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
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狀態的人「生」的狀態是不同的,所以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沒有所謂對死亡的「正確」態度,如果非得定一個正確的標准,那麼「坦然」就是「正確」。
如何才能「坦然」呢,說一句可能惹來爭議的話:你覺得在「適當的時候」你「應該死」,那就是「坦然」面對死亡。很多人自然會質疑: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樂觀的面對生活,享受生活,怎麼能認為自己應該死呢?請注意是「適當的時候」,而不是「馬上」。
我認為,人生就像欣賞一部戲,如果你很投入的看戲,無論情節是喜是悲,你都會願意繼續看下去,而不希望戲劇馬上收場,可是戲劇是不可能永遠也演不完的,也許在你不斷期待劇情的時候,希望戲劇永遠也演不完(就如同你在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打算的時候,希望永遠也不死)。然而理性地思考一下,戲劇無限的發展下去,必定會味同嚼蠟,人生無限的發展下去,也會失去意義。所以戲劇應該有一個結尾,人生也應該有一個結局。
人生同戲劇不同的是,你沒有辦法准確的判斷你的「人生大戲」何時落幕,但通過努力,你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控制它的長度(比如通過愛惜身體、通過注意安全,把它的長度大致的控制在幾十年到一百年),但有很多意外情況你是不能預知的。因此只要你讓生活變得充實,每天都不白過,那麼無論什麼時候死亡降臨,在死之前,你都欣賞到了一部好戲。
但戲劇在伏筆的時候就落幕肯定不是完整的戲,人生也要有一個為劇情發展的「准備階段」,這個階段當然最好不要死掉,但人完全可以在「准備階段」享受生活給你帶來的樂趣,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也可以不斷為後面的「好戲」做准備,這樣即使英年早逝也不留過多的遺憾,即使長命百歲,也會好戲迭出。
人畏懼死亡的另一個種原因是:死亡意味著記憶結束,無論你前面的生活多麼精彩,死了之後都不會留有任何回憶,既然無論生活好壞,最終都要忘記,為何還要追求幸福呢?這是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的原因。我認為,人生之路雖然只能走過一次,但路上可以留下腳印來引導後人,如果腳印留得很深,可以留下很長時間。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人們感嘆「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跡」吧。所以要讓自己留下一些腳印,就盡量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固化下來。君王將相可以留下宮殿或陵墓,貞潔烈女可留下貞節牌坊,但對於我們今人來說,這些不過就是一些供人游覽的景緻而已。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人的精神。
說了這么多,也許只是我自己的一點感慨,可能不會對所有人都有用,但畢竟也是我自己想法的一種固化,就當它是我自己的「貞節牌坊」吧(我是男的,呵呵)。
⑵ 如何看待古人的生死觀
古人對生死跟我們現在區別差不多 ,古代人少氣節比較雄厚,視死如歸,也有膽小怕事,所以古人跟我們現在差不多一樣,但是有氣節的人把名譽忠義看的比較重些,但是古代人少唐代吧才五千多萬人口,安史之亂死了三分之二,但是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唐代有很多地方版地圖比較小,宋也是,所以人口不完全同意也不完整,總之 除了文化差別 崇拜對象大楷都差不多 採納吧 兄弟 ,完成任務啊
⑶ 中國文化怎麼看待死亡
誠然,孔子也十分關注死亡的自然屬性,他不僅曾發出過「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論語》中還有「死生有命」的說法。然而,他更為關注的則是死亡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價值取向。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提出了「殺身成仁」這一死亡哲學命題,強調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人為什麼應當為了「成仁」而不惜「殺身」呢?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惟有「仁」這個范疇才充分地表達了「人」的本質規定性,才使人成其為人,使君子成其為君子。他在《論語》中反復強調「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就是想告訴人們,離開了「仁」講「修身」,只是徒講形式而已,其結果不是不得要領,就是培養出「小人儒」或「偽君子」。而這歸根到底又是因為惟有「仁」這種美德才充分地表達了作為人的本質規定性的人的社會屬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說法,內蘊著兩個層面:一為「忠」,二為「恕」。曾子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謂此。但是,孔子所謂「忠」,無非是「盡己為人」,所謂「恕」無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在孔子這里,「人」絕對不是克爾凱廓爾的「孤獨個體」,而是一種處於社會關系中的主體,自我與他我的關系因而也不是那種「我-他」關系,而是一種「我-你」關系。其實,孔子講「仁者,愛人」,所強調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思想。儒家關於美德有多種說法,如「首德」(仁),「兩種基本美德」(仁-智),「三達德」(仁-智-勇),「四德」(仁-義-禮-智)以及「五常」(仁-義-禮-智-信)等等。但是,不管怎麼說,「仁」都不僅始終是諸多美德中的一種,而且始終處於諸多美德中的第一位。而且,真正說來,其他美德也沒有不同「仁」德「內在地」關聯著的,彷彿只是為了「豐富仁的內在資源」而設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同理,勇也不僅是血氣之勇,而且也是一種道德上的勇氣;義也不僅是一種法律上的公正,而且也是一種人道上的公正;禮不僅是恪守祭祀儀式,而且也是倫理行為方面的彬彬有禮,而信則基本上是人際交往中的可信賴性。」而這正是孔子把「踐仁」作為君子終極承擔和終極獻身,宣稱「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的根本緣由,這也正是孔子宣布「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根本緣由。不難看出,孔子所贊賞的這種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風骨正是基於他對人生和死亡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深刻體悟之上的。
⑷ 中國人和美國人對死亡的不同理解
中國人忌諱談」死「
美國人覺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的,所以很淡定地對待
⑸ 中國人提到「死」這個字的時候,總是覺得不吉利,所以一直避開這個話題。但是,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死亡這個事情
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有的人敢於直接面對
有的人不能接受
⑹ 中國古代人對死亡的理解是什麼概念
藏族對死亡的詮釋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也不盡相同.死,在藏族大眾觀念中並非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喻示著新生命的開始.因為藏傳佛教講究「萬物有靈」,「生死輪回」之說。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外殼與靈魂的結合體.人即是靈與肉的結晶,軀殼不外乎是靈魂的載體.死亡只是二者的分離,靈魂逸出廢舊軀體投轉另一新的軀體繼續存在。周而復始.但佛教指出生命是在「三界六道」中輪回,行善業者可進入三善趣(天、人、非天),行惡業者會墮入三惡趣(地獄.畜牲,餓泉).人們極力想進入三善趣.避免掉入三惡趣.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曾在西方引起極大轟動的.據說是8世紀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的高僧蓮花生大師所著的《西藏度亡經》一書,為人們講述了「死亡和新生的藝術」.
《西藏度亡經》 藏文原名為「中陰得度」。「中陰」指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到尚未投生之前這一階段.該書即是指導人們面對死亡時.
如何擺脫生理和肉體上的苦惱、恐懼.具體說.凡人死後必須經歷臨終中陰.實相中陰、投生中陰三個時期,共七七曰十九天.臨終中陰時期,即人剛死時會見到一種「清光」,高僧大德藉此從輪回中解脫成佛升天.入如來凈土;而「清光」對一般人來說.稍縱即逝 只能在昏暗中摸行,不得入如來凈土。實相中陰時.死者的靈魂彷彿重新回到了人世間,死者重新體驗現實生活,對世間的七情六慾、善思喜悅,有著斬不斷的眷戀。經受著各種考驗.這一切決定著死者的投生去向.死後1 5天左右.進入投生中陰時期 ,死者生前生活情形顯得愈來愈模糊,開始尋求投生的途徑.是進入三善趣還是三惡趣,主要報據死在實相中陰時的考驗而定,所以活人在中陰期為死者念經.作「頗瓦法」,保持安寧勿擾等喪葬儀式都有助於死者往較高層次的轉生.
盡管我們對西藏古代喪葬觀了解不多.但通過對西藏近現代喪葬的研究,發現盡管西藏存在紛繁的葬式,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貫穿於各種喪葬儀軌中的觀念大致相同.無論是天葬,水葬或是崖葬.火葬等,無不講究「中陰得道」之說 佛教的「萬物有靈」。「生死綸回」觀念主導著西藏的各種喪葬行為,也導致藏族的喪葬習俗與其它各族存在較大差異,獨具特色.
首先.藏族對」死亡「 即」新生』的理解,使人們能坦然面對死亡,全無恐懼和悲痛.不但臨終者能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 而且逝者的親朋好友也不會表現得那麼悲戚.沉痛.
其次 西藏的喪葬儀軌基本上是為死者而作,為了幫助死者的靈魂順利轉生投胎,斬斷其對塵世的惦念而作.七七四十九天請僧人念經是為了幫助亡靈各個中陰階段升遷順利: 在停喪期間禁止人們大哭大笑、大聲吵鬧,怕驚擾亡靈……其它不少地區,特別是漢區,大多數喪葬儀軌不是為死者,而是為活著的人的臉面.為子孫後代的名聲.死者的墳墓、靈牌越修越豪華.甚至還「死人占活人房」 的怪現象.相比而言.藏族死後飼鷹、喂魚.或火化骨灰飄灑高山.江河,更顯超凡脫俗.
此外 藏族對生與死的這種獨到理解、詮釋,是形成藏民族各種民俗文化內核——樂觀天性的根源;也是面對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獨特而極具魁力的藏文化能艱難生存發展的根源.但我們也應看到,這種理念.使藏民族在與自然的關系中,更注重適應.而非斗爭.西藏葬俗種種喪葬是人生最後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個人在塵世中的最後禮儀.也體現著生者對死亡、對死者的哀悼.可以說.喪葬習俗是一個社會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⑺ 死的委婉說法與中國傳統文化
我也有同感,覺得現在知道上有很多人總是粘貼一堆冗長的答案。看似完整,其實有時候是對提問人的不尊重。
工作也忙,手工答的雖然不會很多字,但我覺得還是得手工來答才好。
樓主的問題其實是深邃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所有的理念,也許還是歸結於仁、義、理、智、信這五個字。這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綱常。正因為這五條,才形成了中國人的尊卑觀念。尊卑兩個字,現在的眼光看,是多麼不平等,但事實上還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根深蒂固。中國人眼中的清潔工人和省長,絕對是不同形象,這就是尊卑觀念的體現。誰也不要強說人人平等,我覺得那是自欺欺人。
扯遠了,回來說死亡的問題。
也正因為尊卑上下井然有別。所以不僅是吃穿,職業上有高低,就連死亡的說法也得分個尊卑。
皇帝死了,叫作崩。崩這個字,形容高山倒塌,氣勢不可比擬,而山嶽倒塌自然是大事,那按著尊卑思想,就得把這個崩字用在皇帝身上。
而王公貴族死了,叫作薨。薨這個字,有雷鳴的意思。跟山塌相比差一點,但聲勢也很壯大。王公貴族們下天子一級,用這個也是理所當然。
其它的,當朝大臣死,叫卒。再下級死,叫不祿。也都是委婉的說法。這幾個最有名的死法,都是平民不能用的。在這幾個死法上,體現的是尊卑觀念。
而如果按職業、各人特質的不同,還可以另分出很多種說法。
如和尚死叫作圓寂,道士死叫作羽化,美女死叫作香消玉殞。。。
也都能代表他們的職業身份。
其實還有更多的死法,也就不舉例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博大,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不知道樓主自己如何理解,我才學有限,只能隨便聊幾句。
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D ( 「諱莫如深」強調「隱瞞」;「亦步亦趨」指事事追隨和模仿別人,貶義詞;「丁是丁,卯是卯」比喻做事認真,褒義詞)
⑼ 中國古代思想中怎樣理解「死亡」與人生的關系。
1、人類早期的生死觀。
一切宗教(或哲學)的核心問題都是同一的,即:生命。其目的在於:超越有限、超越死亡,即所謂「生命永恆」。在原始宗教那裡,這一命題就已經表現得淋離盡致了,它是在「靈魂不死」的認知下進行的。文獻學和民俗學的資料均表明,靈魂觀念在原始時代具有世界性。
2、靈魂觀念產生!
原始人用它解釋人的生、老、病、死,生命運動的生生不息,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全部活動。原始人認為,靈魂這種「小人」和其主人的身體完全相似,即靈魂因人的高矮胖瘦而分別具有高矮胖瘦的特徵;人死後,靈魂變為鬼魂去了另一世界。
3、從此,原始人變得坦然起來。他們對一切問題都有了一個「圓滿的」答案: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不過是到另一世界去生活,好像只是換了一個生活環境。
死亡文化的「實用性」從一開始就被原始人正確地把握住了。
二、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生死觀
1、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是殷商的貴族,周滅商,受封於宋國,世居宋。到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時,宋內亂,避亂,遷魯。到孔子時,家道已敗落。魯國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四弟)的封地,號稱「禮儀之邦」,古代的典章、文獻極為豐富;而孔氏家族又具有殷商的文化傳統,這些對於孔子成為一代思想家無疑受益匪淺。
2、孔子以周文化(「周禮」)的繼承者自居。儒家的最基本概念是「仁」。
(1)《說文》:「仁,親也,從二人。」即是說,「仁」就是協調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的一種境界,或一類行為准則。在「仁」的旗幟下,孔子學說的邏輯如此展開:一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聖人」;二是參與社會活動,實現理想社會,儒家的理想社會是「聖王之治」。
(2)《禮記·大學》概括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亦稱之為「修、齊、治、平」功夫,或「內聖外王」之學。修、齊為「內聖」,誠意、正心亦為修身的組成部分;治、平為「外王」。其中,「內聖」是為了「外王」,「內聖」是「外王」的基礎,而這兩者的最完美境界都達到了「仁」。後來。
(3)《孟子》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便是具體展開了孔子「內聖外王」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儒學被稱為「仁學」、「人學」,近世亦有人稱孔子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3、儒家是從入世精神、仁學推衍出它的生死觀,並服務於它的人格修養和社會治理。具體地說,儒家通過積極的人生實踐,建立功勛和學說,造福於社會並揚名於後世,以此超越死亡,達成生命永恆。
4、儒家的基本邏輯是:入世主義精神、仁學、人格修養、社會治理,它的生死觀集中體現在「三不朽」信條中。因而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蓬勃向上的。
三、老、庄及其道家學派的生死觀
1、老子道家的生死觀
(1)老子,名聃(dān),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孔子同時而長於孔子。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的史官,孔子年輕時游洛陽,曾向老子請教過「道」。老子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影響深遠的人物,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蘊含深奧,令歷代學者嘆服不已,後世累代有注釋者。
(2)兩大基本內容:道的本體論,道的方法論。如果說孔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在於濟世救民的話,那麼,老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則在於思辨尋理。老子和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深遠影響相得益彰,實難分伯仲。道家是先秦哲學中反對儒家的主要派別之一。
(3)老子哲學的人生觀、社會觀是中性而略具消極色彩。《老子》五千言並未過多地談到死亡、殯葬問題,但他卻為道家後起者奠定了基調。
2、莊子道家的生死觀
(1)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286年,與孟子同時或稍後,宋人(今河南商丘)。莊子淡泊名利,終生不仕,曾謝絕了楚威王聘為國相的請求。他或四方游歷,或隱居著書,生活曾一度極為清苦,然自得其樂。現存《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的七篇被認為是莊子原作,其它《外篇》和《雜篇》共二十六篇則多後起道家的託名之作,但基本上都反映了他的思想。莊子哲學皆假託寓言而闡明道家思想,想像力豐富,文風奇特、詭譎。
(2) 莊子持「元氣論」的物質觀。認為,人由「元氣」聚合而成,氣散則死,生生死死在無休止地轉換著,如四時之運行。可是,人們卻將「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其實兩者是一回事,因為它們都是由氣構成的,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故萬物一也」(一,即齊一,一回事。)。生命,不過是身外的塵垢「假借」而成,生、死就像晝、夜一樣無窮地交替,「生之來而不能卻,其去不能止。」(見《莊子》的「至樂」、「知北游」、「達生」等篇)
(3)在莊子看來,死亡不過是回歸自然而已,生存倒像是出去走了一遭。莊子的殯葬觀也是獨特的。既然生死只是「氣」的循環聚散,死亡是回歸自然這個「巨室」,那麼,殯葬就是多餘的。
四、墨子及其墨家學派的生死觀
1、墨子,名翟,魯國人。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淮南子·要略》說,墨子原系儒門弟子,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個對立的學派。
2、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社會學說和政治方案,對此可概括為:「兼愛」,要人們要普遍地相互愛護,不分親疏;「尚賢」,推舉賢才;「尚同」,上下同心;「節儉」,節約儉朴;「非攻」,反對諸侯各國之間的戰爭;「非樂」,反對沉醉於音樂享受等。
3、墨子的生死觀及殯葬觀。它可歸結為:明鬼、非命、節葬。它們構成墨家「非儒」(反對、非難儒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4、墨子提出了殯葬改革方案:「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發泄於上,壟足以期(識別)其所,則止矣。返,從事於衣食之財,佴(助,給)於祭祀,以致孝於親。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為死、生之利者,此也。」墨子是迄今我們所知中國最早的主張「薄葬」的殯葬改革家。
五、佛教的生死觀
1、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出生於迦毗羅衛(今尼爾泊南部),其原名為喬答摩.悉達多。其父為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他立為太子,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准備將來繼承王位。
2、佛教在公元一世紀東漢初傳入中國。佛教的原始教義是教人們斬斷一切塵緣,包括對血緣關系淡薄、不事官府等。
3、佛教是一種出世主義(和儒家積極的入世主義正相反對)。它從純個人的角度尋找人生苦難的根源,並提供解脫個人苦難、尋求生命永恆的道路。
4、佛教焚化屍體就源於對肉體、感官的鄙視乃至厭惡,因為它們是妨礙人們過一種清凈無欲的空寂淡泊的生活精神的「涅 般木 」境界的障礙。但高僧的經焚燒後骨頭稱為「舍利子」被保存下來,供信徒們瞻仰。
六、儒家和佛教的最根本區別
1、儒家建立在對生命熱愛的基礎上,因而產生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強烈的使命感。也由於熱愛生活,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子女對父母也就有了「孝」即報恩的義務。
2、佛教則建立在人生苦難、厭倦生命的基礎上,因而採取了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社會責任感極其淡漠。既然生存充滿著苦難,「苦海無邊」,那麼,對生育自己成人的父母也無須承擔「孝」之類的義務了。明清的法律規定,僧人必須拜父母,祭祀祖先,為父母服三年喪,否則,杖一百,令還俗。這就是不承認出家人有放棄對父母此類義務的權利。
佛教能在中國得到傳播,與它自身受到了一定的「改造」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受到儒家「忠」、「孝」的影響,其次是與中國傳統的偶像崇拜、民間迷信相結合,逐步成為了「中國化」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