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民人均收入 是指什麼怎麼計算出來的
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佔有量,反映國民收入總量與人口數量的對比關系。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② 人均收入怎麼算的
首先要知道什麼叫收入,實際上,單位補交的養老、醫療、住房公積金、年金等都屬於收入的范疇。再加上工資卡上的工資就是個人的全部收入,如果該人供養兩個子女,再除以三,就是人均收入了。所以就算是你是學生,沒有收入,中國的人均收入統計也會把你算進去。(個人覺得中國人均收入數據水分大的可怕)
如果只算工資卡里的錢,其結果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③ 中國的國民人均年收入是多少啊
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摺合人民幣66762元。
1、人均國民收入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1年)內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佔有量。
2、人均國民收入與國民收入成正比,與人口數量變動成反比,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民的生活水平。
3、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決定於下列因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物質消耗的節約、總人口的變化、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高低。
4、人均國民收入是綜合地反映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它與人口增長成反比,與國民收入增長成正比。
(3)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1、制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是每一就業人口平均提供的國民收入額,其次則是就業人口占勞動適齡人口的比例及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後兩者的比例增大,有利於加速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但這種增加與提高每一在業人口的人均國民收入額相比,作用則是有限的。
2、世界銀行是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
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
但以上標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
3、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准為:人均GNI低於1025的是低收入經濟體,1026-4035是中低收入經濟體,4036-12475是中高收入經濟體,高於12476的是高收入經濟體。
④ 中國目前人均收入是多少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
(4)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增長9.0%,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9244元,增長7.8%,是平均數的92.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4389元,增長10.1%,是平均數的89.8%。
按收入來源分,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7186元,增長8.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5.9%;人均經營凈收入5247元,增長8.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7.1%;
人均財產凈收入2619元,增長10.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5%;人均轉移凈收入5680元,增長9.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8.5%。
⑤ 中國的人均收入是怎麼算的誰知道
我國人均收入=全國國民收入總量/人口總數。
我國統計報表制度規定,各個基層單位(例如村、工廠、礦山、商店等基層)都要定期向國家提供報表。報表有月報表,季報表,半年報表,全年報表。報表中有多項指標,其中有收入這項指標。各個基層單位向鄉提供報表,鄉把各村的報表數字匯總後,向縣提供報表,縣把各鄉的數字匯總後,向市提供報表,一級一級向上提供報表,一直上報到國家統計局,形成全國匯總的資料,國家統計局匯總計算後,向全國發布統計公報。
⑥ 國民收入怎樣計算
國民收入NI(價值形態)=社會總產值-已消耗生產資料價值或國民收入(實物形態)=社會總產品-已消耗生產資料
國民收入NI指的是凈產值,是一定時期新增加的社會財富,要得出國民收入NI(也就是新增加的社會財富),我們要將一定時期的社會總產值GDP減去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也就是折舊),就是新產生的國民收入NI
1.社會總產值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社會產品(實物形式,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或產值(價值形式)。
2. 已消耗生產資料是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生產資料(如勞動,資源等),也就是折舊
國民收入(NI)的定義:國民收入(NI)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從社會總產值中扣除物質消耗後的剩餘部分就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NI在物質形態上表現為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部分。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主要有:工業、農業、建築業和為生產服務的運輸業、郵電業等。商業部門中的分類 、包裝、保管等勞動,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的繼續,也創造一部分國民收入NI。
國民收入(NI)的意義與作用:國民收入NI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產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例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反映的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經濟利益對抗的關系;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反映的則是勞動人民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之間的經濟關系。國民收入作為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這個國家新增加的物質財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
⑦ 國民收入計算公式是什麼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是:
1、國民收入(價值形態)=社會總產值-已消耗生產資料價值。
2、國民收入(實物形態)=社會總產品-已消耗生產資料。
國民收入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
國民收入指標綜合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除直接比較外,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
衡量國民收入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收入法、支出法和產出(產品)法。
需知: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產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
例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反映的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經濟利益對抗的關系;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民收入所體現的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反映的則是勞動人民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之間的經濟關系。
國民收入指標綜合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一國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額,是反映該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指標。
⑧ 人均國民收入如何計算
人均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人口基數。
世界銀行是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但以上標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
(8)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准為:人均GNI低於1025的是低收入經濟體,1026-4035是中低收入經濟體。
4036-12475是中高收入經濟體,高於12476的是高收入經濟體,人均GNI小於1185的經濟體可以享受IDA貸款。
⑨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是41%。這個數值很難准確計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關系,其實反應了勞動者是否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如果人均收入比人均GDP越高,那麼勞動者分享的果實越多。
他們的比例不能說多少才是合理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發展狀況不一樣。像我們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國家,這個比例就很低,而像一些福利國家,北歐,即便是美國,這個比例也是很搞的。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也會低一些。
工資佔GDP比例,說明的是投資分配比,就是建設,發展資金與國民分配資金的比例,高速發展的國家這個比例就低,因為發展項目多,發展投資多,占整個GDP的比例就高,跟國民收入無關聯。跟國民負擔更無關。因為正確的經濟公式是,投資拉動需求,帶動收入提高。而不是投資佔用需求,降低收入提高。
隨著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某些人」口中的這個收入比例從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謂不迅猛。而(8%、11%、22%)這三個數字,這些年也無數次的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話題之中,被各路豪傑引用,成為了批判當局只會做蛋糕、不會分蛋糕的鐵證,也引得無數國人心中郁悶,甚至怒發沖冠。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拓展資料: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⑩ 怎樣計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計算公式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家庭人口。
其中家庭總收入指調查戶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員在調查期得到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總和,不包括出售財物和借貸收入。
個人所得稅指調查對象被扣繳的工資薪金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它所得等個人所得的稅款。
社會保障支出指調查戶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中由個人交納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職工所在單位交納的那部分社會保障金。具體包括個人交納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交納的醫療基金、個人交納的失業基金、個人交納的養老基金和個人交納的其他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指調查戶因承擔記賬工作從統計部門、工作單位和其它途徑所得到的現金。不包括實物部分。
(10)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2021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
國新辦2021年4月1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介紹,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居民收入繼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好於城鎮居民收入。
國新辦就2021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_網上直播_中國網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名義增長13.7%,兩年平均名義增長7.0%;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3.7%,兩年平均增長4.5%。