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殖民體系的形成與瓦解的認識
殖民體系形成是因為西方國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尋求更大市場,更多資源!瓦解是因為各殖民地生產力發展,人民壓迫極大,迫切希望得到獨立,而且西方國家已經忙於對外擴張,軍力下降,窮兵黷武,沒有控制的實力了!
B. 世界殖民體系是怎樣建立的
一、概念:
主要指資本主義國家在形成、發展、成熟的過程中,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通過殖民擴張、商品傾銷、原料掠奪、資本輸出和對世界的瓜分,使世界市場形成,確立了一個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整體。
二、主要內容:
1.政治體系: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2.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3.殖民體系: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
三、形成過程:
1.開始形成:(16—19世紀初)
14—16初新航路開辟後西葡的殖民擴張和17-18世紀英法荷等國的殖民擴張和爭奪,使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17—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後期)
19世紀中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俄德日意等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發展,對外擴張變本加厲,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普遍確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模式定型。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
具體來看:
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過程:
(1)通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原則。
時間:17~18世紀
地點:西歐、美洲
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北美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等。
結果: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頒布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文件,特別是法國拿破崙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雖然沒有建立完全的資本主義制度,卻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原則。資本主義社會政治體系開始形成。
(2)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的統治確立。
時間:19世紀中期
地點:歐洲、亞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統一------德意志統一、義大利統一
結果: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3)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鞏固,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模式定型: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政治模式:實行議會民主制的政體,同時實行政黨政治,自由競選和公民自由
經濟模式: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開始形成:(16—18世紀) 新航路開辟後,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擴張。15-18世紀,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不斷擴大。此間起決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開辟。
(2)初步形成:(19世紀初—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工場手工業生產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18世紀60年代,央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並擴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許多國家。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其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就證明了世界市場的存在。
(3)最終形成:(19末—20世紀初)
19世紀70年度後,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統治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再度急劇擴大,迫使生產領域進一步相京城在變革,工業革命進入了新的時期,促使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各國爭先恐後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以便為本國經濟發展獲得更多市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評價:
(1)世界市場的形成,一方面有利於世界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先進的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沖擊和瓦解著各國傳統的舊社會經濟結構,推動了人類現代化的進程;還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世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過程中充滿著殘酷的殖民掠奪和對落後國家的奴役,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成因:由於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如果它不掠奪世界其他邊,就無法發展。資本主義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各地的廉價原料,這勢必導致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在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後,它不但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學要求把過剩資本輸往海外,因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擴張,並把這些地區捲入世界經濟濟的漩渦之中。由於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比較封建的農本的社會有毋庸置疑的優勢,它的固有屬性能夠不斷地得到展現。
形成:
(1)早期的殖民侵略
原因:A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B 新航路的開辟
國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情況: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和亞洲的菲律賓
葡萄牙主要在非洲和亞洲。
結果:兩國對殖民地的掠奪,使殖民地人民陷於災難之中,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財富。但這些財富沒有在葡、西本國轉化為資本,用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而是花在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享樂上。結果葡、西逐漸衰弱下去。從葡、西的海外擴張和掠奪中得到實惠的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壯大起來,同葡、西展開了爭奪商業和殖民霸權的斗爭。
歐洲的殖民帝國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2)17-18世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殖民擴張情況:
英國:16世紀殖民擴張的特點——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的交易,同一般的商業活動結合起來。
16世紀末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不久又組成倫敦公司,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100餘年間,英國在印度控制了許多殖民據點,站穩了腳跟。同時,英國不斷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法國:北美——新法蘭西、路易斯安那。印度東海岸。
荷蘭:亞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中國的台灣。
非洲——好望角殖民地
美洲——新尼德蘭殖民地
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英荷之間、英法之間。
其實質是爭奪國際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輸出場所。
結果:殖民主義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對殖民國家來說,它們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運往歐洲化作資本,使歐洲發展起來。對廣大的殖民地人民來說,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和拉美的落後。直到今天,它的後遺症還有待徹底消除。
(3)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亞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淪為殖民地,其餘部分除日本外,都成為半殖民地。非洲除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外,在19世紀最後25年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除原來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過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已成為依附於英、美等國有半殖民地。這樣,帝國主義國家已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評價: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世界成為不可分的整體。結果,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著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命脈,對它們進行殘酷剝削和掠奪。
四、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主要途徑:
1.殖民擴張
2.商品貿易
3.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五、評價:
(1)世界體系的形成,結束了許多國家和地區長期存在的孤立,閉塞的陳舊的經濟體系,結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狹隘性,以社會化大工業為基礎的世界經濟,使各國、各地區的相互交往較前更為擴大,這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
(2)但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建立在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落後國家的剝削與壓迫的基礎上的,使東方從屬於東方,因而是一種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現象。
C. 英國殖民印度的全過程。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戰役。R.克萊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團的內訌,事先收買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烏德-道拉的軍事長官米爾·加法爾。
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軍隊同公司軍隊在普拉西決戰。由於米爾·加法爾率領的孟加拉主力軍按兵不動,使得克萊武指揮的3000名軍隊在決戰中得以打敗孟加拉王公的18000名紀律鬆弛的軍隊。普拉西戰役以後,英國侵佔孟加拉,並以它為侵略其他地區的基地。
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國傀儡,起來反抗殖民者。以後,奧德王公和莫卧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聯軍,於1764年在布克薩爾同英軍決戰,抗英聯軍戰敗。英國殖民者侵佔恆河下游遼闊富庶的土地。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 4次侵略戰爭。
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在昌加馬和特里諾馬利遇到海德爾·阿里的頑強抵抗。英軍一度佔領邁索爾的 1/3的領土。海德爾·阿里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挺進到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
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潰海德爾·阿里的大軍。
1782年12月7日,海德爾·阿里病死在軍營中。蒂普蘇丹繼承父業,繼續抗英。
1790年,侵略者發動新的戰爭。蒂普蘇丹在抵抗失敗後同英國簽訂和約。
1799年,英軍第4次大舉入侵邁索爾。蒂普蘇丹最後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陣亡。英軍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國庫。
戰爭結束後,英殖民者把邁索爾中部地區交給邁索爾前印度王公。其餘地區被英國、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凈盡。
(3)印度殖民體系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英國殖民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
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還有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都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體系也不復存在。
D.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原因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如果不掠奪便無法發展。
15世紀末16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向海外殖民。工業革命使世界聯系更加密切,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在世界各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必然導致各地聯系加強。19世紀70年代後,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不僅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而且要求把過剩的資本輸往海外,從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E. 世界殖民體系是在何時正式完成
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需要世界各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不僅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材料來源,而且要求向海外輸出過剩資本,從而推動了世界分裂的高潮。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地區被西方殖民者所佔據,各大帝國主義之間勢力范圍基本瓜分完成,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正式完成。
二戰後,國際局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蘇兩大國成為當時世界的超級大國,歐洲列強實力被極度削弱,與此同時全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殖民體系的崩潰已然近在眼前,標志性事件是發生於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將殖民勢力的浪潮推向高潮,在這一場危機中在美蘇強大的政治壓力下,英法列強先是取得了軍事上勝利,卻不得不吐出勝利果實,政治上一敗塗地,成為最大的輸家,這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各地的反殖民地運動,也標志著老牌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在全世界范圍的瓦解。
以上便是,世界殖民體系從萌芽到雛形,再到最終形成,最後又走向崩潰的發展歷程!
F. 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標志之一嗎
我認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標志之一是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因為資本主義是把亞非拉美作為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只有控制了這些地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才能形成
G. 世界殖民體系是怎樣建立的
形成過程
1、在亞洲,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在亞洲激烈地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使亞洲各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9世紀末列強把亞洲分割完畢,中國沒有逃脫這場噩運。
2、在非洲,15-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侵入非洲,此後幾百年間給非洲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晚期,歐洲冒險家到非洲內地探險達到200次。這些探險為帝國主義最後瓜分非洲鋪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國主義召開分贓會議,簽署柏林會議《總議定書》,標志著瓜分非洲高潮的到來,到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幾乎使整個非洲被瓜分完畢。
3、在拉丁美洲獨立後,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列強紛紛採取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對拉美各國進行滲透。並展開爭奪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為激烈。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國聯盟";1898年美西戰爭揭開美國向拉美全面擴張的序幕。隨後,美國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緊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區。
H.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什麼
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導致世界各地區聯系的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列強加強殖民擴張,不但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還要把過剩資本輸往海外,從而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世界被瓜分完畢,世界連結成一個整體。
世界殖民體系的評價
首先,體系的形成,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增長、世界貿易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打破了世界各地區間的封閉,把世界各地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次,這個體系的形成,是與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對世界各地區、國家的掠奪、奴役分不開的,這種聯系的加強意味著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控制,是一種很不公正的現象,影響了發展。
I. 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世界殖民體系:是指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 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的結果。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必然導致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二是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列強不僅要求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還要求向海外輸出剩餘資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形成過程:從15世紀新航路開辟起,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的擴張,到20世紀初,亞洲被分割完畢;19世紀晚期,非洲瓜分完畢;獨立後的拉丁美洲實際上成了英美等國的附屬國。 3、時間與標志: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已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三個部分。 4、解體: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不斷的發展,殖民體系開始解體。二戰後,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識的增強,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不斷瓦解。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
J.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過程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概念: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政治體系、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方面。
1500年前後,新航路的開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的封閉狀態,逐漸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前)
通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原則
時間:17~18世紀
地點:西歐、北美
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北美獨立戰爭、拉美獨立運動等。
結果: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頒布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文件(拿破崙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雖沒有建立完整的資本主義制度,但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原則。資本主義社會政治體系開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這是資本主義形成世界體系的最重要標志。
時間:19世紀中期。
地點:歐洲、亞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
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統一——1870年義大利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完成統一。
結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定型
時間: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形式:資本主義民主議會制度取代封建專制制度;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異常活躍,自由競選,勝者執政。
代表:英法美————政黨政治、公民自由、民主代議制。
德日俄————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君主立憲制。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前)
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為殖民擴張創造了條件,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緊密聯系的整體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開始後,資本主義力量壯大起來。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進入自由竟爭時期(自由竟爭主義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19世紀中期,各國通過革命或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陸續掌握了政權,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逐漸得以實施。此階段,資本主義列強通過對全世界的侵略擴張為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取得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廉價原料,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亞、非、拉美的侵略沖擊了這些地區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把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如資本主義市場,成為其經濟附庸,同時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促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初步形成。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定型:
生產關系的調整,壟斷組織出現;工業生產發展以科技為先導,科學技術與私人資本密切結合;激烈競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前)
早期的殖民侵略
原因: 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新航路的開辟
西方各國的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不斷擴大,經過爭奪,英國在18世紀中期確立了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歐洲的殖地帝國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資本主義列強掀起對全球的擴張與爭奪,征服大批亞、非、拉國家和地區,世界范圍內聯系密切,東方從屬於西方。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世紀晚期,出現了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高潮,開拓市場,資本輸出成為掠奪的主要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市場體系)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控制奴役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形成原因:1. 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向世界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2. 工業革命的推動,列強要求進一步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進一步加快資本輸出的步伐。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評價:
(1) 對外擴張,奪取了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原料產地,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形成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增長,世界貿易總額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2) 列強對亞、非、拉美等地的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3) 客觀上沖擊這些地區相對滯後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促使那裡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
(1)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與世界經濟的發展關系:關系(相互作用):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②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加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
說明:經濟決定政治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一體化形成的原因和表現是什麼?二者是何關系?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
表現:①區域集團化(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②一體化(國際組織的建立、國際貿易的大幅度增長,把世界各國經濟有機地聯系起來、生產的國際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國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經濟管理制度的國際化等)
關系:對立統一
(3)中國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及中國應採取何種對策
①機遇:A、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勢的緩和,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 B、在多極格局中, 中國對國際戰略平衡的影響,已比過去增強,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別是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合作體系,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可能實現的。
②挑戰:A、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保護主義盛行,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激烈的競爭 B、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制約 C、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一種新的強權政治,施加種種壓力,企圖迫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
③對策:A、堅持獨立自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B、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來的不利影響,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盡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