察雅利安人最原始狀態的唯一資料,受到古印度土著人的影響較少。

2、娑摩吠陀(歌詠明論),總計收集贊歌1549首,將梨俱吠陀中的部分贊歌配上音調曲譜,為婆羅門僧侶酒祭時所唱頌。形成時期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

3、耶柔吠陀(祭祀明論),此於娑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祭祀的軌則以及祭祀用的各種頌歌。形成時期也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

4、阿達婆吠陀(禳災明論),全書20卷,包括730首咒語。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接觸融合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集成,多數神咒。形成時間亦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最後出現。

四階級雅利安人的入侵之後,印度開始進入階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又稱為瓦爾那(種姓)制度,關於四階級的產生,最早出於吠陀經得「原人歌」:最初由原人之頭口生婆羅門,由軀臂生剎帝利,由雙手生吠舍族,由腿生首陀羅。這樣就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的等級:

1、婆羅門,處於最高的階層,祭司階級的宗教士,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的一大種姓,他們生來就是僧侶,到了年老的時期開始林居的出家生活。

2、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階層,對內加強統治,對外抗禦外來的侵略,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籍婆羅門的祭司而得神佑,所以處於第二階級。

3、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從事其他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成為第三階級。

4、首陀羅:這些事戰爭中的俘虜,達羅毗荼人等,他們是奴隸、是賤民,處於社會的底層。

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經以及祭司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為「再生人」。婆羅門族死時只需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為頓悟法,而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司外,還必須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為漸證法。而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司的權利,又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

生活四階四個階級中的前三姓,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人的一生被劃分為四個階段,生活四階(āramas)被婆羅門教視為正統社會的基礎之一:

1、梵行期,少年七歲至十一歲的嚴凈身,在此階段出家學習吠陀,受戒,完成學業,到一定的年齡後回家。

2、家住期,為中年時代的在家生活,從事各種事業,娶妻生子,履行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3、林棲期,壯年時再行出家,進入森林進行苦練修行,以禪定思維悟入真理。

4、遁世期,老年的修行生活,修行完畢,身心得到清靜,開始遊行各地如閑雲野鶴。

三大綱領雅利安人從印度河遷入恆河的時代,大約發生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此時期剎帝利階層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婆羅門教也到達了鼎盛的時期。四部吠陀經被編纂起來,以這四吠陀為基礎,形成了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

1、吠陀天啟主義,婆羅門教的吠陀經最初是天神所啟示,是由古代聖哲傳述下來的,為一切知識的源泉,只有婆羅門才有資格和能力講授這種書。

2、祭祀萬能主義,祭祀能左右一切,可免禍災求福壽,祭祀是梵天的旨意。其意義有三:為供養,為贖罪,為求福。祭祀的種類特別繁多,上至帝王的灌頂典禮舉行馬祭,下至平民舉行的香火祭祀等等。

3、婆羅門至上主義,婆羅門的至高無上是先天賦予,稱為「人神」,與自然界諸神並立,不受法律制裁,其階級地位不容侵略。在《摩奴法典》中說:「無論學問又無,婆羅門皆為大神。」

三大聖書婆羅門教有三大聖書,即《吠陀經》、《奧義書》、《薄伽梵歌》。其中吠陀經的出現發生在佛教產生之前,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相連接,而薄伽梵歌創作佛教產生之後。現分別闡述如下:

1、吠陀經(Vedas):即上述四種吠陀的總集。其萌芽於公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成形於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九世紀。早期的梨俱吠陀是對眾神的贊歌,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自然諸神的懷疑,而在諸神之上,安立一個最高唯一的真理,這樣,有情與非情的本體被稱為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名。在吠陀時代,還包含一個梵書的時代,其中耶柔吠陀開啟了梵書時代思潮的序幕。根據耶柔吠陀等其他吠陀經,各種各樣的梵書(Brahmana)、「婆羅門那」應運而生,被婆羅門奉為僅次於吠陀經的經典,「婆羅門那」意思為「神事釋」,為專門教授弟子祭祀法的神學書。

2、奧義書:奧義書的梵文名為Upaniad,意為「侍坐」,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的教義。奧義書作為梵書的一部分,在形式上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至五世紀,產生的原因:由於時代思潮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鼓勵反傳統的內容。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時嚴格的吠陀正典,保存了保拉法時代的各種思想觀念,五奧義書為:《歌者奧義書》(Chāndogya)、《廣林奧義書》(Bhadāra)、《他氏奧義書》(Aitareya)、《佼屍多吉奧義書》(Kauitaki)、《泰帝利亞奧義書》(Taittirīya)。奧義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另一個是一百零八種本。此書有兩個中心內容:梵我一體論和輪回解脫論。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然而,這種新興婆羅門教的代表奧義書盛行一時之後,逐漸衰落了,其原因有兩點:其一,義理太深,無法大眾化;其二,實行起來成為思索概念,其中的妙境很難實現。

3、薄伽梵歌(TheBhagarad-Gita):這是「大戰詩」第六卷毗虛摩品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創作於公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當時正處於佛教取代其他一切宗教處於印度最主要宗教的時候。此時婆羅門教的學者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之中,並把不合理的重新組織,把矛盾的重新調和,賦予新的力量。從佛教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婆羅門教終於復興成為現在的印度教。此書被享波爾(WillianVon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此書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意義,相當於基督徒心目中的《新約

⑼ 印度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盡管印度長期以來被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但實際上它既算不上文明體,也談不上古國,而更加類似於一個地理概念。在印度從來不存在同質或接近同質的單一種族、單一宗教、單一文明、單一國家,它只是一個充滿了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被稱為印度的一塊區域。

說印地語的印度斯坦人(HINDUS)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主要在恆河流域。愛吃辣的安德拉族、信佛的瑪拉蒂族、信錫克教的旁遮普族、說孟加拉語的孟加拉族、說古吉拉特語的古吉拉特族、說馬拉雅拉姆語的瑪拉亞拉族、說阿薩姆語的阿薩姆人、說加拿達語的卡納塔卡人。印度不管是就文明還是就族群和國家而言,都不是一個與中國類似的單一體,而更像一個一盤散沙的組合體。

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因:其一是印度缺乏強大國家。雖然在十六雄國時代之後,印度出現過一些大帝國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爾王朝,但一方面這些王朝的統治通常是通過間接統治來維持表面上統一的弱統治體系,根本無法與中國的大一統政權相比;另一方面,印度也從未有過發達的官僚體系來進行治理,它的統治精英階層婆羅門大多是文盲,靠口口相傳、父子相繼的經法進行統治,根本無法與中國通過統一的經典讀物、科舉讀物來培養官僚的做法相提並論。

閱讀全文

與印度千年文化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煮熟的義大利面什麼顏色 瀏覽:989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0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30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400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3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
北斗導航和伊朗導彈哪個好用 瀏覽:460
cj物流在中國哪些港口 瀏覽:715
印尼人用什麼軟體復仇者聯盟 瀏覽:80
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目的是什麼 瀏覽:259
印度國歌是做什麼的 瀏覽:259
印尼甜餅怎麼做 瀏覽:508
伊朗擊落的客機上都是什麼人 瀏覽:620
巴沙爾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911
日本人最不敢去的中國城市有哪些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