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有人說印度人沒有歷史
我們都知道,歷史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歷史,我們才知道我們以前是什麼樣子。而作為一個愛好歷史的人,更是以知曉更多更精確的歷史為榮。我們偉大的中國也有了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這可以說是傲視世界的存在。就算今天強大無比的美國,也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和文化底蘊,就不可同日耳語。
我們的鄰國印度,也是一個具有歷史底蘊的國家,他的前身古印度,可是和古巴比倫、古埃及和中國一樣擁有燦爛輝煌歷史的國家。有人說為什麼其他三個國家的有一個古字呢?因為這個三個國家都消亡了,中國只是再不斷地改朝換代,從夏朝的清朝為止。但我們卻一直沒有滅亡!
可是這么一個擁有雄厚歷史底蘊的國家,為什麼會被人說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其實,印度這個國家並非是沒有歷史,我們都知道它擁有不遜於中國的歷史,可是它和中國比,有幾個非常致命的地方,才導致了很多人說他們沒有歷史。
原因一:印度的歷史有出入
我們知道今天的印度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實際上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和我們的春秋戰國非常類似。這些地方都用了自己特有的文字和語言來描寫歷史。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他們在記自己國家的歷史時有所偏重,也就是說一個歷史事件,在這些分裂的國家中,有幾十個版本,可以說是眾所紛紜。
不僅如此,他們連計算年代的方式都非常不同,也就是說當一個歷史事件發生時,你甚至很難判斷這個歷史事件是不是真的在那個年代發生的。因為語言和年代關系,即使有些歷史記載地很真實,但是又缺乏一些文物作為輔助,就難以充分證明了。
原因二:印度的歷史和神話混在一起
歷史,一般來說是獨立出來的部分,他只記載所發生的真實事件,史官們在記載的時候,更是不能隨便修改歷史中發生的事,否則就是死路一條,這是中國各個朝代都必須遵循的事。
但在印度,這個條例似乎就失效了。原因很簡單,他們竟然把神話故事也給大量插入進來,所以很難讓人相信那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唯一兩本被認為是印度史書的《大史》和《諸王世系》,也有大量神話內容,讓人看了不知是看故事還是在看歷史,搞得混亂無比,不知真假。
所以這兩個原因夾雜在一起,讓今天的歷史學者很難研究清楚歷史上印度發生的事件,比如唐玄奘到天竺,也就是古時候的印度去取經,裡面提到了一個戒日王。這個國王在印度的歷史書里竟然連在位的具體年代都不清楚,還得靠唐玄奘去和回時的時間進行推算!
Ⅱ 印度為什麼沒有統一斯里蘭卡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有三個原因。當時印度其實一直想要攻佔斯里蘭卡,但是卻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再加上斯里蘭卡本身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讓印度攻佔斯里蘭卡的難度比較大。第3個原因是因為實力不足。其實印度一直想要攻佔斯里蘭卡並且曾經還專門派軍隊攻打斯里蘭卡。在1983年的時候,印度士兵發現斯里蘭卡正在處於內戰,他們認為這時候是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就對斯里蘭卡發起了進攻。但是令印度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斯里蘭卡在內戰,但是看到印度發起進攻之後斯里蘭卡的人就開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Ⅲ 為什麼印度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為什麼印度註定無法超越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從這兩個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到,印度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2018-07-16 21:43
中國古代很是相信「命運」,對於國家發展來說更是如此,我國從古至今歷來都是大國,強國,這是命運,而很多國家註定無法強大這也是命運。最典型的就是印度,而且從下面兩個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印度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註定無法超越我們。
現在印度的發展,很多人拿來對比我國,尤其是在我國進行調整的這幾年,印度國家經濟增速,超越了我國。而且最近幾年,印度經濟不斷超越俄羅斯,法國等國,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體。很多人於是推測,印度將很快超越世界大國,中國,甚至是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大國家。但是其實,印度的命運是無法成為強大的國家的,從兩個國家的例子就可以看到。
這兩個國家就是巴西和印度尼西亞,從體量上來看,巴西國土面積有8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有2億多,而且資源豐富,縱深廣大,比印度的條件更好,比印度更加具備成為世界大國強國的條件。而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超過190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接近2.7億,論區位和體量也絲毫不亞於印度。
而且在歷史上,巴西和印度尼西亞曾經發展非常迅速,巴西曾連續幾十年增長,其勢頭曾一度說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很快巴西就陷入停滯,內部紛亂不止,通貨膨脹嚴重,陷入發展困境。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身上,印度尼西亞是整個東南亞地區最有成為大國條件的國家,曾經發展也是非常猛,大有爆發之勢,但是很快就熄火了。
現在整個就是個失敗的領土大國,影響力甚至不如小國新加坡。而看到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的發展,就可以看到,印度註定無法成為強大的國家。最為關鍵的就是一點,地緣位置,印尼和巴西,還有印度,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處於熱帶地區,處於熱帶地區,最為致命的缺陷就是人的懶散,這對一個國家長期的發展那是致命的。
我們看到,世界發達國家和世界發達的地區,基本上處於溫帶,而熱帶地區,除了新加坡例外,沒有強國,也沒有大國,更沒有大的發達國家。世界絕大部分經濟集中在溫帶,這一點決定了熱帶地區很難出現持續發展的大國,強國,因為後勁嚴重不足。我國之所以能夠幾千年長盛不衰,成世界強國,最為關鍵的是,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勤勞程度,這是發展的基礎。
而熱帶的領土大國,短期的繁榮可以有,但是難以持續,印度尼西亞和巴西就是例子。因此,鼓吹印度將成世界強大國家,甚至要超越我國的觀點,顯然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印度面臨的問題比印尼和巴西還更加的嚴重,如種姓制度,龐大的貧困人口,內部民族矛盾復雜,封建的殘余太多等。隨便一個爆發,印度的發展就要徹底停止,而且國家甚至無法穩定,這些都是致命的。
印度,它是世界人口的第二大國,但印度歷史上沒有經歷過像我們中華民族這么長久的人口整合的過程,印度龐大的人口遠遠沒有中國人那種高度的,我們叫「文化同質性」,沒有這種相同的語言,相同的價值觀,相同的生活方式,這些我們比是沒法比的,我們比他凝聚力要大很多。那麼印度歷史上也出現過自己古老的哈拉塔文明,到後來中斷了。而且後來你看印度的歷史動亂不斷,比較長的統一時期是19世紀開始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外來的英語成為他今天的主要的官方語言。但今天真正能夠說英語、懂英語、掌握英語的人,實際上不到印度人口的10%。整個西方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而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0%,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特別是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受過教育和培訓的人民是我們「文明型國家」最大的財富。中國現在每年培養的工程師的人數超過美國、歐洲、日本的總和,中國的製造業、電子商務、國內外的旅遊、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物流行業、城鎮化、高速鐵路、人工智慧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實際上都體現了這種規模效應。
從一個更廣的意義上看,由於人口效應,中國一旦改變自己,往往就能產生改變世界的效應,甚至引領世界的發展,引領有關的標准和規則的改變。
現在世界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中國的人口數量和教育水平都意味著我們的大數據遠遠多於其他國家。有一種說法,認為工業文明時代最主要的資源是石油,那麼信息文明時代的最主要的資源就是大數據,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的移動支付現在是美國的70多倍,中國人每天創造大數據,無論是深度、廣度、厚度,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沒法比的。這個對於5G也好,對雲計算也好,對人工智慧也好,對新一代的新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意味著什麼?對未來許多世界上的這種產業的標準的確立意味著什麼?對世界和人類未來的影響又意味著什麼?你懂得!
第二就是超廣闊的疆域國土,中國幅員遼闊的疆土也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的「百國之和」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今天的世界版圖上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比中國大,加拿大的國土面積也比中國大,但是這兩個國家從來沒有經歷過像我們中國「文明型國家」意義上這種整合歷程。前蘇聯時候曾經嘗試過創造叫「蘇維埃民族」,但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化為烏有。少數民族為主的各個共和國很快就獨立了,如果不是普京上台扭轉了俄羅斯繼續崩潰的趨勢,照西方模式做下去的話,那對不起,俄羅斯將繼續不斷地解體,在這一點上,俄羅斯人還是很尊重普京的。
印度也是個人口大國,但它的國土面積實際上只有中國的1/3,它疆土內的整合程度也遠遠不如中國,很多地方反叛力量還遠遠沒有平息,還有種姓制度也是個大的問題,阻礙了印度人口流動和社會活力。
中國學者錢穆曾經比較過古代中國和古希臘,還有後來的古羅馬,他說古希臘是「有民無國」,古羅馬是「有國無民」,而古代中國是「有國有民」。古希臘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由一大批規模比較小、比較中等的城邦組成,有的人口就是上千人就算一個城邦,有的是十來萬人,小於中國秦漢時期任何一個郡縣的人口規模,而且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的中央政府。羅馬帝國是「有國無民」,帝國常年征戰,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是350多萬平方公里,和中國西漢相當,但在國家治理上,古羅馬始終沒有形成像秦漢時期那種內部的人口的整合。中國當時已經有了戶籍制,有郡縣制,有編戶居民等等,但羅馬帝國最後是由於經濟衰退,政治動盪,日耳曼游牧蠻族的入侵,最後走向解體和滅亡。
之後的東羅馬帝國一般就說不算是歐洲國家了,羅馬帝國解體後多數史學家認為,歐洲進入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期」,一般認為到了16世紀的「文藝復興」歐洲才開始擺脫漫長的「黑暗時期」。中國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度量衡,推行了郡縣制,奠定了維持中國統一的文化和政治基礎,包括當時的朝鮮也被中國統一進來了。之後的中國雖然經歷了很多次的分裂,但歷代的主流政治都是尋求統一歷代的政治制度幾乎都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正如毛澤東說過的「百代都行秦政治」,中國「大一統」的傳統自秦同意之後就一脈相承下來了。
遼闊的統一的疆域使中國獲得了絕大多數國家都難以比擬的這種地緣優勢和戰略縱深,中國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強大的國防能力,使我們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百餘年的「挨打」的問題,中國可以在超大規模的國土內進行戰略布局,可以實現行西氣東送,可以實現高鐵「八縱八橫」等,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現代工程。
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產業升級往往意味著產業遷移到國外,而在中國自己的內部就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產業的梯度轉移,一般製造業可以從發達板塊轉移到新興板塊但仍然留在中國,就延長了中國製造業的生命周期。
「文明型國家」所形成的的地緣優勢也使我們具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一種「地緣輻射力」,中國推動的開放政策是非常精彩的,從沿海開放到沿江開放到延邊境開放,到今天的「一帶一路」的倡議,已經把中國的邊境省份都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特別是現在歐亞鐵路的建設,包括渝新歐鐵路,連雲港、義烏到歐洲的鐵路,還有正在建設中的從雲南通向東南亞的鐵路大通道,把整個中國與中亞、俄羅斯、歐洲和東南亞國家都連成了一片,中國這種地緣優勢是日本這樣的缺少地緣優勢的經濟大國所難以比擬的。
我們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大家看到中央政府發揮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也發揮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就是和中國的規模有關,這么大的地域,這么多的人口,所以他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的經濟學家說,中國縣級政府的良性的競爭是中國崛起最重要的原因。
中國超廣闊疆域國土,實際上是一個「洲」的概念,就是飛機飛三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還在自己的國家內,在歐洲這么長時間肯定是走了十幾個國家了。所以你還是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到另外一個地方還在中國境內,還是講中國話,吃中國菜,享受豐富的中國文化,這是少有的精彩。結合著人口與地域,這兩個「超」帶來的挑戰,一旦你能夠克服這種挑戰,你創造的一定是世界的奇跡,為什麼我們的高鐵技術是世界最好的,很簡單,因為首先你要能夠應對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一個春運30來億人次,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多的人口從一個地方投送到另外一個地方,你再看你如果實現了這個突破,克服了人口和地域的挑戰,那意味著什麼?你這個高鐵技術要能夠適應東北的凍土,要能夠適應江南密集的河網,要能夠適應雲貴高原,如果這些條件都能適應的話,你的技術肯定是比其他國家技術更加完備,所以一般國家沒法比的,我們確實是領先的。
第三是超悠久的歷史傳統,5000年延綿不斷的歷史,使中國在人類知識幾乎所有的領域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實踐的傳統,我們在政治、哲學、宗教、語言、教育、藝術、戲劇、文學、建築、軍事、體育、醫學、飲食等等方面都有自己博大精深自成體系的東西,這種豐富的傳統性、內源性、原創性、連續性,都是其他民族或者其他文化有點兒難以望其項背的,由於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環境復雜等因素,中國人在治國理政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傳統,一個是「民本主義」,「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們相信的「民以食為天」,我們相信「治國先治吏」,我們相信的「居安思危」,我們經常講的「宰相比起於州府,猛將必發於卒伍」等理念,實際上都是我們傳統的智慧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甚至在中國的遠古時期,許多中國獨特的治國理政的傳統就開始形成了,如領袖要率先垂範,政治組織要能夠組織大規模的治水工程,那麼秦始皇統一中國更是開創了治理超大型國家的一種制度安排的先河。
今天我們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背後實際上也離不開中國傳統中崇尚平等 等重要的基因,比方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摧毀了血緣為基礎的土地壟斷,推動了土地的自由流轉,這也導致了後來一些土地兼並,貧富兩極分化等問題,所以歷史上我們很多朝廷都採取「常平倉」的方法來儲糧備荒,也運用價值規律調劑糧食的供應,穩定價格,糧價低的時候收購,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價處理,避免「谷賤傷農」,也避免谷價(漲)以後傷害老百姓 傷民。
Ⅳ 印度為什麼進口中國貨品,他們國家沒有嗎而且人民幣轉印度幣還挺貴的
中國擁有當前世界最全面的工業體系,印度方面進口不是沒有,而是不全,而且生產的產品在價格以及質量上相對來說沒中國過硬,國產手機在那邊的銷量就不錯;另外一個是涉及到國際貿易平衡的問題,可能是國內供應不足或者是平衡掉出口的差額,供應不足需要進口,而出口過大的話在國際上一般會採取進口來平衡下數據,不然兩者差額太大,別的國家會採取相應措施的,可參考下德國。
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是大於印幣的,轉的時候也不能說貴吧,按照正常匯率走,人家多少還得賺點手續費之類的,不然人家日子怎麼過。
Ⅳ Marlboro 聽說假的好多 怎麼分辨
一般真的Marlboro,裡面的金屬紙上的的"Pull"在正中央,假的一般有點偏,且金屬紙不易拉開.金屬紙很薄,很軟,假的一般很厚,很硬,且金屬紙很容量拉開。
假的Marlboro,煙盒裡面看起來做得很毛糙。從拉鏈看:美國產和馬來西亞產的Marlboro,拉鏈是透明的,上面依次有"Marlboro.Selected Fine Tobaccos"。越南產和印度尼西亞產的Marlboro,拉鏈是金色的,上面依次有"Marlboro.Selected Fine Tobaccos"。俄羅斯產的Marlboro,拉鏈很寬,且上面畫得有牛仔的彩畫,並有英文字"Welcome to Marlboro Country"或"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美國和馬來西亞產的Marlboro,煙盒上沒有標簽。越南產的Marlboro,上面有藍色標簽。印度尼西亞產Marlboro,上面有桔色標簽,且標簽上有一條雷射條。俄羅斯產Marlboro,上面的標簽是花的,顏色很多,都是俄語。以上標簽的紙都很軟,很薄,很粗糙。如果標簽紙很光滑,那就不對。真的Marlboro,燃燒的時候,如果你不抖煙灰,煙會是直的,假的就不是直的,會向一邊歪。
說了這么多,都是從外表來判斷。其實最保險的方法還是抽。
Ⅵ 印度為什麼沒有廁所
印度沒有廁所原因如下:
1、宗教原因。
在印度的文化里,廁所是藏污納垢,不吉利的東西,進入不潔的地方自己也會被污染,印度教認為修廁所是對女神vishnu的褻瀆。
2、經濟原因。
在印度建一個廁所的成本大約為25000印度盧比=2500人民幣,這差不多已經是農村一家人半年的開支了。
3、印度是個缺水的國家 。
印度對很多貧窮地區採取的是政府供水,僅在早上6點-9點供應,在這幾個小時要把一天用的水接好保存下來。有廁所的話,用水量大,很多家庭都沒有那麼大的儲水缸。
4、工程浩大。
印度目前的排污系統,很多都還是英殖民時期留下的,要在全國普及廁所,下水道系統還要重新規劃和擴建,這個工程量不小。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Ⅶ 印度沒有成為世界工廠原因分析
主要是印度沒有完善的民主制度和工業體系。
1、制度上,印度沒有完善的民主制度,導致其無法集全國之間,高效快捷地進行國家建設。
A、政令朝令夕改,沒有穩定長久的基本國策。下任領導人總是推翻上任的政策,無法深入發展。
B、下屬基本公務員不能辭退,達不到令行禁止。這導致各項國家政策得不到正常實施。
2、印度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重工業主要通過從外國購買,缺乏成熟的技術體系,工業基礎設施也不完善。技師,工程師和熟練的工人都缺乏。
3、電力短缺。中印兩國電價雖然相當,但印度電力嚴重短缺,經常出現斷電現象,很多地區用電旺季每天只能供電8小時。
4、勞動者效率低。印度勞動者教育水平低,學習能力差,中國工人一般三個月就可以成為熟練工人,而印度則需要半年以上。
5、文化水平不高。印度官方宣稱文盲率為20-30%,但如果包含小學文化人口。
Ⅷ 為什麼西方扶持的印度反而沒有被封閉和制裁的中國好
我曾經看過一片非常好的文章,說的是印度和中國的差距,從兩個民族偉人身上開始比較,那就是毛和甘地,一個是現實主義者一個是理想主義者,一個自強不齊通過槍桿子出政權推翻了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一個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通過別人的同情獲得民族獨立。西方及其走狗害怕毛,原因就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他讓一個一盤散沙的中國聚集起了不可摧毀的力量。西方吹捧甘地,前者雖然用乞討的方式讓印度半島獨立了,但並沒有實質損害西方在此地的利益,也沒讓西方感覺到丟臉,於是西方極力吹捧甘地,目的是想把其他亞非拉地區變成第二個印度。
Ⅸ 中式傳統服裝為什麼都向右斜襟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服飾中的體現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服裝必然包含著三個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齡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費水平的人對這三個服飾里的重要元素都有著不同的需求,根據季節的變化還有科技、工藝水平的不斷發展,服裝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斷地改進和更新,所以這三個重要因素足以讓服飾千變萬化,來適應各種人群對中式服裝的不同需要。中國傳統元素在服裝里可以體現在這三方面的任意一點上。
面料。總體來講,中式傳統服裝的面料選擇十分廣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卻是中國獨有的或是最先運用在服飾中的。例如大麻被稱為漢麻;薴麻,被稱為中國草;絲綢也是我國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則是從印度引進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綾、羅、絹、綺、綿、紈等。我們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時的織物中,麻織品的精細程度甚至可與絲織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裝不僅僅是單純的從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服裝有所區別,而且在服裝的面料上也頗有特色。也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服裝面料使中式服裝增色不少。
色彩。傳統的中式服裝在色彩上是很有講究的,也並不是所有顏色都適合人們的日常穿著。
在中國的傳統服飾中,什麼人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有著嚴格的規定,在禮儀禮法中明確規定了服飾的色彩,不同的服裝顏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貴賤,而且在生活中還忌穿逗賤色地和逗凶色地。所謂逗賤色地,就是從事某種低賤職業者的服裝顏色,這些顏色往往被視為不潔之色,民間把它們稱為禁忌的顏色,比如綠色頭巾就是一種賤人所穿服裝中的一種。因為民間認為綠色和青碧色多為娼妓優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逗依五色、五行與四神方位的說法,春德為木,據於東方,其色為青;夏德為火,據於南方,其色為紅;秋德為金,據於西方,其色為白;冬德為水,據於北方,其色為黑。地由此可見,通常看似普通的顏色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上蘊含著深層的含義。中國自周代以來建立服飾制度,認為色彩是漢民服飾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但在現代的服飾上配色高艷度、強對比卻成了中式服裝的典型的配色方法。傳統服裝色彩受到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的說法。這五種顏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的,代表著高貴,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歡和追求的色彩。從配色方法看,強對比和高純度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銀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裝顯得更加輝煌艷麗且不失渾朴大方的氣質。中國民間則對藍色有傳統喜愛,發明了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在一起比較協調,能夠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民間的服飾作為一種特定的審美范疇有著自己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徵。
款式。中國傳統元素服飾正是因為其獨特的款式風格才風靡世界。而現代的中式服裝中仍沿用著許多傳統的細節與款式。傳統的款式包括對襟、斜襟、一字領、裙子側擺處的開叉、燈籠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領子分為斜交領、對開領、立領。在裝飾手法上通常使用鑲、嵌、滾、盤、綉等種工藝。中式的服裝崇尚自然下垂,強調的是縱向感,不會過分地誇張肩部,長長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顯得有挺拔感。我們所熟悉的中山裝就是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異的典型,它是由孫中山先生仿照童子軍格式而定,所以被稱為中山裝。衣服為翻領,對襟,五紐,前胸左右各有兩個方形凸袋,有軟蓋,衣長及臀,袖長及脈;褲子前面開,用暗紐,左右二暗袋,右後臀部有一個褲袋,有軟蓋。從裝飾特點上看,由於中式服裝表現的是二維效果,屬於平面直線裁剪,所以裝飾也主要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的裝飾。裝飾手段有鑲、盤、滾、綉、嵌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造型簡練,色彩靚麗,讓人在穿著它時既能顯示出獨特的氣質又不失美觀。刺綉用於服裝中的歷史悠久。發展到後來,甚至形成了逗衣必錦綉地。在現代的中式服裝中運用平面刺綉的方法來裝飾服裝表面空間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精緻的絲綢面料相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3]。
圖案。中式傳統服飾上的圖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樣式和種類也十分豐富。這些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里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或抽象或具象、或誇張或寫實,風格全面且精美,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古至今,無論是在高貴的綢緞還是樸素的民間印花布里,吉祥紋樣運用都極為廣泛。這表明中式服裝喜歡利用圖案表示吉祥祝願。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圖案,不僅隱喻著圖騰的崇拜,而且以類似的圖案來抒發逗龍的傳人地的情感。像鳳穿牡丹、團鶴仙壽、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福祿壽喜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其中還包括幾何紋樣、飛禽走獸、四季花卉等類型,這里最具特點的是皇帝的龍袍。因為皇帝作為真龍天子,所以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逗山地代表穩重;逗華蟲地取文麗的含義;逗日、月、星地取照臨的含義;逗藻地代表潔凈;逗粉米地表示滋養;逗火地取光明之意;逗宗彝地表示忠孝;逗黼地取表示決斷;逗黻地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圖案里也更是充滿寓意和標識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飾中多採用飛禽圖案,武官的則多為走獸圖案。其實說起服飾的裝飾,它是從原始部落時就已存在的,在那時的岩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經穿有不同飾物的服裝。在商代的墓室壁畫里我們看到奴隸主們的服裝綉有雲紋或幾何紋圖案。在眾多的裝飾圖案中逗寶相花地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圖案,它是佛教的象徵性名物,是佛教廟宇中最庄嚴的裝飾,後來才被用到了織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紋。寶相花圖案在唐代開始被用於衣服上,從此它從庄嚴的佛教殿堂走進了世俗的生活。到後來出現了變體的寶相花,帶有變體寶相花的紋錦和變體寶相花紋的錦鞋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飾中,傳統的吉祥動物圖案有:兔,它性情溫順,象徵著很強的繁殖力,寓意著年年豐收;玉兔可以搗葯,所以還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魚,寓意著逗餘地,有年年有餘,魚躍龍門之意;蝙蝠,諧音逗福地,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見的傳統圖案有逗多子多福地、逗喜上眉梢地、逗榴開百子地、逗花開富貴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