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在發展農業方面 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印度政府開始實施—項農業發展新戰略,這—戰略就是採用以高產品種為主,結合水、肥、農葯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績。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和應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鄉村工作者兼職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獨立的由各級專職人員進行的推廣系統。進入80年代以後,這個系統得到了進—步的重視,各邦相繼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術的好處推廣到農戶、農作物和各地區」。科技推廣站及時地提出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建議,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試驗,然後逐步推廣。印度現在有140多個科技轉讓中心。支持系統包括農業信貸系統,價格支持系統和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合作社系統。
B. 古代印度的科技有哪些成就
古印度科技成就還是很高的,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吃了不記錄歷史的虧……我在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里看過一些。哲學方面的就不說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也不說了,說些別的吧。比古代中國要差的東西就不說了,以下提到的都是達到古代中國水平、超過古代中國水平、有獨到首創之處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學農業文明的天文歷法一般都不錯。印度在吠陀時代(相當於中國周朝)天文歷法水平就很高了,後來得到與古希臘天文學的交流更進一步。還出過阿耶波多這種超時代的天才。南北朝時期印度的天文歷法隨佛教傳入了中國,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2.醫學印度傳統醫學發展早、水平高。尤其是外科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估計是他們比較敢想敢做……成書於前1000年的《妙聞集》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外科手術,水平比同時代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希臘、古中國)都要高得多。
3.數學除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以外,印度另一大貢獻是「弦」。用「弦」(弓弦)這個詞來表示三角函數中的一個概念,就是源自印度。還有無理數問題,也是印度人將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4.建築古印度是第一個燒制磚建築的文明。印度的古代宗教建築成就很高,石窟、塔、雕塑都有獨到之處。後來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均受其影響。
5.航海印度的造船、航海技術曾長期(大約在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個不出名,但非常重要。
我是看《新宋》知道印度歷史上有個注輦國(又譯朱羅國),才開始了解這方面歷史。不出名是因為這主要是南印度的成就,南印度人在印度處於弱勢,其歷史文化容易被忽視。說重要,是因為歷史上南印度曾經對東南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和擴張,建立很多僑民據點。並直接導致東南亞部分地區印度化。
C. 印度農業發展有利條件有哪些
A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10°-30°之間,多屬於熱帶和C年降水量變化大。
印度水資源豐富,年降雨量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其中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毫米。印度有許多河流。恆河是最重要的河流,全長2700公里,有10多條支流,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
雅魯藏布江、戈達瓦里河、納馬達河和克里希納河是印度第二大河流。雨水充沛,河流眾多,為農業生產和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灌溉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32.8%。
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冷季1~2月,夏季3~5月,西南季風雨季6~9月,東北季風10~12月。北方最低氣溫為150攝氏度,南方最高氣溫為27攝氏度,幾乎全年無霜凍。農作物可以全年生長,有豐富的熱資源。
(3)印度的農業科技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度農業發展成果: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51年至1991年,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由1950/51年的51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的1762萬噸,增長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印度1994年的糧食總產量為2248萬噸,人均佔有231千克。
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佔比從1960/61年的72.4%下降到1992/93年的55%。
D. 印度的什麼技術最先進
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
E. 古代印度的農業成就有那些
棉花的栽培是古印度居民最突出的農業成就。個別地區還種植了水道。畜牧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人們已經馴養了黃牛、山羊、綿羊、豬、狗、象、駱駝、雞等。狩獵物有鹿、野牛、虎、熊、野兔和魚類。
F. 印度的什麼技術最先進
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
G. 古印度農業有什麼成就
棉花的栽培是古印度居民最突出的農業成就。個別地區還種植了水道。畜牧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人們已經馴養了黃牛、山羊、綿羊、豬、狗、象、駱駝、雞等。狩獵物有鹿、野牛、虎、熊、野兔和魚類。
H. 印度盛產什麼農作物
印度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等。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I. 印度農業特點是什麼
印度農業特點是:
1、印度農業生產結構的特點
印度的農業生產結構特點:一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惰性」,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2、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
(2)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一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3)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擴大
印度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以及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其中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相對較低。
J. 印度農業都生產什麼屬於什麼農業地域類型
印度的恆河中下游平原生產水稻
德干高原的西北部為棉花主要產地
東北部產黃麻。
農業地域類型也要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分類呀。
按生產對象分類:水稻種植業
按投入多少分類:密集農業
按產品用途分:自己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