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老印度的六大正統哲學
婆羅門教哲學婆羅門教源於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8至前7世紀,因以崇拜婆羅賀摩(梵天)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梵天、毗瑟拿和濕婆為主神,認為它們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三個方面;相信輪回業報之說。婆羅門教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學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數論、瑜伽派、勝論、正理論、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Ⅱ 印度在哲學方面創立了什麼學
印度哲學已具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印度哲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基本時期:
古代時期(從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頭幾個世紀)、中世紀時期(中世紀早期,10—12世紀和中世紀晚期,17—18世紀)、近代(包括現代)。
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出和探討了很多問題: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系、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影響巨大。
Ⅲ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流派是什麼
順世論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流派。順世論,意為「流行在人民中間的觀點」。順世論認為,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元素構成的。萬物的形成皆是四大元素的積聚,而其死亡則是四大元素的離散。順世論還進一步指出,四種物質元素不斷運動著,其聚散是自然發生的,不存在什麼超自然的主宰者。順世論的觀點具鮮明的唯物主義特徵,對婆羅門教的神創世說作了徹底的批判。
Ⅳ 古代印度在哲學方面創立了什麼學
古代印度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
Ⅳ 影響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學的三種學說是什麼
佛教哲學是佛教思想的精華,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與學說,但是從整體上看,影響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學的有三種學說。它們是:釋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學說、龍樹的大乘中觀派學說、無著的大乘瑜珈行派學說。
Ⅵ 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分別是什麼
它們分別是1.數論派
2.勝論派
3.瑜伽派
4.正理派
5.彌漫差派
6.吠檀多派
這六派一般認為是印度的正統派,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非正統派,比較有影響力的比如說佛教,耆那教等.我國的孫晶教授是專門研究這個的,具體可以參考孫教授的書目.
Ⅶ 印度的印度教哲學的核心是什麼
印度教哲學的核心是宇宙生命崇拜。所謂的三大主神及其配偶和化身,實質上都屬於同一種宇宙生命的象徵,或者說都屬於宇宙一元論的不同側面的美化表現。因此,虔誠的教徒一般願望是獲得解脫,脫離生死輪回,在一種永恆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以實現與梵合而為一。
Ⅷ 印度哲學的簡介
源於印度次大陸的世界主要傳統哲學之一。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學稱作「見」,哲學學說或哲學體系,又稱為「探究的學問」。
Ⅸ 婆羅門教的六派哲學是什麼
公元前6世紀,婆羅門教為了應對新興的耆那教、佛教的攻擊,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對教義作了許多新的解釋,逐漸形成了正統哲學六宗。
大約公元前3世紀以後,婆羅門教的六派哲學開始陸續產生,後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完善,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獨立而完善的體系。這六大宗派分別是數論、瑜珈論、勝論、正理論、彌曼差論和吠檀多論。
數論派
數論哲學的基礎是「因中有果論」,認為結果只是原因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原因與結果是本質上的相同的,一個是事物的隱蔽狀態,一個是事物的顯現狀態。從因中有果論出發,它提出了一種二元論學說,又稱「二十五諦說」。二十五諦說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但包含著許多唯物主義的因素。這種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二元論學說是古代數論派的最大特色,但是後期數論由於受到吠檀多思想的影響,逐步改變了它最初二元論的性質而逐漸走向唯心主義一元論體系。
數論派發展了奧義書的輪回解脫說,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苦。苦分為三種:外部之苦,包括鳥、獸、蚊、蟲和毒蛇等所引起的苦;內部之苦,包括生理上的苦(高燒、抽風、痰盛、咳嗽等)和心理上的苦(怒、氣、貪、愛、嫉妒、恐懼等);自然之苦,包括寒暑、風雨、雷電和山崩等所導致的苦。數論派對人生痛苦的解釋,旨在論證個體生命擺脫輪回轉生的必要性。這種學說對後世的思想流派影響較大。
瑜珈論派
瑜珈論派的學說主要是論述宗教修行的理論。瑜珈修行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方法,抑制心的作用,使人的靈魂與宇宙精神相結合,最終達到解脫。
在瑜珈實踐上,該派提出了「八支行法」。這八種修行方法有:禁制、勸制、坐法、調息、制感、執持、禪定和三味。瑜珈派的學說和實踐不僅對婆羅門教各教派的修行方法,而且對佛教、耆那教和其他宗教的修行方法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勝論派
勝論出現於公元前2世紀,創始人為迦那陀。主要經典是《勝論經》,此書定型較晚,約在公元2世紀左右。勝論的意思是「殊勝」、「區別」和「差異」等,這表明該派研究的重點是世界各種現象的差異和特殊性。勝論哲學的特色在於它的原子論和六句義說,從邏輯上對極微的存在作了較深入的推論。
勝論哲學是印度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唯物論學說,它的極微學說與其他一些非婆羅門思想流派的萬物起源說有許多類似之處。
正理論派
正理論派以認識論和邏輯學為主要宗旨,把人的認識分為「確切的認識」和「非確切的認識」兩種。「確切的認識」又分為四種:現量(知覺)、比量(推理)、比喻量(類比)和證言。「非確切的認識」,分為疑惑、錯誤、假設的論證、記憶四種。
正理論對印度哲學最突出的貢獻,就在於它對邏輯學的研究。它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確立了一個名為「五支論法」的邏輯推理方法。這種推理方法分為五個步驟:宗(命題)、因(理由)、喻(例證,包括正例、反例兩種)、合(應用)、結(結論)。「五支論法」是一種很科學的推理方式,它足以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論式」推理法相媲美。後世一些哲學家常把正理論派的邏輯理論與歐洲的邏輯學進行比較。
彌曼差論派
「彌曼差」有「思維審議」和「審查考究」之意,因此,該派哲學的重點是對吠陀祭祀的方法和意義的「審查考究」。他們把人的認識分為六種:現量(知覺)、比量(推理)、聖言量(證言)、譬喻量(類比)、義准量(推定)、無體量(非存在)。此學說雖然從宗教神學出發,但是承認祭祀時使用的語言背後存在著一種凌駕一切之上的獨立原理,從而否定了作為創造主的最高神的存在。可以說,它具有某種無神論的傾向。彌曼差論由於過分強調祭祀在解脫中的作用,所以隨著人們對繁瑣祭祀的厭惡和反對,該振的影響力也逐漸減少。
吠檀多論派
吠檀多論,以研究奧義書為主要對象,思想淵源也可追溯到奧義書。
吠檀多論繼承了奧義書「梵」與「我」的學說,並且以研究最高本體「梵」、個人靈魂「我」和現象世界這三者的關系為基本宗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對這三者關系的看法不同,吠檀多論內部又分裂出許多不同的學派。主要的學派有:吠檀多不一不異論、吠檀多不二論吠檀多制限不二論和吠檀多二元論。
吠檀多哲學是以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奧義書》為依據,以「梵我」學說為基礎,經過長時間發展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從一產生,它就受到歷代婆羅門統治階級的重視,一直在思想領域占據著重要位置。特別是8世紀以後,商羯羅對吠檀多哲學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把它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使它成為印度教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因此,在婆羅門教六派正統哲學中,吠檀多論派對印度思想的影響是最大的,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學派別之一,其學說是印度教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六教派論的學說表現出更明顯的思辯特點,反映了印度哲學思想發展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