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坐用什麼蒲團最好
打坐未必一定要用蒲團,可以自己鋪設一個,一樣能坐得很舒服。向我是用一張帶靠背的大椅子,寬度夠盤腿坐就行,上面鋪上硬度適中的軟被(可用可用家裡淘汰的薄被子、小襖、靠墊什麼的),自己坐一下感受舒適度,初學靜坐,可在薄被子下豎排平放兩本廢棄的舊書,大點的,兩本剛好蓋住椅子的一多半,墊在屁股底下,減輕腰部壓力。以後盤久了,隨意能坐的地方,墊上軟墊就可以打坐,不需刻意買蒲團。
㈡ 煩惱煩惱
概述
梵語Klesa的意譯。據《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眾生),故名煩惱。」經上關於「煩惱」的分類、解說很多,如根本煩惱、隨煩惱、分別煩惱、俱生煩惱等。最主要的煩惱,即貪、嗔、痴「三毒」。南朝梁·寶志《大乘贊》認為:「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後因以泛指憂愁苦悶,心緒不寧。如《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我恁地一個人,許多房奩,卻嫁一個白須老兒,好不生煩惱!」又如聞一多《紅燭·時間底教訓》詩:「昨日的煩惱去了,今日底還沒來呢!」
關於佛教
煩惱的內涵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包含的范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通俗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煩惱的分類
根據佛教,我們所謂的世間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自己的身心,一類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麼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識)。眼睛所看的是顏色、光等。耳所聽的是聲音;鼻所嗅的是氣味;舌所嘗的是味道;身體所碰觸的是觸覺,如軟的、硬的、滑的、粗的、輕的、重的、冷的、暖的,還有痛、癢等。意所思維的是各種各樣的現象。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為了求這個求那個,那麼我們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種煩惱。佛陀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包括斷除有所求的心。
或許有些人會這樣說:「我為什麼要學佛呢?我為什麼要修行呢?你們佛教說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覺得很快樂。我還年輕,沒必要把自己想像得很老;我還健康,沒必要無病裝病;死亡對我來說也還很遙遠,所以我認為沒必要學佛。即使想學,也等我老的時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對於有些人來說確實沒有很深刻的體驗。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現實人生的現象,它們只是結果,並不是原因。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並不是從結果著手,而是從因下手。如果「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就好像一個人平時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飲、生活紊亂,等到身罹絕症時才臨渴掘井已經太遲了。一個社會不推廣衛生保健,只知道建造醫院、診所;一個國家不提倡民風、道德,只知道設立警察、監獄,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同樣的,人生是現實,苦是結果,而導致苦的原因是煩惱,煩惱才是元兇。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要脫離諸苦,唯有從煩惱下手。斷除煩惱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標。只要一個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個人有煩惱,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處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沒有煩惱,他就沒必要學佛,也沒必要修行。佛教對他完全沒有意義。就好像我身體很健康的話,就無須看醫生,無須吃葯。但是,正因為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想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想要去除煩惱,必須先了解煩惱,以及煩惱產生的原因,這樣才好對症下葯。雖然煩惱多種多樣,但都可以歸結為貪、嗔、痴三大類。
什麼是貪?貪就是指想得到東西,心黏著對象。
什麼是嗔?嗔就是心厭惡對象,不喜歡、討厭、反感。從憤怒、兇狠、殘酷,到憂郁、煩躁,都屬於嗔。
什麼是痴?痴是心對目標的愚昧、盲目、無知。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和意,離開了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眼睛看到好看的、美麗的東西,會產生愉悅的感受,認為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著會喜歡、愛著。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產生想要得到、擁有對方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贊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欲很容易就生起。
當一個人見到不喜歡的東西,聽到難聽的聲音,聞到很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或者天氣酷熱難耐的時候,就會產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為對象是不好的、是壞的,內心會排斥、反感。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這種心理就是嗔。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為有痴,貪、嗔才會產生。
總之,貪婪、追求、執著、痴迷,還有邪見、傲慢、虛榮等,都是屬於貪。發脾氣、煩躁、妒忌、焦慮、憎恨等,都屬於嗔;麻木、愚蠢、無知、恍惚等,屬於痴。所有的煩惱都可歸類為貪、嗔、痴。
貪、嗔、痴三種煩惱,佛教稱為三不善根,即一切煩惱的根本。
所謂的煩惱,其實都是基於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系產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產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產生。這是一對的關系:內心與外境的關系。貪嗔痴三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系:
當心黏著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佔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為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為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這叫做痴。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層關系:見到好的就想得到,見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煩惱就這樣產生了。
煩惱又可依其表現的輕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面叫做違犯性煩惱。違犯性的煩惱是一個人不良心理已經表現在他的行為上了。比如一個人暴怒到要殺人或者殺生;由於貪心而去偷別人的財物,去搶劫;打架,罵人、騙人、搬弄是非;為了往上爬而不擇手段打壓別人;沉迷於追求異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賭。心裡的煩惱已經顯露在身體的行為、語言上,稱為違犯性煩惱。這種煩惱是最粗的煩惱,已經在燃燒人的身心了。
第二個層面叫困擾性煩惱,即一個人的煩惱只浮現在心裡,還沒表露出來,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包括貪婪、執著、傲慢、自負、憎惡、煩躁、散亂、沮喪、麻木等。例如你很討厭一個人,恨死他,但既沒有採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內心憎恨、厭惡他。又如你感到很焦慮、煩躁不安,但還不至於做出沖動的事情來。雖然在語言和行為上並沒有表露出來,但內心已經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緒所佔據,這叫做困擾性煩惱。
第三個層面叫潛伏性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指沒有表露於行動、語言和內心的煩惱。也即是說,沒有煩惱,但並不等於說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它們只是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例如:當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時,生起的心稱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時可能不會感到煩躁,沒有煩惱,但是只要遇到適合的條件,煩惱立刻就跑出來了。譬如大家很歡喜地坐在這里聽佛法開示,暫時將工作放在一邊,沒有煩惱;但聽完之後,一回到辦公台,看到一大堆還沒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煩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靜止不動地坐在那裡入定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他的心很快樂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間,入定多長久就享受多長久的禪定快樂,完全沒有雜念,更不用說煩惱了。但是當他出定後,當他看到了漂亮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內心難免會產生貪愛,這證明他的煩惱還沒有完全被斷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鎮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樣,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乾枯了;但只要根還在,一到春天,它又開始發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樣,只把草拔出來,但根沒有被拔掉,有機會它還是會生長出來。煩惱只要沒有被連根拔除,它就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叫做潛伏性煩惱。
止息方法
修行,又叫禪修,巴利語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麼意思呢?是培育!培育什麼呢?培育戒、定、慧!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靜。慧,是智慧。大家認為道德品行是好還是不好啊?大家喜歡道德敗壞,還是喜歡品德高尚呢?內心的平靜是好還是不好啊?大家喜歡煩躁,還是喜歡心平靜呢?有智慧好還是不好啊?大家喜歡智慧,還是喜歡愚痴呢?
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三樣: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這三種方法是一種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認為修行就是枯坐蒲團、不吃人間煙火。所謂的修行,不外乎修習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靜、智慧。
煩惱根深蒂固,想要斷除煩惱不是說想斷就斷、輕而易舉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煩惱由粗到細分三個層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個階段。修行的三個階段分別可以去除三個層次的煩惱,即:
1. 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煩惱;
2. 通過修定去除困擾性煩惱;
3. 通過修慧去除潛伏性煩惱。
一、想要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雖然不能防範一個人的心,但能規范一個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應該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許多人將「戒」片面地理解為消極的禁戒,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語為s?la,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范、好品德、良善的行為、佛教的行為准則等。是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地培育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素養。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去做損人利己,甚至是傷天害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會做對他人會帶來傷害、對自己會受到良心譴責的事情。
例如: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們不應該殺生。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貪生怕死;自己不喜歡被人傷害、被人殺害,為什麼要對其他的眾生施暴、要殺害別人呢?正是因為自己不希望受傷害、被殺害,所以不應該傷害、殺害其他眾生。這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擁有的財物被偷、被搶,所以不應該去偷、去搶、去佔有別人的財物。自己希望有個幸福的家庭,維持家庭的和諧,夫妻和睦相處,所以不應該在外面亂搞男女關系,拈花惹草、紅杏出牆。自己不喜歡被別人欺騙,希望自己所講的事情被別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應當說假話、騙人的話。
總之,當一個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會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會成為違犯性煩惱的奴隸。通過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
二、想要去除困擾性煩惱,去除內心的煩亂,就應該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呢?定就是內心的平靜。佛陀曾教導我們很多讓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讓心通過專注於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為什麼讓心專注於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閑,甚至到處惹事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善用這顆心,讓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這里,我想教大家兩種修定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專注於特定的目標來培育平靜。
第一種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過專注呼吸來培育定力。當你回到家之後,可以抽一個時間段,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鍾或者一個小時都可以。在這個時間段里,不要看電視,不要開電腦,把手機、電話都關掉,找個安靜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間、書房坐下來。找一個舒適的坐墊坐著,墊大約高四指,或者更高一點,把臀部墊高一點,這樣的話可以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後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綳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全身放鬆,讓身體處於輕松、自然、舒服、適合禪修的狀態。這個時候,應當暫時放下公司的事務,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擾,暫時放下家庭的瑣事,把妄念紛飛的心收回來,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計劃未來,把所有跟禪修無關的東西、外緣都先放下,決意回到當下,回到這一刻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當身心都處於自然、輕松、舒適的狀態之後,再把心念確立在鼻頭、人中或嘴唇上方這一帶區域,嘗試去覺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軟、細滑、輕盈、流動、熱、冷、推動等感覺,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讓心覺知進出於鼻端、人中這一帶區域的呼吸就行了。
覺知呼吸其實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呼吸無時無刻都在,只是我們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覺知呼吸,無須造作,無須刻意,只須嘗試去知道、去關心一直都在這里的呼吸就行了。
這是通過專注呼吸來使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經常學習關注你的呼吸,你將會發現:你的情緒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內心更容易平靜了。
接著再為大家簡單地講一講散播慈愛的方法。什麼叫做散播慈愛呢?就是學會祝福他人,祝願他人開心、快樂。
在散播慈愛的時候,閉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開心,希望自己快樂,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開心、真正地快樂。如果感受自己的快樂有點困難,那可以回想自己過去曾經做過的一件令你很開心的事情,例如幫助他人、樂善好施等,然後感受當時的快樂,並把這種快樂維持下去。
這樣做大概幾分鍾之後,再選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為散播慈愛的對象,例如你的老師、對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須是同性,異性是不適合的。將你的祝福發出去,用心去祝願這位善人快樂、幸福,用心去感受對方真的很快樂、很幸福!可以將慈愛散播出去後,就這樣盡可能持續地維持下去。
能夠對恭敬的人散播慈愛後,可以繼續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後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眾生。這就是慈愛!
在散播慈愛的時候,你的心必定是快樂的、喜悅的、平靜的、柔軟的、寬廣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煩躁、不安、憂愁、怨恨、不滿等情緒。要經常地學習散播慈愛,經常地學會祝福他人。當你擁有了慈愛,當慈愛成為你內心的素質之後,你將會發現:不但你的心情改變了,你的性格改變了,連你身邊的人、周圍的世界也都改變了!
無論是覺知呼吸,還是散播慈愛都不難做到,大家都應該嘗試去做。不僅在特定的時間段可以練習,在平時有空時也可以練習。例如回到公司後,如果離上班的時間還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閉上眼睛,先放鬆一下身心,接著覺知自己的呼吸……還有其他很多種業處,雖然專注的目標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異,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
這里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
我們需要用智慧來了解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們的身心無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構成。眼、耳、鼻、舌、身稱為五根,即五種感官,它們構成了這個肉體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種,即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識分別認知六種對象: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各種現象(法所緣)。眼識能見到顏色,耳朵能聽到聲音,鼻子能聞到氣味,舌頭能嘗到味道,身體能碰觸到觸覺,意識能思維各種現象。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這六種對象的互動。
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好聽的聲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時,很容易生起貪心,想要追求這些東西。當心接觸到不喜歡的對象時,心會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於不了解外境的本質,這叫做痴。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煩惱。
我們應當用這樣的方法來了解身心是如何構成的?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在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善心,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不善心?應當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後,還必須進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為一種結果,必定有其因的。為什麼會有生命呢?因為有煩惱,有貪愛、有追求,想要這東西、想要那東西,於是會採取行動。這些行為表現在道德上稱為善業或不善業。當這些善業或不善業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就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果報。我們的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為的結果。亦即是說,命運的好壞是靠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承擔者。同時,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了知身心與身心之因後,還必須觀照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包括身心在內的世間所有現象都不是永恆的,一切都在剎那剎那地生滅變易著,這稱為「無常」。萬物都在遭受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因為無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個所謂的「自我」、「靈魂」、「實體」、「本體」存在,這稱為「無我」。
如此用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觀照一切的世間,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通過觀智如此透徹地觀照,當他的智慧成熟時,就可以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
因此,通過持戒,能去除第一種最粗層次的違犯性煩惱。通過修定,能進一步去除第二種困擾性煩惱。通過修慧,能徹底去除第三種潛伏性煩惱。所有的煩惱,皆可以通過培育戒、定、慧來解決、斷除。
修學佛教的目標是為了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學。
煩惱
佛門雲:煩惱輕、智慧長。斷了分別、執著的樣子是:煩惱輕、智慧長。最明顯的是,聽經有悟處、讀經能通達義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為了斷煩惱;煩惱沒有了,清凈心就會現前,根本智就現前。戒能斷煩惱,定能斷煩惱,慧能轉煩惱為菩提。贊嘆比毀謗傷害人還要厲害,毀謗會叫人生煩惱,贊嘆同樣也叫人生煩惱。大家對他一贊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統統生起來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進,只有往後退。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一心不亂;功夫就是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後放下根本無明。 我們在境界裡面,才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叫迷,那就叫做無明。無明繼續不斷往下發展,那就變成見思煩惱,那就得造業受報。心一天比一天煩惱,就是業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凈,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凈土容易成就,在於「帶業往生」,不需要斷見思煩惱;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 煩惱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貪嗔痴慢。見思煩惱通常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見惑,一類是思惑。見惑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包括慳貪、嗔恚、愚痴、傲慢、對於聖教的懷疑。對於聖教的懷疑,就是對於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懷疑;對聖教懷疑是很大的障礙,它是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裡面的一個。佛不迷,他就沒有煩惱,他不迷,他就沒有輪回。煩惱是因,輪回是果。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就是你心裡煩惱變現出來的。這個人心裡沒有煩惱,就沒有六道輪回。
煩惱的來由也有很多方面,它可能是因為自己想做好的一件事沒有做好,所以煩惱;也可能是是感情上遇到挫折,導致腦子好亂,自然煩惱就來了;也可能是家庭原因,家人有點嘮叨,東說西說,有些說的比較難聽,又不能頂嘴,不知道怎麼辦而煩惱;也可能因為長期處於逆境,情緒得不到即時排解,會習慣性地對於一些小的事情發牢騷;有些也與個人的性格因素相關。
樂觀、開朗、積極、進取、沉穩、平靜、寬容等等,相當於情商高、性格好。如果我們內心經常感到焦躁不安、積郁不歡、疑神疑鬼、情緒失控、行動混亂,或者自私、虛榮、患得患失、勾心鬥角、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等,心理就不健康,也即是說,負面的情緒和不好的心態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長大後,煩惱很多怎麼辦?長大以後就不能回到童年了。心裏面有煩惱說明你成長了,再也不是兒童時代無憂無慮了。每個人都有煩惱,關鍵是你如何看待它,把煩惱當作動力,去解決他戰勝它,你就會進一大步了。當煩惱來了,你可以做感興趣的事,如旅遊、逛街、聊天,聽音樂,釋放壓力。或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地喊叫。樹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解決煩惱,振作精神。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運動,有時間就去運動,打打籃球,踢足球。在運動中讓大腦放鬆。什麼都不想,等頭腦冷靜後再去想解決的辦法。
㈢ 古代車子上的墊子是用什麼做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0
㈣ 舊床墊可以變廢為寶,有哪些妙招
床墊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一個床墊動輒幾千高則上萬。正常來說,床墊是用了幾年之後就需要更換,就如同牙刷或者毛巾一樣。因為床墊當中積累了大量的蟎蟲和垃圾,如果不及時更換,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大多數人都會把廢棄的床墊直接扔掉,其實舊床墊也可以變廢為寶,比方說我們可以把舊床墊改造成懶人沙發,榻榻米、寵物用品等等。
三、寵物用品
如果家裡有小寵物的,不妨直接用床墊給寵物製作一個小窩,要知道寵物的小窩可不便宜,動輒就要好幾百元。如果自己親手製作的話,就能小小的節約一筆。而且親自給寵物做小窩也非常有愛心,能夠增加和寵物之間的感情。
床墊直接丟比較麻煩,需要丟到專門的地方,專門的工作人員來回收處理。所以還不如乾脆廢物利用,一方面解決了麻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節約。
㈤ 蒲團坐墊顏色
米白色或者棕色。
如果想選的坐墊較簡單,較便宜、較輕便,比較適合放在餐桌座椅、沙發上、汽車里的蒲草坐墊,那麼就選較薄的、編織比較細致、帶布邊的坐墊。
如果要選擇在地板上或者地毯上的坐墊,最好選擇稍厚實一點的坐墊,挑選時要注意挑選顏色一致的,因為浦草有一定的色差。
如果放在飄窗或榻榻米上的坐墊,最好選擇外部是蒲草編織的,裡面有填充物的坐墊,也就是有一定厚度的坐墊。
在挑選蒲草坐墊時,要注意看清蒲草所用的材質,注意市面上有一部分坐墊是用玉米外皮編織的,也很好看,但沒有蒲草涼爽。
蒲草坐墊的形狀大小有許多種規格,在挑選時,要考慮好擺放在自己家的具體位置,選擇適合的尺寸和形狀。這款單層坐墊也適合以上場合使用。
蒲草坐墊還有比較厚的圓柱形的,可以選擇適當的厚度,既可以當做凳子來坐,也可以當坐墊來用,平時放在家中當傢具很使用的。
㈥ 怎樣用舊毛線編織蒲團坐墊
蒲團坐墊的現頻教程。
㈦ 北京哪裡有修改舊毛衣的地方
瑪奴拉改衣店。
很規范手藝也很好。有很多連鎖。而且都是在家樂福的附屬區域里里開設的店鋪。
您周圍有家樂福么?去看看,在家樂福里一般都有這個店。
據我所知,崇文區富貴園的家樂福,還有中關村的家樂福,還有天通苑的家樂福。雙井的家樂福里都有~~~
如果有可以機織的店子可以改的話 我願意等到他不忙的時候幫忙改我不著急穿我可以自己把線拆了 自己把線弄平整了拿過去因為是舊線 效果肯定不如新的好只要織的款式好 不掉洞洞什麼的 我都能接受我的衣服是自己媽媽用棒針織的 中粗的線 因太大 沒穿
使館區那邊日壇商務樓裡面有個改衣的,可以改這個.
還有朝陽門豐聯廣場地下一層也有一家
好像世貿天階也有一家,但是具體地址我不知道
胡同里小裁縫店較便宜,但質量不咋樣,復興商業城補的還行,算是平價,你可以試試。
舊襯衫的用途:舊襯衫改成圍裙 先將襯衫的口袋拆下來備用;然後在襯衫背面畫出圍裙的形狀;接著裁下領子、袖子及多餘部分,並將襯衫前扣處裁掉形成斜角;將邊緣往裡折進1厘米用縫紉機扎一下;然後縫上口袋,在前面領口處和後面介面處穿上繩即可。舊褲子的用途:把舊褲子剪成門墊 把褲子沿褲線剪開,這樣就有四片布了,要是覺得薄,中間可以墊上夾層,然後縫合。將其放在門口,我們進門時在上面踩踩,鞋底就干凈了。
舊的棉質衣服用途:做成抹布 將棉質衣服按需要的大小剪成若乾片,如果覺得薄,可將幾片縫在一起。
舊的套頭衣服:改成收納袋 剪掉袖子和領子,只留一個口,把其餘開口的地方都縫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口袋,可以放襪子、手套等小物件。
舊的夾克衫:當成棉被收納袋 將被子左右折進去,疊成三層(厚的用夾克,薄的用襯衫);從一頭捲起來,要卷緊,再把衣服穿在被子上,將扣子系好;最後將兩只袖子系在一起(往壁櫥里塞的時候還可以抓住袖子)。這樣被子放在壁櫥里就不會落灰了而且還省了一些地方。
舊高領子:剪下來當發帶 高領毛衣的領子剪下來,可以做洗臉時束住頭發的發帶。 舊衣服的長袖:袖子剪下來可以當套袖 這個基本不用怎麼改,把衣袖從袖口往上,剪下套袖的長度,在兩頭縫上松緊帶即可。
顏色鮮艷的舊衣服:拼成寶寶的圍兜 寶寶吃飯時總是會順著嘴滴下來,剛換的衣服馬上就臟了,都是油,還不好洗。我們可以用小塊的布給寶寶多做幾個圍兜,隨用隨洗,既衛生又美觀。形狀可以做月牙形的或方形的,月牙形的在兩頭縫兩根帶子,系在寶寶的脖子上;方形的可以在四個角上縫四根帶子,兩根系在脖子上,兩根從寶寶的腋下系在身後,這樣就不會歪了。
舊長褲的用途:剪開疊成門墊 把褲子沿褲線剪開,這樣就有四片布了,要是覺得薄,中間可以墊上夾層,然後縫合。將其放在門口,我們進門時在上面踩踩,鞋底就干凈了。
其它剩下的碎布的用途:做給孩子玩的沙包、毽子、拖布 孩子們都喜歡玩沙包,我們可以根據盒子的樣子做個沙包,裡面放上米或沙子,擲到身上也不疼。
另外,短布條可以紮成毽子,長布條可以做拖把。
㈧ 新手騎行不知道應該配怎樣的騎行坐墊, 幫忙推薦下
挑選座墊很重要的一步是,選一個適合你身體以及騎行風格的款式。通常來說,騎行時身體伸展的幅度越大,騎行速度越快,所需的座墊就越窄。反之亦然,身體坐得越直,騎得越慢,座墊就越要寬。原理是,身體越伸展,放在座墊的重量就越少;身體越坐直,座墊的受重就越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競賽用的座墊都薄得可憐,而公共單車上的那些就跟蒲團似的。
現時廠家的導購越來越實用,許多都有自家的系統,有效助你縮窄選擇范圍。常見的方法有:判斷你所屬的騎手類型(即你身體的靈活性和你的騎行姿勢),或fitting系統(測量你坐骨距離),去配對最合你身的座墊。
一個好座墊支撐的應該是坐骨,而不是整個臀部。坐骨與座墊的接觸點是關鍵,座墊要給予這兩點足夠的支持。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座墊都有不同的寬度可選,就是為不同的人體尺寸而備的。有些品牌甚至會提供多達3種寬度供騎手選擇。座墊鼻也會承擔一部分重量。哦,對了,別誤會大屁股的坐骨會更寬,不是的。
市場上的座墊款式大概就這幾種:扁平的,圓的,鏤空的,窄的,寬的。透過自己的騎行風格可以篩選掉一部分。太寬的座墊容易磨損皮膚,太窄的則如坐針毯。
採用最少填充物的薄座墊通常適合激進騎手,就是那些整個人像趴在車把上的騎手。因為這樣的騎行姿勢意味著座墊承受的重量其實很少。
而對於旅行騎行的騎手來說,寬座墊才是王道。首先,旅行騎行不會有那麼激進的騎行姿勢。其次,通常旅行騎行都要騎好幾天,每天騎很久,所以舒適才是最重要的。這里的首選是皮質座墊,除了舒適,真皮還特耐用,通常能比合成泡沫塑料的長命好幾年。
對於採用直立騎姿的休閑騎來說,重量會集中在座墊,因此帶大量填充物的寬座墊是更理想選擇。
究竟是公路、鐵三、旅行、通勤,還是山地?用於這些運動的座墊各自擁有不同的外形和填充物分量。所以確定好運動類型後,離適合你的座墊也不遠了。某些座墊款式會得到特定一種類型的騎手的偏愛,而某些座墊會得到特定一個地區的騎手的偏愛。例如Charge Spoon。只要你在日不落帝國,不管你騎的是公路、旅遊還是山地,它都能把你的小屁屁照顧得妥妥帖帖。
材質,座墊軌以及座墊殼
座墊有分貴賤。入門級用的是塑料主體加鋼軌,炒雞高大上用的是全碳纖。花的錢越多,得到的座墊就越輕。所以稱車黨通常都是節儉的好孩紙。體重在200g以內的都屬於輕量級。
但如果更看重的是舒適,那就不要選碳纖軌,因為中空鈦金軌的柔韌性更高,更能吸收從車架傳遞到座桿的震動。許多專業車手用的都是這種,而不是更高級的款式。
座墊的底基可加入額外的活動空間,允許座墊在沖擊下稍微順應變形。有些廠家會在關鍵位置採取穿孔設計或用不同材質,令泡沫能透過小孔延展或底基在可控范圍內變形。
至於表層,有些座墊用的是像Lorica的合成皮革,有些用的是如假包換的真皮,還有其它許多不同的材質就不一一列舉了。有些廠家會用孔眼設計和Kevlar防磨損。鐵三座墊的座墊鼻上常見防滑材料,防止騎手前後滑動。現在公路座墊也開始用這種材料,例如Prologo的CPC座墊就是。
真皮座墊用的是一片式真皮,綳緊在金屬框架外,像吊床那樣懸空。在長途騎行中能提供足夠的彈性,從而令坐在上面的騎手舒適自在。真皮維護起來比較費事。它怕水,所以通常它出現在配置擋泥板的車上。Brooks是這一塊最響當當的名字,不過市場上做真皮坐墊的不止它一家。Spa Cycles就是另一家質量和性價比並存的,雖然可能比Brooks的更需要照料,不過也不會差得太遠。
內墊和鏤空
幾乎所有坐墊都會採用泡沫內墊,但厚度和密度就可能非常不同。激進的款式用的墊會薄點,休閑的會厚點。如果你追求速度或者距離,太豐富的墊未必有好處,因為墊會移位,刺痛或磨損你的胯部和周圍皮膚。
結實的座墊總給予人一種不夠舒適的感覺,然而其實當 慣後,對於高速騎行來說,結實的座墊要比軟座墊舒服多了。因為高速騎行時,你的身體會前傾,臀部只是觸碰到座墊,而不是坐在上面,所以無需太多填充物。有些廠家會巧妙地採用啫喱襯墊,這是另一常見的提升舒適感的設計。
1997年,一份由Irwin Goldstein醫生進行的研究稱騎行會引起男性勃起障礙,導致永久繁殖障礙(哈,嚇壞電腦前的男同胞了)。放心,這是子無虛有的,不過許多不知道真相的觀眾就開始擔心了,於是乎,中空座墊應運而生。98年,閃電推出他們第一款Body Geometry(身體幾何)座墊,其中空設計據說有助血液流通,減少由此引起的麻痹感。其實閃電並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想法的,早在1903年,第一個中空座墊就誕生了。而92年,Georgena Terry更是做出了女裝現代版。不過這設計真的有那麼神奇?
首先,究竟血液不流通或者下體麻痹是否會導致男性勃起障礙或者女性性慾減退是還沒有定論的。就算是中空座墊的粉絲也認同其實有更簡單的解決方法:馬上站起來,這樣麻痹感就會自然消失。就算血液不流通會造成嚴重後果,這也是取決於座墊高度。也就是說,中空不中空,區別微乎
㈨ 如何判定一隻自行車坐墊是否適合自己
自行車的坐墊是自行車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件,一個好的坐墊可以給人非常好的騎乘感覺,如果不適,則對於騎乘也有很大的影響。
挑選座墊很重要的一步是,選一個適合自己身體以及騎行風格的款式。通常來說,騎行時身體伸展的幅度越大,騎行速度越快,所需的座墊就越窄。反之亦然,身體坐得越直,騎得越慢,座墊就越要寬。原理是,身體越伸展,放在座墊的重量就越少;身體越坐直,座墊的受重就越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競賽用的座墊都薄得可憐,而公共單車上的那些就跟蒲團似的。
另外,男士和女士的坐墊也是不同的。許多品牌都推出特別為女性生理特徵設計的座墊。其實很多女騎手用男裝座墊也能用得很瀟灑,跟女騎手適合騎男裝車的道理一樣。女性的坐骨寬度更寬,所以寬座墊通常都合適。不過目前女性專用座墊的選擇還是很少。
總而言之,在購買之前,應該先試一次,只有先試好了,才能知道這個坐墊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㈩ 寺廟打坐的坐墊填充物是什麼
歷史上寺院打坐用的蒲團,都是指以蒲草編織而成之圓形扁平坐具。現代人做的打坐墊子有各種各樣,有的用布包棉花,有的用布包海綿……有很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