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了解中醫的發展史嗎
現代醫學的診斷與治療都有相應的數據作為依據,所使用的數據准確、詳盡而又全面,看起來直觀、生動,令人信服。而中醫治療則是通過望、聞、問、切得到各種人體表面模糊的表像資料,然後再經過大腦的一番苦思冥想,運用分析、判斷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玄而又玄,沒有數據,似乎就沒有根據,但最終也能得出准確的結論。
中醫究竟是靠什麼來治病?名譽先生對此常說:「中醫是靠意識來治病的。」之所以會這樣講,便要從中醫的發展背景中尋找答案。
世界的醫學開端便在中國。中醫以其淵遠流長、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而著稱於世。中醫原本發源於中華大地的中原地帶,歷史上曾向北流傳到蒙古,向東延伸到朝鮮、日本,向南播散至南亞,向西南進入西藏。中醫與藏醫相比較,中醫在理論上高於藏醫。中醫的手術治療程序復雜、完善,手術器械多種多樣;而藏醫手術則顯得簡單笨拙。但藏醫在葯材方面要高於中醫,因為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在川、藏一帶有豐富的名貴中葯材品種,國內絕大多數的珍貴葯材都出自於川藏地區。
歐洲的醫學起源於中亞、西亞、高加索一帶,在歷史上受到北方蒙醫的影響較大。歐洲南部地區則受到藏醫的影響較大,其中也包括印度醫學的影響。捷克等地的醫學發展則是受到了尼泊爾的影響。歷史上歐洲人來到這些地區,將醫學學到手回國以後,只在自家的庄園中應用。他們跟中醫學會了治療霍亂、破傷風等疾病的方法,所學到的醫療技術也從不外傳,這種保密的思想其根源正是來自中國。歐洲人在歷史上研究醫學,習慣於買幾個小奴隸,置於庄園內做實驗。
古時候,人們搞中醫研究比從事現代醫學研究要困難得多。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與西方人不同,認為自己的「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死後的屍體必須進行埋藏。所以傳統上沒有人體解剖的習慣和條件,人死後也不願意把自己的身體器官捐獻出來用於解剖實驗。如果有誰用屍體進行解剖實驗便是大逆不道。即便是現在,中國人也沒有在死後捐獻自己器官的習慣,而器官捐獻對西方人來說則是很平常的事。所以,中國人做人體解剖的數量就比外國人少得多。沒有辦法,古人搞中醫研究只能用兔子和白鼠做實驗,取得經驗之後再應用到人身上。中國是最早採用兔子和白鼠做實驗的國家,現代醫學用兔子和白鼠做實驗就是從中醫那裡學來的。
又由於科技水平落後,古人所能採用的研究手段受到限制,視野無法擴展開來。當時的醫學研究使用的都是一些原始的土辦法,檢測手段自然不精確,許多研究項目也無法進行,因為無法深入到人體內,致使許多數據無法取得。所以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只能通過望、聞、問、切這四大手段,從病人的外表體征獲得資料,然後再運用意識思維對這些有限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推理,從而得出結論。
有了結論後,再將結論拿到治療實踐中進行檢驗,如果有偏差,便再對檢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調整,之後,又拿到實踐中再去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經過長年點點滴滴經驗的積累,使中醫理論得到慢慢地升華。對疾病治療的研究也是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手法獲取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最後得出結論,然後再對其進行檢驗、分析和調整。如此循環往復,使經驗得到點點滴滴的積累,從而推動醫學緩慢地向前發展。所以可以說,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意識和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醫的發展只能通過意識去揣摩和探索,中國的文化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中醫就是憑著意識去治病。運用中醫這樣的研究和治療方法需要有極強的敬業精神,有高度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
正因為如此,中醫的理論體系才會發展到極其深邃的境地,以至於連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竟無法對其加以認同。中醫的深奧以及不需要藉助任何現代化手段就能創造如此驚人的奇跡,足以讓世人看到我們先哲們難以置信的聰明智慧。現代世界上許多科技都充滿了華人的智慧,只不過他們中的多數已做為居屬國公民,把當地作為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中醫的成果很多都能折射出個人奮斗的艱苦歷程,他們為了事業的榮譽傾注畢生心血,具有極強的敬業精神——敬業加才智就能創造奇跡。歷史上,中醫對研究成果的保密,實際上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後來這種思想流傳至國外,發展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中醫的智者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將中葯的方劑配製得恰到好處,方劑中的葯物進入體內發生反應之後,葯物分解得不留任何痕跡,即使用現代化的色譜儀進行檢驗,也難找出葯方完整的成分與劑量。他們把關鍵的實驗數據,如各種心法、心得、病的本質、臨床經驗、治療程序、詳細的啟動、驗證、外在的消息反饋及表現等,都編輯成密碼鎖在自己的腦海中,再聰明的外人也解讀不開,使之成為個人獨立的知識產權。智者心中的座右銘就是「沉默是金,無語是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德國、日本結成軸心國,他們以被侵略國的人民做為實驗對像而使其醫學迅速翔實發展起來。這期間日本人用了大量的活人做醫學試驗,取得了准確、全面而又詳盡的數據。在眾多的醫學領域里,日本人僅用了幾年時間就走完了中醫學用幾千年的時間才達到的目標。實際上現代醫學就是在日本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代醫學在搶救上來的快捷,一切用數據去說話,有根有據,其實驗條件具有可界定性,所以其實驗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理論直觀易懂,因此,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影響很快遍及全世界,被各國所接受,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再加之藉助現代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使現代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
由於現代醫學在疾病的診斷與搶救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治療時間短,符合現代人追求快節奏的特點,加上其近乎完美的搶救療效,所以現代人都信服它。相比之下中醫就遜色了,中葯見效慢,口感差,難以服用,加之理論上又得不到證實,所以中醫就有落伍之感。但搶救之後若要治本,就需要在中醫上下功夫,中醫在拔病去根方面具有西醫無法替代的魅力。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其理論根底就顯得極其蒼白和薄弱,對許多東西搞不清楚,弄不明白,而在治療方法上又特別地強調對症治療,在方法上顯得簡單而幼稚。中醫理論在這方面則顯出了無比的光輝,這不僅是現代科學所無法企及的,而且它也無法對其加以證實。
由於中醫治療都是觀察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以幾乎就沒有什麼現代化的設備可以借用,只能通過意識去判斷、分析,用創造性的思維去工作。
中醫研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強調要有親身的實踐和體會。特別是研究事關生死的絕症時,必須要有親身的經歷——只有當你置身絕境之中,親身歷練了其中的劫難和特殊感受,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將自己的思維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將探索延伸到普通人從未觸及到的寬廣而又深邃的領域,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意識的作用。這正是人們覺得中醫玄而又玄的原因所在。
如果人們在研究時只是處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之外,以局外人的目光審視那種特殊環境里的奧妙,那麼,其結果是他以為什麼都看明白了,其實什麼也沒發現。
不過,中醫的起源及發展受道家的影響比較大,許多知識與療法是從道那裡學來的,就連《黃帝內經》這本書,如果把它的內容仔細地加以剖析就可以看出,它純粹是道的產物。當初的中醫理論原本純真簡朴,讓人一看就明白,可後來,經過歷史上文人墨客語言文字的修飾,早已失去了原汁原味,這給後世的研究帶來嚴重的阻礙。
中醫與西醫具有不同的科學框架。陰陽、五行、化解是中醫的精華,而現代科學卻無法對其加以證實。現代人站在現代科技文化的基礎之上,用現代知識去看它,越看越覺得沒道理,不是覺得它神乎其技,反而覺得它原始、粗糙、幼稚,再加之文字記載殘缺不全,又是文言文,看不懂原意,就認為它不能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所以遭人看不起。
有人說既然是科學的東西,就應該統一在一種科學框架之下,而不應該有中醫、西醫之分。之所以存在這種想法,完全是因為把中醫的科學基礎給看扁了,沒有看到中醫理論所觸及的范圍和深度已超過了現代科學所能認識的界限。所以統一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扼殺中醫。
2. 中國的中葯在國外那些國家比較有發展,包括中葯的生物提取.....
你好,東南亞各國,非洲、內蒙、印度等以及有華人的地方,日本、韓國等被改了稱呼、、、
3. 中醫現代化的中醫發展簡史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上古黃帝天真聰敏、不懂就學、不恥下問。他常常詢問、求教歧伯等人以去偽存真,但求甚解;對醫術精益求精,與時俱進。黃帝承前啟後,集前人臨床實踐和醫療理論之精髓而著成《黃帝內經》,標志著中醫學從一門實踐醫學,萌發出專業理論。它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解剖、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方面,為中醫學開創了理論基礎。它深深地影響了以後歷代醫家在中醫學臨床實踐和醫療理論方面的發展和創新。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至漢代以前葯物學的總結,共收錄有365種葯用物,進行了分類。以葯性分為寒熱溫涼,以葯味分為酸苦甘咸。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公元145年~219年)「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繼承、發展了前人的理論,著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首次提出了運用「理法方案,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發展了方劑學共363餘方,配方嚴謹,葯味精練,在病因和發病學上提出經絡受邪入臟腑的論點和血瘀、房室、外傷三個學說。同時代名醫華佗(公元141年~208年),他精通於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創用麻沸散,經麻醉後而施行手術,據記載有三種:①剖腹擴創,②刮骨療毒,③腦外科手術。至晉代名醫王叔和(公元210年~285年)著《脈學》十卷,使脈學的方法與理論更加系統化。公元610年,隋代醫學家巢元方主持編撰著成《諸病源侯論》50卷,深入探討了疾病的發病原因。其中論述絛蟲病,認為是吃不熟的肉類所致;患染症與人體的反應體質有關;患傳染病是外界有害物「乘戾之氣」所致;麻瘋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豐富內容,反映了醫學臨床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與提高。唐醫學家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著成《千金要方》30卷,包括臨床各科、診斷、治療、針灸、食療、預防、衛生等方面,如避瘟方中多用雄黃;硃砂用作消毒葯品;治痢用白頭翁、苦參、黃連等;甲狀腺腫大系久居山區因水源所致;夜盲病人可用動物肝臟治療。首次列出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關於婦、兒病的特殊性論述很詳細,使婦、兒科從內科分離出,成為單獨的學科。《千金翼方》以本草、傷寒、中風、雜病和疼痛等論述更為突出。記載有800多種葯物,對葯物的採集和炮製作了記述,補充了治療方法。也記載了從印度等傳播來的醫學知識,表現出善於吸收和利用世界文化知識的敏銳和膽識。
金元時期,中醫學百家爭鳴,後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論述有:劉完素(1110-1200年)的「降火益水說」的「寒涼派」,其代表作《素部玄機原病式》;張子和(1156-1228年)的「邪去正安說」的「攻下派」,著有《儒門事親》;李東恆(1180-1251年)的「胃氣為本說」的「補脾派」,著有《脾胃論》;朱丹溪(1281-1358年)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說」的「滋陰派」,著有《局方發揮》。明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7年著成圖文並茂《本草綱目》25卷,載葯1892種,附方11,096條,可謂國之葯典。清代由於瘟病的流行,醫學家對瘟病的學說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著有《瘟病條辨》、《溫熱條辨》、《溫熱經緯》、《溫證論治》,對瘟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證論治有了新的、系統的論述,彌補了不足。
1408-1643年間,據史書記載的、大規模的瘟疫病流行共有39次,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瘟疫病最嚴重的時期。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的暴發,給醫學界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嚴峻問題,同時也提供了機遇和條件。明末清初名醫吳又可(1592-1672年)在臨床實踐中仔細觀察個體發病症狀,研究病變規律,在人群中的表現形式,深入分析瘟疫流行特點,進而探討疾病發生或流行的規律,提出了瘟疫病因學上的新觀點「戾氣說」,著成傳染病理論的專著《瘟病論》。吳又可精闢地論述到:「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溫,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然此氣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在既無顯微鏡、也無微生物學說的時代,精闢地指出「戾氣」 存在於自然界但人看不見、聞不到、嗅不出。吳又可觀察到和描述了多種類型的「戾氣」,認識到不同「戾氣」可引起不同種類的瘟疫:「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吳又可總結出瘟疫流行的兩個特點:流行性和散發性。在治療上主張急症急攻,逐邪為首;重視攻下,補瀉兼施;他也曾設想如果有一種治療「戾氣」的特效專一葯,就不必配製方劑。他對瘟疫病的病因、發病症狀、傳變過程、流行、爆發和少數病例的特點,治療原則及用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發展了中醫學對流行性傳染病的認識;根據瘟疫病特點把它與傷寒和瘟病截然分開。
中醫對醫學的另一偉大貢獻是(免疫)預防接種。據記載早在16世紀,中醫師就開始使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具體有痘衣法、痘漿法、旱菌法、水苗法。17世紀已推廣至華夏各地。1688年,俄國醫生學習了這種接種方法,後又經俄國傳至土耳其,並於1717年英國醫生在土耳其學會了種痘。此法在英國應用了八十年。在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將其發展為更安全的牛痘接種法。現代中醫學有新的發展與進步,針刺麻醉的進一步研究;靛玉紅的分離提純,它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有顯著療效。青蒿素的分離、純化、鑒定,它對對間日瘧或惡性瘧疾的特效專一葯治癒率達98%,中醫對人類健康做出了新的貢獻。
中醫學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可謂「天人合一」。中醫學持續地進步發展,從直觀的望聞問切,定性和半定量方式,從「手抓配葯」到「稱量制葯」,從幾種上百種葯材,發展到成千上萬種葯用資源,「辨證施治」,對疾病認識的深化精確,對有效與有毒副作用的取捨,發展使用各種醫術醫技治病,發展創造出了各種醫療器械、理論學說。從葯物的外敷內服,刮痧、針灸、按摩,到切癰去腫,整骨夾板,麻醉,刮骨去毒除病。中醫學發展應當繼續開放胸襟,勇於推陳出新;從基礎理論上深入,在技術、實踐上發展、提高、實現中醫現代化。為病患和人類的健康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醫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保障人類持續的健康,而健康的概念應是「一種軀體、精神與社會的完好狀態」。換句話說:中醫學應理直氣壯地深入應用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應用抗生素,使用核磁共振,實施器官移植手術,即應用現代一切先進的理論與科學技術,迎接和探索隨之而來的新問題與新挑戰。
4. 中醫的起源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癒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癒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葯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餚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 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5. 悠久歷史絲毫不遜色中醫,鮮為人知的印醫你了解多少
我們中國人都知道中醫,但提到印醫就鮮為人知了,在古老的印度,印醫也是足以與中醫媲美的,而且醫理和中醫一樣也是講究平衡的,中醫有“陰陽””學說,印醫則有“冷熱”之分。
從古至今,印醫也和中醫一樣得到各自政府的重視、整理、研究和推廣,印度的印醫醫生、診所也是非常之多,一些大學還開設了印醫課程,招收本國學生,同時也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就讀印醫。
作為醫生首要的就是要有醫德,印醫同樣很注重醫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根本,不能摻雜世俗的雜念,普天之下莫不如此。
6. 古印度在醫學上有什麼貢獻
古代印度作為文明古國,它的醫學起源是很早的,有據可考的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 年的吠陀時代。梵語「吠陀」(Veda)就是知識的意思,是當時人的詩集,其中就有關於葯用植物的記載。文中還描述了一些疾病,很像現在的結核和麻風。
在古印度,醫生最早是僧侶們兼職的,那時正處於神醫學的醫學時期,人們認為只有僧侶與神最接近,所以只有他們有資格為眾生解除病痛。後來,隨著醫學的發展,漸漸地出現了一批專門從醫的人,他們的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技術都比僧侶們要強。久而久之,醫生就獨立出來了,但醫生的地位也就從最高層婆羅門級降到了吠舍級,僅強於奴隸。
盡管古印度醫學發展緩慢而曲折,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還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理論。在《阿輸吠陀》中就有關於健康與疾病的三體液學說。這三體液是氣、膽及痰,又稱三大。古印度人認為三者必須均衡才能保持人體的健康,一旦紊亂,人就會患各種疾病。後來,人們又加入了7 種成分,即血、肉、骨、精、脂、骨髓和乳糜(消化的食物),認為這7 種成分均來源於食物。還有人並入了排泄物:尿、糞、汗、粘液、發爪和皮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切疾病皆來源於體液、身體成分和排泄物的紊亂。
古印度的醫生們根據以上理論來分析和使用各種葯劑,他們認為各種葯劑都有獨特的維爾耶、毗婆迦、拘那之性(即物理性質、化學成分和生理活動),三者共同作用,調節機體的紊亂。古印度醫學理論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延續了近四千年,直到後來外族不斷入侵,才使得古印度醫學融入了世界醫學之中。
7. 中醫在外國的發展情況如何
中醫在國外的發展很好,在國內只有廣州,香港一帶中醫發展較好,因為那裡的人重養生。其他的地方中醫已經被西化了。在國內,中醫可以說是無從發展。
8. 中醫是什麼發展起源是什麼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外文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別名:漢醫、國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發展歷史】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形成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發展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
繁榮
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龍門石窟的葯方洞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多達150多種,所用葯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葯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葯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葯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葯方洞的葯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對研究中國醫葯學起了重要的作用。[4]
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
衰落
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
復興
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20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9. 古代印度在醫學方面有哪些發展
古代印度很早就有醫學方面的知識。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還發現多種葯品,如五靈脂,為暗棕色的溶液,治療消化不良、肝病、風濕病等;鳥曲骨,外敷可治耳、眼、喉和皮膚等方面的疾病,內服開胃;羚羊角、鹿角、珊瑚、尼姆樹葉等,也都可以入葯。當時人們已知道在頭蓋骨上打孔,以治療頭痛等疾病,這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腦外科手術,這表明當時的醫療技術和設備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