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造出了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由於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在中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是十分廣泛的。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統一戰線中存在著兩個聯盟:主要依靠勞動者的聯盟,即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建立和擴大勞動者與非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勞動者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為此,必須率領同盟者向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並取得勝利;必須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必須對同工人階級爭奪領導權的資產階級採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中國共產黨必須深入農村,發動和武裝農民,在農村建立革命的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才能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勝利。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革命,必須建立一支在工人階級政黨絕對領導下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這支軍隊必須實行一系列具有中國特點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在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毛澤東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是密切地聯系著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線的基礎上,制定和貫徹執行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把自己鍛煉成了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成為了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擁戴的領導核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毛澤東在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歷史道路時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創建,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個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這就為中國人民集中力量進行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B. 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有哪些
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毛澤東在1939年10月4日為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而寫的發刊詞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8年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文章指出,正確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文章總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經驗;指出無產階級的政治路線就是同資產階級既聯合又斗爭;黨的發展和武裝斗爭緊密聯系;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沒有人民革命的勝利。文章還指出了黨的建設的重要性。指出,它關系著黨的勝利和失敗,前進和倒退,擴大和縮小。毛澤東正確地闡明了三者的關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基本武器,黨的建設則是掌握這個武器對敵人斗爭的勇士。
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從建立的時候起,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在長期的復雜的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克服黨內曾經盛行的照搬馬克思主義書本和別國經驗的錯誤傾向,經過艱苦的探索,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總結極為豐富的具有獨創性的中國革命的經驗,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洋東思想。黨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創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黨把民族革命的任務和民主革命的任務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根據革命發展的進程,提出每一階段的具體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勝利前進的方向。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在革命斗爭中以無限的忠誠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前仆後繼,英勇奮斗,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獻出了數十百萬的寶貴的生命。黨由此而贏得中國人民的信賴和擁護。黨在自己的全部活動中,始終努力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逐步形成一整套關於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黨運用這種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使黨的方針任務的制定和執行能夠符合群眾的要求,得到群眾的支持,使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創造性能夠不斷地發揮和提高。黨還通過經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和自我批評,通過總結經驗和定期的整黨整風,加強自身的建設,使黨能夠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以及政治上「左」傾和右傾的錯誤,克服種種脫離群眾的現象,使黨得以從多次的錯誤和失敗中接受教訓,取得進步。這樣,經過長時期革命烈火的千錘百煉,黨終於成長為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先進和最強大的領導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沒有民族獨立和民主制度,中國的反動統治勢力總是長期佔領中心城市,憑借強大的武力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許多城市又是外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基地。日本帝國主義全面武裝侵略中國時,又以城市為中心實行殖民統治。這種特殊條件決定了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帝國主義勢力之間的爭奪造成中國反勸統治集團之間的分裂和戰爭的特點,又使革命武裝能夠在反動統治薄弱的農村積蓄和鍛煉自身的力量,逐步求得發展。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中國的革命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中國革命的根本社會內容是農民的土地革命。黨從單獨地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之後,就用武裝斗爭在農村開辟革命根據地,實行徹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形成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革命根據地建設三方面的結合,形成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若干小塊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局面。黨逐步克服以城市斗爭為重點、企求速勝的「左」傾錯誤,將工作重點轉入農村,長期以農村根據地為依託,用無產階級的建軍思想,建設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嚴格紀律、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這支軍隊既與一切反動統治勢力掌握的殘害人民的軍隊根本不同,又在政治上軍事上遠遠超過歷史上舊式的農民起義武裝。黨指揮這支軍隊實行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在反對敵人的「圍剿」、「掃盪」的反復戰斗中,一步一步地積累勝利,發展勝利。隨著戰爭的進展,黨一步一步地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先進的革命陣地,並發展這種陣地,最後贏得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偉大勝利。
中國的歷史條件還決定了中國革命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爭取和聯合這一廣大的中間階級,中國革命就不能勝利。中國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特別是民族革命是符合於各階級人民的利益的。外國帝國主義通過其在中國的走狗壓迫中國,使中國的民族危機嚴重,而在一個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武裝侵略,更使全國各階級人民面臨亡國的絕境,這就使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成為可能。但是,革命敵人力量的強大,大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對這些中間階級的爭奪,又使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不能不經歷長期艱苦的斗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黨始終堅持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而黨對農民革命戰爭的領導,就為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提供了根本的保證。只有以武裝斗爭所形成的堅強的工農聯盟作基礎,才有同其他革命力量的聯合,才有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
建立統一戰線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系。黨根據國情將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兩個部分,即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反動的大資產階級和既有革命性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當民族資產階級、甚至某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有可能站到革命方面來的時候,黨就努力爭取它們參加統一戰線,並注意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對它們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革命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的時候,又敢於同它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支持或中立。黨還根據統一戰線中各種社會力量的不同特性,它們在革命發展某一階段的不同狀況,規定和實行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不同政策。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了主要的敵人,最廣泛地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同盟者,保證了革命在全國范圍的徹底勝利,並保證革命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C.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經驗是什麼
主要原因:.中國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雄厚的群眾基礎。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中國人民走進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的偉大時代。
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隨著斗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步向共產黨靠攏,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各少數民族、愛國的知識分子和華僑等,都在這場斗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是由於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能夠制定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人民的斗爭指明正確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建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28年的時間里,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國共產黨人以行動表明了自己是最有遠見,最富於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能虛心體察民情並依靠群眾的堅強的革命者,從而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贏得勝利,同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基本經驗: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作了集中概括(把三大法寶概括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這些都是我們區別於前人的。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 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經驗的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領導人民革命的理論和政策。
D.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向前。
E. 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為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
「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原因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他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為一切工作的指針。 第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以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是最有遠見,最富於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能虛心體察民情並依靠群眾的堅強的革命者,從而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第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造出了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第一, 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由於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在中國建立革命統 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是十分廣泛的。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
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為此,必須率領同盟 者向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並取得勝利;必須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必須對同工人階級爭奪領導權的資產階級採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第二, 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 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中國共產黨必須深入農村,發動和武裝農民,在農村建立革命的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才能逐步的爭取革命的勝利。
第三, 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首先著重黨的思想建設,要求黨員用工人階級思想克服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解決思想上入黨的問題;培育和發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在黨內斗爭中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並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等。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的問題。毛澤東在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歷史道路時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
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建設,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個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這就為中國人民集中力量進行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F. 中國革命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有哪些基本經驗
取得勝利的原因:
1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2 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
3 走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符合中國的國情。
4 人民軍隊的英勇戰斗。
5 組織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6 中國的革命的正義的斗爭。
基本經驗: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在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
G.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由於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在中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是十分廣泛的。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中國共產黨必須深入農村,發動和武裝農民,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才能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勝利。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中國共產黨遵循毛澤東建黨學說,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把自己鍛煉成立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成為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雄戰士,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擁戴的領導核心。
H.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
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 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
I. 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毛澤東在1939年10月4日為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而寫的發刊詞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8年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文章指出,正確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文章總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經驗;指出無產階級的政治路線就是同資產階級既聯合又斗爭;黨的發展和武裝斗爭緊密聯系;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沒有人民革命的勝利。文章還指出了黨的建設的重要性。指出,它關系著黨的勝利和失敗,前進和倒退,擴大和縮小。毛澤東正確地闡明了三者的關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基本武器,黨的建設則是掌握這個武器對敵人斗爭的勇士。 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從建立的時候起,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在長期的復雜的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克服黨內曾經盛行的照搬馬克思主義書本和別國經驗的錯誤傾向,經過艱苦的探索,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總結極為豐富的具有獨創性的中國革命的經驗,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洋東思想。黨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創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黨把民族革命的任務和民主革命的任務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根據革命發展的進程,提出每一階段的具體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勝利前進的方向。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在革命斗爭中以無限的忠誠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前仆後繼,英勇奮斗,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獻出了數十百萬的寶貴的生命。黨由此而贏得中國人民的信賴和擁護。黨在自己的全部活動中,始終努力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逐步形成一整套關於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黨運用這種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使黨的方針任務的制定和執行能夠符合群眾的要求,得到群眾的支持,使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創造性能夠不斷地發揮和提高。黨還通過經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和自我批評,通過總結經驗和定期的整黨整風,加強自身的建設,使黨能夠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以及政治上「左」傾和右傾的錯誤,克服種種脫離群眾的現象,使黨得以從多次的錯誤和失敗中接受教訓,取得進步。這樣,經過長時期革命烈火的千錘百煉,黨終於成長為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先進和最強大的領導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沒有民族獨立和民主制度,中國的反動統治勢力總是長期佔領中心城市,憑借強大的武力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許多城市又是外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基地。日本帝國主義全面武裝侵略中國時,又以城市為中心實行殖民統治。這種特殊條件決定了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帝國主義勢力之間的爭奪造成中國反勸統治集團之間的分裂和戰爭的特點,又使革命武裝能夠在反動統治薄弱的農村積蓄和鍛煉自身的力量,逐步求得發展。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中國的革命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中國革命的根本社會內容是農民的土地革命。黨從單獨地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之後,就用武裝斗爭在農村開辟革命根據地,實行徹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形成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革命根據地建設三方面的結合,形成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若干小塊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局面。黨逐步克服以城市斗爭為重點、企求速勝的「左」傾錯誤,將工作重點轉入農村,長期以農村根據地為依託,用無產階級的建軍思想,建設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嚴格紀律、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這支軍隊既與一切反動統治勢力掌握的殘害人民的軍隊根本不同,又在政治上軍事上遠遠超過歷史上舊式的農民起義武裝。黨指揮這支軍隊實行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在反對敵人的「圍剿」、「掃盪」的反復戰斗中,一步一步地積累勝利,發展勝利。隨著戰爭的進展,黨一步一步地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先進的革命陣地,並發展這種陣地,最後贏得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偉大勝利。 中國的歷史條件還決定了中國革命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爭取和聯合這一廣大的中間階級,中國革命就不能勝利。中國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特別是民族革命是符合於各階級人民的利益的。外國帝國主義通過其在中國的走狗壓迫中國,使中國的民族危機嚴重,而在一個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武裝侵略,更使全國各階級人民面臨亡國的絕境,這就使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成為可能。但是,革命敵人力量的強大,大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對這些中間階級的爭奪,又使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不能不經歷長期艱苦的斗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黨始終堅持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而黨對農民革命戰爭的領導,就為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提供了根本的保證。只有以武裝斗爭所形成的堅強的工農聯盟作基礎,才有同其他革命力量的聯合,才有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 建立統一戰線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系。黨根據國情將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兩個部分,即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反動的大資產階級和既有革命性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當民族資產階級、甚至某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有可能站到革命方面來的時候,黨就努力爭取它們參加統一戰線,並注意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對它們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革命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的時候,又敢於同它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支持或中立。黨還根據統一戰線中各種社會力量的不同特性,它們在革命發展某一階段的不同狀況,規定和實行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不同政策。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了主要的敵人,最廣泛地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同盟者,保證了革命在全國范圍的徹底勝利,並保證革命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J.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由於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在中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是十分廣泛的。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
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為此,必須率領同盟者向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並取得勝利;必須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必須對同工人階級爭奪領導權的資產階級採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中國人民的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
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革命,必須建立一支在工人階級政黨絕對領導下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這支軍隊必須實行一系列具有中國特點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在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毛澤東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志。由於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方針;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
這就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受到人民真心的擁護和支持,能夠使自己不斷地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風險,而贏得勝利。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革命引向勝利,一條根本性的經驗就是,必須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造出了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0)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經驗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
中國革命的發生和勝利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雄厚的群眾基礎。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中國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的偉大道路。
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群眾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們中間,涌現出了無數無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戰士。隨著斗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步向共產黨靠攏,這種現象曾經被人稱作是「開萬國未有之奇」。
沒有廣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參加和大力支持,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是由於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提出了符合中國實際和廣大人民利益的建國方案,而且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在長期艱苦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以行動表明了自己是最有遠見,最富於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能虛心體察民情並依靠群眾的堅強的革命者,從而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各少數民族、愛國的知識分子和華僑等,都在中國革命斗爭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偉大的愛國者宋慶齡、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國民黨左派何香凝、救國會領導人鄒韜奮等,即使在最艱苦的年代,也始終堅持革命的立場,與共產黨站在一起。
鄧演達、李公朴、聞一多等,在反獨裁、爭民主的斗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民主黨派的領導人李濟深、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等,愛國僑領陳嘉庚、司徒美堂等,也都先後成了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進入20世紀,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斗爭,已經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爭的一部分,所以,中國革命能夠贏得勝利,同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毛澤東說過,假如沒有蘇聯的存在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出現,沒有被壓迫民族的斗爭和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斗爭,堆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國際反動勢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勝利的;勝利了,要鞏固,也不可能。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一些國際友人還直接參加了中國的革命斗爭,有的已經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