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需要什麼通史

中國需要什麼通史

發布時間:2022-05-13 04:16:06

1. 關於《中國通史》的書籍

建議先看正經的歷史書,再去看那些所謂的戲說歷史。做歷史就是要建築在嚴格的考據和可靠的史料中,不能隨隨便便臆想胡說。推薦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雖然也有瑕疵,但總體上還能理順中國的歷史,可算是入門教材。讀的時候注意要辯證思考,畢竟錢先生是上個時代的人,有的觀點放到今日不一定還能為大家所認同,而且錢先生主要是先秦、秦漢的專家,別的朝代說的不一定完全准確。另外還有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也可以作為參考,讀的時候一樣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盡信書」。

2. 如果我要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該讀哪些書

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鑒,和中國通史。
呂著《中國通史》分上下兩篇,五十四章節,內容包括婚姻、中國民族的由來、中國史的年代、夏殷西周的事跡、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等。《呂著中國通史》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中國通史》完成於一九三九年,分上、下兩冊,上冊十八章,分門別類地敘述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三十六章,按時間順序敘述中國政治的變革。《中國通史》上冊於一九四零年三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由於當時出版條件的艱難,下冊拖延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出版。至一九四八年,上冊重印到第七版,下冊重印到第六版。一九九二年八月,《中國通史》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以《呂著中國通史》為書名新版印行,文字上有不少刪改。一九九七年三月,《中國通史》亦以《呂著中國通史》之名收入中國經濟出版社「企業萬有文庫.文化科學卷」。二○○五年十二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呂著中國通史》第二版,刪改處大都按原貌恢復。二○○八年三月,新世界出版社將書名改為《中國文化史(插圖珍藏本)》出版。二○○八年四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以《呂著中國通史》為名收入「館藏拂塵」叢書。同時,又有海潮出版社改書名為《呂思勉中國文化史(插圖珍藏版)》,收入「國學大講堂」叢書,編者增添了二級目錄,並有較多的刪節。

3. 想了解中國歷史看什麼書好要全面系統的

我的老師推薦了我一本李伯欽主編的《中國通史》,是圖文普及版的,我看後感覺這本書比較系統而且可讀性強,內容上深入淺出,而且還記載了一些具體的小故事,像呂布和貂蟬、名妓陳圓圓等。
具體跟你介紹一下這本書:
內容簡介:

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
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本書提詞曰: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這是一套人人可讀的、全面展現中國歷史和文明發展歷程的全新版中國通史。本書可以當做中國大歷史、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集,甚至中國文化史來讀。
整套書共八卷,分為卷一《史前•夏商•西周》、卷二《春秋•戰國》、卷三《秦•漢》、卷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卷五《隋唐》、卷六《宋•遼•西夏•金•元》、卷七《明》、卷八《清》。

這是一部新鮮的被現代文明之光照亮的國史,整套書以「人」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們在不同時代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這是一部開放的置於全球視野中的國史,在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來敘述中國歷史,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的關聯;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觸摸到的歷史,在文字敘說過程中配上了五千餘幅精美插圖,直觀展示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是一部好看的能產生閱讀快感的國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動的歷史細節讓人耳目一新。

這部中國通史的價值與特點:

三大價值:
1. 具有普世價值
呈現於讀者面前的這部普及圖文版《中國通史》吸收了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體現了季羨林先生倡導的「大國學」的全球史觀;在揭示歷史演進規律、民族興衰因由和人物成敗奧秘的同時,這部通史亦重視引導讀者從歷史預知未來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這是今天讀者解讀歷史智慧的最佳範本。

2. 具有可讀性
這部《中國通史》,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知道原來歷史這么有趣。既可以讀到有很高文學水平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又可以當歷史科學的教科書。可以說,本書是目前為止出版的通史當中最具可讀性的版本。

3. 具有圖說的美感
歷史不是抽象的文字敘說,應該是充滿美感的、直觀的歷史。為了生動表現歷史。本書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圖史體系,豐富的人物圖、文物圖、軍事圖和圖片說明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圖說中國史,讓讀者賞心悅目,因此,本書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國通史。

四個特點:
1. 以嚴謹科學的學術成果為堅實基礎兒以說故事方式細說歷史
從中華民族的形成之時、發祥之地開始直至進入到近代社會的清朝結束。一部五千年歷史文化作現代的、生動的表述,帶領著讀者進入歷史的隧道--不,這是歷久彌新的輝煌的殿堂。娓娓道來的講析,使塵封的歷史換發了神采。鮮活的歷史化作了真實的故事,歷史潛伏其中的規律與真鄉昭然若揭。擺脫了抽象的術語,賦予歷史以激勵人心的魅力,讓讀者興趣盎然,充滿生機。
2. 立足現實觀察歷史,揭示其深邃的智慧
歷史的功能在於據往以知來,遇見未來是最大的智慧,而這種大智慧就寓予歷史之中。西方史學家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趕到世界在迅速縮小,未來充滿了挑戰,要瞻望未來,歷史的智慧就越來越重要。本書在美一卷中都有當代水平的歷史觀和歷史智慧的總結。這是一部「文簡於古人,而理富於往籍」的「足以供社會之需」的歷史書。回顧中國的過去,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具有寬宏氣質,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盡管經歷過太多的憂患、坎坷與災難,但每次都能夠汲取歷史智慧,重新崛起,煥發。

3. 是一部歷史網路全書式的中國大歷史
完全不同於過去通史比較單一朝代更迭的政經內容。本書全面系統地講述了中華民族創造的政治文明、經濟成就、禮樂文明、軍事智慧,以及漢字、中醫葯、藝術、四大發明等科技文明。閱讀本書,猶如參觀最新展陳、最全內容和最詳實講解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4. 這是一部讓人得到審美快樂的歷史書。
大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說:」歷史必資圖畫。」本書創造了一個緊密配合文字的圖史體系,如人物圖史、文物圖史、軍事圖史、藝術圖史、科技圖史、服飾圖史等。以前所未有的經典、精美、豐富的圖片,展現了動人心魄而又賞心悅目的直觀的歷史,讓歷史充滿美感。

4. 中國通史,誰寫的好一些,看哪個呢

中國通史類書籍版本眾多,令人眼花繚亂,有國人寫的,如呂思勉《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也有國外漢學家寫的,如劍橋中國史、講談社中國史、哈佛中國史等等。眾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薦?
我們邀請了幾位資深書評人回答這一問題,意見僅供參考。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段位,斟酌選擇書籍。
張明揚 資深書評人、作家
讀歷史的話,我其實不是那麼推薦通史類書籍,斷代史(唐史明史)專門史(軍事史經濟史)讀起來更有收獲一些。按我個人的喜好,「斷代史」我都覺得有點大了,專門看本《萬曆十五年》這樣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強調的是學術界的「定論」,給作者的發揮空間並不大,寫作者那些很別具一格但有爭議性的觀點很難「盡情發揮」。
第二,隨著學術的精細化,一個人能夠精通數千年中國歷史越來越成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理由懷疑,當代史學家寫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湊為主。因此,這些年出版的幾套新版通史都是「集體創作」,更准確的說是,每個作者完成一本自己專業的斷代史寫作,最後「合」起來稱為一「套」通史。
基於我以上說的這兩點,我就「勉為其難」的評點一些版本的通史書籍吧。畢竟,讀史如果要入門,先提綱挈領的「縱覽」一下中國歷史,也沒有什麼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門書,淺顯易懂,雖然史觀和很多歷史敘事有點陳舊了,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了。當然,這種歷史「蒙學」書我了解的不多,歡迎大家補充,更新。
2、《國史大綱》,錢穆著
大師之作,當然很好,個人感情很濃烈,主張用「溫情與敬意」看中國歷史。但問題是,你真的有能力有興趣啃完兩本「豎排繁體」,並且文字不那麼白話文的大書么?書是好書,但也要挑適合自己的,絕對不是什麼入門書。
3、《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
大師之作,還是那個問題,你確定能充滿求知慾的一直一直讀文言文么?
4、《中國史綱》,張蔭麟著
被譽為天才之作。但這本書嚴格說來並不是「通史」,張蔭麟先生英年早逝,這本書只寫到東漢。
5、三套老外中國史
《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和《講談社中國史》都是我之前所說的「集體創作」,既可以整套作為通史來購買,也可以挑幾本作為斷代史來購閱。這種「斷代史」式的創作,最大的好處就是保證了專業性,每段歷史都可以挑選第一流的學者來寫作。

《劍橋中國史》
無論從學術影響還是作者的咖位來看,《劍橋中國史》都是最一流的,嚴重推薦購買,唯一的問題是,還沒有出全;《講談社中國史》也值得推薦,日本學者看寫中國史會有些很奇特的化學反應,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戲份,可以看作某種意義的「東亞史」;《哈佛中國史》我不太喜歡,作者水平良莠不齊,通俗有時容易流於淺顯。

《易中天中華史》
這就是傳說中一個人寫的中國通史!
這套書還沒有出完,現在最新應該出到第十九本《風流南宋》。一個人寫這么大的書,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創性」了和學術性了。
資深歷史愛好者就不要買了,買了肯定罵,不過,這套書雖然不可能有驚喜(一個人寫這么多,你驚喜給我看啊),倒是很不錯的入門書,一點也不晦澀,而且史實靠譜。就是,你確定你這么這么愛讀書,能看完這套最後可能會有近三十本的「巨著」么?
我的建議是,這套書很適合拆開來買幾本你有興趣的,易先生寫三國和兩漢還是挺不錯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
呂思勉撰寫的中國通史共計兩種,一是《白話本國史》,二是《中國通史》或《呂著中國通史》。前者出版於1923年(商務印書館),屬早期作品,後者分上下冊,上冊出版於1940 年,下冊出版於1944 年(開明書店),屬成熟期作品。從品質上講,顯然以後者更勝一籌,可作為閱讀中國通史的首選,其優點是清晰,尤其上冊,分作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等十八條目,千年滄桑,一目瞭然,缺點則是單薄,這由其寫法所決定,以區區兩冊,論上下數千年,只能長話短說,所以此書只適合入門(其文言寫法對一些讀者而言也許是一種障礙),而非深造。
張蔭麟《中國史綱》
如果說呂思勉的成就,更多來自後天努力(相傳他把二十四史讀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當世不作第二人想),那麼張蔭麟的成就,更多來自天縱英才(張蔭麟天資之高,連陳寅恪都嘆服不已,《哭張蔭麟二首》有「流輩論才未或先,著書何止牘三千。共談學術驚河漢,與敘交情忘歲年」之句)。呂思勉出版《白話本國史》那年將近四十歲,張蔭麟的壽命卻止於三十七歲,寫作《中國史綱》之時年僅三十,驚才絕艷,並世無雙。對於這本書,無論文采還是見識,無論廣度還是深度,怎麼譽美都不過分,至於缺點,只能歸罪於蒼天或命運,造化弄人,使張蔭麟英年早逝,導致《中國史綱》只寫到東漢,淪為殘篇。

錢穆《國史大綱》
與呂思勉《中國通史》相反,錢穆《國史大綱》適合深造而非入門。作者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似乎太深了,從而積淀為一種成見,這容易誤導初學者,卻不妨作為研究者的靶子。
傅樂成《中國通史》
這本書的優點是老實,缺點也是老實,最適合作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過範文瀾、翦伯贊之流的中國通史之毒。
陳恭祿《中國通史》
陳恭祿是一個被歷史埋沒的名字,他在民國學界,一度光焰萬丈,1949年後卻幾乎銷聲匿跡,湮沒無聞。身名俱滅的同時,作品隨之蒙塵,事實上,他的《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等,較之同名著作,毫不遜色。拿《中國通史》來說,「義理、詞章、考據三者兼備」,顧頡剛譽為「較近理想」。不過這本書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如呂思勉《中國通史》一樣,所採用的文言寫法,可能令今天的讀者望而卻步,第二此書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屬於成稿,後四十篇則據作者遺稿整理而成,這中間的斷裂,終歸是一個遺憾。
《劍橋中國史》
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按計劃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於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過,哪怕經歷了四十年之久,這十六卷還是沒有出齊,《劍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和《劍橋中國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劍橋中國上古史》《劍橋中國五代十國及宋代史》《劍橋中國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譯入大陸,通史之「通」,名實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書的毛病,一樣不缺。當然,論分量和深度,無論中西,此書都首屈一指。
《講談社中國史》
講談社中國史與劍橋中國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稱作通史,區別在於,前者沒有寫完,後者沒有出完。這套書共十二卷,大陸只引進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龍的胎動:毛澤東與鄧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國與日本的關系》,有興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優點,一是通俗(立足於大眾路線,所預期的讀者應在高中生和大學士之間),二是詳盡,三是美觀;至於缺點,一來缺少一個提綱挈領的導論,二來各卷之間良莠不齊,譬如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翻譯有問題,第二卷《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寫法有問題,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則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譯,應為「帝制中國史」或「中華帝國史」,由此可知它所書寫的時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國的歷史,始於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統天下,終於1912年清帝遜位,共和落地。從這一點上講,這套書並非通史。它最大的優點即脈絡清晰,尤其對比劍橋和講談社中國史。缺點則有兩個,一是定位不準,力求通俗,實則學究,若謂劍橋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學院,講談社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大眾,它則徘徊於二者之間,註定尷尬;二是品質問題,前三卷作者叫陸威儀,以他的歷史功底,寫秦漢一卷已經相當勉強,再讓他寫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趕鴨子上架,結果把叢書品質直接拉低了一個檔次。

問題里提到的這些中國通史類書籍,的確可謂是各有千秋。
先說呂思勉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集中於論述文化史,下冊則是介紹政治史。呂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經濟社會無所不包,每一個專題都論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窺呂先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無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編也採取論史結合的方式,很多評論見地不俗。如果要說缺點的話,就在於其上編採取的是專題串講的形式,每個專題都沒有太多展開,而下編以時間為序的政治史論述,又過於簡略。讀者更適合通過這本書,對於中國歷史,建立起一種通盤性的認識。
再說錢穆先生的這本《國史大綱》。這本書也是以政治、經濟、文化作為切入點,跟呂著類似,同樣是比較宏觀和大脈絡的論述,其中對於政治制度演化變遷的論述最為詳盡和精彩,很多內容,跟錢先生另一本名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可以對照閱讀。而就缺點而言,首先,錢先生採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論述,而且一直到現在,這本書的版本仍然多為繁體字豎排,這點對於當代的讀者來說,可能會不適應。同時眾所周知,錢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因此在論述當中,他多少對於中國歷史的很多方面褒獎有餘、批判不足,不夠客觀。而且由於錢先生的這種立場,他對於元代和清代的論述也過於否定,跟歷史的真實面貌有一定距離。

再來說海外漢學家寫的這三部中國史。先說劍橋中國史。這部中國史的篇幅和體量是最大的,作者隊伍也最為權威和龐大,其學術性,在三部中國史當中,也是最強的。如果是搞學術研究或者是歷史的發燒級愛好者,還是推薦慢慢啃這部劍橋中國史,雖然全部讀完,可能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其體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適合歷史的普通愛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系列和哈佛中國史的體量,更適合普通讀者和愛好者閱讀,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後2卷大陸版沒有引進),後者是6卷,都是相對可控的體量。講談社這套書的優勢在於通俗易懂和相對淺顯,感覺比較適合入門級讀者,但由於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這10卷當中,的確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寫作水平和可讀性差距很大。講遠古和春秋戰國的前兩冊更像是學術筆記,可讀性和通俗性都比較欠缺;寫秦漢、隋唐、明清的這三冊可謂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視角獨特,分析全面,文筆生動,值得推薦;而寫晚清民國的最後一冊則沒有走出傳統的窠臼,跟一般史書和教科書區別不大。
而哈佛中國史盡管比講談社這套書的學術性,整體而言,要更強一些,但由於其作者多為擅長敘事的西方中國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讀性和閱讀體驗上來說,比起講談社這套書,可能還要更勝一籌。相對於國內一些通史性著作的流水賬式按部就班的論述,哈佛中國史卻是寫出了足夠的新意,強調敘事性,側重於對政治史之外,社會史、文化史的論述。無論是對於各種歷史素材的靈活運用,還是其深厚的歷史學想像力,這套書都是可圈可點。當然,哈佛中國史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存在為數不少的史料徵引和細節上的小差錯。但瑕不掩瑜,整體而言,這套書仍然非常值得推薦。

5. 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重要的什麼通史

編年體通史

6. 想買一本中國通史的書籍,請推薦一下版本!

柏楊《中國人史綱》,白話通俗,別有見解,形象性與深刻性並存。
呂思勉 張蔭麟《國史十六講》,嚴謹全面,學術性交強。
資治通鑒
覺得文言文不太喜歡的話 可以讀柏楊的白話資治通鑒 或者先讀一下劉後濱等《資治通鑒二十講》
個人建議 不必追求通史之全面 可以先從一個時代入手 逐漸了解全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史記、三國志、新唐書都很適合作為入門讀物,當然最好是有對文言文本的解釋。

7. 了解學習中國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如果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的話,我想初高中歷史課本就夠用了。或者《上下五千年》,——這雖然是兒童讀本,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是一部好書。

如果想稍微深入一點,那就讀一讀通史吧。不需要大部頭的,想範文瀾或白壽彝版的《中國通史》,無疑是部頭有些太大了,一般人可能很難下決心通覽一遍。在這個層次上,我推薦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可惜只寫到東漢建立就太監了)、錢穆的《國史大綱》、張傳璽的《簡明中國古代史》,或者哪個大學本科的中國古代史的課本。

當然,如果想繼續深入,那就得讀斷代史了,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朝代,可以找一寫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淺顯的比如《明朝那些事》、《華麗血時代》等一類的通俗讀物,蔡東藩的歷代通俗演義等等,都是不失趣味的歷史讀物,對於詳細了解某一朝代的歷史是很有幫助的。

題主如果還不滿足於此,想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那就要讀研究專著了。比如要了解春秋戰國,那楊寬的《戰國史》、童書業的《春秋史》這樣的經典那是必須要讀的。說到斷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那套《中國斷代史系列》是很不錯的,都是名家名著,推薦閱讀。

如果題主有興趣,古代史籍自然也可以閱讀,《二十四史》太過龐大,一般人恐怕沒有辦法通讀(傳說只有呂思勉曾經讀過7遍半),但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還是應該讀一讀的,尤其是《史記》。《資治通鑒》有興趣就讀吧,或者說是去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要通讀也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8. 中國通史讀哪個版本比較好

範文瀾的不錯,是我的歷史啟蒙書.還有就是看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這兩位的書冊數有些多。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簡潔一些,而且對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設有專題闡述,讀後可以對歷代情況有個大概把握。
錢穆先生:《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
呂思勉先生:《白話本國史》、《中國社會史》
柳詒徵先生:《中國文化史》

9. 什麼樣的中國通史比較好。

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和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都挺好的,尤其是錢穆的書,平時看慣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著作,再看錢穆的,感覺有一種清新的感覺,我買的《國史大綱》是商務印書館的繁體豎排版,裝訂很精美。如果對歷史感興趣的話,看看繁體豎排的也是應該的。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即《呂著中國通史》)不像其他的通史從頭講到尾,他是把中國歷史分為文化史(包括賦稅、刑法、貨幣等)和政治史(各代歷史的重點)分門別類講述,有很大的可讀性,當當上有橫排簡體的版本。陳寅恪的著作史學價值極高!但是說實話陳先生的文筆一般,他的書挺難讀的,不推薦高中生閱讀。劍橋中國史主要可以了解國外研究中國史的狀況,有一些新穎的觀點,但說他是最好的?至少我不同意。還是推薦錢穆的書,除了國史大綱還有其他許多,有時間去看看吧,會讓你有很大的收獲的。

10. 中國通史一類書籍應具備什麼

我覺得一本好的史書,尤其是「某某通史」這樣的歷史書,最看重的應該是它的邏輯性,條理性和連貫性。「通史」之意,就是從古至今連通的歷史,它不僅應向一般餓史書那樣包羅萬象,更應該具有一般史書所不具備的完整性。讀著讀這本書的感覺應該是現代和古代是完整一體的而非割裂的。舉個例子說來,現在的許多歷史書大多把中國歷史分成好多階段分段演繹,通史就不可如此,而應該從古至今一氣呵成,最好讓讀者有一種視通千年的感覺就最好了。在記敘某一古代事件時,應該對應地將這件事件對今天的影響同時分析出來。讓讀者有豁然開朗拍案叫絕的感覺,但一般的歷史書大抵只是今日事今日畢,對於後來的歷史的影響,尤其是對今天的影響,寫的並不詳細,邏輯性很差。

閱讀全文

與中國需要什麼通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因為疫情多少人死亡 瀏覽:773
中國最難修高鐵有哪些 瀏覽:968
英國多少年前下水系統好了 瀏覽:866
怎麼煮義大利式青口 瀏覽:883
教皇國位於義大利哪裡 瀏覽:887
中國向伊朗采購多少原油 瀏覽:600
英國君主立憲是什麼事件 瀏覽:652
嬴政統一中國多久 瀏覽:521
印尼當地的燕窩什麼價格 瀏覽:120
武漢哪裡可以代辦義大利簽證 瀏覽:286
為什麼去英國留學的人還要回國 瀏覽:947
中國人如何加入巴基斯坦 瀏覽:142
在印尼怎麼查詢駕照信息 瀏覽:350
越南有多少人被蛇咬了 瀏覽:539
中國古代官員到基層體驗叫什麼 瀏覽:699
修麗可英國多少錢 瀏覽:960
印度新年什麼時候 瀏覽:375
印度參加日本奧運會多少人 瀏覽:456
伊朗為什麼會誤射飛機 瀏覽:398
印度一周新增多少例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