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第一橋是什麼橋

中國第一橋是什麼橋

發布時間:2022-05-04 11:23:35

1.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是哪一座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於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於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於1957年10月15日通車運營。

武漢長江大橋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長江水道,東至中山路;線路全長1670米,主橋全長1156米;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鐵軌。

(1)中國第一橋是什麼橋擴展閱讀:

1956年夏天,毛澤東來到武漢,第一次橫渡長江,面對初現輪廓的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即興寫下《水調歌頭·游泳》,詩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表達了對武漢長江大橋的由衷贊美。

1957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郵政局發行紀43《武漢長江大橋》紀念郵票1套2枚,這是新中國第一套以橋梁為主題的郵票,成為全國郵迷渴望親臨現場觀賞的一處美景。

1957年,為慶祝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由鐵路部大橋工程局,武漢大橋工程局,鐵道部勘測設計院聯合發行一套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紀念章。紀念章為銅質。


2. 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是南京長江大橋還是武漢長江大橋

摘要 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9月1日開工建設,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這座橋是在蘇聯幫助下建成的,當時的設計圖紙主要是蘇聯人搞的,有些施工材料和施工設備也是蘇聯進口的。

3. 我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哪一座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連接漢陽區與武昌區的過江通道,位於長江水道之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也是武漢市重要的歷史標志性建築之一,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63歲橋梁專家李文驥聯合茅以升等一批橋梁專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遞交了《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建議建造武漢長江大橋,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紀念建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毛澤東在北平主持召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了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

1957年3月16日,武漢長江大橋完成橋墩建設工程;5月4日,武漢長江大橋鋼梁順利合攏,並舉行了慶祝大會;7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完成最後一根鋼梁安裝,並完成合龍工程; 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工程竣工;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交付使用。

(3)中國第一橋是什麼橋擴展閱讀

2017年,武漢鐵路局武漢橋工段發布的「體檢報告」顯示:目前全橋無變位下沉,橋墩可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禦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沖撞,24805噸鋼梁、8個橋墩無一裂紋,無彎曲變形,百萬顆鉚釘沒發現松動,全橋無重大病害。

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建造的首座公鐵兩用橫跨長江的鋼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是中國投入營運時間最長、運量最大、荷載最大的公鐵兩用特大橋,也是京廣鐵路橫跨長江的「咽喉」。

據統計,自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以來,武漢長江大橋雖歷經7次較大洪水、77次輪船撞擊,但至今仍十分健康。

4. 中國第一橋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繚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編輯本段]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編輯本段]盧溝橋修繕小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光緒皇帝歸天的時候(1908年),他的棺槨運往河北的易縣西陵。途經盧溝橋,由於橋面較窄,只好將橋兩旁的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利通過,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餘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於正值「文革」,原工區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隻。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多出5隻。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達到491隻。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並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個大晴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編輯本段]御題漢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里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盧溝橋事變的課文
盧溝橋烽火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於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駐守在盧溝橋的中國士兵發現了敵情,便大聲喝問:「誰?口令!」一個日本軍官氣勢洶洶地說,他們有一個士兵失蹤了,要到宛平城內去「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面對敵人的無理要求,守橋的中國士兵當即嚴詞拒絕。
日軍惱羞成怒,首先向中國軍隊開起火來。「嗒嗒嗒……」密集的機關槍子彈傾瀉在盧溝橋橋面上。中國守軍立即開槍還擊。但由於眾寡懸殊,守橋部隊傷亡較大,只得暫時退守大橋東頭的宛平縣城。
第二天凌晨,日軍向宛平城發動進攻。早有防備的中國守軍同仇敵愾,奮起還擊,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馬翻。日寇吃了虧,便拉來大炮。隨著震耳欲聾的炮聲,宛平縣城的東門和西門被炸開了。日本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呀呀」吼叫著,瘋狂地向縣城撲來。英勇的中國守軍舉起明晃晃的大刀,冒著敵人的炮火,在殺聲中沖出了縣城。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頃刻間刀光閃閃,鮮血四濺。在硝煙和火光中,日寇被殺得哭爹喊娘,狼狽而逃。
當天晚上,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到了橋頭,大刀隊員們齊聲吶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個個人頭滾落,屍橫橋頭。這時,我們的援軍又從敵人背後殺來,兩面夾擊,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激戰一直持續到9點凌晨,侵佔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全國人民迅速行動起來。北平市民成群結隊地前往部隊慰勞,長辛店的鐵路工人夜以繼日地幫助軍隊修築工事。各地民眾、海外華僑也紛紛來電聲援,並送來了大批慰問品。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從此,一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編輯本段]附註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盧溝橋文物部門數據。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盧溝橋 文言文
盧溝橋
盧溝橋跨盧溝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統九年修之。橋二百米,石欄列柱頭,師母乳顧抱負贅,態色相得,數之輒不盡。俗曰:魯公輸班神勒也。橋北而村,數百家。己巳歲虜焚掠略盡。村頭墩堡,循河婉婉,望之如堞。
譯文
盧溝橋跨越(或者跨在)盧溝橋水面上,在今明昌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初:開始)才開始修建,在正統九年(1444,時為英宗)修復,橋長200米(古代的尺的長度和現在的不一樣,現在是一米三尺,古代的一尺一般是0.23米),在石欄上有柱頭,師母乳顧抱負贅(說明了雕刻的技術高超,即有吃奶的有抱著玩耍的,有回頭看的),這些石像神態和顏色都很(?),(獅子)很多數不盡,俗話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姓公輸)神妙的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家(人口),巳年(古代用天乾地支紀年)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幾乎光了。村頭上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也叫女牆)。
盧溝橋的獅子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綉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據統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隻,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隻。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總計石獅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司令部的命令
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既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
乘車路線
乘983、739、971(支)、971、759、661、662、301、339、624、310、809、748、715、937支、309支路公交車或旅遊車至雕塑園站下車即到。
票價:
門票:20元/人(中小學生憑證半價)
蹬城門票:5元
我寫的這么多!選我吧!^O^

5. 中國第一大橋是哪個

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長江大橋,從情感上來說,屬於中國人心中的「第一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

6. 我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哪一座

我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雙層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大橋於1955年9月開工,1957年10月15日建成並正式通車。

(6)中國第一橋是什麼橋擴展閱讀

武漢位居中國腹地、長江中游,漢水由此匯入長江,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曾被孫中山譽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時期,武昌為湖北省會,漢口為商埠,漢陽也發展了一定的工業基礎。

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而粵漢鐵路也在修建當中,建橋跨越長江、漢水連接京漢、粵漢兩路的構思即為各方所注。

據歷史檔案顯示,在武漢建第一座長江大橋的設想最早由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用以溝通南北鐵路。

1912年5月,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為粵漢鐵路會辦。詹天佑在進行粵漢鐵路復勘定線的過程中,考慮到將來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會跨江接軌,為此在規劃武昌火車站(通湘門車站)時也預留與京漢鐵路接軌出岔的位置。

武漢長江大橋的初步設計是採用橋梁建設界慣用的氣壓沉箱基礎。這種技術工人得到深水作業,承受氣壓和水壓的變化,在長江這樣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個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時,而且呼吸困難,極易出現氮麻醉現象,得一種「沉箱病」。

前蘇聯專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鑽孔基礎的創議,就是將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並在岩面上鑽孔,在孔內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結在岩石內,然後再在上面修築承台及墩身。

這是一項完全創新的技術。兩國的技術人員緊密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地質勘測和艱苦的試驗研究,最終決定使用這種技術。

因為使用了這一當時世界最先進施工方法,武漢長江大橋原計劃4年零1個月完工,實際僅用2年零1個月。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建成的第一座長江大橋是()。.

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是雙層橋,上層是公路,下層是鐵路,他的圖片層用在第三套人民幣二角幣的幣面上,號稱中國第一橋,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8. 中國第一橋是誰塑造的

1937年,中國橋梁史上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鐵路公路兩用橋正式建成通車.設計這座大橋的是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1954年,茅以升主持修建了長江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還寫橋.他的<<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中國橋梁--古橋和今橋>>等著作,非常有名.

9. 中國的第一座橋是在哪裡

中國最早的橋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渭水浮橋。相傳周文王為了娶親,把數十艘船並排梆在一起,在船上鋪上木頭,並用繩索固定靠近兩岸的船,造成一座讓迎娶對伍通過浮橋,即渭水浮橋。 現存最古老的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

10. 我國第一大橋是什麼橋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於1968年,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潔白雅緻。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70米的橋頭堡,堡內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台。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餘米的工農兵雕塑。南堡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 南京長江大橋共有9個橋墩,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約400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正橋的橋孔跨度達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餘里,「疑是銀河落九天」。

有位哲人說,「橋是凝固的歷史,它記錄了民族的精神。」秦人公元前蒲津橋, 隋人的趙州橋,南宋泉州的萬安橋顯出中國古代文明「俯視六合」那份輝煌與自 信。而清代那種囿於情韻、小巧琦麗的橋卻成了帝王公侯後園獨享的玩物,雖風 光依舊,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橋文明」走入了一個「死胡同」。而中國橋 梁的輝煌時代卻是共和國50年,這筆「濃墨重彩」就繪於滔滔的長江上。 長虹接地通南北,遠水浮天貫古今。6300公里的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各拉丹 東雪山的沱沱河,流經11個省市。多少年,多少代,中國人夢想在長江建橋,19 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圓了國人第一個夢想。到現在,宜賓以下的長江上空 已建有宜賓、瀘州、白沙陀、南紀門、涪陵、萬縣、西陵峽、枝城、武漢、黃石 、九江、銅陵、南京、揚中和江陰等17座大型橋梁,囊括了拱橋、鋼桁架橋、斜 拉橋、懸索橋等各種橋型,成為反映中國橋梁建設各階段水平的龐大「博物館」 。兩代架橋人在這座「博物館」里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向極限發出 挑戰。

60年代,完全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曾以「最長的公鐵兩 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一橋是什麼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確診病人多少 瀏覽:242
越南座機號怎麼撥打 瀏覽:177
義大利Ovo是什麼意思 瀏覽:743
印度人如何給駱駝過節 瀏覽:736
伊朗主要屬於什麼人種 瀏覽:833
從印尼回國要怎麼來 瀏覽:6
孟晚舟拘留和伊朗什麼關系 瀏覽:933
12月去義大利旅遊穿什麼衣服 瀏覽:729
伊朗怎麼樣感染新型病毒 瀏覽:998
英國土木工程專業怎麼設置 瀏覽:87
義大利面黑胡椒怎麼吃 瀏覽:641
面對疫情義大利人民怎麼做的 瀏覽:855
中國銀聯數據外包怎麼樣 瀏覽:185
伊朗1萬里亞爾兌換了什麼 瀏覽:288
越南小湯山怎麼樣 瀏覽:713
走進伊朗有多少人 瀏覽:867
在義大利買什麼口紅便宜 瀏覽:157
怎麼在英國起訴商標侵權案件 瀏覽:462
義大利衛浴和德國衛浴哪個好 瀏覽:422
印度一個人吃飯多少錢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